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5383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過去兩年,保險業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擠壓,實在是各種不可持續的因素的混合,比如過去幾年貸款的稀缺並且又遇到了連續提准的畸形政策,使得民間利率高企,各種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高收益率打擊了以理財險為主的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所以負債端受到擠壓,數據表現上便是新業務價值增速的低迷甚至負增長;投資段連續幾年的藍籌股估值熊市,讓重倉藍籌的保險機構的浮虧持續增大。

未來投資端和資產端都在去股市化,也就是保障性產品的佔比會逐年提升,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的同時也擺脫了隨資本市場一起波動的運命;投資端同樣如此,淨利息收益率的提升,另類資產、更加豐富的債券、基礎設施、養老地產等,都可使得保險資產投資收益率越來越穩健。

所以,再把保險股當成牛熊的簡單的權證是不合時宜的,你會發現保險股的內在價值的穩定度慢慢提升。當然,有藍籌牛市,可以實現保險股投資資產的浮盈以及估值的提升,確實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現在是整體傳統行業受到歧視的階段,保險、銀行、地產、建築、家電等,尤其是金融,研究歷史,這些商業模式幾百年都穩定的行業的估值卻達到了歷史新低,平安上次的策略會上演講的內部人員都覺得美國上市的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估值都能被提那麼高,為什麼平安的估值卻被打壓到清算價值的8折?這幾日靜心研究壽險的歷史,我國的壽險基本相當於美國、日本等1940年的樣子,成長空間巨大、商業模式穩定,實在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標的了。

——目前保監會前段放開、後端管制的思路是極其正確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壽險由於過度競爭的局面,金融業必須管制。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文/項俊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一、當前保險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發展轉型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在穩步提高,總的判斷是穩中有進、進中有憂、憂中有底。

所謂「穩中有進」,主要是指保險市場運行比較平穩,近兩年業務增長連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同時行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和進步。一是保險市場運行呈現好的趨勢。上半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512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二是保險風險防範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二季度末,除個別公司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超過100%。三是幾個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事有了實質性突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大病保險全面鋪開,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初步確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開始啟動,保險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所謂「進中有憂」,主要是指當前保險業發展正在經歷困難時期,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憂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憂是回升基礎還不牢固。保險業務雖然實現了觸底回升,但回升的基礎比較薄弱,業務趨穩向好的態勢還不穩定。第二憂是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利率、匯率波動和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產品競爭力和公司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未來新業務增長、滿期給付、退保和費用超支將給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第三憂是市場違規有所反彈。市場秩序不規範,是保險業久治不癒的頑疾。數據不真實、不嚴格執行報批報備的條款費率、違規支付高額手續費、理賠環節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第四憂是競爭能力仍顯不足。保險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保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的文章,文中提到,內地訪客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近年來節節攀升。2012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銷售的新單保費達到99億元,佔全年個人新單業務的12.8%。內地人之所以到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費率低、收益高、責任覆蓋廣。香港保單的熱銷說明,市場並不缺保險需求,缺的是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所謂「憂中有底」,主要是指儘管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挑戰,但未來10~20年仍然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能力,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我國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保險行業長遠發展的市場基礎、監管基礎、人才基礎、社會基礎都在不斷夯實,這些將為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我國保險業巨大發展潛力的格局沒有變。2012年,我國保費收入排名從2011年的世界第6位躍居到第4位,但人均保費僅排名世界第61位。我國保險業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後發優勢的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二、大力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

(一)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定價機制改革是保險公司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慎重推進的改革領域。

1.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改革

1999年沿用至今的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在特定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過低、過死的預定利率已經成為削弱壽險保障功能、抑制壽險產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費率市場化改革,核心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費率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是「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後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從前端看,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把產品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真正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服務的貼心化和企業的差異化。從後端看,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前端,有效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2.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

商業車險是財產保險市場的主要險種,也是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險種,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備受社會關注。我國現行的車險條款費率主要基於2006年行業協會制定的ABC三套標準,基本一致的責任範圍和費率水平為扭轉當時混亂的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了費率偏高、保險責任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全國範圍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明確保險公司的責任,逐步實現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下一步,總的想法是,按照先條款後費率、先統一後差異的原則,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的進度安排,最終實現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3.交強險改革

交強險連年虧損的問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這裡有人工成本、零部件價格上升、司法環境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在於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本身。我國現行的「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強險定位不清晰、政府和保險企業的主體角色模糊、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考慮到交強險發展的現實情況,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交強險改革。從短期看,要研究建立區域費率制度,並適時調整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和費率水平,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規範診療和傷殘鑑定標準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改善外部經營環境。從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交強險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明確我國交強險的基本定位,確立保險公司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經營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業資金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資產的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2012年,保險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9%。與國內比,保險投資收益率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於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與國際比,很多國家的保險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均實現了較高投資收益。以美國為例,2001年~2010年十年中,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8%,年均通脹率2.39%,同期美國保險投資收益率為5.6%,超過GDP增速與通脹之和。因此,當前過低的投資收益水平意味著保險業並沒有充分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低、銷售困難以致銷售誤導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未來GDP+CPI將會是7%+2%的水平,如果保險資金能夠做到符合9%,那保險業的增長將是一飛衝天的。


資金運用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細。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把投資權和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增強市場活力。具體著眼於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整合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二是鼓勵創新。為促進保險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保險機構應當研究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PPN)的相關問題。三是改進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加大償付能力和資產配置的硬約束,強化信息披露和風險責任人的硬要求,落實追責制度,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一思路是比較理性的,如果保險的後端放開,保險業陷入到惡性競爭的死循環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三)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總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專業化特色,正確把握髮展與監管、監管與服務、維護投資者熱情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重大關係,統籌規劃市場准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完善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的制度機制,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有生無死」的狀況,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在市場准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在市場退出方面,研究制定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國市場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場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業務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業務的退出。要規範市場化併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加快推動有關立法,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

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1.要處理好保障與理財的關係,樹立「大保險」的觀念

關於保障和理財的問題,行業內外一直分歧較多。對待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保險行業的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安身立命的基石。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進一步拓展理財型業務的,而且保障型產品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以韓國為例,2012年韓國的壽險產品中,保障型約佔37%,年金佔32%,儲蓄型佔31%。目前我國的保障型產品發展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普通型壽險保費收入965億元,只佔壽險業務的8.2%。我國普通型壽險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保險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保險,所以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在其他國家保障性保險基本也都在40%的比例,保險是一個被動需求的產品,需要個人壽險團隊的主動營銷,也需要保險公司設計真正引起公眾興趣的產品。我國為什麼和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直接跨越到投資險為主的狀態,一個是公民的保險意識不足,投機心態過濃,另一個就是主動營銷還不強,未來我國甚至可以借鑑台灣,實行政府強制推銷也未嘗不可。


同時也要看到,理財和保障並不是對立的,居民財富持續增加本身就是一種保障。財富管理也是金融業的發展主流,理財型產品的發展,對於保持保險市場的穩定增長,鞏固保險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以美國壽險市場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保險市場以傳統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產品為主導。美國1981年推出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產品,1985年開始銷售變額萬能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產品設計也更為靈活,1985年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險二者即突破壽險市場份額的40%,2007年達到高峰,約佔壽險市場的55%。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投資型產品熱度有所消退,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佔比有所回升,但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2012年兩者佔壽險市場的47%。

總之,保險產品的發展不能搞一元論,要把保障和理財兼顧起來,既要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補上保障的短板,也要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圍繞人們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升理財的水平。

2.要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提升保險的專業水平

創新保險產品,必須著眼於產品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必須對承保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全面地分析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科學地運用專業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再一個是基礎數據的積累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軟肋。產品創新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經驗數據。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短,各類經驗數據庫還不健全,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產品創新。美國的汽車保險,定價因子林林總總,包括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機動車的型號、車況等等,相當詳盡,這保證了車險定價的科學性。必須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為產品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渠道創新力度

1.現有渠道的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營銷員體制究竟如何改革,各方面一直在研究,世界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澳大利亞的保險個人代理模式,正在從單純銷售保險產品的個人代理人,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富管理建議的職業理財師轉變,薪酬計算方式由傳統的代理人佣金轉變為理財師諮詢費,這使得銷售人員更關注客戶的長期利益而非短期銷售目標,有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

二是促進銀行保險的規範發展。國際上,針對銀保業務的改革早已開始。在英國,銀保業務先後經歷了「多對多模式」、「銀行主導模式」、「戰略夥伴關係」三種模式。「多對多模式」類似我國前幾年的模式,客戶體驗差;「銀行主導模式」類似我國當前模式,產能低下,難有長期顧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實現銀保專業化,如英國利安傑保險集團與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建立合資企業銷售保險,不但成長速度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件均成本,做到了「用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人」。因此,銀保專業化是我國銀行保險業務改革的方向。

——興業與人壽、平安已有銀行渠道

2.新渠道的開拓

主要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深度營銷。隨著財富的增加,消費者對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迫切。誰能夠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誰就能搶佔先機。二是網絡保險。當前龐大的互聯網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網絡消費習慣,讓互聯網成為保險業不能忽視的重要銷售渠道,網絡保險的潛力很大。三是其他新興渠道。長遠來看,渠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將不斷湧現。當前,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邁出了步伐,嘗試與證券公司、房地產公司合作,有的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等。雖然目前這些新渠道實現保費所佔的比重不大,但為探索新渠道積累了經驗。

(三)加大管理創新力度

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效率,是管理模式創新的重點。現在,有的保險公司管理成本過高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公司存在人員冗雜、人浮於事的現象,導致人力成本虛高。保單獲取的成本也很高,部分長期壽險產品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了首年保費。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在管理機制上想辦法,包括對高管人員的管理,以及對公司員工的管理,都要進行創新的探索,以有效地管控成本,提高效率。

