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怎麽保護植物新品種權?林業局已印發計劃

9月6日,從國家林業局網站獲悉,國家林業局辦公室印發《2016年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林業實施計劃》。

計劃指出,要組織開展打擊侵犯林業植物新品種權專項行動,重點查處侵犯植物新品種權和假冒授權品種案件,指導品種權人積極進行維權,維護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要加強林業知識產權雙邊和多邊交流合作,參與中韓、中日韓等自貿區知識產權談判,參與東亞植物新品種保護論壇活動,加強與歐盟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合作等。

國家林業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6年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林業實施計劃》的通知

辦技字〔2016〕172號

國家林業局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按照《2016年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推進計劃》(國知戰聯〔2016〕3號)的部署要求,我局研究制定了《2016年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林業實施計劃》(見附件),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特此通知。

國家林業局辦公室

2016年8月18日

2016年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林業實施計劃

為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按照《2016年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推進計劃》的部署要求,明確2016年林業知識產權的重點任務和工作措施,制定本計劃。

一、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修訂工作,為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提供制度保證。(科技中心、政法司)

二、組織開展打擊侵犯林業植物新品種權專項行動,推進行政執法試點工作,重點查處侵犯植物新品種權和假冒授權品種案件,指導品種權人積極進行維權,維護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科技中心)

三、加大林業軟件正版化宣傳、引導、管理和檢查力度,保證使用正版軟件。逐步實現林業核心系統軟件的自主可控。(信息辦、林科院)

四、推動建立林產品地理標誌審核保護制度,加強對特色林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升林產品市場競爭力。(科技中心、政法司、林改司、林科院)

五、開展林業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試點,探索建立林業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促進《生物遺傳資源獲取管理條例》立法進程。(科技中心、政法司)

六、推進全國林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建設全國林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完善林業知識產權試點示範體系。(科技中心、林科院)

七、開展林業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試點,組織實施重大林業專利技術產業化推進工程,建立一批林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示範基地。對已實施完成的林業專利產業化項目進行評估。(科技中心、林科院)

八、加強林業標準示範區建設,推進林業植物新品種和專利技術標準化推廣應用。(科技司)

九、推進林業知識產權聯盟建設,引導相關行業協會等單位組建專利聯盟,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專利協同運用對接,積極推進木門、木地板、竹材加工等專利聯盟發展,促進專利共享和成果轉化。(科技中心、竹藤中心、林科院、林產工業協會)

十、完善林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規範新品種受理和審查授權工作,探索植物新品種權在線申請和受理,提高品種權的受理和審查效率。發布第六批林業植物品種保護名錄。(科技中心)

十一、完善林業植物新品種DUS測試體系,加快林業植物新品種測試指南編制,完善已知品種數據庫,加強測試機構的合理布局和條件能力建設,新建新品種專業測試站,對已建測試中心和測試站進行能力評估,提高審查測試能力,建設已知品種DNA圖譜數據庫。(科技中心、林科院)

十二、組織開展全國林業知識產權宣傳周系列活動,出版《2015中國林業知識產權年度報告》、《中國林業植物授權新品種(2015)》,集中展示林業知識產權成果,增強林業行業的知識產權意識。(科技中心、信息辦、宣傳辦、林科院、竹藤中心)

十三、加強與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等相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開展《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履約和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議定書》的前期工作,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推進UPOV核桃屬測試指南修訂工作,爭取更多話語權。(科技中心、林科院、國際司)

十四、加強林業知識產權雙邊和多邊交流合作,參與中韓、中日韓等自貿區知識產權談判,參與東亞植物新品種保護論壇活動,加強與歐盟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合作。(科技中心、國際司、林科院)

十五、加強海外林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建設,開展木塑地板行業知識產權維權工作,完善與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協會的溝通機制,為林業企業“走出去”提供知識產權指引,協助解決林業企業在境外遇到的知識產權糾紛。(科技中心、國際司、林產工業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20

