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敗局】從風光無限到走上沒落的千品網:資金、進入時機及執行不到位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56-1.html

千品網2011年3月發起項目,網站於2011年8月18正式上線,由中赫技術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數億創建,專注於本地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平台,是最早提出O2O商城概念的公司,涵蓋美食、休閒娛樂、酒店旅遊、麗人等本地生活服務的全部內容,將自己形容為「賣服務的淘寶商城」。千品網上線三個月之後,日均銷量便破萬單;二次購買和再次購買的老用戶比例過50%。獨創的「商舖」模式被用戶廣泛接受;日增新品新單過千,日在線商品10000單,百度搜索指數3個月內漲幅500%,在短短3個月之內超過了團購導航二類梯位的網站。2011年11月2日推出解決商家資金鏈後端需求的「隨時結」服務,還針對消費者推出「隨時退」業務,保護消費者權利。從2012年8月普哥對千品網副總裁元鵬的採訪中獲得數據可以看出千品網風光的過往:註冊會員達300萬,入住商戶數達1萬5千家,在線商家達3萬個,2012年上半年3多,到7月份接近億元的銷售額(千品提供的數據有水分,註:團800給千品網的數據是2012年6月銷售額3229萬,進入團購前十榜單),月環比增長30%-50%,一度被業內認為非常有潛力的本地生活服務網站。

但選在2011年8月18日8點18分這個吉時上線的網站,其快速發展並未持續多久,在2012年底就爆出了因資金鏈斷裂大量裁員的消息,11月份從23個分站中就裁撤了長沙、長春、南昌、蘇州、廈門、西安、青島、東莞8個站,超過分站總量的30%。2013年團800報告中已不再體現千品的月銷售額數據,因為量太小,11月的數據還不到1000萬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千品網成立3年後最終走向沒落?筆者認為以下三點是導致千品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一、O2O商城的外衣,團購的內心

千品網自成立就宣稱要成為「本地服務領域的天貓商城」,刻意迴避團購網站的形象,但從千品的頁面佈局、團隊執行、產品及經營模式來看均為擺脫團購模式的形象。

首先千品在網頁佈局上使用典型的團購網站頁面,使消費者的對網站的認知就停留在團購網這個層面,儘管千品網曾有過一次大型改版,並被外界定性為「摒棄團購頁面,轉型商城模式」。但改版其實大多停留在網站頁面上,對於網站的實質運營模式並沒有太大掀動。

千品網的員工很多是從24券團購網挖過來,團隊執行力上就未擺脫團購思維;其次在營收方面,千品網也一直保留著團購網站的模式:以佣金為主,輔之以一定的廣告營收,雖然也嘗試以開放平台的方式對入駐商家收取平台費用,但這方面收入還很有限。

千品網對O2O服務商城概念的提出,比窩窩團、拉手網商城模式的上線都早,千品的初衷確實想以商城模式探索一條新路子,但無論是在公司的規模、用戶數量還是團隊執行力上,都很難能讓該想法成真,最終淪為一個純正的團購網站,也再次印證了好的思路不值錢,能夠真正執行下去才是關鍵的思路。

二、進入時機差,資金壓力大

說到千品的進入時機,應該從兩方面說起:一是做為新概念的引入者,創建O2O服務商城,千品進入早,消費者正處在對團購網站高度認可的狀態下,對於新型的O2O服務商城並無更為深入的需求,導致千品如果從服務商城做為切人點,並無消費者市場,需要進行長期的市場培育,但千品的資金鏈未能支撐它堅持下去。二是做為提供團購產品的網站,千品起步又較晚,處於千團大戰期間,競爭壓力又非常巨大,與聚划算、美團、窩窩團、大眾點評網等眾多巨頭相比,千品並無優勢,一輪輪的團購網站激烈競爭中,千品最終敗下陣來,到2013年已不出現在團購網站數據統計中。雖然千品號稱有數億資金的支持,但從千品的營銷投入及爆發裁員及撤站潮來看,千品的資金壓力巨大,後期千品積極尋求的B輪投資並未成功,最終導致了千品網的資金鏈斷裂。