2.管理規則創新

規則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管理的依據。規則創新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考核規則。有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經營行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考核標準是有問題的,重規模、重份額、重排名,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和規律性的科學研判,制定的保費規模考核指標嚴重脫離市場實際,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加碼,導致為了保費規模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違規。這種唯保費論的考核必須糾正。(——人壽[大笑])二是完善運營規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外很多大型保險企業非常注重規範和統一運營標準。通過制定操作手冊,將制度規範體系和運營標準以專業化、流程化的手冊固化下來,並嚴格按照手冊運作,杜絕做事「跟著感覺走」。三是完善監控規則。完善的監控是防範保險公司「跑、冒、滴、漏」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統一上收理賠權限,如果云南地區有客戶出了險,本地公司無權調度理賠員,要由北京總公司直接隨機安排理賠人員查勘定損,而且整個理賠程序通過信息系統由理賠中心統一處理,基層機構不得干涉,效果不錯,杜絕了很多人情、關係賠付。這就是有了管用的監控規則的好處。

3.管理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也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保險業信息化的拓展將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在深度上,保險業將在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流程、客戶體驗、平台建設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創新。比如,人們只要利用傳感器網絡收集自己的健康數據,並發送到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就可以輕鬆完成投保或理賠,或者不用奔波於醫院就能很方便地享受衛生保健、疾病治療。在廣度上,一方面,拓寬保險機構內部業務信息化的領域,並進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分析和處理客戶信息,如消費者的評論、口碑,以及社交網絡和媒體的反饋等,深入開發潛在市場。目前,國內有些保險公司已經嘗試在網站上銷售保險產品,或者通過手機應用系統宣傳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利用信息手段拓展保險服務的有益探索。(完)

文章來源:《保險研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7

低估的股票不漲怎麼辦?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694867
低估的股票不漲怎麼辦?

枯榮小友

1、首先投資者需要確定「低估」的含義。實際上「低估」的確認只有在考量公司靜態資產負債表基礎上的價值判斷才是接近「客觀」的。因為此時的「低估」並不依賴於投資人對該公司未來經營的重大判斷。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現金等價物、應收款、存貨等等,都是相對可以客觀衡量的。如果再剔除商譽無形資產等虛擬資產外,實物資產按照資產評估學來看,是有較嚴謹科學方法來識別計量的。而從30年代現金流折現理論出台以後,基本上得到了投資界的普遍認可。這種方法顯然適用於股票甚至其它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定價:即該公司在存續期內所能產生的全部現金流折現值即為公司內在價值。當股價低於該內在價值即為「低估」。但這種方法有非常強的前提條件:第一,你必須確定該公司的存續期,然後確定存續期內的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第二,你必須採用合適的貼現率。而在實際應用當中,對於公司存續期、期內的現金流折現總值、貼現率的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這類模型對於:存續期長短、期內(特別是永續)現金流的增速預測、貼現率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所謂參數差之毫釐、結果謬之千里。這意味著,一位嚴謹保守的投資者應用該方法,可能儘量採取了保守的預測和貼現率,雖然可能喪失很多投資機會,但也可能規避了一些為樂觀所付出的代價。而一位激進樂觀的投資者,則可能採取了樂觀的預測和參數,最終可能抓住了更多機會,也可能避免不了為樂觀所付出代價。

因此,所謂「低估」的含義很豐富:它可能是由於投資者對於公司內在價值的估算偏離了公司正常的價值標準(雖然誰也不能準確衡量該公司的真實價值,但它可能是模糊存在的)。也可能是由於投資者估算的公司價值還不滿足足夠的安全空間。從危害性來說,第一類錯誤可能最為致命。但是兩種情況都是模糊的概念,低估?低估多少?

 經驗,對上市公司經營軌跡的預測能力、評估價值的經驗、對於市場心理(影響對於安全邊際的空間判斷藝術)的經驗,都有助於減少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其實還包括對自我的認知、心理的平衡經驗。

 所以,這種經驗來源於較長時期的實踐,投資更多時候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實踐的藝術。在缺乏足夠經驗的情況下,從格式價值投資(更偏向於科學)向巴式價值投資(更偏向於藝術)跨越,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當然,更大程度的風險只源於一個原因:不熟悉(而自以為熟悉)。

2、而即便已經擁有熟練的投資技巧和成熟的投資心理,一樣可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評估後的低估股票,買入後依然不漲(內在評估價值與股價的差距沒有縮小)。原因很多,例如:1、最終股價的上漲是需要市場更多的認可,而通常情況下,較低估股票形成的原因,至少是短期內遭遇到一些不利因素,以至於市場將短期影響放大到長期影響,並且做出了集體性的錯誤判斷。而這種集體性判斷失誤的扭轉,從心理學和歷史經驗看,需要時間。2、更加糟糕的是,在這段時期內,又遭遇到新的變化以至於最初的判斷環境發生了轉變。這裡面有一方面是由於最初的判斷就不夠前瞻性,還有一方面是未知的風險(外界和內部因素的不可預見的動盪)。3、系統性的影響(整體經濟及資本市場的萎靡),這裡面有一部分也是可以通過經驗排除的,但還有一大部分因素無法通過經驗來完全排除。

3、因此,即便非常成熟的價值投資者,也應該考慮到這裡面參雜的未知風險。能聽到最荒謬的言論,就是「價值投資」=「100%確定投資」。還有基金管理人以此作為投資理論。按照凱利公式,100%的單一倉位意味著100%的確定盈利把握。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霍華德.馬克斯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他的父親愛好賭馬,有一次發現只有一匹馬的比賽,父親欣喜若狂的壓上全部籌碼。還有比這更「確定性」的事情?結果,這匹馬跑到中途忽然跳出欄杆而去!對於單一股票壓上30%的倉位,意味著把握性需達到65%。因此,適度的分散(但不是那種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是有益的。而分散的另一種好處,在於平衡一批「低估」股票恢復到內在價值的序列,從而平滑投資的業績(當然,這並不是刻意的目標,而是被動產生的結果)。

4、對於大資金而言,如果不受外界干擾,且有持續性的現金流入。這種「低估股票不漲」的現象,其實是非常有利於投資者。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低估股票永遠不漲」是不存在的!因為當估值到真正低時,企業自由現金流充沛,管理層對待股東態度良好,不論是通過派息、或是回購股票,公司的股價都遲早會走向回歸。這是「巴式投資」方法的精髓,而格式價值投資而言,靜態資產的低估,除了進入控制董事會進行清算,否則由於資產的回報率低下,這種低估值的回歸需要市場偏好的轉變。而巴式類型股票則不太依靠市場的偏好轉變。對於大資金而言,如果找到這種巴式低估機會(治理優秀、自由現金流充沛、競爭壁壘穩定、持續派息回購),股價越是低迷,越有利於大資金的持續買入。

5、對於小資金而言,由於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入,被低估股票套住後,的確會喪失低位持續買入帶來的機會。但同原來的股息再投資實證一樣,理論上這類巴式低估股票,仍然會在未來某個時期帶來較好的投資收益。但是這個過程由於小資金對於股票回報率的短期要求較高、缺乏資金投入而變得比較困難。

6、總之,面對低估的股票不漲,甚至下跌。需首先檢討自己的倉位控制是否合理?投資邏輯推理和價值評估是否理性客觀?檢討客觀環境是否發生變化以至於最初的判斷基礎發生改變?還要避免因為不漲(或下跌)導致的投資情緒變化而影響投資判斷。對於A股而言,在做好自身的檢查後,還是更應該堅持,而不是被市場所影響。實際上自身的檢查,在市場偏好時,更應該嚴厲。一個成熟投資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就是不被市場情緒所幹擾。當然,投資的事情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53

公眾事業股是否有投資價值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729396
——由於壽險的特殊性以及平安處於高速發展期,資本密集型行業對於資本處於飢渴狀態,所以2%的股息率確實偏低。但是公共事業型,從市淨率和股息率看是極其便宜的;
——還是那句這一批低估值、穩健成長、股息率極高的藍籌什麼時候啟動,中國指數級的牛市才會開始,前面的泛消費、偽成長和概念股都是小打小鬧罷了;

