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實際上個性勤儉,不追求物質享受,靠著存錢、記帳與匯率換算法抑制消費,把閒錢用在投資自己,才30歲就已身價千萬元,堪稱御財有術的小富婆代表人物。 撰文‧蘇鵬元 螢光幕上,Discovery頻道﹁瘋台灣﹂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總是給大家健康陽光的形象,曾去過四十多個國家,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旅遊的她,只要講起旅遊,話匣子就停不住,而她第一次感受到錢的重要性,竟也和旅遊有關。 籌措旅費 賣小餅乾、洗車樣樣來 在美國長大的Janet,從小就懂得靠自己籌措旅費。十六歲那年,她申請到厄瓜多的海外志工服務,對高中生來說,這筆旅費並非小數目,為了能夠成行,Janet用盡各種方法籌錢,包括賣自製餅乾給鄰居朋友、寫信向老師、企業募款等等。 就在想破頭之際,她靈機一動,先到加油站詢問能不能免費用水,然後在入口處設立洗車服務處,接著請最漂亮的朋友高高舉起牌子,打出﹁免費洗車﹂的宣傳。 免費招數果然奏效,吸引一堆車主上門,她和朋友會在洗完車後,很有心機地向對方說:﹁剛剛那個開賓士的好小氣喔,才給這麼一點小費﹂,聽到小女生的天真抱怨,不少車主真的浪漫加碼。最後,這個純收小費的小生意,在扣掉請朋友吃飯的費用後,順利籌到五百美元旅費。 類似上述想盡辦法籌措旅費的情節,不斷在她的人生當中發生。 像是在法國當家庭保母、在阿根廷街頭當街頭藝人等,這樣多彩多姿的經歷,不只增加人生經驗,也讓她了解到賺錢是多麼不容易。 正因一分一毫得之不易,Janet拿到薪水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半的錢存起來。對她來說,出社會初期,累積本錢很重要,唯有累積一定的金額,才可以拿錢去投資,以增加更多財富。 所以,Janet說,﹁賺五萬元的時候,至少要先存兩萬五千元。﹂ 克制消費 超過一百美元就是很貴的商品雖然螢幕上光鮮亮麗,但周圍的人談起對Janet的印象,總是節儉。助理Jennifer就說,Janet購物都深思熟慮,甚至不主動去逛街。 經 紀人李景白也有很深刻的印象,Janet三年前意外接下﹁瘋台灣﹂的主持棒時,當時她從美國來台發展一段時間,仍未有明確方向,原本已經打算回美國,衣服 也已打包上了船運,在預算有限下,治裝費頂多只能買地攤貨,不過Janet也買得非常高興。﹁不會一定要穿名牌﹂,是經紀人留下的第一印象。Janet自 己也提到這點,﹁如果高中時可以穿十美元的T恤、三十美元的牛仔褲,為什麼現在不行?﹂為什麼會這麼省?Janet說,都是因為父母親不在乎物質生活,父 母親沒給,小孩自然不會想要,﹁我的衣服都是姊姊給我表姊,我表姊再給我﹂。 除了對物質要求不高,Janet還自創一套匯率換算法,用來克制衝動性消費,而這方法是從過去在美國的生活經驗而來。 她 認為超過一百美元的商品,就是很貴的商品,而一百美元大約是新台幣三千元,所以只要買超過三千元的商品,Janet就會考慮再三;同樣的道理,當她去馬來 西亞出外景的時候,由於一元的馬來西亞幣約等於新台幣十元,所以只要商品超過三百元馬來西亞幣,Janet內心就會掙扎許久。 Janet回 想買超過三千元的東西,不是打折過的衣服,就是為了工作走秀的時尚精品,她目前手上的皮夾,是從大學畢業後用到現在,一用就是九年。翻開Janet的皮 夾,裡頭現金不到一千元,﹁出來拍外景時,吃的、用的都是公司付錢,自己花不了多少錢。﹂Janet笑笑地說。 除了在消費前運用匯率換算法思考外,從高中到大學時期,Janet也養成記帳習慣,而這個記帳習慣則是受父親影響。 在 美國的時候,父母給她一張信用卡,雖然不會限制花費,但要求必須留下每一筆簽帳單,﹁以前我都要把每一張簽帳單給我爸爸看,因為他都會逐項打勾,一個一個 check(檢查確認)﹂。耳濡目染下,Janet從高中時代,就養成記帳習慣,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因為當時一年學費就要四萬美元,除了申請獎學 金,剩下的就只能辦助學貸款。 Janet會利用學校發的學生簽帳卡,先把錢存進戶頭,再在校園內簽帳消費,然後每個月確認消費金額,只要這個月超過一百五十美元,下個月就少花一點。 製造機會 投資所屬公司替自己加值 出社會之後,Janet並未停止記帳習慣,只要每個月消費接近一萬元,就會節制消費。 來台工作後,她與室友在台北市合租房子,仍然會在付完房租、水電費後,馬上記帳,並每隔四個月將手寫的記帳本輸入電腦Excel檔案,將費用區分為水費、電費、房租等欄目,每筆帳目都一清二楚。 不過,講起檢查帳務,Janet比起爸爸的功力,可謂自嘆弗如。 最近就發生這樣的事,Janet在網路上買東西,用美國的信用卡付款,因為是網路購物,台灣這邊沒法立刻拿到實體收據,Janet就忘了跟爸爸講。 不 久,她就會接到電話,﹁我爸爸就會生氣,會說﹃Janet,你是不是花了三塊九毛九︵美元︶買了一個iPhone的配備?﹄﹂Janet的存富之路,除了 控制消費、存錢之外,也會把剩下的錢,投資到自己工作的公司︵動能意像製作︶,對她來說,﹁這是一個investment︵投資︶,不是利息的那種 investment,而是invest︵投資︶在我自己﹂,Janet說。 這些錢暫時用不到,而公司可以因此製作更好的節目,讓 Janet有發揮空間,如果公司把節目拓展到更多國家,讓更多人認識Janet,代言、主持機會就有可能因此找上門。經紀人李景白就表示,公司和 Janet已有共識,除了模特兒、主持人工作外,年初Janet已經出版一本旅遊書,預計未來也將安排音樂演奏的工作,讓Janet練了二十年的小提琴技 藝讓大家知道。 靠著多年努力賺錢與存錢,Janet已經晉升為千萬元小富婆,在累積一定財富後,她也認為應該要開始投資,所以從去年開始投 資基金,在一位醫師朋友的建議下,她買了一支科技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ETF︶,不過談起選基金的方法,她顯得很保守,﹁我不要每天看基金,我不希望情緒 跟著它上上下下。