三、產品質量不高,用戶體驗差

從千品網成立,用戶體驗負面信息就不斷,儘管千品針對消費者體驗,推出了「隨時退」業務,但並未真正很好的執行。

由於千品網成立晚,競爭壓力大,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因此會盲目擴張商家數量、商品數量,忽視商品和商家質量的把控。例如,對於要做商城的團購網站來說,星級飯店才有入駐資格,但千品網在這方面的門檻非常低。據千品網離職的員工反映「哪怕有10張桌子的小餐館也能與其合作。」,導致了經常會有消費者購買了團購券,去店面消費時,商家已經停業關門,無法消費的情況。

而在用戶投訴方面,千品的客服也很不到位。在顧客購買團購券出現無法使用、贈送紅包過期、系統故障導致團購無效時及退款被凍結時,不僅操作流程複雜而且經常無法聯繫到客服,不能夠及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例如被消費者投訴最多的無法退款問題,千品網消費者的退款會先退到消費者在千品網賬戶上,消費者需與客服聯繫,客服核實後才能將錢再轉到消費者的銀行卡上,但多數消費者反映千品客服電話經常多次撥打無人接聽。

我們都知道,產品品質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在用戶體驗為王的時代,但千品網未達到快速發展的目標,從產品品質到消費者體驗維護方面均為達到它自身定位的O2O服務商城的水準,喪失了消費者基礎,注定了其沒落的最終命運。

千品網副總裁元鵬在過往的媒體採訪中強調,千品網定位是O2O模式。「團購只是本地化電子商務的初級形態,千品網是還原回去,做本地服務商城,不賣實物,沒有物流,本質上是一個售賣吃喝玩樂等服務的淘寶商城。」在成功獲得億元投資後,開始加速佈局,並做了iphone和android系統的客戶端,還計劃未來會結合LBS(基於位置服務)。千品網在O2O佈局中,初始的思路是對的,認識到了移動端的重要性及本地生活服務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因為資金、進入時機及自身的執行不到位,這些想法最終沒能實現,千品網的失敗經驗筆者認為很值得O2O從業者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41

小米商業內核大起底:如何無限緊貼消費者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1/145066.html

在央視經濟人物頒獎現場,小米的雷軍和格力的董明珠對賭10 億:看小米5 年內能否超越格力。雖然同在現場的馬云選擇了支持董明珠,但是隨後的專業評論基本上一邊倒地支持雷軍。

眾所周知,較之於格力,小米無論是從工廠數量、工人數量還是專賣店數量上都無法與之相比,格力擁有著9 個工廠、7 萬多工人、3 萬多專賣店,而小米在這三項上均為零。人們之所以對小米的看好,最大的根源在於對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本質規律的認可。

關鍵邏輯:成為消費聚集者和生產組織者

過往兩百年工業史中,我們看待產業的架構和邏輯一般是分為工業和商業——工業解決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供給;商業解決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因此,一家企業要麼是海爾(工業),要麼是蘇寧(商業),即使後來強者如阿里和京東,也逃不出這個架構邏輯來描述自己的形象。但小米是工業還是商業?誰也說不清楚。

對於小米來說,它賣的早已不是手機、不是互聯網,甚至不是消費者的參與感,而是消費者的社區。雷軍關注的核心有兩個:其一,年輕一代消費者;其二,生活設備的智能化。小米要做的是一家電子消費品公司,成為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是一個數萬億的大市場!

事實上,過往兩百年工業史的生意要素為「三大」:大工業、大流通,大傳播。企業為了讓供給的產品擁有穩定的品質和較高的性價比就需要規模化,而規模化就需要廠房、生產線和工人,因此大工業就出現了,但是隨之而來的代價是重資產。一般來說,重資產的回報率都很低,產品從生產線到消費者需要翻越「兩道檻」:一道是商業客戶;另一道是零售客戶。這中間的大流通成本是營銷裡面最高也是最難做到的。與此同時,在工業化同質競爭的環境下,品牌佔有消費者的心智通常是建立在「通過巨額費用來搶奪和壟斷話語權」的基礎上的,大傳播是需要財務成本的。在工業化環境下,B2C 導向的標準化產品因為「三大」而產生高額的成本以及紅海化的競爭。

