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羅漢松銷售價格屢創新高,一棵羅漢松價格比一輛賓士車還貴,樹齡五十年的羅漢松行情甚至已飆升至六五○萬元。兩岸富豪掀起種樹熱潮,延伸出另類的長線投資,種對樹等於買對股。 撰文‧梁任瑋 近五年來,在國內豪宅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的帶動下,高級庭園景觀苗木市場也逐年擴大。過去,只有獨棟別墅才會用得到高檔植栽,現在已成為房地產市場基本配備。頂級豪宅不只比房價、建材,連庭園裡的植栽,也是比拚豪宅身價的基本條件。 「宏盛帝寶」 掀起豪宅中庭「百萬名樹」熱開啟豪宅大手筆購置植栽風氣者,是有「台灣第一豪宅」之稱的北市「宏盛帝寶」,也是台灣目前為止最大手筆花錢買樹的豪宅。 民國九十四年,當時宏盛建設董事長許東隆就斥資三百萬元,從新竹關西移植兩棵樹齡五百年的九芎樹到中庭,後來更掀起國內豪宅中庭種植「百萬名樹」造景熱。隨著國內景觀樹身價水漲船高,這兩棵九芎樹的身價已上漲至千萬元。 規畫高雄豪宅「都廳苑」的隆大營建團隊總工程師楊景行,曾遇到懂樹的客戶來看房子,遇見稀有的樹種,就連問「這是什麼樹、哪裡找的、一棵多少錢」,測試建設公司的品味與用心程度,可見建築要和自然共存,已成為趨勢。 都廳苑共用三十五種樹木,是高雄豪宅植栽樹種最多的建案,其中最珍貴的是兩棵樹幹直徑四十至五十公分的茄苳樹,三年前買進時每棵單價四、五十萬元,如今已上漲至百萬元身價,晉升名樹行列。 近 年推出的建案特別強調庭園景觀的潤泰創新,在中和「曉山青」、萬華「萬囍」案中,也分別砸上千萬元在中庭種樹。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說,當建商在硬體設施 競爭到一定程度時,類似植栽這種軟性設施的鋪陳,反倒成為自用型買方對於建案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庭園造景的要求已越來越高。 高 級景觀苗木近年身價狂飆,推案量龐大的建設公司,為了控制成本,乾脆比照過去鋼價大漲,提早採購鋼筋的模式,興起買地「囤樹」風氣,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另類 奇觀。因此,園藝業這幾年也興起「代客養樹」服務,樹木多半在建案剛動工時,就已被建商選定,經斷根程序後,再移植至苗圃由專人照顧,等到兩年後再搬到豪 宅,這些費用至少上百萬元跑不掉。 北台灣代客養樹的苗圃多位於金山、萬里、陽明山、南港山區一帶,為了怕竊賊盜樹,苗圃多半隱身在鄉間小路,沒有門牌、鐵門深鎖,進入園區內只見大大小小不同品種樹木,要分辨它們的身分,是綁在樹腰上不同顏色的絲巾,代表背後不同建設公司的主人。 田尾園藝產業 見證台灣豪宅興起史 此外,完工兩年的彰化溪州鄉「苗木生產專區」,是很多台中豪宅建商養樹的重要基地。在這片占地五十三公頃的苗木生產專區,規畫得像科學園區,門口有警衛管制,入內後筆直寬敞的道路兩旁,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田地,只不過科學園區是蓋了廠房,這裡則是種滿上百棵高聳苗木。 台中某家七期豪宅建商,因每年要用數十棵台灣櫸木裝飾庭園,兩年前就來苗木生產專區租三塊地,種植一百多棵櫸木,一年土地租金就二十幾萬元,還有平常請園藝商幫忙照顧的費用,這樣高檔的服務,一年至少得花五十幾萬元。 場景轉到全國最大的花卉供應市場彰化縣田尾鄉,這裡也是台灣苗木身價最高的聚落。 「現在有錢人不玩古董,流行玩盆栽!」彰化縣景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宗仁說,這七、八年因為大陸富豪暴增,大量在台灣、日本收購羅漢松與黑松,田尾每年賺幾千萬元的園藝公司比比皆是,很多農夫其實都是億萬富翁。 羅漢松身價水漲船高的主因,除了天時與地利,中國市場更是最大推手。關稅總局統計,近十年外銷到中國大陸的活樹,每年規模都有一億五千萬元,換算整個苗木市場,產值至少高達數十億元。