﹂訪問過程中,Janet一直說,對她而言,金錢並不重要。她認為,金錢只是達成目標的踏腳石。她以一個畫面形容,﹁錢只是一個鋪在地 上,讓我走到我想要去的地方的踏腳石,如果目標是一間房子,可能要鋪多一點錢才可以走到那裡。﹂問起Janet現在的目標?她說,很想在台灣買一間房 子,﹁我覺得房子就像談戀愛一樣,你一看到它,你喜歡,就是買。﹂Jaent認為,房子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投資,除了投資,還可以自住,若是租人還有一份租 金收入。而且房子是高槓桿投資,只要拿部分本金,剩下的辦房貸,當房價上漲一點,投資報酬率就會很高。 在台北市中心、離捷運走路五分鐘以內、有公園、三十坪左右、附停車位、一坪七十萬元以內,是Janet夢想房屋的幾個條件,Janet希望能夠很快找到好房子。 現在的Janet,工作之外的時間,就是安排旅遊,她興奮地對我們說,今年她打算去東加,為自己的足跡再添一個國家。 Janet(謝怡芬) 出生:1980年 現職:Discovery頻道「瘋台灣」主持人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 經歷:職業模特兒、專業急救人員 理財資歷:2年 資產配置:基金、存款、投資任職的公司股票 Janet御財 5心法 1. 開闢財源 作法:想盡辦法賺錢 為了籌措去厄瓜多當志工的費用,Janet利用賣餅乾、寫信給企業募款、洗車等籌錢;在阿根廷接受馬戲團訓練時(左圖),也順道當起街頭藝人賺錢。 2. 存錢 作法:賺錢存一半 不管賺錢多寡,一定要求自己將二分之一 3. 購物前先思考 作法:善用匯率換算 只要超過100美元(約新台幣3000元)的消費都經過考慮、確認是需要的物品才購買,而物品也珍惜使用。例如手上的皮夾(左圖)已經用了9年。的所得直接存入戶頭。 4. 控制消費 作法:規律記帳 在賺錢初期,每筆消費都記帳(上圖),把月消費控制在一萬元,接近消費上限時減少支出。 5. 投資自己 作法:投資所屬公司 扣掉儲蓄與消費,將多餘資金投資自己工作的公司,讓公司為自己量身製作節目、出書,增加曝光度。例如最近公司就打算為Janet安排小提琴演奏的工作。 |
|
||||||
陳瑞昌創立的花蓮香扁食,雖然歷史比老店晚許多,但趁著外商投資台灣熱潮勇敢前進大陸,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腳步反而領先其他老店。 一顆顆白胖的扁食,將在京、滬展現猶如子彈般的威力。 撰文‧周岐原 攝影‧陳俊銘有什麼途徑,能讓創業十四年的年輕小公司,超越歷史近八十年的強大對手?答案是搶占先機。 花蓮起家的花蓮香餐飲顧問公司,找對夥伴切入中國市場,堪稱是這波外資投資熱潮中,抓緊機會,讓簡單的扁食,從台灣「賣」向中國,壯大規模的典型案例。 合夥外資進軍中國 在花蓮,「液香」兩個字幾乎成為扁食代名詞。因故總統蔣經國多次造訪,創業七十七年的液香扁食,擁有「觀光勝地」級的知名度。面對握有「金字招牌」的競爭者,同樣發跡自花蓮的花蓮香,不走原來老路,選擇與外資連手,以連鎖直營店進軍中國。 在同行眼中,花蓮香直取上海,宛如縱身躍向未知的彼岸。這一跳,固然驚險萬分,但眼前的商機也十分可觀,因為扁食的銷售腹地,跟著從台灣擴展到中國。 「到二○一一年底,在上海至少有二十家店,北京也會拚一家。」花蓮香餐飲顧問公司董事長陳瑞昌,很有自信地表示。 花蓮香其實並非花蓮最有名的扁食店,歷史也較短,但經營手筆是最大膽的。花蓮香的經營團隊,分別由中國、新加坡、台灣找來熟悉中國市場的管理人才,讓花蓮香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腳步,一舉超前其他老店。 掌管花蓮香的陳瑞昌,原本在台中地區從事建築業,和餐飲業毫無淵源。 陳瑞昌一九九七年時,因生意失敗,不僅房子被查封,還負債二千多萬元。隨妻子回到娘家花蓮謀生的他,雖然承擔一無所有的痛苦,但看到當地「液香」、「戴記」等名店的排隊人龍,陳瑞昌嗅到商機,也找到再起的希望。 「一 碗(扁食湯)才四、五十元,但單日營業額,據說可達六位數。」陳瑞昌眼見業績可觀,決定重新創業,要靠扁食東山再起。他回憶,為了解決開店資金問題,甚至 得標下兩個會,才湊齊所需的六十萬元。「這一次要養家活口,我不能輸。」陳瑞昌說,盡全力經營的扁食生意,並沒讓他失望,業績蒸蒸日上;不僅開放加盟,後 來更將總公司遷到新北市,設立中央工廠,全台總店數達到七十家。 在事業小有所成時,陳瑞昌發現國內市場有限的問題。「加盟店面積小,業績很難突破。」一心想拓展版圖的陳瑞昌,於是萌生「到中國賣扁食」的念頭。 一○年春季,獨自在上海參加創投論壇的陳瑞昌,恰巧遇到尋覓投資標的的美資啟明創投,雙方一拍即合。十四年前,這一顆顆讓陳瑞昌得以翻身再起的白胖扁食,這一次,又成為他揮軍中國市場時,最有威力的子彈。 「我 們前後看了不少公司,陳董的經營心態最開放,所以我們選擇花蓮香。」啟明創投合夥人童士豪表示,在該公司投資的三十多家企業中,花蓮香是首家從事餐飲連鎖 的企業。在中國餐飲市場可望達到倍數增長的前景下,啟明準備投入一千萬美元,以上海、北京為試點,快速複製直營的複合式麵點連鎖店。 陳瑞昌說,「過去常發現加盟主不按規定行事,為了掌握品質,所以在中國選擇直營。」童士豪也分析,中國各省市的地方特性落差大,經營團隊具有因地制宜的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場勝出。由此來看,團隊的管理能力高低,就成了決定餐飲連鎖業在當地成敗的關鍵。 星、台、中人才共組管理團隊為了分享利潤,陳瑞昌與創投業者的合資股權採六四分配,陳瑞昌的六成股權,還撥出三分之一給經營團隊共享;也就是說,來自新加坡的總經理、財務長等高階幹部,中國當地的基層員工和台灣幹部,能共享以原價認購花蓮香二成股權的機會。 一一年開始,這個三地「混血」的經營團隊整合完成、正式出招。前三家據點分別進駐上海的購物中心,由於租金成本不低,想吃到和台灣一模一樣的扁食湯,得花超過一百元新台幣;以經營模式估計,產品毛利率至少在五成以上。 一度在事業路上重挫的陳瑞昌,和過去最大的行事差異,是他徹底揮別從事建築業時,高槓桿融資的作風。他感嘆說,「現在我更小心,手上有一塊錢,才做一塊錢的生意。」搭著外資投資熱潮,陳瑞昌的扁食生意格局更大了,好不容易才重振事業的他,決心乘這股大浪,拿下更大的版圖。 花蓮香餐飲 創立:1997年 董事長:陳瑞昌 預計分店數:台灣70家、上海20家、北京1家(截至2011年底)旗下品牌:花蓮一品香、舞餃宴、吞云小蒔 合資對象: 啟明創投(美資) |
