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伊拉克油氣田招標 中國四家公司競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469.html

 伊拉克第四輪能源開發招標將於5月30日至31日舉行,將有47家石油公司競逐12個油氣田的開採權,每個油氣田平均佔地6500平方公里。

  伊拉克石油部稱,第四輪能源開發招標主要是為擴大伊天然氣產量,以滿足發電行業需求,發展基於天然氣的相關行業,增加伊石油儲量。這12個油氣田,預計將為伊拉克的能源儲量增加29萬億立方英呎天然氣和100億桶石油。

  此次招標的油氣田多位於伊西部和中部偏遠地區,難以保護其不受伊拉克叛軍的襲擊,因此使投資風險加大。

  為吸引更多公司參加競標,今年2月伊拉克石油部修改了最初的合同草案,將國有企業參股部分從合同中去除。在原合同中,伊國有石油企業必須佔每塊油氣田25%的股份。

  中國共有四家公司參加此次競標:北方工業公司旗下振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及其獨資設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企業將與英國石油公司、美國雪佛龍、瑞士嘉能可、日本三菱、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韓國SK集團、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企業競標。 此次競標企業中,不包括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這家公司因早前與伊拉克北部半自治的庫爾德地區政府簽署油氣開採合同,觸怒了伊中央政府,被禁止參與競標。

  中標的公司可立即開採在油氣田中發現的天然氣,但當發現石油儲量時,伊拉克石油部有權要求其停止對該油田的開採,最長可達七年。承包該油田的公 司,在此期間仍可獲得開發成本的賠償以及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外加3%的利息。但如果承包公司決定在停采期間退出項目,將不能獲得利息,同 時將失去恢復生產後開發該油田的機會。

  設計上述條款,是為幫助伊拉克維持並增加石油儲量,以抵消可預計的消耗,同時從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獲得更大的出口配額。歐佩克將於6月召開會議討論新配額。

  自2008年第一輪能源開發招標至今,伊拉克已舉行了三輪能源開發招標活動,簽署了14份油氣田開發服務合同。目前,伊拉克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 約為112萬億立方英呎,位列全球第十位;擁有1430億桶已探明原油儲量,以及2140億桶潛在原油儲量,是歐佩克成員中原油儲量最大的國家。

  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95%。近年,伊政府一直努力提高石油出口量,以增加石油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6

伊拉克戰爭的經濟贏家土耳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973

美國贏得了伊拉克戰爭,不過在薩達姆倒台後,贏得最大合同的卻是土耳其。

2003年土耳其沒有允許美軍從其境內對伊拉克發動進攻,在10年之後安卡拉政府成了在爭奪伊拉克市場的最大贏家。

過去10年裡土耳其對伊拉克出後年均增長超過25%,2012年達到108億美元,伊拉克現在是繼德國之後安卡拉第二大出口市場。

BGC Partners公司經濟學家Ozgur Altug認為在石油產量增長推動下,伊拉克人將變得更為富有,對土耳其商品需求將維持增長,估計每年將增長規模達到20億美元。

FT土耳其援引企業和政府的數據,去年土耳其建築承包商在伊拉克贏得的建築合同價值35億美元。

土耳其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事實上至少它在向自己的傳統出口市場回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伊拉克陷入持續的戰爭和制裁之中影響了雙方的經濟交流。而現在當一切穩定下來後,土耳其依賴其工業基礎,農業腹地,以及不畏艱苦環境的商人,在爭奪伊拉克市場上佔據了先機。

但是土耳其人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北部庫爾德人聚居區,當地吸收了土對伊總出口的70%。但安卡拉在伊拉克北部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卻招致了伊拉克政府的不滿。

這導致了看似非常矛盾的現實,即兩國日益緊密的經濟關係,事實上建立在日趨緊張的政治關係之上。在美國2011年12月撤離伊拉克後,安卡拉和巴格達的關係急劇惡化,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稱土耳其是一個「好鬥」的國家。伊拉克官員指責安卡拉干涉伊拉克國內事務,使得庫爾德人和遜尼派穆斯林與什葉派政府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張。

土耳其指責馬利基政府搞宗派主義。馬利基政府則禁止土耳公司獲得伊拉克政府訂單。土耳其石油公司TPAO在伊拉克南部開採權被剝奪。

土耳其-伊拉克商會主席Ercument Aksoy說:

「今年在建築和貿易機會將會變少,」他認為由於伊拉克正在趨於穩定,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將會湧入。

「土耳其商人習慣有風險的環境。當伊拉克變成了一個沒有多少安全問題的正常國家後,英國人,荷蘭人都會進來,我們的數字就會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54

埃克森美孚押注天然氣和伊拉克油田投資失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20

華爾街有人指責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搞砸了這家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分析師指責他的買入美國天然氣資產和伊拉克油田的時機不當。若換做他的前任Lee Raymond絕對不會做這種蹩腳買賣。

QZ說究竟是不是蹩腳買賣,還必須仔細研究。

但事實是埃克森美孚的股價已經不利於雷克斯•蒂勒森。2012年該石油公司的股價下跌了5.9%,巴克萊預期今年還要下跌1.4%。自上述兩筆交易在2009年年底公佈後,埃克森美孚股價上漲了31%,但是其主要競爭對手雪佛龍同期上漲了54%。按照業內通用的盈利指標,2010-12年間埃克森美孚的每桶原油盈利平均為18.10美元,而雪佛龍為21.90美元。

