ZKIZ Archives


央行要放水麼?--本月票據貼現利率暴跌35%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kz.html

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8月份人民幣票據融資增長916.55億元,9月份票據貼現大幅回落為負增長199.72億元,也由此結束了票據融資自2011年3 月份以來正增長的態勢。在票據貼現萎縮的同時,貼現利率則在9月下旬上衝歷史最高位,統計數據顯示,9月最後一週(9月26日-30日)直貼利率維持在 13‰水平,轉貼利率也11‰高位運行。

 

    普遍的觀點認為,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6月與9月出台的兩項監管政策,所以隨著節點的遠去以及市場的適應,10月以來,貼現利率快速下行,10月18日直貼利率降至8.5‰,轉貼利率下行至6.2‰。也有人認為是本月前半個月有千億的央票到期,銀行短期資金稍顯寬裕,所以大量收票。

    

    我個人感覺,由於很多支行實際上近兩天才接獲通知大量收票並調低轉貼直貼率的,所以我認為很可能是中央 感覺企業快撐不住了,才在票據這一塊適度寬鬆了。大部分中小企業在做業務的過程中被大企業欺壓,接受交易支付方式為3個月帳期給票,票到手再等3或6個月 給付。以現在的資金形勢和宏觀經濟環境,多半中小企業抗不住了,如果繼續高位控制貼現利率,中小企業將大面積死亡,通過降低貼現利率,增加中小企業的營業 利潤,給他們一口喘息的機會。 

 
   昨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1%,9月CPI同比漲6.1%,漲幅連續兩月回落, 通脹壓力正在回落。由此監管層得到的判斷是國民經濟運行總體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因此,預計四季度每月新增貸款將超過5000億元,數量 應該不會低於三季度,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基本穩定,票據市場將帶來一定契機,短票交易活躍程度將得到提升。銀行的相關理財產品,收益率很可能也會下降。

 

附:目前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分行2011年票據貼現指導價格
2011年10月17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利率:年利率                  幣種:人民幣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3.000% 13.200% 13.400% 13.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支行直貼成本價格,按交易日2個月SHIBOR利率+2.35%計算(即1個月SHIBOR和3個月SHIBOR加權平均值+2.35%。

月初: 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分行2011年票據貼現指導價格
2011年10月8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利率:年利率                  幣種:人民幣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5.000% 15.200% 15.400% 15.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從深發展來看,深圳這邊資金似乎還是很緊,下調2個點後的利率比國內其它地方仍高出一截,不知道後續是否也會一路跳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9

票據貼現兩頭難做替代品國內信用證「走紅」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6/2416300.shtml

