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用微信打造月入3500萬的豆乳連鎖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8/151583.shtml

兒童畫

從街邊店走入購物中心

在北京環球貿易中心地下一層,有一家BeanHouse的連鎖店。采訪當天,店內空調壞了,溫度很高,但依然有絡繹不絕的客人進入這家設計類似星巴克的小店。BeanHouse創始人楊威告訴i黑馬,這是第三代店鋪,他們還有由日本設計師設計的第四代、第五代店鋪。這間小店處於僻靜之地,但生意還不錯,著實讓人意外。

據楊威表示,只要三天,他們靠著自己的方式加上在路口發傳單,就能將寫字樓里10%的人群轉化成客戶。而過去,同樣位置開一家店,要養很久才會有客人光顧。BeanHouse 並非開始就能做到這一點,而是靠多年的積累和創新促成的。

2009年,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豆漿店在國貿附近正式營業,因為口感細膩,漿汁濃稠,而很受歡迎。那時候,普通一碗豆漿只要幾毛錢,而BeanHouse(當時還沒有正式的品牌,就叫現磨豆漿)區別於諸多早點攤,將豆漿賣到了5元一杯。雖然價格不低,但是每天客人排成的長隊已經成為當街一景。就這樣,靠著豆乳單品,BeanHouse 在北京做了16家類似的現磨豆漿店。

“我們想多開一些店,最好能進商場,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別人一聽我們是賣豆漿的,就覺得很low,處處碰壁,我們最後花了很高的費用才在寫字樓里租到很偏僻、別的商家不願意要的店面。租下了這種店面,我們就要考慮如何引流。這就有了接下來的微信社群的故事”。楊威說。

現在,BeanHouse的這套微信運營辦法讓客戶不斷追著他們走,他們也清楚地了解哪里是客戶聚集的地方。BeanHouse已經可以光明正大地進入各大商場,並且能拿到最好的位置、最低的租金。楊威表示,“這是因為整個商場里有幾十家奶茶店、上百家鮮榨果汁店在排隊,而豆乳店只有我們一家。”

(i黑馬註:BeanHouse的豆乳產品是與農業大學大豆研究院聯合開發的,而九陽集團也是其股東,因此也融合了九陽的產品經驗。目前,BeanHouse的產品研發部門有三人,主要負責新產品研發。)

微信運營,三天獲取辦公樓10%用戶

三天時間,BeanHouse可以占領一個辦公樓10%的白領,它是如何做到的? Bean House的一位店長是親身參與了整個微信運營計劃的功臣之一。他對i黑馬講述了其微信運營的三部曲。

第一步掃碼加店長“我們通過在寫字樓路口發傳單的方式聚集用戶。客戶掃碼就可以得到1元到店任意品嘗產品的機會。我們宣傳的重點是高營養、無添加,所以很多用戶都想嘗試這個產品。而所有掃碼的用戶添加的都是同一個人的微信,那就是店長。”

第二步:用戶標簽化“剛開始加了一堆人,沒有什麽技巧,就天天刷朋友圈,關註用戶、點贊啊、評論啊,這些工作除了讓用戶感覺到關心和互動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將用戶標簽化,包括:職業、公司、喜好等個性化標簽。前期的積累是為了後期的分類集中管理和運營。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用戶,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

第三步:尋找規律目前,BeanHouse在北京有31家店,因為有的店長同時管理3家店的,因此總共有21個微信賬號,每個賬號都管理著幾千個用戶。各個店長就是靠著微信與用戶建立長期的互動關系。

BeanHouse在微信上都是如何互動的呢?前述店長總結的規律如下。

首先,剛開始的時候,萬萬不能發廣告。即使是朋友,天天微商還被屏蔽呢。所以,一定要從店長個人的實際生活出發,有感而發,並且內容要與當下流行的話題有關,比如創業等。

其次,要善於發現用戶的關註點,並且讓其與BeanHouse的產品產生關系。比如,當朋友圈紛紛曬開年會或者放假的通知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曬年會套餐、過年大禮包等相關產品。這些產品正是用戶所需,也不會引起對方反感。同時,BeanHouse還根據時令推出養生產品,也容易被用戶接受,比如霧霾天氣時推出的抹茶系列產品、三伏天推出的豆乳水果冰激淩系列等。

正因為與用戶的溝通是有互動、有關愛的,因此BeanHouse的用戶留存率大大高於其他餐飲店鋪,同時老客戶帶新客戶,用戶基數群不斷擴大。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客單價13-17元的小店,要耗費巨額在高逼格的裝修上:一方面是品牌塑造,另一方面就是它屬於利潤率高且用戶忠誠度高的品類。說白了就是用戶不差錢。

百家連鎖與店長計劃

目前,BeanHouse的主要收入來源於2B和2C兩個方面,預計今年年底月營收可以達到3500萬元。

“2B方面的收入是未曾預料到的,主要是身處寫字樓內部的原因吧,很多公司的下午茶、會議所需要的茶點都是我們提供的。我們現在的大客戶還是挺多的,占據了總營收的20%多,預計年底可以達到30%。目前2B方面已單獨成立部門,因為想象空間很大,我們會不僅滿足團餐,還會加大對各餐飲連鎖店的原材料配送。”楊威解釋道。

而Bean House的最終目標還是開更多的連鎖店,因此會著重發力2C方面,通過打造健康的“豆生活”概念,吸引年輕女性用戶,進而成為進入家庭消費的入口。”

為了降低開店成本,並且加快在全國的布局,BeanHouse還推出了“店長計劃”:挑選有工作經驗,並且通過層層考核的員工,讓他們放開手腳獨立運營一個店鋪,期限是一年。這一年內,他們需自負盈虧,而基礎設施等都是本部來提供。一年之後,店鋪收歸總部。

目前,BeanHouse在北京有四五家這類店鋪。楊威發現,這種方式一方面極大地鍛煉了員工的能力,為想要創業的有才之士提供了一個平臺;另一方面,自負盈虧後,原來一家店鋪招四五個人還忙不過來的情況,變成了3個人就可以完全hold住,總部也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開辟新店。

“我們的目標是今年開到45家連鎖店,到明年年底開到80-100家店,實現全國布局”,楊威說。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由王冀編輯,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209

中國黑客的隱秘江湖:攻守對立,頂尖高手月入千萬美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7/151700.shtml

世界上能稱之為頂級黑客的,只有幾百人。他們是上帝的寵兒,獲得了一把開啟網絡世界大門的鑰匙,得以窺見網絡世界的終極秘密。

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所謂的“頂尖黑客排行榜”中,他們低調於自己的技術世界,就像遁世的隱士,潛心修煉。

他們被稱為網絡世界的“神”,縱橫江湖,隨心所欲。但在現實中,他們依然是被現實研磨的凡人。

他們都曾是黑客技術的愛好者,卻在利益的岔路口,走向了針鋒相對的對立面,一方為攻,一方為守。

攻擊方可攻陷所有聯網電子終端,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是黑產鏈條中的攻城者,月入千萬;防守方建立起網絡安全骨架,與黑產對抗,如果沒有他們的守衛,網絡將變成黑暗漁場,被黑產肆意捕撈。

金錢和利益就像分水嶺,將人性的兩個側面劃分得涇渭分明。

白帽黑客的興起

“你說得不對。”蔡晶晶發言被一位專家打斷。

整個圓桌會議的所有目光聚焦到蔡晶晶的身上。他滿臉通紅,無言以對,倉惶落座。

這是2001年的一次“反病毒大會”。當時,尼姆達(nimda)蠕蟲病毒肆掠,大量電腦斷網。蔡晶晶不過19歲,剛進專業網絡安全公司“啟明星辰”不久,以技術專家的身份出席。