| ||||||
四月以來,上海傳出H7N9型禽流感病毒,近日雖然未再新增病例,疫情似乎已獲得控制,但受創最深的,卻是小吃雞排業!據當地業者指出,自從傳出禽流感疫情以來,賣雞排的,最慘的大約掉了八成業績。 過去,在上海為了買一份雞排,排隊等半個小時以上是常有的事,而現在,店家卻是半小時等不到一位客人上門。延燒兩年多的雞排熱,被這股禽流感疫情一把澆息。才剛在上海盛行的雞排,會不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短命的台灣小吃? 在台已有四十年歷史的繼光香香雞,董事長黃宏康二○一○年到上海市場考察,發現當地市場已經能夠接受人民幣十元到十五元的非正餐點心價位,外帶食物的消費習慣也逐漸成熟,認為是進入市場的時機,於是在二○一一年四月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市。 當年,雞排超紅》從一家到破千家,不到三年 「當時整個上海大概不到一百家,現在已經有上千家!」黃宏康說。這當中有台灣品牌進軍中國,也有台商創業,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當地業者「山寨」台灣口味,搶占市場。 例如,來自於台中逢甲夜市的超級雞車,二○一○年才進軍上海,目前在上海已開出六十家店,是台商在上海店數最多的品牌,而且全為直營門市。見市場大好,甚至連台商電子業、筆電塑膠機殼的全球第二大供應商都捧著錢投資,還說「賣雞排比賣機殼好賺!」 另外,如原本在中國做火鍋的台商,也成立「雞排超人」賣雞排,現在在上海有二十三家店,廣東八十多家,整個中國達兩百家店。總經理盧建中說,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幾乎只要開店,就是排隊,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做到超過人民幣兩萬元的營業額。 這股雞排熱還向產業上游延燒,就連專門生產雞肉的供應商大成集團,也在去年成立「歐麥雞」品牌(現已更名為歐麥吉),不惜和下游廠商一起競爭。 現在,標榜台灣口味的雞排連鎖品牌,比上一波來自台灣流行的珍珠奶茶還要多,發展速度也比當年的外帶飲料店快上好幾倍,一條不到五百公尺的街上,甚至開出三、四家雞排店在競爭。 到底,為何此時這項台灣平民小吃,會在飄洋過海到了中國上海之後,一瞬間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 曾經,雞排店遍地》沒門檻,「就只是炸而已」 「和開放陸客觀光有很大的關係!」黃宏康說,許多陸客來台旅遊幾乎必逛各大夜市,在夜市吃到雞排之後,回到中國就會想再吃,或是透過口碑,傳播開來。這就如同,前幾年上海的茶餐廳非常火,原因正是因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到香港自由行,人們認識了茶餐廳的文化,回到中國以後,自然對茶餐廳就有更大的接受度。 比起茶餐廳,開雞排店成本少得多。一家店只要十平方米就開得起來,有些小店甚至再和人分租,店面只有一張桌面約一百二十公分寬的,也可以做。再加上,雞排店易於發展加盟模式,有些品牌甚至只要人民幣五千元不到,就可加盟。即使不加盟,個體戶想自己做生意,在上海要找肉品供應商,比比皆是,其他的原物料採購也不難,甚至有人在網路上「招生」,教授雞排的製作方法。 而且,其技術門檻也不高。經營CoCo都可茶飲品牌的億可國際總經理林家振說,飲料店的各種原物料眾多,但雞排的原料單一。比起一家店內五、六十種飲料都有不同的調配方法,雞排「就只是要炸而已。」盧建中也說,「就算多炸個幾秒,其實也沒差。」 這些原因都讓雞排店開展比許多小吃門檻更低。所以,幾年前流行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都沒有這次的「雞排炫風」來得快又猛。 而推波助瀾的,則是山寨。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台灣正宗的豪大大雞排去年八月進軍上海之前,當地取名為「豪大大雞排」的山寨版店面,至少就有兩、三百家以上,逼得創始人王慶隆只得特地更名為「正豪大大雞排」經營。 「不管是正宗台灣口味,還是山寨的,大家共同拓展,把市場的base(規模)拉大!」黃宏康分析。 如今,小店撐不住》租金高加疫情,雪上加霜 不過,因為進入市場者眾,競爭激烈之下,去年開始,較不具競爭力的店鋪陸續關閉,一些品牌也慢慢在市場中消失。 尤其,加上上海「店面租金、人事成本、原物料」的三高問題,更讓一開始因為市場空白,「隨便做都有人排隊」的小店,如今再也難以經營下去。業者估計,近一年來,上海雞排店至少倒掉一、兩成以上。 這次禽流感就像最後一根稻草,把原本競爭力不強、還在苦撐的店鋪一次打垮,「因為租金很高,很多小店一個月沒營收就撐不下去,」王慶隆說。 禽流感正好為過熱的市場帶來一場淘汰賽,接下來會有一輪洗牌效應,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指出,像是加盟門檻低、主要靠著加盟費的收取和販賣原物料經營的總部,在過去或許不需要有很強的運營管理能力也能夠賺錢,未來都將面臨經營危機。「只有具核心競爭力的品牌,能夠生存。」 「以前即使是不怎麼樣的店,只要開在旁邊,還是會share(分)掉一些市占率,這些店會逐漸消失,以後是正規軍的戰爭!」黃宏康樂觀的說。 超級雞車總經理劉興穎也說,禽流感之後,雞排業的生態結構將會改變,有系統、品牌、產品多元,才有優勢。雞排大戰,這才要開打。 | ||||||