華爾街認為股價低迷歸咎蒂勒森錯誤的押注天然氣資產。2009年12月蒂勒森買入了XTO Energy公司,當時它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包括債務在內的收購價高達410億美元。此後蒂勒森被指責壓錯了趨勢,雖然天然氣是一種未來的主要能源,美國和中國均越來越依賴天然氣發電,但是在蒂勒森的大手筆交易後美國天然氣價格大跌。批評者說他應該等待更好的時機收購XTO能源。

價格在下降前曾經上漲

當這筆交易公佈時美國天然氣價格在每千立方英呎5.04美元。自埃克森美孚購入XTO之後價格開始下降(下圖)。如果天然氣轉化為等價的每桶原油價格, 相當於蒂勒森以每桶13.42美元的價格買入了XTO的探明可採天然氣儲量。安永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可採儲量的收購均價為每桶9.86美元;2009-2011三年間的平均價格10.60美元。按照這個價格看蒂勒森出價過高。

但是批評者沒有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與之前5年的平均收購價格相比,蒂勒森的交易仍然是值價的,而就在XTO交易完成的當月天然氣價格出現了劇烈波動,但是總體而言是在向上。

QZ認為如果你如果把時間延長到10年來看,也許現在的低價只是暫時的,如果到2020年每千立方英呎天然氣價格仍然僅為6美元,那麼你才能確定XTO這筆交易是徹底的失敗。

伊拉克投資失敗?

埃克森美孚在伊拉克收購的油田遭到詬病。就在XTO的交易完成數月前,埃克森美孚聯手殼牌簽署了開發伊拉克Qurna-1號油田的協議,該油田擁有87億桶石油儲備。但開發這些油田的利潤對吝嗇的石油行業而言過於微小,埃克森美孚從該油田每開採一桶原油的獲得利潤僅為1.90美元。此外同時簽下的Qurna-1號油附近油田的收益僅為每桶2美元,而目前還不能開發。

Qurna-1號油田每天380萬美元,每年13億美元的回報對埃克森美孚來說微不足道,去年公司收入達到4820億美元。而每桶1.90美元的回報僅僅是於埃克森美孚平均18.10美元的九分之一。

那麼為什麼蒂勒森要簽下這筆看似無利可圖的合同呢?答案可能是他希望借此契機在未來要求伊拉克政府開出更好的條件。

2011年蒂勒森與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政府簽下六個區塊後。這些「生產共享的協議」能給埃克森美孚帶來高額的收益,但是這些標準合同無視巴格達禁止公司直接與庫爾德斯坦地區簽署開採協議的規定。

從那以後巴格達就曾試圖給埃克森美孚更好的條款,挽留其繼續在Qurna-1油田繼續開發。而現在蒂勒森則握有兩種選擇,他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繼續在Qurna-1油田開發,要麼選擇放棄這個項目,轉為開採未來利潤前景更高的庫爾德地區油田。

去年有消息稱埃克森美孚擬轉售Qurna-1油田的開發權益,而包括中石油在內的中俄能源巨頭有望接盤。

QZ認為石油鑽探更像是一項藝術而不是工程師,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從事的科學工作。要贏大的你就必須押更大的籌碼,並且等待很長很長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75

伊拉克計劃提高原油日產量至361萬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395

WSJ消息稱,據伊拉克一位高級官員本週三表示,伊拉克計劃從今年年底以及明年年初從其位於南部的3塊重要原油產地提高原油日產量36萬桶.這將使得伊拉克原油日產總量達到361萬桶.

伊拉克石油部門週三發佈的聲明表示,目前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為325萬桶,去年同期為290萬桶/天,預計最遲明年年初將達到日產361萬桶.

伊拉克石油部門負責人Abdul Mahdy al-Ameedi告訴記者稱,

"如果一切計劃順利的話,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伊拉克巨型油田West Qurna-2將可以日產原油15萬桶.而Majnoon 油田則可能在今年9月份或10月初開始日產原油至17.5萬桶.除此之外,在8月底或9月初起伊拉克還將從Garraf 油田產油3萬至3.5萬桶/天."

據悉,伊拉克其他油田,諸如由埃克森美孚,意大利埃尼以及中石油在伊拉克運營的Rumaila, West Qurna-1, Zubair 和 Halfaya油田也將開始增產原油.其中,擁有170億桶原油蘊藏的Rumaila油田目前已經實現日產原油140萬桶,該油田為伊拉克最大的產油區,預期今年將提高產量至145萬桶/天.;West Qurna-1油田目前產量約在49.5萬桶/天,預期今年將提高至53萬桶/天;Zubair 當前的產量約在30萬桶/天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0

伊拉克和利比亞無法維穩 石油價格承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675

暴力還是和平直接左右石油市場。伊拉克政局不穩和暴力衝突已經讓伊拉克石油產量距離政府目標漸行漸遠。利比亞的不穩定性也讓該國石油出口量下滑至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

一、伊拉克方面

路透社數據顯示,去年,伊拉克每天出產原油超過300萬桶。今天6月份,伊拉克原油產量已經下滑至每天296萬桶。

這與伊拉克政府設定的目標值370萬桶漸性漸遠。

為何伊拉克石油產量會下滑?

