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理解中國股市特殊的“風險偏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8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27 08:41 編輯

如何理解中國股市特殊的“風險偏好”


作者:杭州易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師 陳曉虎

中國A股市場不過是一個成立20多年的“嬰兒”市場,所以我們的股市現在存在的很多不合理現象也能理解(註意是不合理而不是無效),本來中國股市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國有企業脫困,並且直到今天,市場仍有這樣的訴求(相比當初已經大幅改變)。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把成熟市場的投資準則用在中國股市的投資上,我們不得不面對中國股市的一些特殊的風險偏好。當然,任何“成功”的投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如果能理解中國股市的特殊性,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投資成功。

簡單來說,中國股市最特殊的一點是:整體市場的估值一直以來都處在非常高的狀態。當然這個高估值的狀態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同板塊間不斷切換的(比如07年的大藍籌泡沫,09年後的小盤股泡沫)。

事實上往前看20多年,在A股的主流資金在大部分時間里對大部分股票一直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而非基本面投資。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你買入股票的理由無非是因為分紅、股價被低估、未來高成長等因素。

但不幸的是,如今一大批A股的盈利與上市之初相比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大幅倒退,也沒有任何的分紅,從基本面看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和成長性,比如主板的上海物貿、氯堿化工這類僵屍股,粗略估算一下這類股票主板至少三五百只吧,創業板以後也會出現的)。

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依然享有很高的估值在上市,為什麽?因為A股沒有退市,IPO又受限,所以場內資金可以不斷的玩擊鼓傳花的遊戲,一輪又一輪,並其一些垃圾公司還有收購或被收購的預期。

再比如,很多股票在B股的價格非常便宜,還記得之前差點退市的閩燦坤嗎?它的市值可能是B股最小的公司,雖然它還在盈利,但不會有人花幾個億將它私有化,除了估值貴的因素外,大股東更需要的是維持一個上市公司的資格。因為只要不退市就有機會繼續”傳銷“下去,而很多公司一旦退市了,即使只有原來1/10的價格,也沒人願意買了。

所以我們的股民在過去的時間里,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把這些公司傳來傳去,使得這些公司的股價不斷的波動。這些股票,作為公司他們沒有任何價值,漲跌幾乎無關公司的基本面,他們存在的意義僅僅就是賭桌上的籌碼,供大家擊鼓傳花賭博之用。

並且這種市場偏好存在的時間越久,預期就會越來越自我強化(正反饋),並且A股的上市公司或大股東也會利用了市場的這種情緒,不斷地搞題材、搞重組,有的甚至還自己參與坐莊操縱股價(當然是為了維護上市的地位,或者想要高位減持、增發圈錢),不斷上漲的股價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預期。

最後的結果是皆大歡喜,大股東維護了上市公司的市值,同時也“改善了生活”,而小散戶獲得了投資上的“浮盈”。只要韭菜還能不斷的入場,這個正反饋的擊鼓傳花的遊戲就能一直玩下去。

也因為A股的這種高估值和題材炒作的劣幣環境長期存在,所以堅持傳統投資準則的投資者在投資A股時都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因為你辛苦的研究換不來正確的邏輯兌現。低估的股票會長期低估,做價值投資的很難等到價值的回歸;而高估的股票也會長期高估,做成長股投資的幾乎等不到便宜的買入機會。

就拿這幾年的行情來說,一言以蔽之就是:不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大(小市值題材股代表),反之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小(大市值藍籌股代表)。並且因為市場的投資者傾向追求那些短期無法證偽的故事,樂意將股價推至泡沫,所以A股的投資者都喜歡追漲殺跌,價格和趨勢比價值更重要。

特別的,在2014年末這波指數大漲行情之前,A股出現了極端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少數的大市值藍籌股相比較成熟市場的藍籌股在估值上也具有優勢,而另一方面除掉少部分的大市值藍籌股,整體市場的估值貴的離譜(特別是以新興產業、題材股、ST殼股票為代表的小市值公司)。具體的數據如下(我以港股和美股做對比):

截至2015年2月13日,A股近2600家公司,PE>100或虧損(TTM&扣非)的公司共有1154家(PE大於100的公司592家),占比45%,PB>5的808家,占比31%;而PE<10的33家,PB<1的12家。

港股近1790家公司,PE>100的公司只有50家,而虧損的公司比較多有544家,PB(預測值)>5只有20家。而PE<10的有489家,PB<1的有157家。

紐交所總共3854只股票:PE>100的111家,虧損的506家,合計占比16%,PE<10的270家,占比7%。納斯達克共有3419只股票:PE>100&虧損93+1202家占比38%,PE<10的171家,占比5%(來自Google Market Screener數據,不一定準確,且沒有PB數據)。

由此可以看出PE>100的公司在港股和美股是非常少的,而A股的估值顯然要遠高於成熟市場。

或許有人會想A股的公司成長性更高,所以估值更高,那麽繼續加入ROE和ROIC的對比:

A股ROE(TTM)大於15%的有342家,占比13%,ROIC(TTM)大於15%的有203家,占比8%。其中還包括125家新上市的公司(新上市公司ROE和ROIC普遍較高)。

港股ROE(TTM)大於15%的有394家,占比22%,ROIC(TTM)大於15%的有202家,占比11%。

紐交所ROE(TTM)>15%的635家,占比16.5%,ROIC(TTM)>15%的255家,占比6.6%。NASDAQROE(TTM)>15%的434家,占比12.7%,ROIC(TTM)>15%的256家,占比7.5%。

可見,A股的成長性並沒有高於港股和美股,甚至比她們更低。

再看A股不同風格板塊之間的估值對比:





其中創業板整體估值接近80倍PE、6倍PB,一些新興產業的公司動則PE100倍以上,PB10-20倍。並且不僅僅是創業板,除掉少部分大藍籌外整體市場的估值一樣驚人的貴,各種題材股、垃圾股滿天飛。

反應非權重股指數的中證500指數的市盈率高達40倍(PB等於3),整個滬深A股主板市盈率的中位數為45倍左右,相比之下,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對應的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17倍和19.3倍。

甚至,在大藍籌股中也不乏泡沫嚴重的品種,比如因一路一帶概念炒高的基建、鐵路(南北車、馬鋼、中冶、中鐵A股遠高於港股,甚至貴一倍),券商股更是泡沫嚴重,幾個龍頭券商都接近全球大投行的市值了。

另外,航運(中遠洋、中海集運)、有色(中鋁、江銅)等大藍籌泡沫也非常嚴重,A股溢價都在50%以上。其他上證50的大藍籌不說泡沫,估值相比港股也沒有優勢,五大行A股平均貴20%。來看AH同股同權的上市公司對比(這只截止2014年12月30日的數據,2015年1月大部分藍籌股的差價進一步拉大):





從AH的對比上不難看出,市值越大的公司,A股溢價越小,而市值越小的公司,A股的價格數倍於H股。

另外,在2014年末這波藍籌行情之前,AH溢價指數是低於100的,港股的大藍籌整體要溢價A股,也就是說,A股的藍籌股在2013年和2014年大部分時間里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AH溢價指數如下(註意影響AH溢價指數的主要是大市值公司):



但在2014一波瘋狂的主板指數行情之後,A股已經整體溢價H股30%之多了,在有滬港通的前提下,也沒有出現資金向估值更低的港股流動的趨勢。為什麽?這肯定不能用兩地在基本面上的不同理解來解釋了。

想一想,如果A股的小公司現在立馬在港股或者美股上市,定價會是多少?或許PE\PB等指標在A股大多數時候是不能以國際標準來衡量的(這里多說一句,很多人還孜孜不倦的為小盤股高估尋找邏輯,這其實是很荒謬的,一個人是胖子還是瘦子一眼就能看出,再討論300斤算胖子還是350斤算胖子根本沒有意義)。

綜合上面幾個對比和數據,顯而易見的是,A股整體的高估非常明顯,其中小盤題材股、新興產業股、殼價值股的估值最為離譜,並且A股的藍籌股也並不是那麽的便宜了。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A股的估值體系和成熟市場存在巨大的差距,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市場是無效的,這種現象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雖然影響市場整體估值體系的原因非常複雜的,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把它簡單的歸納為:人口結構、市場構成、資金成本、資金利率、市場體制、特殊的社會環境、政治體制的合力作用。

1市場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制度等都不完善

發行制度方面,由於證監會愛民如子,害怕散戶不能接受註冊制後天量的供應,所以總是暫停IPO或控制發行數量,另一方面還要人為的壓低發行價,於是,在新股的供應量不足且發行價大幅低於市場平均估值的情況下,少量的新股上市既不能影響現有市場的估值,反而在上市後遭遇爆炒。

還記得創業板剛開放時新股無論多高多離譜的估值都能發出去,且大多不會破發,而2014年下半年的新股在人為調控發行價的情況下,出現齊刷刷的44%+N個漲停的奇葩景象。

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到A股這樣的IPO市場,我認為這就是IPO管制的必然結果,如果新股完全實行市場化,想上就能上的話,那麽情況會完全不同。很多新股會破發,更多的老股(主要是中小板+創業板+主板的高估值小盤股)會面臨巨大的估值重估的壓力。

退市制度方面,由於A股幾乎沒有退出機制(特別是07年之後退市的股票屈指可數),即便買到的垃圾公司最終真的要退市了,只要有人去證監會鬧一鬧,國家自然會想辦法幫你兜底(愛民如子啊)。一樣有人幫你兜底。所以股票的殼價值一直居高不下。

過去20年,你只要建立一個ST(或市值低於20億)的組合,你不僅能跑贏任何指數,更能取得近30%的年化收益(20年年均30%是什麽概念,好好想想)。既然絕大多數的垃圾股最終都會暴漲(借殼重組、收購資產),那還有什麽理由阻止大家去賭博呢?

