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排放達標造假泛濫 環保部抽查70%不合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586.html
新車排放達標造假泛濫 環保部抽查70%不合格
一財網 章軻 2015-05-08 15:33:00
調查發現,汽車(輕型汽油車和重型柴油車)出廠時,用僅僅達國二或國一排放標準汽車,套用國三標準或國四標準合格證,批量生產,以國三和國四排放標準的偽裝面目出廠銷售。
“‘假國四’絕非個別現象,這是汽車行業潛規則。”環保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研究員韓應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近期,有關機動車檢測造假的事不斷被媒體曝光。韓應健對記者說,其實,一些汽車廠商為壓縮成本,新車排放達標造假的事也非常普遍。
“這些車企都不是邊邊角角的,說出它們的名字,全國老百姓都知道。”韓應健說。
本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去年,環保部曾在新車註冊登記環節對發動機、尾氣後處理裝置等排放控制關鍵部件進行了一次現場檢查。結果顯示,僅在這一次針對京津冀地區新購柴油車的抽查中,就有70%的受檢樣本不合格,而絕大多數不合格的柴油車,非但沒有邁進國四門檻,甚至連國三標準都難以達到。
調查發現,汽車(輕型汽油車和重型柴油車)出廠時,用僅僅達國二或國一排放標準汽車,套用國三標準或國四標準合格證,批量生產,以國三和國四排放標準的偽裝面目出廠銷售。
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間,吉林、河北、河南、湖北、海南5省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曾對銷售不符合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輕卡汽車經銷商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進行了沒收、召回、罰款處理,累計罰款290多萬元。但購買到“假國四”的車主,至今仍未獲得相應賠償。
其中,涉案的汽車品牌包括“東風牌”、“解放牌”、“斯卡特牌”、“歐鈴牌”、“凱馬牌”、“富奇牌”、“北京牌”、“時風牌”等,涉案車輛達到126輛。
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假國四”汽車,主要是裝配了假冒套牌的發動機,未配置作為整車達到國四排放標準的關鍵部件——高壓共軌、增壓中冷和尾氣後處理系統,發動機配置和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不一致。
“車輛合格證上,明明寫的是國四排放標準,但檢測結果卻是一個介於國一和國二之間的車。”一位車主說。
韓應健介紹,對於新車出廠有排放虛假達標的問題,有關部門早已註意到。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環保、工業和信息化、質檢、工商等部門聯合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監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環保不達標車輛的違法行為。”
2014年3月27日,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開展機動車環保生產一致性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環保不達標車輛的違法行為,依法對機動車環保達標實施監督管理,組織開展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工作。……檢查對象為輕型汽油車、輕型柴油車、重型柴油車、發動機以及摩托車等生產企業。”
同年5月27日,國家認監委發布《關於加強機動車環保產品一致性檢查有關工作的通知》,稱“違法生產不達標車輛的局面若不盡快加以扭轉,將嚴重阻礙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進程。”
8月6日,為進一步防止新車出廠時“環保達標”的虛假和作弊,環保部、工信部、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多部門聯合印發了《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管工作方案》,決定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工作。
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印發加強“車油路”統籌加快推進機動車汙染綜合防治方案的通知》,再次強調,“完善機動車準入許可和強制認證制度。2015年底前質檢、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工商等部門建立一體化的生產一致性檢查的聯合管理機制。“
韓應健對記者說,“從2013年9月到2014年10月的一年時間里,國務院和多部委連續多次發布文件,如此高的密度,為什麽?就因為新車排放達標造假非常嚴重。到了泛濫的地步,高排放很快傳遞到在用車。危害極大!”
國四標準是國家第四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是現階段國家治理霧霾、改善大氣環境汙染的重要措施。相比國三排放標準,實行國四後的輕型汽車單車汙染物排放降低50%左右,顆粒物排放降低80%以上。
環保部2014年公布的《中國機動車汙染防治年報》,2013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32億輛(其中汽油車占83.5%),汽車尾氣成為機動車汙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來源,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超過90%,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過80%,是造成光化學煙霧和灰霾的主要原因。
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廠商和經銷商之所以知法犯法,主要原因是制售“假國四”車收益頗豐。據了解,不少輕卡企業習慣以價格取勝,走低端路線,利潤比真國四車多出近萬元。另一方面,在商用車國四排放標準升級過程中,輕卡市場持續低迷未見起色,輕卡排放升級成本過高也成為“知假賣假”的重要原因。
但市場上大量充斥著低等級排放標準的汽車,為霧霾治理增加了難度。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北京王府井商圈純外文店名泛濫身在中國 疑在異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280