此外,為了防止病蟲害傳染,台灣苗木只能外銷,禁止進口,使得高級景觀樹的樹量愈來愈少。 中國富豪需求旺盛,但供給卻不及,種植羅漢松也成為田尾全民運動,田尾因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樹木栽種,田尾花園公路沿路隨處可見造形各異的羅漢松,成樹每棵行情平均五十萬元起跳,已不輸一輛國產汽車。 張宗仁的父親,民國六十年代在田尾帶頭大量繁殖棕櫚樹、酒瓶椰子樹外銷到國外,當時「賣三棵可以換一棟透天厝」;到了七十年代,台灣掀起興建高爾夫球場熱潮,草皮、中東海藻需求大增,當時一棵行情就要三、四萬元,屬於高經濟農作物。 到 了八十年代後期,大陸躍升為台灣園藝業者最大銷售市場,田尾很多園藝商紛紛前進全世界最大的苗木買賣市場||廣東省﹁花卉世界﹂設點,也替田尾創造不少身 價千萬元的新富。在廣東也有公司的張宗仁說,「幾百萬元的樹每天都在賣,日前甚至有人成交一棵兩千萬元的羅漢松,創當地天價。」兩年前,在廣東經營園藝苗 木進出口的台商劉志鏞,就返鄉在田尾蓋豪宅,光庭園面積就達八百多坪,大門口最醒目的就是一棵百年羅漢松,園子裡還種滿各種稀有苗木,儼然是樹木博物館, 還被稱為田尾第一豪宅。「樹是名副其實的活古董!」劉志鏞說,樹比藝術品還有生命力,又抗跌,中國富豪買樹不是為了遮陽,已經演變成尋寶、收集,能收藏幾 千萬元的樹,更成為炫耀個人身分地位的表徵。 「羅漢松最高的種植成本是時間」,一位園藝業者坦言,一棵羅漢松從樹苗長到成樹至少要三十年,等到可以賣至少都是下一代的事。換句話說,如果家裡有一棵百年羅漢松賣到千萬元,就等於中樂透般可一夕致富。 「賣方從來不會說要賣多少錢,都是買方出價,再決定賣不賣。」負責替國內許多富豪找樹的李將園藝董事長李坤坡說,台灣保育意識抬頭,有時候去花蓮替客戶移植一棵樹到台北,還要向林務局官員證明有合法移植程序,更讓稀有的景觀苗木有錢也買不到。 田尾鄉就流傳一則故事:田尾種植真柏最多的達人黃天鶴,十五年前已故前立委曾振農曾開價一千六百萬元,要向他買樹齡上百年、日本時代的大庭園黑松。當時曾振農為了維持樹形,原本要開私人直升機吊走,後來因為黃天鶴不願出售而未成交。 樹的美容師 師 徒傳承成田尾鄉特殊行業因為高級景觀樹隨著樹形、樹齡產生極大價格差異,替樹美容的行業也因此在田尾鄉興盛。從事羅漢松塑形八年的園藝師傅許先生說,愈老 的樹愈值錢,但自然生長的樹形較沒有賣相,所以小樹階段就一定要用人工修剪,長大後才會漂亮。不過,羅漢松塑形在台灣沒有課程可以上,只能靠師徒傳承,全 台灣會做的人不超過五組,目前田尾鄉最多,有兩、三組人馬。 許先生透露,替樹造形比替人理髮還複雜,必須爬到樹上一株株處理,工很細。一位師傅每天工資至少五千至八千元,塑形一棵至少耗時一周,別墅主人請一組師傅來修,平均三至五萬元,塑形羅漢松的師傅,旺季可以月入幾十萬元。 像許先生日前才剛塑形完一棵羅漢松,五年前價值一百萬元,一度有人喊價六五○萬元,最後竟以一千萬元賣給屏東一家飯店業董事長,價格較五年前漲十倍。「種對樹等於買對股」,只要兩岸富豪持續瘋樹,囤樹、養樹衍生出來的另類長線投資,還會持續延燒。 羅漢松大變身! 一 棵羅漢松的身價從5000元變成1000萬元的四步驟1. 苗圃培育 樹農大量種植,生長時間長。 樹齡:6年 行情:5000 元2.手工塑形 園藝師傅造形,塑造成彎曲。 樹齡:10 20年 行情:50 萬元3. 仲介銷售 園藝商介紹,含仲介、斷根、移植、保活費用。 樹齡:30年 行情:100 300 萬元 4. 買賣成交 樹齡愈老、榦徑愈粗、彎度愈彎,價格愈貴。 樹齡:50 100年 行情:1000 萬元身價非凡!—— 台灣景觀樹身價排行榜 第1名 日本黑松 單價:2000萬元 樹齡:100多年 收藏者:田尾黃天鶴 特色:造形多變化,代表富貴 第2名 羅漢松 單價:1000萬元 樹齡:60年 收藏者:田尾上野景觀 特色:招財、風飄樹形展現生氣勃勃意境 第3名 真柏 單價:300 500萬元 樹齡:80年 收藏者:田尾李將園藝 特色:姿態優雅、四季翠綠,代表長壽 |