  每經記者 胡俊華 發自上海
一方面是信貸額度受限,讓商業銀行無錢用於貼現;另一方面是貼現利率高企,令一些企業無奈棄用票據。於是,不佔用信貸額度、利率又低的國內信用證業務,正成為部分中小銀行票據業務的替代工具。
「因為沒有額度,我們停止票據貼現業務一段時間了,」昨日(10月25日),一股份銀行上海某支行行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被我們冷落的國內信用證,現在正替代票據業務。」
對此現象,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一旦票據貼現利率降下來,估計國內信用證就會「好景不長」。
國內信用證業務流行
由於國家銀根收緊,監管部門對各銀行的監管越來越嚴,自今年7月起,銀行承兌匯票直貼價格直線走高,並在9月末一度達到13%以上,導致企業融資成本迅速增加。
對於一部分股份制銀行來說,銀行承兌匯票能帶來大量保證金存款,但由於一些有話語權的大中型企業拒絕承受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利率高企帶來的成本壓力,因此,部分中小銀行今年以來逐步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
一西部大型企業集團財務總監表示,國內信用證,是授信銀行為了完成任務,在承兌貼現價格較高的情況下,幫企業出的一個變通的策略。最近3個月,其所在單位國內信用證代替國有股份制銀行承兌的總量超過10億元。
「如果年底之前承兌價格月息都在8(千分之八)以上,我們可能會考慮繼續使用國內信用證。」上述財務總監說。
另一位企業集團財務人員也表示,目前該企業和當地各家銀行都有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雖說此項業務還不成熟,但從各大銀行最近的態度來看,他們是有意要做大此業務,我們也會加大信用證方面的計劃,除非銀行承兌價格有實質性下跌。」
據業內人士介紹,雖然流程更為繁瑣,但國內信用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替票據業務。但與銀行承兌匯票相比,信用證結算方式只適用於國內企業之間商品交易產生的貨款結算,且只能用於轉款結算,不得支取現金。
前述股份行上海某支行行長表示,國內信用證體現為代付業務,「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為申請融資的企業開立國內信用證,同時向其他銀行拆借資金,並向融資企業的交易對手支付資金,信用證到期我們回籠資金後再歸還其他銀行資金。」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些銀行代付業務量增長快速。比如,去年末北京銀行代付規模48.7億元,今年6月末為130億元;浦發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152億元,今年6月末814億元;民生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243億元,今年6月末562億元。
不佔額度 但操作繁瑣
「部分缺乏信貸額度的銀行,以同業拆借方式取得資金放貸,比如國內信用證代付。」一股份銀行金融機構部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樣(操作)既不佔用信貸額度又可以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
「國內信用證業務我們早已有之,只不過今年做得比較多。」滬上一股份銀行信貸人士說。
國內知名票據經紀公司上海普蘭投資公司近期一份調研報告稱,自1997年以來,儘管所有商業銀行都聲稱可開辦國內信用證。但到目前為止,僅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國內信用證業務形成了一定規模。究其原因,在於國內信用證操作繁瑣,同時不如銀行承兌匯票使用方便。
「一般國內信用證操作下來,企業需要承擔的成本約在7%~8%(年化利率),比票據低很多,」上述股份銀行金融機構部人士表示,「這也是國內信用證為企業所接受的原因。」
一股份銀行信貸經理則稱,(國內信用證)只能說是一些中小銀行在考核指標下的無奈之舉。國內信用證屬代付業務,但不佔用額度,還能有保證金存款,貸款利率也能為企業接受,所以雖然操作繁瑣很多,「我們也是只能硬著頭皮做」。
根據普蘭公司9月末對成都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股份制銀行成為當地國內信用證業務的主力軍。比如某股份制銀行,原先每年票據量保持40%~50%的增長,受到近期市場影響,客戶出票意願已下降較大,直接導致該行存款量的下降。
「所以,類似這些股份銀行,在目前這個階段,大量開國內信用證,是暫時取代承兌匯票的一種重要手段。」報告稱,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雖然開票量近期萎縮50%,但信用證方面卻增加30%。
「替代品」能熱多久?
「國內信用證,實在是中小銀行的無奈選擇。」前述股份銀行上海某支行行長稱,主要還是看票據利率能否回落。
普蘭公司的報告也贊成上述觀點。報告稱,9月末隨著票據貼現價格的高企,貼現利率加上貸款利率,大部分企業的綜合成本目前已經達到18%以上。但作為目前主要的出票行業主體,鋼鐵,化纖,冶金等,它們的行業綜合毛利率分別在5%、8%、13%。
報告還稱,如果這些行業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繼續大量開票,企業生存將會非常困難,所以這些企業拒絕大量開票也在常理之中;反過來思考,這些企業又都是資金密集型的,如果它們不開票,將得不到貸款,同樣無異於自殺行為。
「企業和銀行無疑都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信用證業務便隨之誕生,作為在目前緊張環境下的一個替代品。」報告稱。
目前票據直貼利率已從高點回落。根據普蘭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昨日該公司發佈的直貼利率為8.5‰(月息)。「各家商業銀行前段時間對票據規模進行了調 劑,目前票據利率出現回落,就是規模在慢慢釋放跡象」,該公司一管理層人士表示,「但應該不會回到6的水平,大概在8左右徘徊吧。」
也有股份行交易員表示,目前政策面沒有明確放鬆信號,銀行受信貸監管仍然較為嚴厲,因此,票據利率難以出現持續下行的狀況。
另一股份行公司業務部人士也認為,由於信貸收緊的大趨勢沒有變,銀行業機構可用於收票的規模並不多,預計票據利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對一些中小銀行而言,國內信用證仍有繼續使用的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3