國家林業局:“十三五”建六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19日透露,“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6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在城市之間著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濕地,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在當日於陜西延安召開的“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張建龍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大型城市群正逐步形成,這些地區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分布密集,一方面對生態承載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生態碎片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通過推進城市群綠化,將城市之間散落的綠化區域和生態系統串聯起來,強化城市之間的“生態聯系”,充分發揮森林城市群的規模效應和帶動作用。

張建龍說,推進城市群綠化,關鍵是要依托山脈、水系、路網、林地等要素,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和城市綠化,實現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互連互通。

根據國家林業局近日出臺的《關於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1000個示範森林村鎮。

張建龍表示,在國家層面,要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6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在城市之間著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濕地,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同時,各省區市也要選擇一些森林城市建設具有一定基礎、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較短的區域,著力開展城市群綠化。

“今後,凡是申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所轄縣市區原則上應該都是省級森林城市,以有力促進國家層面、省級層面上的森林城市群建設。”張建龍說。

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於2004年啟動。截至目前,已有118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有80多個城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13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國家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僅2015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投入森林城市建設的資金就達700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於社會。

吉林省長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路告訴記者,長春市2013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每年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50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41.52%提高到45.06%。延安市市長梁宏賢介紹,該市自2012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以來,累計投入各類創森資金62.4億元,處在黃河中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延安,如今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

去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政府莊嚴承諾,我國2030年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把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到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14億立方米。

對於森林城市建設中的資金投入機制建設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國家鼓勵各地探索運用PPP(公私合營模式)和BOT(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城市建設,以及通過認建認養等形式,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森林城市建設。

19日上午,國家林業局還授予吉林省長春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江蘇省常州市、浙江省金華市和臺州市、陜西省西安市和延安市等22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延安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22

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創始人細數“切膚之痛” 自然保護區:數量掛帥六十年,該改革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629

陳建偉(李欣/圖)

由於自然保護區單純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傾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管理上多頭伸手、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對保護區指導不力、投資不足,到本世紀,自然保護區建設處於緩慢發展甚至停頓狀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

1956年,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如今,全國已建成兩千余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16%,然而卻爭論不斷、風波不止。

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啟動試點,邁出體制改革第一步。

“現在是只顧著做國家公園,對中國自然保護區60年的經驗教訓沒有認真總結。”2016年10月18日,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及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的創始人陳建偉向南方周末記者談到,對於過去60年中,自然保護區劃建依靠地方積極性、數量及面積掛帥、未及時進行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等弊病,他有“切膚之痛”。

陳建偉曾任原林業部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巡視員。這位“學者型官員”在退休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作為自然保護區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希望未來國家公園體制的建設能少走彎路。

數量上的3次“高潮”

南方周末:60年一路過來,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經過了哪些階段?

陳建偉:中國自然保護區從零開始,發展到現在這麽大規模,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保護區建設總體上是在曲折中發展前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高潮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後,我國在9年間相繼建立了18處自然保護區,除鼎湖山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管理,其余都歸林業部管理。這個進程到“文化大革命”被打斷,已建設的保護區大部分在低水平上維持或者名存實亡,甚至遭到破壞。這算是起步階段。

從1979年起,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自然保護區事業開始走上正軌,各地新建如雨後春筍。這一時期,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加上當時中國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一些國際環境公約,促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和建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這是第二高潮階段,也稱發展階段。

1990年代中後期,經濟快速發展也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國家啟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各主管部門的指導思想也有所轉變,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各地又陸續新建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

南方周末:那麽,現在我們屬於哪個階段?

陳建偉:記得1997年《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年)》提出,到2000年自然保護區面積要占國土面積達9%左右,到2010年要達到10%的目標。而實際上早就遠遠超出規劃預期的目標。截至2000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就占國土面積12.4%。2010年,中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2541處,約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4.7%。每個十年期都比規劃目標高出3-4個百分點。

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於自然保護區建設指導思想上出現的單純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傾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管理上出現多頭伸手、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對保護區指導不力、投資不足等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悖的情況。到本世紀,自然保護區建設處於緩慢發展甚至停頓狀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到現在,我們可以說是進入了低谷期,亟待改革。

搶救性保護的遺留問題

南方周末: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6%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有一種評價是“只畫圈、不落地”,你怎麽看?