||||||
|
||||||
台灣羅漢松銷售價格屢創新高,一棵羅漢松價格比一輛賓士車還貴,樹齡五十年的羅漢松行情甚至已飆升至六五○萬元。兩岸富豪掀起種樹熱潮,延伸出另類的長線投資,種對樹等於買對股。 撰文‧梁任瑋 近五年來,在國內豪宅市場需求快速成長的帶動下,高級庭園景觀苗木市場也逐年擴大。過去,只有獨棟別墅才會用得到高檔植栽,現在已成為房地產市場基本配備。頂級豪宅不只比房價、建材,連庭園裡的植栽,也是比拚豪宅身價的基本條件。 「宏盛帝寶」 掀起豪宅中庭「百萬名樹」熱開啟豪宅大手筆購置植栽風氣者,是有「台灣第一豪宅」之稱的北市「宏盛帝寶」,也是台灣目前為止最大手筆花錢買樹的豪宅。 民國九十四年,當時宏盛建設董事長許東隆就斥資三百萬元,從新竹關西移植兩棵樹齡五百年的九芎樹到中庭,後來更掀起國內豪宅中庭種植「百萬名樹」造景熱。隨著國內景觀樹身價水漲船高,這兩棵九芎樹的身價已上漲至千萬元。 規畫高雄豪宅「都廳苑」的隆大營建團隊總工程師楊景行,曾遇到懂樹的客戶來看房子,遇見稀有的樹種,就連問「這是什麼樹、哪裡找的、一棵多少錢」,測試建設公司的品味與用心程度,可見建築要和自然共存,已成為趨勢。 都廳苑共用三十五種樹木,是高雄豪宅植栽樹種最多的建案,其中最珍貴的是兩棵樹幹直徑四十至五十公分的茄苳樹,三年前買進時每棵單價四、五十萬元,如今已上漲至百萬元身價,晉升名樹行列。 近 年推出的建案特別強調庭園景觀的潤泰創新,在中和「曉山青」、萬華「萬囍」案中,也分別砸上千萬元在中庭種樹。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說,當建商在硬體設施 競爭到一定程度時,類似植栽這種軟性設施的鋪陳,反倒成為自用型買方對於建案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庭園造景的要求已越來越高。 高 級景觀苗木近年身價狂飆,推案量龐大的建設公司,為了控制成本,乾脆比照過去鋼價大漲,提早採購鋼筋的模式,興起買地「囤樹」風氣,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另類 奇觀。因此,園藝業這幾年也興起「代客養樹」服務,樹木多半在建案剛動工時,就已被建商選定,經斷根程序後,再移植至苗圃由專人照顧,等到兩年後再搬到豪 宅,這些費用至少上百萬元跑不掉。 北台灣代客養樹的苗圃多位於金山、萬里、陽明山、南港山區一帶,為了怕竊賊盜樹,苗圃多半隱身在鄉間小路,沒有門牌、鐵門深鎖,進入園區內只見大大小小不同品種樹木,要分辨它們的身分,是綁在樹腰上不同顏色的絲巾,代表背後不同建設公司的主人。 田尾園藝產業 見證台灣豪宅興起史 此外,完工兩年的彰化溪州鄉「苗木生產專區」,是很多台中豪宅建商養樹的重要基地。在這片占地五十三公頃的苗木生產專區,規畫得像科學園區,門口有警衛管制,入內後筆直寬敞的道路兩旁,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田地,只不過科學園區是蓋了廠房,這裡則是種滿上百棵高聳苗木。 台中某家七期豪宅建商,因每年要用數十棵台灣櫸木裝飾庭園,兩年前就來苗木生產專區租三塊地,種植一百多棵櫸木,一年土地租金就二十幾萬元,還有平常請園藝商幫忙照顧的費用,這樣高檔的服務,一年至少得花五十幾萬元。 場景轉到全國最大的花卉供應市場彰化縣田尾鄉,這裡也是台灣苗木身價最高的聚落。 「現在有錢人不玩古董,流行玩盆栽!」彰化縣景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宗仁說,這七、八年因為大陸富豪暴增,大量在台灣、日本收購羅漢松與黑松,田尾每年賺幾千萬元的園藝公司比比皆是,很多農夫其實都是億萬富翁。 羅漢松身價水漲船高的主因,除了天時與地利,中國市場更是最大推手。關稅總局統計,近十年外銷到中國大陸的活樹,每年規模都有一億五千萬元,換算整個苗木市場,產值至少高達數十億元。此外,為了防止病蟲害傳染,台灣苗木只能外銷,禁止進口,使得高級景觀樹的樹量愈來愈少。 