他發言稱,其實微軟在事發7個月前已發布官方補丁,只要修補漏洞就不會造成如此大影響,“說明網絡管理員沒有盡責,事件主因是人為因素”。

未經世故的蔡晶晶不知道,現場就有很多網絡管理員。在他們眼中,這個19歲少年顯然是在公開挑釁。

一位專家毫不留情地打斷他的發言。專家說,系統應該自動升級,事件主因要歸結於安全方案不夠完善。

當時的蔡晶晶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足以影響他的一生。“蝴蝶效應”的翅膀已然張開,在某種意義上,也改變了中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歷史。

在2015年以前,我們找不到任何關於“蔡晶晶”的報道。經常有人被他女性化的名字給騙了,其實他長相斯文,戴著眼鏡,是個80後帥小夥。

外界雖未耳聞,但在黑客圈子里,“蔡晶晶”是一個無論如何繞不開的名字。你會發現,幾乎所有黑客和他都多少有些聯系。

一個時代的開啟需要一個符號。中國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黑客,應該追溯到1997年上海黑客龔蔚(goodwell)成立第一個中文黑客站點“綠色兵團”。此時,民間零散的技術愛好者開始集結成群——蔡晶晶也是其中的一員。

2001年,中美發生南海撞機事件,美國率先對中國的網站發動攻擊。中國民間黑客們自發打響黑客反擊戰,“綠色兵團”也參與其中。

在戰鬥過程中,蔡晶晶和幾個朋友組建了名為“0x557”的黑客組織。現在來看,這個團隊出現了眾多頂尖黑客,這些人幾乎構建了中國的互聯網安全骨架。

這場民間力量的黑客抗衡,最終沒有贏家。美國黑客導致中國很多網站癱瘓,中國黑客也攻陷了白宮網站。但這次“戰鬥”,讓中國黑客切實體會到中美技術的差距,畢竟操作系統、通用協議、編程語言,都是英文的,就連互聯網都是美國創造的。這種差距讓很多中國黑客沈下心來鉆研技術。

蔡晶晶記得,當時有主流媒體號召國內的所有互聯網用戶用計算機去ping倒一個網站,“確實無知而可笑”。

黑客大戰結束後,蔡晶晶開始專研漏洞挖掘。他發現微軟的IE瀏覽器存在一個漏洞,可導致用戶在觀看圖片時被註入木馬。

蔡晶晶將漏洞提交微軟,對方電子郵件回複說,“這是一個程序bug,但不是一個引起安全問題的漏洞”。年輕氣盛的蔡晶晶不幹了,他把漏洞細節公布在一個黑客論壇上,“小夥伴們都炸鍋了”。

微軟終於重視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主動找到蔡晶晶,希望他能加入微軟安全部門。那時,蔡晶晶只有19歲。

而中國最早的網絡安全公司“啟明星辰”也發現了蔡晶晶的過人之處,邀請他加入。“你可以保護咱們國家的網絡安全”,中美黑客大戰情愫猶在的蔡晶晶,選擇了“啟明星辰”。

和蔡晶晶一樣,當時有很多技術超群的小孩被安全公司發現。他們得到了機會,在一個專業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如今,他們已成長為中國網絡安全的頂梁柱。

蔡晶晶很快嶄露頭角。一次,原信產部的網站被入侵,政府讓“啟明星辰”派出安全專家來“滅火”。蔡晶晶連夜被派過去,到了門口卻被保安攔住了。一個穿著T恤、趿著拖鞋的小孩怎麽可能是專家?盡管年輕,但每次他都用超強的實力證明自己,不久就成為公司的核心力量。

蔡晶晶在“啟明星辰”待了14年,一直是黑客團隊的負責人。他堅持認為“人為因素”是導致安全事件的主因,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蔡晶晶將“0X557”的部分精英拉入“啟明星辰”,並培養出近百位頂尖安全人才。

這些網絡安全防守方的黑客們,被稱為“白帽黑客”。“啟明星辰”儼然已成為白帽黑客的黃埔軍校。

某種意義上說,蔡晶晶正是白帽黑客的教父。

黑產的瘋狂成長

如同武俠電影中的情景,白帽黑客在網絡安全的歷史舞臺上,一直是白衣勝雪、披風昂飄的俠客形象。演對手戲的,則是黑帽黑客:一群神秘而技藝高超的蒙面人。

黑帽黑客的興起晚於白帽黑客。2000年的黑客群體都是俠骨柔情的安全愛好者,他們堅守初心、不卑不亢。2000年後出現的黑客,受到黑產(黑客黑色產業鏈)的侵染較多。

拖鞋、T恤、黝黑、清瘦,不修邊幅……如果說坐在《創業家》記者面前的這個85後小孩,就是中國的頂級黑客,可能沒有人會相信。

我們管他叫K。他常年潛伏在網絡黑產最幽暗的角落,是黑產鏈條最上遊攻城略地的先鋒。他的故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卻能從他身上窺見暴利黑產的瘋狂。

和其他80後孩子一樣,K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用戶。他自學成才,四處拜師學藝,最開始也盜盜QQ,監控一下喜歡女孩的電腦,滿足偷窺欲。

K的天才很快光芒畢現。黑客都會加入一些組織,談論技術,組成聯盟,K也不例外。因為一些私人恩怨,組織負責人將K踢了出去,並四處發帖“黑”他。只學了半年技術的K找到論壇的漏洞,直接接管管理員權限,開始進行報複攻擊,把帖子全部鎖定,搞黃了一個論壇。

報複的快感,讓他嘗到技術的甜頭。

K只有初中學歷,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好工作。隨著技術能力的增長,他開始有機會涉獵中國的黑產。“DDoS勒索”是他的第一個“玩具”。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絕服務)是一種網絡攻擊手段,通過大量合法的請求占用大量網絡資源,以達到癱瘓網絡的目的。

形象一點的比喻是,你開了一家小面館,黑客派了幾百號人湧入你的店里,也不消費就霸著場子,導致其他顧客根本無法進入店里。

“想開業?每個月給我10萬的保護費。”K勒索的目標是一些電商網站,靠收保護費每月創收百萬。但他很快就玩膩了,因為DDoS技術含量極低,“簡直就是浪費我一身的頂級裝備。”

互聯網叠代速度極快。2009年後,電子虛擬貨幣“比特幣”興起。電腦上可以安裝挖礦軟件,經過一系列步驟繁瑣的特定算法,就能在一定幾率上產生“比特幣”。市面上有性能強悍的計算機作為“比特幣挖礦機”銷售,但價格不菲。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天下的服務器皆可為我所用。”K黑進國外一些擁有上萬臺服務器的大型企業,在其後臺偷偷運行比特幣挖礦軟件。

K坐在黑暗小屋中遙控,幾百萬臺服務器轟隆隆同時啟動運算。他在電腦前啃著漢堡喝著可樂,看著這支挖礦大軍無堅不摧,比特幣一個個叮叮當當掉入他的錢袋。在比特幣行情最好的時期,他能月入幾百萬。

除了比特幣,K偶爾也會盜取一些遊戲賬號。理論上說,K幾乎可以攻破所有網站,只是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如果正面攻擊太耗損精力,他會另辟蹊徑。

有一次,他制作了一份動過手腳的簡歷,發給一家安全防守嚴密的遊戲公司的HR,假裝應聘。對方一點進去,後門程序自動啟動。K順利入侵遊戲公司內網,洗劫遊戲賬號,這一單生意讓他掙了幾千萬。

中國的地下黑產已組成黑暗的暴利帝國,分工極為明確。大部分黑客的網上攻擊行為難以被追蹤,一些攻擊工具和代碼都存放在加密硬盤中,電腦一旦重啟,硬盤永久鎖死,很難取證。即便公安人員殺入黑客老巢,抓個現行,黑客電源一拔,便再無直接證據。

大部分黑客都是在線下交易環節被抓。黑產圈流行的一句話叫“有命掙,沒命花”,高風險帶來高收益,變現者是利潤最豐厚的工種。

大部分黑客都是團隊行動,各取所長,像K這種千手觀音型黑客並不常見。據K透露,頂尖黑客的月收入可達到幾千萬美元。他們從未出現在媒體中,對自己保護極為嚴密,很多人掙夠錢後就銷聲匿跡了。