陳建偉:這個說法是片面的,或者說是錯誤的。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從零開始,其發展是有歷史背景的,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更不能完全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的老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建設初期,社會經濟發展、文明程度、保護區建設規範和要求都不高,保護區建設處於較低水平。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到處搞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得很厲害。科學家和做這項工作的人都希望要趕快搶救,加上地方劃建保護區的熱情,那時候劃的保護區很多確實有點跑馬占地的意思,也是沒有條件要求這麽多,屬於搶救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在那個時代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

南方周末:搶救性保護遺留了哪些問題?現在有一些保護區區劃調整,理由之一便是以前規劃不合理。

陳建偉:應該說管理是粗放的,很多保護區批準建立之後,人員、經費不落實,存在缺乏資源本底調查、規劃水平低等問題。但基本到位的是主流。確實也有一部分保護區,尤其是很多地方級保護區是“劃而不管”,邊界不清楚、權屬不清楚,特別是在南方集體林區的保護區問題更嚴重。

當時保護區的規劃處於較低水平。有的規劃不合理,出現了把村莊、廟宇、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等都圈進來,甚至還放在核心區、緩沖區里的做法。對這些保護區進行調整是必需的,應該的。但是,有些保護區和地方政府借口當初規劃不合理,區劃調整其實是為了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種現象後來越來越多,爭論也越來越激烈。

南方周末:你說搶救性保護導致缺乏資源本底調查。過去中國自然保護區本底不清一直飽受詬病,現狀如何?

陳建偉:我國現在的自然保護區本底,可以說是基本清楚的,尤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然也有些保護區不完全清楚,但不是主流。

從上世紀末起,每年新申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申報時必須提交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報告,很厚的一本,資源本底基本就清楚了。現在的保護區評審已經走上正軌,有這個才有資格申報國家級保護區。現在有的省級保護區也這樣做,但不敢說每個保護區都這樣,尤其是老保護區,各地發展不平衡。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第一次野生動物調查和第一次野生植物調查,我都是技術總負責。那是全國性調查,保護區本底資源情況肯定是調查的重點,它含在全國調查里面。現在第二次全國野生動物、植物調查都搞完了,所以還不能完全說保護區資源本底不清,尤其是新建立和新升格的保護區不會。

但你要說自然保護區本底都非常清楚,我們又還缺乏統一規範的、準確細致的、所有物種都匯總起來的數據本底庫。因為基礎工作參差不齊,調查方法不一樣得來的數據就不一樣。

南方周末:在其他國家有沒有這樣的數據庫?

陳建偉:也沒有。我了解過很多國家,只要是大一點的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數據庫,像我們這樣搞全國野生動物調查的都非常罕見。

國家級保護區應是處級單位

南方周末:中國還有七千多萬人口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而且大都集中在保護區附近,消除貧困的壓力非常大。應如何處理好保護區與社區發展的關系?

陳建偉:社區工作是保護區的五大職能之一,是必須要做好的。我們也強調保護區的發展和保護要靠社區支持,保護區發展了也帶動周邊一起發展,形成利益共同體。老百姓覺得保護區給他帶來了利益,就願意維護他,這比去和保護區爭地、爭資源得到的更多、更好,誰不擁護你搞保護?

南方周末:但是,像在保護區里面開礦這樣將資源轉化為錢的行為,一直很難制止。

陳建偉:保護區開礦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些是保護區成立時,把本來就有的礦區給劃進來了。還有一種情況是保護區成立以後,因為地方經濟要發展就忽視了對保護區的管理,或者是保護區地界不清楚,或者鉆空子開礦。老百姓要脫貧,地方政府要增加財政收入,這種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到現在依然非常厲害。