自由現金流量貼現估值法(FCFF) 雲淡風輕

http://xueqiu.com/3479425430/23021919
公司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 to firm,FCFF)----是公司產生的在滿足了再投資需要之後剩餘的現金流量,這部分現金流量是在不影響公司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分配給公司全部資本提供者(包括債權人和股東)的最大現金額。

FCFF

 =[公司現金流入]-[公司現金流出]

 =[息前稅後淨營業利潤]-[淨投資+營運資本增加]

 =[息前淨營業利潤-稅收]-[淨投資+營運資本增加]

=[營業收入-(營業支出+稅收)]-[(新投資-折舊)+(應收款+存貨-應付款)]

公式中的藍色字體部分:

FCFF=NOP-稅收-淨投資-營運資本增加

關於數據來源


從公司年報或季報中獲取的信息為我們提供了財務年度末的各種價值評估輸入,包括營業收入、超額可交易證券、未清償股份以及債務和優先股的價值(是指賬面價值,而不是市場價值)。

這些報告也給我們提供了對價值評估有幫助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在估算以下參數時要用到,如營業收入增長率、淨運營利潤率、稅率、折舊率、投資率和運營資本的變化。我們在接下來的部分中討論從什麼地方獲得所需的信息。 

需要估計的評估輸入

在FCFF評估方法中,決定股票內在價值的最重要的現金流輸入是營業收入增長率和淨營運利潤率的估計值。在華爾街上,估算這些數據的能力是決定全美股票分析師薪金高低的主要依據。

另外,我們還須估算公司的稅率、折舊率和新的投資水平以及支撐公司業務所需的營運資本的預期變化。除非一家公司在經營手段上有根本性的變化或是進行了劇烈的改組,否則大部分分析員在估計這些輸入時,都採用歷史平均的處理方法得出第一次近似值。

正如我們在第四章中所討論的,我們可以用以下3種合理方法之一來估算這些輸入數據:(1)使用公司的歷史表現作為得出將來可能結果的一種指南;(2)使用分析員們或其他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值;(3)根據我們自己的常識,混合使用上述兩種方法。


一、損益表信息
     表1  麥當勞公司的損益表信息 (單位:百萬)
查看原圖1、用總營業收入增長率估算總營業收入;(3年複合增長率11.1%)

2、用平均淨運營利潤率估算NOP;(3年平均值25.2%)

3、用NOP及有效稅率估算稅收;(平均稅率32.0%)

二、資產負債表信息

如下表所示,我們查到麥當勞公司1997財務年度(截止於1997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中的信息。資產負債表中的信息只包含兩個財政年度的信息──1997年和1996年。

表2  麥當勞資產負債表信息  (單位:百萬)
查看原圖
表3  麥當勞公司的營運資本表  (單位:百萬)
查看原圖1、算出:3年平均營運資本佔營業收入變化的百分比=-1.0%;(???)

2、之後可用這一比率估算每年的營運資本增加;

三、現金流量表信息

如下表所示,我們用來評估麥當勞公司普通股價值的最終信息來自該公司1997財務年度的現金流量表

表4 麥當勞公司的現金流信息  (單位:百萬)
查看原圖1、算出營業收入中多大比重做為新投資(此處為土地投資);

2、算出折舊方面的支出佔營業收入多大比例;

3、用1、2算得的平均值來估計每年的淨投資(新投資-折舊);

公司的歷史表現通常可以很好地(儘管距離完美還很遠)預示未來潛在的表現。如果營業收入在過去的5年中年均增長8%,那麼估計未來的年收入增長率為25%看起來就有點過分了──除非公司有了一種全新的產品或者是公司剛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擴張。

歷史數據的變化趨勢有助於我們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些特定方向上。例如,儘管麥當勞公司在過去3年中的平均淨營運利潤率(NOPM)是25.2%,但是在這3年中,該數據從26.5%下降到24.6%,這種趨勢可以使投資者關注未來NOPM的下降。

在眾多提供投資研究和諮詢的專業網站中,我們發現3個最好的網站,它們設有提供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或)利潤估計信息的免費區域。它們是扎克斯、IBES和首次買入。有關投資的新網站層出不窮,因此要對適合你的信息需求的網站保持關注。

估計貼現率──WACC
究竟以什麼為貼現率? 長期國債利率?