中國富豪需求旺盛,但供給卻不及,種植羅漢松也成為田尾全民運動,田尾因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樹木栽種,田尾花園公路沿路隨處可見造形各異的羅漢松,成樹每棵行情平均五十萬元起跳,已不輸一輛國產汽車。 張宗仁的父親,民國六十年代在田尾帶頭大量繁殖棕櫚樹、酒瓶椰子樹外銷到國外,當時「賣三棵可以換一棟透天厝」;到了七十年代,台灣掀起興建高爾夫球場熱潮,草皮、中東海藻需求大增,當時一棵行情就要三、四萬元,屬於高經濟農作物。 到 了八十年代後期,大陸躍升為台灣園藝業者最大銷售市場,田尾很多園藝商紛紛前進全世界最大的苗木買賣市場||廣東省﹁花卉世界﹂設點,也替田尾創造不少身 價千萬元的新富。在廣東也有公司的張宗仁說,「幾百萬元的樹每天都在賣,日前甚至有人成交一棵兩千萬元的羅漢松,創當地天價。」兩年前,在廣東經營園藝苗 木進出口的台商劉志鏞,就返鄉在田尾蓋豪宅,光庭園面積就達八百多坪,大門口最醒目的就是一棵百年羅漢松,園子裡還種滿各種稀有苗木,儼然是樹木博物館, 還被稱為田尾第一豪宅。「樹是名副其實的活古董!」劉志鏞說,樹比藝術品還有生命力,又抗跌,中國富豪買樹不是為了遮陽,已經演變成尋寶、收集,能收藏幾 千萬元的樹,更成為炫耀個人身分地位的表徵。 「羅漢松最高的種植成本是時間」,一位園藝業者坦言,一棵羅漢松從樹苗長到成樹至少要三十年,等到可以賣至少都是下一代的事。換句話說,如果家裡有一棵百年羅漢松賣到千萬元,就等於中樂透般可一夕致富。 「賣方從來不會說要賣多少錢,都是買方出價,再決定賣不賣。」負責替國內許多富豪找樹的李將園藝董事長李坤坡說,台灣保育意識抬頭,有時候去花蓮替客戶移植一棵樹到台北,還要向林務局官員證明有合法移植程序,更讓稀有的景觀苗木有錢也買不到。 田尾鄉就流傳一則故事:田尾種植真柏最多的達人黃天鶴,十五年前已故前立委曾振農曾開價一千六百萬元,要向他買樹齡上百年、日本時代的大庭園黑松。當時曾振農為了維持樹形,原本要開私人直升機吊走,後來因為黃天鶴不願出售而未成交。 樹的美容師 師 徒傳承成田尾鄉特殊行業因為高級景觀樹隨著樹形、樹齡產生極大價格差異,替樹美容的行業也因此在田尾鄉興盛。從事羅漢松塑形八年的園藝師傅許先生說,愈老 的樹愈值錢,但自然生長的樹形較沒有賣相,所以小樹階段就一定要用人工修剪,長大後才會漂亮。不過,羅漢松塑形在台灣沒有課程可以上,只能靠師徒傳承,全 台灣會做的人不超過五組,目前田尾鄉最多,有兩、三組人馬。 許先生透露,替樹造形比替人理髮還複雜,必須爬到樹上一株株處理,工很細。一位師傅每天工資至少五千至八千元,塑形一棵至少耗時一周,別墅主人請一組師傅來修,平均三至五萬元,塑形羅漢松的師傅,旺季可以月入幾十萬元。 像許先生日前才剛塑形完一棵羅漢松,五年前價值一百萬元,一度有人喊價六五○萬元,最後竟以一千萬元賣給屏東一家飯店業董事長,價格較五年前漲十倍。「種對樹等於買對股」,只要兩岸富豪持續瘋樹,囤樹、養樹衍生出來的另類長線投資,還會持續延燒。 羅漢松大變身! 一 棵羅漢松的身價從5000元變成1000萬元的四步驟1. 苗圃培育 樹農大量種植,生長時間長。 樹齡:6年 行情:5000 元2.手工塑形 園藝師傅造形,塑造成彎曲。 樹齡:10 20年 行情:50 萬元3. 仲介銷售 園藝商介紹,含仲介、斷根、移植、保活費用。 樹齡:30年 行情:100 300 萬元 4. 買賣成交 樹齡愈老、榦徑愈粗、彎度愈彎,價格愈貴。 樹齡:50 100年 行情:1000 萬元身價非凡!—— 台灣景觀樹身價排行榜 第1名 日本黑松 單價:2000萬元 樹齡:100多年 收藏者:田尾黃天鶴 特色:造形多變化,代表富貴 第2名 羅漢松 單價:1000萬元 樹齡:60年 收藏者:田尾上野景觀 特色:招財、風飄樹形展現生氣勃勃意境 第3名 真柏 單價:300 500萬元 樹齡:80年 收藏者:田尾李將園藝 特色:姿態優雅、四季翠綠,代表長壽 |
|
||||||