原因大致如此:暴力衝突上升、政治癱瘓、糟糕的石油運輸基礎設施。

先看暴力方面,據聯合國評估,上個月是伊拉克最血腥的一個月,愈演愈烈的暴力活動對石油工業影響巨大。一系列炸彈襲擊減少了Kirkuk-to-Ceyhan出口管道的運輸量。

政治方面,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地方政府一直存在矛盾。由於石油利益分配矛盾無法調和,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地方政府的矛盾已經造成每日石油產出減少15萬桶。

基礎設施方面,國際石油公司一直在抱怨伊拉克的石油基礎設施,其輸油管道質量和容量之差,已經無法滿足石油產量增長的需求,加之南部港口出發的海上運輸也受到天氣的破壞,很多生產由於運輸和倉儲壓力被迫關停。

二、利比亞方面

據Lloyd's Lis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7月份,利比亞石油出口下滑了20%,出口水平已經下降至2011年內戰之後最低水平。

7月份,一波罷工和民工活動讓利比亞被迫關閉了幾個出口油庫。7月,利比亞石油出口量下滑至每天78萬桶。

上週,利比亞石油部長警告稱,如果局勢得不到改善,利比亞將陷入「黑暗」。

6月份,利比亞石油出口量下滑至每天98萬桶,這是該國自2011年12月以後,石油出口量首次下滑至每天100萬桶以下。

能源專家Amrita Sen表示:

此時此刻,利比亞石油市場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利比亞石油出口下滑是實際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12

美孚或向中石油出售伊拉克最大油田部分權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153

WSJ的兩位消息人士稱,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週三已向伊拉克當局徵求意見,詢問能否將該國最大油田的部分股份出售給中石油。

在出售給中石油股份前,美孚需要想伊拉克當局徵詢意見。之前,該國政府也對美孚與北部半自治的庫爾德人獨自達成開發石油的協議感到不滿。

相反,伊拉克政府與中石油達成協議將深化中國在該國的投資

消息人士稱,美孚已正式向伊拉克政府發出申請,希望將持有West Qurna-1油田60%股份中的一半出售給中石油

在伊拉克石油部通過這項出售計劃之前需要得到該國內閣的支持。

一位消息人士稱:「這大概需要兩週的時間。」

兩位消息人士均沒有對埃克森的股份進行估值,其中一位稱,該公司希望繼續運營該油田。

中石油的一位發言人稱,該公司希望擴大海外油氣投資

West Qurna-1潛在產油量為300萬桶/日,可與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油田相匹敵。美孚與殼牌(持有該油田15%的股份)正繼續開發該油田。目前,該油田產量為51萬桶/日,預計年底將達到60萬桶/日

2011年,美孚與Kurdistan地區簽到石油開放協議,是國際石油巨頭首次與該地區簽署協議。隨後,Chevron Corp、Total SA等也相繼效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63

國際視野(35):伊拉克的三「角」演義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23139

伊拉克三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85

伊拉克殺俘可能意味著全新的國際秩序 思考框架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9907317

分享一個郵件。最近世界不太平,一點思考的框架,供參考。

新聞:極端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或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縮寫為ISIS),接連攻下伊拉克北部多個城鎮,威脅「肢解」伊拉克,並發動全面的宗派戰爭。

關注ISIS最令人震驚的舉動,是在網站上公開照片,聲稱處決1700名戰俘

眾所周知,善待戰俘已經是現代國際社會的基本原則,ISIS對戰俘的屠殺,震驚世界也超越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底線,將ISIS推上了國際社會的對立面,ISIS不但在製造恐怖,更是在銷售這種恐怖,成為恐怖的代名詞。

我相信這一事件將催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將有可能成為和911一樣,成為未來10年世界轉向的標誌。美國迫於這種壓力,正在尋求迅速解決問題,甚至可以拋開既定的一些原則(要求伊拉克現總理馬利基下台;遏制伊朗等),會導致整個中東和全球局勢發生極大的改變。

我們希望再次強調,無論是敘利亞問題,還是此次伊拉克國內的衝突,都凸顯出中東問題的核心矛盾已經是伊斯蘭世界內部的遜尼派-什葉派的矛盾和衝突,基於中東問題的國際政治、經濟的分析架構都需要做重大的修正,甚至推倒重來,而抱定美伊矛盾、以巴/以阿矛盾,不願意接受新的架構的投資者則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建議大家跟蹤。

我們在去年對敘利亞問題的分析中已經明確指出,敘利亞問題的核心是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教派衝突,不可調和且具有擴散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導致伊拉克陷入混亂甚至分裂,目前的事實也驗證了我們的看法,ISIS正是從敘利亞衝突中壯大的遜尼派極端組織,並擴散至伊拉克,導致伊拉克目前境內四分五裂。

圖中的黑線表示直接的對抗和衝突,綠線表示支持,紅線表示反對。可以看到綠線集中在左右兩側,紅線則幾乎全部跨越中線,也就是說,在對待敘利亞問題的態度上,各方按照什葉派和遜尼派分成了兩個陣營,所以說敘利亞問題反映的是遜尼-什葉矛盾,這一矛盾目前已擴展到伊拉克國內局勢上。
查看原图