法律制度方面,由於我國的證券法很早就頒布了,其中很多法律法規已經不再適用,比如企業欺詐上市或財務造假的問題,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依據是《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即:“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

最高只有60萬的罰款,並且沒有退市的要求,那麽很難阻止企業造假的沖動,畢竟造假上市可以換取幾個億甚至更高的利益。另一方面,真的遇到大股東內幕交易,弄虛造假的違法的情況,散戶拿大股東根本沒辦法,訴訟無門。

政府在市場制度的建設上一直不能有效的執行,也無法給市場穩定的預期(朝令夕改),所以進一步加劇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所以,進一步導致了估值的錯誤定價,並且這種錯誤定價無很長時間都無法修複,股票價值回歸的唯一途徑就是市場情緒和偏好的改變。

2市場環境——散戶為主

目前在滬深交易所個人投資者近9000萬,其中50萬元人民幣以下投資者完成的交易約占股票交易總量的60%。個人投資者在交易金額中占比八成以上,而美國個人投資者比例在5%,香港大概是25%,同時A股換手率是香港和美國的10倍以上。

散戶比例高是所有股市成立早期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因為這個時期衍生品市場不夠發達,同時老百姓也沒有其他足夠的理財渠道,並且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又不夠,成熟市場的資金對國內投機環境影響很小。

另一方面,A股的投資者並不是傳統認識中的風險厭惡者,而是風險喜好者。所以A股市場特有的邏輯是不確定性越高、風險越高的品種估值就越高。為什麽全民賭性很重,只爭朝夕呢?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20歲左右和40-50歲的人風險偏好最高,因為20歲的人沒有資本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國家中40-50歲人口占比如果在上升周期通常這個國家資產泡沫比較高,日本在1965-1990年前後40-50歲人口上升比較厲害的時候,股票、地產都出現大幅飆升。

接下去隨著年齡上升,風險偏好會下降,中國40-50歲人口的上升周期是1988年到2012年,所以,不難理解市場風險偏好很高。並且主題投機盛行,因為簡單粗暴的邏輯更容易被沒有專業知識的散戶接受,並轉換為實際操作。例如:奧巴馬連任,澳柯瑪漲停;李天—螵娼被抓,天—股份跌6%;情人節,東方賓館漲停……

3市場利率——國內無風險利率長期在10%以上

比如唱起來幾乎沒有一個債券違約,垃圾債動則10%-20%的收益率,而優質債券只有3%-5%的收益率,那麽在剛性兌付的基礎上,為什麽不買20%收益的垃圾呢?大家賭博的心理越來越強,都在找高風險資產。因此藍籌股等低風險的資產沒有吸引力,而同時A股又相對封閉,人民幣沒有國際化,外資無法用低成本資金抄底高分紅股票。

4體制

往大了說中國股市也是國家體制的映射,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們的股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股市。想一想為什麽美股會長牛,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有跟隨時代潮流的公司在上市,而被時代淘汰的公司在退市,所以縱使時光荏苒,美股依然常青。

反觀A股,什麽公司能上市基本領導說了算,而退市也更是如此。A股長期以來都是權貴們魚肉小散戶的場所。但大多數投資者依然選擇蒙住自己的雙眼,視這些問題而不見,甚至一直在做著“中國夢”,頻頻期待牛市的來臨。

牛市真的來了又如何?只要體制不變,一切牛市不過是過眼雲煙,牛市只會消滅更多的人(我不知道大家期待的牛市是什麽,反正我期待的牛市肯定不是一個政策主導的暴漲暴跌的短命牛市,而是一個在健康的市場/國家體制下,企業治理優秀、基本面向好、估值體系合理的長期向上的牛市)。

綜上,A股的高估值並不是市場無效的表現,反而是在種種客觀條件下市場必然的選擇。很多人總是抨擊A股市場如何如何糟糕,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過,在當前的社會環境、市場制度、投資者構成、政治體制等條件下,或許當前的A股市場已經是“最理性”的了(曾經我也是其中一個)。

在出現根本的變革之前,拿其他成熟市場的股市和中國股市進行比較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市場相對自身環境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換句話說,市場本身並沒有錯,因為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市場的運行方式,認為市場錯了不過是投資者對“環境”的失望預期罷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投資A股就一定要與這個不成熟市場下的種種奇葩偏好“同流合汙”,就如本節文開頭所說,任何“成功”的投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如果能理解中國股市的特殊性,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投資成功。

當然在我眼中的“成功”和大多數A股投資者不同,我追求的是:長久穩定的收益(我的“三好”投資理念本質上就是為了追求穩定的收益,而“穩定”是指風險和收益的最優平衡,簡單表示就是價值at風險),而大部分人追求的是“朝夕瞬間的美好”。

未來會怎麽樣?

雖然過去20多年來A股一直處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中,形成了特殊的風險偏好,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我認為隨著國家的改革與進步,資本市場也在改革與進步,A股會變得越來越成熟。並且,我認為這一天越來越近了,或許未來5年之內就能看到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在未來10年內,中國將的人口結構將會出現巨變(中國20-64歲勞動力2015年後開始負增長),這意味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開始下降。其次,各種衍生品,如個股期權、轉融通(加強融券力度)、小盤指數的股指期貨等未來也會不斷地推出,做空將會變得更為便捷。

最後,市場制度也會在未來出現大改革,2014年已經看到些許苗頭,嚴格的退市制度已經開始實施,註冊制更是提上日程,預計會在2015年正式開始,而證券法的修法也會在2015年完成。我個人認為註冊制會是改變中國股市當前高風險偏好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當前不開放註冊制的情況下,每年都有數百家企業排隊上市(500家為基準),那麽註冊制開放後至少每年會有近千家的企業排隊上市(近千家只是我粗略估算的結果,由於中國金融體系的特殊性,資源錯配的現象特別嚴重,最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融資最難,所以註冊制後企業一定會積極的上市,當然從這個層面理解,註冊制也是國家為中小企業鋪的路)。

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在“籌碼”的供應量大大增加的情況下,擊鼓傳花的“市值傳銷”遊戲註定會玩不下去,因為有更好更便宜的“籌碼”源源不斷的上市。

想象一下,按照每年1000家的上市速度,三年之後就會有3000家公司(即便按照300家/年的速度,也有1000家),3000家公司你光看一遍名字就要花很久的時間,更別說熟悉基本面了。

上市公司想要讓你記住公司股票的名字都很難,更別說向你“傳銷”股票了。所以現有支撐高估值股票的邏輯將不複存在(“故事+籌碼”的稀缺性消失),即便是因為基本面優秀而享受高估值的股票,其高估值也會被源源不斷的“籌碼”給稀釋了(“錢”分流了)。

此外,殼股票將會變得毫無價值,因為相比借垃圾殼的成本,直接上市更劃算。另一方面,如果退市能夠堅決執行,會進一步打擊沒有基本面支撐公司的估值。可以預見大量垃圾公司最終成為仙股。

對於散戶來說,投資的難度將會大大增加,即便不考慮大量的退市,在每年近千家的IPO的情況下,散戶根本無暇顧及那麽多進進出出的股票,慢慢退出市場是可以預見的。

我預測,未來5年,A股的估值體系會徹底打破重建(比如確定性大的優質藍籌股獲得溢價,而確定性低的垃圾股將獲得折價)。我樂觀的相信A股的市場制度會建設的越來越好,迎來真正有質量的長期牛市(如果不樂觀的話我早就徹底告別A股投資港股和美股了)。

但就目前來說,在估值體系沒有徹底打破重建之前,在市場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法規)、市場構成、市場偏好沒有徹底改變之前,絕對不可能再誕生一輪指數或個股的牛市,只能說下跌空間有限。並且我悲觀的認為,隨著IPO的批量發行、註冊制的臨近、經濟轉型的陣痛(舊經濟開始長期萎靡,新經濟青黃不接),A股將會繼續熊途漫漫,當然就目前藍籌股的估值,我並不看空指數。