茶二代謝雨彤,讓台灣烏龍茶賣進全球流行指標、巴黎時尚概念店Colette, 成功把台灣精品茶推向國際舞台。三十歲的她,有何品牌致勝心法? 二○一五年義大利米蘭設計周、威尼斯影展、法國巴黎時裝周……,這些國際時尚、藝文界大型活動,強尼.戴普等與會名人手拿的官方指定茶飲,都來自台灣烏龍茶品牌:Xie Xie(謝謝)。 今年四月,謝謝茶先獲邀進駐巴黎複合式精品店Colette。這家全球最潮的時尚店,擁有LV在內的一流精品,爭相發表聯名限量商品的重量級地位,是香奈兒設計總監卡爾.拉格斐愛逛的名店,在巴黎時尚圈及藝文界無人不曉,謝謝茶是第一個進駐這家指標店的台灣茶品牌。接著四月底,謝謝茶在「超六星級飯店」台北東方文華酒店的精品概念店也正式開幕。 「市面上茶品牌其實都長得很像,這也是為什麼國際這些活動會找我們,他們覺得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今年三十歲的謝謝茶創辦人謝雨彤,正是讓台灣烏龍茶變身精品、登上國際舞台的關鍵推手。 敢一開始就挑戰最難切入的歐洲市場,是她第一個品牌致勝術。 從精品重鎮巴黎下手 鎖定精品圈的精英 鍍金後要紅回亞洲時間回到二○一○年,當時在英國念書的謝雨彤遇上中國瘋台灣茶的熱潮,決定中斷學業,回家幫忙父親經營的台品茶業在中國市場的批發、銷售生意。她走進家族在兩岸的茶園,從種茶、製茶的基礎學起。當越來越了解茶葉在中國的產銷運作後,心中慢慢浮起一絲好奇,台灣烏龍茶明明擁有高品質,甚至比賽茶的制度不輸法國紅酒文化,卻未得到等值的地位,開始醞釀要使台灣茶的好讓全世界看到的品牌夢,「全世界都能喝到英國茶,為什麼沒有台灣烏龍茶,非常可惜。」不過,任何人只要買茶葉來包裝,都能自創品牌,進入門檻低,全世界茶品牌成千上萬,她一個後進者要創造台灣茶品牌突圍,難度很高。初生之犢的謝雨彤這麼思考,「台灣國際能見度真的很低,如果今天我們來自巴黎、倫敦,推品牌這件事起碼會輕鬆十倍。」「全世界大家聽過的奢侈品幾乎都來自法國,」一三年,她決定要從全世界精品集中地法國切入,一旦過關,之後就有機會暢行無阻,「我們一開始就計畫聚焦精品圈前一○%這群人,當引領潮流走向的這群人都喝我們的茶,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僅是前進巴黎還不夠,還需要找到對的品牌定位,為此,她光馬步就蹲了三年。 「在歐洲,茶可以當成精品來賣。」起初兩年,愛旅行的她走遍北歐、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考察當地茶飲市場,更篤信精品品牌都是先在歐洲成功,才賣到全世界。 東方線上前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歐洲是時尚、品質的表徵,「亞洲品牌如果能找一個制高點切入市場,當然是從歐洲鍍金後紅回來。」 精選適合當地口味 花上一整年 挑出歐洲人能接受的風味產品品質與在地化的口味,是她第二個品牌致勝術。在以花果茶市場為主流的歐洲市場,台灣人講究的回甘、一心二葉等茶道,與習慣加糖飲用茶飲的西方人格格不入。如何把原片茶轉換為歐洲市場可接受的口味,是一大挑戰。謝雨彤以在地市場為先,「每個地方文化不一樣,不會自己覺得台灣烏龍茶好喝,就一直推炭焙,變成逆行。」她理解,與其改變歐洲消費者習慣,不如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對話,所以謝謝茶選擇以花果烘焙自家的手撚球形烏龍茶切入市場。 不是食品餐飲科系的她,經反覆調配、試喝與修改,從上百種花草原料中,最後選定薄荷、玫瑰、洋甘菊與生薑檸檬四款口味製成調合茶。光這個試茶過程到成品,就整整花去她一年功夫。 和一般茶品牌擁有數十款,甚至上百款口味不同,謝謝茶的單品茶與調合茶加起來只有七款風味。謝雨彤解釋,她要替不懂台灣茶的歐洲消費者精挑細選,所以口味不用多。「有的時候,Less is more(少,就是多)。」這樣的行銷戰法,正符合她謹慎、不多話的性格。 用文化包裝產品 拿下紅點設計獎 精品通路邀約不斷但接下來,品牌名稱與背後概念必須讓歐美人士了解,又是另一難題。取名謝謝,除考量這是外國人少數會講的中文,也代表奉茶文化的感謝之意,另外又連結到家族姓氏。 「對我來講茶不單單是飲料,它是我小時候印象中,父母親與親朋好友坐在一起的畫面。」原來品牌致勝術三,是她不只賣台灣精品茶,更要賣台灣烏龍茶背後的生活風格。 蹲完三年馬步,一四年,謝雨彤選擇在全球生活風格領域龍頭、法國巴黎家具家飾展讓品牌首度在歐洲曝光。三十六坪大的純白空間,一本本五顏六色的書擺放在白色書架上,有如一間小型圖書館,走近,打開書封,竟是一包包的茶葉。 當時這個用閱讀連結好茶的新奇包裝概念,讓謝謝茶摘下紅點設計獎,也帶出國際能見度。很快的,丹麥哥本哈根海事博物館選中該品牌在紀念品店販售,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荷蘭等國精品通路邀約不斷。接著,她又利用贊助大型活動商品等合作方式再增曝光,讓這個成立不過三年的台灣茶品牌,接連登上《柯夢波丹》、《VOGUE》,正式跨入時尚和精品圈。 蹲三年才成立品牌,品牌成立後,謝雨彤又用了三年、斥資逾千萬元打造品牌形象與知名度,整整六年的準備,犧牲前期的營收與獲利,還在等待投資回收的曙光。「看你要做品牌還是賺快錢。」她不諱言,要賺快錢很容易,營業額可以很快成長;但經營品牌絕非一蹴可幾,至少要有三年的打底期,「超過三年,也不無可能。」謝雨彤顯然十分明瞭,經營品牌是一場長期戰爭。 謝雨彤透露,隨著品牌知名度已有小成,目前正式聘請法國業務全力衝刺業績,預計七月會推出官網網購與鶯歌陶瓷包裝的罐裝茶,最快明年就將進軍中國市場。她更為了要熟悉中國市場,大半時間住在上海,想深入觀察上海的消費力。 儘管該品牌差異化策略已被歐洲精品圈注意到,但李釧如直言,如何讓台灣茶融入歐洲人日常生活,甚至回攻兩岸,帶動供貨量進一步放大,是這位年輕賣茶人下階段的重要課題。 撰文 / 萬年生 |
