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巴菲特、吉姆.羅傑斯等九位富豪默默在做的致富法則 生活中的小事 富豪致富的大事

2012-5-14  TWM



百億富豪陳珠祈與陳和錦不外傳的九堂課,雖然看似平凡且淺顯易懂,但對一般人來說,往往知易行難。

但是,你知道嗎?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富豪們,也都因為默默地遵循這些法則,才得以享有一生的富足。

撰文‧陳兆芬

人的一生到底擁有多少錢才算是富裕?

《今周刊》曾做過「財富自由」的調查,大多數的上班族認為,「在三十五歲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元,即是進入了人生的理想國度。」現在油電雙漲、通貨膨脹,平凡的上班族要敲開「理想國」的大門,已經難上加難!

誠信待人吃虧無妨

王永慶重承諾 破天荒退還投資人四千萬但是,在看完陳珠祈與陳和錦的故事後,你將發現,百億富豪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他們貫徹了每一個行事原則,並且將其運用到淋漓盡致。《今周刊》進一步整理才發現,原來這些也是許多國內外百億富豪都在遵循的道理。其實,只要你做些簡單的改變,你也可以成為富豪的候選人。

陳珠祈認為,「隨口一句話,重若泰山」,他的下一代、大倉久和飯店董事長陳珍堉,與人約定訪問時間,不僅不遲到,甚至提前到達等待,讓我們見識到富豪的信守承諾。

而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直是許多國內外企業家所崇敬的對象,「信用」兩字更是他做人處事的宗旨。

他年輕開米店時,店小利薄,競爭激烈。有一天半夜,外面下著大雨,附近一家旅館廚師前來敲門,因為臨時有旅客光顧,但剛好米缸沒米了,要他馬上送一斗米過去。一般人會認為賣一斗米才賺一分錢,不符合效益,一定裝作沒聽見,繼續睡覺;但是王永慶卻立刻起床,冒著大雨送米過去,這就是日後得以建立台塑王國的第一塊基石。

而一九七三年台塑辦理現金增資的「差價退款」事件,更是廣為流傳的事蹟。當時台塑為了擴廠辦理現金增資,以每股二四四元辦理承銷,但卻遇到石油危機,股價跌到二三八元。次年,台塑召開股東會時,那些被套牢的股東,希望公司能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的差額。

王永慶當場爽快答應,承諾在六月三十日前,如果增資股的市值未超越二四四元承銷價,公司願意用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作為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差額的基準。結果,增資股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只有二○二元,台塑總共退了四千萬元,開創股市空前紀錄,也讓王永慶一諾千金的美名不脛而走。

對王永慶而言,「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要做錯一件事。」他厚道的企業家精神,讓老一輩的投資人到現在仍津津樂道。

沒有把握決不進場

羅傑斯:不知道在做什麼 就什麼也別做而現年七十歲的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奮鬥了四十四年,被譽為「商品大王」。但其實,羅傑斯的投資之路並非一路順遂,他也曾經因為盲目投資而栽了大跟頭。

一九六八年,羅傑斯進入華爾街工作,擔任初級分析師。當時的他年輕氣盛,不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只要一有利多,就不顧妻子佩姬的反對,毫不猶豫地下大注,甚至將全部財產投入股市。

很快地,市場給了他人生最大的震撼教育。他在一九六八年八月進入市場,到了一九七○年九月,短短兩年,全部財產賠個精光。羅傑斯說:「經過這次教訓,我學會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最好什麼也別做。我也學會,除非等到一個完全對自己有利的時機,否則,最好不要貿然進場。」在那之後,羅傑斯開始只專注在自己了解的領域,「看看全世界所有有錢人的故事,哪一個不是『聚焦投資』而來的成果?」而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則認為,「專注與執著占了一個人九五%的能力。」身為世界巨富的他,向來只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股神巴菲特專注在財務報表,陳珠祈與陳和錦分別專注在房地產與飯店、生技事業的投資。所以,先找出自己熟悉的領域,並勤做功課、閱讀大量的資料,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能在其中找到獲利方程式。

用失敗累積經驗值

柳井正事必躬親 失敗再繼續挑戰日本首富柳井正在接手家業、創立UNIQLO初期,因為年輕氣盛、改變經營模式而引起老員工的不滿,憤而相繼離職,最後只剩一個人留下來。從進貨、整理庫存、銷售到打掃,兩個人包辦所有的工作,每天忙得累癱了。

柳井正認為這段日子是他成功的最大關鍵,「創業成功不需要什麼特質,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出一位經營者。重點在於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九次,就有九次經驗。」柳井正大小事都親力親為,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現在他看一個人的穿著,就可以一眼看出他穿什麼尺寸的衣服、腰身多少,這是他用逆境累積經驗值後,學到的致富能力。

若以股市來說,投資人賠錢是必經之過程,但大部分的投資人賠錢卻都是同一個模式,上漲時小賺五%就落跑,下跌時大賠五○%還是死抱不放,拒絕設定停損點,認輸退場。

知名財經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說,「投資人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只設定獲利的上限,卻坐視虧損不斷擴大。因為大家都想再賭一次機會,結果大錢沒賺到,虧損卻有如無底洞。」科斯托蘭尼建議,如果已經蒙受損失,便必須收手,把帳算清,馬上從零開始。千萬不要因為期望股價有一天會大反彈,而忽略風險的存在。

不管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抑或是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許多富豪成功的背後都僅是實踐淺而易懂的道理。他們都是白手起家,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巨額的財富。財富的累積別無他法,就是腳踏實地發展出自己的賺錢法則。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生活,真正用來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人生只有七十年,你已經度過了多少人生?還有多少剩餘的時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今天開始,跟隨著富豪們的腳步,學習富豪們傳授的九堂課,日復一日地改變,你也可以很快地到達財富的理想國度。

全球富豪每天都在實踐的9個法則

不做輸不起的投資

投資人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設定獲利的上限,卻坐視虧損不斷擴大。

–投資大師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購買價值被低估的資產股

發掘資產股的機會到處都有,而擁有資產的公司也要會運用才行,其餘需要的就是「耐心」。

–投資大師 彼得.林區

對新趨勢保持高度熱情

我總是從閱讀中培養好奇心,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大量閱讀,你會得到更多寶貴的東西。

–股神 華倫‧巴菲特

只做懂的事不賺潮流財

只投資自己了解的領域,在沒有徹底了解前,寧可什麼都不做。

–投資大師 吉姆.羅傑斯

在逆境中學習成長

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重點在於嘗試,失敗九次,就有九次經驗。

–日本首富 柳井正

出口的話重若泰山

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地被人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做錯一件事。

–台塑集團創辦人 王永慶保持熱情 再有錢也不忘初衷人愈有成就,愈要有感恩和回饋社會的心,今世的成功是前世的修為。

–長榮集團總裁 張榮發

把夢想當成財富的驅動力

我們來到世間,就是為了要在宇宙中留下不朽的印記。

–蘋果電腦創辦人 賈伯斯

守住地產

就是守住財富

有錢就要往土地裡堆,儘管現在是塊廢地,但房地產的價值是超乎想像的。

–宏泰集團董事長 林堉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1

幫旅館省小事 養出兩個億元公司

2012-7-30  TCW




備品大亨―― 供應全台六百多家旅店消耗品

牙刷、毛巾、面紙、拖鞋、沐浴乳、茶包、泡麵、枕頭、吹風機、垃圾桶……,在旅行、出差時在旅館裡使用的各種物件,你有想過共有多少種物品?答案是,超過一百種!

不生產只統整包裝,當旅館倉庫

叫作遠隆的這家公司,專門供應飯店和旅館用的備品。到了他們倉庫,散布各式用品,你會以為到了雜貨店,位於彰化埔心鄉下的遠隆,客戶卻是廣布全台六百多家旅館(約占全台兩成),從住宿一晚定價一萬五千元起跳的清境老英格蘭,到一晚收費一千多元的汽車旅館,遠隆都可根據客戶成本不同、客層不同,幫旅館量身訂做;甚至有其他廠商想把備品賣到旅館,旅館採購請對方去跟遠隆談,透過遠隆再賣到旅館,幾乎等於一個中盤商的角色,與旅館業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也不言可喻。

可別小看這個「小錢」生意,例如一套牙刷加牙膏,賣給旅館還不到兩元,但就靠這些用了就丟的小物品,一年為遠隆創造了上億元的營業額。

「說穿了,我們做的就是『買空賣空』的生意。」遠隆公司負責人張志隆說,遠隆向各供應商進貨,就連包裝袋也是找外面工廠做,然後存放在自家倉庫,定期出貨給旅館。而對旅館來說,天天要處理上百種備品,透過遠隆,不用面對一、二十家以上的供應商,統一窗口方便溝通;旅館也不用囤積大量的備品,遠隆一次出一個月的用量,等於是各家旅館的備品倉庫。

不過,這樣的商業模式也非遠隆獨創,它到底有何能耐,讓旅館非它不可?

