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7/1451715.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混沌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
昨日(8月16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远国际)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地产)的全部股权。中远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央企地产“清退令”后,首家明确退出时间的央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大规模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一年内择机出售股份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并确定16家主业为房地产 的央企,而中远集团并不在此列。第二天,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中远集团由此成为首家宣布退出地产 的央企。
目前时间已过去近半年,中远集团终于确认了将房地产业务退出的时间表。中远国际在公告中表示,从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的 远洋地产16.85%的股权,约为9.5亿股股份。有关出售所得款项将成为公司未来全力发展核心业务航运服务业包括并购中远集团系内外项目的资金来源。中 远集团也将借此完全退出地产业务。
据了解,公司还规定每股远洋地产售价不得较出售日期前交易日远洋地产收市价折让超过15%,而且每股最低售价均不低于5.4港元。预期出售上述股权,将为中远国际带来约6.645亿港元税前收益。
在上半年宣布要退出后,坊间对于接盘者就有颇多传言。当前中国人寿持股远洋地产24.08%,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远国际为第二大股东,其余为公众 持股。曾有业内人士猜测,中远国际退出后,中国人寿或将成为接盘者。不过,中国人寿方面3月份曾表示无意进一步增持远洋地产。
大规模退出暂难出现
“中远愿意出售股权,并不一定有人愿意接受。”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不是低价抛售,上述股权要有接盘者也并非那么容易。
据了解,远洋地产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据此前中房信发布的 《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远洋地产以72亿元的销售额排在销售金额排行榜的第15位。
大福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侯凌中认为,由于今年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紧缩措施,将对远洋地产的物业销售构成压力。因此,在最近的一次针对远洋地产的分 析中,他认为今年远洋地产的销售额将比原定目标有所降低。据了解,远洋地产管理层把2010年的预售目标定于200亿元,侯凌中预测将降低 20%~30%。
对于中远国际确定了退出时间表,杨红旭认为,目前更多的央企暂时不会大规模退出地产业务。“中远国际持有的是上市公司股权,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其他央企持有的更多是项目或项目公司,找买家比较困难。”
“我们的方案已经报给国资委,正在等待批复,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昨日,记者在采访相关央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答复。
据分析,目前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所占市场比例有限,其房地产业务很零碎,股权也非常分散。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有227户,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
业内人士仍普遍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距离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杨红旭表示,央企退出,可能是个渐进的过程,除央企是否能积极的落实退出政策外,楼市调控之时,是否有买家愿意接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0/2106811.shtml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1/2142193.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12月20日,刚脱离央企怀抱的远洋地产 (03377.HK)股价急挫5.94%,报收5.07港元。
此前于12月16日,中远国际公告,拟每股5.60港元溢价出售其所持远洋地产16.85%的股份,中远国际将套现约53.2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远国际全面退出远洋地产,市场关注远洋地产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未来股东结构的潜在变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市场更加关注另一个焦点,即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海外基金很可能已经曲线接盘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在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压 力之下,这是否将引发新一轮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的热潮?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否违背了地产调控的初衷?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
一度“进展缓慢”的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终于出现了“第一例”。
