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從能做一款產品,到能夠獲得商業上成功,中間隔著喜馬拉雅山。有產品技術功底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他們的視野和商業邏輯。

i黑馬訊(葉靜) 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北京舉行,今日關鍵詞“學習社群”。藍港互動CEO、斧子科技CEO王峰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為王峰演講節選(經i黑馬編輯):

從金山、藍港到斧子科技

主持人提到我新公司的名字——斧子,我的感覺是名字太難起了,不是因為我們要起一個很雷的名字,主要是水果被起光了,粗糧也被起光了。互聯網時代有一個明顯的特質就是吸引眼球,名字、色彩、個性已經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元素,我們過去把它叫VI,但互聯網的名字跟傳統的公司名字非常不一樣,傳統的名字要特別古樸的,特別文雅,但是大眾不好記憶,今天創業者起名字,首先要好記,一提到你馬上就能想到。

我沒有想講太多東西,創業者都有自己的難處,成功沒有範式,盡管從創業哲學、創業感受上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但這跟每個人的經歷、視野甚至跟性格特質相關。

我主要談幾點,在談之前先做一個小廣告。我是8年前出來創業的,創業之前在金山做了10年。這10年里,我做過最早的金山詞霸產品經理,金山後來的兩個重要業務:殺毒軟件和網絡遊戲,我前後是這兩個事業部的總經理,中間還有一段時間帶了營銷。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過去的10年里,確實做了很多積累。但當時我沒有完全意識到我的人生跟創業相關,後來我仔細反思了一下,我的人生就是整個創業的人生,因為在金山工作的時候,是從幾十個人做起來的,我說求總特別牛,後來才明白,我們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小公司給我們帶來的鍛煉超過我們過去在外企、大公司。

從這個角度看,我有幸在一個不斷創業的公司里,打了10年工,而且擔任了三個比較重要崗位的負責人,這為我日後出來以後融資、找人、驗證商業模式積累了比較厚實的精神準備,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覺得這個問題當年也遇到過,當年也覺得差點過不去。藍港有一位創始人也是我原來在金山的同事,他說你知道當年我在金山為什麽那麽努力工作嗎,他說我總怕公司倒閉。後來我想這是多麽了不起的公司文化,讓員工成天害怕公司倒閉,而且要努力工作,這就是創業的心態。

創業以後我發現,創業者每天的心態都是這樣的。去年底我們在港交所上市,回想創業這8年,前10年比之又是毛毛雨。2007年創業的時候,我想過工具、社交,我的一位早期同事馮鑫做了暴風影音,還有很多同事做了電商。我當時認為遊戲是繼門戶、搜索、社交以後的最大的能看見變現的模式,但是回看我們2007年做端遊的時候,已經面臨8大端遊公司全上市的局面,也就是說市場留給你的空間、潛在機會沒那麽大了,要血拼才能成功。

我們進來以後發現市場在變,我們既要保持夢想,往前走時又不得不做每一步的適應,所以我們從端遊、頁遊、手遊,直到我們在移動業務大爆發後才把手遊業務做到一年六七億的收入,去年底香港上市。

在早期時,我覺得能賺錢,但是長不大,創業者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矛盾心理,去還是留,向左還是向右…太多問題。回頭來講,我在今年再下了一個決心,做了一個新的公司叫做斧子科技,想做電視遊戲主機,也就是每個家庭可能真正需要的電視遊戲機。原因在於互聯網已經從PC、移動逐漸連接到TV,今天大家看到智能TV已經發布得越來越多了,家里的WIFI到處都有。當連網已經完全進入家庭的時候,影視、娛樂都是非常剛性的點。從這個點,我認為有機會成功做中國的家用遊戲主機。有幾點:

第一,硬件的本身,我認為遊主機要遵循摩爾定律,有可能一年發布一代。

第二,內容盡可能的全球化,打通世界,移植到我的系統上。

第三,互聯網產品一定有一些模式,比如說信息聚合、分享以及社群化,一定有很多深層運營的機會。

所以今年我拉了華為、微軟、騰訊和過去認識的一些朋友一起做了這個公司斧子科技。

我的三點創業感受:視野、心態

我自己經歷過職場、創業,公司上市,這一兩年還跟蔣濤做了一個小基金(5億人民幣),所以我從三點分享一些我的創業感受:

1、視野

有人能做大,有人一輩子拼命也做不大,很大程度上是眼界,尤其是在全球化這個市場(這個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創始人、創始團隊的視野、眼界才能決定格局。我們都說自己是產品經理,我也做過產品經理,看到好多創業者也說自己是產品經理,好多投資人也說我們就投產品經理,我說不要被這個蒙騙,其中還有很多邏輯問題。

從能做一款產品,到能夠獲得商業上成功,中間隔著喜馬拉雅山。太多人在做產品了,一線的互聯網公司里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但是日後能做成的那幾個人,你看看他們的標簽,給他們做一個集體畫像,有產品技術功底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他們的視野和商業邏輯,有沒有一個比較高視野和比較完整的商業邏輯。否則做了一個產品,有不懂的投資人投了進來,幾個月後沒錢了或是掛掉了。