背景

伊拉克位於西亞中東,兩河流域,自5000多年以前就是人類文明最古老,傳統延續最綿長的地區,歷經巴比倫、波斯人的統治,最終皈依伊斯蘭教。

在近代的伊拉克,是伊斯蘭最大的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爭奪的核心區域。伊拉克人口中什葉派佔多數,但薩達姆在位時,遜尼派實行高壓統治,什葉派的反抗傳統遭到壓制,薩達姆政府被美國推翻之後,什葉派通過民主選舉掌權至今。

目前伊拉克境內,東部主要是什葉派控制,南部遜尼派居多,北部邊境屬大庫爾德地區,庫爾德人佔多數,亦信仰遜尼派。

思考框架

一、對各國的影響

1、伊拉克

ISIS的行動可能導致伊拉克分裂成3-4個有獨立自治權的主體,包括原有的、由什葉派掌握的、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西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地區,南部受到沙特等遜尼派國家扶持的地區,和目前掀起暴亂的ISIS可能建立的政府,伊拉克將有可能會成為聯邦制國家並陷入長久的分裂、割據和動亂局面

2、伊朗

伊拉克此次動盪發生以後,美國可能會需要伊朗的協助來控制伊拉克的局勢,美高級官員也表示為解決ISIS帶來的威脅樂於與伊朗合作。目前的局勢將加速美伊關係正常化,伊朗有望重新回歸國際社會的舞台

自奧巴馬第二個任期開始,美國政府一直在尋求與伊朗和解的可能性,奧巴馬公開表示伊朗政府由民選產生,意在承認其合法性,這為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之間一直無法彌合的政權合法性問題解封,伊朗如果被美國從「流氓國家」的名單當中剔除,則政府借貸成本、金融和貿易環境等都會發生深刻變化,伊朗重回國際社會,對中東和全世界都會有明顯的影響,還需要深入討論。

伊朗東面的阿富汗,執政的普什圖人,東北方向的塔吉克人與伊朗人都是波斯人,伊朗北方的阿塞拜疆信仰屬於什葉派,加上伊拉克的什葉派政府,伊朗已經逐漸建立起穩固的後方和同盟。

一直以來,美國對伊朗動武,都是中東地緣政治和石油地緣政治探討的核心話題,投資者也大多把美伊矛盾作為預設,一旦這一局面發生改觀,仍然抱定「美伊必有一戰」觀念的投資者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因此需要關注。

3、沙特阿拉伯

此次動盪以後,可能會使伊拉克成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爭奪的重心,這可能會把沙特推到兩派鬥爭的前台。

伊拉克在薩達姆統治期間,特別是在兩伊戰爭前後,是阿拉伯世界中遜尼派對抗什葉派的核心武力,在海合會等遜尼派國家的支持下,伊朗之間武力對抗。近年來局勢改變,先是伊拉克民選政府傾向於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目前又是伊拉克陷入混亂無法形成統一力量,甚至會淪為遜尼派-什葉派衝突的戰場,沙特阿拉伯可能被迫走上對抗什葉派的前台

沙特坐擁伊斯蘭教最大的聖地麥加,自視為正統和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也一直對什葉派持敵對態度。近年來沙特在海合會中的領導地位受到更激進的卡塔爾的挑戰,沙特也有動力證明自己在遜尼派和阿拉伯世界中的老大地位,沙特去年就試圖接手敘利亞的爛攤子,未來與伊朗在伊拉克直接對峙並非不可能。

沙特人由於豐富的石油財富,雖然武器先進,但不太可能自己衝鋒陷陣,更可能使用僱傭兵,並有可能動用石油作為武器

4、美國

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是石油和以色列的安全,在遜尼派-什葉派衝突之中,一直扮演的是幕後角色,類似於足球場上的隊醫和教練。儘管隊醫受傷的情況也偶有發生,但美國一般不會直接介入承受損失。

未來隨著美國戰略收縮和接納伊朗,可能會進一步從隊醫和教練,退到裁判和調停者的角色,可能會加速美國進一步退出中東的地面爭端,保持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水面和空中的軍事存在即可,這也是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一個縮影。

二、對油價的影響

1、伊拉克局勢動盪,衝突各方都有動力去提升自己的石油產出,增加財政實力(庫爾德人甚至表示願意以半價出售石油),但衝突頻度和烈度的增加會對增產帶來負面影響。權衡這兩個方面,未來油價整體的趨勢性波動不會太強,而脈衝性的波動會比較大。

2、長期來看,中東局勢持久動盪會對石油投資產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進而會影響中東的石油產出,成為油價上漲的支撐因素。

3、沙特可能會把原油作為低烈度對抗的武器,沙特擁有最大的剩餘產能,財政狀況較好,可以承受較大程度的油價下跌,因此其可能會通過增產來壓低油價以打擊伊朗。

綜上考慮,目前高漲的油價有一定的泡沫中長期油價則會緩慢地上漲,由新聞事件和擴產消息驅動的油價波動將會很常見,存在由沙特增產帶來的潛在下行風險。

三、美國戰略轉移

ISIS進入伊拉克之後美國的態度是值得玩味的,其尋求伊朗支持,不僅僅是因為奧巴馬錶態的承認伊朗政府合法性,也反映出美國在介入地區衝突態度上的轉變。美國越來越把武裝力量用於保護重要水道、能源運輸路線,而不再像過去一樣積極介入地區衝突,一方面是因為財政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則是民粹主義抬頭