北京市百貨大樓南樓一層滿眼是外文店鋪名,如果不知道是在中國,很可能誤認為在國外了。 (賈培信/圖)
四百余幅照片,兩萬余字的報告。
這是兩位退休新聞工作者歷時兩年,就北京多個商圈店鋪命名問題沿街走訪的調查結果。這篇題為《給我們的商業夢起個中國名——中國商家用純外文名稱的現狀和依法規範商家名稱的調查》(以下簡稱“商家名稱調查”),經北京市東城區專家學者名人協會和全國政協委員之手,於2015年3月提交到全國政協。
據了解,該建議已引起商務部、中國社科院等部委機構的重視。報告中提及的商圈管理方之一的王府井大街建設辦,亦就此召集有關單位召開了會議,研究改進方案。
因洋文店鋪名滿目皆是,不少身處其中的消費者稱似有異國他鄉之感,認為其知情權受到侵犯。面對此景,多數受訪者表示,中國店鋪可以有英文名,但不能沒有中文名。
走在中國商店,更像在國外
據南方周末調查,北京商圈里的商店店鋪完全用外文名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外國商家沒用入鄉隨俗的譯名而只有外文名;另一種是中國商家給自己起了個洋名字而不用中文名。
為了掌握一手數據,南方周末以北京王府井大街各店鋪2011年以後的命名為調查對象,一家挨一家地調查統計店鋪的名稱、所屬省市及國家,進行分類分析。
在王府井商圈,南方周末在北京市百貨大樓調查發現,與很多商店一樣,這里的不少店鋪只用洋文名稱。比如該大樓南樓一層的化妝品專區,26家店鋪中只有佰草集、香奈兒等7家同時標有中文、外文名稱的中外店鋪。其余19家,原地產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均是清一色的外文店鋪名。
在王府井東方廣場,僅據商場展示的111家品牌統計:中文店鋪名有英皇鐘表珠寶、西蜀豆花莊等9家;用中文和外文名稱的有海盜船Piraeship、天福茗茶Tenfu's Tea等44家;完全用外文店鋪名的有Azona、Omega等58家。而一半以上的店鋪,完全用外文店鋪名稱,其中有外國的,也有中國的。
根據新東安市場商戶指南提供的情況,174家商鋪中,用中文店鋪名39家,如北京的東來順、百老匯影城等;同時用中文、外文店鋪名稱59家,如同仁堂 Tung Ren Tang、聯想 Lenovo、哈根達斯Haagen-Dazs等;純用外文名的店鋪有76家,幾乎占總商戶的一半。
從第二屆北京王府井國際品牌節的官方介紹不難看出,140家商家中,中文店鋪名占19%,中文、外文店鋪名占11%,而完全用外文作店鋪名的占70%。
而完全用外文作店鋪名的,在北京西單等地的許多店鋪也不少見。在許多商店店招里,中文店鋪名幾乎被外文店鋪名淹沒。據南方周末觀察,上述商圈店鋪店名處於沒人管、沒人問狀況,幾乎是想用哪國文字均可。
多數受訪者不識純外文店名
值得註意的是,這樣純粹以外文做店名都是經過主管部門註冊登記過的。面對這種不正常的狀況,有受訪者批評相關部門對此“視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不為”。
針對店鋪用純外文名的現象,南方周末在北京王府井、西單、前門、崇文門、地安門等地段展開路訪,受訪者來自上海、河北、陜西、湖北等地,其身份有商店營業員、學生、教師、幹部、工人、農民工、出租司機等,年齡層次老中青,均占相當比例。在接受南方周末調查的600多人中,贊同商家用純外文名稱的只有24人,不贊同商家完全用外文名稱的576人,後者占受訪者的96%。
贊同在我國的外國商家用純外文名稱的受訪者說了各種理由:顯示身份、品位,招徠顧客。而不贊同商家完全用外文名稱的受訪者認為,商家完全用外文名稱大大降低了群眾對商家的認知。
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說,她路過北京市百貨大樓名為La fee marabdutee的店鋪,幾年來不知走過多少次,還買過東西,但是不知該店鋪哪個國家的。後來還是南方周末的調查才得知,這是一法國品牌。
後來,南方周末挑選了10個外國品牌制作問卷,一張寫中文書寫店鋪名,另一張店鋪名用外文標識。隨機調查發現,10家外文商家名稱的認知率是17%,10家外文商家中文譯名認知率是83%。
更值得註意的是:譯名資生堂等品牌的認知率是100%,而相對的商家外文名稱的認知率是0。也就是說,對外文商家中文譯名認知度高於完全用外文商家名稱。
有法不依,建議監管
多位受訪者表示,中國商家店鋪在國內只用外文名,本質是不相信自己,有崇洋媚外的嫌疑。
另有受訪者認為,店鋪只用外文名稱和用外文來進行產品介紹,關系到顧客知情權。如果只用外文名稱,甚至以外文介紹商品,這無疑剝奪了顧客的知情權。
針對上述情況,南方周末查閱了產品質量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後發現,對店鋪名稱早有明確規定,需使用中文店名,可是沒有任何有關部門去執行管理。產品質量法規定,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必須有中文標誌。同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產品或產品包裝上要用中文標明其產品名稱、廠名和廠址。對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也必須有中文標識。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誌牌等使用外國文字並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規範漢字。而城市公共場所的設施和招牌、廣告用字違反本法有關規定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並督促其限期改正。
從以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可以看出,對國內的商家要用中文名稱,國外進口的產品制造商名稱也須有中文標識等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可進一步調查發現,目前市場里之所以存在的店鋪名稱等問題,源於有關部門沒有真正執行法規的規定。
關於商店、店鋪名稱的規定並不複雜,但是要真正落實,這還是一項不小的工作。只有通過多方努力,在國內去掉純粹的外文商店、店鋪名稱,依法規範全國商店、店鋪名稱,才能為我們的商業夢起個中國名。
(賈培信,《農民日報》原第一副總編輯,中國農業出版社原總編輯;高端芳,資深記者,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原副會長)
停車場一線員工灰色收入泛濫 “朋泊”想收緊他們的口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0/155313.shtml
導讀 : 在停車場的人工管理環節中,通過系統來管住一線工作人員的灰色收入。
“停車”這個被眾多車主抱怨的老大難問題,在投資人和行業從業者眼中,卻是一塊兒誘人的大蛋糕。i黑馬查閱相關數據發現,2015年的每個月份,都有千萬美元級的資金流向停車類應用,而停車行業的年停車消費市場規模約為 5000 億元人民幣。
這蛋糕看起來雖大,卻不好切。朋泊停車創始人周淵凱認為,現在討論C端和用戶體驗還為時尚早。“C端用戶在現在這個階段根本就沒有需求,因為B端不夠大。”只有在B端足夠大的情況下,C端的的服務形式才能做成綜合化的,到時候停車只是增值服務當中的一項。
朋泊做的是B端停車場用戶,對於停車行業,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在有停車需求的車主與停車場的產權方業主之間,存在著一個“黑盒子”。車主花10塊錢停車,進入“黑盒子”,到了業主手里,可能就只剩下7塊錢。為了管控和減輕這“3塊錢”的損失,傳統的產權方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周淵凱舉例說,某家停車場總部就幾十個人,下面卻要管理全國七千多個員工。“這七千個員工什麽都不幹,天天就琢磨一件事:怎麽把黑色收入揣自己的兜里”。
去年開始投入運營的“朋泊”,舍棄了諸多其他的邏輯,專註於B端。朋泊向停車場的產權方或管理方提供的企業級服務產品是一個停車管理系統。使用系統後,停車場管理方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
在停車場的人工管理環節中,系統也著力於管控住一線工作人員的灰色收入。收費員不能修改任何與車輛信息、停車時長、進出時間等相關的信息,收費員對系統的每一步操作也都將會被監控紀錄。
據周淵凱介紹,“朋泊”系統現在已經運營和管理的車位有6萬多個。另外,“朋泊”去年與天津市地方政府合作,搭建了一個天津市的停車運營管理平臺,已經上線了四萬多個車位,目前他們也在計劃著與更多地方城市合作。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張光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軍武娘”泛濫,二次元遊戲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4/157152.shtml
“軍武娘”泛濫,二次元遊戲路在何方?
手遊矩陣
文|手遊矩陣(shouyoujuzhen)
國內遊戲行業有一個“頑疾”:不事創新、專司“換皮”。某款(或某類型)遊戲一旦火起來,緊跟著就有一大票莫名其妙的跟風之作湧現。玩家們亂花迷眼,業內人士驚掉大牙,卻襯得遊戲圈“熱火朝天”,可笑可笑。
最近一段時間里,這樣的趨勢再度出現。隨著艦娘等二次元“軍武娘”題材走紅,一時間各類跟風作品也是層出不窮,披著“軍武娘”及“二次元”的外衣就往外扔,卻並沒有搞清楚它們走紅的根本原因。
萬物皆可“娘”,生拉硬拽為哪般?
要追溯“軍武娘”的源頭,最廣為人知的當數“艦C”——DMM在日本運營的頁遊《艦隊Collection》。
語言不通、遊戲不便(需要掛VPN等),讓許多玩家並不了解艦C。直到《戰艦少女》將其改頭換面引入國內之後,一股“艦娘風”才真正刮遍大江南北,讓許多玩家投身其中並由此了解到艦C這個鼻祖。

艦C是許多玩家的“軍武娘”啟蒙作
然而艦C將艦船“娘化”是有文化根源的,許多國家的海軍都有一個習慣:將艦船以女性化的名字命名。因此將艦船“娘化”,從文化根源上是講得通的——這就好比《刀劍亂舞》里將各式日本名刀男性化,是因為日本有以刀匠姓名為刀命名的文化傳承。
放到國內,這味兒可就變了。坦克娘、飛機娘、機甲娘,能用來娘化的東西一股腦全部娘化,趁著艦娘帶起的這股“二次元”東風想要分上一杯羹,未免讓人笑掉大牙。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這些娘化遊戲並沒有理解到“二次元”遊戲的精髓在何處。

