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砂價格正在上漲,一些沙企競相在南達科他州等地進行新的開采活動。因頁巖能源公司一般需要用到砂對油氣井進行壓裂操作,由此砂需求水漲船高。
從太陽能面板到智能手機,砂都是其中的關鍵一份子,但近年來,數十億磅的砂被投入井下用來促進更多的油氣生產。在水力壓裂法中,砂會與水及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而後投入井下,使致密的巖石擴大裂縫,讓油氣到達地表。
今年這類公司預計需要使用近950億磅(4300萬噸)砂,較2013年增長近30%,較能源咨詢公司PacWest Consulting Partners一年前的預期高出50%。
要壓裂一口油氣井需要400萬磅(合1800噸)砂,但是數家公司正在試著使用更多砂。像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 Inc.等公司現在發現,如果在壓裂過程中使用更多砂,礦井產量最高可以增長30%。該公司最近獲得了美國商務部的裁決,進而可以出口產自頁巖地層的未經提煉的超輕石油。
RBC Capital Markets的能源分析師稱,陸地上大約五分之一的油氣井現在都使用了更多砂進行壓裂,但是該技術有可能擴展到80%的頁巖井上。
這對砂礦主來說是個巨大的好消息,但是能源買家和其他大型工業用戶之間的競爭正在升溫。
最大工業砂公司之一U.S. Silica Holdings Inc.已經上調了一些壓裂用砂的價格,而且其最近還表示,通常用於生產玻璃和各種工業產品的高品級砂也將開始漲價10%-20%;該公司正在把這種砂的部份供應轉向石油生產商。最好的砂被稱為北方白(Northern White),因為這種在地下耐高溫和高壓的圓水晶是在威斯康星和明尼蘇達等州發現的。該公司預計,今年余下時間內,這種砂的需求將至少比供應要多25%。
在宏觀經濟放緩影響和反腐政策打擊下,中國奢侈品市場繼續低迷,一些奢侈品牌開始調整與關閉多家門店或推遲擴張計劃。盡管如此,因美國情景劇《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而聲名大噪的高端鞋履品牌Jimmy Choo(周仰傑)卻繼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勇猛擴張。
過去一年全球新開的15間門店中,Jimmy Choo落戶中國的新店幾乎占了一半。其發言人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每年在全球增加10-15間門店的擴張速度,尤其會聚焦滲透較低的亞洲市場,每年翻新的門店數量也將達到10-15間。
最新的業績數據顯示,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已成為Jimmy Choo業績的強勢引擎。那麽,在中國奢侈品市場繼續放緩的背景下,是什麽支撐Jimmy Choo在華的增長與擴張呢?
Jimmy Choo門店(網絡資料圖)
亞洲業績成為強勢引擎
設計並制造各種奪人眼球的靴子與高跟鞋的Jimmy Choo公司,目標客戶是那些渴望以售價高達700英鎊/雙的美鞋來搭配衣服的消費者。而除了女士鞋履系列依然是品牌的核心產品外,該公司目前還拓展了手袋、小型皮具、圍巾、太陽眼鏡、眼鏡、皮帶、香水及男士鞋履系列等其他產品線。
在亞洲和日本地區的強勢增長、多種渠道的擴張帶動下,Jimmy Choo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財年中,銷售額從3億英鎊增長至3.18億英鎊,增長了6%,恒定匯率基礎上公司銷售額有7%的增長。
得益於新增門店的擴張和品牌直營與批發業務的銷售增長,該公司全年零售凈利潤撇除匯率影響錄得9%增長,批發利潤則有1%的增長,全年銷售利潤持平。品類上,業績增長的主動力得益於鞋子品類,共占總利潤的76%,其中男裝鞋履的持續增長力占其凈利潤的7%。在線銷售占比為6%,約1908萬英鎊。其授權收入則得益於由Interparfums SA(IPAR.PA)代理的Jimmy Choo 香水暢銷收入激增50%,至1000萬英鎊。