南方周末:面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壓力,有的保護區層級太低,說不上話。

陳建偉:從根子上來講,保護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是國家的、全民的,只有站在國家層面才能準確理解。比如大象在中國非常少,只有西雙版納和南滾河有一點。對於國家來講,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對於西雙版納來講,當地人就覺得大象太多了,毀壞莊稼、經常傷人。他們不需要這麽多大象,年年搞人大提案,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國家需要保護的,國家就必須出錢出力把它保護住,還應該給為此作出犧牲的當地政府和老百姓補償。

這就是地方和中央的博弈。保護區如果層級太低,就容易受到條條塊塊中“塊塊”這一方面的束縛。從國家林業局而言,我們提出要求,凡是國家級保護區都要是處級單位,一把手和縣長是平級的。這樣一旦在縣里出現發展和保護的沖突,不至於連縣長的面都見不著,覺得你是我任命的,一天到晚講保護影響我的經濟發展。

我覺得,現在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垂直管理,加強“條條”方面的聯系,但很難推動。國家林業局管那麽多保護區,也只能是“要求”國家級保護區是處級單位。有的省做得很好,比如廣東。但有的省不行,層級很低。

南方周末:你發表的文章中寫道,“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空間分配不均,大部分在中西部,保護區還呈現一個孤島的態勢”,為什麽會造成這種不均衡?

陳建偉我們總結保護區發展經驗里有一條,以前的保護區劃建更多是依靠地方的積極性,中央來支持。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以後保護區建設應該把更多權力拿到中央,讓中央來統一規劃,打破不平衡。中國那麽多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了,但是有些真正該保護的還沒有保護住,而有些又重複了。中國大熊貓國家級的保護區就有六十多個,一個一個都擠在一起了,而有的珍稀物種保護區卻很少甚至沒有。東西部不均衡,物種不均衡,生態系統不均衡。解決不均衡要靠國家統一意誌,不能完全靠地方。

中央應設國家公園局

南方周末:60年來,保護區管理體制發生過哪些改變?

陳建偉:實際上,管理體制經歷了林業部門做、林業部門獨大,到各資源管理部門(包括農業、地礦、水利、海洋等)在做,還是林業最大。再到1994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頒布後,環保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而其他資源管理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這樣一種形式,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但自始至終,林業部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無論從數量還是面積,都是占全國的大多數。

南方周末:保護區到底歸哪個部門管比較合適?

陳建偉:林業部門畢竟只是一個資源部門。有的保護區既涉及農水又涉及森林,保護範圍包括林區內和林區外,保護對象有水生動物也有陸生動物。這樣需要跨資源部門,部門與部門是平行的,之間必然有隔閡有爭議,也有部門利益在里面,這是資源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弊病。中央確實需要有一個綜合部門來監督,來綜合協調。

南方周末: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試點期間,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為管理。試點結束後,它會由哪個部門主管?

陳建偉:國家公園的頂層設計目前還不明朗,中央沒有明確意見,試點也還在探索。

南方周末:你的建議是什麽?

陳建偉:從以往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的歷程來總結,參考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國家公園應該由一個部門來管理,而且是垂直管理。這樣能更好體現國家意誌,而且在執法方面,在人權、財權、事權方面能貫徹到底。

南方周末:應該是一個全新的部門嗎?

陳建偉:中央起碼應該設立一個國家公園局,也許是直屬局,也許是部管局。我說的是一個廣義的國家公園體制的概念,這個體系應該包括不同管理力度、不同嚴格程度、有不同政策支撐的保護地。現在各個部門在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荒漠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等都應該包括在內,它們的基礎都是保護。這些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加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公園體系,也就是保護地體系。這個體系應該由中央設立一個部門來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管理,當然要分層級,分該國家管的和該地方管的。

分級分類分區管理

南方周末:從自然保護區到國家公園,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麽?

陳建偉: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時代對於中國保護地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我們過去自然保護區建設沒有搞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的反證。

中國自然保護區是一刀切管理,只分核心區、試驗區、緩沖區。它不管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什麽,是嚴格保護一草一木不動還是可以靈活一點?季節性遷徙的鳥類保護區怎麽辦?全國兩千多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6%,都是按照一個嚴格保護的框框——自然保護區條例來管理的,你想一想,多麽不符合國情?