有「台灣花之都」盛名的彰化縣田尾鄉,其「公路花園」可以說是全台灣最大型的花園,沿路長達四‧七公里園區內,有三百多家園藝花卉相關業者,隱藏在這一片美麗的花海之中,居然有一座號稱「擁有許多世界罕見雨林植物品種的私人寶庫」。 除了有許多世界罕見熱帶品種以外,這座寶庫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擁有超過三百種水生植物,幾乎台灣所有水生植物品種都俱全了。沒有譁眾取寵、爭奇鬥豔的萬 紫千紅,卻蒐集被人視為「雜草」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指的是生長在水中,或挺出水面、或漂浮水上的各種植物。你以為這是哪位有理想抱負的學者在做的學術研 究,其實這一切出自於一位「農婦」之手。 她是許淑美,和先生胡高筆一起經營的鴻霖園藝就是擁有超過三百種水生植物的寶庫,並將其發展成為園藝作物,銷售量占全台市場六成以上。 鴻霖園藝原本只是彰化縣田尾鄉三百多家園藝花卉業者之一,規模不大,生意也沒有特別好,許淑美常常從早忙到晚,但還是「沒賺到什麼錢」。而經營水生植物十 年來,因為有獨門生意,經濟狀況好轉,現在她還兼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她自己形容現在的生活是「悠游自在,財富滾滾來。」 改變這一切的,就是一般人平常一眼也不願意多看的雜草。 民國八十八年,一場天崩地裂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生態工法的建築概念興起,而生態工法需要的就是原生種植栽,水生植物的原生種開始出現需求。當時的鴻霖做 的主要是批發商工作,許淑美常常接到建商來電詢問,到處調貨卻無貨可出,「上門的生意卻做不到,有夠可惜!」 用探險精神跑遍全台! 看書查產地,為稀有品墓地也敢去 有一次,客人要買瀕臨絕種「大安水蓑衣」,許淑美四處調貨,多半得到的答案是「沒有這個東西」,好不容易終於問到了,沒想到一株單價竟高達一千元,她心 想:「這東西有這麼珍貴嗎?」她看到原生水生植物市場,潛藏著龐大商機。「既然沒什麼人在做,那我就自己來做,」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開啟了她復育水生植 物的大門。 剛開始,許淑美以客戶需求為主,只要有人向她要某種水生植物,她可以走遍全台去尋找,但是資訊太少,根本不知從何找起,像是有次她要找十分稀有罕見的「絨毛蓼」,書上的資料只有寫「分布地區:南部平原至低山區」以及「生長環境:池沼、水庫或廢耕水田。」 「常常有種大海撈針的感覺,」她說。 即使是大海撈針,她仍不願放棄,為了找尋絨毛蓼,甚至去了兩次墳墓區。第一次許淑美到嘉義蘭潭水庫一帶去找,和先生兩個人開車亂晃,「沒有目標,只能睜大 眼睛仔細看,」然而兩人晃了一天卻空手而回,「這是常有的事。」許淑美回答。第二次到台南尖山埤,又是墳墓一帶,而且是亂葬崗,芒草長得比人還高,她雖害 怕,但因為一心覺得這裡的泥濘溼地,感覺十分像是絨毛蓼的生長環境,硬是在那裡找了三個鐘頭,最後終於在池邊看到一小撮,經圖片比對確認正確後,才甘願回 家。 許淑美越找越有尋寶的感覺,像是她在高雄美濃找到的「鴨舌草」,當地農民俗稱「福菜」,只是當成一般菜炒來吃,一把平均賣二十五元,許淑美把它變成植栽 後,光是一株就可以賣到二十元(一把約二十株),換算下來,經過許淑美的「綠手指」,鴨舌草的身價瞬間暴漲了十五倍。 「這些草,在別人的眼裡是雜草,在我的眼裡卻是黃金!」許淑美發現,植物只要種對地方,就可以升級,這種把「野草變黃金」的神奇魔力,更是讓她越做越有興趣,全心投入。 她希望做到「別人只要一想到水生植物,就會想到要找我,」所以要有更齊全的品種才行。 為此,她上山下海四處去尋找,新買的車子兩年就開了十幾萬公里。而因過度開發之處,幾乎已經看不到水生植物,所以她去的都是平常人不會去的地方,像是偏僻、根本沒有名字的山,完全不見柏油路的泥沼地,每一次出去都像是冒險。 像有一次,她要去嘉義尋找蘆葦,蘆葦雖是普遍常見的植物,卻很少人在種植,若有大量需求,一時間根本找不到,也不可能馬上就繁殖出來。