網友:歲月空間

有網友給我有關中國平安的博文留言:「平安利好這麼多,股價就是不斷有新低,為啥呢」。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為07年的大泡沫還債,這不光是平安一家公司應該包括大多數藍籌。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泡沫債是否還清。是不是調整5年或6年就一定還清了,我看不一定。還清泡沫債的標誌還得看是否有投資價值,而投資價值首要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個人回報才能夠體現股價的顯著上漲或者持續高於1年定存利息的股利收益。如果單從平安現在的股價情況和市淨率PB為1.65倍;股息率為1.4%來看,股價顯著上漲和足夠的安全邊際在平安身上確實看不到。不過目前還是湧現出一批低市淨率低市盈高股息率個股,主要分佈在銀行、鋼鐵、公用事業等傳統行業。銀行股中還存在低於市淨率PB 1倍的公司,大行的股息率也遠高於1年定存利息。寶鋼也已在淨資產的基礎上打了六折。那麼是不是說明有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呢?對寶鋼大家認為鋼鐵行業是產能過剩行業,前景堪憂,淨資產打六折並非底限。對銀行也有類似擔憂,存貸利率放開、資產質量等導致目前的高股息率將來無法維持。這些憂慮是否將來變為現實爭議很大,公說公有理還真不好確定。既然銀行和鋼鐵達不成公識,那麼就來看看公用事業。此行業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毋庸質疑。選一個代表白雲機場來看看,見表1。
查看原圖表1顯示,2007年至今從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每股淨資產三項指標來看年年提升,分紅最近三年也穩定在每股3毛以上。而白雲機場的股價從20多塊拾級而下最低到6元左右,10月18日的收盤價也不過6.87元。以此計算市淨率PB為1.08;股息率為4.8%。也就是說白雲機場目前的股息率已明顯高於1年定存利息,股價已接近每股淨資產。要知道機場的淨資產與製造業的淨資產內涵完全不同。製造業的產品如果沒有市場,其淨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廠和設備就會大幅貶值,有的設備甚至淪為廢鐵。而機場的淨資產包括土地、機場跑道、指揮塔、候機樓、賓館商店和大量現金。尤其是樞紐機場基本都位於國內的經濟中心,其他不算單單土地價值就不知翻了多少倍。所以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是不可想像的,如以10月18日的收盤價6.87元來看,參照這幾年的淨資產增長速度,到明年年中每股淨資產就可超越6.87元,也就是說除了保底的股息率4.8%回報外,到明年年底必然同時有股價上漲的收益。其實像白雲機場那樣資產優良既有穩定的高股息率又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的標的還真不少。例如長江電力(股息率5%)、寧滬高速(股息率6.3%)、大秦鐵路(股息率5.6%)等。尤其寧滬高速10月18日的A股收盤價5.7元,在港股的收盤價是9.47港元。H股比A股高了整整30%。而基本沒有投資價值的浙江世寶10月18日的A股收盤價17.16元,在港股的收盤價是2.73港元,A股比H股高了驚人的705%。這種錯位並不是存在就是合理的可解釋的。一葉知秋,這批資產優良的公用事業股彰顯價值至少說明07年大泡沫的債基本還了差不多了。藍籌殭屍能否復活,從股價的顯著上漲上或許還未看到,但也出現了不少股息率高於1年定存利息的股票,股價上漲是回報股利也是回報。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藍籌殭屍的復活只是時間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592

尋找「衝浪模型」——新興行業的投資機會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6211353
準備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所以以前積累的的傳統行業的一系列研究日後我可能甚少談起,我會在私底下繼續進行跟蹤和研究,尤其是保險,我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中的專家。但是,我同時也是工科出身,所以對於新興行業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裡面也會出現非常多的真正的成長股的機會,而不僅僅是講故事、炒概念,開此貼,希望大家提供符合以下特徵的標的,先不談估值,只談商業模式、競爭力、護城河或者說壁壘的持續性,形成一個可以長期跟蹤的股票池。這方面看來要多和雪球的哥哥妹妹們多溝通。

「微觀經濟學裡面還有個模型我也覺得非常有趣。在現代文明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所以出現了一種我稱之為競爭性毀滅的現象。假設你擁有一家最好的馬鞭廠,突然之間,社會上出現了不用馬的汽車。過不了幾年,你的馬鞭生意就完蛋了。你要麼去做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意,要麼從此關門大吉——你被摧毀了。這種事情總是反覆地發生。

收款機是對文明社會的重大貢獻。

當新的行業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巨大的優勢。如果你是先行者,你會遇到一種我稱之為「衝浪」的模型——當衝浪者順利沖上浪尖,並停留在那裡,他能夠沖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但如果他沒沖上去,就會被海浪吞沒。

但如果人們能夠站穩在海浪的前沿,他們就能夠沖很久,無論是微軟、英特爾或者其他公司,包括早期的國民收款機公司(NCR),都是如此。

收款機是對文明社會的重大貢獻。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帕特森是個小零售商,沒賺到什麼錢。有一天,有人賣給他一台早期的收款機,他把它放到商店的收銀台。這台收款機立刻讓他扭虧為盈,因為有了它之後,店裡的職員想偷錢就難多了。

但帕特森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想:「這對我的零售店有幫助。」他的想法是:「我要做收款機的生意。」自然,他創辦了國民收款機公司。

他沖上了浪尖。他擁有最好的銷售系統,最多的專利,其他一切也都是最好的。他狂熱地致力於一切與此有關的技術改進。我的檔案裡還有一份早年國民收款機公司的年報,帕特森在年報中闡述了他的經營方法和目標。一隻受過良好教育的大猩猩也能明白,在當時入股帕特森的公司完全是百分百賺錢的事情。

當然,這正是投資者尋找的良機。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夠賺許許多多的錢。總而言之,「衝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模式。」

在技術性領域或者其他升級換代迅速的產業,要避免在新的行業出現後,不被競爭性毀滅的力量消滅掉,有一種被芒格稱之為衝浪模型可以使用:

案例一:

收款機是對文明社會的重大貢獻。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帕特森是個小零售商,沒賺到什麼錢。有一天,有人賣給他一台早期的收款機,他把它放到商店的收銀台。這台收款機立刻讓他扭虧為盈,因為有了它之後,店裡的職員想偷錢就難多了。

但帕特森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想:「這對我的零售店有幫助。」他的想法是:「我要做收款機的生意。」自然,他創辦了國民收款機公司。

他沖上了浪尖。他擁有最好的銷售系統,最多的專利,其他一切也都是最好的。他狂熱地致力於一切與此有關的技術改進。我的檔案裡還有一份早年國民收款機公司的年報,帕特森在年報中闡述了他的經營方法和目標。一隻受過良好教育的大猩猩也能明白,在當時入股帕特森的公司完全是百分百賺錢的事情。

當然,這正是投資者尋找的良機。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夠賺許許多多的錢。總而言之,「衝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模式。」

案例二:

如今的蘋果的成功恰恰是衝浪模型的完美體現,蘋果使用了兩種模型——衝浪模型以及規模優勢:

有人在 Quora 上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的產品總是這麼優秀?

得到的答案很簡單:蘋果比競爭對手先得到了它們。

具體來講是這樣的:

新技術剛剛產生的時候,非常貴,建廠量產更貴。新技術前期投入高利潤薄(並且利潤空間隨著市場化的實現而收縮),那些率先建廠量產的公司可能沒有足夠多的資金來填補巨大的開銷。

蘋果是怎麼做的?

先用現金注入換取某個新技術一段時間(一般 6 – 36 個月)的獨家使用權,然後依靠低價優勢鞏固霸主地位。分兩步:

蘋果領先數月或數年使用新技術。獨家授權使它能夠生產出絕對無法複製的產品。記得 iPhone 剛出現的時候嗎?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沒有出現像 iPhone 一樣採用電容觸摸屏的手機,——不僅僅是軟件的問題,而是蘋果更早使用了這個技術。另一個例子是鋁加工技術——它用來生產堅固而便攜的蘋果筆記本電腦,目前仍屬商業機密,為蘋果獨家擁有。

當競爭者趕上的時候,蘋果已經可以通過談判以一定的折扣從供貨商手中拿貨,而這些供貨商通過給蘋果供貨已經把工藝做得很熟練,成本降下來了,他們也願意以較低的價格給蘋果出貨。此時,新技術實現了市場化,蘋果的競爭對手們也可以從那些供貨商中手中拿貨,但蘋果的拿貨價格是特價。

蘋果不僅僅依靠卓越的設計壓倒競爭對手,喬幫主本身在硬件規模化生產方面也是閱歷豐富。1985 年從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憤然離職後,喬布斯創辦了 NeXT 公司, NeXT 前期專營高端電腦硬件市場(後轉型為編程公司),由於價格賣得高,喬布斯總共只賣出了 50000 台 NeXT 電腦。1996 年喬布斯重返蘋果的時候,用 4 億美元把 NeXT 收歸蘋果麾下。總之,喬幫主硬件方面的豐富經驗,為蘋果積累了無可匹敵的獨家供應鏈。

這些新技術(確切地說是「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新技術」)充分市場化之後,蘋果可以通過價格與競爭對手們進行有效的競爭。這幾乎是一個神話:蘋果只生產優質產品。蘋果把產品做得非常棒,不僅僅是卓越的設計,更是它總是提前採用更加先進的技術。進入競爭環節,蘋果的生產線不再具備技術優勢,他們的產品比又馬上比競爭對手們便宜很多,薄利多銷,獲得更多的現金,然後更加從容地應對這個循環,良性循環。

這個戰法,在 iPad 身上展露無遺。一年前各大公司還在爭論該發展上網本還是 MID 的時候,蘋果率先吃了「平板電腦」這個螃蟹。這個領先,經濟利益上,為蘋果謀取了平板電腦的定價權;從戰略上, iPad 儼然成了平板電腦的行業標準,以致於別的廠商生產 7 寸平板電腦的時候,只被認可為「大號智能手機」。

其實,回到「蘋果為什麼能夠認準某種新技術並給它投錢」的問題上,蘋果是一家保守的公司。看看 1997 年 – 2010 年蘋果的收購記錄。

1997 NeXT (編程業務), 4.04 億美元

1997 Power Computing (克隆電腦公司,「克隆電腦」指模擬較為昂貴的電腦特徵和設備的計算機), 1 億美元

1999 Xemplar Education (軟件公司), 500 萬美元

1999 Raycer Graphics (圖形芯片公司), 1500 萬美元

2000 NetSelector (網絡軟件公司),收購價未知

2001 Astarte ( DVD 製作軟件),收購價未知

2001 bluebuzz (網絡服務提供商),收購價未知

2001 Source Technologies (圖形處理軟件),收購價未知

2001 PowerSchool (在線信息系統服務), 6200 萬美元

2002 Nothing Real (特效軟件), 1500 萬美元

2002 Zayante (軟件公司), 1300 萬美元

2002 Silicon Grail Corp-Chalice (數字特效軟件),收購價未知

2002 Emagic (音樂軟件), 3000 萬美元

2002 Propel Software (軟件公司),收購價未知

2005 Fingerworks (手勢識別),收購價未知

2006 Silicon Color (軟件公司),收購價未知

2006 Proximity (軟件公司),收購價未知

2008 P.A. Semi (半導體公司), 2.68 億美元

2009 Placebase (地圖),收購價未知

2009 Lala (流媒體音樂), 1700 萬美元

2010 Quattro (移動廣告商), 2.75 億美元

2010 Intrinsity (半導體公司), 1.21 億美元

2010 Siri (軟件公司),收購價未知

2010 Poly9 (網絡製圖),收購價未知

10 多年的收購,從未染指成熟的大公司,最大單筆收購僅 4 億美元,相較於 Google 10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 、50 億美元收購 Groupon 的計劃(均未遂),蘋果似乎很「膽小」。