日本冠軍的超人氣店,一窩蜂落戶台灣!四月底,頂著初夏三十度高溫,綿延的人龍從台北市南京東路店門口排到一旁的林森公園第七棵樹,距離進店用餐時間,估計還要站上三、四小時。這家店四月十七日試營運,每天大排長龍,等上一、兩個小時是稀鬆平常的事。 「在台北可以吃得到,不用專程到東京了土慕名而來的老饕如此形容。 讓人甘願排隊守候的,是曾多次蟬聯日本「年度最佳拉麵」、曾創下等四小時才能吃一碗麵紀錄的麵屋一燈,原本在東京僅此一家,今年首度開分店,競選在台北市。而且,創辦人坂本幸彥親自來台長住三個月,籌備開店。 事實上,隻身闖台的麵屋一燈,並不是日本來台的第一家排隊人氣店。 走在台北市南京東路和中山北路,短短三公里,就有超過十家日本人氣店,包括屯京拉麵、一風堂、花月嵐拉麵、丸龜製麵、藏壽司等,加上六月即將首度來台的京都人氣抹茶店「伊藤久右衛門」,這裡,幾乎成了日本街。 場景轉到距離台北市約二十公里外的新北市林口。 今年一月底,在林口開幕的日本三井Oudet,引進二二〇個品牌,就像提粽子般,一口氣拉了近六十個日本服務業品牌一起進來,占比近三分之一;一天平均吸引五萬至八萬人潮,營業首年可望達到六十億元的業績目標。 跟著三井Oudlet來台打群架的日本品牌,其中不乏首度進軍台灣的,包括沾麵玉、田中商店、nana's green tea、宮武讚岐鳥龍麵等,至今仍有不少餐飲品牌需要排隊用餐。其中,開幕期間,有「日本豚骨拉麵冠軍」稱號的博多長濱拉麵田中商店、躋身日本拉麵排行榜百名之內的名店沾麵玉,曾創下一天賣出一千碗、日營收逾三十萬元的驚人紀錄。 日本,正興起新一波「來台熱」 近年來,日本餐飲品牌前仆後繼進入台灣市場,遠遠超出往年規模;而且,在類型上也不再獨沽一味,過去聚焦在拉麵、壽司、烏龍麵品牌,現在則是朝向多樣化,井飯、鍋物、甜點等人氣名店。 這些人氣店,在日本原本就是一方之霸,個個大有來頭,而近年來,一家又一家的,從日本蜂擁湧來台設立分店,堪稱精銳盡出,攻占街頭巷弄及各大百貨商場;就連台灣人到日本必吃的一蘭拉麵,也確定將來台開店。 而餐飲雖然是這一波日商來台的大宗,事實上,日本知名的藥妝、服飾、通路、樂園等服務業也大舉攻台。 例如,二〇一〇年來台的日本平價服飾店優衣庫(UNIQLO),就率先掀起排隊熱潮,短短五年多,已展店王六十三家;今年五月在高雄開幕的鈴鹿賽道樂園(Suzuka Circuit Park),是日本鈴鹿賽車場唯一海外授權的樂園;北海道乳製品品牌四葉,除了供應霜淇淋生乳給便利商店外,更斥資五億元在桃園設廠生產甜筒。 再看日本企業在台徵才的場景。一年一度,由日商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在四月底舉辦的「Job博—日商聯合徵才」,今年招募的工作職缺就此去年大增二〇%。 「最近,來找我合作取經的日商,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長年與日商打交道、有「流通服務業教父」稱號的商業發展研究院(簡稱商發院)董事長徐重仁,也親身體驗到這一波日本服務業來台熱。 日本企業到底有多麼瘋台灣?數字會說話,從經濟部投審會的數據,就可看出這一波日商來台的投資熱潮。 證據一》投資金額連年成長已占外資一成 從二〇一五年,日本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外來投資國,投資總金額達到四億五千三百多萬美元(約合台幣一五〇億元),占外來投資總金額近十分之一,可見日商對台灣投資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近年來,日商每年投資件數也頻創新高,從〇九年金融海嘯低點約兩百多件,迄今成長七成王近五百件;其中,服務業占比更是連年成長,從一一年的五三%大幅提升至一五年的逾八五%。 證據二》製造業退燒轉以服務業為大宗 「現在是日商來台第五波。」留日博士、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魏聰哲指出,過去四波日資來台,都以製造業為主,而第五波的分水嶺就是,來台投資的日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質變。 魏聰哲分析,服務業大多資本較小,這也說明了,為何日本來台投資金額沒有暴增,但件數卻翻倍。 日本服務業大舉來台,也反映在銀行的融資貸款上。魏聰哲指出,根據日本瑞穗銀行在台分行的第一手接觸:「最近來借錢的日商,都是拉麵店這些中小型商家」。 台灣,成日企海外展店第一站 論市場,台灣只與日本九州的面積一般大,但,許多超高人氣的日本名店和企業都搶著進軍台灣,甚至,選擇在台設立第一家海外分店。日本服務業為何紛紛定向海外?在日本人眼中,台灣有什麼優勢? 原因一》因應內憂外患 日本服務業非出走不可 國際化的壓力,來自日本的內憂外患。外患是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去年達成實質協議,面對市場開放將是日本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必須正視的挑戰。內憂則是高齡、少子化社會,造成消費和勞動市場萎縮。 面對內憂外患,日本已確立「貿易立國」的目標,赴海外尋找市場,而非製造基地。而這一波日本服務業國際化,主要以日本餐飲文化的魅力打頭陣。 長期與日本企業合作、富華食品副總經理朱志豪指出,因應加入TPP等區域經貿組織對農業帶來的衝擊,促使日本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農產品外銷和餐飲業出海。 