美國的軍費不僅是全球第1,而且相當於第2到第15名的總和,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是「全球公域的保護者」,也就是說,除了各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之外,地球上其他公共區域的安全,是由美國掏軍費在維護安全的,所以美國軍費開支異常之大。而形成美國保護全球公域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要保護其世界第一的能源進口所需要的航線和咽喉水道,隨著美國從海外進口能源的減少,美國不僅有能力逐步收縮用於保護公域的軍費和軍力,也在其國內受金融海嘯影響的財政壓力下,不得不收縮軍力。這是其一。

其二則是美國國內抬頭的民粹主義傾向,反映在事件新聞上,大家可以關注此前的新聞,共和黨二號人物埃裡克·坎特(Eric Cantor)在弗吉尼亞州眾議員初選敗給「沒錢沒資歷」的極端保守派「茶黨」候選人大衛·布萊特,標誌著共和黨內部轉向民粹主義的可能性正在浮出水面。布萊特也許並不是最大的政治明星,但其態度卻代表了美國保守派的傾向,例如其論文「經濟增長與宗教:新教倫理的繁榮與衰落」,是典型的美國保守主義的論調。美國歷史上民粹主義往往與孤立主義同時興盛,國內政治上轉向保守,特別是一般推崇精英主義的共和黨內部轉向民粹,是對外政策向孤立主義靠攏的重要信號。在孤立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美國收縮全球軍力,就顯得順理成章了。這是其二。

美國的戰略轉移,是從中東和中亞轉向東亞,更是從大西洋和全球轉向太平洋,美國的軍力收縮,會導致全世界其他地區更加不穩定,從而會引致更多的資產轉移到美國尋求安全。全球金融市場可能要面臨美元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畢竟在投資中,本金安全的地位是高於收益率考量的。

四、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的戰略收縮,對中國來說留出了空間也加重了負擔。如果參考美國對全球公域的保護,我們可以想見,中國需要轉變過去的傳統觀念,即擴充軍力是為了「保家衛國」,保護領土主權,保護僑民,保護對外投資。未來中國應該正視與大國地位相伴隨而來的義務,擴充軍力將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國際社會必將要求中國參與到保護全球公域當中來,承擔與大國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稱的責任。

中國未來軍費的增長,參考美國的先例,將有可能是數量級的增長,軍費增長帶來的很可能不是對抗而是合作。

美國致力於保護全球公域,特別是咽喉水道,是為了其能源安全,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超過美國,所以能源安全的問題將日漸緊迫,中國有動力也有必要發展替代跨洋跨洲運輸能源的途徑,比如在西北建設大規模的新型煤化工項目,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煤炭分質利用等來替代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另外開發南海油氣資源、與俄羅斯合作增加西伯利亞油氣產量,在國內加快緻密氣、頁岩氣、煤層氣、緻密油的開發工作等等 。

最後,還是那句話,能源從來就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思考的框架,以後慢慢填內容。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39

新總理提名懸而未決 伊拉克走向分裂邊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66

美國、聯合國、伊朗和伊拉克的什葉派神職人員集體向伊拉克政客施壓,要求他們盡快組建新聯合政府,防止國家分裂。然而,在周二的伊拉克新議會第一次會議上,什葉派卻沒能提出替換馬利基總理的人選,這將伊拉克推向了分裂的邊緣。 因什葉派沒能提出新任總理人選,在伊拉克新議會第一次會議上,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拒絕在休息後返回議會。議會不太可能會在一周內再次會面,這讓伊拉克陷入了政治僵局。 依據薩達姆政權倒臺後建立的政治體系,首相將由什葉派多數派成員出任,遜尼派和庫爾德人將分別出任議長及具有象征意味的總統。 什葉派政黨集團National Alliance近日多次會面,商討總理候選人事宜。但迄今尚未就繼續推選馬利基或是其他候選人達成一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議員在休會後返回議會。遜尼派政黨表示在什葉派推選總理前,不會推出議長候選人。庫爾德人也沒有提名總統。 遜尼派政治領袖、前議長Osama al-Nujaifi警告稱, 沒有合適的政治解決方案,槍炮聲將變得響亮,而伊拉克將陷入黑洞。如果新總理能推出新政策,我們將樂於配合。反之,國家的情況將變得更加糟糕。 什葉派議員則試圖指責轉移到遜尼派和庫爾德人身上。他們表示,依據憲法程序,總理應在總統、議長之後任命。 依據憲法,在選出新議長前,議會最年長的成員Mehdi al-Hafidh將暫代議長職務。他表示,下次議會會議將在一個星期後舉行。 然而,混亂的局勢已經讓伊拉克無法承受進一步的延遲。 三周來,政府軍一直在與ISIL作戰。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本周,ISIL將名字縮短為Islamic State,並宣布正式在伊拉克敘利亞境內建一個伊斯蘭“哈里發”(caliphate 即伊斯蘭帝國)。該集團領袖Abu Bakr al-Baghdadi周二發誓將將對全球範圍內傷害穆斯林的行為給予報複。 戰火已經席卷到了位於巴格達北部的Tikrit。ISIL已經控制了巴格達西部郊區。巴格達西部的Jihad區發生爆炸事件,造成兩人死亡、六人受傷。聯合國表示,僅6月就有超過2400名伊拉克人被殺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73