關鍵就在於客製化與包裝。

早年,張志隆從事的是垃圾袋的生產製造, 當時的客戶以飯店、旅館、餐廳、休息站等為主。有一次,一家旅館的老闆向他提到:「你賣我一樣東西也是要跑一趟,怎麼不多賣幾樣?我也不用去找這麼多廠商來配合。」

品項做到上百項,毛利率僅七%

於是,張志隆就開始一樣一樣的去增加品項,衛生紙、牙刷組……,從一件開始,擴充到了上百樣,「因為大間的(旅館)老闆不會見我們,所以都是以小旅館為主。」張志隆說,只要旅館提出需求,他就到處去找產品,慢慢做出口碑。

幾年前,台中七期一帶汽車旅館興起,遠隆也抓到這一波趨勢,跟著成長。台中沐蘭時尚精品旅館經理柳宏學說,這一帶很多同業都是找遠隆,因為其產品選擇性很多,有不同等級,而且會為每一家客製化,加上獨特的包裝組合,所以能夠接下多家旅館訂單。

這個模式有什麼難?首先,是產品面,遠隆提供的備品,都不是買現成的,而是要求廠商按照他們的需求去做,這對旅館來說,確保了自家備品的差異性;但要能這麼做,除了量要夠大之外,產品的包裝也是關鍵。

遠隆結合全台六百多家旅館客戶需求,已達一定的量,至於包裝,以旅館內為旅客準備的西雅圖極品咖啡為例,站在公司立場,不會為了一、兩家飯店或旅館的需求,另外幫他們去做包裝,但是張志隆因為做塑膠袋出身,知道如何去做合版印刷,例如一次開版要五萬份才可做,他一次找五家,每家做一萬份,成本更低。

然而,這樣近乎無本生意的商機並不是沒有人看見,只是一般的經營規模比較小,頂多做到二十、三十項,張志隆則因擴充到一百多項,旅館也多達六百多家,效益就出來了。

「我們這個行業是賺小錢啦!門檻不高,可是毛利也不高,」張志隆舉例,一支牙刷加牙膏再加上包裝袋,賣給旅館最便宜的不到兩元,他們的毛利率大約只有七%,等於是一‧四毛錢,「所以,沒有量,什麼都不用做了!」因此,張志隆的策略是把量做大,他認為達到規模經濟後才有優勢,建立起更高的門檻。

為此,有時有些單品賠錢也要賣,例如賣十項備品當中,裡面有可能有一、兩項是賠本在賣,這也是留住客戶的策略之一。而且遠隆的擴充速度,其實不快,「因為我的東西是客製化,只能一家一家慢慢做,」但張志隆說,談這麼久才做成一家生意,在這當中其實已經建立信任關係,客人比較不容易因價格競爭而流失。如今,他靠著這幾毛錢的生意,累積出了年營收上億元的金雞母。

洗衣大王――毛巾、床單一年洗出六億營收

跟著旅館賺大錢的,不只備品供應商,洗衣業也是其一。而在這個一般人眼裡是非常傳統的黃昏產業中,有一家公司靠著先進技術,客戶從小旅館做到五星級飯店,創下年營收將近六億元的傳奇。

這是巨人洗衣公司。採訪這天,我們和董事長郭順景約在位於新北市的林口工廠,正好遇到丹麥來的設備商,正在安裝一組總價兩千多萬元的機器,下個星期,還有日本廠商會來安裝同樣功能的另一組機器,郭順景告訴我們,未來會看哪一家的機器效能較好,全台的廠房也會跟著購入使用。

全台設廠,一天洗掉六十噸的量

很難想像,洗一條毛巾單價三元的生意,用到這麼貴的機器,而且還持續加碼投資中。此外,不僅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屏東墾丁都有設廠,一天光是洗飯店和旅館的床單、毛巾等,就高達六十噸,等於是幾千個房間的量。而巨人做的,還不只旅館生意,全台四千多家7-Eleven所有員工制服、門口的地墊,也全部送到它的工廠清洗。

早期,一般洗衣廠客戶多為旅館,郭順景認為,要有量才能買更新、更好的機器設備,而要把量做出來就一定要做飯店生意。一般大型飯店都有洗衣房,郭順景把成本差異算給對方看,「你養一個洗衣房至少要四十、五十人,又占空間,水、電都是費用,還要處理汙水問題……。」

而飯店在意的品質部分,他通常會帶對方去參觀工廠,「那些設備都是當時台灣第一,洗出來也比較平整,不像台灣機器會有皺紋。」郭順景說,一分錢一分貨,進口的機器除了洗出的品質好以外,相較之下也節省了人力。

更重要的,還有水質,硬度越低的水能洗得越乾淨,這道理現已成為業界普遍知識,在當時知道的人卻不多,郭順景透過和國際間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專業度,讓來自飯店和旅館的生意越來越多。

不過,飯店和旅館的淡旺季落差,常讓巨人「忙的時候忙不過來,淡季時又有過多閒置人力和機器。」

提供租賃,替客戶省去庫存成本

九○年代初期,日本最大清潔用品公司Duskin和統一超商合作,成立樂清服務公司,主要從事除塵拖把抹布、地墊、空氣集塵機等清潔用品的定期租賃業務,由於當時巨人已頗具規模,成為其協力廠商,負責地墊和拖把、抹布的清洗。

和樂清合作,不但提升巨人的技術,分散受飯店淡旺季影響業績過大的問題之外,頭腦動得快的郭順景,更學來了「租賃」的觀念。

他想到可以把飯店、旅館的床單、被單、毛巾等,通通買來,再以租賃的方式,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淡旺季落差大的問題,「東西是我的,我可以自己調節,只要夠旅館用就好。」

對旅館來說,省去儲放空間,淡季時省成本,旺季費用高一點也可吸收,這樣的模式很快就推廣開來,但也引起同業仿效。不過,後來許多廠商卻做不到兩、三年就倒閉,因這模式要順利運作,需要量大壓低成本,否則會有庫存及固定成本壓力。

有一定的量,郭順景在成本上已有優勢,而他能更省成本的方法是,買品質好一點的床單、毛巾。他的邏輯是,假如一條毛巾可洗一百次,耐用度好的可洗到一百二十次以上;另外,他用好的機器,洗滌過程中減少布巾摩擦,又可再度延長其壽命。現在巨人三百多家旅館和飯店的客戶當中,已經有七○%採用他們家的床單和毛巾,流通在各飯店的毛巾總計金額超過兩億元,相當於營業額的三分之一。

為維持優勢,郭順景不斷投資機器設備,一年預算約兩千萬、三千萬元,甚至自己到國外採購,「因一旦透過國內代理商,很快同業就會跟進,不要讓他們太快學走。」目前,巨人一條加工線已從七人降至三人,人工成本降低,同時效率也提升。

遠隆和巨人都是做和旅館相關的產業,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做的都是單品利潤可能只有兩、三毛錢的生意,但只要把數量極大化,一樣是一筆大生意。不必自己蓋旅館,也可以從旅館業周邊發掘商機,而旅館業前景看好,他們也是隨著水漲船自高。

【延伸閱讀】房務快手阿桑,也搭上爆發式成長

打掃旅館房間需要多少時間?張集芳就有本事,縮短四成時間,在二十分鐘內把約莫五坪大小的旅館套房打掃乾淨。她在旅館業爆發式成長中,靠著專業,印證了即使鋪一張床,都能闖出一片天地。

房務人員的打掃時間,集中在客人退房、新客人入住前三到六小時。張集芳善用「分配時間」與「減少走動」兩大秘訣,讓她成為房務界的「快手阿桑」。

張集芳設計出「四、六、二」的分配時間法,把清掃房間最費時的鋪床、清洗浴室與吸地,依照設計的時間,在十二分鐘內搞定。剩下的八分鐘,則用來拆床單、洗杯子、擦桌子、倒垃圾與補充備品等細節上。

減少走動次數,是張集芳提升時間效率的另一秘訣。張集芳規畫出,從房間到房門外的備品車只能進出三次。用來倒垃圾、拿床單、備品、清潔工具,最後離開房間。「每進出一次就浪費一分鐘,」張集芳就靠省小時間提升效率。

從○六年一腳跨進房務工作後,張集芳就愛上這個「可一邊吹冷氣、一邊練體力」的工作。她的「用心」打掃,讓她曾獲飯店表揚,還被客戶指定為專屬的房務人員,是比拿到放在枕頭上的小費,還讓她開心的事。

四十八歲的張集芳,利用每一次的打掃,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與旅人間的連結線。(文●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18

簡志忠的幸福工作祕訣 年輕人必修 把小事做到位 勝算多一分

2013-08-26  TWM
 
 

 

提早立志 訓練基礎能力Q1.對工作有憧憬的年輕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態度?