雖然亞洲和日本地區表現出持續強勁的增長,但Jimmy Choo公司指出,歐洲地區恐襲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使遊客減少,並導致業績減退,也因此而持平、抵消。
盡管LV、Coach、泰格豪雅、Burberry等奢侈品牌2015年在中國市場都有關店和調整計劃,貝恩最新的奢侈品報告也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出現了2%左右的下滑,市場規模約為1130億元。但Jimmy Choo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不減。
Jimmy Choo公司2015年新開的全球15間門店中,落戶中國的新店占幾乎一半。Jimmy Choo發言人透露,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每年增加10-15間門店的擴張速度,尤其會聚焦滲透較低的亞洲市場,每年翻新的門店數量也是10-15間。
“即使奢侈品市場充滿挑戰競爭激烈,但公司表現繼續跑贏同行,集團有信心在2016年保持這樣出色的成績。”Jimmy Choo 公司主席Peter Harf 在財報中公開表示。據JimmyChoo首席執行官Pierre Denis此前透露,公司的中國銷售以高雙位數的速度增長,未來亦會繼續擴張,Jimmy Choo計劃將中國門店由當下的20家在中期內增加到至少30家。
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Jimmy Choo在中國繼續高成長,一方面是因為高端鞋履品類有更多私人用途,不太用於商務饋贈而更多是個人使用,受反腐政策影響不大;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奢侈品牌,Jimmy Choo在中國的門店數量不多,品牌價值尚未被稀釋;而且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成熟,消費者對於一些個性獨特的新興奢侈品牌和輕奢品牌的好感度日益增加。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皮拉·達達尼亞(Pira Dadhania)也稱,在如今的奢侈品行業,Jimmy Choo在亞洲市場滲透率不足的現象仍相對罕見。
發力中國:收回經營權,擴展門店
Jimmy Choo品牌源於知名鞋履設計師周仰傑(Jimmy Choo)20世紀90年代初在倫敦東區創立的訂制鞋業務,其首間專賣店於1996年在倫敦開設,此後陸續將其銷售網點布局到世界各個著名的奢侈品購物街區。
2011年,瑞士奢侈品集團Labelux以5.26億英鎊收購Jimmy Choo,2014年Labelux被母公司德國投資集團Joh. A. Benckiser GmbH(下稱JAB)撤銷整合,Jimmy Choo和另外三個奢侈品牌Belstaff、Bally 以及Zagliani被並入整合後JAB 新成立的奢侈品部門JAB Luxury。
JAB是德國最富裕家族之一萊曼(Reinmen)家族的私人投資實體,2007年成立奢侈品管理集團Labelux集團,還是剛剛以125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消費品公司寶潔旗下41個美容與香水品牌後成為全球第二大美容集團Coty Inc.(NYSE:COTY)科蒂的控股股東。
Jimmy Choo在2014年10月於倫敦交易所上市,成為首個上市的奢侈鞋履品牌。當時其披露2013年銷售達到2.815億英鎊,同比增長16%,可比基礎下增幅為7.1%,調整後核心盈利EBITDA上漲1.7%,至4690萬英鎊。
在中國市場,Jimmy Choo在2007年與On Pedder集團達成銷售協議,並由該集團將品牌引入中國市場。此後,於2009年轉為由上海庫圖工貿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專門店的銷售業務。2012年,Jimmy Choo已經從中國業務銷售商上海庫圖工貿有限公司取回中國內地的商業經營權。除此之外,Jimmy Choo同時於中國內地擁有批發業務,由連卡佛(Lane Crawford)及載思(Joyce)集團代理男裝鞋履的零售業務。