小米的出現將這個邏輯徹底顛覆了。首先,它沒有大工業,在產能過剩的環境下通過OEM 實現了快速生產;其次,它沒有大流通的層層加價和繁瑣,80% 的小米手機是通過直接面對消費者進行銷售的;再次,它沒有傳統的大傳播,而是通過構建社區和消費者的參與,形成口碑傳播,大大降低了傳播成本。完成了產業結構和產業活動組織形成重構的小米,在別人的智能手機3000 元一

部的時候,它可以定價1900 元,面對這樣的價格落差,消費者尖叫就有了財務條件和物質基礎,更不用說消費者因為深度參與而產生個性化需求被滿足的「C2B」創新。

所以,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企業被改造的首先是產業成本結構和產業活動組織形式的變化,「三大」變「社區」,「B2C」變「C2B」。萬科的財務總監曾評價小米具備著三大核心競爭力:第一,庫存為零;第二,應收賬款為零;第三,管理成本極低。

探尋小米成功背後的商業邏輯和本質規律,我們發現,成功的企業從來都是產業鏈中關鍵資源的有效組織者,而不單純是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事實證明,凡是能把產品協調到客戶端的企業,後來在美國歷史上都成為大企業。

以組織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企業間關係一旦簡單化為交易關係,後果就會很瘋狂,就會走向崩潰,比如2000年之前中國白酒行業頻頻出現「一年喝倒一個牌子」的現象,就是因為價值鏈條中只有交易關係而少有組織關係。

如何能直接將消費用戶有效組織起來,是所有志存高遠的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歷史上,只有直銷可以做到對消費用戶的有效組織,但直銷往往淪落為傳銷和老鼠會。移動互聯網改變這一境況,它讓企業可以繞開人人喊打的直銷模式,直接對消費者和用戶進行有效組織,小米因此成為中國當下最成功的公司。

重識存量資產,將消費者「私有化」

面對滾滾而來的移動互聯網大潮,一向傳統的食品企業,應該如何著手實施移動互聯網戰略呢?

首先,盤活存量資產,重新認識傳統渠道價值。傳統企業移動互聯網戰略不是傳統電商戰略。比如,在天貓上搞一款青春時尚小酒,追求「爆款」,這是傳統電商的做法。傳統電商是一個新型渠道業態,依然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呈現在行業面前,就如二十年前沃爾瑪、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時曾被中國商業驚呼「狼來了」一樣,今天傳統的電商也給上游廠家傳遞了莫名的壓力和焦慮感。事實上,傳統電商為消費者帶來了獨有的價值,一定會作為一種獨立的業態持久存在,但就如KA 賣場今天仍是多種業態之一一樣,傳統電商也將成為眾多業態之一而存在,絕不會「一業獨大」。儘管移動互聯網徹底顛覆了傳統企業在產業活動中資源分配的結構、邏輯和方式,但主體還是企業自己,還是工業企業自己對自己的主動改造,「那把刀」仍在自己手裡。

其次,傳統企業移動互聯化將是一個「跑馬圈地」的混戰時代。傳統的工業環境下,所有的企業都稱自己將消費者視為上帝,但實際上真正做到的鳳毛麟角。

在「雷董之賭」的現場,雷軍就曾問董明珠:「董姐,你一年能有幾次和消費者在一起?」在過去傳統時代下,擁有著千億格力的董明珠是無法有效地貼近消費者的,這是由於產業鏈分工造成的;但在移動互聯時代,這一點就可以做到。如今,擁有300 億小米的雷軍仍然保持每天一個小時泡在網上和消費者在一起。此外,小米擁有著一支上萬人的超級專業粉絲隊伍(他們是使用手機的骨灰級玩家和超級專業選手),還有一支十多萬人的超活躍粉絲隊伍(這是2013 年7 月雷軍說的數據,至今可能達到30 萬左右了),前者是小米的研發團隊,後者是小米的推廣和傳播團隊。在加上自有的3000 人隊伍,小米依靠這三支隊伍,有效地將2000 萬粉絲的群體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起來。

事實上,通過移動互聯網,企業不僅可以建立和消費者的溝通關係,還可以建立交易、組織、互動等關係,移動互聯讓傳統企業將消費用戶通過虛擬社區進行「私有化」變得可能。所以,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來大規模「圈佔」用戶資源,將成為移動互聯時代競爭的焦點。