我曾受邀到學校演講,告訴他們在學校就可以開始找工作,但目標必須很明確,不要亂丟履歷。舉例來說,很多人想進航空公司,但卻說不出想進哪個部門,空姐、機師、空廚、修理技師、配件買賣、地勤人員,每個都不一樣!

我建議學子,在大一、大二時,就該弄清楚這個職業需要訓練什麼本事,如果志願沒變,可以趁耶誕節時寫信給該部門主管,告訴他「我讀書時就想進這個部門,我也知道這種職業在做什麼。」隔年再寄,說「我再過一年就能去應徵,希望以後能與你一起共事。」想想看,當你寄第四次卡片時,人家印象會多深刻!

年輕人要早早立志,提前訓練好自己的基礎能力,進入職場後學習做事的方法,當達到要求,大概只有七十五分,不要停下來,思考怎麼讓服務的對象更快樂、更幸福,不斷改善直到九十五分。

實力至上 學歷無用

Q2.你自己是高中畢業,怎麼看學歷這件事?

學歷也許是審核的標準,但圓神出版社從來不看學歷用人,在社會大學裡,實力至上,學歷無用。

有一次,紙風車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戲,李永豐在後台說:「我是國立大學畢業的碩士,不像有些人,不過是夜間部會計系的。」此時全部人目光射向吳念真,吳念真一點也不以為意:「我最少也是輔仁大學夜間部畢業,不像簡社長,只讀到高中。」全部人目光又看向我,我就說:「我再怎麼樣也還有高中學歷,不像星雲大師,一天學校也沒有上。」但星雲大師現在辦了五所大學,你怎麼說?

認識自己 修養自己 實踐自己Q3.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是已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的人,該如何培養或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剛說到年輕人該提早立志,但如果對前途茫然未知,甚至進入職場也找不到方向,就一定要先「認識自己」,才能避免從事不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

一個能騙全世界的人,卻騙不了自己,到底我是有創造力?還是有執行力?甚至要了解自己的黑暗面,很多人描述的自己並不正確,他描述的是希望別人看到的一面。

接下來要「修養自己」,人永遠都有修正的空間,所以我只說做到九十五分,而不是以一○○分為標準,修正之後實力會更好,不足之處再去培養。

最後,不要忘記「實踐自己」,別老是在二十二K打轉,學會做事的方法後,自己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滿足,一家好的公司怎麼會不要你呢?除非老闆真的很不像話,那就可以考慮換個地方。

別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

Q4.圓神是周休三日的幸福企業,一般人如何實踐「幸福工作」?

「幸福工作」到現在其實還沒發生。

聽說圓神是幸福企業而來應徵的人,我會對他說:「希望我們公司會因為你來而更好,這份工作會因為你來做而更幸福。」要知道,幸福工作不應該是別人提供,而是自己努力掙來。

我再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以前打高爾夫球的球場,有一位清潔歐巴桑,獨生子臥病,我過年都會給她一個紅包。有一年冬天,我從十三洞打完走向小賣店,看見一位女生捧著一束野薑花,在晨霧中等著我,女生就是那位阿桑,這個畫面多美,我到現在都難忘懷。

所以說,生命裡的感受與學歷、職位、外貌都沒有關係,只和你自身夠不夠敏銳、有沒有用心傾聽有關。年輕人不要只在意工作,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要記得去實踐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溫柔的人,才懂得對別人溫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4

經緯創投莊明浩:關於和投資人見面的那些小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17105.html
這裡的第一句話,是想謝謝支持36氪以及氪 + 的朋友們。因為你們,我們又辦了一場在結束時依舊爆滿的活動。9 月 15 日,專為早期創業者舉辦的《創業知識匯》線下活動在上海第一次示人。因為活動相對私密,在這裡我將對活動現場做部分的還原,將當天有意思、可公開的內容分享給大家。第一篇我們先從經緯創投莊明浩的分享開始——「創業融資,沒那麼簡單」,希望對第一次創業的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投資不是那種「幾分鐘搞定投資人的故事」

在媒體裡,總能看到那些「幾分鐘搞定投資人」的故事,而莊明浩主講內容的第一頁 PPT 與此相關,卻以「別扯了!!!」開始。作為投資人,他偶爾能看到聽到「只要讓我見到馬化騰!我能讓騰訊股價上漲 100 倍!」、「今天給我一百萬,明天還你一百億!」的豪言壯語,甚至有希望和投資人簽保密協議,擔心投資人把 idea 告訴馬化騰、馬云、李彥宏的人。「這些東西其實正常的或者說邏輯思維 OK 的人大家都會覺得是瞎扯。」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投資故事。

在莊明浩看來,對投資的解釋可以借用同行張亮在《AKB48 為何這麼火?》中的回答——投資其實跟所有事情都是一樣的,正確的人(正確的團隊),以創新性的產品,通過強有力的執行,滿足一個已經存在的龐大需求。這裡面有四個維度——人、產品、執行和需求,這是投資人關注創業項目共同都要關注的。同時在「需求」前面有一個很強大的定語,那就是「已經存在的」,在他看來,一些產品滿足的需求可能是臆想出來的。

在認定投資不是靠同坐電梯的 2 分鐘打動投資人、明白投資人在關注什麼的情況下,莊明浩為創業者準備了與投資人接觸,見面前、見面中及見面後的意見和 tips:

見面前——你的BP準備得好嗎?

BP 到底有用沒用不多擴展評論,但需要讓大家知道,投資人希望從中看到什麼。BP 一般涉及兩件事,第一是介紹你在做什麼,第二就是你做 BP 的目的是為了融資,講清楚融資的目的。在這個層面上大家都做得很好,但有些內容創業者往往忽略了:

首先是介紹邏輯,這是無論創業者見孵化器還是見 VC 都是要講清楚的。你要說清楚——你是誰,你做過什麼,為什麼你可以做這件事情;你在做的項目是什麼,為什麼做(這是很多創業者都忽略了的問題);這個行業除了你還有誰;你們怎麼做的,為什麼是你們。

而相比起來,BP 更容易缺少但投資人更看重的是融資的邏輯。投資人可能會因為 BP 缺少這些內容,讓創業者錯過了可聊的機會。做早期的投資人沒有財務、收入的數據可以參考,所以他們會關注——今天團隊處於什麼階段;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團隊要做的事情(比如運營哪幾個渠道,放幾個市場),達到怎樣的里程碑(希望 14 個月後公司做到怎樣的階段);為了達到這樣的里程碑,我要招多少人、花多少錢——以此算出目前的資金缺口是多少、需要融資多少,為此出讓的股份又是多少(而對早期團隊來說,算出來的錢除以股份就是估值)。

針對 BP,莊明浩還推薦大家看桂曙光的《天使及 VC 融資 PPT》以及36氪的一篇老文《怎樣用5張幻燈片,在1年內,為2個創業公司,融資3輪,籌得1000萬美元?》,不一定這麼精簡,但這樣的邏輯靠譜,切忌像做教材一樣將密密麻麻的字放到 PPT 裡。

另外,在找投資人方面,創業者應該放輕鬆,現在做投資的已經很多了,每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創業者也有很多方式能找到投資人(包括電話、微博微信、創業知識匯這樣的線下活動、媒體平台、比賽,別堵門就行),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方式。莊明浩自己就有偏宅男、技術口的團隊通過微博、微信接觸,最後談成的。

但相比找人,「找到人」更重要。創業者應該在事前瞭解清楚,投資人、機構投什麼公司,投什麼階段的公司,是什麼風格(比如之前投過什麼,有沒投過競爭對手或相關企業);見面的人是什麼背景,是否懂行,什麼 title(並不是越高 title 越好,尤其對於早期投資來說)。這些事先的瞭解,就和你當初找妹子、找工作是一樣的邏輯。

莊明浩自己就收到過一封郵件,讓他對創業項目的上心程度提升。「你好,非常高興跟你交流,我們是……,做的……,我們官網是……,我們的產品你可以看一下。真心希望你喜歡這個東西,我們仔細研究過你投資的公司,內部一致認為你們是我最合理的投資選擇,因為你們有投兩個相關的項目,跟我們很匹配,如果你再投資我們,我們三個產品一起來把這個產品做大。(附上聯繫方式)……」 理性想想,花時間去瞭解投資人投過的產品其實不需要多少分鐘的時間,但這樣給人感覺很好。

見面中——當我們見面時我們聊什麼?