樂觀的情況下,指數或許能依靠大藍籌的穩定而橫盤或繼續小幅攀升(慢牛),但個股的超級大熊市將無可避免(或者可以退一步想,如果在註冊之後高估值的股票繼續牛市,那會是什麽樣的市場狀況?可能嗎?)。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雖然長期看,常識告訴我們,泡沫的結局已經註定,但具體要如何演繹,上帝都猜不到,誰讓我們既有全世界“最優質(低估值+高ROE)”的藍籌股,也有全世界最貴的“整體個股”(也可以說成“非藍籌”)。未來幾年的A股註定異常精彩,好戲不斷。(摩爾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5

中國正式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250.html

中國正式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5-10-08 11:56:00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2015年10月6日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理事身份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正式通報中國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的決定。

10月8日,央行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稱,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2015年10月6日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理事身份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正式通報中國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的決定。這標誌著我國已完成采納SDDS的全部程序,將按照SDDS標準公布相關統計數據。10月7日,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利普頓在利馬共同出席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期間舉行的中國采納SDDS的儀式。

在采納SDDS前,從2002年開始我國一直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不斷改進統計數據編制和發布制度。SDDS和GDDS均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的數據公布標準。SDDS與GDDS框架基本一致,但SDDS對數據覆蓋範圍、公布頻率、公布及時性、數據質量、公眾可得性等方面要求更高,並且需按標準公布實體經濟、財政、金融、對外和社會人口等五個部門的數據。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G20布里斯班峰會上鄭重承諾,中國將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布特殊標準。此後,我國成立了由國家統計局牽頭,人民銀行、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參與的部際SDDS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我國采納SDDS的相關工作。近一年來,各相關部門克服困難,通力協作,完成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各相關部門數據發布日程表和統計數據詮釋文件、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推出的國家主要數據頁、在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公開的國際儲備和外匯流動性模板,以及在相關部門官方網站公布的本部門主要數據。按照SDDS要求,一些統計數據還首次對外發布,例如,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於今年7月中旬發布了官方儲備資產、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和全口徑外債數據,財政部7月底發布了分季度中央政府債務數據,國家統計局9月初發布了分季度GDP數據。

采納SDDS符合我國進一步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有利於提高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有利於進一步摸清宏觀經濟家底,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依據;有利於國際社會和公眾對中國經濟的深入了解,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水平。采納SDDS是我國在完善統計體系、提高透明度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完)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913

解放軍還養豬種菜嗎?菜兵”、“豬倌”特殊兵消失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81

分布在沙漠陸上邊疆或偏僻的海島上的部分軍營依舊存在農業生產的現象。圖為2007年6月24日,駐守在西北艱苦地區的武警寧夏總隊吳忠市支隊三中隊官兵們正在對蔬菜進行采摘。 (東方ic/圖)

艱苦樸素?還是形式主義?2015年10月,武警湖北省總隊襄陽市支隊六中隊黨支部的一個決定在官兵中引發熱議:辛辛苦苦經營數年的兩畝菜地要全部毀掉。

負責夥食供應的司務長向軍惋惜地說,靠著這塊地,中隊幾年沒買過菜。這麽好一塊地,為何要改建成為訓練場?

“抓好菜園子才能豐富菜盤子”?

中國軍隊養豬種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軍隊要從事農副業生產寫入官方文件。

1938年7月,陜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召開第二兵團軍政首長會議,中心議題是決定在部分軍隊開展以種糧、種菜、餵豬等為內容的生產運動。次年2月,中共中央專門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表講話, “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

“抓好菜園子才能豐富菜盤子”,養豬種菜一直是軍營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基層部隊的營區內迄今保留著此類宣傳口號。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漸探入深水區,任何想把軍隊後勤保障建成“萬事不求人”的“軍隊小社會”,都是對現實的脫離。中國軍隊開始探索市場化的後勤保障之路,這幾乎成為軍隊的共識:軍隊後勤保障必須向社會和市場開放,軍隊的現代化程度越高越要開放。

2001年,稱為“軍委16號文件”的《總後勤部關於深化軍隊物資、工程、服務采購改革總體方案》出臺,軍隊物資采購改革在全軍啟動。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養豬種菜等農業生產基本告別軍營。然而,南方周末記者深入至少17處軍營發現,依舊存在農業生產的現象,大多分布在沙漠陸上邊疆或偏僻的海島上。

“一個土房一只狗,七八士兵沙漠走”,經過十多年的改造,武警寧夏總隊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畝的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沙漠已是初冬,武警寧夏總隊後勤基地1700平米的溫室內,生長著30多種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瓜果,立柱上依靠著紅葉甜菜,螺旋盤水培的紅芹菜,基質栽培的奧運五色西紅柿等蔬菜也郁郁蔥蔥。

種菜養豬的新聞也不斷見諸報端。僅2015年10月,解放軍報就有兩篇新聞稿件,關註基層部隊養豬種菜。

“養豬種菜頭頭是道,組織訓練無從下手”

“部隊是用來打仗的,一切工作都要為戰鬥力建設服務。” 武警湖北省總隊襄陽市支隊六中隊認為,農副業生產搞得再好,也要為訓練場建設讓路。

年初以來,該總隊共挖掉菜地、草坪90多畝,拆掉豬圈32座,填平魚塘2個,新建射擊、搏擊、攀登、投彈等訓練場地200多個。

“菜兵”、“豬倌”等一些特殊的士兵建制也悄然消失。2015年6月,記者赴駐守滇南的某邊防團采訪。上世紀80年代,中越邊境的硝煙剛彌散,駐地經濟條件落後,道路崎嶇,蔬菜肉類保障比較困難。該部決定,在管理3公里外的空閑營房和土地開墾荒地,輪派一個班負責生產。

隨著駐地經濟快速發展,市場供應的蔬菜肉類日益充足,後勤供給對“生產班”的依賴逐年降低。直到近年,該部決定撤銷存在30年的“生產班”,官兵完成“歸建”,6名戰士扛著鋤頭回到連隊。

這也意味著,數千年以來“屯兵制”的終結。艱苦樸素不要了?還是搞形式主義?一時,爭議又起。對此,解放軍報曾刊文批評,某團後勤系統走出“養豬種菜頭頭是道,組織訓練無從下手”。

從軍數十載,國防大學科技教研室張召忠將軍深有感觸,“軍隊過去‘大根據地’的形式已不再適合部隊的發展,過去的炊事班、炊事員,現在只需承包一個餐飲公司就能解決,諸如此類還有汽車修理兵、衛生兵等等,完全可以依托社會力量。而大聯勤的成功,必須要達到思想認識、物質基礎和機制約束三者相互協調。”

中國軍隊正將“大聯勤改革”推入深處,養豬種菜在軍隊改革中徹底消失。

“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曾花很大篇幅宣傳某部隊養豬種菜的事跡,地方上有人不禁問:難道國家大把的軍費是用來培養飼養員的嗎?”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撰文認為,觀念的改變才是最根本的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48

專訪南洋理工大學劉宏:“習馬會”選擇新加坡有特殊考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536.html

專訪南洋理工大學劉宏:“習馬會”選擇新加坡有特殊考量

一財網 閻彥 張媛 2015-11-07 14:43:00

新加坡是東南亞非常重要的國家,雖然是小國,但是因為自身的經濟發展、外交政策,和世界大國都是良好關系。

第一財經專訪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教授,具體訪談內容如下。

第一財經:聽完習主席今天的演講,您有什麽感想,他傳達了哪些信息讓你印象深刻?

劉宏:我自己本人非常榮幸,在離習主席的距離不到10米聽完了整個演講,我感到非常振奮。因為習主席的講話透露了幾個非常明顯的信息。

第一,中國是亞洲和平、繁榮、友好、發展的重要環節。他也提到了南海問題,說中國需要要堅持自己的主權,和周邊國家在“一帶一路”的大框架下進行發展。第二,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是充滿信心,現在進入全面小康,4個全面,5個發展,每個步驟如何展開,對於整個世界都有影響。

第三,中國和新加坡之間的友好和友誼源遠流長。1970年代李光耀訪問中國,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習近平主席曾經也作為廈門常務副市長來新加坡調研。

他也強調了友誼和雙方的互學互建。

第一財經:因為三地華人的血緣關系,為什麽在新加坡會面,怎麽看待三地的內在聯系?