第三,傳統企業的移動互聯化是一個分階段、分模塊的系統工程。在和君看來,實施移動互聯戰略需要在四個方面依次展開(見圖一):
 

\

1、「總體規劃與圖紙設計」。傳統企業由於自身多年沉澱的存量資源和對應能力,如若構建全新的移動互聯類似「開發區」的增量業務,如何對傳統的存量業務進行「舊城改造」?如何在新老業務之間進行平衡?移動互聯業務在頂層設計和底層邏輯如何規劃和實施……這些問題都是屬於「總體規劃與圖紙設計」範疇的內容。如果不在企業總體戰略和業務邏輯上釐清,後面前進的每一步都將舉步維艱。

2、構建「水池」。基於移動互聯手段可以讓企業和消費用戶零距離,構建屬於自己的微商城、APP 以及自媒體——類似於企業的「天貓商城」——則變成當務之急。但是從和君的實踐經驗來看,如果不能將食品行業規律和企業自身商業模式嵌入到移動互聯軟件結構設計中去,後患無窮。市面上簡單的微商城軟件開發商解決不了「組織、交易、互動、媒介、用戶管理」多維功能。平台就像水池子,是私有化用戶的物質基礎。而這種一開始就沉澱用戶的平台更替成本是非常高的。

3、學會「養魚」。有了規劃圖紙,修建了「水池」,下一步就是要考慮如何將消費用戶沉澱下來。因此,打造「讓消費用戶尖叫」的產品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和君看來,以消費用戶個性化需求為導向的定製業務成了可以激活用戶的「第一條鯰魚」。

4、用戶運營。消費用戶產生了購買行為並不代表你可以持續擁有這個用戶,如何通過活動公關、會員制度、產品迭代、線下社區和用戶自組織等手段將消費用戶有機地組織起來,則是整個傳統企業移動互聯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難最有挑戰性的。2013 年,小米就圍繞消用戶在全國各地舉辦了接近800 場線下活動。

面對新時代下的改造

種種跡象顯示,移動互聯的出現不同於傳統互聯網,它對商業的改造是顛覆性的、徹底的。如果我們將廣義的商業價值歸納為「效率」和「靈魂」,我們可以看到如下的變化(見圖二):
 

\

 

先說靈魂。過去工業化環境下品牌是在特定行業下垂直塑造的,特勞特的「開創品類成第一」的定位理論將這種品牌塑造的方法論日臻完善,對應的基本單元是SKU,最主要的消費者互動形式是B2C;而在移動互聯時代,品牌的塑造從垂直變成了水平,從基於消費者某個利益訴求的定位模型轉到基於品牌人格化的轉變。比如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小米的廣告語,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喜愛小米並為之瘋狂。

再說效率。過往效率是基於特定產業縱向展開的,貫通上下的是單點鏈接,隨著業態從百貨到連鎖商再到天貓,直至最熱的移動互聯,這種面向消費者的渠道縱向效率越來越高。值得注意的是,移動互聯更大的可能是將效率的命題從縱向改向橫向,即未來一個消費者面對一個品牌商不僅僅需要某一種品類的產品,而是可能多個品類的產品,這要求供應鏈從單點供應向多維供應轉移。

上述的種種變化,其實昭示著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

首先,深度營銷理論的更替。在傳統工業化大分工的產業環境下,企業走向成功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密集分銷網絡,在特定的市場單元建立可以持續交易的市場條件,這是深度營銷理論產生的基礎。但是,這是在工業化環境的供應鏈思維的方式。移動互聯時代,傳統的「三大」被重構,供應鏈已經不是主要矛盾,面向消費者的社區化和需求鏈構建是決定成敗的核心環節,外部條件的變化使得深度營銷的土壤悄然消失,在新的環境下,需要建立直面消費者新型的營銷理論和體系。

第二,超級品牌時代即將來臨。過去工業化環境下所有的品牌打造都是建立在產品為載體的表達語境下的,而在移動互聯環境下,品牌可以建立在以細分消費用戶為載體的表達語境下,SKU 將消失,CKU 將興起。品牌人格化、品牌社區化將全面替代原來的品牌定位化和品牌概念化,所有的假大空、所有端著不說人話的品牌都將被淘汰,所有真實的、有價值立場和姿態的品牌都將會有自己的粉絲和社群。