見面了,第一個問題聊什麼?在內容上,正如上面所總結的,投資應該聊的,有正確的人——為什麼你們是正確的;創新的產品——你做到什麼階段;龐大的需求;強有力的執行,以及你的融資需求。創始人因為對產品瞭解在這些內容上都不成問題,問題比較容易出在心態上。

莊明浩在分享中說了幾個希望創始人能在心態上做好的準備:1. 投資人否定一個案子有一萬個理由。2. 投資人需要確認你所講述信息的真實性,至於評判好與壞是他的問題,你所要做的就是真實。3. 投資人在見你之前可能已經有了結論,所以見你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他的結論或者驗證他的結論。4. 適可而止是成熟的表現。總結,即是平常心。

除了聊什麼,雙方在接觸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相互問答。在回答這塊,首先,有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投資人問你是需要知道你的邏輯或者想法,是否考慮到風險和未來可預期的東西。其次,不要動怒於一些無知的問題,除非你確認對方完全不懂行。第三,不要因為某一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影響後續的交流。因為問題沒有對錯,你只是回答而已,邏輯正確與否是他的判斷。第四點,適當把問題引入到你熟悉的領域。

而答也很重要,在莊明浩看來,不思考的人是沒有問題可問的。另外,他建議儘量不要當面問投資人對項目的看法,因為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可以問問接下來的推進方式、時間進度安排等;如果在之前的調研中瞭解到投資人有相關項目,可以問問他們之前投資的決策以及後續發展等等。

此外,莊明浩還給了一些見面中的 tips 供創業者們參考:

別遲到,如果遲到,提前短信/電話說明也是可以接受的;

早期項目找FA的價值不是那麼大,但如果對自己的講述和文檔工作不太自信,找一個也OK;

著裝不用太正式,當然最好也別是拖鞋短褲;

不要過分貶低你的競爭對手,這是大大的減分項;

融資規模和估值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但前提是雙方的差距不大,且都誠實;

很多時候你要知道你做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家公司;

不要因為對方年紀小,title低而不重視(很多80、85後他們在早期項目裡面有比較多的決策權);

莊明浩還特別跟我們分享了一個見面中的故事,他曾經看過一個案子就跟這幅漫畫裡的一樣:

「 當時案子聊了很多次,已經涉及到最後的價格,公司創業者跟我們說騰訊要投,這輪他可能要出讓 20% 的股份,他覺得跟我們聊得很好,希望我們和騰訊各拿一半。在聊完後我們和老大溝通,覺得可以深入,就在晚上安排吃飯,和創業者及我們兩個負責案子的人及老大一起在飯桌上聊事情。老大這個層級的人是不太關心具體業務,但吃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聊價格。剛聊到價格的時候,我們老大問了一句,說騰訊給的價格是不是 2000 萬投 10%?對方創業者 3 個人,CTO、CEO 沒有說話,另外一個人說是,而且這個話題迅速被岔開了,跟王尼瑪的故事事一模一樣的。飯局後就確定我們價格肯定高了,絕對不是 2 億,然後當天晚上給騰訊的人打電話,騰訊報了 1 億 3000,所以雖然差得不多,但是我們最後沒有投,因為他不誠實。其實往最深入去想,漫畫裡面的故事中,他的媽媽再去問一下他同學的媽媽就知道這是謊話。創業者知道我們跟騰訊關係很好,我們日後一定會問,但是他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來說這件事情,就是不誠實。」

見面後——做適當的聯絡

關於見面後,莊明浩也是給創業者一些 tips,比如:在當天或隔天,創業者可以發郵件表示感謝,並適當補充之前當面交流中一些遺漏的事項(比如沒回答好的某個問題的補充、詳細的時間進度、核心成員簡歷等);然後隔週,可以再主動,如果對方沒有主動聯繫,可以發郵件問清楚(是否有後續推進的安排),投資人可能會拖延,也可能直接回絕你;如果投資人一個月都沒有聯繫你,基本上你就不用抱太多的幻想,你可以發封郵件表示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43

投資人說:找投資前應該知道的一些小事兒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8/59327.html


幾天之前我朋友微博@了我一條這樣的微博:

收到一份PPT,我虎軀一震菊花一緊!這種高大上的團隊誰有興趣投資?一期需要300萬投資,團隊佔100%股份,做出來的產品55分成,資方分成達到900萬時資方滾粗,如果團隊看你順眼,不介意到時候送你10%-20%股份。我看到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我感動地熱淚盈眶,移動互聯網產業需要這樣的熱血騷年!

當時還配了一張這樣的圖:

我當時的回覆是三個字:碉炸天!

後來有遊戲媒體採訪了這個PPT的團隊。

作為還在看手游CP類企業的VC從業者,我可能不方便去評論這個團隊以及這樣的方式,我也不懷疑會有投資人因為這樣的一起「事件」去聯繫這個團隊甚至投資;

但我覺得有必要和類似這個團隊的許許多多的沒有找過投資的手游CP類team說說在找投資之前和找投資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

還有再說一句以下所有內容僅僅針對機構類投資人,純個人類的天使以及諸如渠道、發行商、大CP這樣帶有戰略意義的投資不在討論的範圍。

1、心態上,我們要知道投資人天生是沾滿銅臭的;

所以投資人投資一個案子只有一個目的:賺錢,而且還有關鍵一點是幾乎沒有投資人投資的時候就是奔著分紅去的,一個至少看上去合理的退出應該是收購和上市。

2、風險投資本質上是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

所以當風險被限制的時候,參與投資的意願就會變小;即便你認為這是穩賺不賠的……

3、投資對等股份,不拿股份的是借款;借款是要有正式協議,確認好利息和還款期限的……

我想這點不用我太多解釋;所以我們回頭看我文章起初說的那個團隊的想法,似乎有些不那麼現實;

限制死3倍回報,而且這個3倍還不知道要多久,還沒有股份……

當然我們知道團隊可能有這個自信,但我想說的是即便是今天一個發行商找已經有產品的CP給代理金,條件也沒這麼苛刻吧?

發行商一般會給一筆代理金然後限制後續分成比例,人家CP簽代理合同也沒有封頂啊,憑啥這麼早就願意相信你的投資人還得被封頂呢?

或許有真得天使吧……

換皮、之前項目源代碼、熟悉刷榜商……這些關鍵詞都曾經不止一次出現在和我聊過的手游團隊的聊天過程中,我當然知道這些都是事實,各家CP也都或多或少在用,可咱能稍微隱晦一點麼?

還有今天這個時點我也和很多創業的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創業和找過投資的創業是兩碼事」;今天你自己拉個團隊創業做手游,不拉投資,流水不用太高,扣掉自己的成本、代理商分成和渠道,只要還有盈餘,給團隊大家分分錢,那你就會活得很好;

可你一旦拿了融資,你就必須走上快車道,你要大流水、破千萬盈利,然後去找尋可能的方式讓投資人退出……當然很多人有這個信心做大……

以下為莊明浩口述《關於和投資人見面的那些小事》的內容整理:

首先,投資不是那種「幾分鐘搞定投資人的故事」

在媒體裡,總能看到那些「幾分鐘搞定投資人」的故事,而莊明浩主講內容的第一頁 PPT 與此相關,卻以「別扯了!!!」開始。作為投資人,他偶爾能看到聽到「只要讓我見到馬化騰!我能讓騰訊股價上漲 100 倍!」、「今天給我一百萬,明天還你一百億!」的豪言壯語,甚至有希望和投資人簽保密協議,擔心投資人把 idea 告訴馬化騰、馬云、李彥宏的人。「這些東西其實正常的或者說邏輯思維 OK 的人大家都會覺得是瞎扯。」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投資故事。

在莊明浩看來,對投資的解釋可以借用同行張亮在《AKB48 為何這麼火?》中的回答——投資其實跟所有事情都是一樣的,正確的人(正確的團隊),以創新性的產品,通過強有力的執行,滿足一個已經存在的龐大需求。這裡面有四個維度——人、產品、執行和需求,這是投資人關注創業項目共同都要關注的。同時在「需求」前面有一個很強大的定語,那就是「已經存在的」,在他看來,一些產品滿足的需求可能是臆想出來的。

在認定投資不是靠同坐電梯的 2 分鐘打動投資人、明白投資人在關注什麼的情況下,莊明浩為創業者準備了與投資人接觸,見面前、見面中及見面後的意見和 tips:

見面前——你的BP準備得好嗎?