撤離伊拉克

2014-07-07  NCW
 
 

 

薩邁拉電站的1300多名員工被困兩週之後終於從陸空兩線完成撤離,現在仍有1萬多名中國公民留在戰火紛飛的伊拉克◎ 財新見習記者 馬曉嫻 記者 何春梅 文「終於回國了!」6月27日下午,在伊拉克北部薩

邁拉電站營地里拉被困

兩個多星期之後,林女士抵達上海。

林女士是伊拉克薩拉哈丁省薩邁拉電站(Samarra)項目的一名普通工人。

這個電站由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CMEC)承建,CMEC 又分包給了其他公司,林女士即為分包商招募的工人。她在6月25日作為第一批撤離人員,乘坐伊拉克軍方的武裝直升機,成功從被困營地抵達首都巴格達,並在次日乘坐民航順利飛離伊拉克。

2011年12月,CMEC 與伊拉克電力部火力發電項目公司簽約承建薩邁拉電站項目,合同總額11.89億美元,這是伊拉克目前在建的單機容量最大的電站。CMEC 負責將兩台63萬千瓦燃油氣機組安裝並試運行完畢後完整移交對方,即所謂「交鑰匙工程」 。電站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186公里,薩拉哈丁省薩邁拉市東南16公里處,是遜尼派在伊拉克的核心區。

6月10日,伊拉克尼尼微省首府摩蘇爾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下稱 ISIS)佔領。ISIS 是活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交界處的伊斯蘭遜尼派極端主義武裝力量,與基地組織關係密切。

他們借敘利亞內戰招募戰士、吸納資金從而發展壯大,號召重新建立哈里發制度,把分裂的阿拉伯國家再次統一起來。在巴格拉迪(AbuBakral-Baghdadi)的帶領下,他們今年1月佔領了伊拉克最大省份安巴爾省省會拉馬迪,以及首都巴格達以西僅65公里的什葉派聖地費盧傑,統治了安巴爾省大部分地區。

6月5日,電站所在地薩邁拉已經遭到 ISIS武裝襲擊,並一度有部分區域被控制。從薩邁拉到巴格達的交通要道,沿途各城鎮都是交戰雙方爭奪熱點。

伊拉克安全形勢驟然惡化,電站1300多名員工被困營地,直至6月27日才安全撤至巴格達,目前正陸續回國。

據悉,現在還有1萬多名中國公民滯留在伊拉克,他們大多希望儘快離開戰火仍在蔓延的伊拉克,但能不能回來取決於所在公司的決定,也取決於伊拉克的下一步局勢。與此同時,仍有冒險者設法前往伊拉克,試圖戰火中淘金。

千人陸空大撤離

伊拉克危機中被困的不僅有電站項目上的1300餘名員工,還有一個正在建設中的薩邁拉藝術館項目團隊。他們的營地就在6月11日被 ISIS佔領的提克里特。

「我們13個人是6月11日13時開始,由當地駕駛員開車把我們送到薩邁拉藝術館的。離開營地僅僅一個小時,提克里特就全面開火了。 」來自安徽的藝術館項目負責人張珍告訴財新記者。

該藝術館屬於伊拉克政府工程,由安徽阿拉貝斯特總承包有限公司(下稱阿拉貝斯特)承建。項目於2013年11月正式開工。雖然此次工程在薩邁拉,但是公司營地在提克里特,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僅50多公里,平時往返很方便。

薩邁拉遇襲擊後,6月5日,張珍立即向國內總部和有關部門匯報了情況,準備撤離。6月10日與使館聯繫,使館安排他們先行撤到薩邁拉電廠,再由電廠統一安排撤離事宜。6月11日下午抵達電站營地後,張珍心有餘悸, 「路上沒有武裝護衛,我們非常害怕」 。

張珍在電站見到了負責人金總和田總,此時,電站已在準備大規模撤退,但當時的局勢暫時不允許如此大規模的平民轉移。在營地外,有軍隊保護。據張珍介紹,被困期間,還有伊拉克陸軍 一位指揮官特意過來,告誡項目人員不要外出。

營地之外,離薩邁拉不遠處的一個小鎮正遭到反政府武裝的攻擊。一名四川籍工友說,半夜睡得正熟的時候突然炸彈響了,感覺地和房子都在震,那時候才真得覺得自己是在戰場。

從被困開始,項目就暫停了,員工全部放假,大把的空閒時間加劇了人們的焦慮。另一名四川籍工友形容說,吃飯時菜的品種少了,大家就會擔心,繼續被困的話會不會沒東西吃了。

兩週多的圍困之後,到6月25日,人們才看到希望。據林女士介紹,中國駐伊使館幫忙聯繫了兩架政府軍的武裝直升機,從薩邁拉營地直接將人員轉運到巴格達,分三批,25日兩批、26日上午一批,總共撤離了60人。