但事實恰恰說明,蘋果是一家很會「持家」的公司。

蘋果怎麼花錢?——要知道,截止 2011 年 4 月,它的現金流是 658 億美元。

喬布斯的答案是:等待戰略性收購機會(strategic opportunities)。這個答案在蘋果高層達成共識, COO 蒂姆·庫克( Tim Cook ), CFO 彼得·奧本海默( Peter Oppenheimer )在多個場合都闡述了這個戰略。

所謂「戰略性機會」,喬布斯的解釋是——投資供應鏈。2005 年購買三星閃存用於 iPod 、2008年購買三星 8 GB 閃存用於 iPhone 、2009 年跟東芝的 5 億美元交易,無一不是如此。而今年的一季度,蘋果剛剛花了 39 億美元用於安全性能配件的採購。

庫克今年 1 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透露蘋果用一筆現金投資了某些「戰略性領域」,具體領域我們不得而知,媒體猜測可能是高分辨率顯示屏、 SSD 硬盤、處理器等等,但毫無疑問,它們都處於喬幫主所稱的「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範圍之內。蘋果到底又率先吃了哪個「螃蟹」,也許再過 10 天 MacBook Air 發佈的時候我們會知道,也許 9 月 iPhone 5 發佈的時候我們會知道,也許明年 WWDC 上我們會知道,也許,我們真得等 36 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3

歸江:資本市場中速甜點區即將到來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6295451

  中國以股養老的養老金革命以及資本市場中速甜點區即將到來。

  歸江 信璞投資管理合夥人

  中國像一個已過青春期的小夥子,成長速度慢下來,智力發育卻在加速,老百姓口袋裡的錢包開始鼓起來。好日子剛剛開始,我們謂之「中速甜點區」。

  甜點(Sweet Point),也稱甜蜜點,是指在網球、羽毛球和高爾夫球運動中,在拍面中央附近最佳的擊球點。

  我們研究發現,工業化國家成長歷史中,在經濟從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中速增長的時期,資本市場會一致性地出現遲到的資本市場高收益期,我們不妨稱之為資本甜點區現象。不過,在中速甜點區到來之前,往往要忍受較長時間的煎熬。

  1964年到1982年間,美國道瓊斯指數在1000點附近徘徊18年之久,隨後18年出現了10倍的飆升;1960年到1968年,日本實際年均GDP增速高達15%,而同期股指年均漲幅僅2.54%;1993年到2003年,韓國經濟10年高增長,伴隨的卻是股指負回報,但在隨後經濟增速放緩的7年裡,股指年化回報卻達到15%;德國在全球經濟中應屬常青樹了,股指同樣也是在經濟高增長的上半場11年內顆粒無收,而在下半場的18年裡卻高歌猛進。

  現在,全世界都擔心中國GDP增速下滑,老百姓也疲憊於上證指數多年的膠著。只要把後視鏡調到更廣的視角,我們就會發現,隨著新政府執政綱領出台,中國的中速甜點區即將到來:居民消費將實質性改善,資本市場會達到最佳回報,國民自信心也會逐漸確立。

  那些最早向民營和外資開放的競爭性行業已經率先進入了甜點區。比如家電行業的格力、美的,紡織行業的申洲國際,都體現出顯著的行業增速放緩後,行業龍頭盈利加速的甜點區現象。

  以空調行業為例,在1994年到2006年間,空調銷量增速達到年化31%,但期間龍頭企業的盈利年增速只有18%。而最近6年空調銷量增速降到9%,龍頭企業年化盈利增速卻提高到46%。這與歐美經濟體的中速甜點區現象一致。

——很多人喜歡微笑曲線前半段的企業,其實行業過了微笑曲線的中間段,劣勢企業被擠下台,才是投資龍頭的好時機,而且這時候優秀企業的質地得到了更好的錘煉,誰更優秀我們也更容易識別出來。除了上訴所講,房地產行業其實也呈現此種規律,2008年後地產行業的增速年均不到10%,但是龍頭卻復合28%左右。

  總體而言,經濟增長放緩後,資本和勞動者都將過剩,資本利率和勞動者工資佔GDP比重也將下降。過多的資本和勞動力在追逐各個行業剩下的少數贏家企業,導致這些企業的資金和人力成本下降,盈利加速提升。這些贏家企業,構成了各個國家股票市場中的成分指數。

  無論是職工儲蓄還是企業留存利潤,早期是通過銀行信貸進入企業產業部門投資。但在經濟增速放緩後,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這些社會留存資本就像中年人的過剩脂肪一樣,不得不堆積到少數贏家企業手中。隨著更多的資本追逐更少的贏家企業,這些企業將步入盈利和市盈率雙升的愉悅中年期。

  大量數據證明,工業化國家在高增長期結束後,勞動者收入佔GDP比重一般會從60%下降到50%左右,而企業和居民的收入增長將越來越依賴於證券市場的財產性收入。美國非金融部門持有的金融資產從早期的一無所有逐漸上升到總資產的三成,自美國實施401K政策後,職工擁有的養老金資產佔證券資產的比重已經超過五成。德魯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出版的《養老金革命》一書中就預言了以股養老的必然性。中國將進入老齡化,而單純的工資收入和基本儲蓄難以覆蓋通脹下的養老成本。

——私募基金大發展!


  新政府的政策指引已經基本明確了中國將選擇以股養老的道路。我們相信,憑藉國家社保過去10年的前瞻性探索,中國以股養老的養老金革命以及資本市場中速甜點區即將到來,中國經濟亦將走向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通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5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認知缺陷,從而導致不同板塊的低估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7591796
1、美國現在有1.5萬家上市公司
這就導致機構無法覆蓋全部的上市公司,所以媒體、機構、研究員、散戶等市場的能因的目光大多集中到了比較出名的大市值的公司身上,所以在美國市場往往他們的定價更加的有效和合理(是相對而不是絕對有效),這時候很多好的機會便是勤勞的去尋找其他幾萬家中被市場忽視的極其便宜的公司,所以,施洛斯的方法,不和上市公司勾兌、認真研讀資產負債表、不調研、大量分散,針對目前的美國市場是非常有效的投資方法。

2、A股現在大概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
A股上市公司數目極少,但同時從業人員卻是遠高於美國同業的,並且陸家嘴這個地方可以說匯聚了全國擁有著最高智力群體的一個地方,年輕、朝氣、蓬勃,求勝慾望極強,但是由於不參與企業的實體經營,可考察的標的極少,可做的事情極少,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YY,自己去講邏輯、或者去發現市場可能去講的邏輯,或者大家一起傳播一個邏輯,大家放棄大藍籌(因為直觀印象這些公司的定價是合理的,利率高企,沒有資金拉動),利用高智力去充分的挖掘小市值公司存在的各種概念、各種邏輯。同時,喜新厭舊是人性,所以,2-3年一輪迴A股就會講新的邏輯,被邏輯踩中的標的可賦予100倍以上的PE,隨之也可誕生「有幸」上車的一批股神。
當然,同時,市場在這個時候忽視了一批公司治理結構、盈利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優秀公司。這時候,我們的價值投資法就再次有用了,雖然可能被低估的時間非常長久。

3、香港上市公司大概不到2000家
香港上市公司由於老千股的長期存在,所以對於中小企業有大批的折價,價格相比於那些大市值的長期優秀企業有著極大的折扣,這也是由於香港吃過太多小盤股的虧而形成的文化,很多大陸的炒客,其中不乏靠著坐莊獲得幾十億身價的人,用同樣的思維去香港,基本都破產甚至負債而歸,但是同時,一批很少量的優秀標的也會被忽視,比如大家都看到的牛股中國建築國際、長城汽車、天工國際等,其在歷史底部的估值幾乎達到了令人髮指的便宜程度,2倍PE、12%以上的股息率。
所以,在香港,我們「價值」投資法同樣極其有的放矢,那就是極其嚴謹的精挑細選小盤股,去上下游調研,認真仔細的考察,對資產負債表做極其充分的評估,並且需要極度分散化。

所以,不同的市場,由於結構、人員、文化等的原因,市場先生總會在一些地方給與我們低估的機會,真正的價值投資法是無論哪個市場都管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76

中國太保:轉型帶來的投資機會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來源: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1967991

——個人認為:長期看,太保的增長的質量依然步入平安,只是通過轉型縮小與平安的差距罷了。

點擊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wMTkxOA==&mid=271449773&idx=2&sn=847c7aa102b48e0bb594490ca8b99b00#rd 

2014-09-26 理性 摩爾金融



摘要

保險行業內,友邦和平安擁有著最好的負債端的渠道和保費結構,其特點便是以個險渠道為主以及期繳業務占比較高為特征,而中國太保(601601.SH)的轉型也是遵循“聚焦個險渠道,聚焦期繳業務”的總原則來的。2013年中國太保的年報封面便寫著“轉型之路”,而從2014年中報的數據來看,太保的壽險負債端的轉型已經初具成效。