第三,組織方面將徹底打破內外的邊界。正如小米一萬名的超級專業粉絲和十幾萬名活躍粉絲群體一樣,你能說他們不是小米的員工?很多時候他們比小米的員工還員工。

第四,影響傳遞和價值貢獻規律將出現變遷。傳統的「二八法則」將被顛覆,在移動互聯時代,影響的規律是1:100,即一個活躍粉絲可以影響100 個人參與到產品交易和品牌塑造上來……

國內知名財經媒體人吳曉波近日在上海的一個論壇上這樣說道:「中國的商業世界正在『交棒』給80 後。80 後是互聯網的未來,未來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一方面,企業將重新構建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企業會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企業內部的流程。如果這兩個改造不完成的話,傳統的製造業和傳統的服務業都會被消滅。」對於食品企業來說,這種變化和影響已經開始了。

(文:和君諮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40

業務壯大錢途無限?


2014-09-11  NM  
 

 

一葉知秋,片片落葉告知秋天已靜靜而至。初秋,市場的供股活動像停不了。以融資壯大業務,是現代商業社會慣常做法;然而,業務壯大了,是否就「錢途無限」?內房股業績巧合地接近

碧桂園(2007)8月中公布2014年中期業績,表現尚可,但巧合地與其他內房股同期公布的業績和數據很接近。碧桂園2014年半年收入上升42%至38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由34%跌至29%,利潤率由16%微跌至15%。單從時序分析來看,反映碧桂園業務壯大,而利潤空間卻在收窄。業績公布後,碧桂園股價翌日微跌1.3%。若與其他內房股同期業績比較,雅居樂(3383)收入上升14%至172億元人民幣,毛利率35%,利潤率14%;恒大(3333)收入上升51%至63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29%,利潤率15%。在內地宏觀環境下,內房股業績各有優劣,而一些數據包括利潤率巧合地接近,分別可能只是恒大的收入增幅較大。

大折讓供股進行小額集資

業績公布後一週,碧桂園突然宣布以每15股供1股,集資最多32億港元,奇怪的是供股價只2.5港元,較27日的收市價3.62港元,大幅折讓31%。過去一年,碧桂園的股價最低是2.82港元,最高甚至是5.75港元。碧桂園2014年半年利潤已達56億元人民幣,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59億元人民幣,區區32億港元的集資額微不足道。供股價和集資額可反映企業需要融資的緩急,也可反映包銷商與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包銷商的審慎態度。

有錢賺卻無錢袋

業務和利潤有可觀增長下而進行小額集資,碧桂園的問題出自現金流。由2011年開始,碧桂園的經營和投資活動都是淨現金流出,換言之業務壯大有錢賺,但卻「無錢袋」;而且相關淨現金流出持續增加,由2011年51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14年半年已72億元,3年多總數達398億元。支撐經營和投資活動淨現金流出,只有靠融資活動,即是借!碧桂園票據和銀行借款在2011年初約200億元,到2014年6月底已達575億元,上升了接近2倍。借貸亦加重了碧桂園的利息費用,2014年半年已19億元,佔56億元利潤一個相當比重。或者大家會疑惑,碧桂園的收益表中,2014年財務費用只有3億元,2013年更完全沒有財務費用?原因在會計上,利息是可「資本化」,利息如與建造資產有關,將不在損益中扣除,可加在相關資產的成本中,直至出售相關資產時,利息才與資產成本,一併轉到損益中。分析利潤和現金流的關係時,大家要留意「資本化」了的利息多寡。

過去數年,碧桂園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是196%至256%,2013年底卻急升至348%。供股小額集資後,碧桂園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將微降至323%,仍沒大改善,長遠的路可以怎樣走?反觀其他內房股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雅居樂是227%,恒大是330%,碧桂園的比率無疑較高;不過,同樣是業務壯大,碧桂園卻並沒有發行「永久資本工具」。假如將「永久資本工具」放入非股東借款來計算,以恒大為例,2014年6月底恒大的股東權益對非股東總借款將達690%!一葉知秋,恒大可會是另一篇分析的好題材?為什麼會發行「永久資本工具」?你懂的!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23

國慶7天不夠爽 無限年假怎麽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79

維珍集團創始人Richard Branson近期宣布公司總部170名員工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可以享受無限期年假!