BP 到底有用沒用不多擴展評論,但需要讓大家知道,投資人希望從中看到什麼。BP 一般涉及兩件事,第一是介紹你在做什麼,第二就是你做 BP 的目的是為了融資,講清楚融資的目的。在這個層面上大家都做得很好,但有些內容創業者往往忽略了:

首先是介紹邏輯,這是無論創業者見孵化器還是見 VC 都是要講清楚的。你要說清楚——你是誰,你做過什麼,為什麼你可以做這件事情;你在做的項目是什麼,為什麼做(這是很多創業者都忽略了的問題);這個行業除了你還有誰;你們怎麼做的,為什麼是你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29

拚小事!它打敗台達電變電源股王

2014-04-21  TCW
 
 

 

一家六十四人的小公司,創業不到六年,全球市佔率就達一七.二%,站穩全球第一大不斷電系統(UPS)代工廠。

賣產品,信任至上要讓客戶閉眼也敢買

這家公司就是旭隼科技,三月三十一日上市掛牌至今,股價一舉超越台達電,成為電源類股新股王。專攻中小型UPS產品的旭隼,如何將產品賣到全球一百六十國,成為台灣業務範圍最廣的UPS廠商?

「這一行賣的不是產品,是信任,只要客戶相信你,他閉著眼睛也會買你的產品。」旭隼董事長謝卓明說。

因為他對這個產業拚「信任」的想法,讓他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敢於創業,拚谷底翻身。

「出貨只出了一個貨櫃、兩千台,我們原先準備了十萬台的產能,產能利用率只有二%!」謝卓明回憶,二○○八年十月、金融海嘯最慘烈之際,公司才成立五個月,馬上面臨營運危機,每月虧損逾一千五百萬元,手邊資金燒到險些見底。

但旭隼能夠挺過金融海嘯衝擊,不到半年就單月損益兩平,最後還全年獲利,靠的正是謝卓明入行二十五年、累積來的口碑。

謝卓明曾於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創業,當時做的就是UPS研發、製造,之後又在有三十年歷史、上市UPS廠飛瑞擔任代工部門經理。直到二○○七年,飛瑞被當時全球第二大UPS業者伊頓(Eaton)收購,由原先代工轉做品牌,他才因為理念不同,找來六名同樣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同事,自行出走、二次創業。

當飛瑞因伊頓跨足品牌時,不少國際大廠轉而找上他,讓旭隼擺脫虧損,站穩第一步。目前,全球五大UPS品牌廠中,有三間便是其客戶。

一位UPS大廠主管表示,「產品穩不穩定非常重要,你在這一行做多久,更是客戶的主要考量。」新業者要爭取施耐德、艾默生等百年品牌訂單,難度很高,但他表示,「他們〈旭隼〉核心團隊能力算業界知名,經驗沒問題。」

不過,掌握人脈還不夠,要再上層樓,如何開拓新市場,才是真正考驗。

攻新興市場,唯有勤跑下鄉蹲點,改善印度式短路

一直以來,UPS主戰場在北美、歐洲、日本,加上產業技術創新性偏低,前五大業者全球市佔率逾五成,呈現大者恆大局面,新業者難有成長空間。於是,當已開發市場被同業捷足先登時,旭隼反其道而行,嗅到即將崛起的新興市場,搶攻中國、印度等地。

「美國這些國家市電狀況很穩定,UPS像是買保險,以備不時之需;但印度一天停電八、九次,二百二十伏特的電壓,經常只有不到一百四十,為了維持正常供電,UPS對他們的企業來說,反而是必需品。」旭隼業務協理王家宜比較後表示。

但一位UPS大廠總經理則說,「賣UPS給美國人和賣給印度人,根本是兩回事。」由於不同國家使用電壓不同,牽涉到的法規、安檢標準也不同,即使是同個國家,UPS運作還得依據機房溫度、濕度等各種環境做調整,廠商一定得到實地勘察,才能瞭解客戶需求。

因此,如果說,旭隼能快速獲利,靠的是謝卓明在UPS產業蹲得夠久,但能打入新興市場、開拓財源,則靠勤跑,才拿下江山。

身兼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謝卓明,平均三天出國一次,每個月跑一次深圳、一年飛印度五次,走到第一線瞭解戰情。不管自家的產品是裝在哪個國家的大企業、學校,還是鄉下網咖,他都跟工程師一起蹲在機房,監測每分鐘電壓變化,一耗經常是大半天。「產品賣到印度去很容易短路,不是設計不好,是機房有很多蒼蠅跟蚊子,牠如果被電到、掉下來,剛好躺在正、負極中間,就造成短路,甚至還有客戶曾經抱怨,老鼠、蜥蜴跑到散熱孔裡。」

因此,每一台銷往印度的UPS,都得重開產線,在不同規格的PC板上,加一道特殊製程,強化防塵功能,「你如果不到現場,只待在實驗室、按照設計圖開發產品,會懂這些問題嗎?」謝卓明強調。

帶著二十五年經驗親赴前線,讓旭隼在短短五年半間,業務遍及一百六十國、客戶超過三百家,印度前十大本土UPS品牌也幾乎都被它搶下。

做代工的,最怕的就是中國的低價競爭,謝卓明在創業一開始,就把這個擅長紅海策略的對手,考慮進去了。

「他是少數會親自跳下來盯料、一個一個貨號追的老闆,這一點讓人印象深刻。」長年觀察UPS產業的中國信託創投副總經理林美惠說,除了大膽開拓新市場,旭隼能勝出,從庫存管理便可看出學問。

比拚陸廠,砍價不手軟庫存功力硬讓價格低三%

當中國競爭者大打低價戰,旭隼還能以平均再低二%至三%的價格搶市,近兩年營業利益保持在一四%,比同業不到一○%、甚至虧損來得優異。

旭隼採用即時生產系統,方便隨時掌握出貨進度,要求每項送到倉庫的大型料件,做到當天零庫存,即使是單價低於人民幣一百元的塑膠材料,謝卓明也不放過。因此,旭隼的庫存週轉天數隻有約二十天,是對手的五分之一,大幅提高營運效率。「這一行只有肯做小事的人才會成功,和IT產業習慣做大事的邏輯不一樣,每天改善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就能改善三‧六倍。」謝卓明笑說,「我們連每一筆人民幣兩塊不到的『下腳料』都要開發票!」

如今,旭隼雖在中小型市場稱霸,但能否搶攻正夯的雲端商機,向歐美大廠爭取更多高毛利訂單,是下一關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0

主管篇》員工什麼都要Line 如何不被小事纏身?

2014-09-08  TCW
 
 

 

主管用Line的目的,是想提高效率與掌握資訊,但多數狀況反倒是被資訊淹沒。因為加入太多Line公群組想掌握資訊,卻沒私生活,發揮不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還引發人際問題。學會七大對策,就可輕鬆用Line做好管理。

時間就是金錢,我的錢都花在回Line

主管困擾第1名公私界線模糊62.2%

主管困擾第3名花太多時間回Line51.8%

當手機被一千多條Line塞爆,但大部分都是不重要的訊息,卻又忍不住花半小時回覆,結果重要工作一直拖延……

對策:根據《商業周刊》「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顯示,由於主管的時間成本很高,最困擾的前三名分別是:「公私界線模糊」、「被加入無關工作的群組」及「花太多時間回應Line」,都與時間管理有關。

雄獅旅遊行銷經營企畫處總經理陳憲祥手機裡,至少有近三百個Line群組,一天上千條訊息,使用Line管理公司三年。他認為,約僅有一○%的Line真正需要主管核准或提供意見,九成都是看過即可;而讓時間碎片化的元凶,是被九成無關緊要的Line打擾。

中階主管最常遇到Line太多的困擾,會疲於回應Line通常有三種原因:一,無法區分緊急或重要的優先順序;二,擔心自己已讀不回,會造成員工困擾;三,部屬無論緊急不緊急都用Line你,這也是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Line行為第二名。