格瑞的方法: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

讓我們看一看加權過程和如何預測一個公司的債務、優先股和普通股本的成本。在研究這些案例的時候,我們把麥當勞公司在1998年6月1日的資本結構定格,對它進行靜態觀察。我們首先使用麥當勞公司未清償債務和優先股的賬面價值──這反映在公司1997年的資產負債表上──以及1998年6月1日的普通股市場價值(見表)

例表  麥當勞公司的市值(1998年6月1日) (單位:百萬)

查看原圖評估麥當勞的WACC

我們在前面討論過公司期望資本結構在評估中的重要性。由於我們多數人都沒有進入公司財務部門的途徑,所以,除非公司公開宣佈它的目標資本結構,最好的辦法是用公司在最近年度或季度報表中所公佈的資本結構來計算WACC。

假設麥當勞的稅前債務成本是6.8%,與同期國債之間存在1%的利差;它的稅後債務成本是4.64%[等於6.8%*(1-0.318)];沒有未清償優先股,普通股成本是8.71%。下面你將會看到,我們不是像變魔術一樣很隨便地就從羅納德。麥當勞的帽子中取出那些價值。在上面這些假設之下,根據普通股的市場價值權數以及債務和優先股的賬面價值權數,麥當勞公司在1998年6月1日的WACC是:

麥當勞公司的WACC=0.096*(4.64%)+0.904*(8.71%)=8.32%

普通股成本怎麼算?───期望收益率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把β係數作為惟一的風險度量工具的金融風險模型(單因素模型)被稱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許多市場分析員在評估過程中運用這一模型。在該模型中,風險和收益的關係由下面的公式表示:

期望收益率(Rs)=(Rf)+β*(Rerp)

可以用文字來描述這一公式:「股票(如麥當勞的股票)的期望收益率等於無風險收益率(例如5.8%)加上股票β(例如0.97)與股票溢價(例如3%)的乘積。」用數字來表示就是:

麥當勞股票的期望收益率=5.8%+0.97*3%=8.71%

計算結果彙總

查看原圖
公司總價值=貼現FCFF之和=31412百萬美元

普通股總價值=公司總價值-負債-優先股=31412-4931=26481百萬美元

股票內在價值:38.42美元

註:1、令營業收入殘值=第7年營業收入=23837

2、貼現因子0.9232=1/(1+8.32%)

          0.8523=1/(1+8.3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59

定向刺激再發力!央行120億元再貼現增援“三農”、小微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652

中國央行,定向降準,定向調控,再貼現,微刺激

周五,中國央行表示,對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並要求全部用於支持金融機構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同時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中國央行通過網站對此次增加再貼現額度做出了進一步解釋:

一是優化再貼現支持對象。優先支持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機構。

二是促進擴大“三農”、小微企業融資。對涉農票據和小微企業簽發、收受的票據以及中小金融機構承兌、持有的票據優先辦理再貼現,對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下的票據優先辦理再貼現。

三是提高再貼現額度使用效率。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按照涉農和小微企業票據的分布情況,優化再貼現額度的地區結構。

四是引導金融機構降低貼現利率。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票據的貼現利率應低於該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貼現加權平均利率,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五是加強對再貼現投向的監測考核。要求新增再貼現額度應全部用於支持金融機構擴大“三農”、小微企業融資,對再貼現票據的類型、行業、企業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定期檢查、評估再貼現業務的使用情況、業務效果和風險防控,確保再貼現發揮支持實體經濟薄弱領域的作用。

本周早些時候的央行行長座談會上,對下半年宏觀調控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任務重點作了介紹。其中特別提到,要在保持貨幣政策基本取向穩定的同時,貫徹好定向調控要求,精準發力,加大對經濟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特別是“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推動落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各項措施。