精美的立繪,是二次元遊戲統一的精髓所在
屢借東風,假借“二次元”之名
在“二次元”這個圈子里,玩家選擇一款遊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畫面。圈內知名的畫師大牛操刀,是吸引玩家們關註、進駐的重要原因。
通俗點說,立繪的質量將決定這個圈子里一款遊戲的成敗。而那些換皮的遊戲,許多並不了解這一點,以為“娘化”就行。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批稀奇古怪的“軍武娘”遊戲跟風出現,玩家一試之下罵聲不斷,讓這些遊戲如曇花一現便消逝無聲。
在這場大戲中,作為國內“原創”界中堅力量的騰訊自然也不落人後。以精美2D原畫吸引大量玩家關註,並成功以“清奇”的3D遊戲畫面勸退大量用戶的《蔚藍戰爭》,已經成為圈內的一個笑話。
然而騰訊並不死心,雖然手遊敗了,但這股東風不能不借。於是我們欣喜地看到CF推出了“槍娘”活動……

CF的“槍娘”活動,熱點蹭得喪心病狂
這是借了目前熱度較高的手遊《少女前線》的東風。在這款遊戲作品中,大量畫師加盟打造的精美立繪以及獨特的世界觀和遊戲玩法,吸引了許多二次元用戶關註。
雖然在官方設定里,這款遊戲並不是槍械“娘化”,而是民用戰術人形與槍械分別獨立,但玩家們還是親切地把這些戰術人形稱為“槍娘”。
CF的“槍娘”活動,正是蹭上了這個關鍵詞的熱點。如今在二次元圈子里,“騰訊抄襲少前(《少女前線》的簡稱)”的觀點成為主流,圈內人對騰訊的這次活動也是差評滿滿。可以這麽說,騰訊雖然蹭到了這個熱點,但在二次元領域的口碑已經完全崩壞。
是利是弊,就只有騰訊自己評判了。

同樣是M4A1,《少女前線》的立繪顯然更用心
潛心研發,方是二次元發展之道
無論騰訊也好其他廠商也罷,借著“軍武娘”之風假“二次元”之名的行為,對其自身品牌及這個圈子都只能產生負面傷害。
在筆者看來,二次元這個圈子是相對封閉且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明確的選擇取向的。在這里,粗制濫造的東西永遠不會有人買單,這里是一群純粹的玩家,他們對遊戲本身的要求是高於一切的——無論是畫面、聲優還是玩法,均是如此。
急功近利的商人,請遠離這個圈子,這里的機會只留給真正的遊戲人。前文所述的《少女前線》,以及做出新意與誠意的《鋼鐵華爾茲》等,無一不是潛心研發的誠意之作。
所以,想要在“二次元”領域闖出一條路,靠傳統的“換皮圈錢”手法是行不通的。唯有精品,方能在這個圈子里獲得認可。

少前誠意制作後的成功,讓騰訊也禁不住“借東風”
《少女前線》的宣傳語里有一句“莫讓少女無端受傷”,筆者認為寫得很好。二次元的用戶很忠誠同時也很脆弱,如果你傷害了他們,他們將永遠離你而去。
所以,“莫讓玩家無端受傷”,才是二次元遊戲應該走的路。

[本文作者手遊矩陣,轉自手遊矩陣(ID:shouyoujuzhen)。文中所述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由123RF提供。]
二次元
軍武娘
遊戲
贊(...)
分享到:
檢測不準 專家稱假數據泛濫致大氣汙染治理失去支撐
大氣汙染治理的鼓聲一年比一年急,但霧霾依舊難以驅散。
多位專家10月29日表示,“檢測檢驗數據和機動車排放檢測數據造假現象普遍,假數據泛濫致政府控制大氣失去技術支撐和依據。”
“現行計量制度約束了我國大氣汙染計量檢測監測先進技術不能進入市場為環境治理服務,導致了大氣汙染數據不準和減排效果不佳。而背後的原因又非常複雜。”中關村空氣汙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顏梓清說。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監測數據證實,機動車對北京市大氣汙染造成影響最大,約占60%。攝影/章軻
機動車檢測多“無證上路”
當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法治政府與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在京召開“計量制度體系創新專家研討會”。顏梓清介紹,根據《計量法》和《大氣汙染防治法》的相關要求,大氣汙染防治檢測設備和機動車檢測設備等都需依法取得《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檢驗機構需依法通過計量認證制度。
但實際上,大氣汙染防治檢測設備和機動車檢測設備多“無證上路”,檢測檢驗數據和機動車排放檢測數據造假現象普遍。顏梓清說,目前不僅“95%的簡易工況法檢測設備是假冒偽劣產品”,機動車檢測行業還存在“篡改技術標準和考核要求”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呼籲計量認證對大氣汙染防控的重要性。如果監測檢測數據不準確,會造成整個大氣的基礎數據不準確,很難有效地去控制汙染總量。”顏梓清說。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應當依法通過計量認證,使用經依法檢定合格的機動車排放檢驗設備,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範,對機動車進行排放檢驗,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實現檢驗數據實時共享。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及其負責人對檢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計量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第九條也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檢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實行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目錄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顏梓清說,而2005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第145號公告規定,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的項目要辦理計量器具許可證、型式批準和進口計量器具檢定。未列入本目錄的計量器具,不再辦理計量器具許可證、型式批準和進口計量器具檢定。另外,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第163號)文件雖然規定了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設立條件,但實際上在進行計量認證時,根本不對檢測設備進行檢查。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此前有一家機構車汙染檢測設備廠商向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申請計量器具型式批準申請。但收到的回函稱,不屬於依法管理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範圍,不需申請批準。“如果說拿不到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一定是違法的生產、違法的銷售。作為企業很為難,一個說不用批準,另一個告訴你生產是違法的,會面臨處罰。”這位企業負責人稱。
“這實際上意味著,有關部門對目前機動車汙染防治的檢測檢驗設備已放棄了監管,機動車汙染防治處於失控的狀態。”顏梓清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儀器質檢室主任楊凱也證實,“目前,機動車尾氣檢測幾乎不在中國環境檢測從上到下的體制內。”
環境保護部此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機動車汙染防治年報》顯示,近年來,我國機動車汙染日益嚴重,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汙染的重要原因。但機動車汙染控制成效不明顯。
北京市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70多萬輛,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北京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量分別占大氣汙染物的50%和40%左右,是首要汙染物。
專家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莘表示,第145號公告的有關規定,顯然是和《大氣汙染防治法》相沖突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規定是在2005年,而《大氣汙染防治法》是在後邊修訂的,但是不要忘記法治統一的原則。如果上位法進行了修改,下位法要與上位法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要麽修,要麽廢。”劉莘說,現行的計量器具目錄已經實施11年了,從現狀看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新技術、新方法也有了,目錄急需修訂,應該與時俱進。
計量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介紹,上述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第69號設備為“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第70號設備為“煙度計:濾紙式煙度計、透射式煙度計”。
“一些設備廠商的負責人同時是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檢定規程的起草人。他們把自己企業的產品名稱直接用於強制檢定目標中,不在強制檢定目錄中的檢測設備就不給型式批準許可。”王燦發說。