避免浪費上班時間處理「狼來了」的訊息,雄獅集團協理俞國興建議先以「緊急」和「重要」畫出四象限,只打開落在緊急、重要與自己擔任專案負責人的群組提醒,其他則關閉提醒。工作告一段落後,再看其他不緊急但重要的Line,就寢前把「當日Line,當日畢」。需要不被打擾,則善用內建「關閉提醒到早上」的功能,則可減緩時刻備戰的精神緊張。

第二種情況可先以「收到,晚點回覆」告知部屬,第三種情況則建議事先跟團隊建立Line默契,減少被打斷工作的困擾,像俞國興就跟部屬有默契,如果事情允許在一小時內回應,才可用Line,非常緊急的事情則一定用電話告知。

「我媽五天瘦三公斤」,公群組變討論區

熱情的同事喜歡在Line公群組分享電影和健康常識,身為主管馬上制止看來不近人情,但是公私Line混合,成員易漏重要訊息……

對策:可先觀察其他成員反應,如果大家回應不積極,分享者自然會停止分享,假設成員積極回應,不如另闢群組。

發生公私Line「混搭」,是因為主管在開群組時,沒先宣告此群組的目的和公約。私Line可以不訂公約大聊特聊,公Line閒聊就會造就一堆無關緊要的訊息。俞國興在開群組會先「宣告」,說明該群組的目的,就不會有私人分享。

半夜Line員工,我也很怕受傷害

主管困擾第4名一直處於standby狀態,精神緊張39.3%

主管困擾第6名工作負擔比以前多22.7%

主管困擾第5名員工利用Line洩密25.7%

半夜洗完澡,終於能靜下心來想公事,如果不當下把要交辦的任務Line員工,我會忘記,但發出去又擔心打擾對方作息……

對策:「下班還Line我」高居上班族心目中白目主管第一名,愛爾達科技總經理陳怡君認為洗完澡舒服坐在沙發上,是最能靜心思考策略和分配工作時刻。但是半夜Line員工,她也有心理壓力,於是她與員工約法三章,非值班期可以把Line轉靜音,不需要已讀就回,因為最緊急的事情一定得打電話通知,但是值班者則必須回應。

主管最好跟部屬訂立Line公約,彼此達成使用默契,緊急事件則用電話告知,不要都依賴Line,才能避免上下間的誤解。

已讀38……,沒人回應也太淒涼

Line群組裡全部「已讀」,但訊息猶如石沉大海,沒人回應怎麼辦……

對策:「已讀不回」高居企業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行為第二名,但是主管得先檢視自己發出的訊息是否不清楚,讓員工不知如何反應。多數人是公私事互相交替用Line,私領域的Line閒聊打屁可以沒頭沒尾,如果私Line的語言用在公Line上,部屬會不清楚你的意思。

再來,是否你沒指名要誰回答,部屬就可打馬虎眼。陳憲祥把公司Line當成發公文般謹慎,一定寫「to」指名誰負責,「cc」(副本抄送)指名誰應該知悉。

陳怡君晚上則常用Line分派任務,她會條列「重點(告知部屬是要發布訊息,交辦任務或討論)」、「目標」、「負責人」和「期限」,按enter前再從頭到尾檢查一次,否則訊息模糊,部屬還要再確認,不如用電話溝通快。

例如,主管傳「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這是無效溝通,好的寫法應該是:「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小李,你認為該怎麼調整,明天十點報告」,指名以及告知目的和交辦任務,部屬就得回應。

此外,多數人用手機收Line,手機畫面小,文字最好精簡在三百字左右,字太多代表任務複雜,應改用e-mail和電話聯絡。

叮咚叮咚叮咚,手機求求你別再吵了

主管困擾第2名被加入太多無關的工作群組58.1%

部門主管成立每個專案群組都發邀約給我,接受後有九九%的訊息都跟我無關……

對策:被加入無關的工作群組,是最困擾主管們的第二名。如果是老闆發出邀約最好選擇加入,因為老闆通常都認為需要告知你才會邀請你,但是加入後可關閉提醒,然後每天清一次,以免日後老闆問起,你卻一問三不知。

如果是同事或部屬發出相關度低的工作群組邀請,可以先不加入。若對方當面要求你加入,先問其邀約理由,如果是要讓你掌握專案進度,可又很少使用Line,請對方以e-mail告知等方式拒絕,以免加入後,漏掉重要資訊,對方則以你已加入群組應該有看到訊息,反倒背黑鍋。

千萬不要加入後「無故」退出群組,退出就如同開會時,突然起身關門走人,這是對與會者不尊重的行為。Line是三百六十度的旋轉舞台,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部屬、同事做為衡量你的標準,假設要退出,不如一開始就不加入,被問時還可以說「沒看到邀約」打馬虎眼。

企畫關係人破百,挑選群組成員想破頭

主管困擾第7名邀請群組時不知如何決定成員10.6%

發出群組邀請時,相關度低但是想讓他(她)知道企畫進度,又擔心打擾對方,要馬上把他加入群組?還是等企畫案確定後再邀他(她)加入……

對策:多數主管列邀約名單時,是抱著「無論業務相關度高低,只要沾上邊,通通發群組邀請」的想法,甚至抱著用群組「知會對方」的心態,這反倒降低了群組的即時對話效用,拉高溝通成本。

試想,如果把不相關的人拉進來,一來,他可能不加入,二來,他加入後可能退出,徒增人際誤會。

就算加入了群組,對方也可能關閉提醒,根本達不到告知的效用,與其亂邀約,反倒不如會議有用。俞國興建議,發出群組邀請,先拉最相關的人,才能發揮群聊作用。

富邦人壽業務經理楊美娟,帶了橫跨五年級到八年級生的上百位業務員。她認為,最適合溝通的群組大小約十人到二十人,超過二十人的群組,只適用於「布達」而非「討論」,並且約法三章少用貼圖,否則主管一發布命令,「比讚」的貼圖只要三張就占滿一整版。

線上檢討會,凡罵過必留下痕跡

保險業務員沒跟客戶詳細解釋新保單內容,在Line回報本來到手的保單飛了。就因為這樣,這個月業績沒達標,連基本工都做不好,真想直接在Line開罵……

對策:主管在Line的發言都必須回到溝通目的,指正是要讓大家檢討錯誤避免再犯?或只是想抒發情緒?後者絕不適合用Line。在Line上開罵,會讓其他員工覺得你是情緒化的老闆。

陳怡君認為在Line檢討公事只能對事不對人,先點到為止,另約檢討會議當面討論。Line只有文字無表情,容易讓員工會錯意,更不適合討論複雜事務。如果你是中階主管,別忘了Line不只有員工在看你,老闆也在看你,亂罵人是會留紀錄的。

【延伸閱讀】這樣用Line下指令,部屬更愛你

■4不要

●1.不要在Line開罵

●2.不要用cc觀念開群組

●3.不要要求員工下班已讀必回

●4.不要越權管理

■4要

●1.要固定時間回Line,不讓時間碎片化

●2.要訂立Line公約

●3.成立群組,要宣告目的

●4.下指令要寫明對象與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2

別人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 江韋侖織起強大人際網 睡前30分鐘盤點工作 他用細膩收服豪宅客戶

2014-11-10  TWM
 
 

 

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不僅蓋房子追求完美,私底下的他更是凡事做足準備,對客戶貼心又有同理心,才得以累積龐大的人脈,為事業加分。

撰文‧梁任瑋

認識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的人都知道,他蓋房子追求完美,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台中七期豪宅市場裡,他總是用細膩的建築設計、貼心的物業服務,讓客戶買單。

從生產鞋盒起家,再跨足房地產業的江韋侖,今年,是他踏入建築業的第二十年,近日也在台中七期重劃區完成第十件作品,能同時兼顧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環境,不僅來自他對事業的熱情與投入,支撐起這股專注背後的力量,正是他凡事做足準備的習慣。

江韋侖為了管理好台灣與海外的事業,他每天睡前花三十分鐘檢視自己這一天見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甚至會為隔天的行程做準備;每天早上起床後,也會先給自己十分鐘思考一整天的行程,以便從容應對忙碌的一天。