此次提高再貼現額度並指定用於支持三農、小微企業,也是央行定向調控的又一步棋。

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此前中國央行已經先後兩次定向降準,並推出了抵押擔保貸款(PSL)等措施,已達到精準發力支持經濟增長的目的。

中國央行上周五公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下一階段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落實好定向降準的相關措施,發揮好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和再貼現政策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70

被壟斷的貼現市場 不斷升級的轉貼現模式

今年以來,農行、中信銀行、天津銀行、寧波銀行和廣發銀行不斷爆發的票據案,涉案金額已經超過100億元。

這些票據案的問題無論出在開票和貼現環節,還是出在轉貼現環節,背後隱現的是票據中介的違規身影,紙票業務整個流程的風險點叠出。資深票據中介張總(化名)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詳解了票據貼現和轉貼現逐步異化的過程。

被壟斷的直貼市場

“銀行願意給企業開票和承兌的重要原因,一是可以派生出存款,二是創收中間業務收入。”張總說,企業也得到實惠,可以不必立刻支付現金給下遊供貨商,減輕了現金流壓力,同時還會收入一筆保證金利息。

但是,由於中小企業在貿易發票上存在的現實困境,使其往往不能符合貼現條件,由此催生了票據中介“包裝票”的產業鏈,並逐漸壟斷貼現市場。

供職於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的票據專家趙慈拉表示,由於商業匯票的主體已由原來的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轉變為中小微企業,商業匯票的用途從原來的應付款工具轉變為預付款工具,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有發票而後者沒有。但票據貼現仍執行央行1997年《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對銀行貼現需要提供發票的監管政策,這使得預收款方受讓票據後無法向銀行申請貼現,由此,數萬億商票的持票企業只能找票據中介“包裝”票再貼現。

一位銀行票據人士對本報記者說:“沒有具體數據反映票據中介的市場份額,不過,業內估計,票據中介基本把直貼市場壟斷了,占到直貼市場的六七成。”

而不規範的票據中介,給票據市場帶來各種風險隱患。“票據貼現容易出現的風險點,首要的是假票風險,其次是背書有瑕疵,三是虛假貿易背景,四是保證金逆流程操作。”張總稱。

出現假票,無法承兌,吃虧的是持票企業;而背書瑕疵,主要是指背書不連續、背書蓋章不清晰等,銀行可以要求延期兌付,在補充相關說明後銀行才可能予以兌付;若票據本身是真票,貿易背景不真實的話,一般受損的是銀行,銀行會因為不合規操作被罰款。

事實上,對票據業務的排查尤其是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排查,一直是監管層的監管重點,今年尤其嚴格。

銀監會網站公布的近期地方銀監局處罰決定書顯示,其中不少處罰與開票和貼現相關。僅今年5月至7月,部分地方銀監局就開出20多張罰單,對相關銀行罰款800萬元左右,案由大部分為“未履行盡職審查職責,連續為同一客戶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業務。”

保證金來源也容易成為積累風險的紕漏點。在正當合規的操作流程中,應是先存保證金再貼現,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銀行經辦分行因為考核沖動,會讓企業先貼現,承兌出來的錢再繳納保證金。或者,有些銀行會給客戶發放流動資金貸款,被挪作開票保證金。

被異化的轉貼現

“轉貼現市場的玩法比貼現複雜的多。因為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騰挪信貸規模,還可以賺取利差,這些年,同業之間創新了很多玩法,一種模式一旦被監管卡殼,另一種馬上就出來。”談到轉貼現,張總如此感慨。

在2011年~2014年間,票據轉貼現幫助銀行“銷規模”最流行的手法是,商業銀行通過“包養”村鎮銀行和農信社,通過買斷、賣斷和回購等騰挪信貸規模。

很多銀行將村鎮銀行、農信社作為主要交易對手,當銀行信貸規模超標時,先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再從農信社逆回購買入票據,利用農信社會計入賬的灰色地帶,該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不再“進表”,在回購到期後,銀行再從農信社買入票據托收,這筆票據對應的信貸規模憑空消失。

張總對本報記者說:“這一前一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都被商業銀行所包圍,根本無法得知商業銀行與誰做的交易。這就是所謂的‘包養’村鎮銀行一說。”