壓縮銀保渠道

壽險銷售主要依靠兩個渠道:個險渠道和銀保渠道。中國太保的壽險保費近年來增長迅速,2004-2010年複合增長率近18%,略低於行業平均的22%(在行業增長快速階段,更加激進的中小保險公司的增長更快)。但由於太保壽險保費較大程度依賴銀行渠道,所以增長率波動較大。如下表所示,2011年以來,太保提出轉型,聚焦個險渠道,同時銀保渠道保費以及占比迅速下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監管新規:2010年11月,銀監會單方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2010年年底前銀行必須肅清駐點的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同時限定銀保合作模式為“一對三”,即一家銀行網點只能代理三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2011年3月,保監會、銀監會又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要求銀、保加強協作,銷售保險產品的銀行人員亦須持有保險代理人資格證書;並再次強調,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自 2010 年銀保新政之後,之前占據半壁江山的銀保渠道頹勢盡顯,拖累整個壽險業的增速,2011年及2012年壽險業的增速僅為個位數,與2010 年的30%的增速形成強烈反差。在銀保渠道的重創之下,全行業都致力於價值增長的轉型。中國太保在轉型上做得比較早,2009年起就提出了“聚焦個險,聚焦期繳”的策略,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上述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到銀保保費的占比由10年的55%下降至2014年中期的26.9%;

2、高利率環境:由於過高的存準率等各種政策因素所導致的這幾年民間高利率的環境,促進各種理財產品高收益率化,銀保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銀保渠道新單保費連續三年大幅下滑。其中2012年成為增速下降最快時期﹐太保實現壽險業務收入934.61 億元﹐同比增長0.3%;其中新保業務收入373.33 億元﹐同比下降 20.5%﹔續期業務收入561.28 億元﹐同比增長 21.3%。新保業務下降主要因為銀保渠道新保業務收入同比下降40.2%;其中躉交同比降 40.7%,期繳也下降了38%;

3、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貢獻率極低:高昂的渠道費用和簡單的產品設計導致銀保產品新業務價值幾乎為零。經過三年調整,太保壽險正逐步擺脫傳統銀保渠道,積極謀求轉型。同時,太保也積極調整銀行渠道的產品結構,2013年銀行渠道高價值新型期繳產品收入達到15.44億元,同比增長32.8%,推動銀行渠道新業務價值實現正增長。2014年中期銀行渠道高價值新型期繳產品收入達到11.68億元,同比增長23.2%,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

由於壓縮了銀保渠道導致了市場份額的下降

近年來中國壽險行業集中度下降,中小保險公司增長迅猛,太保壽險市場份額前幾年略有下降。2009 年開始,太保關註個險渠道保費與價值增長,個險渠道新單增長領先同業,市場份額企穩回升。但是由於太保在2013年依然堅持原有的轉型戰略,其銀保保費依然下滑,而同時,其他保險公司卻在2013年中“大躍進”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比如: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方面,人保壽險,數據達555億元,同比上漲17%;生命人壽以548億元排名第三,同比上漲87%,前海人壽更是達到124億元,同比增長1721%,從而其他公司的躍進導致太保市場份額下降。但是,筆者進一步拆解發現,2013年的銀保的新單多數為由於市場高利率環境下的短期產品,而太保在這浮躁的市場中堅持前幾年的既定戰略,個人認為是更加理性的做法。



“聚焦期繳業務”也取得較好的效果





由以上三表可以看到,險種結構保持穩定的同時,個險渠道新保中的期繳增速超越平均,占比逐漸提升,即營銷員基本銷售的都是久期較長、新業務價值利潤率較高的期繳業務。整體壽險保費的新單中期繳占比也逐漸穩定的上升,躉繳在迅速的下降。2013年數據顯示:營銷渠道新業務價值61.60億元,占比達到82.2%,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實現新保業務收入129.76億元,同比增長10.4%,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2%。轉型取得一定的效果。2014年中期,營銷渠道新業務價值44.12億元,同比增長29.1%,新業務價值占比達到84.4%,同比提升4.1個百分點。

未來營銷員渠道看點在於產能提升



太保壽險2011年以來提出保費策略“聚焦個險,聚焦期交”,並曾制定未來3年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增長20%目標,具體分解為營銷員數量每年10%的增長,以及每年10%的個人產能增長,但該目標僅在2011年得以實現,2013年,營銷員的數量甚至是下滑的,2014年中期終於錄得正增長。

目標難實現的原因主要是營銷員增員留存困難。隨著近幾年居民收入提高和勞動力成本提升,2010年上半年上市保險公司營銷員數量首次出現下降。中國壽險個險渠道目前階段仍是粗放型增長,依賴壽險營銷員的規模增長,但舊的增員模式已難以為繼,各家保險公司都面臨增員壓力,太保亦不例外。

針對營銷員的增員,太保從大增員向通過 PCAAS 計劃增員轉變,在人力素質上有所改善,並通過客戶資源共享和產品區域隔離政策提高新人留存率。筆者認為公司通過主管這樣的高素質員工招募新人並下大力氣培養占營銷員30%-40%占比的新人是很明智的,客戶資源共享和產品區隔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防止新人脫落,長期看還是需要產品、技能、產能和收入跟上才能真正提高留存率。

未來,太保肯定也清楚,粗放式的單純依靠營銷員數量的增長來提高個險渠道的保費收入是不可持續的,未來最重要的功夫應該花在人均產能的提升上。這方面,平安和友邦都有很好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雖然平安的人均首年規模保費從2010年的7900元滑落至7611元左右,2014年中期提升至8110元,但是依然高於太保的2014年的數據5656元,這也說明太保還有能夠努力提升的空間存在,當然,平安的負債端優勢的建立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期的結果,太保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綜述,自轉型以來,太保的負債端的結構已經在發生可喜的變化,雖然由於銀保渠道新保的下降拉低了首年保費的增長,但是由於結構的改善,新業務價值率連續三年提升:2011年13.6%,2012年17.8%,2013年20.7%,從而實現了壽險新業務價值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1%,領先行業平均水平。2014年新業務價值利潤率達到21%,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2014年壽險負債端進一步向好

根據以上2014年中報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中國太保銀保業務規模占比進一步有所下降,在產品種類上公司也堅持過去幾年的既定戰略,著重進一步發展期繳類業務價值較高的產品。規模上遇到瓶頸的營銷員代理人數量增長7%,並且同時,人均產能同比大幅增長帶動個險渠道保費增加,其中人均產能在今年開門紅階段或超萬元以上,由於有開門紅沖擊的原因,如果綜合年化的話,預計超越2013年6%左右的增長速度,達到歷史均值10%左右的水平。另外,源於費改的因素,太保從4月份推出了保障型產品,雖然過去的幾個月以銷售利潤率偏低的長期儲蓄型產品為主,但是預計後面幾個月利潤率更高的保障性產品的占比提升會上來。2014年上半年,新業務價值達到52.3億,同比增長22.9%,預計2014年的新業務價值增速回達到15%以上的自2012年以來的最好水平,正式宣告負債端走出低谷,步入新一輪以轉型為主要催化劑的增長周期。

目前,太保的壽險板塊的靜態估值停留在1倍內含價值附近,隱含著市場的預期是新業務價值零增長,這對於轉型已經初顯成效的太保來說,目前的市值是存在低估的極大概率的。

風險:

1、民間再次陷入錢荒,高利率環境再次成為常態;

2、中國經濟崩潰;

3、太保未保持既定戰略,壽險負債端未改善,財險綜合成本率過高。

(利益相關:作者持有文章所涉及公司的倉位)

▇ 本文為摩爾金融撰稿人原創文章,請勿轉載

文:理性 個人投資者

圖:東方IC

免責聲明:本文的分析及觀點所依據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依據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訂閱用戶依據本文提供的信息進行證券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概不負責。

摩爾金融是界面旗下專業投資情報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41

國際間券商估值以及業務結構比較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來源: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4186371


券商國際間估值比較留存。
超越系統二實證賬面浮盈收益率的基本都是券商組合,所以對於未來我還是有那麽一點信心的,畢竟估值是券商組合的1/3左右.
估值過快提升其實對於投資者來講並非好事,但對於券商來講,增發是必須馬上要做的事情了。

2011年的數據,有興趣的可以把2014年的比較下:



最大比例的收入都是來自於證券和其他類型的有價證券交易,大摩的債券、貨幣和其他有價證券(Bonds, Currencies & Commodities Trading)占24%,股票交易占21%;中信的證券和基金分別占29%和21%;證券承銷業務比例都不算大,分別為13%和11%。
主要的區別在於:大摩的財富管理(針對高凈值個人客戶)20%,資產管理占11%,兩者占比很高。中信的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分別占25%和11%,這個也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70

我的投資體系兼長期招募投資人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0441548
前言

網絡是一個極具擴散影響力的工具,它能夠最大效率的把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我想嘗試一下,除了在實際生活的朋友圈之外,能否通過網絡上的影響力吸引一批對基於低估值策略為基石的投資法感興趣的投資人?將來能夠一起幹一些事情。下面,就先通過敘述我的學習經歷、投資體系以及衍生的三個系統還有目前的實證賬面投資收益率、投資案例等,以期讓您對我有充分的瞭解。最後,列出我目前的想法和計劃。

我是工科生,來自民間,曾經在私募基金擔任過研究員的工作,投資的一整套體系全部來自於自我的學習和探索,要找到長期的合作夥伴,由於目前並沒有經過第三方審計的業績報告出來,所以我只能開誠布公的把自己的投資理念、賬戶實證、決策過程、知識體系、過往的部分研究成果等,一一展現出來,我覺得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找到和你的理念共振、同樣誠實可靠的投資人。

不斷進化中的投資體系:

我個人的投資體系的利潤來源從大的方向講有兩點:

1、市場中經常發生的大量的群體性認知偏向:這些根植於上億年的原始動物性精神是無法在短暫的文明史中被進化掉的,由此導致的低估(安全邊際)或者高估(反身性趨勢)即市場錯誤估價皆來源於此;