好口碑關鍵:做足準備、服務到位算好參訪時間,從下車到伴手禮都備妥江韋侖坦言,自己不是一位很有紀律的人,但對生活、對事業卻充滿計畫。滑開手機分享行程,「這天我要到台南開公司策略會議、這天我要討論平面設計圖……」,他的行事曆從公司海內外會議,到多久理一次頭髮都安排好,甚至連公司尾牙都在一年前就開始籌備,這正是他口中所說的「凡事做足準備,做任何事情就會有效率。」身為集團創辦人,江韋侖至今仍親自參與公司各項工務及設計會議。在聯聚建設,一個建案從土地購入、規畫、興建到交屋,前後約需七年時間,相關會議舉行超過一千次,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他甚至要求員工在建案完成後,找出一百項可以改進的地方,力求更好。江韋侖凡事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讓他更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其實就是今日事今日畢,今天發生的事當下印象最深刻,若不馬上解決,事情日積月累更無法完成。」例如,聯聚建設有不少客戶都是江韋侖的朋友,經常會向他提出許多社區管理的建議,這些客戶的回饋,他不僅會請祕書記錄,還會設定時間追蹤完成進度,這也成為聯聚建設在豪宅圈累積好口碑的關鍵因素。

江韋侖要求員工必須沙盤演練、「凡事走過一遍」的態度也用在接待頂級貴賓上。聯聚建設總經理王于娟說,由於聯聚建設須常接待台北南下看屋的貴賓,服務團隊得更精密計算服務的流程,甚至連要送給客人的伴手禮都會事先備妥。

團隊會從客人預定參訪的時間往前反推,如果搭乘高鐵,會事先替客人買好車票,到了台中站之後,還會再安排司機在高鐵站接送到接待中心,開始參觀房子後,會再安排用餐的時間,甚至連用餐過後客人是否要再前往其他地方,都安排妥貼,讓每位訪客印象深刻。而這些細節在江韋侖每天三十分鐘的自我檢視中,都會再確認一次。

迷人特質:切身感、同理心在建案裡留一戶自住,親自感受空間此外,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二○○九年,他中國鞋盒廠的陸幹到義大利佛羅倫斯員工旅遊,「為了去火車站接前來會合的同事,董事長前一日就到車站模擬行走路線,包括哪裡不利於拉行李,都會事先調整過路徑。」聯聚集團祕書長魏鳳姿說,對同仁如此,更不用說對其他的人和事,也因此讓他總能事先掌握所有可能的狀況,並適時地修正作法。

他另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特質,就是「切身感」和「同理心」。他要求自己和同仁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處理,站在客戶的立場去設想,就能夠知道客戶要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他總會在建案裡留一戶入住來親自體驗,讓買聯聚建設房子的客人,能夠放心地享受最適合居住的生活空間。

好人緣技巧:重承諾、懂溝通做不到的事不輕易承諾,贏得別人信賴江韋侖認為,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則寧願放棄。他從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答應別人的事情沒有做到,我會渾身不對勁。」此外,他認為回報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執行過程中有難處,必須第一時間讓對方知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無論結果如何,都能獲得彼此的信賴。正因如此,江韋侖的朋友圈宛如放射狀不斷放大,也織起綿密的人脈地圖。

燈光設計師姚仁恭的印象很深刻,有次與江韋侖開會,姚仁恭隨口說想邀請他參加某個活動,後來江韋侖真的請祕書確認時間與地點,「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他都放在心裡的感覺,讓人感動。」江韋侖說,好的習慣愈年輕開始養成愈好,雖然一開始可能很辛苦,不過一旦習慣了,就會成為自己一輩子豐厚的資產,這也是他最希望分享給年輕人的人生體悟。

江韋侖

出生:1962年

現職:聯聚建設董事長

經歷:聯統興業總經理

學歷:高中

江韋侖的習慣祕密檔案

好習慣:20年來每天早晚檢討行程難關:必須花很多時間準備養成祕訣:請祕書記錄,並設定時間追蹤進度最大效益:培養出豪宅客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03

關鍵小事的威力

2015-01-19  TCW
 
 

 

我費心準備履歷表,卻總是得不到面試機會?

我努力工作,升官卻輪不到我?

我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問題,或許不在你的專業領域,而是辦公室裡的小事。忽略這些小事,它們就會成為你往前奔跑時,最大的絆腳石。

超過三億三千萬名註冊會員、全球最大的商務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二○一四年十二月公布「名人部落格平台」人氣最旺的十篇PO文,作者包括前奇異集團(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Google人資長波克(Laszlo Bock)、全球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魯賓(Gretchen Rubin)等。

十大夯文,嗅出三大職場趨勢

為何這十篇文章特別熱門?因為,它反映了兩件事:一、反映當代職場的新趨勢;二、指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卻經常可見的錯誤。

趨勢一:千禧世代與X世代以及嬰兒潮世代,三分天下的四代同堂職場。

「千禧世代」(Millennials)在十年前進入職場,出現史上最複雜的「四代同堂」,即千禧世代(一九八一年後出生)、X世代(一九六五至一九八○年出生)、嬰兒潮世代(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六四年出生)、沉默世代(一九四六年以前出生)。

不僅年紀橫跨四代,就連溝通科技也橫跨四代——紙筆、電話、網路、行動通訊;這讓職場溝通比以往複雜許多。

《富比世》(Forbes)雜誌二○一四年十月引用全球最大線上接案平台Elance-oDesk的調查,目前在美國已有超過二七%的千禧世代擔任管理職(managers,不分職位高低);預估在二○一五年,千禧世代將成為占比最大的管理者。

在台灣,十年前千禧世代占全體勞力比率近一一%,現在已近三五%,超過全體勞力的三分之一,快超越X世代的四成,新接班梯隊已然形成。

企業如何確保世代觀點不同的員工能共事?溝通、領導成為跨世代職場最重要的課題。因此,LinkedIn熱門文章中,如何避免說錯話、表錯情,成為上班族關切的主題。

趨勢二:企業聘雇常態人力意願降低,導致上班族求職更加困難。

《時代》雜誌(TIME)指出,以美國為例,企業雇用勞力成本增加,除了健保,還有勞工年金、失能保險、社會福利、照顧家庭有薪假、紅利,以及應接不暇的勞工訴訟,使得雇主用人更謹慎;以前只要履歷表、求職信和半小時面試,現在要外加作品、三到五輪的面試,從開出職缺到確認錄用,需要耗費好幾個月。

台灣則出現臨時或人力派遣大幅成長。主計總處在二○○八年首次納入「臨時或人力派遣」類別;至二○一四年中、六年間的臨時或人力派遣人數成長超過兩成,增幅是非臨時或人力派遣的四倍。

求職比以前困難,如何寫履歷表、如何面試等文章,更受人們關注。

趨勢三:企業不再是人才的最佳選擇,自主工作者(Freelancer)興起,企業留才面臨挑戰。

另方面,上班族騎驢找馬的趨勢比過去更嚴重,《富比世》在「二○一五職場大趨勢」指出,高達八成六的美國上班族正在找機會跳槽或創業。

近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便探討全球「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的興起,其中自主工作者是新主流。而根據Elance-oDesk調查,美國自主工作者數量超過五千三百萬人,已超過全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此大環境背景,讓「離職」相關文章的需求度提高。

特別的是,對於全球上班族的職場挑戰,從威爾許到人氣部落客都沒有強調再進修或職訓,而是把關注焦點,放在日常觀念、態度、行為上。

忽略關鍵小事,小心變職場絆腳石

例如,企業雇人的考慮時間拉長,同時檢視應徵者所有細節,因此Google人資長提醒求職者寫履歷表,不要為凸顯功績而洩漏前東家的商業機密,那會讓面試官對你心懷芥蒂,也不要假造個人資料——現在網路人肉搜索盛行,太容易被抓包了!

例如,因為行動科技,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人人幾乎全年無休,一條LINE訊息就讓你神經緊繃;因此《情緒智商2.0》的作者建議,每週須設定一個「人間蒸發」時段,以保持冷靜、管理情緒。

還有,老闆時時尋求外包的可能,你的工作可能被外國人或機器人取代,〈別再為公司賣命的十個理由〉一文,提醒你不能讓一個人主宰職場命運,至少應分散到二十個人以上,以降低風險。

「大事、小事都很重要,但大事引人注意,會花比較多的力氣處理和面對,反而忽略關鍵小事,」職場作家謝文憲指出,「關鍵小事看起來沒什麼,但處理不好便會影響最終結果,成為職場絆腳石。」

《商業周刊》獨家取得LinkedIn人氣PO文作者授權轉載,並邀請台灣職場專家進行深入解析。二○一五年新春,我們就從這些影響人生的小事開始改變吧!