根據日本政府訂定的目標,在二〇二〇年前,要將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額,從二一年的四千五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倍數提升到一兆日圓。 為此,日本政府的作法,首先是成功將日本和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有計畫地培養想要赴海外開設餐飲店的日本人才。根據日方統計,三一年海外的日本料理店數量大約為五萬五千家,約為〇六年的二.三倍,透過這些餐飲人氣店征戰海外,協助推廣日本餐飲文化。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結合民間企業和日本農會,從產地將最新鮮、最高品質的農產品,向亞洲富裕階層家中直接配送。 從食材出口到餐飲品牌輸出,已成為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朱志豪指出,有了人氣拉麵店一風堂來台設點,兩個月就回本的成功案例,讓日本餐飲業者踴躍來台發展。 原因二》投資台灣成本不高 是練兵好地點 商發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兆仁指出,當高齡和少子化問題日漸嚴重,日本中小企業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必須透過國際化找出路。經過通盤檢討的結果…台灣是日本服務業走向國際、人才和技術練兵的最佳場域。 「日本有工藝和品牌,台灣有管理人才,台日分工合作,能夠有效組成產業價值鏈或生態系。」黃兆仁舉例,台灣大魯閣公司和日本鈴鹿賽道聯手,合組購物中心和樂園的商業模組,未來還可移植到中國、東南亞等地。 黃兆仁指出,一一年「福島核災事件」後,台灣人的熱情援助,更是重啟台日產業合作的重要因子。「相對於過去日本對台灣的保守,現在對台灣投資相對積極。」 魏聰哲也指出,去年底簽訂、預計今年上路的《口日租稅協定》,也將 是日商增加投資的動力。隨著協定生效,日商來台投資稅負 降低,日籍幹部來台工作 則可避免雙重課稅,提升 日商投資意願。「台灣市 場不大、但適中,布點成 本不高,在日商眼中,適 合作為海外第一站;即使失敗,總公司承擔的風險也不會太大。」 「台灣消費市場具有潛力,吸引了日本零售服務業。」熟悉日商的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郭德儀認為,台灣已從製造經濟變成消費經濟,相對於日本內需市場已經飽和,台灣正在靠消費內需帶動經濟。 事實上,今年第一季,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唯一的亮點,就是餐飲業。 儘管台灣出口連續十六個月衰退,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也可能無法「保一」;但經濟部最新統計,餐飲業營收不但連續二十八季(七年)正成長,今年第一季年增率更達三.一%,營收創歷年單季新高。 「考量到台灣人愛吃、特別在意飲食,因此餐飲就占了林口Oulet品牌的二〇%。L三井Outlet總經理和田山竜一指出,日本三井Outlet的餐飲品牌僅占一〇%,台灣足足多了一倍;而現有四十七家餐飲品牌,就有三十家來自日本。 原因三》業績比日本好台灣店成小金雞 「台灣一家丸龜製麵的營業額,約是日本一家店的兩、三倍。」丸龜製麵隸屬日本上市公司東利多集團,該集團派駐台灣的最高主管、執行副總經理久田裕史分析說,目前台灣據點還不多,日本卻可能在方圓一公里內就有兩家店,因此台灣的單店業績比日本高,對日本的營業額貢獻不小。 目前丸龜製麵在台有十七家分店,一家店一天平均賣一千多碗,最多賣到一千五百碗。東利多集團旗下另有三家「豚一屋」豬排店,該集團預定三年內,將旗下品牌在台灣拓展到六十家店的規模。 由於台灣對日本文化的接受度堡局,來自台灣的海外獲利或授權金,成了日本總公司的小金雞。 台灣人有多喜愛日本?文建會前副主委、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用了兩個數宇說明:去年到日本觀光的台灣人高達二七九萬人次,比前年成長近二八%;北海道的外國旅客中,台灣就占三分之一。 「口灣人那麼愛去日本玩,日本人氣店為什麼不來台灣設點?當然來!」李仁芳一語道出,賺錢的動力,讓日本人氣店絡繹不絕搶進台灣。 這些來自日本的人氣店,有的甚至首度跨足海外,他們究竟有何能耐,竟然能夠打破台灣「悶經濟」,成為異軍突起的海外奇兵? 這些人氣店,給台灣服務業的三堂課 「吉野家牛丼的價格,和八〇年代我在東京時差不多。」台灣NEC首位台籍總經理李柏亨指出,日本服務業特別是流通、物流、餐飲、服飾等,是經過二十多年的通貨緊縮,在國內市場鍛鍊出來、有競爭力的體質。 正是憑著用時間厚植出的實力,無論是產品價格競爭力、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心理的掌握、服務品質的重視、員工的訓練等,讓日本服務業在打國際盃時,擁有強大的生存本事。 第一堂》強調原汁原味 堅持高標準不妥協 在海外拓展,日本人氣店的生存本事,首先是強調「原汁原味」,以及對新鮮美味的堅持。 有別於過去的海外展店模式,須因應當地口味或文化而調整,這一波日本人氣店強調「原汁原味」,無論是商品、服務,甚至設計裝潢,都刻意要保留日本原貌。 麵屋一燈台灣品牌經理賴柔竹表示,日本沾麵對台灣人來說,湯頭可能太濃稠或太鹹,但「口味的特色不能調」。代理金子半之助的金御賞總經理潘麗君說,創辦人金子真也堅持,從食材、擺盤到呈現,都須真實呈現傳統味道,這才是「讓食物一直流行的原因」。 在三井Outlet第一次跨足海外的田中商店和沾麵玉,甚至連製麵廠也一併帶過來,成立鳥尾製麵,以便提供與日本口感相同的麵條。可見,日本人氣名店不再為了適應在地化的口味而調整,而是強調「和在日本吃的一樣」。 此外,對新鮮美味的堅持,也是日本人氣店的成功祕訣。以丸龜製麵為例,從製麵、湯頭、配菜到煮麵,在台灣拓展時,始終堅持高標準的規定。 