Jimmy Choo 亞洲行政總裁Pierre Denis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發展商機,是Jimmy Choo的重要市場。而我們對市場的穩健掌握更有助於推動品牌發展及業務,進一步拉近與亞洲顧客的關系。
與JimmyChoo增長勢頭相比,部分涉及鞋履的奢侈品牌受中國市場整體奢侈品環境影響相對較大。意大利奢侈品集團Tod’s 在截至12月31日的2015財年營業總收入上漲7.4%,至10.3億歐元,但中國大陸地區銷售額與2014財年持平,保持在2.2億歐元的水平上。Tod’s集團CEO Diego Della Valle指出,公司已經開始看到中國市場正在好轉,但目前還未觀察出香港市場有好轉趨勢。2015年上半年,Tod’s中國銷售曾暴跌13%。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徐正和曾斌差點就在墻上刷一行字:每日優鮮離倒閉只有100天。
這是創業家&i黑馬生鮮電商系列報道第三篇,在這個關停、裁員、收縮不斷發生的行業里,我們繼續來關註在刀尖上起舞的那些創業公司。
文丨王亞奇
編輯丨楊潔
做生鮮電商這一行就是站在刀尖上起舞。
“我們本來想在墻上刷一行字:每日優鮮離倒閉只有100天。”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曾斌告訴創業家&i黑馬。但最終因為擔心供應商看到不敢供貨,未能成行。
在生鮮電商平臺里,每日優鮮是一家初出茅廬卻跑得很快的公司。上線至今16個月時間,它已經走到了B+輪,並且宣稱月銷售額突破1億,平臺複購率達到80%。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年7月,每日優鮮宣布已在北京市場實現單城盈利。要知道,這在生鮮電商行業可是一個罕能實現的目標。
“不賺錢的生意是不合理的,誰都能看到京東到今天還在虧錢,但你得知道哪些虧損是可以接受的。”按照曾斌的說法,每日優鮮過去一年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奔著盈利去的。比如,只有多品類才能有足夠高的客單價,並產生合理的利潤,所以每日優鮮的選品邏輯是“全品類+精選”;比如,通過“分選中心+社區微倉”的模式來拉高固定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在規模效應中分攤交付成本。
每日優鮮B+輪投資方華創資本的投資人公元認為,中國生鮮市場是一個萬億級市場,傳統電商受制於供應鏈和交付瓶頸,也給生鮮電商留下了很大的機會,未來這個領域一定會出現百億級公司。
毫無疑問,他認為每日優鮮將可能成為這樣的公司。但能否做到,關鍵還在於每日優鮮在上遊供應鏈和下遊交付環節建立起來的護城河有多深。“我們現在算是小組預選賽剛剛突圍,還沒有打進亞洲杯,馬上會面臨的更大的競爭,甚至是和巨頭的競爭。我們自己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每走一步,兩邊都是萬丈深淵。”曾斌說。
從IT人到“賣水果的”
2003年時,曾斌和徐正(每日優鮮創始人)的生活,離現在的每日優鮮還很遠。曾斌頂著聯想華南區零售總監的身份,在深圳、廣州等地做得風生水起,徐正負責聯想零售大客戶業務,經常往華南跑。一來二往,兩個想法相似的年輕人很快熟絡起來。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聯合創始人曾斌(從右到左)
徐正被認為是一個少年天才。如果在網上搜索“每日優鮮CEO徐正”,會得到這樣的信息:徐正,15歲被中科大錄取,雙學位,28歲成為聯想中國區最年輕的事業部總經理,操盤規模超300億的聯想筆記本業務。
能跟徐正配合默契的曾斌也不遜色。在擔任聯想中國區平板事業部總經理期間,他就被認為是公司里最“貴”的人之一。
但當柳傳誌組建佳沃集團,在內部招募時,願意接受挑戰的徐正和曾斌主動請調。