【延伸閱讀】全球3.3億人,最關心這些職場「小事」——2014年LinkedIn 前10大人氣文章排行

■第1名篇名:成功者如何保持冷靜作者:財星500大企業顧問:布萊貝利(Travis Bradberry)

■第2名篇名:我所看過最誇張的履歷表錯誤作者:Google人資長:波克(Laszlo Bock)

■第3名篇名:別再為公司賣命的10個理由作者:史上最佳商業書作者:阿圖徹(James Altucher)

■第4名篇名:趕走員工的10項笨規定作者:財星500大企業前人資長:萊恩(Liz Ryan)

■第5名篇名:面試關鍵3問作者:財星500大企業KPI策略顧問:馬爾(Bernard Marr)

■第6名篇名:成功者絕不會說的7句話作者:Inc.雜誌評選30歲以下頂尖企業家:波辛(Ilya Pozin)

■第7名篇名:值得跟的老闆必備8大特質作者:Inc.雜誌專欄作家:哈登(Jeff Haden)

■第8名篇名:開會時惹惱人的小事作者:紐時暢銷書作者:魯賓(Gretchen Rubin)

■第9名篇名:自毀事業的10個行為作者:20世紀最佳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

■第10名篇名:成功者與非常成功者的差別作者:全球青年領袖:麥基昂(Greg McKeown)

註:排名依點閱數統計,累計至2014年12月24日資料來源:LinkedIn Influencer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26

依賴陸客是小事 沒有優勢才是大忌

2015-04-06  TCW
 
 

 

今年二月二日,澳門新濠博亞集團的賭場「夢之城」,在菲律賓馬尼拉開幕。該集團執行長何猷龍在開幕典禮上,盛讚馬尼拉是「亞洲最好的地點」。

新濠博亞是澳門六家合法賭博業者之一,何猷龍則是曾主宰澳門賭業四十年的前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如今這家和澳門素有淵源的集團,卻跑到馬尼拉開新賭場,顯示澳門賭業正面臨周邊國家的激烈競爭。

菲律賓是其中之一,馬尼拉灣的新填海區,有一座數十公頃的「娛樂城」,並在二○○八年發出四張賭場執照,持照者至少要在該地投資十億美元。

陸客想去澳門,規定一年最多只能四到六次,有些陸客持第三國簽證,以過境名義進澳門賭錢,用此方式進澳門的陸客數,一年超過兩百萬人。去年七月起,當局開始查緝「假過境,真賭錢」,澳門賭場並停用銀聯卡。今年一月起,公安部門更開始監控澳門所有透過銀聯卡的資金往來。

相較於澳門的各種規定,馬尼拉賭場就沒有這些限制,成為中國賭客的另一選擇,如今菲律賓的賭博收入,有三成是來自中國貴賓級賭客的貢獻。

二○一四年馬尼拉賭場營收二十五億美元,不到澳門六%,但相較於澳門去年賭博營收衰退,菲律賓該年賭博營收則是成長超過八%。

相形之下,澳門賭業的前景就黯淡許多。去年澳門六大博彩業者在香港證交所的股價,平均下跌四○%,今年一月新濠博亞甚至宣布在港交所下市,澳門賭博業者開始考慮前進馬尼拉。澳門另一家賭博業者「大衛集團」(David Group)也表示,計畫把賭場搬到菲律賓或越南。

新加坡、日本、韓國群雄環伺:澳門風險管理不如星,野心輸日韓

澳門的對手還有新加坡。二○一○年新加坡發出兩張賭場執照,如今該國已是澳門、拉斯維加斯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賭博市場。二○一三年新加坡賭博收入不到澳門七分之一,但它卻有澳門賭場沒有的特色:新加坡賭場有全球最高的賭注上限--新幣一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

當初新加坡建賭場時,日前去世的該國前總理李光耀曾持反對態度,因為他的父親是病態賭徒,在他小時候,父親賭輸了就拿母親首飾去當,因此他對賭場深惡痛絕,不過後來他從整個新加坡環境考量,表態支持建賭場。

因為他估計若新加坡不建,等到鄰國建了,星國將落居下風,「只能開設二流賭場,全世界都超越我們。」如今來自中國的貴賓賭客,為新加坡賭場貢獻近半營收。不過和澳門一樣,該國賭場近來也受到中國賭客流失的衝擊--去年,赴新加坡的中國遊客數下降二四%,不過賭場是新加坡綜合式度假村的一部分,因此新加坡對賭博的依賴程度,不像澳門那麼高。目前新加坡非賭博收入占賭場業者總營收四分之一,這個數字在澳門不到一成。

日本也是澳門的強勁對手。

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支持賭博合法化,同年五月他訪問新加坡,還特地去參觀當地賭場,並稱這種綜合賭場酒店,是「日本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日本議員在三月底向國會提交賭博法案,計畫今年就可通過。

里昂證券(CLSA)預估,日本賭博合法化後,年營收可達四百億美元,日本也將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澳門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賭博市場。

另一個和澳門競爭的對手則是韓國。今年二月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香港周大福集團將投資二十六億美元,在韓國的永宗島興建賭場。永宗島是韓國仁川機場所在地,韓國政府計畫將此地打造為購物、酒店、賭場的綜合城市。韓國本土賭博業者天堂(Paradise)的賭場已在永宗島動工,由中國、美國合資的賭博公司LOCZ,也在該地投資蓋賭場。

未來五年,永宗島將出現三個大型賭場,他們的目標都是中國遊客。目前首爾的外國遊客,每三個就有一個是中國人。韓國濟州島賭場,目前也有八家對陸客免簽。去年赴韓國旅遊的中國人數達六百一十萬人次,成長四一%。

除了菲、星、日、韓外,還有越南、蒙古等國,近來也陸續開賭場,也都鎖定陸客搶市。仔細檢視,澳門賭業因中國賭客減少而衰退,真的只能怪罪「澳門過度依賴陸客」嗎?

台灣對這種言論並不陌生。去年陸客來台人數,和七年前相比成長超過十倍,而來自日本的遊客同期卻只成長約五○%,歐、美遊客只成長三二%及一八?五%。因此台灣有一股聲浪,擔心觀光業過度依賴陸客,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將重創台灣旅遊業,澳門現狀更強化這種說法。

但這種說法值得推敲。多數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只做一份工作,只在一家公司上班,若遇公司倒閉或被裁員,立即失去謀生收入,這也是「過度依賴單一公司」,但很少人因為擔心「過度依賴單一公司」,就兼職好幾份工作。

台灣觀光業也一樣,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台灣觀光業當然會受害,但這就像一個人只在一家公司工作被裁員,失去唯一收入一樣。這種「雞蛋放同一個籃子」的現象,其實是每個人衡量風險後,自願選擇的結果。

「非來不可」穿透政治封殺:中日關係降冰點,陸客赴日照夯

真正該操心的是:自己的服務是否有價值?一個勞工即使被裁員,只要他的服務還有價值,終究能找到生路。同理,即使被陸客封殺,只要台灣的觀光在國際間還有比較優勢,也不愁別人不來。與其擔心中國的政治封殺,不如擔心有何比較優勢,能吸引別人非來不可。

日本就是最好例子。近來中國和日本因為釣魚台問題而關係惡化,前年陸客赴日人數因此衰退近八%。但隨著政治因素淡化,去年陸客赴日人數大增超過八三%,創歷史新高,也首度突破二百四十萬人次。

澳門與日本,正好是對照組。前者過度依賴自家人,服務未能與時俱進,政策轉向就重創經濟;後者與中國關係矛盾,卻能提供亞洲獨一無二的服務與產品,讓陸客心嚮往之。

今年一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旅遊機構Travelzoo對中國民眾的調查,在被問到「二○一五年最想去旅遊的地方」,日本以近四成比率排名第一,也連續兩年奪冠。這正是「比較優勢」克服「政治干擾」的最佳例子。反觀台灣卻在前八名中,排名下滑最多,這或許凸顯陸客「非來台灣不可」的理由日漸淡薄;如果只賣「沒來過」,客源終有枯竭的一天。

台灣其實是和日、韓、泰、菲、港等周邊國家競爭陸客,從北京出發,同樣坐三到四小時飛機,為何要到台灣而不到日本、香港或別國?台灣比較優勢何在?這才是比「過度依賴陸客」更值得操心的問題。

就算兩岸政治緊張,陸客來台銳減,台灣若有讓人「非來不可」的吸引力,國際客仍將持續,陸客終究會回流。如果沒有,即使沒有對岸政治封殺,觀光前景也不容樂觀。這是澳門賭業衰退,帶給台灣的最大省思。

【延伸閱讀】日本急起直追,看準賭城第2 寶座——澳門賭場競爭對手

【延伸閱讀】觀光主力陸客,對台灣嚮往度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