29日下午召開的“計量制度體系創新專家研討會”。攝影/章軻
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教授沈巋對此表示,“計量器具目錄起草的時候由專門的儀器生產企業來負責,這里面牽扯到一個問題:這樣一個標準,這樣的一個儀器,列在強制檢測儀器當中背後有什麽利益考量,需要認真對待。”
“汙染量大的汽車雖然數量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它對大氣汙染的貢獻量是很大的。怎麽能夠鑒別出那些排氣超標的汽車呢?就必須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進行檢測。”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昭度說,檢測就必須要保證檢測質量,首先是保證檢測設備達標。如果排放檢測設備不達標,排放的檢測數據就不準確,從而就不能夠有效地鑒別出高排放汙染的車輛。“但目前連排放檢測設備檢定、認證都沒有,源頭上就沒有控制住,這就很麻煩了。”
“機動車汙染檢測是一個大的市場,但同時又是需要規範的一個市場。”北京市計量院副院長張琳說。
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龍翼飛表示,“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措施,不斷地創新計量制度,為不斷改善大氣質量服務,這個應當而且已經成為國家主導的積極形式,不能再沿用傳統的制度,來阻礙計量制度體系創新。”
龍翼飛認為,計量法律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如何減少行政性許可,由審批制向備案制過渡,依照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監督,同時推進行業的自律和社會監督。
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觀測、分析、測試、檢驗、標準、認證等服務。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也明確,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市場化進程。鼓勵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投資檢驗檢測服務,支持具備條件的生產制造企業申請相關資質,面向社會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營造檢驗檢測機構平等參與競爭的良好環境,盡快形成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
研究會上,專家們建議全國統一檢測方法,並由國家質檢總局盡快頒布與國家新車標準中檢測方法相一致的在用車檢測方法和檢定規程。確保檢測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建議加強對計量檢測設備生產環節的質量考核,確保計量設備的數據準確性和技術穩定性。
“建議對檢測機構計量認定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采用大數據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如環保部門的環評備案制度)。提升檢測市場的透明化和公平競爭力度。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的調配作用,促進檢測市場的健康發展。”顏梓清說。
馮小剛新片拒絕整容演員的背後:整容泛濫 創業難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14/159759.shtml
馮小剛新片拒絕整容演員的背後:整容泛濫 創業難啃
讀娛
本文系讀娛(ID:hanguoxingyule)對i黑馬的投稿,作者第二阿累。
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娛樂影視圈會出現大批拒絕“整容”演員的現象......
11月13日,馮小剛在朋友圈發布《芳華》新片招募啟事,“具有專業演唱水平,女性,20-25歲,相貌出眾,註:民歌、美聲均可,流行歌手免談,會彈鋼琴,整過容的免談。報名初選後由馮導本人面試。非誠勿擾。”消息一出,瞬間嘩然整個影視圈,業內有人笑稱:“完了,娛樂影視圈80%的人被排除在外了。”
這是笑話嗎?不是,據讀娛君了解,近年來影視娛樂圈屢屢出現拒絕“整容”演員的現象。
《青茫》導演姚婷婷在談到挑選新人演員的標準時曾表示,除了“符合角色”、“自然生動”之外,還有一大標準就是“不能整容”。
還有《一步之遙》的選角,姜文也曾開炮:“你們能不整容嗎?在我眼里,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整容變漂亮!”他承諾《一步之遙》一定會選一個沒整容的漂亮女演員。
……
為什麽這些導演會屢屢拒絕“整容”演員呢?在讀娛君看來,主要原因是演員整容現象過多,有人戲稱:“目前年輕的娛樂影視人員有90%的人整過容”。且臉型基本圍繞冰冰、誌玲臉等在整容,極度缺乏辨識度,無法很好的塑造明星自我品牌。
其實不難看出,娛樂圈靠整容翻身已經蔓延到歌手、演員、主持人,還有各路選秀選手。為了成名,都開始按著當季流行的臉裝整,換臉如換衣服一樣。然而呢,刀也動了,骨也削了,卻依然紅不了——整容失敗,面目全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們完全沒有找準自己的核心,不懂得未來要走什麽路子!
造成整容泛濫是娛樂與互聯網兩個時代的刺激,而產生的。
看臉的娛樂圈,不漂亮就不能進圈子
據讀娛君了解到,其實整容從很早以前就有了,80年代就有女演員整容失敗的案例,只不過那個時候明星基本都是科班出身,首要看的是技藝。而到了2008年之後,娛樂圈開始變異,進入了看臉時代。
當時流行一句話:“沒有漂亮的臉蛋,你連入娛樂圈門檻的機會都沒有”。在娛樂圈的廣大刺激下,再加上很多人都想去成名、成星,故此導致整容的現象才越來越多。
而要說真正掀起整容風應該是2000年韓流大肆入侵中國。
透明的互聯網整容創業,讓大眾看清了“整容”
隨著互聯網創業及互聯網+的全面流行,“整容”業也被創業軍團大肆挖掘,整容業在互聯網上開始以很多形式出現,例如中介自媒體,醫院自媒體,醫生自媒體,PGC(U美人、包整來了)、以及平臺模式的中介等等。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新氧、更美、悅美等整容APP。
由於互聯網整容創業的崛起,讓整容這個曾經被大眾詬病的行為變得不那麽刺耳、方案,相反更加的透明。
傳統整容行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行業不透明,用戶和醫生之間存在著各種誤解。其次,由於社會環境和媒體輿論等,社會對整容存在著很大的偏見,負面報道盛行。最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導致他們並沒有很好的渠道可以進行很好的經驗分享。與此相比,這些恰恰都成為互聯網整容的優勢。
娛樂時代讓人們瘋狂,互聯網時代讓人們更清楚“整容”,最後,這種行為也就不再那麽困難——市場也逐漸變得更大。
韓國市場最完善、飽和,每年大概有五萬中國人赴韓:韓國的優勢在於產能高,接待能力強,已經是成熟的產業。韓國整容業發達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與社會文化的引導有關,比如韓國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傳播與經濟合作。韓劇的熱播,韓星的受寵,這些都會引導審美,也會塑造韓國整容發達的形象。其次,還包括簽證容易,價格便宜等。
中國市場規模最大,是韓國的一百倍:國人對於整容越來越接納,市場前景極好,這給行業帶來足夠的發展空間。據奇異鳥整容機構的CEO鳥哥說:“目前國人整容大部分人都在國內做,每一千人每年產生3次手術,預計市場將自2014年起按16.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並於2018年達到1020萬例。”
日本整容很專業,只有韓國市場的1%:日本的技術是被認可的,而由於人種不同,皮膚特點、臉部結構特點以及審美等很多方面都不一樣,照搬歐美的技術存在風險,所以可以說日本是亞洲美容外科最發達的地方。但一般去日本整容的很少,其中整容失敗後去日本修複的較多。
據讀娛君了解到,大多人整容的需求普遍在雙眼皮,抽脂、脂肪填充、豐胸等,此外玻尿酸、肉毒素註射等微整方面,且需求越來越多。
“變臉”之後 路並不那麽好走
然而,變臉之後的演員和創業公司就一定能成功嗎?
1、混娛樂圈的人在整容之後確實能快速的加入這個圈子,但是他們也僅僅只能在圈子的邊緣行動,跑跑龍套、拍拍小片子,或者擠擠網絡(網劇、網大、微電影)這個市場——然而整容過後的臉型太大眾化,並不能在有現身的機會中出頭,甚至當整容演員越來越多的時候,網絡開始出現一大批對整容吐槽、惡心的現象,而且一度上升到對整容演員參與的作品有心理抵觸。
為此,就開始出現一大批導演、制片在選角的時候拒絕整容演員這麽一說。未來,讀娛君相信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而那些未整容且具有較強辨識度的原裝美女將有著天然的成功屬性。
2、“整容”創業也確實拿到了資本,擁有了一定的用戶,但問題則依然很多,一方面整容行業專業性錢,團隊的專業能力很難快速提起來,從而導致運營能力減速;一方面是行業太特殊,價格和宣傳難以讓用戶快速信任,從而難以實現用戶消費轉化;另一方面是行業缺乏標準,信息不對稱,一旦出現醫療事故,用戶難以維權。
故此,互聯網整容行業依然是一塊難啃的肥肉。
尾聲:未來,整容的人會越來越多,而且也不再局限於娛樂圈,甚至會延伸到更多更多的家庭。而整容的機構和相關的互聯網企業也將越來越多,出現大肆廝殺的局面。
而當“整容”泛濫之後,人們的眼光或許又將回到過去......
[本文作者讀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整容
演員
贊(...)
分享到:
社交媒體假新聞泛濫 奧巴馬公開表態:必須認真對待事實
11月18日消息,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也加入了日益激烈的假新聞辯論,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奧巴馬周四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可能把政治引向“不知為什麽而奮鬥”的境地,並呼籲“認真對待事實”的重要性。
“請不要忘記,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太多虛假信息,這些信息都包裝得很好,當你通過Facebook主頁或者電視看到這些內容時,它們看起來跟其他消息完全一樣。”奧巴馬說,“如果一切似乎是一樣的,沒有做出區別,那麽我們不知道該為了什麽而奮鬥。”
奧巴馬指出:“如果我們不認真對待事實,什麽是真實的,什麽不是,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如果我們不能區分這些真假,那麽我們就有問題。”
在前一次演講中,奧巴馬表示,在Facebook上重複這些“徹頭徹尾的謊言”將使人們真正開始相信他們。
而同時BuzzFeed News的調查顯示,在總統競選的最後三個月里,該網站上的假新聞比真新聞更受歡迎,也吸引了更多互動。
這並非奧巴馬首次就此問題表態,他在密歇根州為希拉里助選時就曾表示,某些人之所以會相信某些事情,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網上看到了相關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Facebook之外,谷歌也深陷“假新聞”事件的影響。許多網名選民搜索谷歌,希望能夠獲得最終的選舉票數等信息。不過當網民搜索“最終選舉數據”、“最終選民票數”等關鍵詞時,人們發現谷歌卻給出了一個虛假網站的鏈接。這家網站宣稱特朗普除了選舉人票之外,在選民票數上也領先。但是實際上,選民最終票數方面,希拉里超過了特朗普。 谷歌隨後承認在搜索結果中出現了虛假新聞。
老年人消費陷阱泛濫成疾 網友呼籲整治亂象規範市場
第一財經今日推出的《老人的天空:消費陷阱與破局之路》系列報道,引發了社會廣泛關註和反響。一財網友在評論和互動中表示,一些企業利用老人渴求健康和擺脫寂寞的心理,使出各種營銷手段,蒙騙老年消費者賺取暴利。在此魚龍混雜的市場,監管部門如何監管與規範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這組報道從身心健康、養老居所、休閑娛樂等方面入手,針對我國老年消費市場的亂象和漏洞展開了探討。
許多網友認為,這組系列報道對老年消費市場的“亂象”描述很真實。網友“村下野樹”向記者反饋,黑龍江小城的所謂理療店,都是誘騙老人長期免費做理療,中間發放廉價小禮品,每天逐步洗腦,銷售各種五花八門的保健產品,沒有幾個入門老人會不花錢,有些還不敢告訴子女。還有網友表示,現在老年人旅遊基本都是跟團,但現在的老年團多帶有購物遊,常常買回一堆假玉石和沒用的中藥。