“為什麽中國的藍莓生命周期只有7天,國外的藍莓海運到中國還能賣14天?”這是曾斌轉行農業後問的第一個問題。
曾斌告訴創業家&i黑馬,做農業要尊重自然規律,但“行業規則不是老天爺定的”。過去很多不科學的地方造成了生鮮的耗損,比如摘果子時,過去都是直接摘,但就藍莓而言,從被摘下的那一刻起,每暴露在常溫下一小時,生命周期就縮短一天。
“你看過《倩女幽魂》嗎?”曾斌反問創業家&i黑馬。關於如何野外遮蔭,他們就是從這部電影里找到了解決方法:仿照寧采臣背著的東西做了一個鬥篷,拿兩根竹竿在鬥篷上伸出去,再在竹竿上蓋一層黑紗。“特別土,但總比我們之前想過的打傘好,那太蠢了。”曾斌大笑。
藍莓損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分裝和搬運的過程,怎麽能減少分揀過程?曾斌說,反正已經背了鬥篷,就在鬥篷前邊裝了一個打孔的板,農戶采摘時,標識“特級”的孔能塞得下的果子,就是特級;二級塞不進去,就塞一級,采摘後直接裝盒出來。
但是分裝完後,如果在常溫下放著,藍莓的生命周期仍然會縮短。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把集裝箱運到田里,用柴油機給集裝箱制冷,采摘完晚上集中把集裝箱運走。“集裝箱一天租金200元,柴油也很便宜,攤到每盒藍莓上的成本幾近於無。但因為這個小小的創新,藍莓多了8天的生命周期,賣到了廣州、雲南。那一年佳沃新增了40%的銷售額。”曾斌說。
但是常年待在地里,兩人也意識到,只有產品好還不行,得想辦法賣出去。曾斌此前負責零售業務時會根據未來三周的銷售預測準備電腦出貨量。到了佳沃,他把這套工業化的管理方式如法炮制。“成熟的農業人員是可以根據果實顏色、大小判斷還有多少天成熟的,我們就要求田間的管理人員每天出報表,預測產能。”盡管評估出來的結果會有20%-30%的偏差,但有總比沒有好,有了這份報表曾斌在銷售管理上也就有了底氣。
曾斌舉例說,如果預估這批藍莓豐產,在集中成熟前,他會提前一周做好準備,讓所有銷售員全部殺到批發商、超市,以比當時市場便宜近一半的價錢集中鋪貨,條件是簽兩周到一個月的銷售合同,商家先打定金,下周集中發貨。等到藍莓成熟,其他種植戶即使壓低出貨價格,但是商超的貨已經被佳沃堆滿了。
離開聯想剛創業的日子
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曾斌(受訪者供圖)
2014年底,徐正和曾斌決定離職做每日優鮮。
中國農產品行業的最大弊病在於“供需兩旺,而流通不暢”。優質農產品投入較高,但定價權只能在流通渠道,經過批發商、分銷商層層盤剝,產品的價值早已發生異化。“沒有人關心你種的多用心,你只能賣出和別人一樣的價格,別人成本比你低幾十個點,他就有錢做廣告、做人情,你怎麽打得過。做終端越來越痛苦。”曾斌說。
能不能做一個打通流通壁壘,連接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平臺?2015年4月8日,每日優鮮微信商城正式上線。關於為什麽從微信商城起步,曾斌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現在這個時代想要靠買流量發展的企業肯定死了,創業公司想要生存,社交化傳播很重要,每日優鮮早期的種子用戶都是靠“直銷”得來的——通過發朋友圈,找人找資源賣產品。只要產品足夠好,“直銷”就會變成“傳銷”。
用戶方面,每日優鮮一開始瞄準的就是成長中的中產階級。這類人群有足夠高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卻買不到好的生鮮產品。每日優鮮希望為他們提供“全而精”的產品。簡單來講,用戶可以在每日優鮮完成果蔬、水產、零食等一站式購買,但為了提高用戶決策效率,同時減少眾多長尾商品可能帶來的損耗,在每個品類下,每日優鮮僅提供較少的單品。
創業之初,每日優鮮的物流全部交由順豐冷鏈來做,用戶購買後實現次日送達。在進行無數次嘗試後,曾斌發現,即使不考慮冰袋、泡沫等成本,平臺不管怎麽增加訂單,物流的帳仍然算不過來。原因在於,很多時候果子的損耗關鍵不僅來自溫度,還來自搬運過程中的翻轉、碰撞。采用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司從平臺倉庫收貨需要搬運一次,物流車到快遞公司分揀中心卸貨一次,到達傳送帶分配到不同站點的裝卸一次,站點裝小車到達用戶受眾還需要一次搬運,中間產生的耗損難以估算。