南方周末:改革的重點是什麽?

陳建偉:中國自然保護區必須分級分類分區管理。所謂分級,就是中央的事情中央管,地方的事情地方管。

分類管理就是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和不同的保護目標,把保護區分成不同的類型進行管理。最典型的就是陜西漢中的朱鹮保護區,當時在洋縣發現7只,現在有兩千多只了,是很成功的案例。如果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來管理,肯定會把朱鹮管死,因為這個物種和人的生活休戚相關,朱鹮喜歡在溝溪里面尤其在冷水田里覓食,在村莊後面的大樹上棲息,這是它的生活習性。按照條例,你在朱鹮最多的地方劃個核心區,不準人類活動,把人都搬出去,那朱鹮也就失去生活條件了。還有有些鳥類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候鳥遷徙停歇就幾十天,其余時間沒水了或者水大了,這些都是分布在人口稠密區的保護區,允不允許放牧、行船?如何執法?

分區管理也是,保護區內部再進行分區,現在的三個區不夠,應該有更多的功能區,有些區域不準人進,有些區域可以住人,有的可以進行有限生產經營活動,有的區開展生態旅遊,有的區可以進行有控制的考察活動等等。有一段時間保護區就是強行畫地為牢、成為獨立王國,跟周邊村民社區甚至區內老百姓一點關系也沒有,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老百姓脫貧致富沖突很大。

南方周末: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為什麽當時沒有做成?

陳建偉:當時我負責管過自然保護區,也組織了專家組及基層管理部門來研究論證,並開始做工作。當時還是數量、面積掛帥,還是繼續註重外延而不是內涵,沒有適時地將搶救性保護的做法及時地調整到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的軌道上來,再加上部門利益的驅動,根本推不動。其實1990年代的第3個黃金時期是一個調整提高、練內功的天賜良機,如果當時就抓這個問題,肯定不會發展到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這是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年過程中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當時我們研究了世界上很多先進國家保護管理體制的經驗,有的還實地去考察過,譬如去澳大利亞考察,澳大利亞760萬平方公里,才有兩千萬人口,人均資源量非常大,但絕對保護的面積只占國土面積4%。中國13億人口,人均資源那麽少,為什麽要搞那麽大的絕對保護面積?

南方周末:為什麽國家公園試點進展緩慢?

陳建偉:最早我們有雲南省的普達措國家公園,是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擴大面積做的。但是雲南省的方案是不是就能在全國推廣?現在看來不是這樣。中央認為還不完善,還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所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再進行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是批準的第一個。

現在國家公園試點還不成熟,專家們也還沒有統一意見。為什麽進展緩慢,主要是試點各方對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認識不夠深刻,對於現在的自然保護區體系的經驗和教訓沒能很好總結,所以做出來是不是符合國情、是不是符合當地實際保護情況還有待觀察。

事權、人權、財權分配規劃做不好,就很難推廣,試點甚至可能失敗。但反過來講,中國情況這麽複雜,試點進展緩慢也正常。

南方周末:預計國家公園體制多久能建立起來?

陳建偉:不容易。十年、二十年都不敢說。既然是頂層設計,中央層面必須摸索出一套對現有各種自然保護地的總體的統籌規劃,核心是保護地的分級分類分區管理。

現在是中央說了要建國家公園體制,於是各省、各部門都想爭,為自己的利益。從各部門表態也看得出來,有些部門全是站在部門利益上考慮的,國家公園就變味了。

說快也快,如果中央決心要做,三權一落實就能很快推進。但如果決策的時候沒有充分汲取經驗教訓和科學論證作支撐,講不好又要走彎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68

專訪國家林業局局長:林權收儲將打通林權融資最後一公里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繼2008年以來,中央再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11月27日,第一財經記者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關問題專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第一財經:這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想解決哪些問題?

