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超三成機床企業虧損 中高端市場多為外資占據

編者按: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切換之際,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做實業不如炒房”、“幹企業不如將錢存銀行”等觀點甚囂塵上,如何提高中國制造業的質量考驗著每家企業的決策者。為此,我們特推出中國制造業系列報道,一探制造業的真實狀況。

 

機床行業為其他制造業提供生產設備,是工業的基礎。然而,被譽為“工業之母”的機床行業長期為低利潤所困擾。

在近日舉辦的“2018機床制造業CEO國際論壇”上,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當值理事長龍興元表示,從2017年來看,機床全行業虧損企業占比仍達33.8%,當前中國機床行業上遊成本加大、下遊產品價格同步提升,使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而企業適應市場中高端需求的能力也不足。

以*ST昆機(600806.SH)為例,作為經營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為避免連續虧損而面臨退市風險及業績考核壓力,該公司通過虛增收入和利潤來粉飾業績。

*ST昆機因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虛增收入4.8億元,虛增利潤近3000萬元,且存貨資料存在虛假記載,*ST昆機被上證所公開譴責,相關責任人被上證所處分。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後發現,*ST昆機在2013年至2015年通過跨期確認收入、虛計收入和虛增合同價格三種方式虛增收入4.83億元。同期,公司披露的存貨數據存在虛假記載,並通過少計提辭退福利和高管薪酬的方式虛增利潤2960.86萬元。

在被處罰之後,4月28日,*ST昆機發布2018年一季報,公司2018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8.97%;通用設備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31.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96.83萬元。

此外,另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大連機床集團更是瀕臨破產。去年11月10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債權人對大連機床等四家公司的重整申請。這是繼東北特鋼破產之後,又一件由債券連環違約引爆的破產案件。

2016年12月12日,大連機床債務危機露出端倪,未能按期兌付“16大機床SCP001”的到期本息。隨後,大連機床的信用風險事件接連爆發,先後共有八只債券陷入違約,發行金額總計38億元。與高負債相對應的則是大連機床較為低下的盈利能力。

財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大連機床合並報表總營收93.34億元,營業總成本則高達90.47億元,利潤率僅為3%。單一報表中,大連機床同期營業利潤更是為負4019.58萬元。自2016年三季度報之後,大連機床就再未公布公司財務數據。

大連機床和*ST昆機的例子在機床行業並非鮮見。一直以來,機床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一直維持較低的水平。2018年第一季度,沈陽機床(000410.SZ)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47%,雖然微薄,但是已經相較上年同期增長52.35%。而被處罰的*ST昆機的2017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55.95%。

長期從事機械行業的人士高迪(化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國內大部分機床企業的核心零部件也都是向外采購,尤其是中高端機床,大量依靠進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打開市場空間,只能壓低價格,從而進一步壓低了利潤空間。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機床等傳統制造業,技術水平有限,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導致價格競爭,通過壓低價格來拓展市場。此外,產品附加值也低,所以利潤率不高。

低利潤、高成本正是困擾機床行業發展的“死穴”。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短期內可能會比較難。因為制造業轉型,需要從技術、品牌、質量等各方面提升,改變微利需要一個過程。”

“但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制造業領域在推動技術升級和兼並重組,未來將形成一批資產規模較大,國際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同時,創新型企業也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進而推動產業向專業化和產業鏈高端延伸。”吳琦補充道。

不僅僅是中國的機床行業深受利潤微薄之苦,國外在華經營的機床企業也同樣日子不好過。早在2016年,全球領先的機床制造企業德馬吉(DMG)宣布上海工廠停產,一時引發輿論對機床行業發展現狀的關註。

在那次停產風波中,德馬吉公告稱,近年來由於國內外經濟增長趨勢的下滑,市場每況愈下,公司一直面臨低產能利用率、高通貨膨脹,日益增高的生產成本以及日益降低的市場需求等眾多嚴峻問題,這些問題已導致公司長期累積虧損。

德馬吉亞太區前CEO塞克(Stefan Sack)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機床行業境遇確實並不樂觀,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端機床行業面臨著深重的危機。而目前來看,這種微利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龍興元表示,2017年,中國機床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92.6%,其中金屬加工機床利潤總額更是同比增長57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90

通快中國區研發總監Alexander Hafla:個性化研發推動本土機床行業新發展

編者按:

11月5日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是“不一般”的會展。

改革開放推升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諸多實惠,“中國市場”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不一般”的會展吸引了“不一般”的展商。目前,簽約企業已超1300家,其中頻現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身影。這些參展企業將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世界前沿的創新科技和優質品牌產品。“CIIE進行時·高管對話”欄目通過連線參展企業的高管,我們希望得以一窺進口博覽會的精彩亮點。

本期對話嘉賓

德國通快(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研發總監 Alexander Hafla

作為世界制造技術領域的主導企業之一,德國通快成立於1923年,在工業用激光及激光系統領域引領全球技術與市場。

Q:德國通快將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帶來哪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呢?

A: 我們是一個起源於德國南部的家族公司,產品主要涵蓋鈑金、沖床、3D激光等領域,業務涉足歐洲、美國、意大利、瑞士等眾多國家,在中國也有研發和生產基地。我們非常高興屆時能在進口博覽會上為中國客戶展示我們最先進的技術。

這次展會我們將帶來兩項前沿技術,首先是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用強大的網絡實現生產的最大程度透明化。第二個亮點是在制造技術領域,我們將展示一款用於工業生產的3D打印機。

我們相信這次展會可以提升中國客戶對通快的品牌認知度,從而提高我們的市場競爭力。

Q:通快未來在中國有哪些投資計劃? 

A:未來幾年,機床技術發展的趨勢將體現在個性化、自動化、高效率方面。我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非常樂觀,尤其是在鈑金行業。我們非常看好高端鈑金機床業務,因此希望通過加大在中國的投資,把德國機床行業最新的技術引入中國,與本土機床企業共同成長。

前不久,我們在江蘇太倉舉辦了一次內部展覽,迎來了一千多位客戶。同時,我們還舉行了第三期廠房奠基儀式。新廠房占地四萬平米。我們相信通快在中國一定會取得更好的表現。

Q: 通快在本土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麽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A:一方面,我們關註基礎工人的培養,另一方面,我們也和當地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共同研發,同時引進高級人才。我們將在首屆進口博覽會上所展示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也凝聚著中國本土人才的心血和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