這一狀況持續到了去年“6∙16”,每日優鮮發生爆倉危機。那個禮拜,曾斌去了工商局三次,原因是客戶投訴每日優鮮是騙子公司,買的東西收不到貨。“好像所有人自建物流都是被倒逼出來的。”曾斌說。
隨即,每日優鮮提出“分選中心+社區微倉”的冷鏈物流模式。這一模式下,貨品進入每日優鮮大倉,只需要兩次分揀過程,一次是運到社區微倉,一次是到達用戶手中。此外,電腦事業部出身的曾斌還將水果從分選、揀貨到打包等一系列環節改成流水線式的加工方式,提高分揀效率。
另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為了進一步降低生鮮搬運過程中的耗損,每日優鮮的水果采用的是筐裝,上不封頂。“物流人員扔一個試試,一扔全散了,他只能很小心的端著。”
目前,每日優鮮在華北、華東、華南擁有三個分選中心和數百個社區微倉。這些微倉通常建在人群密集的商圈、繁華地段中價格最便宜、位置最偏僻的地方,覆蓋周圍三公里。
但這一做法,無疑會使每日優鮮產生一些可預見的困難。比如高昂的建倉成本,物流配送,以及數百個倉儲如何管理等。
曾斌說,管理不好,微倉的損耗是很嚇人的。每日優鮮背後做了一整套數學模型可以根據訂單密度、天氣、節假日休息等因素,計算出不同的補貨系數,盡可能快地從大倉調貨到相應微倉。
徐正計算過,只要微倉過100單,整個生意就是正現金流,200單就可以微利,300單就是健康的現金流。目前,每日優鮮大部分微倉已經超過100單。按現在的客單價80計算,每日單倉的流水就是0.8萬元,而“7-11”全國的單店流水平均才1.2萬,但每日優鮮微倉的節點效率成本是後者的幾十分之一。隨著訂單量的增加,每日優鮮完全有可能在運營上超過“7-11”。
“徐正是學數學的,建模這件事情他很擅長。”曾斌補充道。
此外,每日優鮮的每個微倉冷庫都是可供拆卸的。“一開始我們就找合作夥伴設計了這個東西。我們在站點最大的投入是冷庫,站點到期了怎麽辦,房東不租給我怎麽辦,如果冷庫是可拆卸的,成本就很低了。”曾斌說。
事實上,如果平臺所有的成本都來自物流、包裝箱、泡沫等可變成本,虧損是永遠彌補不了的,訂單越多賠的越多,建站點看似投入很大,但隨著訂單的增加,成本被迅速分攤的邏輯的確是成立的。
在貪婪和恐懼間選擇後者
即便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每日優鮮仍然面臨一個難題:補貨預測不夠精準。曾斌透露,系統預測目前是有範圍差的。因此,對銷量預測他們會選擇低值,以最大程度減少產品損耗。
“在貪婪和恐懼之間,一定要選擇恐懼。少預測沒關系,後面有調節系統可以慢慢調上來,我們內部也會有要求,目前能夠容忍的售罄率是10%,高於這個數字我們是要追責的,部門要來解釋為什麽,接下來如何調整。”曾斌說。
或許跟徐正數學系的出身有關,每日優鮮更像是一家數據化的管理公司,在這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被量化的。“拿不下山頭就交人頭”,徐正甚至會用這樣軍令狀式的要求去提高部門運營效率。
每日優鮮的員工也向創業家&i黑馬透露,除了徐正外,曾斌是帶聯想銷售業務出身,他們兩人對數字都非常敏感。公司里每次匯報數字相關的工作,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徐正看到數字就會開始口算。”這名員工說。
曾斌也承認了這一點。他說,聯想教給了他們很強的複盤意識,每個月兩人都會帶著所有管理幹部開“戰地會議”,對過去一個月的工作進行複盤總結和數據化分析,決定之後怎麽調整。而在每日優鮮,所有事情都是目標導向,只論功勞不論苦勞,“揮淚斬馬謖”的事也曾有過。
“我們管理比較殘酷,但這是我們生存所需。”曾斌說。生鮮電商的生死競爭太過激烈,這些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每日優鮮是一艘大船,而曾斌他們的努力,就是保證這艘船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時,也只能放棄一些東西。
成為生鮮領域的京東?