據張總介紹,有些地處偏遠的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由於“天高皇帝遠”,監管沒有經濟發達地區嚴格,其被“包養”的程度令人咂舌:村鎮銀行或農信社與票據中介合作,只需要配合中介蓋章和在轉貼行開立同業賬戶,並將同業賬戶公章和同業賬戶給票據中介使用,甚至將營業執照拿給票據中介配合去開戶,以及偽造公章專供票據中介使用,每年“躺著掙錢”。

這些村鎮銀行和農信社與票據中介,以兩種方式合作:一是不論交易金額,一年以兩三百萬元的固定價格,將同業賬戶、同業戶公章、營業執照租給票據中介使用和操作;二是按照交易金額抽成,交易額越大,獲得的抽成越多。

“不過,隨著監管的圍堵,‘包養’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模式兩年前基本已經被業內淘汰。”上述銀行票據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被濫用的同業戶和過橋行為

所謂同業賬戶是指,不同銀行之間在辦理同城票據交換、異地轉賬結算、資金拆借等項業務中,為了記載、反映和清算相互發生的資金往來關系所設置的賬戶。不過,近幾年,同業戶卻被異化成幫助銀行騰挪規模的工具,成了轉貼現一種創新的違規模式。

一家銀行在另一家銀行開一個同業賬戶,賬戶性質與企業賬戶完全一樣,但操作上,資金並不是打到銀行在央行開立的基本戶上,而是進入銀行的內部賬戶,由此,交易可以繞開央行的大額支付系統,資金流向大都無從監控。

“大部分銀行是不能將資金打到同業戶的,只有少部分小城商行、農商行等可以打到同業賬戶,而且,基本是中介在用同業戶。”張總說。

除了同業戶,過橋行也是幫助騰挪信貸的主力。大銀行不認可小銀行的信用,所以很多小的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等無法成為大銀行的交易對手,於是過橋行就出現了,由於它與大銀行和小銀行都互為交易對手,充當兩者之間的銜接通道,賺取利差和通道費,因為交易量大,一年下來收益頗為可觀。

在一些QQ群里,經常看到票據中介這樣報價:“國股百萬以上2.7%+40,城商百萬以上2.9%+40。”意思是,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100萬元以上的銀票,利率2.7%;城商行100萬元以上銀票,利率2.9%。“而+40就是指40元/10萬的通道費,即不論期限長短,每10萬統一支付40元的通道成本。”張總解釋說。

受監管政策影響,票據回購業務萎縮,買斷、賣斷和回購這一模式如今已逐漸變為通過資管計劃來騰挪規模。因不占用信貸規模,票據資管計劃成了銀行票據結構調整的新方向。近期,許多銀行也增加了票據資管計劃。(本報記者安卓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99

保單貼現:投資別人的“余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4146

2016年6月,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開業,使得國內保單資產證券化以及保險二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疾病譜的改變,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的生活醫療壓力可能會使他們將保單貼現。

相比退保和保單抵押這兩種傳統變現手段,保單貼現的變現金額遠高於前兩者,保戶可以獲得更充裕的資金。對保險企業而言,貼現業務也能降低退保率、提升保單的流動性。

假設你急需用錢,手頭只有一份長期人壽保險單,怎麽辦?

只能退保或抵押。不管選擇哪種方式,相對於你付出過的保費或保額,拿到手的錢會大大縮水。但兩個月前一項新政策的出臺,將給你提供另一種更劃算的選擇——保單貼現。

兩個月前,中國保監會發布《人身險保單貼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宣布正式開展和推進保單貼現業務試點。

保單貼現(ViaticalSettle-ment),是指保單持有人將人壽保單以高於現金價值、低於保額的價格出售給第三方。貼現完成後,第三方將成為這張保單新的擁有者,繼續為保單繳納續期保費,並在被保險人身故時獲得保單的理賠金額。

關於這項政策出臺的初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疾病譜的改變,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的生活醫療壓力可能會使他們將保單貼現。