2、公司本身的內在價值的增長:通過以定量分析為基礎、定性分析為核心的研究法估算標的價值,從而測算安全邊際以及是否高估。其中,定性分析需要大量的綜合性知識,需要自己同時能夠克服大量的人類認知偏向,需要強大的格柵思維模型網絡進行辨證。

所以,我的投資體系根本上便是建立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之上展開來的。如何買、如何賣取決於1;買什麼不買什麼取決於2。由此,體系的核心工作便是(1)識別由於認知偏向所致的市場無效率即錯誤估價;(2)估算標的的內在價值的大約數。


為此,所需要做的工作是綜合性的,我自己的探索大多也是建立在前輩們的基礎上漸次展開的,比如對於人類認知偏向模型的建立、格柵思維模型的建立、能力圈的不斷擴展、優秀標的的不斷積累、低估值策略法的實證等等,在評估市場、評估宏觀經濟、評估微觀基本面的時候,這些模型以及經驗都在不斷的演練,幫助我決策,另外,就是天生的一些品質比如:耐性、獨立思考、逆向思維、敢於挑戰權威等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也是決定性的。綜上,便形成了一個投資人的「護城河」。

投資和財富皆為研究的副產品,當研究做到一定程度,利潤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部分積累的知識模型展示:
(忽略)
下面就逐漸的展示我如何運用以上的體系、積累的模型,進行投資決策,以及最後三個系統的實證實踐階段性的成果:

關於目前市場的評估:

在此,很多人的體系僵化(比如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持股)或者多變(價值成長分得很清楚,一會價值一會成長,其實本質上只是追隨短期內市場情緒的波動、喜好的變化),其實是對1沒有深刻的認知。而我會根據一個市場的不同時期或者不同的市場的無效率的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就像巴菲特在合夥人時期以及後期的伯克希爾時期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以及當時的市場環境所用的策略不同一樣。

比如:現階段(特指2008-2013年以來的市場情況),不同的市場會因為制度、歷史等原因形成一定時間階段內的思維慣性從而導致市場部分的無效率,這是由社會認同傾向、抗改變傾向、制度設計出的激勵機制等幾種力量共同作用的合力結果。例如:A股由於歷史上「莊股思維」的延續,二十年來中小股票的估值從來沒有回歸過正常的水平,相比於很多長期業績優異現在已經成為藍籌的公司,一直處於溢價交易狀態;而香港市場由於吃過大量中小「仙股」的虧以及確實存在大量「榨汁機式」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誘發慣性思維以及簡單聯想傾向,致使很多優秀的中小股票的估值跌至了同樣可笑的低估位置,而大市值標的由於流動性、穩定性較好,相比於中小股票處於溢價的交易狀態。所以,根據這兩個市場環境的現狀,相應的投資策略便會不同。

目前A股可以買到優質穩健的依然代表中國經濟基石的藍籌股品種,隨著QFII、RQFII、保險資金、社保資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介入,目前以散戶和公募基金為主的資金結構將會得到徹底的改變,同時大部分的藍籌股都已經基本完成上市,未來的IPO供給主力來源於中小板和創業板,另外加上做空機制和退市制度的完善,A股未來幾年的估值體系會向國際化靠攏。而香港可以買到估值便宜的優質小盤股,如果挑選到優秀的小公司,在其長大後,還可以享受大市值溢價。所以,我的體系決定了我目前的主要配置便是A股的低估值藍籌以及港股的低估值小票。

關於具體標的的評估,我個人大致總結了以下指標:

1、最好有3-5年以上的持續經營記錄可供考察:也就是經歷過至少一輪完整的經濟週期波動,只有全面的瞭解其在波峰波谷的經營表現才能深知此企業的經營哲學,例如是在波峰還是波谷積極擴張之後所面臨的經營結果具有天壤之差別;

2、10年以上的內在價值增長率:這是最重要的經營指標,雖簡單但常被人忽略。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內在價值評估標準,例如銀行股我最看重的是淨資產的增長;保險公司(在保費大幅度增長週期中)則以合理精算假設下的內含價值的增長為參照指標;以輕資產為代表的格力電器等我最看重則是淨利潤的增長;而還未盈利的電商,則以營業收入的增長作為參考指標等;互聯網企業未來可變現的流量;

3、長期的ROE水平:這裡面也涉及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個行業甚至每家企業都有著不同的評估體系。比如保險公司,處於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基於現在的會計準則,ROE基本失真,因為保險公司的內含價值相當於其他金融企業的淨資產,而保險公司的利潤由於前期費用的攤銷是被低估的;比如格力電器等類似的類金融企業,雖然其長期的財務槓桿保持較高水準,但並非財務風險很高,而是非常聰明且可持續的漂亮的資本運作的結果,雖利潤率低,但周轉率高,所以長期維持高ROE的概率也很高;比如中國白酒目前的普遍高ROE,用國際的橫向比較來看也屬於較高水準,特別是淨利潤率的集體高企,這就要注意未來均值回歸力量的介入了(此為2012年的評述,詳見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323730102eb);

4、行業屬性:是否需要不斷的巨大資本開支?還是「一本萬利」的優秀模式?技術更新、商業模式變更是否緩慢?是否存在商業生態系統之外的競爭性力量介入?

5、市場容量:是否擁有永續的需求存在?瓶頸以及天花板的大致位置在哪裡?

6、財務報表背後:不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本質上財務報表就是一家企業經營行為的真實描述,三張表的解讀,可以看出管理層是否誠實、經營哲學是否保守還是激進;

7、商業模式:長期看是否具備「護城河模型」的特點;

8、股權結構:是否管理層持股、股東結構;

9、公司治理結構:體制精良、已成系統且運行順暢;

10、管理水準: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便是公開言論以及長期財務數據背後透漏出的經營哲學,長期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符合商業常識,比如研發開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便顯出出一家公司會計處理是保守還是激進等等;

11、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長階段:任何優秀的商業系統都會經歷野蠻增長期、優質穩健增長期、受制於「大數定律」下的規模瓶頸,而我的體系最希望捕獲的便是已經被「野蠻成長期」證實了的可持續優秀基因下的穩健成長期。(選擇公司的的什麼階段,我同樣運用了格柵思維進行辨證:http://xueqiu.com/5545011370/21926836

最終,從這些變量中找出驅動其內在價值成長或者毀壞股東權益的因素來,並且判斷這些因素在未來是否可持續。所以,體系的工作也是持續的。

最終的工作就是不斷的積累優秀的上市公司,跟蹤和估算(毛估估)標的的內在價值。而合適的價格是需要耐心等待以及運氣的垂青的,而如何做到不斷的去提前積累和評估這些標的物,只有依靠持續的研究興趣來推進,這樣才能確保合適的價格出現的時候,你能夠做到足夠的瞭解而敢於買進。而一家專業持續的投資機構是必須做到這樣的研究實力的,這也是為什麼你需要專業的投資機構為你打理資產的原因,擁有本職工作的你是不可能有這些時間來進行背後大量的研究工作的。

識別泡沫而不是去預測:

伯納德.巴魯克曾經說過:「作為一個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生,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投機客應該能夠預測到人們會把手中的錢投向何方。」其實也就是尋找索羅斯所講的反身性趨勢,例如05-07年「人民幣升值預期」之下金融地產的大牛市;10-14年民間高利率以及貨幣緊縮環境之下「泛消費和偽成長能夠穿越週期」的自強化邏輯之下的大牛市;白酒行業本身具備反身性的趨勢在裡面,白酒本身同時具備消費和金融屬性,價格的上漲促進了購買慾望,增加的購買力進一步促進了價格的上漲,從而形成反饋環,不斷循環往復,直至金融屬性被過分的強調,趨勢發展到極致,拐點出現。

相比較而言,經歷過這幾年的實踐之後,基本面本身的反身性具備可分析性,而估值與股價的反身性則較難以把握,基本屬於隨機波動,也就是賭運氣的成分更大些:例如05-07年人民幣升值預期之下的金融地產的估值提升,放到08-13年的時間段,雖然人民幣依舊升值,但是金融地產的估值卻一降再降。同樣,對於消費和成長穿越週期的邏輯同樣是可以被證偽的,我的均值回歸模型中就有相關的研究。所以,之後我便對之前的體系進行了微調,也就是徹底奉行「極簡主義」原則,把主要的工作用在企業分析上,未來這一部分可能只作為識別泡沫的工具而非去預測。

三個系統的實證:

下面對於我自己探索並且實驗的三個系統分別進行展示和闡釋,而三個系統的內核都是基於以上的簡易的投資體系衍生而來的:

系統一:擁有著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遇到短期的但是並不影響核心競爭優勢的經營挫折從而被市場忽視或者整體市場短期內對於某類優質資產產生偏見形成的機會,在市場形成對於標的一致性的「反身性趨勢」預期時賣出;

系統二:優秀的公司+優秀的行業+合理的價格=集中+長期持有;

系統三:低估值策略法:評估公司質地的權重較前兩個系統降低,更為注重資產負債表的考察以及靜態極其便宜的估值的把握(最好低於清算公允價值甚至淨現金頭寸),達到評估的估值中樞即賣出,如果有更加便宜的標的,則換股。持續不斷的重複尋找復合系統的標的,直至整個市場都難以找到便宜的股票,則空倉等待。


至此,以上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的評估體系。

而從08年9月進入市場以來,本人從以上體系分別衍生出三個系統來進行實證實驗,也渴望最終能夠探索出一條最適合自我性格和資金屬性的增值之路。

三個系統的實證實驗:


系統一的實踐:


賬面收益率:
2008年-9%;
2009年250%;
2010年-13%;
2011年1%;
2012年33%;
2013年-10%;
目前,截止2014年7月25日,系統一的賬面淨值已經創下歷史新高,08年至今累計賬面收益率達235%。