12月17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向媒体透露,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16日已将所持远洋地产的股权全部出售。中远国际 (00517.HK)原本持有9.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总股份16.85%,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人寿)。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 际57%的股权。
“中远集团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完全退出了远洋地产,成为78家涉足房地产央企中最早退出地产业务的企业。”国资委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市场原本预计,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会趁机增持。但是,根据今年9月初出台的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成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而中远国际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预期买方及最终实际权益人将为第三方。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是这次配售的主要买家。如传闻属实,南丰集团未来将可能挑战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向中国人寿买入远洋地产的股票,成为远洋地产的真正控股者。
“接盘者”身份存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远洋地产的接盘资金神秘莫测,香港联交所尚未通过公告揭开谜底。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及另一家私募基金将承配大部分股份,但此消息未获远洋地产及南丰回应。另有消息称,南丰集团旗下南丰房地产基金与另一个外资基金,各认购约23.4亿港元中远国际出售的远洋地产股权,即南丰此次购入远洋地产约7.4%股权。
事实上,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2月14日晚间,远洋地产在H股公告,计划与南丰集团成员公司GoldenSuccess成立合资公司,将开发此前联合投标收购的北京朝阳区若干地块,目前双方已经签订谅解备忘录。
远洋地产与南丰集团并不是首次合作。7月27日,香港南丰集团主席、“棉纱大王”陈廷骅斥资35亿港元,认购了远洋地产发行的5.1亿股债券(相当于9.97%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南丰集团的背景发现,南丰集团在内地的地产投资分“两条腿”走路。除南丰中国直接投资开发外,还通过与汇丰银行共同成立的基金参与内地的房地产投资。此外,南丰集团还曾通过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共同成立并管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接盘资金中,被刻意隐匿的是一家外资基金。业界认为,这个外资基金很可能就是汇丰银行的下属基金,或者是与南丰集团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告信息确认。
警惕外资曲线介入央企地产
针对远洋地产的接盘者,《每日经济新闻》致电国资委相关司局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说法。但是,该人士说,“中远集团作为央企退出远洋地产,这已经是事实。至于是否有海外基金接盘,这不是国资委的监管范围。”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如果是海外基金借道香港南丰集团接盘了远洋地产,则值得警惕。在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今天,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将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遭遇业界诟病。
12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吸收FDI增幅明显。1~11月房地产行业吸收FDI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此外, 刚刚过去的11个月里,已经有977家外商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务部做了备案,2010年将突破1000家。在977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仍然是 老牌的香港地产公司以及借助海外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
上市夢,終不還?
早在2011年,搜狐暢遊已併購第七大道68.258%的股權,據公開資料,此次交易對價包括6,826萬美元現金及最高不超過3,276萬美元的額外浮動。
該協議中還表明如果第七大道的業績表現達到約定的標準,並且第七大道在2014年之前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或者香港交易所完成首次公開募股,其非控制性股東有權將持有的股票以提前約定的價格出售給暢遊,認沽期權將於2014年到期。
而就在去年搜狐二季度財報發佈後,搜狐和暢遊公司聯合宣佈,暢遊控股的網頁遊戲子公司第七大道計劃以保密提交的方式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草案。大背景,則是在2012年上半年,「頁游」整體規模在收入貢獻高達38.2億元,增速達到46.7%,同期用戶也增長了27.7%。
遺憾的是,不僅網遊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市盈率普遍不高,如今隨著手游聲音的日益高漲,頁游那種「今日圈錢,明日散」的風範也使得玩家正在主逐步轉移,儘管業內普遍預測「頁游」市場在2013年規模將破100億元,但資本市場通常只認前景,不認錢,否則也不會出現九城那現金流高於市值的笑話了。
此前對於第七大道上市的具體目的,搜狐暢遊的首席財務官何捷曾表示「主要是為第七大道的股票創造一個公開市場以及通過提供股權激勵來吸引和挽留優秀員工。」
如今在管理層股東股票清盤後,這一目的恐怕也不在站得住腳,而認沽期權的行權,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第七大道上市的破產,或者說即便上市也很難達到當初的行權價格。
下一步怎麼走
上市的路在變窄,但不意味著,頁游便沒了出路,畢竟頁游的現金流就在那裡,有增無減,那踢好了上半場的頁游,該如何演繹好下半場的精彩呢?