一架直升機一次只能運送十個人,讓誰先走是個問題。關於如何確定上直升機的人選,林女士和張先生告訴財新記者,各單位自己把名單報上去,基本按年齡來選,有的單位讓最老的先走,有的單位讓最小的走。營地裡總共50多名女性,基本都隨直升機撤退了。這是林女士第一次乘坐直升機。飛機噪聲很大,但飛得又快又穩,180多公里的路程只花了半個小時。

剩下的約1260人,最後是聯繫了12 輛大巴,於6月26日和27日分兩次完成大撤退。每次都是12輛大巴組成車隊,由政府軍出動八輛坦克加上僱傭的當地安保公司一路護送到巴格達的巴勒斯坦酒店。據張珍介紹,車隊從14時開始出發,原本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足足開了六個多小時,到晚上20時左右才抵達。

最難熬的是等待的過程。 「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走出去。 」林女士說,頭一批準備撤退的人在指定地點等飛機等了兩天,每天行李收拾好了又拖回來,再繼續等待。開始還興奮地給家人打電話,後來特別絕望,就不打了。

進出伊拉克都非易事

看到新聞裡說大批中國工人撤離伊拉克,王旭也想回國。他在巴士拉一家為中石油管道局做服務的私企工作,剛到伊拉克才四個月。戰爭爆發後,王旭很快給公司遞交了回國申請,沒有獲批。

「現在一句話也沒有,沒說撤退。 」王旭有些氣憤,雖然當前巴士拉「很安全」 ,他也不想呆下去了。公司不打算放人, 「需要有人頂我的崗才能走,而且我們簽的是一年的勞動合同,提前走了公司扣錢特別狠」 。

王旭每個月工資1萬多,又剛來,現在走的話公司要加倍扣錢,等於白幹。但王旭說,自己想回來,扣錢也想回來。

中石油艾哈代布油田的工人楊光也被公司「扣下」了。 「現在說非關鍵 人員撤退,關鍵人員不讓撤退。 」楊光說,按照合同規定,自己每年年中可以休假,現在早該休假了,孩子也放暑假了,但是公司不讓走。

6月中旬,伊拉克局勢緊張的時候,楊光覺得可能快要撤離了。但也有不少人想留下來繼續掙錢。 「一般來這裡的工人家裡壓力都大,好不容易出來了,撤回去能不能再來還不一定呢。 」要去一趟伊拉克並不容易。 「去伊拉克辦簽證,比去美國麻煩。 」張宇曾經在中遠一家外包公司工作,為開通中遠在伊拉克的一條航線,曾隻身一人去伊拉克找當地的公司談合作, 「跟你合作的伊拉克本地公司需要發邀請函,由伊拉克外交部發到駐在北京的伊拉克大使館,我們才能去使館領簽證」 。

張宇說,到伊拉克十天之內,還需要驗血, 「要化驗很多東西,化驗完了要到當地警察局去備案、蓋章,走之前當地警察局還要審批。最後化驗結果單上要有兩個戳,否則你想走都走不了。 」不過,在化驗大廳排隊的大多是歐洲和印巴的工人,因為大部分中國工人的簽證都是中國公司直接和伊拉克政府訂的。這也意味著,中國工人要想離開伊拉克,需要公司和伊拉克相關部門共同審批同意才行。

然而緊張的局勢,難辦的手續並不能阻擋中國人掙錢的腳步。戰火響起後,在伊拉克華人社區裡,經常會有人詢問如何最快辦理簽證,也時不時會有人自薦過去做阿拉伯語翻譯。一位在巴士拉地區做簽證和機票代辦多年的商人何先生說,現在油區和華為都還在繼續 從國內上人,至於那些在庫爾德人區域做小生意的商販, 「他們根本不怕,打仗對他們來說基本沒什麼影響」 。一週前一趟國際航班抵達巴士拉,下來的一半都是中國人。現在走特殊渠道代辦伊拉克簽證,找大企業幫忙做擔保,最快一週即可以拿到,費用已經達到男性1800美元,女性2800美元。對於如此高的價格,何先生表示這就是現在的市場價,根本不擔心沒人辦。

中資在伊拉克何去何從

6月下旬,中國駐伊拉克大使王勇在接受採訪時稱,除了已經撤離伊拉克的中國工人,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國公民還有1萬多人,他們當中約80% 集中在伊拉克南部省份,10% 分佈在包括首都巴格達在內的中部地區,另有10% 在庫爾德地區。在發生武裝衝突的尼尼微、薩拉哈丁、基爾庫克、迪亞拉和安巴爾五省,沒有中資企業員工處在衝突區域。

目前在伊拉克的中資企業主要從事石油、電力、通信和市政建設,以央企和地方大國企居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建築、上海電氣等。它們大多是在2008年之後、特別是2011年底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之後才來到當地,之前主要是華為和中興兩家通信設備製造商。

華為伊拉克代表處於2004年在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區蘇來馬尼亞成立,已經是伊拉克實力最強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中興來得更早,1999年進入,也是伊拉克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之一。

石油是吸引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資料,伊拉克已探明原油儲量1431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9.8%;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佔全球的1.7%。