有網友告訴記者,單位附近還有一家老年人“保健+理財”的“場所”,三天兩頭搞培訓,看著那些老年人聽完會後很興奮,她和同事們都很擔心。網友“朱昶V”認為,老年保健品基本都采用洗腦式銷售,遍布各大菜場的體驗店里每天都聚集很多的老人,在聽各種講座。這些店基本都是無證經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老人即使發現上當也無法維權。另有網友反饋,有些保健品企業為了騙老人的錢,虛假宣傳,誇大療效,只要知道老人有什麽病就說能治什麽病,幾千上萬的騙。甚至有網友坦言,他去看過朋友開的保健品廠,成本低廉,才幾塊錢卻賣幾百元,稱是治療胃癌的極品。
近年來,雖然媒體不斷曝光老年消費市場的各種銷售騙術,可是仍有不少老年人上當受騙。有網友直言:“這幾年,各種創新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騙局層出,老人最遭殃,既貪婪又輕信,既愚昧又固執,人生活得真累,指不定我到他們這歲數,碰上現在的騙局,也會大大的上當!”也有網友認為,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退休以後,吃飽喝足了,子女也會給錢花,沒有什麽興趣愛好,就把養生當成了每天的工作,容易上當受騙。還有網友說,老人覺得保健品沒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大,或者權當吃了安慰劑,只要他們心里覺得好,就有效。

許多網友表示,企業營銷人員非常會抓住老人的心理,他們“忽悠”老人能屢屢成功的背後也反射出老人們對健康的渴望以及內心的孤獨寂寞。有網友認為,其實從老人的角度來說,怕老、怕病、怕死、健忘、固執,希望得到小輩的關心。然而怕老、怕病、怕死,現代醫學又沒法解決這些問題,那麽“騙子”就有空子可鉆了。
此外,有網友告訴記者,師大的好多老師都買保健品還喜歡互比,母親花費了幾萬塊。他心痛地問:“為何我們的父母節約了一輩子,我們給他們買各種禮品、保健品他們心疼,卻如此慷慨地交給陌生人?”
有網友總結說,現在的年輕人常常忙著網絡,老年人就變成網絡遺忘癥候群。沒人關心只好自己關心自己。保健品公司抓住的是商機,保健品是工具,銷售員是手法,真金白銀是錢。也有網友表示,存在即合理。只要我們傳統家庭文化繼續缺失,只要我們不從根本上去關愛自己的老人,這樣的情況就會延續下去。更有網友在微信上給記者留言道:“我們能周末去父母家坐下來陪他們嘮叨嗎?我們能經常打電話經常去看望嗎?我們除了周末或逢年過節去吃頓現成飯,我們自己做飯給他們嗎?我們能花時間聽他們回憶小時候你的點點滴滴嗎?能聽聽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擔憂和痛苦嗎?不要去教育自己的父母,你以為他們不懂?其實,他們就是一群在慢慢無助中恐懼孤獨、恐懼死亡的老孩子。”