她開到八掌溪一帶, 終於覓得蘆葦蹤跡,但是蘆葦的根既細且深,「泥土要挖很深,還看到一堆有的沒的、動物屍體等,」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但許淑美只有一個信念:「要把它們完整 的帶回家!」折騰了一下午,才帶了三、四株離開。 用實驗精神找繁殖法! 反覆測試水位,終於讓水韭長幼株 但是,她越投入,卻越覺得來不及,因為近年來環境過度開發,各種工程建設與廢土傾倒,致使水生植物賴以生存的溝渠、池塘被破壞,甚至逐漸消失。因為它們消失得太快,如果不能加緊腳步復育,很可能會面臨物種滅絕的命運。 許淑美一心想著要保存更多的育種,才能把生意做大。但是這項工作並不容易,在找到原生植物後,還要進行馴化過程,才能讓野生的植物生長。起初,許淑美也一度灰心,「為什麼這樣種也死掉、那樣種也不活?」而且,不只要把水生植物種活,更重要的是要讓它們能夠繁殖。 以台灣稀有水生蕨類「台灣水韭」為例,許淑美表示,因為台灣水韭是挺水植物,水位越高長得越好,為了要讓它繁殖,就不斷調高水位,但水韭始終不繁殖,後來 她才發現,反而是要降低水位,水韭才會長出株來,「原來植物在面臨危機時,就會繁衍下一代,就像一直長不出果實的果樹,砍它幾刀好像就會開花結果了!」從 小成長在果農家庭的她,歸結出這樣的有趣結論。 復育和馴化的過程辛苦而漫長,許淑美說,這對一般的園藝技術者來說,其實沒有多大高深的知識和技術門檻,重點在於時間付出與耐心嘗試。 即使找到育種,也不一定種得活。「整批栽種的幼苗通通枯萎、全部丟掉是家常便飯。」所以每次「出征」,除了帶回植物之外,也要觀察它的生長環境,喜好哪種 濕度、趨光性如何,有時候要待上一整天,觀察它早、中、晚的變化,因為「書上寫的也不一定對。」「跟它越混熟,我就越養得活它。」她半開玩笑的說。 她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復育、量產,把不起眼、冷門的東西,大幅提高了附加價值,以青苔為例,原本根本不值錢,經過她規格化栽種,或商品化設計之後,一小盆竟然可以賣到一百五十元。 如今,許淑美已經復育了兩百多種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現在只要有客戶訂單,排定生產時程就可以隨時「出貨」。像是近幾年需求量大的水蠟燭、傘草、水芙蓉等, 因已有固定母種區,只要客戶一下訂單,直接拿幼苗種植,兩週即可長成,「一次一、兩萬株都沒問題!」許淑美充滿信心的說。 回顧剛開始復育時,經常遭受同業的質疑與嘲笑:「為什麼要種一大堆野草?」「是不是中邪了?」就連先生也開始懷疑她:「這些野草到底要賣給誰?」甚至,先生還曾告訴她,不要把「鴻霖園藝」寫上去,「哪有人在賣雜草的?很丟臉。」 許淑美坦承,一開始她也不知道可以賣給誰,但是田尾鄉這邊,植物花卉業者實在太多,競爭太激烈,做其他陸生植物怎樣也做不贏別人,她相信,「它長在水溝邊是雜草,長在我家就是商品,」只要水生植物有一點點需求,將來就會有更多需求,「只要我的種類夠多。」 的確,乍聽之下,沒有人會相信野草也能變黃金。有一天,某位中盤商打電話來調貨,但是在聽到價格後破口就罵:「妳是肖仔(瘋子)!這個水溝邊就看得到的東 西要賣這麼貴!」許淑美沒有生氣,還口氣很好的跟對方解釋,要到水溝邊取得這植物有多危險,她笑嘻嘻的跟對方說:「等你找不到再打給我,我可以幫你送 貨!」結果,對方早上氣呼呼掛上電話,下午還是不甘願的再打來訂購。 「就算是肖仔也沒關係,只要全田尾只有我一個肖仔,我就會成功!」許淑美說。 用執著精神打敗同業! 復育品種最齊全,日本人也來買 靠著走一條艱難而不同於別人的路,跋山涉水、上百次的搜尋,許淑美終於在去年完成復育全台兩百多種原生水生植物,加上一百多種外來種,共有超過三百種的水生植物。 隨著生態工法日受重視,許多公共工程也開始有大量需求,目前,全台灣幾乎也只有鴻霖有這樣的接單能力。 採訪這天,記者還遇到經營已逾百年的日本園藝業者(花宇株式會社),他們特地再從台北跑到彰化縣來,就是要來跟鴻霖採購,像是鹵蕨、鹿角蕨等特殊的稀有植 物,老闆說,他經常走訪世界各地,蒐集不同的植物種類,沒想到在這裡一次就可以買到好幾種特殊物種,一行人一口氣帶走五、六種,總共有好幾百株。 