從製麵開始,雖然成本很高,但為了新鮮,每一家店都放一部從日本進口的製麵機,通常前一天晚上製麵,第二天早上使用。每天早上用昆布、魚乾等製作高湯,通常一天煮很多次。至於配菜,「蔬菜都是每天早上現切,飯糰是當場捏的。」 久田裕史指出,就連烏龍麵也有三種烹煮時間,釜揚烏龍麵煮六分鐘、蛋拌烏龍麵煮十四分鐘、其他烏龍麵則煮十六分鐘。「如果麵準備好以後,十分鐘內沒賣出,就會丟掉。」久田裕史說,丸龜念茲在茲的,就是保持新鮮美味。 麵屋一燈也是如此,雖然店面有兩層樓,但堅持不用菜梯,而由店員親送,「因為菜梯送餐最長要花十五秒,附在麵上的海苔會軟掉。」負責籌備開店的賴柔竹表示,為了確保店員能快速送餐,還規定他們上樓梯是「靠右上、靠左下,並發出聲音」,避免發生碰撞。 獨門配方和永不停止的創意,是日本人氣店維持人氣不墜的第二個生存本事。 第二堂》持續創新 老店也能給顧客驚喜 黃兆仁形容,日本服務業就有這種魔力:「不但讓你甘心掏錢,更讓你願意等候。」倘若時間是金錢,意味著客人願意雙倍付出,而且有「值回票價」的感受和體驗。 原因是,同樣是拉麵店,日本人就會注重對拉麵的細微追求,對麵粉、麵湯、配料等發展出自己的獨門配方。 舉例來說,一風堂進駐台灣前,為了供應招牌的極細麵,設置自己的麵食加工廠;同時,還設有不斷開發新口味的小組人員,保持著高變化性的菜單新品。 「即使是老店,仍有新鮮感」是丸龜的成功祕訣之一。丸龜除了固定銷售的商品外,每一季也會推出新商品,而且每季更新,還會從台灣當地找食材,研發新口味;但他們的困擾是:「台灣食材有點難找,可能進口的食材種類有限,不像在日本,幾乎各種食材都有。」 第三堂》不必效率至上 客人滿意才是王道 日本人氣店的第三個生存本事,就是對效率有不同定義,他們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讓客人滿意的過程。 一般企業都要求「效率」,但丸龜製麵並非由中央廚房提供麵條、高湯等,而是在自己的店裡從頭做起,即使人事成本會增加,也需要買機器,以及放機器的空間成本。 不過,東利多集團社長粟田貴也認為,在店裡現做才好吃,有品質保證,而且這還是一種表演。他說:「很沒有效率這一點,反而成為客人的來店動機。」久田裕史也說:「到底怎樣才算是效率好呢?能讓客人滿意,或許才算是有效率!」 當日本服務業如螞蟻雄兵般搶進台灣時,背後折射出日本政府為了因應TPP和內需萎縮的衝擊,而推動農業和服務業出口擴張的國家戰略。而台灣,同樣面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及打國際盃的挑戰,學習日本從農產品到人氣名店、一起出國打群架的經驗,對台灣政府和企業是一大殷示。 |
很難把影星舒淇,和眼前的景象連在一起。 苗栗苑裡,一座媽祖廟底下,幾尊三太子、大型神偶放在角落,社區讀經班桌子旁邊,九位四十到七十歲的阿姨、阿嬤坐在草蓆上。 她們一邊討論菜價,雙手從未停過,一根根三角柱狀的藺草在她們一拉一扯之間,「嗒、嗒、嗒」的上下交疊,編織成售價六千元的帽子、兩萬起跳的草蓆。」這是日本人要的啦!」六十五歲的吳彩卿,正在趕工日本客戶的訂單,日本人每一季拜訪一次,挑貨、下單數百件。 同一雙手也接過倫敦來的訂單。台灣旅英設計師陳劭彥,就是靠兩位六、七十歲阿嬤,編出舒淇身上的晚禮服,「我要穿它去金馬獎走紅毯,一定被選為紅毯第一美!」舒淇穿上後興奮的說。 以媽祖廟為基地,苑裡山腳社區的藺車手工藝已經走進日、中、韓、泰還有德國,不只有帽子、草蓆,她們的作品已經拿下無印良品設計獎,攻入日本通路、台南林百貨,甚至有法國精品品牌下單,要訂作茶蓆。 阿姨、阿嬤們從大廟底下走向世界,關鍵,是現年僅二十八歲廖怡雅。 藺編帽曾一年出口一千五百萬頂卻因費時費工,沒落為「吐血草」 「我都覺得是阿嬤帶我走向世界的,沒有她們我做不到,」工業設計背景出身,一身文青打扮,稻田之中廖怡雅顯得突兀,不時有長輩勸她回去台南、去都市找頭路,她卻在村子裡待了七年。就是這七年,藺草從瀕臨消失,到接單不及。 當時,大學三年級的廖怡雅定進社區,看到的是四個阿嬤,靠著來進香的遊覽車多少買一點、以件計酬的過活,一頂手編兩、三天的草帽賣四百元,還被嫌貴。遊客分不清楚手編藺草的價值,只想殺價。 「以前一張草蓆全家就可以過一個好年了,」吳彩卿說,三角藺草只有苑裡能夠健康生長,因為韌性足、不怕太陽曬、有草香,一張草蓆可做為嫁妝,用個三、四十年沒問題。在日治時代,藺草更是台灣第三大出口品,光是帽子每年就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頂。 但在當時「中」日斷交,加上塑膠製品、東南亞廉價草編影響,價格崩盤,從此被叫作「吐血草」。除了價格低,從收割、曬乾、整理,都必須仰賴人工,小心呵護,光曬就要曬十幾天。 當阿嬤遇上設計系的她將消失的技藝,化作都市沒有的機會 獨一無二的工藝,跟著吐血草之名幾乎從苑裡絕跡,整條街二、三十家帽蓆行,如今一隻手數得完。上百位手編師傅有的去工廠、有的接家庭代工,跟著台灣經濟發展曲線漂流,她們的下一代,也被警告別留在鄉村,因為這裡沒有希望。 而當工廠外移,年歲老去,身懷半世紀技藝的阿姨、阿嬤們,只能靠洗碗、端盤、賣菜過生活。四個阿姨和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葉文輝,跟廟裡借了個地方,苦苦的編,即使丈夫失業、兩個小孩讀大學,阿姨們繼續編,「她們不知道怎麼辦,只知道連她們都放棄的話,全部都沒了,」廖怡雅回憶。 幾乎是一個在台灣各角落都可能看見的故事,老技藝隨著鄉村老去,在學設計的她眼中,卻是個在都市中看不見的機會。 從國科會一年研究案開始,她發現除了沒有訂單、沒有通路,藺草產業的根,仍然在。 過去近三個世紀,小鎮裡從種植、收割批發、編製代工、販售等,生產鏈相當的完整,只是隨著售價被壓低,規模縮小了,手編師傅們雖然年歲增長,但都藏在家中,在台灣藺草學會的努力下,社群才開始找回來。「要找她們回來編不難,但不能只是放在文物館裡的文化,重點是產業。」葉文輝說。 跟阿姨們感情好、理解藺草又懂設計的廖怡雅,成為最好的人選。 