很多網友看了這組報道後都表達了對老年市場亂象的擔憂,並呼籲政府職能部門加強監管和執法。有網友抱怨,現在社會騙子的成本太低,有關部門視而不見,眼睜睜看老年人受騙上當。 網友“枯竹朽木”更是直言:“社會騙子已經成了主流,而政府瀆職和法律缺位又助推騙子低成本,一句話:在中國違法永遠比守法成本低。” 還有網友在報道評論中“哭訴”:“我家是重度受害者,父母在老家10年花70多萬買保健品,現在身體也不好了。錢也沒有了,還欠他們的。有地方申訴和維權嗎?”
網友們一致認為,相關監管部門應規範相應的市場,並且建立健全的法律體制與監管機制,例如,國家應出臺好的養老機構和政策,讓老年人沒有後顧之憂。有網友在留言中呼籲:“希望(有關部門)管理整治,爸媽們的養老錢真的不容易,我們做子女的深受其害!”更有網友直指:“老人問題僅僅是社會矛盾的一個點而已,如果這社會繼續這麽急功好利,這麽無序,那麽空談老人問題是無意義的。”
美國早降溫,中國正瘋狂走私泛濫的“失身酒”,是噱頭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506

從2005年在美國誕生起,四洛克酒就自帶“網紅”基因。但剔除了禁用物之後,它更像是營銷噱頭。(東方IC/圖)
“根本不是酒,是毒藥,是迷藥,是性冷淡的催情藥!”
中國市場有巨額數量的四洛克,來路不明,或含禁用成分。
“四洛克在國內的走紅,更像是一場網絡營銷。”
閆磊了解到的情況是,國內市場90%以上的四洛克酒,都是由“背包客”從香港走私而來。他們有組織、有渠道,甚至已經形成了公司式的經營。
一些價格極低的四洛克酒,不排除是假貨的可能。
“沒有什麽是一罐Four Loko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罐。”
2016年夏天,一款名為Four Loko(中文譯名“四洛克”)的美國酒精飲料,突然在中國火了起來。在電商平臺的宣傳中,這種嘗起來有點像果汁的酒,能分分鐘放倒自詡酒量不錯的壯漢,更在江湖留下了“斷片酒”“失身酒”“揀屍酒”等讓人浮想聯翩的稱謂。
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號稱一罐斷片的四洛克的酒力有多強?”這個問題下,269個富有實驗精神的回答者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根本不是酒,是毒藥,是迷藥,是性冷淡的催情藥!”
“女孩子確實有可能喝醉,請大家小心防範。”
曾經留學美國的王亞暉,在知乎上講述了在美國目睹的三次“四洛克災難”:第一次,兩個醉酒的室友把房間鬧得跟洗劫了一般,東西被翻得亂七八糟,到處都是嘔吐物;第二次,喝多了的一群人跑去主街裸奔,一個男生在警車前隨地排泄,被警察帶走;第三次,圖書館的單間里出現了喝趴下的裸男。
伴隨產品躥紅,四洛克酒讓人喪失理智的新聞也出現在了國內。南京鼓樓警方披露,2016年8月20日深夜,四名二十多歲的女生攜帶六罐四洛克,來到某KTV消遣。“我大概接了20分鐘電話,回來的時候看見兩個陌生男子在包間里翻包盜竊。”唯一清醒的女孩小吳發現,其余三名同伴處於神誌不清的狀態,而六罐四洛克酒已經見了底。
2016年11月29日,中國酒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酒協)針對四洛克酒發布了消費警示,“四洛克酒精飲料或含禁用成分,可導致不安全成癮。”
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在各種新聞和營銷方案中,四洛克所含之物被刻意強調。但罕有人知道,早在2011年,官方的生產就已剔除上述成分。目前,正規渠道進口的四洛克,現在只是度數更高、更容易喝醉的普通調制酒。
來路不明的水貨
“消費警示的背後,並沒有外界想象的故事。”中酒協常務副秘書長何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今年夏天開始,協會就註意到了四洛克走紅的趨勢,“‘斷片’、‘失身’等充滿暗示與挑逗的字眼和說法,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出臺消費警示,是為了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飲酒觀。”
2005年,四洛克酒誕生於美國。“四”代表了產品中的四種主要成分——酒精、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其中,咖啡因和牛磺酸常被添加於功能性飲料中,而瓜拉那是一種被用作興奮劑的巴西植物。
不過,根據中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提取物,均不可用於酒精飲料的生產和銷售。按照中酒協的消費警示,上述成分可導致“不安全成癮”。
“咖啡因很可能掩蓋人們在普通情況下對於醉態的感知,而咖啡因和酒精的組合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是威脅生命安全的行為,如酒精中毒、性侵事件、醉駕等。”早在2010年11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就發出過警示。
FDA稱,經過專家的科學論證、同行評議以及FDA的試驗,沒有證據證明:在酒精中添加咖啡因屬於“被普遍接受的安全做法”。同時飲用酒和咖啡,還會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極大地增加心血管負擔。
“我們的產品已經不含咖啡因或其他任何亢奮成分。”四洛克生產商、美國Phusion Projects有限公司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稱,2011年4月,四洛克系列產品剔除了咖啡因等成分,而後重新上架銷售。目前,四洛克酒在美國合法生產,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35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這一點,在中國總代理廣西謹瑞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西謹瑞)也得到了證實。2016年6月,由於無法確認進口的四洛克酒中是否含有咖啡因,公司委托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上海有限公司進行檢驗。檢驗報告顯示,樣品中未檢出咖啡因含量。
不過,對於非正規渠道而來的產品是否剔除了咖啡因等成分,中酒協認為“有待證實”。
“正規渠道進口的產品經過官方的檢驗檢疫,成分和工藝具有保證。但那些來源未知的產品,是否使用了同樣的生產工藝和方式?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何勇質疑。
在某知名電商平臺,南方周末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聯系了一家名為“十里九品”的店鋪。客服明確表示,其出售的四洛克酒中含有咖啡因。“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店鋪的宣傳語分外醒目。
不過,當被要求出示中文標簽和報關單時,店家稱產品為代購直郵,無法出示任何相關資料。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朱毅曾提醒消費者,要看清楚經銷商是否具有“三證”,酒瓶上是否有規範的中文標簽,是否有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衛生證和海關進口報關單,“如果這三樣都沒有,很可能是走私進來的,或是國內不法廠家生產的冒牌酒。”
在大陸市場,Phusion Projects僅授權了廣西謹瑞和沈陽澳美萊宇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澳美萊宇)作為經銷商。但南方周末記者搜索發現,在淘寶、天貓、京東、1號店、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銷售四洛克酒的店鋪有上百家之多。
“在天貓和淘寶上,除了四洛克旗艦店,其它產品即使有中文標簽,也為非官方授權產品,並有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Phusion Projects回複稱。
南方周末記者粗略統計發現,截至發稿,僅淘寶一家平臺,12月的銷量就接近7萬瓶。除了電商網站,四洛克酒的主要銷售渠道還包括進口超市和酒吧。而2016年全年,Phusion Projects向中國大陸的出口量不過84萬瓶。——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有巨額數量的四洛克,來路不明。