劉宏:今天下午的習馬會當然是非常具有歷史性的會面。這次選擇在新加坡,應該也是有特殊的考量,第一次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在兩岸關系中扮演了非常特殊的作用。

新加坡和海峽兩岸都保持了非常密切的關系。

從李光耀到李顯龍也都非常關心兩岸的發展。此次習主席在新加坡訪問,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既有歷史的元素,也有在目前亞太發展中,新加坡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不管國籍是哪一個,都希望海峽能和平、發展,合作。

第一財經:現在進行習馬會是否是好時機?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劉宏:習主席和馬先生的會面,討論已經有1、2年時間,這次在時間上對雙方都是很好的契機。一方面是習主席到新加坡國事訪問,另外我們也知道習主席在美國、英國的國事訪問也都非常成功,也加強了中國國際大國的地位。同時,也需要使得兩岸和平統一進一步強化,現在也是很好的契機。

現在也正值臺灣領導人選舉的時候,所以能夠推動兩岸最高領導人的互相了解溝通,推動兩岸領導人制度化、常態化的溝通,有益於兩岸的發展。

第一財經:習馬會之後,您對兩岸關系的期望?

劉宏:新加坡是東南亞非常重要的國家,雖然是小國,但是因為自身的經濟發展、外交政策,和世界大國都是良好關系。

新加坡對於中國不僅僅是合作,在經濟上,也是很重要的關系

那麽新加坡,我相信通過海峽兩岸的合作,為整個區域的穩定有貢獻,也有助於新加坡自身的發展。

編輯:王麗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63

薛蠻子:投資要投特殊材料制成的創業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5.shtml

薛蠻子:投資要投特殊材料制成的創業者
薛蠻子 薛蠻子

薛蠻子:投資要投特殊材料制成的創業者

偉大的創業者就算今天一無所有,未來很大概率還能夠起來。

黑馬說

近日,在由檸檬趨勢、國安創客、和訊網聯合主辦的《我是獨角獸》線下私享會-創投新變局上,知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就獨角獸、網紅、投資創業等講述了自己的看法。

觀點提煉

1、能成為獨角獸的團隊,創始人一定具有將軍特質。

2、創業者從創業開始就要想好將經歷5-10年的艱苦歷程。

3、偉大的創業者就算今天一無所有,未來很大概率還能夠起來。

4、真正好的網紅應該是一個團隊,能打組合拳,而不是單邊的。

5、今天為了網紅而網紅,為了直播而直播一定沒戲。

6、創業者不能跟風創業,要在從比周圍人更加了解的行業中創業。

7、做投資最難得是聰明、有悟性、有耐心。

8、投資要投三流事業,一流人才,不要三流人才,一流事業。投就要投特殊材料制成的創業者。

9、創業者本身要具有判斷力,在真正有需求的市場里一直往前走,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文|薛蠻子

能成為獨角獸因為創始人具有將軍特質

對於我來說,想投到獨角獸就要找具有特殊氣質的人,像過去偉大的將軍或者偉大的作家那種人。成功的創業者一定是天生的,所以他們會非常專註自己的事情,有的時候極其偏執,往往不好打交道,這些人都是熱愛折騰,享受折騰的過程,百折不撓。凡是為了賺錢折騰創業的,還不如幹點別的,別來創業,無法成就大的成功。

如果你想創業就要經歷5-10年艱苦過程。說個簡單的例子,就算你爸是劉翔,你也得12個月才能走路,你爸是姚明你也不可能12個月就能打籃球。所以創業都有個艱苦過程,所有創業的人都是九死一生,馬雲、馬化騰,沒有一個人不是九死一生。

創業者只能把自己打造特殊材料,這樣才有機會。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特點,是不是能hold得住,是不是能團結人,發不出工資時還能熬上半年,這需要判斷力,種種亂七八糟的事兒都加起來,最後拼的還是你個人的品質,人品和能力。能幹的人,像雷軍、周鴻祎,即使今天的生意全沒了,下次給他一個機會,還是有很大概率能夠起來。

真正好的網紅應該是一個團隊

網紅平臺實際代表了互聯網的趨勢,我們吸收信息從書本到電視,從電視到電腦,從電腦到手機一直都是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直接,所以隨著個人的碎片化時間增多,隨著個人興趣的彰顯,個性化越來越突出,網紅就應運而生了。

網紅現象在全世界存在了若幹年,像韓國這樣的國家網紅十幾萬人,美國也是一樣的。每個人哪怕只有500人、1000人、5000人喜歡看你怎麽做意大利餐,那麽你在這個圈里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你只跳西班牙佛拉明戈舞,你跳得好,全世界都知道你跳佛拉明戈舞就夠了。

像Papi醬,能吐槽,能罵街等,這是一個現象。但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真正好的網紅應該是個團隊,應該打組合拳,而不是單邊的。我個人看網紅這個事業一是越來越向專業化發展。

今天出個小夥子我從來沒聽說過,他一下子成為財經界的網紅,叫李德林。這哥們一下子籌1000多萬元,我此前根本聽都沒聽說過。為什麽呢?他只有幾萬個長期看他電視節目的粉絲,這些人每天看他的節目《德林爆語》產生信任感。我們這個社會最缺的就是信任感,一旦有了信任感啥都行了。

網紅可以明星化,因為如今所有的明星要想再端著就很難了。因為一個明星向大眾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年演兩個電影,偶爾一個電視劇,很容易就被人遺忘了。如果要變成有最大影響力的,有優勢的,要直接和粉絲溝通互動,而明星目前高高在上,只能接受大眾的崇拜,並沒有互動。網紅有這樣的機會和你的粉絲互動,老百姓對你的親和力和信任感大得多。

今天為了網紅而網紅,為了直播而直播一定沒戲,就像我們若幹年前的千團大戰,大家都玩團購,現在一個團購都沒有了,當年上千家,全國是個做生意的電商全都玩團購。現在是個做社交的都玩直播,實際直播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像映客這樣的寬帶費以億計,嚇死人的事兒。

對創業者來說,不要糊里糊塗的,看哪個熱門我就去玩。創業最可怕的事是看別人做了什麽,旁邊哪個孫子蒙了錢了,就跟著去做,肯定沒戲。一定要做你比其他人比你的夥伴都了解得多的行業,這才有感覺。

所以,每個創業者都要依靠你的核心競爭力,只要你有點招分享給大家,原則上每個人都可以變成網紅。

做投資最難得是聰明、有悟性、有耐心

我認為千金易得,一將難得,最難得的是聰明,有悟性,有耐心。前陣子我投了一個騰訊出來的女同誌,她做的應該是個三流事業,一流人才。三流事業,一流人才,我認為大不了這個事兒掛掉了,老子繼續走。

我以前最大的教訓就是投一流的事業,三流的人才,覺得人才能換,人才根本不能換,一做起來馬上就歇。所以,人特別重要,找到好的創業者、或苗子是最寶貴的事情,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我們所有投資者的追求。

創業者在沒有需求的市場里,越死磕死得越慘

我認為,每個創業者一定要分辨懂得啥叫堅持,啥叫維持。維持就是做一個不靠譜的事,拿了爹的錢,拿了女朋友的錢,拿了親戚的錢,拿了同班同學的錢,拿了哥們兒的錢,熬著,在那兒他媽瞎耽誤功夫,這是我見到的創業者不成功浪費三五年時間,最後腸子悔青的一個主要原因。

對創業者來說判斷力是非常重要的,礙於死面子,為了朋友的感情、親情、友誼,到最後你做不成這事兒,我們本來就是大量創業者幹事兒都是極端的感性,沒有做過充分的調研。我每天看到的商業計劃書玩的事都是自己意淫出來的需求,沒有這個需求,根本是瞎耽誤工夫。

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判斷力,堅持就是相信自己的事業,真正找到了適合他的而且又有需求的,這事只是需要時間堅持。如果這事根本沒需求,你死磕只是死得更慘而已。

360截圖20160518135752231_副本

投資 薛蠻子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79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個什麽榮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326

2015年9月5日,海南瓊海,原海南機械工業局總工程師黃博明的孫子黃朝暉展示爺爺獲得的國務院特殊津貼證書。(視覺中國/圖)

1990年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開端。到2014年底,中國有16.7萬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津貼”施行於二十多年前,那時知識分子待遇一般,發津貼有重視知識和人才之意。延續至今,“不想這倒使一些人用來做了終身誇耀的資本”。

“不是要拿來顯擺,而是覺得這是種榮譽,‘國貼’只是說明這個人可信度高,在和平年代‘國貼’就像戰爭年代的英雄一樣。”

“特殊津貼”這個詞,最近火了一把。

一位退休的高級官員、《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的一篇舊文《享受豈能是頭銜》,近日被人轉載後,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梁衡在文章中說自己對一個社會現象“想了很久,不吐不快”:“常見報刊上或會議上介紹某人時,或在名片上印頭銜時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提出,“津貼”施行於二十多年前,那時知識分子待遇一般,發津貼有重視知識和人才之意。延續至今,“不想這倒使一些人用來做了終身誇耀的資本”。

“記得當年我在基層當記者,跑鄉村學校……鄉間知識分子生活困難,窘迫拮據。縣里重才,就特批給一些老教師每逢重大節日可享受二斤豬肉的供應。但我從未聽到過哪個教師自我介紹:享受豬肉二斤。”梁衡在文章中辛辣諷刺道。

現實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字樣不僅常見於各類專家的名片、一些會議資料和公示資料中,還成為專家、學者們在社交媒體上自我介紹的“首選”標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網站上也被歸類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國務院特殊津貼”出現頻率之高,甚至曾引起網友在BBS上發帖詢問:這“是不是最牛×的人物簡介?”