Branson在其個人網站上表示:

靈活的工作機制將是一場革新,我們應該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工作。如果朝九晚五的並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什麽不試試更自由的工作時間呢?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工作和生活已經融為一體。

公司也不太可能整體花大量時間來關註員工的工作時間,如果員工想休假的話,他們不需要向我請假。員工他們自己可以決定什麽時候工作,什麽時候休息。只要他們工作的時候全身心投入的話,公司的業務就不會受到影響。

Branson坦誠他的靈感來源Netflix。這家美國視頻公司據悉在執行了靈活的工作時間制度後,員工的工作熱情、創造力和效率都有很明顯的提升。

目前的新政策僅適用於維珍英國和美國總部的170名員工。維珍集團共有50000員工,大多數人還是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生活。Branson表示如果政策效果理想的話,可能會推動更多的部門效仿。

一些專家認為Branson的想法過於簡單,並質疑維珍航空的飛行員、空乘和其他專業人員無法“隨心所欲”選擇工作時間。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創新可能會讓員工更有歸屬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02

《香港商報》:滬港通或“無限期”擱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8

hkex_1004_840_460_100

《香港商報》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稱,受“占中”影響,“滬港通”已被無限期擱置。而上交所也已取消原定於今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

消息人士對《香港商報》表示,有關部門評估過目前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覺得不適宜推動新的經濟合作計劃,準備多時的“滬港通”將不會如期在月底開通。“起碼10月、11月都不可能開通,恐怕今年內也不可能!”

消息人士還稱,當局可能會根據香港的局勢再作考慮,但暫時沒有時間表,換言之,“滬港通”目前處於無限期擱置的狀態。                    

《香港商報》援引接近內地監管部門的消息人士坦言“滬港通”原先定於10月27日開通,但直至昨日仍未接到上級確認開通的通知,該名消息人士表示,“滬港通”廣義的技術準備早已準備就緒,但未知推遲原因為何。

而接近上交所的消息人士則對《香港商報》表示,原定於今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也已被取消。 “開通儀式都已經彩排過一次了,推遲的原因也不太清楚,香港時局或許是一個原因。”(點擊閱讀《香港商報》原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4

滬港通或“無限期”擱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8

hkex_1004_840_460_100

《香港商報》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稱,受“占中”影響,“滬港通”已被無限期擱置。而上交所也已取消原定於今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

消息人士對《香港商報》表示,有關部門評估過目前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覺得不適宜推動新的經濟合作計劃,準備多時的“滬港通”將不會如期在月底開通。“起碼10月、11月都不可能開通,恐怕今年內也不可能!”

消息人士還稱,當局可能會根據香港的局勢再作考慮,但暫時沒有時間表,換言之,“滬港通”目前處於無限期擱置的狀態。                    

《香港商報》援引接近內地監管部門的消息人士坦言“滬港通”原先定於10月27日開通,但直至昨日仍未接到上級確認開通的通知,該名消息人士表示,“滬港通”廣義的技術準備早已準備就緒,但未知推遲原因為何。

而接近上交所的消息人士則對《香港商報》表示,原定於今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也已被取消。 “開通儀式都已經彩排過一次了,推遲的原因也不太清楚,香港時局或許是一個原因。”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曾提到,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誌剛十月初在參加一個活動時表示, 據其以往出任公職時推動中港金融合作經驗, 部分內地部門推行相關政策或多或少滲入政治考量, 故不排除“滬港通”或因政治理由而延遲。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五則表示,滬港通準備工作已就緒,但沒有開車時間表,只待‘槍聲’便可隨時開跑。

本周二,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滬港通推出前的周末將進行兩地聯網的系統準備測試,但尚未確定日期,要求滬港通參與者隨時準備作最後一次系統測試,並盡快完成登記參與滬港通的所有手續。

不過,業內人士對滬港通準備工作仍有顧慮。

本周三,路透社報道稱,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a Securities Industry &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簡稱ASIFMA)致信香港證監會,要求更多時間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