四洛克酒的主要銷售渠道包括進口超市、酒吧和網購。但在網絡上,有巨額數量的四洛克,來路不明。(視覺中國/圖)
營銷神話
中文標簽顯示,四洛克酒含有12%-14%的酒精,以及麥芽飲料、香精香料、色素、糖漿、檸檬酸等成分。
“雖然英文標示為啤酒,但四洛克酒從工藝上看應屬於配制酒,其生產工藝較為簡單。”中酒協的消費警示稱,四洛克酒無需發酵、無需蒸餾,使用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劑、純凈水等配制即可。
看似“人畜無害”,實則卻是“醉酒神器”,這正是當下四洛克酒的最大賣點。五彩繽紛的包裝,類似於汽酒的甜甜口感,讓人很容易忽視其中蘊藏的酒量。
酒精度12%的四洛克酒,每罐695毫升。這意味著,幹掉一罐相當於把四瓶多500毫升的青島啤酒灌進了胃里。強烈的香精香料味,掩蓋了酒精的刺激氣味,消費者很容易在短時間內飲用過量。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眾多網友會出現“斷片”。
不過,除了容易“上頭”,這款酒精飲料似乎並無特別之處,緣何會成為“網紅酒”?
“四洛克酒在國內的走紅,更像是一場網絡營銷。”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直言。
從2005年在美國誕生之時起,四洛克酒就自帶“網紅”基因。通過流行音樂打廣告,是重要的推廣方式之一。在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嘻哈界“大嘴怪”Gunplay拍攝的說唱視頻《四洛克之歌》,點擊量超過150萬。有樂迷留言,“咖啡因與酒精的美妙混合物,似乎已在我的血管中流淌到了天荒地老。”
低廉的價格,也讓四洛克酒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在美國,四洛克酒又叫‘大學生酒’。”一位曾經的留學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在美國留學時沒什麽錢,買不起太貴的酒,而一瓶四洛克只需3.5美元。
隨著四洛克酒逐漸推廣到美國各州,因飲酒而造成人身傷害的案例,開始頻繁見諸報端。
2010年10月,中央華盛頓大學9名不滿20周歲的學生在一次派對後被集體送醫搶救。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他們均喝過四洛克酒。其中一人的血液酒精濃度,甚至上升到了致命程度,當場生命垂危。
同年11月,佛羅里達州的一名男子在飲用四洛克後出現幻覺,開槍自殺。同月,美國馬里蘭州發生一起嚴重車禍,而肇事者恰恰是在喝完四洛克酒後神誌不清的狀態下駕車。在北美社交網絡上,還曝出有女留學生在喝過此種飲料後,在大腦不受控制的情況下遭受性侵事件。
2010年11月,FDA向包括Phusion Projects在內的四家公司發出警告信。FDA認為,銷售“添加咖啡因的酒精飲料”違反了《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案》,要求廠商在15天內給出書面回應。一時間,華盛頓、密歇根等五個州禁止銷售這種酒精飲料。此後,不斷有州加入禁售四洛克的行列。
2010年11月17日,Phusion Projects宣布,剔除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等成分;第二年4月,改良後的四洛克酒重新上架銷售。
改變配方後的四洛克酒,成了純粹的酒精飲料,但關於它的爭論卻從未停歇。2014年3月,Phusion Projects承諾,不再面向美國大學生推銷四洛克酒,25周歲以下青少年的形象也不會出現在瓶身上。
由於政府監管、負面新聞加上家長們的不安,四洛克酒的受歡迎程度在美國早已驟降。美國老牌期刊《大西洋月刊》甚至以“願你安息”為題,回顧了四洛克酒由盛轉衰的歷程。但現今,其改良版卻在中國煥發了“第二春”。
“任何商品想要成為爆款,必須有可被炒作的點。這個點或是商品本身所具備的,也可能是商家炒作起來的。”何勇說。
經銷商沈陽澳美萊宇總經理閆磊明確否認了是正規經銷商在炒作。“美國那邊跟我們的合同寫明了,在宣傳中不能出現‘斷片’、‘失身’這樣的詞語,這屬於惡意營銷。”
但在電商平臺和線下酒吧,“一罐斷片,兩罐脫衣,三罐失身”等誘惑性的字樣,配上妙齡女郎爛醉如泥的海報和網友驚悚的評價,成了招徠顧客的主要手段。斷片、失身……這些在美國整改之前的劣跡反倒成了噱頭,讓產品越賣越火。
抱著尋求刺激或獵奇的心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款本不出名的酒產生了興趣並下單購買,甚至有人“以身試酒”,直播飲酒過程,以驗證產品的“功力”。誇張的直播內容,為四洛克酒的宣傳推波助瀾。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國外權威媒體及論文數據庫,並未發現因“升級版”四洛克酒導致的人身傷害案例。
“失身酒的表述有色情之嫌,且具有慫恿無節制飲酒的含義,已涉嫌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有律師指出,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如刻意誇大宣傳不存在的功能,則有誤導之嫌。
水貨從何而來?
“短期內,我們都不會上貨。”閆磊用“失望”形容當下的心情。他很清楚,如果水貨繼續猖獗,四洛克酒的正規代理將是死路一條。
2015年下半年,閆磊從美國回國創業,成了四洛克酒的東北總代理。按照和美國生產商簽訂的合同,四洛克酒在國內的零售指導價為65元/瓶,其中包含約67%的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
彼時,四洛克酒尚不為人所知,連酒吧老板也不願進貨。Phusion Projects透露,2015年,中國大陸的進口量僅為七萬余瓶。
“普通啤酒一瓶二十多塊,一人能喝六七瓶;這酒一般人只能喝一瓶。”不過,閆磊倒是淡定,他沒指望四洛克酒一夜爆紅,只盼望銷量穩中有升。從進貨、運輸到報關,直到今年3月才賣了兩批貨。
2016年5月,四洛克突然以“斷片酒”、“失身酒”之名成了“網紅酒”,標誌性的五彩易拉罐刷屏各大社交網站。閆磊馬上向美國大量訂貨,但不料,正品還沒到,水貨就率先搶占了大陸市場。“8月初,整個中國市場竟然在兩三周內鋪滿,每天有2000箱的量進入中國。”
如此多的水貨從何而來?何勇分析,走私、海關瞞報都有可能,“沒人能掌握確切的進口渠道,否則水貨就不會逃脫監管了。”
閆磊了解到的情況是,在國內市場上,90%以上的四洛克酒,都是由“背包客”從香港走私而來。他們有組織、有渠道,甚至已經形成了公司式的經營,“有專人負責在美國各超市購買,攢夠一個貨櫃後就發回香港,然後螞蟻搬家似的背回內地。”
水貨瘋狂湧入,行貨卻“卡”在了海關。今年夏天,迅速躥紅的四洛克酒一度成了海關的重點檢驗檢疫對象。那段時間,正是酒類飲品需求最旺盛的季節,但兩家正規經銷商卻無貨投放市場。“說出來可能沒人相信,人家都以為我賺大錢了,其實市面上都不是我的貨。”閆磊感嘆。
在水貨面前,正品65元的零售價顯得毫無競爭力。在電商平臺上,標價低於30元的四洛克酒比比皆是。月銷量最高的一家,已有超過兩萬人購買。
“向監管部門舉報、警告沒收?沒什麽震懾力。”閆磊說,一些價格極低的四洛克酒,不排除是假貨的可能。
面對水貨橫行的中國市場,美國生產商表示,“十分關註假冒偽劣的、未正確標示的、非官方渠道銷售的四洛克產品”,正在就此問題進行調查,並計劃針對責任方采取必要行動。
看起來,所有商家都從中獲得了利益。在更早的6月,四洛克官方微博曾透露,美國總公司將專為中國大陸市場獨家打造“Loko 888”。
“這款酒在其它地區,包括美國本土都無法購買,是沒有辦法通過走私途徑進入中國的。”官微如此寫道。不過,當南方周末記者詢問“Loko 888”的相關情況時,Phusion Projects卻答複稱,公司沒有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此款產品的計劃。
丹麥生蠔泛濫,但暫無緣中國吃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535