張建龍: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林權制度經歷了數次變革,始終圍繞廣大林農與集體林權關系進行調整,探索“分與統”、“放與收”的林業管理和經營模式。為發展現代林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生態文明,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了決策部署。改革平穩順利、成效逐步顯現,初步解決了集體林產權不明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充分調動了廣大林農經營林業的積極性,釋放了集體林的巨大潛能,增加了林農財產性收入。截止目前,全國已確權面積27.05億畝,累計發證面積26.41億畝,占確權面積的97.6%,共有1億多農戶直接受益,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但集體林業發展中,仍然存在產權保護不嚴格、生產經營自主權落實不到位、規模經營支持政策不完善、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改革對集體林權制度也提出了新要求。中央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都要求制定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制定出臺《意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維護森林生態安全、實施精準脫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核心是要建立健全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林地經營權,推進集體林權規範有序流轉,促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扶持政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產權模式和國土綠化機制,廣泛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發展林業,充分發揮集體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構想。

第一財經:《意見》的總體目標是什麽?

張建龍:《意見》明確,要堅持農村林地集體所有制,鞏固集體林地家庭承包基礎性地位,加強農民財產權益保護;堅持創新體制機制,拓展和完善林地經營權能,構建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開發利用集體林業多種功能,實現增綠、增質和增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增強林業發展活力。

《意見》明確,到2020年,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產權保護更加有力,承包權更加穩定,經營權更加靈活,林權流轉和抵押貸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集體林區森林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農民林業收入顯著增加、國家森生態安全得到保障的目標。

第一財經:生態保護會對林業生產經營行為進行限制,該如何兼顧生態保護與林農權益保障?

張建龍:集體林改,就是要建立責權利明晰的林業經營制度,調動廣大林農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和愛林護林的自覺性。為了滿足社會對森林生態效益需求,各地不斷地擴大了公益林地面積,也有些地方實行全面禁伐,商品林也不能采伐利用。在這一過程中,處理好尊重林農意願和生態補償到位問題,對保護廣大林農和社會資本投資發展林業積極性意義重大。

中央印發的《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明確,建立健全體現生態環境價值、讓保護者受益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支持福建省試點將重點生態區位內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過贖買、置換等方式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在贖買基礎上探索收儲、置換、改造提升、租賃和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改革措施。《意見》也明確,對生態保護,采取市場化方式對林權權利人給予合理補償,著力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間的矛盾。

第一財經:《意見》采取哪些措施盤活集體林資源,發展壯大集體林經濟?

張建龍:集體林改,是要培育森林生態保護的市場主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現代林業發展,更好地發揮林業在維護生態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集體林權已落實到位,如何把這一巨大資產和產權用活、用足、用好、用出效益,實實在在增加林農財產性收入,還有許多政策需要建立健全和細化規範。

為此,《意見》主要提出落實分類經營管理,優化集體林地資源配置,在保持公益林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提高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兼顧木材等林產品生產的公益林地比重,允許承包到戶的公益林進行調整完善。科學經營公益林,實行公益林分級經營管理政策,鼓勵非木質利用。放活商品林經營權,落實依據森林經營方案開展經營活動的制度,充分釋放市場活力。

同時,減少政府對集體林微觀生產經營行為的管制,讓經營主體有更大的自主經營權。積極穩妥流轉集體林權,培育壯大規模經營主體,推進集體林業多種經營,引導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林業經營收益權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擔保貸款,繼續做大林權抵押貸款,采取資本金註入、林權收儲擔保費用補助、風險補償等措施支持林權收儲機構對抵押貸款林權進行收儲擔保,建立健全保險公司森林保險費率調整機制。

這里,我要強調林權收儲對打通林權融資最後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社會造林綠化和保護森林的催化劑,林權值錢了,還能帶來貸款或者為他人擔保貸款,林農就更願經營好森林,這一定要認識到位。我國集體林木經濟價值達數十萬億元,集體林森林生態效益年補償資金約300億元,林下經濟年產值近6000億元,用活用足這些抵押、擔保資源,是破解林地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周期短的重要舉措。

第一財經:《意見》怎樣讓林農共享集體林權改革發展成果,帶動林農脫貧致富?