最新數據來自人社部——到2014年底,中國有16.7萬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兩年評一次的政府津貼又將在今年展開。政府津貼為什麽會存在?對過去的16.7萬受惠的人才來說,它有哪些象征意義和實際好處?它可以被看作一個頭銜嗎?

“國貼”,“省貼”,“市貼”

1990年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開端。那一年,有1200多名科學家、專家、教授和學者開始領取每月100元的津貼。這筆錢不用繳工資調節稅,離退休後也可以繼續享受。1991年,又有1萬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開始領取同樣的津貼,這個做法被延續數年。

當時,這項措施的初衷被表述為“改善知識分子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中央發文指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和改進黨的知識分子工作,關心和愛護廣大專業技術人員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

“在1998年,100元就是很大一筆錢了。”廣東中山華捷鋼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繆懷興是從1998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他曾對媒體回憶,那時管理人員也就領每月1000來塊錢的工資。

2004年,特殊津貼被定為兩年評一次,入圍者領取津貼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按月領錢變成一次性領取2萬元,也有部分地區一次性發給人才的津貼是5000元或者10000元,依然免征個人所得稅。而1994年以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人員,領取津貼的方式和標準不變——直到5年後的2009年,這部分人按月領取的津貼才從100元被調高到600元。

更重要的轉變在於“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政策表述。在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的發文中,特殊津貼的性質從“改善待遇”變為“高級專家選拔體系”。文件還提出“把政府特殊津貼制度作為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國家專家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政府特殊津貼制度為基礎,梯次遞進的高級專家選拔培養體系”。

什麽是“梯次遞進的高級專家選拔培養體系”?從中央部委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一些脈絡。南方周末記者從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讀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兩院院士”被放在一段話里表述,這些人才類別在人數上呈金字塔形:截至2014年底,他們的數量分別是16.7萬、4900多人、6000多人、1500多人。

什麽樣的人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根據推薦選拔對象的標準,他們必須是在專業技術或高技能工作崗位上的在職人員。他們必須是兩院院士,或是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工農業生產第一線有突出業績者,又或是在信息、金融、財會、外貿、法律、現代管理、新聞出版、文化藝術、職業體育訓練等領域有重大貢獻者。2008年,高技能人才也被納入選拔範圍,技能標兵、有絕招絕技的技術工人也可以申請。

“國貼”往下還有“省貼”乃至“市貼”,不可重複享受。目前,江西、貴州、山東、河北、廣東等十多個省份都建立了政府特殊津貼制度,但各地的啟動時間和發放標準不一。例如江西從2010年1月1日起,每月給每個獲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人發放300元;河北從2016年開始每人每月發放200元。從國家到省、市,津貼數額也保持一定“車距”,例如河南的“省貼”是每人一次性發放1.8萬元。而鄭州的“市貼”是給每人一次性發放1.6萬元。

“評教授、定工資都能加分”

貴州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業技術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1年,他去省人社廳領了“國貼”的信封和證書,信封里有整整10000元,拿在手里很厚實。“經濟收益不重要,關鍵是榮譽。”他說。

“主要是國家肯定了你的工作成果,你對社會的貢獻,你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水平,以及你的道德水準。”某中部省份一位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她表示,在自己的省份,教育界中領取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不多,“說明你很傑出,是中央認可的傑出”。在一個同城微信群里,她往自己的群昵稱後面特別加上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些“國貼”專家不吝於公布自己的榮譽證書,在網上能搜出很多。比如被放進百度詞條的東北某高校副校長證書:“為了表彰您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特決定發給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落款是國務院。

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一個頻現報端的話題,背後亦有中央文件的推動。2004年《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人事部、財政部關於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制度的意見》中提到,“建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網頁,通過網站和各種新聞媒體宣傳他們的突出業績和重大貢獻,弘揚他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拼搏奉獻的精神,展示他們良好的風貌。”

“每次通知都會下到各個單位和企業,讓符合條件的人報名,公示三天之後,再按隸屬關系逐級向上推薦”,廣東省人社系統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名單由市級、省級人社部門上報到人社部之後,再由國務院來審批,最後的名單需要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批準。許多地方發放津貼和證書也頗有儀式感——找一個重大會議來統一授獎。

“‘國貼’的一個好處是有利於地方人才津貼的申請,比如我去年就領到了深圳市領軍人才獎。”深圳一位領到“國貼”的企業技術人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評選深圳的“地方級領軍人才”時,“國貼”是一個門檻。

不少地方會從財政中撥出專款,再次補貼“國貼”專家。例如廣東省會給“國貼”專家再發1萬元;中山市從2010年開始每年給“國貼”專家提供一次“高質量的免費體檢”,與用人單位簽訂5年以上勞動合同後,“國貼”專家最長可以享受3年的市政府特殊津貼,每月有2000元,在中山購房還可以享受30萬元補助。

除了後續獎勵之外,“國貼”“省貼”等津貼還與職稱評審掛鉤。西部某省一位獲得“省貼”的醫療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地省人社廳規定,晉升教授除了要滿足正高職稱聘用期限、科研、論文、著作、專利、公益事業等條件之外,還要看是否有政府津貼:評三級教授的條件之一是“省貼”,二級教授的條件之一是“國貼”,“一級教授就是兩院院士了”。

從“四級教授”(即一般的“正高”職稱,包括教授、主任醫師、研究員、教授級高工等)升至“三級教授”之後,這位專家的月工資比以前多了五百多元。一位東部省份教育系統的“國貼”專家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享受特殊津貼人員可以按規定“提前晉升”工資級別。

“政府部門看這個比較多”

在《享受豈能是待遇》中,梁衡憂慮地寫道:“知識分子如何對待名利,實值深長思之。”

“不是要拿來顯擺,而是覺得這是種榮譽,‘國貼’只是說明這個人可信度高,在和平年代‘國貼’就像戰爭年代的英雄一樣,”西部某省一位“省貼”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自己眼中“國貼”的象征意義,“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名片上印著‘二級教授’,你就知道這個人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這個人不是有‘國貼’,就是有‘長江學者’稱號,是一個省里排名前兩三位的人。”

“國貼”之外,國家層面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的評選還包括“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俗稱的“千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等。與“國貼”發放津貼和證書不同的是,這些評選自帶諸多服務於人才研究、創業和安居的優惠政策。

例如,“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其中幾條扶持是:自批準後,在中青年專家的第一個正常晉升工資年份,工資在正常晉升的基礎上再一次性獎勵一個檔次;對配偶兩地分居的要優先解決。“千人計劃”的優惠包括給予引進人才每人人民幣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且免征個人所得稅、可不受居住年限限制一次性購買商品房等等。而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自然科學類學者可以得到50萬元撥款;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者可以得到20萬元撥款。

林林總總的稱謂中,“國貼”在政府部門中的普及率較高。“幾年前,我和導師一起去東北調研,一個縣長問我的導師:你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吧?導師說不是。這是我(對這個頭銜)印象最深的一次。”北京某重點高校一位博士憶及自己的一次經歷,“我身邊提這個的真的很少,大概政府部門看這個比較多,學界內部主要還是看權威期刊的發表文章和代表作,看稱號看的也是長江學者、院士、院長、重大項目承擔者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63

兩院院士大會會場內的特殊群體“雙院士”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71

路甬祥生於1942年,1988年至1995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工程院院士。(視覺中國/圖)

中國工程院最初成立時有很多官員院士,於是聘任了一些聲望高的中科院院士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以提高中國工程院在國際上的權威性。

盡管今天“兩院”章程仍允許交叉當選,“但兩年增選一次,每年才增選幾十個人,競爭很激烈,再搞交叉當選已不現實。”

2016年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同時召開的還有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這兩個同時、同地召開的大會被簡稱為“兩院”院士大會。

目前,“兩院”共有院士1608人,其中有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是中科院院士,也是工程院院士,簡稱“雙院士”,共有16人。

建築學家吳良鏞、曾擔任過國務委員的航空航天專家宋健都是“雙院士”,18人中最年長的是材料科學家嚴東生,生於1918年,最年輕的是原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路甬祥生於1942年,1988年至1995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工程院院士。