5月4日,丹麥首相見證中丹食品和藥品監管合作中心揭牌。(丹麥駐華使館供圖/圖)
丹麥生蠔泛濫成災,最近成了中國食客最熱門的話題,讓丹麥來訪的首相及大臣不得不反複回答。
5月2日,對中國開始正式訪問的丹麥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在成都丹麥旅遊推介會上表示,非常歡迎中國遊客到丹麥品嘗生蠔。
“我知道,最近中國社交媒體上很多人對於訪問丹麥北部和西部懷有濃厚的興趣。這不僅是體驗我們美麗的沙灘和歷史景點,更是幫助我們消耗從海里打撈的新鮮美味生蠔。”拉斯穆森說。
隨後,今天中午,丹麥環境和食品部長伊斯本·倫德·拉爾森博士,在丹麥駐華使館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生蠔”一次被頻頻提及。
拉爾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丹麥向中國出口了部分魚類和貝類產品,但並沒有簽署任何生蠔到中國的協議。如果有意向,今後會推動政府企業間的合作。”這也意味著,生蠔雖好,進來並不容易。
生蠔國家營銷?
事情緣起十天前。4月24日,丹麥駐華大使館的微博上發布了一篇文章,“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來丹麥海岸吃生蠔,約嗎?”
目前丹麥被太平洋生蠔這一新物種入侵,肆意瘋長,對當地生態造成極大破壞,丹麥試圖發動漁民去解決問題,但響應甚少,多年難以解決。
很快這條微博成為了當日熱門,中國網友們紛紛對此表示:“生蠔天敵在中國”,“希望丹麥開放多次往返簽證,讓中國吃貨帶著蒜茸去吃”。
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也迅速響應,表示會與丹麥合作進口。4日後,阿里巴巴的代表拜訪了丹麥駐華大使館。有報道稱,日前,天貓正在聯合丹麥駐華大使館、杭州市檢驗檢疫部門、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下沙園區等多個部門,探索用跨境電商的創新模式引入丹麥生蠔。京東方面也表示,27號就給丹麥大使館農業商務官員通了電話。一些中國旅行社還組織了以“特別美食之旅”為名的半自助遊,邀請中國公民參加並順便幫助受到生蠔入侵的丹麥小鎮解決這場危機。
恰逢丹麥首相一行訪華,讓人不禁聯想,這實際上是場高明的營銷活動。因為丹麥泛濫成災的太平洋生蠔,在國內同樣不缺。事實上,我國才是生蠔養殖大國,年產量長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據統計,2015年我國生蠔行業產量約457萬噸,養殖面積達到14萬多公頃。
“這不是營銷。”發布會後,丹麥駐華使館媒體公共外交文化參贊呂明歐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們也沒想到一條微博會有這麽大的影響。
發布會上,拉爾森介紹了今後將和中國食品方面的合作,除了生蠔之外,他們已經和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簽署了丹麥輸華熟制肉制品的檢驗檢疫和獸醫衛生要求議定書。這意味著,中國“吃貨”在本土品嘗到丹麥生蠔前,可以先品嘗丹麥香腸等熟肉制品。
據了解,約90%的丹麥豬肉和豬肉制品出口全球140個國家,丹麥擁有500家養豬場,年生豬出欄量為3000萬頭,平均每個丹麥人有5頭豬。
拉爾森還特別提到,丹麥著名的豬肉生產商“丹麥皇冠”和中國人熟知的“丹麥皇冠曲奇”並不是一家公司,這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飼養經驗的食品公司,以出產較高的瘦肉率和良好的肥瘦比例的豬肉而馳名世界。

丹麥環境和食品部長伊斯本•拉爾森博士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南方周末記者袁端端/圖)
進中國還有時日
一位丹麥友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在丹麥很少有人吃生蠔,也分不清這些生蠔的種類,所以出口可能“是個好辦法”。
但進口生鮮食品到中國並不容易。中國同外國的水產品進口協議是一個物種一簽,但在《丹麥水產品生產企業在華註冊名單》中,丹麥企業並不涉及生蠔貿易。也就是說,“丹麥生蠔”還沒有獲得合法進入中國的權利。
拉爾森說,肉類、奶類食品如果想要出口中國,至少得過三關:第一,國家與國家之間簽訂協議書,確定能進口;二,企業進行註冊,被中國監管機構認可;三,其它事項和進出口商備案等後續工作。
有公眾擔心,丹麥人自己不吃當地的生蠔,是不是因為有汙染不安全呢?丹麥科技大學貝類研究中心負責人延斯·彼得森教授表示,太平洋生蠔還有可能傳播寄生蟲和疾病,因而會帶來“潛在的威脅”,但目前還稱不上“生態災難”。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認可這一說法,“吃之前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這些太平洋生蠔是否適合成為人類的食物,重金屬是否超標是最需要關註的問題;其次,致病菌、病毒汙染也需要註意,最後,藻毒素汙染等也需要確定是否存在,只有把這些風險都排除了之後,才可以引導當地或者其他遊客來此吃生蠔。”
“進口丹麥的生蠔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國生蠔的質量比丹麥的還要好。”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海洋學院王亞民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國水域中氮磷含量比較高,水比較“肥”,生蠔因此長得都比較肥美。
發布會現場,媒體也把問題拋給了丹麥官員,“這些生蠔真的可以食用嗎?”
“我可以確定這是可以吃的。如果出口也會保證通過中國相關部門的檢驗檢疫。”拉爾森笑著讓大家放心,無論是豬肉制品還是生蠔,食品安全是兩國合作的基石。除了出口之外,他們還在和中國環保部門探討如何治理這類生物入侵的問題。
首個食藥雙邊合作中心成立
事實上,在進口食品的背後,丹麥和中國達成了一項更具長遠意義的合作。
5月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與丹麥環境食品部、丹麥衛生部在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新址舉行中丹食品藥品監管合作中心啟動儀式——作為第一個國家食藥總局和其他國家建立的雙邊合作中心,雙方簽訂了《關於建立中丹食品藥品監管合作中心的合作諒解備忘錄》。
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表示,丹麥是食品出口大國、醫藥產業強國,要學習借鑒丹麥在實行食品藥品安全標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產品追溯和召回制度、肉奶制品監管,以及藥品上市許可、實驗室檢驗等方面的有益做法,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藥品監管制度,提高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
據悉,該中心將致力於通過聯合研討、人員培訓、交流互訪,開展更深更廣領域的信息交流和審評、檢查、檢驗等專業技術合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分析和控制、實驗室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監管政策法規評估借鑒等方面。
“雙方會有一個聯盟,包括中丹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和行業協會,一起商議今後合作的方向。”丹麥一家知名跨國藥企高管說。
“我們非常希望和中國在食品藥品安全上進行合作,我們的法規、檢測和管理系統都非常透明,這讓消費者很有信心。”拉爾森提到,在丹麥,隨處可見的是笑臉符號,微笑的幅度越大,表示越安全,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