首先,借殼國內。37wan投奔了大唐,掌趣科技也在收購頁游公司「動網先鋒」後股價近乎翻番,考慮到國內二級市場對於互聯網概念的無限追捧,且概念股較為稀缺,在前輩們帶了個好頭的前提下,後來者恐怕將蜂擁而至。
其次,向平台發展。走向平台總是沒錯的,特別使擁有研發能力的平台更為稀缺,隨著大平台商、力量入口的步步強勢,話語權的爭奪,成為了頁游研發商所關注的問題。
最後,借雞生蛋。雖然遊戲一直是廠商最好的現金牛業務,但除了幾家已經上市的企業外,多還是用來當主業務的輸血機器。那頁游公司是否可以在內部鼓勵創新呢,這相比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11月11日,僅用38分28秒,2014年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總成交額超100億元,其中無線成交占比45.5%! (天貓微博截圖)
5月4日,據天貓官微發布消息,阿里巴巴集團開出5月首張炒信(註:即炒作信用)罰單:首批23個天貓商家被查實參與“物流刷單”,依據天貓平臺有關規則,這些商家已被查封清退。據悉,此次遭阿里清退的炒信商家涵蓋了天貓家裝汽車、數碼家電等多個類目。
這是繼菜鳥宣布取消國通快遞的在線下單功能後,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在打擊炒信方面的又一項新舉措。
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物流平臺菜鳥網絡對外宣布,對13家快遞公司進行下線處罰,其中5月4日起正式關閉國通快遞在線下單功能1個月,等其整改後再決定是否恢複服務。中通、圓通、申通、百世匯通、韻達等各快遞公司均對內部發出告示,要求禁止受理淘寶、天貓平臺商家炒信快件。
據澎湃新聞消息,菜鳥網絡透露,判斷是否應該強制下線一家物流公司有兩個要點:一是公司確實存在明顯的炒信用行為;二是該公司的數據、權責都非常不健全,並且沒有和菜鳥網絡進行完善的信息對接。
但阿里巴巴突然宣布下線多家快遞公司的做法引起部分淘寶商家抱怨。有商家表示,下線上述物流公司事發突然,沒有給商家緩沖期,有的商家稱自己一下子積壓了幾百單快遞發不出去。有些商家埋怨淘寶應該是去懲罰那些炒信的商家,而不是清退物流,影響正常店鋪運行。
對此,阿里巴巴搜索事業部有關負責人回應,2014年年底,經調查,確認某些物流公司存在公司內部人員與刷單公司“里應外合”情況。今年年初,行動小組找到國通快遞等公司,在確實證據面前後者承認確有刷單問題並表示願意配合整改。
據了解,“物流刷單”是指物流公司內部人員協助不法商家寄送空包件或提供不真實物流信息,從而提高商家成交量、信用等級。
目前,淘寶上各種刷信譽的手段一直存在,已在網上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商家還會通過專門從事空單號買賣的中介公司協助刷單。
據南方周末網報道,也曾有網友舉報京東員工安排商戶刷單,增加京東商城的銷售量,而刷單商戶可獲得京東提供的“資源位”(廣告位)補償。有業內人士指出,刷單現象在開放平臺並不罕見。此前有淘寶賣家發出了“不刷單等死、刷單找死”和“淘寶一半銷量靠刷”的感慨。
而在今年“2015賣家年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零售平臺事業群總裁張建鋒曾透露,一些賣家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把精力花在炒信、刷單等“努力”上,5月起阿里會推出非常嚴厲的處罰措施,從商品的降權、店鋪的降權,直至店鋪的關閉。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阿里此舉是為應對未來可能出臺的網店征稅政策。
據北京商報消息,5月初,網上曾流傳“多地天貓店主被國稅部門約談補稅”的消息,一名天貓店主收到了來自上海市閔行區國稅局的詢問通知書,上面寫明由於2014年網店銷售額申報較低,存在涉稅疑點,因此該店主要接受稅務部門的約談。若按照稅務部門的說法,其天貓店可能要補交100多萬元的稅款。
據了解,上海閔行區的部分天貓店主已經向稅務部門提供了交易憑證。不過,何時補交,補交多少目前還在溝通。
不過,對此,天貓在官微上發表三點回應。天貓表示,國稅總局從未發布對天貓商家補稅的政策或者通知,關於補稅的說法是電商同行“有組織的謠言”,目的在於打擊天貓。但天貓在回應中並未否認部分網店被約談的事實。
在中國,每年空心膠囊的使用量達2000億粒,人均使用量超過150粒/年,不光是藥品,日常保健品也是膠囊的大用戶。
在“毒膠囊”事件之後,這個行業正在發生飛速的變化。“過去,家庭作坊式生產占據膠囊生產70%的市場份額,現在,行業內前5名企業已經可以占據50%的市場了,而且行業還在不斷集中。”江蘇力凡膠囊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勝輝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市場集中,但全憑價格競爭的膠囊格局仍未改變,“膠囊作為主要輔料,當藥企成本承受壓力後,自然而言地想到在這一塊下功夫。”
那麽“毒膠囊”事件之後,行業到底應該往哪里走?