張建龍:集體林改,目的是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林農收入,實質就是要讓廣大林農能夠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福利,這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意見》提出,對仍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要依法將股權量化到戶、股權證發放到戶。探索創新自留山經營管理體制機制,讓林農的自留山活起來,獲得更大經濟收益。采取多種方式興辦家庭林場和股份合作林場。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聯林帶戶的機制,為農戶提供林地林木代管、統一經營作業、訂單林業等專業化服務,實現林農不流轉林權也能享受規模經營效益。

同時,規範工商資本有序流轉林權,不得強迫、欺詐林農流轉林權,也不得損害農民權益,要加強全過程監管,將工商資本流轉林權行為和林地林木開發利用情況納入信用記錄體系。鼓勵工商資本與農戶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戶從涉林經營中多重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68

林業局:大力推廣林業PPP項目建設 2020年我國林業總產值力爭達9萬億元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23日說,力爭到2020年,全國林業總產值達到9萬億元,林業主要產業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萬。

張建龍是在此間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我國山區、林區和沙區是發展林業產業的重點地區,這一區域集中了60%的貧困人口。同時,林業具有涵蓋範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就業容量大的優勢。

“林業產業是他們最適合從事的產業,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張建龍說。

為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目標,張建龍說,要建立林權市場化收儲加補貼機制,完善林權抵押質押貸款制度。創新中央財政扶持政策。

張建龍還說,要大力推廣國家儲備林等林業PPP項目建設,力爭“十三五”期間,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達到5000億元。

數字顯示,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已由2001年的409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94萬億元,15年間增長了13.5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林業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和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第一大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53

國家林業局:中國為治理“地球癌癥”找到了“中國藥方”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找到了“藥方”。

在國務院新聞辦22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中國已經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癥”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有關情況。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1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布會。攝影/章軻

“這個‘藥方’,就是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做到‘六個結合’。”張永利說,“六個結合”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複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

張永利介紹,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複工程,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

張永利說,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張永利說,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也在發布會上介紹,內蒙古有大森林也有大沙漠,擁有林地面積4398萬公頃,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是國土面積的21.03%。但同時我們境內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積達到60.9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也達到40.78萬平方公里。內蒙古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同時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相當明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張永利同時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張永利說。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面對荒漠化嚴峻挑戰和防沙治沙艱巨任務,中國政府將以更加堅決的態度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新困難新問題。同時,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國際履約和合作,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

張永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今年9月上中旬將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召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屆時將有來自195個締約方的正式代表約1400人與會,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計。

一輛拖拉機在內蒙古已經嚴重沙化的草原上奔馳。內蒙是我國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議題,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5項成果,各締約國提出本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自願目標和行動計劃。

1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74

國家林業局:今後“吃野味”將被法律追責

近期,多起食用穿山甲事件被陸續曝光。對此,國家林業局正式回應稱,今後"吃野味"將被法律追責。

16日據央視新聞消息,國家林業局表示,中國此前法規僅對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者處罰,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今後在中國"吃野味"不僅受社會監督,也將面臨法律追責。

2月初,一則發布於2015年7月的關於“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的微博引發廣泛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50

國家林業局: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仍時有發生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2月26日在京表示,目前,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還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獵食野生動物的不良習俗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法律意識,並讓保護野生動植物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仍需努力。

當日,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啟動。劉東生說,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植物,已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2月26日上午,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活動上,誌願者與孩子們在玩耍。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在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攝影/章軻

劉東生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先後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野外保護體系,大力實施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及放歸自然,嚴格監管繁育利用活動,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實施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恢複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他說,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藏羚羊、蘇鐵等一批極度瀕危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顯現出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國際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形勢嚴峻。”劉東生說,我國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國家林業局等20多個部門參加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和野生動物專用標識制度,研究制定野生動植物網上交易審核標準,開展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系列專項行動。

劉東生介紹,為支持非洲象保護,中國率先采取臨時禁止進口象牙及其制品的措施,並宣布於2017年底停止國內商業性象牙加工貿易,主動減少對非洲象牙的消費。發起、主導了幾十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共同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三次“眼鏡蛇行動”,對促進國際聯合執法、共同阻斷非法交易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我國還引導、鼓勵國內海運、民航、郵政、快遞等行業參與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國際合作,阻斷非法交易運輸渠道,還通過手機短信提醒等方式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