過去做批發,即使年營收將近千萬,利潤頂多兩成,因為跨入水生植物領域,把不起眼的小生意做大,去年鴻霖的營收一千八百萬元,利潤就將近五成,「野草變黃金」,也讓許淑美變身新一代富農。 【延伸閱讀】1.它長在水溝邊是雜草,長在我家就是商品。 2.日本百年店採購:園內蒐集的植物高達1,000多種、冷門水生植物逾300種,吸引本百年園藝業者來台取經。 3.賺5成利潤翻身 過去生長在溝渠旁,被視為雜草的水生植物,經過復育栽種後販售,利潤將近5成。 |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楊小林 德國博世集團日前宣佈,2012年,其在華合併銷售額達417億元人民幣。這是博世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第十年取得業績連續上漲。
「在多年強勁增長之後,2012年博世中國業績與歷史制高點保持同等水平,中國仍然是博世第二大海外市場。2013年,博世中國期待實現強勁的增長」,博世集團董事、亞太區負責人瑞世軻表示,「博世過去十年在中國實現了25%的年複合增長率,未來幾年內,博世中國將致力於保持兩位數的年均增長。」
經濟觀察網記者從博世集團2012年業績發佈會上瞭解到,博世各業務領域在2012年表現各異:博世汽車技術業務得益於一系列契合中國市場的創新技術解決方案,全年增長與市場同步;博世工業技術業務受到了工程機械行業低迷走勢的影響;消費品及建築技術業務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復甦,穩健增長。
為了深耕中國市場,博世將一如既往地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預計其2013年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將達到36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本土決策能力,為汽車技術、能源與建築技術的多個在華業務單元任命中國籍最高管理人員。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博士表示,「博世在持續推進本土化的過程中始終注重長遠佈局,創新和人才是博世在華長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博世保持在華高額投資,全年達36億元人民幣,本土化從多個層面深度推進。來自博世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博世中國成功註冊126個本土專利,較2011年增加75%。截至2013年年初,博世中國僱員增加11%,至3.4萬人,其中研發人員增長16%,達3200人。
在多個新項目的帶動下,博世2013年在華業績仍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例如,博世底盤控制系統在成都的新工廠將於今年投入使用,博世電動工具、博世包裝技術新工廠預計將於2014年竣工。另外,在南京,博世汽車售後業務部也建立了集團全球最大的火花塞生產基地與亞太區研發中心。
從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與第一類精神藥品外,一律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實現市場定價。一些媒體發現,心臟病常用藥“地高辛片”,原來零售價是6.7-6.8元/瓶(0.25mg*100片),現在已漲到55-68元/瓶,為原價的10倍左右。其實調價早就發生了,從2014年國家發改委取消低價藥最高零售限價後就陸續調了。價管一取消,藥價漲十倍,這合理嗎?反對者認為藥品很特殊,是用來救命的,支持者認為價管導致救命藥缺貨才要命,孰是孰非?