伊拉克經濟高度依賴於石油收入,超過90%的財政預算來自於石油收益。

目前在伊拉克,中石油擁有艾哈代布油田、魯邁拉油田、哈法亞油田、西古爾納 I 油田等多個油田項目,平均每個油田的投入都在20億美元左右,人員至少上千人;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還擁有多條國際輸油管道等項目。

中國投資對伊拉克非常重要,除了石油,在市政建設、道路橋樑、大型工程等諸多領域,中國公司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民生產業,伊拉克把電力作為首要發展目標,預算優先。上海電氣集團自2008年起就開始承建位於伊拉克南部瓦西特省的熱電站;2013年3月、6月及11月,由上海電氣承建的瓦西特省祖拜迪電站一期三台33萬千瓦機組相繼並網發電。目前該電站三台機組處於滿負荷發電狀態。

2013年,中國與伊拉克貿易總額達248.7億美元,同比增長41.6%,在阿拉伯國家中位列第三;中國進口伊拉克石油2351萬噸,同比增長49%;中國公司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52.5億美元,同比增長44%。

據張宇介紹,一般的公司拿不到伊拉克的大項目,多是央企拿到項目後,再通過分包的形式轉包給國內企業,分包商再招工人到伊拉克。 「由於中國工人相對便宜,中國的央企在和其他國家企業共同競標時,可以接受更低的招標價格,更容易拿到項目。 」張宇稱,同樣的中國一線工人,如受聘於央企外包公司,工資一般在1萬元左右,如果受聘於當地的外國公司,工資會翻倍。

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國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各大央企及其分包公司的一線工人佔大頭,其次是到伊拉克做生意特別是零售、批發行業的商販,第三則是為前兩者服務的中國人,做各種簽證、旅遊、旅店、飯店等。

在伊拉克,隨處可見來自中國南方特別是江浙、福建一帶的小商販。 「大生意都是央企和大國企在幹,小商販們 則主要集中在商業零售、批發。 」張宇說。伊拉克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中國製造,比國內更便宜,除了不用繳納17% 的增值稅,還有17% 的出口退稅,物流成本用集裝箱運也比較低,吸引了很多中國商人。

現在,ISIS 已控制尼尼微、薩拉哈丁、安巴爾、迪亞拉及塔米姆西北五省。

庫爾德人武裝力量也趁亂控制了北方三省杜胡克、埃爾比勒和蘇萊曼尼亞。6月29日,在政府軍奪回提克里克控制權的當日,ISIS 通過其官網正式宣佈建立伊斯蘭國,號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加入伊斯蘭國,加入聖戰。

隨著伊拉克的國內局勢失控,埃克森美孚、BP 等國際石油巨頭在6月中旬開始疏散駐伊拉克的員工,不少中國工人和商人也開始撤出伊拉克。

準備進入伊拉克的企業現在需要重新考量安全和政治風險,已經在伊拉克有投資項目的則要決定走還是留。 「工人們幹不了活,肯定要撤;而伊拉克政局不穩的話,就沒人給中國企業結費 了。 」張宇說,一般大的工程項目,中國公司都是跟伊拉克政府簽約,而且很多時候為了拿到項目,中國企業要的預付費並不多,要等工程結束了再結算,一旦政局不穩或者項目建設過程中出了問題,中國企業就血本無歸。

當此情形,中國企業如何選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東問題專家王聯教授認為,就目前局勢,總體判斷還沒 到要大規模撤僑的程度,巴格達還不大可能被叛軍實際佔領。ISIS 要做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勢必會遭到遜尼內部的反對和抵制。目前伊拉克的遜尼、什葉、庫爾德三分天下已是既成事實,但ISIS 和庫爾德人未來能否真的獨立,要受有土耳其、伊朗、沙特、美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王聯看來,目前中資公司在伊拉克動盪局勢下所遭遇到的可能風險,沒有更好的方法能解決。

就歷史而言,在其他一些動盪地區,比如南蘇丹,利比亞內戰,中國能採取的措施只能是大規模撤僑,首先保障中國工人和中國僑民的人身安全。至於國家或者企業在當地投資的損失,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同下任政府慢慢再談。這也是中國當前在對外關係或者中國外交在海外如何確保自身合法利益的問題上所遭遇到的困境。

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輝則建議,中國企業去高風險地區的投資,要注意投保相應的保險,特別是要投戰爭險,以防止最壞情況的出現,另外企業應根據承受能力,建立應對獨特事件的防範機制。

除了大的武裝衝突,伊拉克小範圍的恐怖襲擊也在升級。據中國駐伊拉克使館經商參贊沈會勇的介紹,2013年伊拉克全國因暴力襲擊死亡人數達到8868 人,遠超2009-2012年平均水平(年均4000餘人) ,死亡人數連續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外國人撤出伊拉克已經越來越難。

沈會勇介紹說,目前在伊拉克,除了北部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比較安全,其他地區包括巴格達在內,人身安全都得不到足夠保障,隨時面臨武裝襲擊、綁架和炸彈爆炸的危險,醫療和救助條件也很差。目前,往來伊拉克的飛機航班少且經常取消或誤點,陸路交通運轉不暢,對人員緊急轉移十分不利。

「如果安全問題不能保障,中國公司去伊拉克投資應該會出現下降趨勢。 」張宇說。

6月25日晚,首批撤離到巴格達的薩邁拉電站工作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