主要操作:08年9月-12月完成建倉至今一直保持滿倉操作,中間的操作也是基於估值差:09年18倍PE的興業銀行的部分倉位換取依然被市場唾棄的民生銀行和格力電器、11年格力電器倉位換取中國平安、12年底部分民生銀行換取了中國建築,13年融資買入中國平安,在錢荒的時候再度買入興業銀行。其他就再無操作。後期由於加了槓桿,所以波動率加大。由於低估值策略法是根據市場的錯誤定價來進行選擇標的物的,由於近幾年A股的主要的低估發生在指數相關的股票,所以收益率的體現上便表現出和指數較強的相關性。

下面依然重點分析的是買入持有標的的邏輯:

投資案例:格力電器

摘要:市場一直對格力電器存在歧視性偏見:1、十幾年來不間斷的天花板論;2、簡單的把其看做是單純的製造加工業,而忽略了消費零售屬性。另外,2005年開始的行業集中度的趨勢,尤其是08年的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趨勢的主要的投資邏輯,市場直到2011年之後才被廣泛的認知。於是市場忽略以及偏見的形成了格力一直以來的極低估值,這邊是系統一的機會。05-08-14年其PE幾乎都停留在10倍PE左右的水平,而淨利潤從2005年的5億增長至現在的100億,是滬深兩市增長最為迅速的標的之一。而投資格力電器的利潤來源便是提前於市場發現了格力本身質地的優秀以及起始於2005年的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利潤率提升的重要邏輯。以下研究報告完成於2011年,但是邏輯其實在2008年9月投資的時候已經基本形成: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1952039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2063145

投資案例:興業銀行

關於興業銀行的兩次極端的錯誤定價分別發生於08年底金融危機以及13年中的「錢荒」,都是市場粗暴的簡單聯想傾向引發所致:
1、由於受簡單聯想傾向的影響,市場簡單的把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類比於國內的經濟狀況,使得07年的泡沫矯枉過正。
2、由於興業銀行的房地產相關貸款佔比很高,市場解讀其為半個地產股,預期房價大跌使其壞賬飆升,最終致使興業在08年底的PE降至5倍,PB降至1倍左右,為當時銀行股中估值最低的。
我的邏輯便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本源為槓桿過高,危機的發生便是去槓桿化的過程。而中國居民的首付房貸為3成,是美國5%的6倍,更別說中國銀行基本無衍生品業務。而興業的順勢而為、務實靈活的經營風格,也使得其在08年已經掉轉了船頭,主動下調房地產相關貸款的佔比。
同樣,在13年的「錢荒」階段,市場同樣簡單的把同業間的拆借利率飆漲理解為「同業之王」興業銀行的極大利空,而沒有注意到同業的風險幾乎不在興業而在於對手盤,而13年中報以及年報的數據再次證偽了市場的粗暴邏輯。而此時,興業再次成為最為低估的A股銀行股的標的,最低時達到了0.8倍13年的淨資產的水平,甚至低於08年的時候。

投資案例:中國平安

投資中國平安可謂一波三折:
1、2008年的時候遇到金融危機之下的富通事件;
2、在恢復元氣之後,遇到保險業近十年的最低潮,2012年新業務價值幾乎負增長(經過會計調整正增長,未調整則為-5%左右);
3、匯豐的退出,大小非的解禁,短期內員工持股的釋放對於股價的供求關係的影響;
所以,中國平安是完全符合系統一所捕獲的優秀機會,從1988年4200萬成立至今實現3300億的內含價值,可以說是一隻持續性的高速增長的金融集團。而以上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性的,並沒有影響到平安核心的東西。從其內含價值早已遠遠超過2007年的頂峰就可以看到這一點。負債端依然強悍,投資端的各個變量也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從以下我寫的深度研究報告,就可以很通徹的對以上邏輯進行理解:
中國平安投資端「去股市化」:http://xueqiu.com/5545011370/28734511
平安改良壽險負債端:http://xueqiu.com/5545011370/29341511

對於平安的投資能力,通過以下的兩篇編制的文章,也會有清晰地瞭解,富通也是經歷過審慎決定的,屬於一次性的虧損,平安也算是從中吸取了些許投資方面的教訓,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過往平安的成功投資案例:
中國平安投資之痛——富通:http://xueqiu.com/5545011370/28643049
中國平安保險資金運用研究:http://xueqiu.com/5545011370/29678388

同時,投資平安還有一個核心的邏輯,那就是可以槓桿投資「護城河」效應更強的工農建:
銀行研究系列之工農建民興招綜合比較:http://xueqiu.com/5545011370/29585656
通過以上我的嚴謹的分析,可以看到與市場直覺反應不同,工農建擁有著更強大的護城河,而過去股份制銀行得以快速的增長,表面上可以說「積極的創新」,而本質上則是利用大行的「保守」在一些市場的夾縫中,利用高槓桿進行擴張,這兩年的降槓桿週期中,工農建體現出了經濟下行階段更好的穩健性。這也是我比較推崇的信璞選擇大行的原因所在。而我則將思考更近了一步:也就是選擇了能夠槓桿買入工農建,並且這個槓桿是低成本的、長期持續的、源源不斷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說中國平安是未來低估值藍籌股中成長性最好的一隻。

投資案例:中國建築

主要投資邏輯在這篇深度的研究報告中已經體現:http://xueqiu.com/5545011370/29399254

投資案例:福耀玻璃

關於福耀玻璃的投資,其客戶幾乎涵蓋中高低端所有的車型,所以可以間接的全面分享汽車成為中國家庭必備的耐用消費品這一趨勢的「類指數型基金」,而不必去理會哪家車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市場犯了和對待格力電器一樣的錯誤,也就是忽略了其消費屬性,簡單的將其看做加工製造業。而很明顯的,格力和福耀已經成為世界級的製造中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在中國,而福耀玻璃隨著全球化佈局的日間展開,成為世界第一的概率也在加大。通過收購逐漸形成的規模效應正在沿著全球化的趨勢展開。

未來賣出的變量:延續以上關於市場的評估中,藍籌股未來具備稀缺性,上證50為藍籌板塊中估值最低的,而裡面估值最低、成長性最佳的兩隻代表性股票——中國平安和中國建築未來會成為大的資金主要博弈的對象,當市場一致性的選擇極度喜歡此類資產,甚至打上了有可能的「中國版漂亮50」標籤的時候,賣出的時刻也就到了。


系統二的實踐:

賬面收益率:
2011年21.7%;
2012年44.5%;
2013年2.2%;


加上分紅再投入,目前累計賬面收益率達79.7%。

類似巴菲特後期的投資模式(85%格雷厄姆+15%費雪):即2010年末開戶,全倉買入民生銀行,分紅再投入外,未操作過任何一筆交易,即使2012年民生銀行曾經估值上升到2倍PB,依然未賣出。未來可能主要的操作就是等待民生銀行在經歷過去年宏觀經濟的「去槓桿化」之後,重新聚焦回歸主業,再次進入穩健增長的軌道,如果恰逢A股藍籌股形成牛市,估值過高(20倍PE、3倍PB左右),才會考慮逐步清倉(也正是因為考慮到A股未來群體性效應更強,能以更高的溢價賣出,所以才沒有換至港股,當然這也是投機性的判斷,目前港股通效應已經讓換取民生H股的獲取了至少30%的套利收益,這是系統二的失誤所在)。至此,一輪完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中間的波動都忽略不計。

發表於《證券市場週刊》的關於民生銀行的研究:
民生銀行重新聚焦:http://xueqiu.com/5545011370/29328976


系統三的實踐:

成立於2011年11月,如前所述,系統決定了當價格達到合理估值中樞就賣出或者換股,而完全捨棄考慮溢價率的問題,所以操作較前兩個系統略顯頻繁。

具體的操作在以下兩個鏈接中都有詳細的記錄:
http://blog.163.com/ahuang_1985_1027@126/blog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6809899

2012年9月將惠理集團的倉位平均至奧普集團、中國安芯以及浙江世寶;
2014年2月賣出長江實業和恆基地產,買入正通汽車、重慶銀行;
2014年6月6.8港元賣出浙江世寶,1.15港元買入天工國際、3.54港元買入重慶農商行;
2011年11月至2014年7月25日賬面收益率在90%左右,同期恆生指數上漲2.8%,跑贏恆生指數87%左右。


投資案例:浙江世寶

2012年9月買入浙江世寶的時候,成本在1.9港元左右:

操作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323730102e7

買入的理由便是便宜:買入時的市值大概在4.06億人民幣左右。當時恰逢A股發行6500萬新股,股本增加25%,按每股7.8元,融超過5億人民幣,已然超過當時的市值。發行前相對於港股市值2012年PB約0.7倍,2012年PE不到5倍;發行後PB不到0.5倍,PE大約6倍左右。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在國外的估值大約在10倍PE左右,當然,當時也並沒有預測到A股的估值達到如此之高,更沒有想到催化劑竟然是港股通,目前來看兩個地區的市值都有錯估,A股因為是小市值「好炒」而高估,港股也因為小市值而低估。最終2014年6月18號以6.8港元賣出浙江世寶,最終此筆投資收益率在265%。為整體的低估值策略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然,這裡面是有運氣的成分在,但是低估值的買入邏輯無錯。

投資案例:復星國際

在市場還在猶疑復星國際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的時候,我已經提前在港股大跌的時候介入,那時候復星國際的估值依然在淨資產之下。而如今,轉型在一步一步的落實,估值也在提升,當然,是否是伯克希爾,個人認為沒必要因為股價的上升而將其神化了,地產、鋼鐵、礦產等依然佔據了復星資產的很大一部分,併購的歐洲保險資產在經濟已經顯示頹廢的地區的資產投資配置能力值得懷疑,在雪球上業寫出了當時投資復星國際的核心投資邏輯:


成本3.8港元左右,加上分紅再投入,目前賬面浮盈在180%左右。

投資案例:天工國際

關於具體的研究報告詳見: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0390896
未來的天工國際也會是一筆非常出色的投資。

投資案例: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關於具體的研究報告詳見: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0273100

投資案例:中國安芯
唯一虧損股票中國安芯值得總結,賬面浮虧53%,買入時估值達到了1.5倍PB以上(最初的系統執行力不行),買入價過貴,也就是陷入到了「高估自己預期成長性的能力」的陷阱裡,順應了市場「夢想物聯網」的投機思維中去。同時沒有注意到此公司管理層所具備的道德問題,2013年業績下滑,遭遇戴維斯雙殺。不過,現在的市淨率已經跌至0.7倍PB,同時幾乎沒有銀行貸款,性價比已經優良。

PS:
1、基本上所持有以及備用的標的都有我相應的研究、模型以及研究報告,並且有一個實時更新跟蹤的股票池,當然,系統一和二同樣如此;
2、為什麼叫賬面收益率,因為對於一個投資人來講,除非他的投資生涯結束,一切皆為賬面的浮盈浮虧統計而已。真正的收益率應該結合估值和內在價值進行評估。篇幅有限,不再展開。目前的賬面收益率來看,三個系統的收益率都遠遠跑贏同期相關指數。

尋找這樣的長期投資人:

遵循簡易的投資理念,用無限的恆心去堅持它,這便是我的「極簡主義」投資策略,這是我的簽名的意義所在。因為市場是個複雜適應性系統,它的表像是複雜混沌的,大多數時候「看起來很正確」的邏輯只是一時「市場的流行理論」罷了,並不具備「可持續性」,在我看來,只有最簡潔的、最本質的東西,才是最可持續的。希望我的投資人,也遵循這樣的理念。


關於施洛斯:http://xueqiu.com/5545011370/30220662

雖然我和施洛斯的體系有些許的差別,但是我非常喜歡他運作基金的形式,複製中國版施洛斯之路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想法,但是我覺得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呢?

希望未來:

1、我的方法必定是非常小眾的,且不以規模為激勵。所以規模即使不設立上限,也不會太大。但是需要的客戶希望都是經過充分的交流溝通的,包括認真閱讀了以上的投資體系部分的,從而能夠避免低估值需要買入時無錢,大漲估值過高後申購資金大量湧入的普遍尷尬處境;

2、如果有意合作,我可將聯繫方式私信您;

3、我個人的想法是先通過專戶管理的方式,大家通過6-12個月的賬戶管理、充分溝通,彼此建立充分的信任關係後,成為未來我成立私募基金後的第一批投資人,我希望這種信任關係能夠維繫很久,成為未來私募平穩運行的基礎,資金的穩定、投資人充分的信任可以保障我把最主要的經歷用在研究上,而不是資金的進出以及解釋我的投資行為上;

4、未來基金的運作,我希望效仿我的偶像施洛斯的做法,一是遠離陸家嘴等比較喧嘩熱鬧的地方;二是將運營的費用降到最低,不收取管理費;三是投研只有我一個人,因為在投資方面集體智慧是失效的;

5、基金未來的運營注定不會和「流行的概念」(例如A股每日因為概念的漲停榜等)以及「流行的策略」(例如最近流行的高頻交易、量化投資、金融工程等)有關聯,奉行的就是在能力圈範圍內的極簡的低估值策略法,它不會有短期內的暴力,但是卻已被長達上百年的投資歷史證明有效;

6、未來的研究可能會較少的放到網絡上來討論,正如施洛斯所說:「我們通過艱辛的工作尋找到可以投資的股票,因此不想隨意向公眾公開,因為這對我們的投資合作夥伴是不公平的。」不過,前期在網絡上的展示,可以讓我更有效率的認識到志同道合之人,這是施洛斯時代所不具備的;

7、投資人的資金不會參與以下的交易:金融衍生品、期貨、商品、賣空等,只有極少數的天才能夠在20年以上的槓桿品種交易中活下來,更多的是波動率大、過程過癮、結果慘烈。我知道我不是那極少數的天才之一;

8、大多時候我買入的標的物是極其令人厭惡的,請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之所以形成體系、稱之為系統,就是希望它能夠不依賴「抓到幾隻牛股」而成為短期內「池塘裡的鴨子」,能夠穩健的長期的複利運行下去;

以上的想法孕育了很久,我也一直在猶豫徘徊,想法還有很多毛糙和不確定之處,也希望大家能夠多提意見,我個人非常希望能夠為那些和我理念共振、擁有投資資產但同時沒有時間打理的投資人群體服務。也希望能夠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就開啟複製施洛斯之路,甚至未來可以做到公開記錄的成績單匹敵施洛斯本人(還原管理費後50年23%左右的業績)。

最後,歡迎各位朋友轉載,如果能夠引薦貴人!不勝感激!

感興趣的可私信我:我的郵箱地址為:[email protected]


近期研究文章集合:
1、本輪牛市已於1849點啟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wMTkxO
2、惠理集團:可長期持有的十年十倍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wMTkxO  rd
3、中國太保:轉型帶來的投資機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wMTkxO
4、寬鬆貨幣政策成資產估值切換催化劑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1647408

致投資人的信:系統三的延展性應用: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26710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72

2015年的經濟不必悲觀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6968334
——魯政委的文章以及今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015年的經濟不必悲觀。反正已經有人看到6%以下了,然後繼續狂拉小盤股,彷彿體質更弱的小公司更能抵抗經濟週期波動似得。

容易忽視的三大支撐
http://www.capitalweek.com.cn
2015年2月13日 10:58

央行對匯率態度的轉變、財政沉睡資金的甦醒以及政府動員資金的潛力,將在2015年對中國經濟形成重要支撐。

本刊特約作者  魯政委/文

開年公佈的2015年第一個數據,便給了市場一個下馬威:PMI跌破了50。在全球又一輪寬鬆潮所推動的「貨幣戰」硝煙中,在中國版「財政懸崖」的料峭氣息裡,2015年的中國經濟前景似乎顯得愈加寒氣逼人。

然而,是否就此可以判定:「主動適應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最終會跌出「合理區間」呢?

跌出「合理區間」的情形,應該不會發生。主要原因是2015年開始出現了三點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只是這三點現在仍處於被絕大多數人士所忽略的狀態。

第一點,是政策當局對匯率態度的歷史性轉變。我們從多個角度的實證研究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相對於11個新興經濟體實際有效匯率均值的高低,左右著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每一輪榮衰;而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週期性高估/低估的原因,關鍵在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美元強弱亦步亦趨的關係。難怪IMF一直將中國視為實際上是盯住匯率的經濟體,只不過2005年7月之前是硬盯住美元,而2005年7月之後是爬行盯住。

在初涉「新常態」的2014年,我們已經看到了人民幣對美元8年之後首次終結了單邊升值的歷史,市場價對美元的最大貶值幅度一度達到3.5%。2015年,我們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價的貶值幅度最大將達到5%左右。相對於2015年美元可能達到的升值幅度來說,這一雙邊匯率的貶值幅度可能仍然無法令本已高估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出現回調,但畢竟多少起到了延緩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減輕對中國經濟制約的作用。

第二點,財政沉睡資金規模不容小覷。早在2014年5月,財政部就注意到了財政沉睡資金的問題,其當時發文要求加快財政預算資金支出,但因種種原因效果有限。2014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明確要求「中央和地方聯動,盤活各領域財政『沉睡』資金,提高使用效益,緩解財政收支困難,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有力量」。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末,存放在央行賬上的財政資金竟然高達3.1萬億元,假定2015年名義GDP增長8.5%,則相當於2015年GDP的4.5%。如果2015年預算赤字率為2.3%,加上這一部分,則「實際的赤字率」最終將高達6.8%,這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上最高的「年度預算赤字」水平。單單這一點,就足以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確在必要時會「更有力量」。

第三點,是政府的資金動員潛力仍然足夠。國發〔2014〕43號文之後,各方普遍認為,政府投資可能面臨著資金來源嚴重不足的問題,以至於過去靠政府融資平台支撐投資也會因資金供給不上而可能出現爛尾。這種擔憂的確不無道理,但政府動員資金的潛力,卻有幾個方面被忽略了。

一是,43號文要求對地方融資平台債務是否應納入政府財政表內進行甄別,即使不能納入表內的,政府也可以提供「財政補貼」。這意味著,43號文的甄別實質實際上是要將過去地方政府承擔的「無限責任」轉變為「有限責任」。只要「財政補貼」和特許經營權設置合理,這些項目就能夠吸引到一定的民間投資,這意味著,與過去項目靠政府100%的投入相比,目前使得政府有限的財力得到了放大。

二是,甄別後被納入政府表內的債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債務,另外一類是專項債務;為前者進行的舉債計入年度預算赤字,而為後者進行舉債不計入年度預算赤字。這意味著,即便存在年度預算赤字不超過3%的約束,2015年仍然可以更多以專項債券的發行來接續融資平台的資金需求。

三是,充分重視關鍵時刻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在2013年末公佈的中國政府全口徑債務中,三大政策性銀行的負債並未包涵其中。這就意味著,政策性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並不會對政府的負債率、年度預算赤字率,甚至全口徑的債務產生賬面影響。而從截止到目前的情況看,三大政策性銀行所支持的項目,其中的確有不少與融資平台高度一致,而央行甚至還為此提供了再貸款支持。這就意味著,在必要的時候,政策性銀行隨時可能出手來托住經濟下滑。

作者為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2014年「遠見杯」中國經濟月度預測第一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