劉東生說,這些措施收到了積極的成效,國內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發案數量轉為下降趨勢,其中象牙非法交易案件下降80%以上,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劉東生表示,各級野生動植物保護主管部門要與保護團體一道,更廣泛開展保護宣傳和公眾教育,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吸收社會各界和國際力量共同參與保護行動,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2月26日上午,北京動物園。一對水鳥在冰面上聊天。攝影/章軻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由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該日期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生效日期,該公約於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簽訂。“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確定,對世界各國保護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與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綠色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58

林業局局長回應穿山甲事件:野生動保仍存在薄弱點

今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據人民網,會前,針對日前發生的食用穿山甲案件和大熊貓被虐待案件,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部長通道”上表示,兩個案件雖然看起來是個案,但也表現出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還有漏洞和薄弱點。對此,國家林業局將在2017年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制度建設。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開始實施。國家林業局將根據新保護法的精神和要求來修改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使法律生根,使措施管用、好用。

二是加大打擊力度。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機制,國家林業局通過部際聯席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從走私、市場和餐館飯店等重點領域開展日常監管,依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的案件。

三是積極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當前,我國已經確定建立東北虎豹、大熊貓等9個國家公園,通過這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保護地的管理機制,使管理更加科學化。

四是加大公民的普法教育與宣傳。通過普法宣傳,避免公眾在不懂法中違法,在無知中犯法,甚至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通過普法教育,進一步喚醒全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50

國家林業局:全國森林涵養水源量接近15個三峽庫容

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量達5807.09億立方米,相當於近15個三峽水庫設計庫容。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本周對記者表示,森林被譽為“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養降水約1000立方米,1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在蓄水能力上,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天然林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

“保護天然林是維護淡水安全的根本舉措,也是維護國土安全的根本基礎和維護物種安全的戰略途徑。”李樹銘說。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樹銘向記者們介紹天保工程情況。攝影/章軻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天然林資源實行更嚴格的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在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並率先在四川省啟動試點。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決定,2011年至2020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在延續一期範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其中湖北7個、河南4個)。

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開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這一天,長白山森工集團公司,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嶺南8個林業局、吉林省4個森林經營局和內蒙古自治區天保區外大興安嶺山脈範圍內的100個國有林場,數以十萬計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鋸,封存斧頭,走出深林。

2015年,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北至小興安嶺,綿延數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來“丁丁”不絕的伐木聲同步戛然而止。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宣告了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已結束,標誌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國家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實施天保工程這19年,國家投入2000多億元。天保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17.32億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這19年,天然林面積增加了3225萬畝,天然林蓄積增加了8.94億立方米;95.6萬富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67萬人員長期穩定就業;全國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70.02億噸,總碳儲量達84.27億噸,其中80%的貢獻來自於天然林;三峽庫區2010年水土流失總面積比2000年減少1312.39平方公里,黃河含沙量每立方米減少1.92公斤;有效保護了全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種群。

在蓄水能力上,林地平均最大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天然林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天保工程二期,國家投入將超過2440億元。總計需要保護的天然喬木林和灌木林等共29.66億畝,占全國林地面積46.6億畝的63.6%。

李樹銘表示,在法律層面上,將盡快修訂《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在法規層面上,將加快推進《天然林保護條例》制定;在規章層面上,將盡快完善《天然林資源管護辦法》修訂工作;在技術層面上,將盡快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效益評估規範》等技術規程、標準制定,為天然林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李樹銘告訴記者,總結一、二期管護經驗,天保工程將創新管護手段,探索建立“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立體管護模式,與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共同立聯合監督機制。確保到2030年,天然林喬木林面積增加5000萬畝,天然喬木林和近天然林面積達到21.5億畝,蓄積增加40億立方米,碳匯能力達到15.1億噸。天然林質量全面提升,每公頃蓄積提高30%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