沒有硝煙的戰場

眼前是一張特殊的世界地圖。上面此起彼伏,出現許多亮點。點與點之間,有線條交叉串聯。

這是“知道創宇”公司的網絡空間實時防禦與追蹤系統。在這里,可以用上帝視角去俯瞰黑客世界的實時攻防大戰。任何一條線,都是一次攻擊行為。任何一個點,都是一個攻擊目標。這張大網,就是網絡世界沒有硝煙的終極戰場。

“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不是因為那些邪惡的人,而是因為那些無動於衷的人。”這句話出自愛因斯坦,也是趙偉的人生信條。

趙偉,“知道創宇”CEO,蔡晶晶創立的“0X557”的成員,也是蔡晶晶的多年摯友。

趙偉像是白帽黑客中的天才人物。他的論點極為超前。他認為真實世界與互聯網世界本質上一致:都是輸入信息,輸出信息。一個人獲取知識,是在輸入信息。一個人創造價值形成理論,是在輸出信息。因此,他把互聯網世界看得和真實世界同等重要。他了解網絡世界越深入,就覺得世界越危險,他無法做到無動於衷。

在攻防博弈的江湖上,攻守雙方,相互之間也“看不上”。

“黑產的那一幫,不算黑客,他們就是劫匪。你有一把刀,去搶劫手無寸鐵的人,就這麽回事。”趙偉有道德潔癖。有黑產背景的人,縱然才華頂天,他也不會接納到自己團隊。

“他們防得住我嗎?”K嗤之以鼻,他甚至覺得,白帽黑客不過是給自己戴高帽的技不如人者。

就像兩邊開戰前相互放狠話,接著就是“沙場上見”。

事實上,黑客江湖的攻擊水平遠高於防守水平。如同圍棋的黑白子博弈,先動手搶占要點的人,就會有先手優勢。再加上黑產有暴利的利益驅動,他們整合資源的能力遠超防守方。

與一般白帽黑客不同的是,趙偉不是簡單防禦,而是試圖改變網絡規則。“任何世界都有規則,萬有引力,熱力學,相對論等等,我們的世界是現在的樣子,都是因為這些規則。”趙偉覺得,只有形成新的安全規則,才能從本質上扭轉攻守局勢。

2012年9月,“知道創宇”聯合騰訊、百度、金山共同創立了“安全聯盟”。趙偉試圖參與整合網絡安全產業鏈,聯合對抗黑產。

這個聯盟的牛逼之處是,利用“知道創宇”開發的安全產品,可鎖定黑客攻擊,獲取位置,並進行一段時間網絡行為觀察。一旦被打上“黑客”的標簽,安全聯盟的所有網站都將拒絕其訪問。另外,一些存在欺詐、釣魚、盜號等風險的網站,都將被百度搜索背後貼上“風險提醒”標記。

黑產的蛋糕,被趙偉切割得支離破碎。有些黑客前來求饒,請求放行;有些黑客在論壇中揚言200萬幹掉他,利用黑客技術進行人肉搜索,將他的隱私信息全部公開。趙偉的手機每天都接到大量的威脅短信和恐嚇電話,他不得不更換手機,“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惡意,這種惡意是隨時準備要你的命。”他請了一位新助理,是跆拳道黑帶,身兼保鏢職責。

但最讓趙偉感受到威脅的是美國斯諾登事件。被曝光的“棱鏡計劃”表明,美國政府已可以從電郵、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甚至語音聊天等全方位對人進行監控。

這就是說,美國已進入“上帝模式”,大數據的挖掘和情報收集,讓互聯網世界已無死角可言。這同時證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雲計算的運用,讓黑客攻擊方的能力已無限升級。

趙偉用了一個比喻,互聯網世界就像一個海洋漁場,以前用魚叉捕魚,現在升級為巨型捕魚船。“成千上萬的魚落入網中,他們可能只挑選其中最肥美、最珍貴的一條,其他再放掉,就這麽任性。”

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恐怕是中國最頂尖的白帽黑客團隊Keen。在國際安全比賽中,他們曾因30秒找到蘋果手機系統漏洞而轟動世界。

Keen團隊從表面上看是攻擊的一方,實質是為了尋找漏洞及時修補,攻擊是為了更好地防守。Keen團隊已是國際上最頂尖的漏洞獵手。

Keen團隊創始人王琦(綽號“大牛蛙”)說,大數據時代,明顯的攻擊(譬如盜刷銀行卡等)將不再是主流,主流的是隱蔽性攻擊。

“大數據時代,數據就是錢”,王琦說。黑客們可以從互聯網中盜取各種數據,“地下社工庫”就是其發展的結果。

社工庫的地下暗戰

社工庫,傳說互聯網中的地下寶藏。盜取用戶數據的黑客們組成了利益聯盟,將各種渠道獲取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姓名、身份證、銀行卡、密碼只是最基本的信息,這個地下數據庫甚至能精細到征信、體檢、病史、性格愛好等。這些數據可以勾勒出被盜用戶的完整肖像。

互聯網用戶數據泄露從未消停,京東用戶密碼泄露,12306火車購票網站用戶數據滿天飛等,這些被曝光的數據只是地下社工庫中的冰山一角。

只要搜索“社工庫”,就能找到一些可查詢泄露數據的網站。《創業家》記者將自己常用的郵箱和用戶名輸入,發現密碼早已泄露。同時又將幾個朋友的郵箱輸入,也均能查到外泄密碼。

互聯網上的用戶信息已被掃蕩成什麽樣子,業內有句話叫“十墓九空”,可見已然千瘡百孔。

近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P2P金融遍地開花,以每天新增一兩家的速度急速發展。在K眼中,這些公司都是肥肉:有錢,創業型公司,對安全沒有重視。他進入這些網站,比進後花園還容易。

橫掃一片,無往不利。K進入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後臺,將有價值信息盜取出來,專業術語叫“脫庫”。

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到價值信息,K有一項超出常人的天賦。他的實戰經驗豐富,對於安全人員的套路和戰術,他了然於胸。他能猜出他們下一步行動,甚至能猜出管理員密碼。

他曾經入侵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幾個G的後臺數據中,一分鐘內準確找到了備份系統的機密文件夾。

“我猜到了管理員可能設立的文件夾名字。”就是如此可怕的直覺。

K轉手將用戶數據賣給勒索機構,讓他們拿著數據去威脅互聯網金融公司。“一旦公布數據,公司會名譽掃地,甚至面臨破產,因此一般的公司都願意掏錢,息事寧人。”

數據盜取的另一種合作方式是定制化服務。一些企業想購買競爭對手或合作夥伴的核心數據和用戶資料,就會讓黑客去盜取數據。

“了解黑產後,你會覺得,商業戰場沒有公平可言。如果你想買到對手的核心數據,只要找到靠譜的人,2萬元就能搞定。”K說。

數據的沈澱,則形成了社工庫。像K這樣手頭有大量數據的黑客,就會與一些類似的黑客們合作,將手頭的數據匯總,積累越多,價值越大。

如果說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那麽社工庫就是地下非法大數據。現在整理社工庫的黑客團夥,都在沈澱數據。其詳盡已達到可怕的程度,可利用這些數據完整模擬出一個人。目前社工庫數據的主要用途是高級金融詐騙。

未來的潛能?大數據有多大的潛能,社工庫就有多大。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世界像趙偉一樣的人並不少。他們試圖搭建起核心信息數據的安全城堡,守住網絡的最後陣地。

青藤雲安全的CEO張福,80後黑客。他在大學時代就表現出驚人的黑客天賦,畢業後進入盛大、昆侖萬維等企業掌舵技術和業務安全部門。他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打通網絡業務研發和安全體系兩個領域的黑客。