根據“兩院”各自制定的章程,允許院士“交叉當選”,也即中科院院士允許參加工程院院士的評選,反之亦然。

“但實際上這些‘雙院士’都不是自然當選的。”參與籌建中國工程院的中國工程院原黨組成員、原秘書長葛

能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是一個特意安排。”因為中國工程院成立時有很多官員院士,於是就聘任了一些聲望高的中科院院士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這麽做是為了提高中國工程院在國際上的權威性。

1994年中國工程學院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擔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後沒再繼續。這34名“雙院士”也成了“絕版”,目前已有18人故去。

來自工程技術界的反對

葛能全至今還能記得,中國工程院成立當天,差點出了個差錯。

1994年6月3日,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當天早早去了會場的葛能全,一眼就看到一個大錯:橫幅上把“工程院”寫成了“工程學院”,他趕緊讓人改正。

他分析,誤會可能緣於很多人對工程院的不了解,以為它是大學一類的科技機構,實際上中國工程院是工程技術界的一個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

中國工程院的成立,要從1978年說起。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期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田長霖,建議中國重視工程技術的發展。

1982年,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大會上,學部委員侯祥麟第一次提出了成立中國工程技術科學院的倡議。後來,茅以升、錢三強、王大珩等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都提出了相關提案。

1992年4月21日,張光鬥、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6位中科院學部委員共同討論,由羅沛霖執筆寫成了一份《關於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報送中央。

在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相繼作出批示後,相關部門開始征求對組建工作的意見,有贊成,也有反對。

科學界反對的理由是,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高校教改時,學科被細分,造成理科與工科分家,這已被很多人認為是個錯誤。如果再建立一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可能又會造成科學界與工程界的截然分家。

最後,中央綜合考慮後,還是決定進行籌建,由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牽頭。周光召將籌建工作交給王大珩和師昌緒兩人。具體工作由中科院學部聯合辦公室承擔,葛能全當時是這個辦公室的常務副主任。

“當時,一部分來自工程技術界的官員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葛能全印象中,這些人主要在當時的冶金部、地礦部、電力部等產業部門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過,有些學術功底,但沒有中科院院士(當時叫學部委員)學問深厚。

他們反對的不是成立工程院,而是反對由中科院牽頭,擔心由中科院牽頭,評選標準就和中科院一樣,有可能會將他們排除在外。反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當時的冶金部、中國水電等單位的一些官員。

面對這種情況,周光召提出,“應主要依靠在工程技術領域中工作的科學家或專家來進行,並在廣泛聽取有關方面意見後,報請中央和國務院決策”。“仔細讀一下,就能讀出周光召的意思。”葛能全說。

1993年,國務院決定籌建工作由國家科委牽頭,中科院改為“輔助”。這是個折中的辦法,既沒有讓中科院牽頭,也沒有讓產業部門牽頭。

不過,當時一些工程技術界的官員不僅反對中科院牽頭,也反對由國家科委牽頭。他們認為應該由產業部門牽頭,“實際就是指國家經貿委。”葛能全說,經貿委與冶金、水電等部門對口。

時任國務委員宋健的態度是,名義上由國家科委牽頭,實際工作還要委托中科院學部聯合辦開展。

但實際操作中,爭議無處不在。本來當時籌備小組組長由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的師昌緒擔任,後來被換成一位新中國成立前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過、新中國成立後又到蘇聯讀大學的部長,成員中增加了冶金部有關領導等人,師昌緒成了籌備小組的副組長。

“會不會得到國際的權威認可”

1993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準了《關於成立中國工程院的請示》。明確了機構名稱是“中國工程院”,成員的稱謂是“院士”,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也改稱院士。

進行第一次院士遴選時,又出現了爭議。由於時間緊迫,沒有向各省鋪開,只在64個中央部委以及45個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中確定了108名候選人。

一些產業界的部長、副部長沒有進入候選人名單,很快中央接到反映說,候選人名單有問題,於是又補選了一次候選人,有兩名產業界的官員進入。

按照設計,工程院有醫藥衛生學部,但有中央領導認為醫藥衛生主要是與健康有關,與工程技術關系不密切,可以以後再說。這樣,一些醫衛界的候選人就無法當選。後來根據衛生部的報告,又成立了醫藥衛生學部。

候選人風波平息後,籌備小組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不少候選人都是產業界的官員,有些還是部長級的官員。

“這會不會影響工程院院士的權威性?會不會得到國際的權威認可?”葛能全說,最後的方案是,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聘任了30名院士擔任工程院院士,有錢學森、王大珩、王選、路甬祥、師昌緒、朱光亞、張光鬥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得到國際權威認可的科學家。30人中,路甬祥最年輕,生於1911年的錢學森最年長,當時已經83歲。

葛能全解釋,從制度上看,這麽做也合乎規範,因為國務院批準的《關於成立中國工程院的請示》中就明確了工程院建立後與中國科學院(學部)是互不隸屬的兩個最高學術機構,但要保持兩院的聯系,允許少數成員交叉當選,兼有兩個稱號。

“但這30人顯然不同於自然的交叉當選,而是一種特意安排。”葛能全說。最終從108名候選人中選出了66人,加上“特意安排”的30名“雙院士”,一共產生96名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又有4名中科院院士被提名選舉為工程院院士,成為“雙院士”,他們分別是水利學家嚴愷、冶金學家邵象華、醫學家吳階平、建築學家吳良鏞。

但這34人之後,就沒再產生過新的“雙院士”。葛能全說,倒不是因為後來的科學家學術威望不夠,而是沒有人再推薦,實際也無法繼續。

盡管今天“兩院”章程仍允許交叉當選,“但兩年增選一次,每年才增選幾十個人,競爭很激烈,再搞交叉當選已不現實。”葛能全說,而且一些科學家已經具有很高的國際威望,有一個院士榮譽就夠了,也沒有必要掛著兩個院士頭銜。

按照當年國務院批準的籌建意見,中國工程院在發展過程中,院士總人數要超過中科院院士。這一目標已經實現,現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是841人,中科院的院士人數是767人。

(梁淑怡/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87

英國退歐談判還想搞特殊? 歐盟:休想

英國退歐的這場“離婚”官司要如何打呢?是否可以如英國所願:由英國自主決定談判時間,在開始之前進行非正式磋商,不交歐盟會費,不接受歐盟移民,卻保留留在共同市場中的權利?
歐盟已對英國上述四項願望發了話:“休想。”歐盟的回複包括:不交會費、不接受移民,就別想留在共同市場里,如有必要,歐盟可以強制啟動英國退盟程序。
盡管談判雙方都尚無人知曉何時將正式開始退歐談判,但確定的一點是,英國在歐盟內部談判時,動不動就專門“挑選最好”的日子結束了。
“對單一市場的準入,取決於該國是否接受四項自由流動原則:人員、貨物、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不要奢望留下特權,卻不承擔所有的義務。”
雪上加霜的是,在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歐盟議會憲法委員會主席胡布納(Danuta Hübner)還表示,如果英國退歐,英語就不再是歐盟官方語言之一。

搞特殊的日子結束了
在歐盟領導人峰會之前,歐洲議會和默克爾都釋放出信號,不會再對英國搞特殊對待了,也不會進行非正式磋商。重要的一點是,英國不可能像退歐派設想的那樣,對自由流動進行限制,卻又想待在自由市場里。
目前英國政壇震蕩,混亂加劇。無法選出新的首相意味著同歐盟的談判必須在今年10月之後才開始,因而英國方面建議,先同歐盟進行非正式磋商。
但歐盟委員會和德法意三國都駁斥了這種建議,表示英國享有特殊待遇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在27日,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和意大利總理倫齊在柏林先期舉行會晤,隨後三國均督促英國盡快與歐盟展開退盟談判,同時在進入程序之前,歐盟不會同英國進行任何非正式的談判。
默克爾指出,這主要是因為不希望有“反複”或者拖延情況出現。奧朗德則簡單地表示,在脫歐這件事上,沒有什麽可以浪費時間的。倫齊也表達了相似看法。
28日,默克爾在德國議會的發言則給出了更進一步的談判立場,即德國會確保英國不會在談判中隨心所欲、只挑選權利不打算履行義務。核心的一點是:如果想要留在歐盟的單一共同市場,就必須接受歐盟的移民自由流動。當然,即便退歐,英國仍是北約組織中重要的夥伴,二戰之後英德之間的夥伴關系將持續延續。
胡布納則在記者會上指出另外一點,即不給錢也別想在歐盟共同市場中待下去。胡布納指出,英國在不繳納歐盟會費的情況下,不會依舊保持歐盟共同市場的準入權。
此前,退歐派刻意混淆的議題聚焦在移民、英國每年向歐盟繳納的會員費等問題上,並造謠稱英國每周要給布魯塞爾送3.5億英鎊。
實際上,英國每周付給歐盟的金額在1.63億英鎊左右,平均到英國人身上,每人每年承擔的歐盟會員費大約為130英鎊。原因在於,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20世紀80年代為英國爭取到了歐盟退稅福利。以2015年為例,英國給歐盟支付180億英鎊,但是英國真正的凈支出在85億英鎊左右,這是因為除了歐盟退稅之外,英國也還是歐盟一些基金積極的使用者。實際上,歐盟預算只占英國公共服務總支出的1.2%左右,這意味著英國政府每花掉100英鎊,里面只有1.2英鎊是給了歐盟,其比例無足輕重。
英國政府前經濟顧問、英國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普萊斯(Vicky Pryce)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挪威或瑞士模式,以及昂貴的WTO模式對於英國都不適用,最合適的就是加拿大模式,但加拿大模式並不能覆蓋英國龐大的服務產業。“無論選擇哪種模式,英國都還在一個松散的歐盟管轄範圍之中,即需要交會費來進入單一市場,又在重大問題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發言權,為什麽要在退歐後再選擇一個比目前更差的方案呢?”普萊斯說道。