其實可以想象得到,在未來,還有無數的投資人要進來,這些人根本不懂你說的技術或者個性化的體驗,更多的是聽你的商業邏輯。所以我就想,如果你不能把做這件事的商業邏輯講清楚的話,確實不容易成功。但是有沒有例外嗎?或許有。我們看Facebook的成功,你能看到他背後有一些東西在驅動,他的早期投資人很早就意識到這是能做大的事,給他的各種商業啟迪都伴隨著他的成長過程。相對來講這比較偏門,自我狹隘的創始人不容易大成。過去我們很喜歡用一個詞“標桿”,我覺得有一個好“標桿”永遠沒錯。

2、心態

心態是什麽樣的?我自己不斷創業,現在又在做一家創業公司,斧子科技已經120人了,我們第一輪融了6000萬美金,我沒有找其他投資人,都是藍港早期的股東還有藍港。

當我再次創業的時候,發現又回到了這樣一個過程,既要有理想主義情懷,又要面對非常尷尬痛苦的腳下。我說在理想主義的前方與在現實主義的腳下中間,有道光,那道光能不能在心中照亮我們,很大程度上是樂觀主義的心態,然後就在前行過程中是極度的惶恐。

很多創始人找我融資的時候,說你給我點錢,我們特牛,我一看都是高材生,跟他聊天特淡定,我說這麽淡定能成功嗎?這種狀態太重要了。反而是說這哥們好像不行,我說為什麽不行,你看他慌里慌張的,一問就是有壓力,我說這可能是對的,你要看他內心的東西,如果他的方向對,他在打仗的狀態,一切都可以理解。

我很感謝過去投我的鄧鋒,在我還沒有完全講清楚商業模式的時候,他就給我了2000萬美金,沒有這2000萬美金,一定上不了市。我聽過鄧峰講他創業,我才知道這麽牛逼的人原來的經歷也那麽痛苦,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的距離,我覺得我要找這樣的人投我。

所以我認為創業過程中無論你怎麽樂天派,都會處在這種狀態,把每一仗當成最後一仗打,這場不行就掛。雖然投資人鼓勵你不要著急,用八年十年才能成功,但你自己不要那麽淡定,十年以後都老了。所以一定程度來講,你要想好長遠的、曲折的路,但是每一步的過程是不是全力以赴了。我後來見到很多人,都不抗問。

3、帶兵

我曾經幫人打工,在金山曾經想做高管,想做更大的事兒,金山也確實給了我很多事兒幹。但當時是老板授予你當事業部總經理的,授予你當高級副總裁,是別人給予你的權力。有一天你創業時發現,是劉邦項羽,沒有人授予你權利,你自己當老大。後來我見到很多創業團隊,那個狀態,幾個創始人,溫文爾雅、相敬如賓,看那個狀態就知道,他們之間是請客吃飯,沒有領袖。

我們投資創業很大程度看團隊,但更別忘了看領袖,好的創業團隊是有絕對領袖的團隊,而不是我們團隊履歷都很棒,一問誰是老大,結果各管一塊。我再問那聽誰的,回答是我們一起商量。這樣不行!一定要有一個領袖,有一個絕對負責的人,這樣才能在每一仗時全力以赴。不然,創業不斷試錯,在試錯過程當中又不能全力以赴,不能形成一道命令,就推不動沒戲。

早期我們看聯想幹得很成功,後來看到的是強調執行力;後來看到很多互聯網公司說我們很強調個性化、創意,那是表象、騙你的。你會看到他們開會開到黑夜,老大天天在屋里罵人,不罵人的老大怎麽幹?!不管你的創業團隊有多麽好的背景,記得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個過程很重要,日後才能形成每一仗都能打得很有進攻性。

有時候我也喜歡讀一些雜書,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典故可以看。大家一講歷史就講桃園三結義,我在屋里負責哭,你負責算計,似乎這就成功了,這個不行。你在屋里哭,肯定會掛的,見到投資人不能哭,見到兄弟們不能哭,還要告訴他們我們會成功,心里怎麽難都不能講,因為你是領袖,你得帶著大家往前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剛才講的團隊固然重要,但是創業投資要看深,其實看的是領袖,我覺得投領袖比投團隊更重要。

中國文化有很多要命的問題,那些在農耕經濟時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一旦跑到現代工業社會,與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結合起來,發酵出一股酸臭味。古代有一句話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是君子,你是小人。哪來的君子小人呢,創業這個過程當中要有團隊要有領袖,這可能要比談君子談小人更重要。一旦開始創業,就要擺脫掉這些酸臭的習氣。能幹事的人自有一套氣質。

以上說的都不對,創業主要靠命。謝謝大家!

相關閱讀,《一半是悍匪,一半是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