2014年,張福放棄百萬年薪和即將兌現的千萬股票,與傳奇黑客風寧一起組建了青藤雲安全公司。他們正在開發一款SaaS模式的雲端安全產品。這款產品的魅力之處就在於,會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自適應構建安全體系。

某種意義上說,青藤雲安全的產品也在試圖扭轉攻防之間的懸殊。傳統互聯網公司受到攻擊,即便最終解決,這個經驗也不會外傳給別的公司,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其封閉性是導致防守方成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但如果100家企業用青藤雲安全產品,只要其中一家企業擋住攻擊,其他家也會免受同樣威脅,“攻擊者批量攻擊,我們是批量防禦。”

安全產品升級,加固城墻、提高壁壘是一種對戰方案。而蔡晶晶提供了另外一種解決途徑,他派來了更多的援軍。

2014年11月,工信部電子科技情報所提出,目前中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上百萬。截至2014年,中國2500多所高校中開設“信息安全專業”的只有103所,博士點、碩士點不到40個,每年培養的信息安全人才不到1萬人。

早在2012年,蔡晶晶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離開“啟明星辰”自己創業,試圖將“啟明星辰”積累的人才培養經驗推廣到更多企業。他的公司推出了“e春秋”系統,專門用於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今年6月份,他又推出了“i春秋”系統,用於培養民間安全人才。“i春秋”不僅找來業內大牛錄制教學視頻,還提供在線實戰和比賽的競技平臺。

如果時間倒流回到19歲,蔡晶晶再次面對那位專家,他會說:“我們說得都對,安全產品需要更人性化的設計,安全人才也同等重要。”

“我到底是誰?”

K最近專註的“生意”,是攻陷國外消費網站,獲取用戶信用卡數據。國外信用卡消費不需密碼。他倒手將黑卡賣給盜刷團夥,月入千萬。

他沒日沒夜地加班。以前每天只“工作”4小時的生活規律完全打破。

他有非幹不可的理由。K說,他交往多年的女朋友最近查出身患絕癥。治療費用是一個天文數字,他要為她攢夠救命錢。

在互聯網上,K恣意妄為。在現實中,他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只能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說他殘忍也好,說他幼稚也罷,他就是要用洗劫世界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上帝給了他一把鑰匙,他卻把它變成吸金棒。K沒有信仰,他唯一信仰的就是金錢。當金錢也不是萬能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信仰什麽了。

K有時也會困惑,不是來自道德的審判,而是對於自我價值的拷問。“我到底是誰?無疑我是自私的,我窮盡一生,無非是為了非法竊取別人的所得。我可能就是一個病毒,一個bug。”

K說,等女朋友病好了,掙到這輩子花不完的錢,“就退隱江湖,在國外買棟海邊別墅,帶著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你會良心不安嗎?”提這樣的問題,K會嘲笑你,可他並沒有安寧。K一直用黑莓手機,據說黑莓擁有世界上最安全的系統,任何人都無法盜取其中信息。K的黑莓從來不聯網,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他把自己與網絡完全隔離,躲在黑暗角落,謹小慎微地活。他是惶恐的,因為他沒有找到“我到底是誰”的答案。

至於趙偉,他很明白自己是誰,他也深諳自己的使命,可是同樣逃避不了現實的磕碰與研磨。

最大的困擾也是錢。創業初期,資金緊張,趙偉啃了一個月的饅頭。他發現,自己一個月最低消費是3000元,其中2000元租房,1000元生活費,他就每個月只給自己開3000元工資。公司每年都要經歷幾次即將倒閉的窘境,趙偉不得不向朋友借錢。後來朋友借怕了,他就去借高利貸。借來的100萬現金在辦公桌上壘成一座小山。轉眼間小山就空了,變成員工的工資。

公司成立至今,開發的安全產品少說也有幾十種,可被市場接受活下來的產品也就幾種。“我們設計的安全產品都太過超前,很多企業根本無法理解。”趙偉說,他能做的,就是反複說服。

“做安全的人真的很苦,我們就是一個保安的角色。”張福說,目前阻礙中國網絡安全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安全意識不高,“創業企業第一步就是活下來,安全的需求並不是最主要的。”

張福經過市場調研發現,一個公司建立安全系統,每年至少要投入100萬。一兩個安全人員,一些必要的安全產品,這還僅是最低配置。創業企業基本屬於“裸奔”狀態,企業的管理者通常不願意支付安全花銷,而是抱著僥幸心理。但一旦被攻陷,其影響卻是致命的,甚至面臨破產。

“沒有過切膚之痛,很難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但真正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張福說。

趙偉的團隊通過掃描發現很多企業的安全漏洞,他們打電話去提醒企業時,對方的態度大都表現得無所謂,脾氣暴躁點的,就開始謾罵。

市場在一點點吞噬趙偉的理想,但蔡晶晶倒比較樂觀。斯諾登事件之後,中國領導人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對互聯網安全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蔡晶晶認為,這就是網絡安全春天到來的號角。

2015年春天,北京高碑店一個沒有路名、沒有門牌的四合院內,葡萄藤纏繞著小橋流水。遠離喧囂,辟得一處清涼。

一個叫“神話”項目在這里啟動,曾經的頂級黑客王英健,試圖用真人秀的方式快速培養信息安全人才。學員們每天都在進行封閉式訓練,白帽黑客的大牛們,來到這里將技藝傾囊相授。除了技術,還有堅守良心和正義的執著。培養黑客的過程,就像在創造“神話”。

曾經的黑客教父、綠色兵團的創始人龔蔚告訴《創業家》記者,屬於第一代黑客的世界已經改變,而新生的一代黑客,正在慢慢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75

85後帥哥靠手遊月入千萬,他現在又打起社交平臺的主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028/152541.shtml

導讀 : 長著一張明星臉的毛靖翔出生於1988年,在不同圈子“混跡”的過程中,他逐漸了解到用戶的痛點在哪里。

【每日黑馬】是中國第一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創業報道欄目。如果你的創業項目想爆發,如果你想吸睛,如果你想拿錢,歡迎勾搭黑馬哥個人微信號heimage0002。我們的推廣資源包括:i黑馬網、創業家微博矩陣(800多萬粉絲)、創業家微信矩陣(百萬級粉絲),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在這里!

i黑馬 趙姝焱 10月28日報道

打開應用市場,社交類App數不勝數,各種軟件的流行反而導致線上交流沖淡了線下聯系。能不能創造出更好玩、更有效的方式,打造真實的落地活動,將線上社交轉化為線下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毛靖翔在2013年5月創立“多聚”平臺,以興趣為出發點,同時滿足用戶活動和社交的雙重需求。

 

O2O活動場景使陌生人社交更落地

“其實,活動是最好的實現O2O社交的紐帶,而我覺得現在市面上沒有一款軟件是真正從事活動這個領域的社交平臺,所以我一開始就將多聚的切入點放在了興趣活動上。”長著一張明星臉的毛靖翔出生於1988年,他自稱是社交達人,在不同圈子“混跡”的過程中,他逐漸了解到用戶的痛點在哪里。

多聚主打“精選”和“局”,通過這兩個功能,用戶可以在最短時間找到最感興趣的活動、以及有共同愛好的一群人。其中,“精選”功能,個性化推薦同城美食、活動、酒店、旅遊線路、特色店鋪等精準信息。此外,與“城覓”等資訊類平臺不同,多聚更加註重用戶的參與,以用戶的角度做社交。通過“局”,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起不同主題的活動,並召集附近的“圈內人”加入。

44

“對於陌生人社交,以興趣為出發點比其他模式更有優勢。”毛靖翔以大眾熟悉的微信和陌陌為例說明:“微信交友更多地是了解用戶的線上社交情況,但沒辦法統計線下的社交屬性,而我們可以。而陌陌基於位置建立社交,互相卻絲毫不了解,沒有解決線下的使用場景問題。”同時,多聚還推出社交信用體系,通過簽到功能累積,以此提升發布活動的權重。