歐盟可強制執行
此前,卡梅倫在赴布魯塞爾參加峰會之前,就各國敦促英國不要拖延一事在英國議會下院表態,表示不會立即就退歐展開談判。
卡梅倫表示,這個任務要由新任首相來負責,而何時開啟退歐談判,需要由英國來決定。然而這一說法被歐盟議會憲法委員會“打臉”。胡布納對此表示,在必要時,歐盟可以強制啟動英國的退歐程序。這一條原則的法律基礎是《里斯本條約》第4條第3款。其規定,“成員國均有責任以合作的姿態履行條約義務,且不得損害其他成員國利益。”
默克爾則表示,英國需要正式宣布退歐,之後才可以進行退歐談判。不過對於退歐談判程序如何進行,歐盟與英國退歐派之間仍有分歧。
歐盟認為在退歐談判開啟之前,所有其他談判都不能進行。但英國的退歐派則認為,在退歐之前,可以就自由貿易進行談判。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德國和荷蘭這兩大歐洲對英最大出口國希望盡快同英國締結新的貿易協定,但是它們需要得到余下成員國超過半數的支持,然而余下成員國對於同英國締結貿易協定缺乏興趣。如果雙方一直對於談判的程序見解不同,最終雙方可以對薄歐洲法院。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在歐洲議會中要求卡梅倫澄清英國下一步的動態。容克特地從法語切換至英語,對英國退歐派議員表示:“這是你們最後一次在這邊鼓掌。在一定程度上我對於你還在這兒感到驚訝。你為了退歐奮鬥,英國人也投了退歐票。那你還待著幹嗎?”
此前有歐盟成員國指責容克應為英國退歐負責,容克此次表示:“我要為歐洲奮鬥到最後一刻。”而容克辦公室的發言人針對這種指責則很不耐煩地回應道:“又不是我們要公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58

趣學車劉老木:互聯網駕培很特殊,我們的打法是讓學霸學渣共同戰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7/157240.shtml

趣學車劉老木:互聯網駕培很特殊,我們的打法是讓學霸學渣共同戰鬥
王琳 王琳

趣學車劉老木:互聯網駕培很特殊,我們的打法是讓學霸學渣共同戰鬥

堅持以弱小為本,永遠像個創業狗一樣去工作,像遊擊隊一樣去生存、去戰鬥。

翻開趣學車公司內刊《趣看》的第一頁,和logo一樣的橘黃色文字寫著幾個大字——“讓天下沒有難考的駕照,成為馬路殺手的殺手”。這是趣學車的使命,也是創始人劉偉俊(江湖人稱“劉老木”)和他的小夥伴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隨著駕培行業中“自學直考”等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紅利,一時間資本和創業者紛紛湧入互聯網駕培行業。不同的是,趣學車在政策來臨之前就已搶占了先機,率先深耕行業。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趣學車目前已在全國23座城市開通駕培服務,預計今年9月份開通50座,到年底前開通80座。

從0到1,學霸學渣共同戰鬥

2012年9月從加拿大完成學業回國後,劉老木開始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面向駕校做IC卡計時系統。彼時,他的這套系統管理了江西省幾乎所有(114個)駕校,3500個教練,每年培訓的學員約25萬人左右。

雖然一直在做2B的生意,但能夠接觸到C端的機會讓他深切體會到學員的痛點。他發現,尤其在二三線城市,等待時間長、教練服務態度差、收費不透明等成了傳統駕校最明顯的詬病。“我們原來是給駕校提供服務的,記得那時有位員工為了上駕校,請了一個月的假,這是很糟糕的,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離開一個月基本就不用再回來了。”

後來,劉老木決定投身互聯網駕培行業。

當下,互聯網駕校出現兩極分化的模式,一種是發展速度很快但缺乏深度和粘性的平臺型公司,另一種則剛好相反,重資產、重垂直但發展速度過慢。所以,要麽太輕,要麽太重。

劉老木意識到,不能一開始就投入重資產做直營駕校,這樣會讓創業公司起步跑得很慢,但也不能僅僅做導流平臺,那樣無法真正解決駕培行業的痛點,於是,趣學車在這兩者之間十分巧妙地找到了一個平衡,也就是校中校模式。“可以理解為大駕校中的小駕校,比如駕校的50臺車里面有一部分車是我們的教學點,我們提供專業的教練,整套的駕培服務。這樣,成本和速度都只有重資產的幾十分之一,但是發展速度也提升了幾十倍。”

如今,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趣學車目前已在全國23座城市開通駕培服務,城市的鋪張速度很快。而從組建團隊開始,趣學車的打法就很獨特——讓學霸和學渣在同一個戰壕里戰鬥。

劉老木認為,駕校行業的特殊性在於,很多問題單靠學霸精英解決不了,單靠有豐富線下經驗的學渣也不行,必須將兩種人放在一起,高度互補,高度融合,相互欣賞,彼此成就,才能形成一個擁抱變化的接地氣打硬仗的團隊。

在趣學車的團隊中,有獨角獸公司創始團隊的成員、BAT出來的技術和市場大咖、餓了麽和達達的90後創業老炮、國家部委離職官員、國內資深記者,同時也有三本大學都沒畢業,但從大學開始就連續創業的眾多線下城市負責人。“把這些學霸和學渣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尊重知識,但絕不迷信學歷,而我們每一個趣夥伴必須在在學霸和學渣兩種文化里自由切換。”劉老木介紹。

最開始的趣學車還是個只有七八人的“小團夥”,到現在已經是200多人的“大團隊”,北京總部的辦公地點已經快要坐不下,劉老木說:“年底我們線下會擴張到1000人。”

制敵法寶有三件:理想、省錢、憂患意識

當大部分互聯網學車平臺還處於拿天使投資的階段,趣學車在今年1月份已經完成了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而在2015年7月的成立當月,趣學車就拿到了來自梅花創投和安芙蘭資本的500萬天使投資。

“為理想而奮鬥”這話說出來很簡單,聽起來很虛無,但在趣學車卻有這樣一群人,“拿很少的工資,每天工作16-20個小時,每周工作7天。”

在說這些的時候,能看出劉老木是驕傲的,“我們真的是在為理想而奮鬥。”

就像我們在第一次接觸一個新事物時,總會難免抵觸和抗拒一樣,傳統駕校在面對突然興起的“互聯網+駕校”時,也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看不起”到後來“看不懂”,最後到“怕來不及”,“主動擁抱”的過程。許多時候,這個融合的過程並不容易,而在劉老木這里,這些並不是難題,實現這種“融合”的正是“理想”。

這也是為什麽每次劉老木跟傳統駕校校長談合作時,雙方總會彼此尊重和欣賞。“我經常跟傳統駕校校長開玩笑說,我其實是一名地下黨員,因為我只拿一塊錢工資長期在敵後工作,我們公司有一大批這樣的地下黨,大家為了我們的讓天下沒有難考的駕照,成為馬路殺手的殺手而努力奮鬥著。”

創業就是九死一生。在劉老木看來,真正讓一個創業公司死去的原因並非是外部的競爭激烈以及所謂的資本寒冬,而是來自團隊內部,“創業公司是一個遊擊隊的胚子,每天要面對極其艱難的生存和戰鬥環境,但要是過早的過上了養尊處優的國軍生活一定是不行的。”

所以,與大多數喜歡燒錢的創業公司不同,趣學車將更多的重點放在了“回歸商業本質,創造商業價值”上,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實現了快速發展。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最缺的就是錢,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資金,創造出價值,這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劉老木認為,蠟燭不能兩頭燒,要麽賭未來,要麽圖現在,“一旦兩個想要,那就會出大問題。”

趣學車的小夥伴告訴i 黑馬,如果公司團建時多點了幾個大菜造成浪費,大家心里都是很難受的,劉老木也說,“我們爭取做到不要浪費一粒米,不要看輕一個人。但真的很難!”