年輕的她,沒錢、沒資源,怎麼把市場找回來? 她導入「現代化」設計 編法異於傳統,阿嬤從打槍變相挺 先從外部社群開始,她試著把活水引進社區,邀請年輕設計師、學生駐村,用設計比賽方武,讓創作者了解藺草,加進自己的設計。手機袋、書籤、側背包,年輕創作者依照自身的生活習慣,把藺草「現代化」,她就像找了外部的研發部門一樣,替社區開了模,但從平面的草蓆到一體成型的名片夾、筆記本,阿嬤怎麼看? 「那些設計師都太理想了啦,」吳彩卿說,一開始,被打槍的設計遠比實現的多。 廖怡雅自己就是最慘痛的例子。從做研究開始,她最常聽到的是「妳又來幹什麼?」但她沒洩氣。從學校來社區十幾次,自己也試著學藺草編織,才理解,以前習慣做草蓆的阿姨,每一點曲線都需要動腦筋,對五十歲以上的阿姨們來說都是麻煩。 身為長女的廖怡雅從小被祖母帶大,連哄帶騙的每天纏著阿姨,「妳最厲害了啦!只有妳可以幫我做到!」阿姨們雖然嘴上說不,但心裡蠢蠢欲動,也想證明自己會的,絕不只是草蓆。 熟悉台灣手工藝的唐草設計品牌總監陳國政說,要讓傳統工藝活下去,必須先切入現代生活,廖怡雅用時間換取信任,成為橋樑,讓外部的設計社群得以接上傳統藺草,這股設計能量也像活水一樣,讓產業留下的根,再度發芽:水壺袋、家具、長板凳、甚至棒球帽,都是設計師為藺草找到的出路。 她不只伴著阿姨們試新設計,還從外面找來支援。 超過七十歲的劉彩雲人稱大姐,是苑裡最資深的手編師傅,這一天她的身分卻是學生。 阿姨、阿嬤們就跟小學生準備考試一樣緊張,今天學的是編織。從講義開始讀,然後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繞線、打結,劉彩雲老花眼鏡掛在鼻樑,跟桌子對面相差近五十歲的廖怡雅一起從頭學起,不時叨念「一項歸一項啦(指隔行如隔山)!」同時打量旁邊進度。「喔,大家都不服輸喔!」看著五十到七十歲的阿姨同學們,編織老師打趣的說。 她著手「異材質」創作突破純藺草高價限制,擴大客群 不只是編織,皮革、木雕、拼布等,她邀請各種手工藝老師來幫阿姨們上課,阿姨們一樣從抗拒開始,「最後是老師都走不了啊,她們纏著老師一直問問題,」廖怡雅笑說。 學異材質創作,不只是因為要創新,還是因為產品採用全藺草手編,有費時、高價的限制。一張約一坪大的草蓆,需要一個月,而若要做筆記本,「沒用過藺草的,怎麼叫他們花一千多塊買一本筆記本?」她分析,結合異材質不只加快產品製作,多用途、擴張價格帶,都是為了擴大客群。 她開發「客製化」產品男帽銷到日本,一頂賣六千元 引入外部社群、開發多元商品、團隊訓練之後,她就能帶不同商品走進通路。藺草的手作特性,雖然讓她們量產規模有限,但卻有了客製化的可能。 在台南林百貨以年輕人所需的書籤、包包、手機袋為主,但賣到日本的則是一頂六干元的男帽、衣櫃裡的置物盒,甚王室內拖鞋。 以舒淇的禮服為例,人在倫敦的陳劭彥雖然來到苗栗測試質料,但前期溝通設計的一個月,加上製作期一個月,若沒有廖怡雅在設計圖與現場手編隨時調整,即使工藝師技術再強,可能也無法理解設計師的需求。 一群搶救在地文化的長輩,加上剛畢業的她,花了三年,在沒有工廠、辦公室、資金的情況下,透過設計比賽、政府補助案,成功讓藺草以不同面貌出現在市場上,國內外設計社群開始認識苗栗鄉村的她們,甚至德國手工藝展、日本千葉大學也捎來邀請。 阿嬤出國參展秀手藝「日本人嚇一跳,台灣還有藺編!」 七十歲的阿嬤第一次出國,把從小貼補家用的手編藺草,帶到國際展覽上編織,幾乎是不用思考的動作了,卻看的外國人驚呼連連,德國人直接給阿嬤大擁抱。 從十三歲就做日本的生意,過了六十歲才真正去到日本,吳彩卿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價值。過去都用女工看待自己,直到出了國,才相信廖怡雅說的話,「我們是工藝師啦,就很驕傲啊,日本人都嚇一跳,原來在台灣還找得到(藺編)!」吳彩卿靦腆的說。 在鄉村扶持產業,七十七年次的廖怡雅靠的是申請政府各種補助案,白天陪阿姨、晚上處理文件、週末跑市集,她跟時間賽跑,政府的短期補助消失之前,要讓產品銷售追上開銷。 阿嬤年歲已大,藺草產業即使再次發芽,隨時可能會再凋零。她不斷參加設計比賽,假日盡可能的擺攤,台灣各處都見得到她帶著阿嬤去參加活動的身影。 從產品回溯產地友善農法種藺草,目標取得材質認證 除了知名度,還要墊高門檻。她展開人才培訓,從國小開班到訓練當地的新住民,她們還用友善農法種植三角藺車,一步步記錄土質、氣候、微生物與藺草生長的關係,希望將種植過程標準化,同時改善當地生態,最終取得材質認證,讓苑裡藺草從種植到技藝都成為世界唯一。 她用七年時間,讓這群藺草阿嬤創造五百五十萬營收,原本阿嬤每月收入不到四千元,擴增為月薪兩到三萬元,有八人正職。 但是,人情與長輩是青年的最大支持,也可能是挑戰。 例如,長輩的朋友發來茶葉罐套訂單,兩天製期只賣五百元,賣一個賠一個,卻因為人情,推掉了國際精品品牌遞來的合作案。 又例如,砸錢做品牌設計、行銷,對於習慣仰賴政府資源的地方來說,被視為冒險。 提到不如意,為阿姨們放棄成大工業設計博士班的廖怡雅,沒有太多怨言,只想著如何跟時間賽跑。藺草學會正在跟村民籌資,準備成立公司,但公司的走向、未來的投資、組織架構都還沒討論,她一邊處理訂單、外部合作,還得按捺阿姨們對未來徬徨的心情。「我想過,最糟就是自己出去開工作室,去幫阿姨們接單回來做。」她說。 大廟下的工作空間已新進了四個年輕人,阿姨們的生產都上軌道,苑裡的藺草田越種越多,並非當地人的她,卻逆轉當地文化逝去的悲歌,也為自己搭起一個舞台。 「她們有世界唯一的技術、價值那 高的東西,卻去端盤子、洗碗’然後藺草(產業)就不見了’這怎麼可以發生?」 廖怡雅×藺編阿嬤 年齡:28歲 經歷:聯合大學講師 現職:台灣藺草學會專案經理 成績單: 去年創造550萬營業額,阿嬤收入為過去5倍 打開日本、台灣文創精品百貨通路,參展超過5國 他山之石 日本奈良×麻織300年品牌中川政七,傳統麻織結合現代設計,變身潮牌,14家店面營收逾10億元。 文·劉致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