毫無疑問,徐正和曾斌是兩個敢於冒險、野心勃勃的人。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放棄優渥穩定的工作,加入一個失敗率極高的新興行業。
曾斌在闡述他的終極暢想時表示,天貓做的是非即時性需求的平臺,那時候客戶需要的是產品的豐富度;京東提供的是非即時性需求的自營,這時客戶需求已經從豐富度變成了品質服務;現在每日優鮮想做的是即時性需求的自營業務,他們的目標,就是希望成為生鮮領域的京東。
他們正帶領每日優鮮朝著這個目標狂奔。每日優鮮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平臺總計GMV不超過5億元,進入2016年後,其單月銷售額已突破1億,購買用戶數超200萬。預計2016財年,平臺整體GMV將達到15-20億元。
但是,近4倍的GMV增長速度並不能讓曾斌輕松下來。傳統生鮮電商在新玩家的攪局下開始覺醒,巨頭們對生鮮市場的熱情也似乎更濃郁了。兵臨城下,曾斌試圖帶領每日優鮮在創新之外,找到自己的節奏。
2016年3月,完成B+輪融資的每日優鮮宣稱要覆蓋30個城市,但因資源不支持快速擴張,其中有24個城市是次日達,而次日達的用戶體驗並不好。為什麽要在非戰略性項目上面浪費戰略資源?最終每日優鮮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砍掉20個城市的業務,集中精力把北上廣深等地做透。
這個決定直接導致每日優鮮6月份銷售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不過隨著加快核心城市站點建設、商品開發等,7月份情況得到改觀——數據環比增長70%。“我們算過,這十個城市足以支撐每日優鮮成長到三四十億的規模。今年我們更希望把技術算法等基礎建設夯實,並建立全國擴張的團隊基礎。”
曾斌似乎在解釋,2016年下半年開始,圈地不再是最重要的,運營效率才是關鍵。盡管與生鮮電商早期一線玩家在用戶數、銷售額等方面仍有差距。但從效率來看,每日優鮮實現單城盈利的2016年7月,在北京,每日優鮮每單成本比原來同期降低了四成,比競爭對手少了三成。
每日優鮮接下來打算怎麽成為生鮮領域的京東?答案是,不燒錢,不做高溢價產品,在不斷複盤變化的基礎上穩紮穩打。曾斌並不排除某些階段需要錢,但他認為做生鮮電商最核心的是,這個生意模型的盈利性得是能算得出來的。在基礎建設和平臺服務很好的時候,燒錢加速成長和擴張是可以的,但把錢用在“放煙花”上就是有問題的。
而曾斌認為,高溢價產品在生鮮電商平臺更是行不通的。他解釋說,褚橙只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只有低頻的東西才能賣出高溢價,農產品零售是一個高頻、高性價比的生意。至於低價商品拉流量,價值產品賺錢,他認為是傳統線下店面的運作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轉換購買渠道的成本太低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永遠只會跟著價格走。
過去一年,生鮮電商創業者們走得並不容易。有些人會更悲觀,有些人卻更努力去尋找合適的方向和目標。現在,每日優鮮正在接洽C輪投資方。“在冬天時候能活下來的健康的樹,得到的營養會更多。”曾斌再次強調,生鮮有三萬億的市場,中國生鮮電商的市場滲透率只做到了3%,生鮮電商領域假以時日,一定能成長出下一個京東。
這是個美好的願望。但實現,在當前仍然並不現實。“生鮮電商2C端的創業太不容易,過去有兩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一是C端客單價不會太高,這造成物流成本很難算得過來帳;二是經過中間的環節以及庫存管理問題,會產生很多耗損。我們看了很多2C的模式,但都很難把帳算過來。”此前,黑馬基金合夥人胡翔曾表示。
每日優鮮所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生鮮電商們的商業模式,仍然有待時間來檢驗。生鮮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但競爭也足夠激烈,而且,發展態勢也並不明朗。這是一個欠缺成功模式驗證的市場。天天果園、本來生活等一線玩家們,也都仍在忙著在各種商業模式上試水,眾多中小玩家更是自顧不暇。萬億生鮮最後的格局將是怎樣,仍無人知曉。
“如果現在遇到兩年前剛剛離職創業的曾斌,你會對他說什麽?”采訪進入尾聲時,創業家&i黑馬問。
“應該再早出來半年,把模型打通。那麽現在,我們可以跑的更快一點。”曾斌回答。
為持續響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BEPS行動計劃,6月29日,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發布42號公告,即《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對跨國公司跨境關聯交易做了進一步規範。
BEPS(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即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具體來講,BEPS行動計劃是OECD為防止跨國企業利用國際稅收規則的不足,人為將利潤由高稅率國家向低稅率國家轉移而制定的行動綱領。