相比退保和保單抵押這兩種傳統變現手段,保單貼現的變現金額遠高於前兩者,保戶可以獲得更充裕的資金。對保險企業而言,貼現業務也能降低退保率、提升保單的流動性,充裕公司現金流。

早在2016年6月,上海保險交易所(簡稱保交所)就正式開業,使得國內保單資產證券化以及保險二級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

“死亡期貨”的誕生

早於2010年,上海保監局就曾對在上海建立專業的保單貼現市場進行過可行性研究。然而由於當時國內保險市場並沒有專門的保險產品交易場所,作為一種“類金融”交易產品的保單貼現業務只能是“紙上談兵”。

2014年,作為國家級北京保險產業園的保險業創新型項目,保單貼現再次被上報至保監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保險貼現業務的成立有兩個重要前提條件:一是大量的長期型壽險業務存量,二是安全、穩定的交易主體,也就是交易所的存在。

1980年代,美國第一家專業保險貼現公司的成立正是基於大量絕癥患者的出現。彼時艾滋病在美國大規模蔓延,昂貴的治療費用使得不少患者不堪重負。然而銀行和保險公司都拒絕買回此類客戶的保單。

如果將保單進行貼現,患者可以把自己的保單出售給貼現公司,提前獲取一筆錢用以治療。而一些投資者從貼現公司處購買這類保單,為患者繼續繳納保費,以期在艾滋病人去世後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這相當於一種保險受益權的轉讓,貼現人去世越早,投資人支付的保費越少、收益也越多。相反,如果投保人壽命超出預期,投資者將收益微薄甚至虧損。由於保單貼現是以“投資瀕死之人”來獲益,因此也被業內稱作“死亡期貨”。

此後,“雞尾酒療法”使得艾滋病患者存活時間大幅拉長,直接導致了投資人的報酬降低,保單貼現公司不得不通過尋找其他市場來保持盈利,於是保單貼現人範圍也由單一的艾滋病患者擴大到包括癌癥、帕金森等重絕癥患者以及普通的老年人。

由於美國的壽險保單多為終身繳費,一旦被保險人因收入中斷喪失繳費能力,其保障也會隨之消失。因擔心無法繼續支付高額的保險費,一些老年人就通過保單貼現從自己的壽險保單中取得現金,以維持退休後的生活質量。

到了2000年,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修改保單貼現法,將針對健康老年人的保險業務納入保單貼現業務範圍。此時的保單貼現已經由單純的保險投資產品演變為一種新型養老手段。

郝演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相比國外,國內壽險產品的儲蓄功能較高,死亡保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總體來看長期保單業務規模很小,目前開展貼現業務似乎並沒有那麽大的“群眾基礎”。

“發達市場人均保單能夠達到3.5張,市場上10年期、20年期以上的長期型壽險規模足夠多,這是保單貼現市場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國內長期壽險業務的數據沒有公布,從我主觀判斷數字很小。只能說是先走一小步試試,並不能抱太大期望。”郝演蘇稱。

多贏的買賣

根據保監會此次試點辦法,貼現業務主體包括保單貼現人、保單貼現機構、保單投資人、保險公司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貼現人和投資人都不與對方發生直接接觸,而是由保單貼現機構起到橋梁作用。保險公司此時即扮演保單運營的角色,也可以作為投資人參與到市場中。

保單貼現對於貼現人、投資者以及保險企業三者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它能夠讓急需現金的保單持有人不必遭受中斷保險的巨大損失,而是通過保單貼現交易獲得更多的轉讓支付。

一位業內專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通常情況下,保單退保金約為保單理賠金額的5%左右,同時還取決於購買的年限。而保單抵押的貸款金額不超過保單現金價值的70%-80%,期限不超過半年。相比同期銀行的年化利率,保險公司的貸款利率會略高或是持平。而如果保單持有人將受益權轉讓,通常可獲得保額的50%,一些重癥保單甚至可以達到80%及以上,無論是保單持有人和投資人都有可能獲得數倍於退保的金額。

“大型保險公司購買這類產品,可以對自己的負債進行對沖。”張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現為一家壽險企業精算負責人。

通常,一張長期壽險保單在頭三年內受傭金和管理費的影響,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投保人急需現金而選擇退保,保險公司的損失較大。