而與“周末去哪兒”、“懶人周末”等低頻次活動社交產品相比,多聚傾向於提供更移動化、碎片化的活動社交。即使用戶此刻在咖啡館無所事事,也可以馬上發起或參與一個組局。短則30分鐘、長則一天,更具及時性。

 

據官方數據,多聚在一年多時間內累積700多萬用戶,日活躍用戶比例為10%。目前已經在北、上、廣、深和杭州、成都等城市推廣,爭取年底覆蓋二線城市。接下來,多聚還將推出商戶支付系統,為活動提供優惠和獎勵,完成閉環。

多聚之前,毛靖翔曾做過一個項目叫“拿趣網”,主要針對B端商家的整合營銷平臺。“我們當時想先做B端再做C端,後來發現B端非常難做,商家的口味差異化很大。所以改從C端入口,先做用戶端,就是現在的多聚。”

通過這個基於活動的社交將用戶圈起來,然後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商家的精準化營銷。而當用戶積累到足夠程度時,入駐商家也會更多,比起更重的地推模式,更容易實現盈利。“比如我今晚組局唱歌,這時多聚提供附近KTV的優惠券,購買率是很高的。因為我本來就是要去的,還有優惠,非常精準。”毛靖翔舉例。

除了第三方預訂和團購平臺,多聚還開放商家端。商家自己也可以組局或推出活動主題,用以實現自己的營銷方案。通過總結拿趣網和商家談判的經驗,毛靖翔發現商家更需要的是植入式內容營銷,而不是陳列式信息羅列,“因為用戶更關心的,是針對商家詳細的內容和特色,這些只有商家自己更清楚。”

初創公司也可以布局生態

其實,多聚早期是米趣科技公司的內部項目,後來逐漸發展,才分拆出來成立獨立公司。這不是米趣孵化的第一個項目。毛靖翔更願意將米趣稱作“創客空間”:“我們的企業文化里有一條重要內容是鼓勵內部創新,用自有的資金或基金進行投資和孵化。”

目前,米趣創客空間旗下有主打社交和消費的多聚、在線娛樂平臺米趣遊戲、遊戲媒體網娛大師、互聯網醫療“曉兒”、互聯網金融“雪信寶”和智能售貨機等等項目,幾乎覆蓋移動互聯網的各個領域。

在這個略顯龐雜的體系中,最早創立的還是米趣遊戲,做傳統遊戲CP起家。早在創業之初,毛靖翔就考慮過,燒錢做概念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有利潤,再加上概念和布局,才是優質的移動互聯網企業”。而遊戲行業恰是比較好的撬板,能保證在沒有風頭的情況下自給自足。事實證明,毛靖翔的選擇十分明智,他自稱,米趣遊戲營收從一天一萬,發展到現在一個月幾千萬。

隨後,他發現對於遊戲行業,上下遊很關鍵。於是,開始發展IP版權的項目和發行渠道的項目,進而擴大覆蓋面。“比如我們投了那個智能售貨機後,在上面加裝了一塊液晶顯示屏,通過雲服務做軟件分發。同時,我們遊戲的虛擬積分還可以在上面兌換產品。這樣覆蓋線下海量存放點,就是個天然的分發工具。在不同功能區放置,也更精準。”

而創立多聚,則是他的另一塊重要布局。“一定要做社交,為什麽?因為社交是流量入口。遊戲做得再大、再賺錢,沒有流量入口,對互聯網企業而言,也沒有議價能力。依附微信這樣的巨頭是不可靠的。”

“很多人說初創公司不能做生態,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我覺得初創公司如果想要做大做強,一定要盡早布局。小米為什麽能這麽快起來,這麽快達到450億美金市值,就是因為布局得好。其實涉及到一定領域後,相互間的領域就會實現協同。”顯然,毛靖翔有更大的野心。

投資人點評: 做活動社交的平臺其實不少,多聚核心要解決的問題:要做一個泛活動社交平臺還是針對中產或者年輕人的活動社交平臺?這決定了多聚的命運。

黑馬檔案

公司名:杭州米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毛靖翔

公司所在地:杭州(總部)

所屬行業:TMT

融資情況:2015年4月獲深創投和達晨創投數億級B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05

直播吃飯月入過萬,網絡直播有何魅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6/152962.shtml

導讀 : 圖片也好,短視頻也好,都是在記錄和分享過去式的信息,網絡視頻直播不一樣,主播與受眾之間都可以進行實時的交流。所以說網絡視頻直播的興起,為受眾真正帶來了場景化的交流體驗。

今年隨著網絡視頻直播浪潮的迅猛發展,各類視頻直播應用也是層出不窮,視頻直播內容更是花樣百出。從韓國14歲少年網絡直播吃飯每天月入上萬到網絡女主播直播睡覺獲國民老公王思聰打賞7萬紅包,這些匪夷所思的視頻直播內容所吸引的註意力以及創造的價值令人咋舌,同時也讓人們似乎看到了網絡視頻直播的魔法:即一切事物都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創造非同凡響的價值。

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當直播吃飯、睡覺的內容開始被複制時,它就沒了原來的價值。舉個例子, “羅輯思維”之所以能夠在1年的時間里擁有200萬的粉絲,1億覆蓋的用戶量和千萬級的年收入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原創的精良內容,以及開創視頻自媒體先河的嘗試,假如再來第二第三甚至第N個“羅輯思維”,恐怕充其量也做視頻大海里的一個水分子而已了。

所以由此,也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網絡視頻直播到底價值何在?為什麽我們需要它?網絡視頻直播的前景又會何去何從呢?

網絡視頻直播到底解決了什麽問題?

網絡視頻直播,其實是一個並不算新的“新”詞匯,說它不算新是因為網絡直播其實很早以前就出現過,只不過近幾年隨著遊戲直播的火熱而開始變得愈發紅火;說它“新”,是因為它的火熱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從單純的文字、圖片音視頻轉變成更為高級的實時影像形態,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價值與傳播效應。雖然這中間也伴隨很多多問題的到來,但是總體來說,網絡直播的興起是符合互聯網的發展潮流的信息形態,它的出現毫無疑問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1.促進了深度信息的傳播

新媒體的來臨,讓受眾進入了碎片化的信息時代,從標題黨的出現,到微博140字的限制,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對於8090乃至00後來說,網絡信息世界四通八達,想要獲取什麽信息只在彈指一揮間,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深度信息的傳播交流來說,就顯得極為不利。我們很多人應該都有體會,身邊的朋友可能也包括你自己,閱讀書籍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於各地人文、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深層次了解越來越少,很多事我們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淺閱讀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一個時代文化氣質的流失,而網絡視頻、網絡直播則恰好為快餐文化時代的深度信息地傳播交流提供了一個突破口。

從“老男孩”勾起無數人的青春回憶,到“萬萬沒想到”讓廣告植入成為一種時尚;從“曉說”所謂只因閑來無事小聊怡情,到“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的死磕,我們看到了網絡視頻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網絡視頻內容向精良以及平民化發展,同時也領略到了網絡視頻傳播的力量,即讓內容價值最大化的被挖掘。

2. 讓圍觀效應價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麽現下遊戲直播會那麽火,為什麽那麽多人會無聊的去看別人打遊戲。其實細想,就不難理解這其中的緣由。與很多足球籃球這樣的體育項目一樣,電子競技同樣有圍觀效應,路過籃球場你很有可能就會去瞄一眼,調過體育頻道的西甲直播你也很可能看一會。其實電子競技也是如此,一個人可能並不是這個遊戲的用戶,但是就願意去圍觀高手去打,比如周傑倫的LOL直播,就吸引了1700多萬人同時在線觀看。

於是這兩年,你可能會發現各種新品發布會網絡視頻直播總是層出不窮,今年雲棲大會、雙十一晚會也直接玩了一把直播,充分的挖掘了網絡圍觀效應的價值。

3. 賦予了受眾以場景化的交流體驗

在這個什麽都講究代入感的年代,視頻首先在場景化的創造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網絡的普及讓信息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而網絡視頻直播的興起,則讓信息的傳播形態趨向於高級的實時影像形態發展。

圖片也好,短視頻也好,說白了都是在記錄和分享過去式的信息,而本身也是基於話題分享的,但是網絡視頻直播不一樣,它的本質是基於場景之中的,讓用戶與現場進行實時連接,並且受眾與受眾之間,主播與受眾之間都可以進行實時的交流。所以說網絡視頻直播的興起,為受眾真正帶來了場景化的交流體驗。

為什麽我們需要它?