高端化未能突破低價”圍城”
2012年“毒膠囊”被央視曝光,當時一些企業使用已加工皮革的下腳料作為明膠原料制作膠囊。但由於工業皮革通常使用含鉻的鞣制劑加工,因此,這些皮革下腳料制成的膠囊往往出現鉻超標的情況,事件一度驚動衛生部及公安機關。
三年後,曹勝輝作為行業親歷者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毒膠囊事件之後,行業內的小作坊少了很多,但仍然不能完全遏制。主要原因在於,國內膠囊用藥以普藥為主,醫藥招標的政策讓普藥價格不斷降低,作為主要輔料,膠囊也經常作為壓成本的對象。”以市面上一盒7元的阿莫西林(24粒裝)為例,每一顆膠囊的成本約0.015元,可以占到整個輔料成本的30%-40%。而藥用、食用以及工業三種不同類別的明膠,價格分別為5萬/噸、2-3萬/噸以及1萬/噸,價格成本相差也很大。
其實,“毒膠囊“至今還不時見於報端,2014年,浙江寧海檢察院通報了一起非法生產“毒膠囊”的案件,5個月內,對外出售了9000萬粒。今年初,“毒膠囊”又重現,濟南警方搗毀了6處涉嫌制售假藥窩點、查扣500余萬粒重金屬鉻含量超標40倍以上的“毒膠囊”。
“中國醫藥重複建設,同類產品拼價格的情況只會讓行業又走進死胡同。”曹勝輝認為。力帆最近就投產了投資6000萬元的高端膠囊車間,希望走高端路線。與該公司相似,爾康制藥(300267.SZ)控股子公司湘藥制藥今年也披露,投資4180萬元建設了年產84億粒澱粉膠囊制劑車間的項目,並將澱粉植物膠囊產品運用到阿莫西林膠囊的生產。據了解,目前高端膠囊主要指腸溶膠囊、植物源膠囊,價格通常是普通膠囊的2倍到3倍。
同樣經歷過“毒膠囊”事件的山東赫爾希膠囊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晨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也表示,“毒膠囊”事件之後,市場開始關註植物源膠囊的產品,原因是安全性高,不會出現瘋牛病、口蹄疫等問題。不過他也坦言,因為價格較高,可能藥品行業比較難接受。
這種高端化的做法,其實並未能打破行業低價競爭的格局。“這種植物源膠囊,至今還沒有進入2015年《中國藥典》,因此也沒法獲得註冊批件,目前只有生產許可,所以只能供應到國外市場或者國內的保健品市場。所以廠家也不敢盲目去做,整體生產量還是很低。”董晨曦說。以歐美市場為例,目前以澱粉、纖維素的植物源性膠囊的應用相開始顯現,全球需求量的年均增速達40%。
曹勝輝認為,國內的膠囊市場,發展至今,應該考慮從量到質的改變。
監管標準亟待精細化
國內的膠囊產業,整體規模近30億元,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包括蘇州膠囊、力凡膠囊、黃山膠囊、廣生膠囊等。在“毒膠囊”事件後,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反映,國家對金屬鉻含量的監管有明顯加強。
目前,國家對空心膠囊的規管主要參考《中國藥典》,當中特別將“鉻”從重金屬的檢測中單獨出來,要求按照標準方法檢測,含鉻量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在2010年時,中國藥典已經將此項單獨抽出,但業內一直沒有重視監測,其中的原因也包括了檢測儀器比較貴,但毒膠囊之後,監管部門明顯加強了對重金屬的檢測。”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不過,在業內看來,監管標準還需要細化。今年先後獲得了賽諾菲、拜耳的大額訂單,與雅培全球層面的戰略合作也在進行中,曹勝輝說,企業為走出海外布局了起碼5年,直到今年才少有收獲,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其他國家對空心明膠膠囊的監管方式,“相較而言,國家對膠囊的監管還處於粗放型階段。”
曹勝輝首先以重金屬舉例,對於其他重金屬,目前國家主要使用‘熾灼殘渣’的方式判斷,要求不透明膠囊的雜質在2%以下。"但現在好的企業,基本可以將雜質控制在百分之零點幾,百分之一左右的也大有人在。而且,不管是百分之幾,重要的是里面到底含了什麽東西,到底是土壤還是其他重金屬”。
除了重金屬外,曹勝輝還建議,國家應該將抗生素、激素等檢測都加入檢測範圍。“其實在國外,對生產用水系統也非常關註,我覺得這方面中國也可以參考。比如美國,它主要對電導率、有機碳總量進行檢測,前者主要是檢驗雜質的含量,要求在1.1ml以下,而我們國家的標準是7-10ml,後者則與潔凈度有關。雖然檢測項目不多,但抓住的都是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