對保險公司而言,保單貼現能夠明顯降低退保率。一旦投保人能夠在二級市場買賣自己的保單也就不會選擇退保,保險公司能夠從保單貼現人處繼續收到續期保費,以此減少保險公司的退保損失,公司的現金流入會更加穩定。

雖然該辦法並未暴露具體的貼現交易辦法和貼現率,但郝演蘇預計,該業務首先在上海保險交易所展開的可能性很大,該平臺不僅擁有監管背景、風險把控能力較強,而且保單貼現在國內仍屬於相對複雜的金融產品,短時間內很難展開。

間接交易模式

在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看來,保單貼現公司的能力核心在於對人“預期壽命”的估計,也就是“余命”的計算。

在保單貼現交易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保單被保險人的剩余性命。理論上,被保險人身故越早,投資人可以越早拿到賠償;反之,投資人需要繳納更多續期保費才能拿到賠償。極端情況下,投資人會希望被保險人盡快身故,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美國,曾出現所謂的“始於陌生人壽險(Stranger-OriginatedLife Insurance,STOLI)”保單,這類保單主要由投資者或債權人替投保人提供保費資金,目的在於以少量保費支出獲得巨額保險金以此償還投保人的債務,該產品不僅違背了保單貼現初衷,也存在極大道德風險。

2007年11月,美國國會保險立法委員會(NCOIL)通過了《壽險貼現示範法》,明確將STOLI界定為“欺騙性的壽險貼現行為”,禁止從事這種貼現交易。

安傑律師事務所律師詹昊曾撰文稱,為降低道德風險,應采用美國保單貼現業務使用的間接交易模式——保單持有人並不與投資者接觸,而是將保單轉讓給保單貼現人。

保單貼現人買下一攬子的保單,從投資者手中募集資金並發行保單受益權擔保證券,從而使投資者共同擁有這批貼現保單的受益權。當這批保單利益實現時,保單貼現人即按比例付給投資者相應的收益。

通過間接交易,買方(保單投資人)與賣方(保單貼現人)間不直接產生交易接觸,而是通過第三方貼現機構進行交易。貼現機構成為二者間的天然屏障,投資人無從得知貼現人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被保險人個人信息的披露,增加保單投資人的侵權成本以抑制道德風險。

從此次試點辦法來看,監管也引入了間接交易模式的部分形態,例如辦法第五條規定,“保單貼現機構、保單投資人、保險公司辦理保單貼現業務,應當遵循審慎和最大誠信原則,並對在辦理保單貼現業務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負有保密義務”。

南方周末記者詢問了多家壽險公司,它們均表示還未開展保單貼現業務,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政策仍不清晰,行業較為關心的一些關鍵問題譬如“貼現率”、貼現機構牌照核發問題的細則有待修訂,另一方面也誠如郝演蘇所言,“手上的單子(長期壽險)沒那麽多,暫時做不起來”。

投機風險?

什麽企業才有能力經營保單貼現業務?

根據此次試點辦法,成立一家保單貼現公司要滿足“實繳註冊資本金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的要求。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擔憂的是,允許未得重病的保單收益人同樣進行保單貼現,可能造成強烈的投機心態。

在上述辦法中,保單貼現分為普通貼現和重疾貼現,兩者區別在於,普通貼現為保單持有人無力續費或不願意繼續持有保單,重疾貼現為重大疾病患者將其持有的保單貼現。換言之,即便貼現人當前身體健康,也可以將自己的剩余壽命進行估值。

這就極易造成欺詐,譬如貼現人與貼現機構合謀在投保時對保險公司隱瞞真實的健康狀況,對投資人做誤導性的告知等。“國內目前的法制環境、信用環境還不成熟,做保單貼現業務風險仍比較大。”朱銘來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保險企業的考慮則更為實際。張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投資保單貼現業務對一家公司的管理水平、精算水平的要求會比較高,“比如對貼現人死亡後的及時確認和通知,這決定了你最終的投資收益,但因為保戶已經把保單售賣了,投資機構怎麽確認這一關鍵事實?”

(應受訪者要求,張易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