正方:
地高辛片什麽時候調的價不是問題。在國家取消對藥品的價格管制之後,一種藥品的價格調高了整一個數量級,也太任性了吧?這才是問題。地高辛片主要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屬於低價藥品。低價藥品政策有助於“減輕患者總體醫藥費用負擔”。有了地高辛片這個榜樣,以後幾塊錢一瓶的低價藥,市場上將難得一見,患者的負擔又加重了。
反方:
就拿漲價後68元/瓶的地高辛片來說,規格為0.25mg*100片,劑量為每次口服半片至兩片,每日一次。如果每天只服半片,每天只要三毛四分,一瓶能吃半年多。就是每天服兩片,每日費用也僅1.36元,一瓶能吃近兩個月。普通中國人承受不起嗎?2014年國家發改委放開低價藥價格的同時,設定低價藥日均費用標準為西藥不超過3元。1.36元不到3元的一半。
正方:
上海信誼藥廠回應說,從2014年9月份起,地高辛片原料價格從7.5萬元/公斤逐步漲至2015年1月40萬元/公斤,價格與成本倒掛;為此,信誼調整了出廠價,將規格0.25mg*30片的瓶裝地高辛片出廠價格從2.4元/瓶調至8.31元/瓶。折算成100片裝,相當於出廠價從8元/瓶調至27.7元/瓶,到患者手里居然是68元/瓶。應該擠擠流通環節的水分,減輕患者負擔。
反方:
100片裝的地高辛片出廠價27.7元/瓶,零售價55-68元/瓶,出廠價占零售價之比為40.7%-50.4%,這個比例在合理範圍之內,不過分。零售加價要支付物流、鋪租與人工等成本。不要總以為哪個環節有暴利。只要是自由競爭,所有的環節都只有平均利潤。放開藥品價格,讓生產與流通環節有合理的利潤是好事。讓人有錢賺的供給才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供給。
正方:
其一,藥品很特殊,是用來救命的,如果人家沒有錢等著救命,你賣很高的價錢就很不人道。所以廠家與醫院不能唯利是圖,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維持一定數量的常用低價藥品,是政府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其二,藥品的需求是沒有彈性的,為了救命,患者如果有錢可能出多少錢都願意。所以適度限制藥品的價格,會讓廠家少賺一點,但廠家不至於不賺錢。
反方:
就拿地高辛片來說,國內有生產批文的企業一共有11家,但目前只有兩家在生產。2012年,救治心力衰竭的低價藥品西地蘭註射液缺貨,有生產批文的企業共有6家,但當時只有1家企業在生產。原因都是一樣的:原材料與人工等成本大幅上漲,但藥品定價長期被鎖死。價格管制看起來很美,藥價低得驚人,但企業無利可圖不願生產了,真要救命時缺貨才要命。
【點評者說】政府放開藥品價格管制是明智之舉。對於價管,藥企能繞就繞過去,例如對同一種藥品,停止生產在價管範圍內的劑型,改而生產不在價管範圍內的劑型。2005年國家食藥監局批準的藥品申請數量達11086個,其中新藥1113個、改劑藥1198個、仿制藥8000多個,足以秒殺美國FDA。不能繞的話,那藥企就只好減少甚至停止生產該種藥品。價管的新常態就是難買與缺貨。翻看取消價管前的新聞,幾乎每年媒體都會報道某些低價藥缺貨。
期貨市場下午收盤,焦炭領漲,十六連陽,漲幅達4.19%;瀝青領跌,跌幅達3.30%。
連續大漲的商品今日多數展開回調。黑色系走勢分化,焦炭十六連陽漲4.19%,鐵礦石漲超2%,錳矽、焦煤收漲;矽鐵跌超1%,螺紋鋼、鄭煤、熱卷收跌。
其他品種,滬鋁漲超4%,大豆漲超2%,鄭醇、玉米、豆粕、棕櫚漲超1%,滬鋅、菜粕、滬金等收漲;瀝青跌超3%,塑料跌超1%,橡膠、PVC等收跌。
近期發改委多次召集煤炭企業進行座談,要求先進產能釋放。但國信期貨分析師施雨辰表示,增量需要時間和過程,且一部分企業因安全設備未到位、擔心後期運力緊張導致自己產品庫存增加等原因,生產積極性並不高,因此產量的增加量不如預期多。
鋼鐵研究總院工程用鋼所副所長蘇航認為,國內鋼鐵去產能現階段工作的重心更多集中在對僵屍企業以及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後產能進行出清,因此對目前鋼鐵產量影響並不算大,對焦煤、焦炭需求量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銀河期貨分析師郭軍文認為,焦煤焦炭連續突破新高,主要原因還在於供給側改革的有效落實。因供給超預期收縮、持續存在較大供需缺口,焦煤焦炭庫存不斷消耗。目前已降至安全邊際之下,部分鋼廠已因煤焦緊缺而影響生產。目前產能利用率已處於較充分位置,價格再高都無法促進超額供給,庫存遲遲無法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