近期,中國在反避稅領域跨出了重要一步。新規發布一個月來,42號公告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跨國企業、外商來華投資企業、境內公司跨境並購等轉讓定價問題。除此之外,中國雖並非OECD成員國,但在跨境反避稅的國際環境之下,反避稅進程依然與國際標準逐漸趨同。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供應鏈稅務與關務合夥人包孝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全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大環境之下,跨境關聯交易的‘透明化’將會持續成為反避稅領域的關鍵詞。並且,一些新興領域,例如‘互聯網+’行業,也將逐步進入了中國反避稅計劃的視野。”
跨境並購關聯交易“透明化”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中國反避稅進程再度更新。在OECD公布旨在遏制跨國企業規避全球納稅義務的BEPS行動計劃之後,國稅總局很快頒布了響應BEPS行動計劃的法規——42號公告。42號公告對跨國公司關聯交易、申報要求等都進行了更細化的重申。
基於2015年底國內興起的跨境並購潮,涉及此類並購的公司在不同地區的關聯交易將會受到此條新規的影響。
“42號公告最主要的變化趨勢是跨國企業的關聯交易將更‘透明化’”,包孝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明顯的區別是在原法規前提下,關聯交易的文檔說明將變為三層結構體系,在披露細節上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包括關聯交易中成本分攤協議、資本弱化的情況說明,將被要求在特殊事項文檔中披露。”
2015年底至2016第一季度是跨境並購完成的高峰期,海外並購估值水漲船高,參與公司規模變大,與此同時,海外並購潮下跨境關聯交易的稅務問題將更受關註。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一季度完成跨境並購共83起,交易完成數量相對於2015年四季度增幅不大。但從資金來看,今年一季度並購涉及的總額幾乎為2015年四季度的3倍。2016年一季度境外並購交易資金總額達4390億元,環比增長275.37%。
包孝先表示,隨著“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在42號新規“發威”的大環境下,“後BEPS時代”將對未來交易的設計方式、對外投資安排有更高的要求。
“42號公告對跨境關聯交易的監管要求提高,這也要求了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需要更為謹慎。合理的控股架構選擇、交易模式和定價方法的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潛在的稅務和轉讓定價風險。”包孝先說。
除了跨境並購的公司將受到影響,境外跨國公司的交易安排也將更加謹慎。以日本某電子產品集團為例,在中國反避稅政策愈加嚴格的情況下,為降低潛在的稅務與轉讓定價風險,集團位於中國的生產公司提前地重新籌劃了關聯交易安排。
中國反避稅進程國際趨同
在國際範圍內,OECD與各成員國都在制定各項規則並以此相應BEPS行動計劃的號召。2016年1月,日本已經相應BEPS行動計劃發布了最新的轉讓定價法規;近期,奧地利發布新轉讓定價文件與國別報告規定,新規適用於2016年的關聯交易;此外,澳大利亞也在2016聯邦大選之中,提出了響應BEPS行動計劃的關鍵政策。
雖然中國並非OECD成員國,但在42號公告出臺之後,國內反避稅進程也逐漸向國際標準靠攏。
“在反避稅領域的相關法規上,中國一直在緊跟國際風向標,反避稅標準國際趨同會是將來的大趨勢。並且,近年來的新興行業也納入了反避稅監管範圍。”包孝先表示。
中國對轉讓定價的系統化管理始於2009年初國稅發2號文——《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的發布。2號文為中國的轉讓定價和反避稅工作提供了詳細指引。但隨著BEPS行動計劃的提出,國際對各國反避稅法規有了新的要求,國稅發2號文的修訂也勢在必行。2016年6月底,42號公告發布,代替了原2號文以及114號文關於關聯業務年度申報的相關規定,監管對關聯交易的“透明化”要求也將提高。
包孝先也表示,“包括美國、歐洲各國等在內的OECD成員國都將貫徹BEPS行動計劃綱領,如果國內反避稅法規無法和國際趨同,客觀上,關聯交易、稅源維持等方面存在被動的劣勢。”
新一波房地產調控來勢兇猛。包括北京、廣州、石家莊、鄭州、長沙、保定等多個城市出臺了樓市限購政策。一線城市中,北京和廣州的限購限貸政策出現了全面升級,比以往更加嚴厲。
不過具體到對房地產板塊的影響,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的反應大不同。自調控政策以來,A股地產股收跌,而港股市場上的內地房地產股(以下簡稱“內房股”)則僅僅沈寂了一兩天之後,就重回漲勢,榮創中國、雅居樂集團等內房股更是創出了近期新高。
A股和港股聯動升溫。“南下”炒作型資金看中了美圖的機會,而“南下”的價值型資金則在低估值的內房股上尋找機會。1月份以來,“南下”買房產股的交易筆數高達133筆,而相關的“北上”資金則只有14筆。
調控政策對地產股影響幾何?