ASIFMA稱,滬港通推出尚不成熟,其客戶不能在下周開始交易,因為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資本利得稅尚需厘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等。而且一旦各項細節確定,投行亦需要時間來調整交易系統和準備客戶文件。他們希望能提前一個月預告滬港通開通時間。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是一個獨立的地區性行業協會,由買方和賣方市場60多個領先金融機構組成,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律師事務所、評級機構、市場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等,這其中包括貝萊德、施羅德等公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76

人民網:資深業內人士稱滬港通不可能無限期推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58

針對昨日《香港商報》報導滬港通將難以如期於本月27日開通,可能無限期延遲,人民網采訪的資深人士表示,滬港通屬於國家既定政策,不可能無限期推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認為 “滬港通”推出是早晚的事情,投資者無需多慮。

《香港商報》援引接近內地監管層的匿名消息人士指出,受“占中”影響,原已準備多時的“滬港通”將難以如期於本月27日開通,且原定於本周六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也已被取消。報道稱,滬港通目前處於被無限期擱置的狀態。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人民網表示,國家既定的政策不是兒戲,不可能無限制擱置下去。他說:

“滬港通的按鈕在國務院,推出時機是決策者判斷時間點的問題,目前滬港通推出不存在任何障礙。”

趙錫軍則是表示,“滬港通”是政策層面對投資者提供的一個投資機會,即便“延遲”,也只是這個機會早一點晚一點的事情,投資者無需多慮。

據人民網報道,一位監管層人士說,按照公告的時間點,“滬港通”技術條件等目前已經準備就緒,至於何時推出有待進一步確認。一位接近交易所的人士也說,對執行層面來講,目前並不掌握相關政策情況,也無法發表任何意見。

今年4月,內地及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宣布決定原則批準上交所、港交所、中登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公告稱,從公告發布之日起至滬港通正式啟動,需要6個月準備時間。

《香港商報》報道稱,本月初“占中”初現時,原訂在港推行的一系列有關“滬港通”的宣傳活動就已取消,包括官員訪港行程,上交所在港的采訪活動等等。當時還只是計劃暫時推遲,擇機再做,但隨著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推遲已變成暫時不考慮做了。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中國股市基金連續6周資金流出,累計達49億美元(約379.8億港元)。券商認為資金憧憬“滬港通”而來,但仍未見開車,投資者獲利而去。統計顯示,自7月港元匯率破頂以來,中國股市基金累計資金流入將近88億美元(約682億港元),近來六周資金流出規模相當於吸資額的56%。

中證監日前記者會並未體積滬港通的開通日期。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即使滬港通未必可在本月或下月推出,12月也是合適的時機。目前歐美股市動蕩,香港本地風波又起,延遲推出勝過倉促上陣。而且12月是基金經理粉飾成績的傳統季節,或有利於做好市況,給滬港通開通帶來適合的時機。

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師葉尚誌也預計,滬港通年內推出機會仍高。他認為,市場不用過分解讀滬港通或擱置的消息,畢竟滬港通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而且與滬港通相關的準備工作已做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84

俄總理警告:如果限制俄羅斯使用SWIFT 俄將“無限制”應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68

U3533P8T1D892328F917DT20090722172908

俄塔社報道,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如果西方國家限制俄羅斯在SWIFT系統中的操作,俄羅斯將“沒有限制”的進行應對。

他說:“我們將關註此事的進展,如果這個決定被做出,我想指出,我們在經濟以及其它方面的應對將沒有限制。”

在2014年8月,媒體報道,英國建議將俄羅斯踢出SWIFT網絡,以此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不過,該建議當時沒有得到其它歐盟國家的支持。

當時,彭博社援引俄羅斯咨詢公司Macro Advisory高級合夥人Chris Weafer表示,將俄羅斯踢出SWIFT是對俄制裁的嚴重升級版,必然會導致俄羅斯同級別的反擊。

把俄羅斯踢出SWIFT不僅會妨礙主要的貿易交易,還會對跨國銀行業務構成問題,阻礙貿易流通。

而近期烏克蘭局勢不斷升溫,一些西方國家再次呼籲將俄羅斯踢出SWIFT網絡。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是俄羅斯與全球金融體系的主要聯系之一。把俄羅斯踢出SWIFT短期將造成破壞性影響,長期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作為去美元化的一部分,俄羅斯一直努力創建自己的支付系統。該系統據稱將於今年5月完成。俄羅斯央行稱,其需要加速推行俄羅斯版的SWIFT準備,為西方的“挑戰”做好準備。