另一方面,在該花錢的地方和時候,他們卻一點都不含糊:“技術開發、產品叠代,品牌建立,市場推廣,團隊打造,企業文化落地,這些都是我們特別願意去花錢的地方。”

在采訪中,劉老木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時刻保持對美好未來盲目樂觀,對自我短板極度恐慌。”因為他始終覺得,對一個企業來說憂患意識很重要。

“如果創業團隊一開始就呈現出成功者姿態了,放心吧,他們差不多快掛了。而如果一個公司每個人都很緊張,都覺得我們快死了,放心吧,他們一般死不掉。”

商業,始終要回歸本質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特定時期。如果阿里巴巴一直做B2B,也許今天的馬雲就不是“馬雲爸爸”了。

在劉老木眼中,互聯網駕校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初期的初期。現階段趣學車的目標十分清晰,回歸商業本質,即產品服務有人用,用戶願意買單,用戶願意讓我們有合理的利潤。

為了堅持“讓創業回歸商業本質”,劉老木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堅持“三慢一快”政策:在初創階段花錢要慢、在實驗階段發展用戶要慢、在創業之初,股權的分配要慢、而產品叠代速度和業務發展規模要快。

在劉老木看來,燒錢補貼對於互聯網駕校來說用處不大,“和打車不一樣,正常學車如果要三千塊,並不是說你便宜五百塊用戶就願意做決定,學車是建立在有信任,服務好,口碑好基礎上的,這些是無論補貼500還是補貼1000都無法改變的。”

老木說,趣學車並不是完全不認同燒錢燒補貼的快速擴張模式,而是在駕培領域,最大的痛點來自於重塑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協調和滿足好學員、教練和駕校三者之間的利益訴求,“燒錢燒補貼的方式至少不適用於這個行業的初創公司。”

為了建立優質高效的教學服務,趣學車專門成立了自己的品控部,它獨立於所有部門的,不需要進行利潤、招生KPI考核,考核標準只有一個——質量監管,劉老木透露:“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它是我們公司的中紀委。”品控部會對教練做嚴格的要求,包括教練的篩選以及培訓、考核等,保證學員的服務質量和學車體驗。

在劉老木看來,現在互聯網行業有一個怪現象,“企業賺點錢或者沒虧錢就覺得很了不起了,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難道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利潤嗎?”老木說,創業者需要有“永遠弱小”,“永遠謙卑”的心態,才能走得更遠。

就像在幾天前,一封名為《貫穿弱小,讓人才密度成為我們的護城河》的創業公司內部信在創業圈、投資圈中廣泛流傳,它的作者正是劉老木,在那封劉老木寫給內部員工的信中,他這樣勉勵自己的小夥伴——

“弱小是一種美,弱小是一種力量”,但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還有人艱不拆的後半句:壯大了就會失去生命力,壯大了就不再美麗了。牛逼的公司,不是因為小時候走過了多少艱難,而是因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依然能認清自己的發展階段,保持初創時的戰鬥狀態和人才密度。

“堅持以弱小為本,永遠像個創業狗一樣去工作,像遊擊隊一樣去生存、去戰鬥。”

趣學車 互聯網駕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47

英國新首相何許人也?白宮已表示將推進美英“特殊關系”

英國首相卡梅倫倫敦時間11日下午宣布: 本周三晚間,英國將迎來新首相。特雷莎·梅定於當地時間7月13日接替他的職務,就任英國新首相。

卡梅倫表示,他已經完成最後一個首相質詢,並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遞交了辭呈。13日,他也將作為首相,最後一次亮相議會的首相答問,隨後將正式辭去首相職務。

剛剛從伯明翰趕回倫敦的特蕾莎•梅也在議會大廈前做了簡短的聲明。對將接替卡梅倫擔任首相一事,她感到“很榮幸,也很謙卑”,並分別向利德索姆和卡梅倫表示了感謝和敬意。之後,她重申了就職後將著手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們需要在與歐盟的談判中為英國謀取最有利的協議,重新調整英國在全球扮演的角色,脫歐意味著真正的脫離歐盟,我們會成功地實現這一目標。其次我們需要團結國家,然後為英國的未來規劃一個穩固的、積極的藍圖,這個藍圖不會僅為優勢群體服務,它將服務於我們每一個人。”

7月11日早些時候,英國能源政務部長安德烈婭·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宣布退出英國保守黨黨魁和首相的競爭。這使特麗莎·梅成為目前唯一一個競選接替大衛·卡梅倫的候選人。利德索姆在退選的聲明中表示,她退出的原因是沒有能夠得到“建立強有力和穩定的政府”需要的足夠支持。梅是“對英國人民來說,能夠在執行脫歐事宜上獲得最佳條款的理想人選。”

據BBC援引一名接近利德索姆的人士消息,利德索姆受到的“謾罵和攻擊太過分了,無法承受”。此前,利德索姆曾表示,她是一位母親,更適合於擔任(黨魁及首相)這個職務。而現年59歲的特里莎·梅一直沒有生育。利德索姆的這一說法引起爭議,她已經就此言論向特里莎·梅道歉。

那麽這位英國新首相到底是何許人也?

現年59歲的特蕾莎•梅畢業於牛津大學,從政之前曾在英格蘭銀行工作。她於2010年起擔任英國內政大臣,因在移民問題上的強硬作風和公開支持同性婚姻而著稱。正式赴任後,她將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盡管梅自稱沒有政治偶像,但媒體喜歡拿她與1925年10月13出生的撒切爾夫人對比。她們不僅都有是一絲不茍幹凈利落的外形,牛津大學的學歷,還有相似的傳教士家庭背景和強硬的政治作風。撒切爾從林肯郡考到牛津化學系,而梅從公立語法學校考上了牛津大學的聖休斯學院學習地理專業, 她自稱:“從政,是因為自幼受到家庭影響為公眾服務”。英國媒體對其花樣繁多的高跟鞋和時尚裝束津津樂道,而撒切爾,也是當年少有踩著高跟鞋進入議會的女議員。撒切爾支持男同性戀行為合法化,梅則支持同性戀婚姻。

金融時報把梅比作英國的默克爾,是改革的保守黨,而獨立報認為她比鮑里斯更加保守,在反對移民以及孤立主義的道路上,比鮑里斯走得更遠。

比之其他的首相競選人,梅的從政經歷最為豐富。1986年梅當選倫敦市議員步入政壇,2002年曾被任命為保守黨主席,在樞密院宣誓就職。保守黨在野期間,在伊恩·鄧肯·史密斯、邁克爾·霍華德以及大衛·卡梅倫領導下,擔任影子內閣要職,包括影子內閣下議院領袖、教育與就業大臣、工作與養老金大臣,被稱為四朝元老。2010年大衛·卡梅倫任命其擔任內政及婦女平權國務大臣。2012年以後放棄後者,只擔任內政大臣。是英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內政大臣。和自由主義的撒切爾相比,梅也崇尚小政府。她大刀闊斧改革警察制度,減少繁文縟節。 改革了多項工黨政府期間的政策,包括讓警察打擊犯罪更有效率,對移民立場強硬,比如給進入英國的歐盟外移民數量設置上限,取消了工黨執政時期推出的為期兩年的海外留學生畢業留英尋找工作的(PSW)簽證,提高英國投資移民的資金門檻,將投資額從100萬英鎊上調為了200萬英鎊。以至於不少留學生聞風色變。

盡管有400多萬人簽名支持二次公投,梅在競選期間還是表示,“留歐沒有走後門的機會,不會有二次公投,退歐公投就意味著退歐”。

據中新社華盛頓7月11日電白宮當地時間11日表示,美方將與候任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開展有效協調,保護並推進美英“特殊關系”。

特雷莎梅還曾表示自己是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打交道的最佳人選。

“我會讓英國更加美好,並讓退歐的結果變成一種成功”。她確認英國即將退歐,許諾將在英國退歐後將努力與歐盟達成最佳貿易協議,並建立英國在世界上的新角色。

把退歐當作契機,是否意味著梅將會更珍視歐盟外圍的關系?延續卡梅倫與中國黃金十年的外交策略呢?

可以預見的是,特雷莎將重新組閣,但2020年以前不會提前舉行大選,繼續推行減少赤字的計劃以及嚴格的移民政策,以及如何與歐盟周旋。

超長待機的女王,將在周三接見她手下第十二位首相,撒切爾當政時,並不令女王喜歡,這一次,會不會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還是梅能不能將英國帶出混亂和低迷?一切都是未知數。

有趣的是,內閣辦公室確認,雖然唐寧街易主,那一只叫拉里的貓管家依然留任,繼續它無所事事的角色。政務官是走馬燈的換,而事務官卻不受其影響。

(綜合鳳凰網、中國新聞網、國際在線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