2017年3月17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聯合相關單位發布了《關於完善商品住房銷售和差別化信貸政策的通知》,對之前2016年9月30日出臺的政策進行了升級,在本市無房但有貸款記錄的購買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從之前50%提升到60%,購買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從之前的70%提升到80%。此外,在當天,廣州市人民政府也發布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
“基本面方面,房地產市場分化勢頭將加劇,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將呈現冷暖對沖局面,預計總體量縮價穩。”東方證券分析師蒲東海認為。
事實上,從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除了增量地產之外,存量地產的空間也相當廣闊。中金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存量房交易占新房成交的比例將提升至70%的水平。
從事存量房業務的BASE董事長兼聯席總裁王謙表示:“在2014年之前,資本沒怎麽進入到存量房領域,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增量地產非常火爆,還處於上升期,而從2013年以來,增量地產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增速放緩的趨勢,包括二三線城市都存在過剩的情況,所以存量地產被逐漸重視起來。”
在他看來,在存量房領域不管是做輕資產運營,還是做重資產運營,並不是錢的問題,主要還是想要做一個有預見性的前瞻性的平臺。
自3月17日調控政策以來,A股市場上的WIND房地產板塊指數下跌了0.85%,相關個股股價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而今年以來,WIND房地產指數僅僅上漲了0.61%,跑輸大盤。
蒲東海認為,A股房地產板塊行情方面,短期內將受到調控後市場情緒壓制,而且長期面臨基本面下行壓力,不過當前板塊估值較低,且基金重倉比例創2010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資金“南下”洶湧“北上”稀少
A股房產股在地產調控下“受壓”的同時,港股市場上的內房股在短短承壓一兩天之後就出現了快速的反彈。
事實上,自春節以後,A股市場上房地產板塊表現乏力,行業指數基本上處於一個震蕩的情況之中。而在港股市場上,房地產板塊卻有非常好的表現。今年以來,恒生內地地產指數上漲了近30%,雅居樂集團、碧桂園、新城發展分別上漲了81.27%、55%和54.71%,其中更是有多只內房股接連創出新高。
近日,恒生指數創下了2015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在推動股價上漲的過程總,港股市場上的內房股股價上漲功不可沒。
交銀發布報告認為,由於一二線城市可能實施更多調控措施,投資者或會轉向三四線城市,令主力開發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商可受惠於差異化的政策,因此像雅居樂及碧桂園等房企,近期的升幅反而尤其明顯。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則認為,內資地產股漲幅短期跟資金炒作應該有關系,跟業績增長的關系不是太大。調控政策加強之後,對地產銷量來說影響比較大,無論是核心一線城市還是周邊城市。從上市房企布局的城市看,跟去年10月份調控的重倉區一致,因此大部分房企受影響比較大。如果企業的業績預期表現不好、利潤持續下滑的話,未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上市公司的股價會受到影響、不會太景氣。
近期,港股市場上美圖的暴漲暴跌相當吸引眼球,這背後與大量資金南下搶籌有很大關系,而內房股大漲的背後也可以看到資金洶湧“南下”的身影。
Wind數據顯示,最近三個月時間以來,深港通北上和南下的資金相差無幾,而港股通北上和南下的資金差別較大。其中,北上資金只有80.2億元,而南下資金則有704.03萬元。
今年以來,一共有133筆內房股的交易,數量相當龐大,其中豐盛控股、融創中國、華潤置地多次進入當天成交金額的前三名。相比之下,“北上”購買地產股的交易數量只有14筆,只有萬科A、保利地產、招商蛇口等被“北上”資金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