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源於對新鮮刺激內容的需求,人們註定會更樂於關註具有互動性、不確定性、及時性、直接沖擊性等元素,且更易於理解的內容,視頻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些特點,而網絡視頻直播則是對這一需求的進一步演化。順著這些特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現下美女主播會如此火爆,在線教育會如火如荼,遊戲直播能吸引力十足了。因為從用戶的內在需求和外部信息需求來說,我們需要網絡視頻直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我們需要一起看節目的氛圍

視頻算是文字、視頻、音頻三種介質的最終集合體,而網絡視頻直播更是把實時交互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彈幕就是一個交互最好的例子,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網友這樣形容觀看視頻時彈出的彈幕:

“害怕的時候有彈幕和在線人數比較心安,好心人會提醒高能預警,好笑的時候有彈幕感覺像是在一起看更有氛圍(知乎@謝虹)”

“發布的人看到自己的視頻被眾人討論,得到了心理滿足;觀看的人得到了互動,在觀看的同時找到同道中人,那種茫茫人海中得一知己的感覺,或者是直接的湊熱鬧(知乎@歷歷皆為寶)”

一起看更有氛圍和那種茫茫人海中得一知己的感覺是傳統電視電臺媒體無法給予受眾的,再舉個例子就是為什麽電影院在網絡發達的今天依舊屹立不倒,究其原因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需要一起看節目的氛圍,這點傳統電視無法賦予觀眾而網絡視頻直播可以。

2. 我們有互聯網式娛樂消遣以及求知的需求

播客

儲存視頻、分享視頻、推銷自己

保存相關內容,獲得他人的贊美、認同、以及想要成名的內在欲望;

普通用戶

獲取內容:包括影視劇、綜藝娛樂以及新聞資訊等;

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等;

消遣時間,排除寂寞空虛,進行信息的獲取等;

發泄自己的情感;

同時普通用戶也包含播客,所以播客也擁有普通用戶的需求特點。隨著人們生活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人們的視覺也越來越向PC、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上轉移,這也加大了我們對於網絡視頻直播等內容的需求。

網絡視頻直播的前景何去何從?

其實這里說網絡視頻直播的發展前景已經有老調重彈的感覺了,未來會是網絡視頻直播的天下,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即便是大好的發展前景,在網絡環境也日益優化、用戶網絡觀看視頻習慣養成的現下,它依舊受制於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1. 新媒體雲技術的發展

這里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雲主要是指在為了滿足和解決新媒體日益增長的技術需求和難題的背景下,依托於雲計算技術應運而生的相關雲服務,他們大致具備了開放、平等、互動、傳播以及價值等特點。而國內目前現有的雲計算市場魚龍混雜,基本上所有服務各個服務商都能提供,但是泛而不精,全而不專。若想要主力網絡視頻直播行業快速高效的發展,形成專業的新媒體雲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未來支撐網絡視頻直播發展的新媒體雲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海量的儲存空間

(2)直接擁有能夠進行節目制作的基於雲端的服務,如雲導播臺

(3)基於新媒體雲能夠進行媒體平臺的搭建,以及發布與傳播

當新媒體雲開始以專業、成熟、低成本低門檻的姿態進入到大眾視野的時候,才是網絡視頻直播行業開始真正發力的時候。

2.自媒體對於網絡直播需求達成共識

隨著未來媒體行業的細分化越來越明顯,小眾化的行業需求將會愈來愈凸顯。譬如說有人有銷售產品的需求,有人有學習手藝的需求,有人有傳授知識的需求,有人有同行交流的需求等等,為了讓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高效,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將會建立自己的媒體發布渠道,同時網絡直播也使得讓一切的受眾更有代入感與參與感,也使得實時傳播的信息有了更大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某個遊戲,某個明星、導演,某部漫畫的粉絲,作為粉絲其實很多人都希望有個場所,能讓這些創作者們可以展示他們工作的過程。其實反過來,對於藝人來說,粉絲是他們存在的價值體現,所以他們很多人也會希望有個場所能夠直播自己的工作,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關註。我們看到很多藝人可能用過優酷土豆、付費的流媒體直播平臺,甚至類似YY,鬥魚這樣的遊戲直播平臺,但是實際上,這其中並沒有任何平臺是專門為他們設計的。

所以說未來對於網絡直播的需求,自媒體們將會達成共識,構建適合自己的網絡視頻直播平臺,也就是媒體發聲平臺將會成為主流。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開始意識到網絡直播在以後對於自媒體的意義。

某一天,當你開始意識到身邊的信息流開始飛速運轉,視覺所及即是實時信息時,也許這就意味著真正的網絡視頻直播時代到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42

內容創業時代來臨,為何你月入過不了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5/154698.shtml

導讀 : 形式多元化;盈利模式多面開花;與內容平臺組成共生生態;資本深度介入。

圖片10101

2015年資本寒冬來襲,內容創業卻異常火爆,甚至有媒體將2015年譽為“自媒體元年”。如果說2015年是“自媒體元年”,在2016年內容創業的時代真的要來了。年初“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papi醬系列短視頻走紅,成為媒體平臺討論的紅人(請參看i黑馬《Papi醬為什麽這麽火》一文)。從2015年的內容創業格局推演,可發現2016年內容創業有以下四個特征:第一,形式呈現多元化;第二,盈利模式多面開花;第三,與內容平臺組成共生生態,重要性得到提高;第四,資本深度介入,助推內容創業走向商業化。

2016內容創業形式呈現多元化

目前,內容創業呈現多元化趨勢,主要分為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在互聯網初期,內容創業主要聚焦在文字領域,如依靠付費閱讀成長的網絡文學,逐漸過渡到IP泛產業鏈開發。從2004年起,盛大相繼收購起點、紅袖添香、榕樹下、晉江、小說閱讀網等文學網站。2013年起,騰訊文學、百度文學、阿里文學等陸續成立。BAT紛紛加入文學領域,欲以網絡文學為核心打造包含閱讀、出版、影視、遊戲、文化產品等立體商業鏈。2015年8月成立於2009年的原創漫畫平臺公司“有妖氣”被奧飛動漫以9億收購,此前曾推出過票房過億的《十萬個冷笑話》大電影,為漫畫創業打了一劑強心劑。

音頻內容創業方面,有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臺。喜馬拉雅截止2014年5月,擁有通過認證的音頻節目創作者6000多名;創建欄目24萬個;音頻總量近了300萬條。蜻蜓FM成立之初聚焦廣播收聽,覆蓋了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海外地區的廣播電臺。2015年正式啟動了PUGC戰略,邀請了大量傳統電臺主持人,專業聲音玩家,以及自媒體KOL專門為在線制作內容。2015年是移動視頻爆發的一年。從內容上看,以搞笑幽默類為主,垂直類內容發展迅速;從用戶結構上觀察,傳統草根段子手、電視臺轉型的用戶占主流。