俄羅斯央行國家支付系統部門副主管Ramilya Kanafina向俄塔社表示,

考慮到這些挑戰,俄羅斯央行正在創建自己的交易系統。現在是時候抓緊了。在接下來幾個月,我們將會完成一些工作。整個計劃將在2015年5月完成。

俄新社援引伊朗駐俄羅斯大使Mehdi Sanaei向路透社表示,俄羅斯和伊朗計劃創建一個雙邊的支付系統,以兩國貨幣進行交易。他說:“俄羅斯和伊朗計劃創建一個共同銀行或者共同賬戶,讓以兩國貨幣進行交易變得可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82

歐央行高官:銀行不能再無限制買國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84

歐洲投資者可以毫無顧忌的囤積政府債券的日子可能就快到頭了。

彭博援引歐洲央行監管部門負責人Daniele Nouy表示,銀行們可以無風險的持有大量政府債券而不用任何資本要求,這樣的監管漏洞應該被修複。

“事實已經證明了在危機期間根本沒有資產是無風險的,”Nouy稱,“所以也應該存在風險加權,對主權債務頭寸進行資本要求。”Nouy認為這個監管漏洞將被修複。

根據歐盟現行規則,銀行可以將28個成員國的政府債券全部視為無風險評級。這刺激了套利交易的盛行,一些銀行從歐洲央行借入低息資金並大量購買各國債券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最終資本要求可能有限,因為一般來說這些頭寸的質量是優良的,”Nouy在1月28日表示。“但確確實實,有風險的頭寸就應該有資本要求。這點很清楚。”

根據歐洲央行數據,截止去年12月,歐元區政府債券占所有銀行資產的9.3%,為2.4萬億歐元。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的是德國的0.3%,最高的是希臘的10.91%。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去年開始就在考慮進一步收緊銀行資本要求,減少銀行在評估本身資產風險時的自由度,包括取消行之已久的政府債券“零風險”待遇。該計劃一旦落實,不少銀行會因為所持國債風險上升而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從而需要再次大規模集資。

監管機構計算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時,很大程度仰賴銀行自行評估,因此銀行經常低估資產風險,特別是國債。不過歐債危機證明,即使國債也未必是零風險,因此巴塞爾正研究要求銀行評估國債風險時,使用與其他資產相同的準則,並設立最低風險權重,以防低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11

歐央行高官:銀行不能再無限制買國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84

歐洲投資者可以毫無顧忌的囤積政府債券的日子可能就快到頭了。

彭博援引歐洲央行監管部門負責人Daniele Nouy表示,銀行們可以無風險的持有大量政府債券而不用任何資本要求,這樣的監管漏洞應該被修複。

“事實已經證明了在危機期間根本沒有資產是無風險的,”Nouy稱,“所以也應該存在風險加權,對主權債務頭寸進行資本要求。”Nouy認為這個監管漏洞將被修複。

根據歐盟現行規則,銀行可以將28個成員國的政府債券全部視為無風險評級。這刺激了套利交易的盛行,一些銀行從歐洲央行借入低息資金並大量購買各國債券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最終資本要求可能有限,因為一般來說這些頭寸的質量是優良的,”Nouy在1月28日表示。“但確確實實,有風險的頭寸就應該有資本要求。這點很清楚。”

根據歐洲央行數據,截止去年12月,歐元區政府債券占所有銀行資產的9.3%,為2.4萬億歐元。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的是德國的0.3%,最高的是希臘的10.91%。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去年開始就在考慮進一步收緊銀行資本要求,減少銀行在評估本身資產風險時的自由度,包括取消行之已久的政府債券“零風險”待遇。該計劃一旦落實,不少銀行會因為所持國債風險上升而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從而需要再次大規模集資。

監管機構計算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時,很大程度仰賴銀行自行評估,因此銀行經常低估資產風險,特別是國債。不過歐債危機證明,即使國債也未必是零風險,因此巴塞爾正研究要求銀行評估國債風險時,使用與其他資產相同的準則,並設立最低風險權重,以防低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