視頻內容創業最為活躍,既有獨立的制作公司,也有自媒體小型創業。2016年9月,馬東從愛奇藝離職創辦米未傳媒,是獨立的內容制作公司中的佼佼者。更多的是自媒體或個人品牌的小型創業,如依靠創意短視頻走紅的papi醬,依靠趣味剪輯+個性演說爆紅的某S。從2013年6月開始,優酷開始了其分享計劃,讓UGC/PGC視頻作者們可以獲得視頻前貼片廣告(視頻開始前那幾十秒的視頻廣告)收入30%的分成。據優酷公開的數據顯示,在優酷土豆用戶中已有超過2200萬用戶開通了自頻道,自頻道同時擁有超過100億的月視頻播放量和超過1000萬的日訂閱流量。

2016年內容創業將繼續延續多元化擴展形態,據第三方數據服務機構“新榜”的統計顯示,目前在各大圖文、音頻、視頻平臺上,創業者的數量呈井噴之勢,其中33%的創業者走在了雙介質創業的路上,9%的創業者試水三種介質同時創作。

2016內容“賺錢”門路多面開花

既然是創業,賺錢之道就是重中之重。隨著內容創業的成熟化,依靠內容盈利的點越來越寬。最早的形式就是網絡文學的付費閱讀模式,後來延伸到打賞經濟。而媒體屬性的自媒體創業火爆,催生平臺廣告分成與原生廣告的兩種變現方式。微商的發展壯大,讓內容+電商的玩法開始流行。但變現能力最強的,還是IP開發,近些年《誅仙》改編遊戲是最早的IP開發案例,近期《盜墓筆記》《鬼吹燈》自制劇和大電影紛紛上映,亟待開發的IP周邊經濟也是最被看好的市場之一。

直接賺用戶的錢,付費閱讀和打賞經濟皆屬於與此類。不同之處付費閱讀具備強制性,打賞經濟更多是粉絲自願。從發展來看,付費閱讀主要聚焦在網絡文學,另外視頻網站會員看視頻和付費觀影都屬於此類。而打賞經濟更多的是補充方式,例如網絡文學、視頻秀場中的打賞,近期微信公眾號也上線贊賞功能。直接賺用戶的錢網絡文學最為成功,其它領域大多是嘗試性質。

依靠廣告電商賺錢,結合新榜調研數據,我們看到平臺廣告分成與原生廣告仍然是目前最普遍的變現方式。“內容+電商”的模式中,已經湧現出了一批探索者,如“羅輯思維”賣書、“吳曉波頻道”賣酒、“一條”賣設計師的獨立產品等。在中國用戶缺乏為內容直接付費的習慣,由於互聯網初期過度強調信息免費獲取,導致內容直接賺用戶錢的場景有限。而通過服務企業做廣告和提供內容之外的附加值電商,以間接的方式盈利最為主流,不過從現狀來看,廣告合作業務規模有限,內容+電商的模式魚龍混雜用戶接受程度不一,整體市場尚在探索。

IP開發潛力巨大,在眾多盈利模式中,IP開發的意義不斷提升。優質內容已是熱門IP的源頭,數據顯示,2015年文化娛樂產業總體規模達4500億元,在2020年有望達到一萬億元。但目前IP開發存在高收益、高風險的困境,缺乏成熟的IP運營體制也是阻礙發展的重要原因。雖然,已有《鬼吹燈》《十萬個冷笑話》《萬萬沒想到》等文學、漫畫、視頻內容,成功跨界IP開發獲得成功的案例。整體上,IP開放尚屬於探索階段,但隨著IP開發產業鏈的成熟壯大,這將是內容創業最具潛力的盈利方向。

雖然盈利點越來越多,但在內容的變現上,真正獲得收益的創業者還在少數。據新榜問卷調查統計顯示,近8成的創業者月收入不足萬元,而3%的創業者可以達到月收入10萬以上的成績。

與平臺共生,重要性愈加凸顯

從優酷、微博到微信,內容創業者產出的海量內容,為平臺盤活盈余流量增加用戶黏性起到巨大作用。而內容創業者缺乏自建渠道實力,依附平臺低成本獲取流量也是最佳選擇。無論是平臺還是內容創業者,共生已成為共識。隨著平臺競爭加劇,作為資源的內容創業者重要性愈加凸顯。

2015年8月6日優酷土豆集團宣布正式更名為合一集團,未來三年會投入百億元現金和資源支持網生內容。古永鏘稱,在優酷平臺上網生內容的流量已經超過了傳統內容的流量數,每月自頻道播放數已超過100億次,並預言視頻自媒體的發展已經進入爆發階段。2015年初騰訊視頻也曾宣布啟動“驚蟄計劃”。該計劃要在2015年內簽約並重點支持100個優質PGC(即專業生產內容)項目。

2015年6月微博宣布將投入價值1.5億的資源扶持簽約自媒體,並繼續通過打賞、付費閱讀和商業分成等手段幫助簽約自媒體提高收入。不久之後,今日頭條也推出了“千人萬元計劃”,為創作者提供萬元“低保”。微信作為內容創業的大本營,也推出贊賞機制為內容創業者提供盈利渠道,而百度百家引入百度聯盟廣告與作家分成,采用根據流量與作家分成機制,靠引入百度聯盟廣告獲取營收,廣告產生的收入100%返還給作者。

2016年1月,國內移動音頻網站喜馬拉雅FM與新榜達成內容創業戰略合作,雙方聯合發布有聲自媒體扶持合作計劃。在此前蜻蜓FM也曾宣布將拿出5億元扶持PUGC,與優酷等設立音頻創業基金。

雖然,內容創業盈利主要來源並非來自平臺,但平臺頻頻亮相扶持計劃,無疑是看到內容創業者對平臺的重要性,2016年這一趨勢還將加劇,更具誘惑力的扶持計劃或將相繼推出。

商業化來臨:資本瘋狂投資自媒體

2015年同樣可以稱為自媒體投資元年。根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30余家自媒體以千萬以上估值獲得融資,其中不乏估值億元甚至10億元以上的明星自媒體項目。

內容創業真正的繁榮,離不開資本的助推。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專註內容投資的機構成立,逐鹿內容江湖的資本方中,既有傳統BAT互聯網巨頭的布局占位,也不乏地方媒體集團的基金。

2015年10月,自媒體羅輯思維正式對外宣稱獲得B輪融資,估值13.2億元。這輪融資中出現了許多大佬的身影,由中國文化產業基金領投,起名創投跟投,還不乏柳傳誌等人的參與。羅輯思維的成功讓人看到希望,然而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將帶動內容創業商業化進程。

就在2016年初IMS新媒體商業集團(原北京天下秀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投資6000萬元布局扶植自媒體成長。其中1000萬元用作自媒體版權進行免費訴訟及經濟追償,2000萬元用作優秀自媒體的投資,3000萬元用作優先分成款,激勵符合微博等自媒體扶持條件的自媒體或達人。

平臺有了,內容創業者有了,盈利模式有了,投資機構也有了。不難想象,2016年內容創業潮將催生更多的papi醬崛起,而更大的意義則是蘊含巨大寶藏的原創內容產業鏈加速走向規模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56

身邊那些月入十萬以上的都在靠什麽賺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6/155423.shtml

導讀 : 一個人能合法地賣的東西,無非就四樣:賣信息、賣錢、賣他人的註意力、賣自己的時間

來源:肥肥貓的小酒館(ID:zhihufeifeimao)

功能介紹無需招牌。歡迎關註知乎最高贊答主肥肥貓。

歸根到底,大家都是出來賣的。你能賣什麽,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麽檔次。

而一個人能合法地賣的東西,無非就四樣:1、賣信息,2、賣錢,3、賣他人的註意力,4、賣自己的時間

1最高端的,靠賣信息賺錢

信息不對稱,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徑,越不對稱,越來錢。

古代消息遲滯,商旅靠A地買,B地賣的差價就能賺取巨額財富,這是因為“什麽東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價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站到了價值鏈的上遊。

就我觀察,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本金,只能從底層打工幹起,但一旦做到高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之後,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了。

這種撮合交易只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單,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著了,這種錢賺起來,可比自己親力親為,當老黃牛要劃算的多。

壟斷了信息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體系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麽都不需要自己幹,光靠制定遊戲規就能賺錢。

我身邊一位資管公司的小頭目,團隊10個人,2015年項目分成1000萬,自己一個人拿走850萬,手下9個人分剩下150萬,活都是手下幹的,自己輕輕松松。手下那些人因為處在信息鏈的下遊,所以湯是有的,肉是沒的。

更low一點的例子有嗎?也有,就是經常被白領們嘲笑的 房地產中介。

640

盡管這十幾年來穿著廉價西裝的中介們一直被認為和洗剪吹是一個檔次的,但這波房地產交易大潮確實讓這個行業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屌絲因此逆襲成功。

話說現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個不是千萬元起跳,這其中的中介費按2%算就是20萬,一年只要能做成幾單,性價比遠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

而與此對比,現在一個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審核,律所收費也就區區15萬,律師收了錢還要承擔法律意見書的責任。而房產中介根本沒啥責任,既不需要文憑,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松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要比和賺賣時間的錢容易些。除了商業掮客,還有權力掮客,更加無本萬利。

2最輕松,是用錢來賺錢

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

年薪幾十萬,不如拆遷戶。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只有房產增值。什麽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為什麽啥都不如買房呢?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誌,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於勞動回報率:房價只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你們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

現在只有極個別的行業(如互聯網),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標尺。

香港人把買房叫“上車”,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其實特別形象——想象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里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這,就是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當靠錢賺錢和前面說的信息壟斷相結合時,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國內某景點外承包了一個廟,稍作裝修,一年的純收益是400萬,接下去躺著數錢就好。

3性價比最高的,靠賣他人的註意力賺錢

所謂的註意力經濟,其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遠的大忽悠話來概括:“全中國只要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了”。

這句話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國投資者,後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胡扯。

現在20年過去了,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在邊遠小縣城的人在一秒鐘之內把錢支付給上海寫字樓里的某個人,這句騙了20年的大忽悠話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

註意力經濟 這個東西的規模其實很好計算,假設一個人一天24小時,除了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外,還有4小時閑暇時間,那麽註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四個小時。

而一個人願意為閑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那麽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鐘的註意力停留時間值多少錢,再乘以關註數,papi醬之類的網絡紅人就可以開始定價叫售了。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在賣註意力這個行當體現的淋漓盡致,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的來錢,無本萬利,玩的就是群聚效應和屌絲經濟。這些新經濟的現狀有時會讓許多傳統的,循規蹈矩好好讀書上班的人心里不平衡。

就比如說網絡直播,一個臉蛋還不錯的漂亮姑娘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麽?

男屌絲夠多,男屌絲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第一個條件以前一直有,第二個條件最近幾年才達成,所以對於這些姑娘來說,這個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時代就這樣來到了。

1

網絡直播為屌絲提供了以最小成本獲取和美女互動的虛擬體驗的可能,你並不能說這沒有意義。

4最不劃算的,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大部分人,沒本金、沒人脈,空有時間,便只能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俗稱討生活。

我本身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賣時間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醫院,幾十塊錢診療費,必須要有本科以上,考取醫師資格,實習1-3年,取得醫生資質的人才能開單。但老百姓一輩子90%的收入買個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後憑空收十幾萬。

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念書,工作後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麽一個月幾千一萬的,網紅直播們撒撒嬌,唱支歌就一年上百萬的入賬。

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遊任人宰割。

這當中聰明一點的人,靠逼著自己念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麽一點。而大部分智力無法支持提升勞動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

淩晨3點就起來擺攤的重慶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職場精英並沒有質的分別——他們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時間長短掛鉤。 

想要跳出賣時間的泥潭,關鍵的關鍵,是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尋找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3

有人曾經討論為什麽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恐怕也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規模增加10倍等於收入增加10倍,工作時間並不呈線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麽賣時間賺不了大錢的關鍵。

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10

月入10萬,難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3/155530.shtml

月入10萬,難嗎?
三公子 三公子

月入10萬,難嗎?

朋友讓我上知乎去回答“月入十萬很難嗎”的理財帖子,當時我就問他,“你是以雇員的身份來看這個問題,還是以老板的身份來看?”

文|三公子

剛工作的時候,我看著在北上廣打拼的朋友們工資動輒就是1萬起,剛開始還互聊對方的月收入,過了兩年都變成聊年薪了。

好像除了我還在拿四位數的工資外,他們月收入都是2萬多,偶爾他們還會調侃我說,“幸好你是在三線城市,那點工資到北上廣估計租完房子後,都不夠吃飯的。”

那時候,真是嫉妒羨慕恨。似乎在我周邊,某某人的月入兩萬就是一個工作待遇好的證明,自己可以輕描淡寫地在朋友圈得瑟一下,爹媽也可以裝作不在意地在廣場舞朋友圈里顯擺下。而且只要沒有購房的壓力,這個薪水足夠讓自己吃得好睡的好,哪怕月光也是酒池肉林的月光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高薪會漸漸變得很雞肋。

參照我那些發小的收入軌跡來看,離開學校後進入北上廣外企工作,月薪從七八千起跳,年收入10萬左右;努力工作兩三年,月收入會漲到2-3萬,年收入進入20-30萬的區間值;再然後工資上漲的速度慢慢放緩,如果職位上一直停滯不前,走資深中層路線,工資最多在30-40萬之間封頂,如果職位上有突破,那麽年收入會進入到50-60萬的區間。

工作年限在10-15年,年收入50-60萬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甚至在職場上也算是小有發言權的人物。

以60萬作為理想狀態,月收入是5萬,算是相當亮眼的收入,看看我們身邊,除了創業做生意並且成功的人,工薪階層的哥哥姐姐們有多少年收入是60萬的?

所以,從工薪層的角度來看,月收入過10萬真的非常難。月收入10萬就意味著年收入120萬,對於企業來說,他花百萬請來的人才註定要撬起幾千萬的利潤才行,這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工作業績。此外,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樣的豪氣來支付這筆百萬的年薪。

所以,面對“月入10萬難不難”的命題,從雇員的角度出發,基本上對於我們這類進入職場尚達不到10年的人而言,難於上青天。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很少真的有死胡同,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當雇員,是食物鏈的最低端,付出最大的辛苦,換取最少的利潤,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卻沒有絲毫的發言權。

那麽真正站在食物鏈頂端並且占有最大利潤額的人,才會擁有高收入。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當老板給你發一個月1萬元工資的時候,你實際得為他掙了多少錢?

或者我換個角度問,如果你是老板,招聘10個員工幹活,他們一個月給你營收多少,你才願意拿出10萬元(人均1萬)作為工資?

我之前遇到過一個創業團隊,老板掌握最大的人脈資源,然後找了8個年輕人組成核心團隊做項目,項目一單談下來200萬,扣除了亂七八糟的運營費用,還有150萬,然後核心團隊平均每人拿3萬,余下的126萬歸老板。

對於8個年輕人而言,一個項目拿3萬元可以秒殺身邊很多朋友,但實際上,他們也不過是喝了點湯而已,肉被老板拿了。

一個126萬凈利潤的項目就足夠讓老板完成“月入10萬”的目標任務,那麽一年如果接上三五個呢?恐怕可以寫出一篇“月入百萬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的分享帖吧。

這個事例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1、擁有人脈資源的人就擁有了決定權,為何社會上那些X二代(不是混吃等死的那類)一出道就比別人跑得快,走的順,賺得多,因為他們有獨家稀缺的資源,這是他們擁有絕對定價權的寶貴資本。

這世上,什麽最值錢,剛需的ONLY ONE最值錢。

2、要盡量處在食物鏈的上遊,要麽是當老板,要麽是項目團隊的頭頭,千萬不要扮演最基層的角色。

100萬的凈利潤到了老板手上可能被拿走了7成,然後30萬分配到項目主管手上,又被拿走了10萬,余下的20萬可能要分配給5、6個成員,人均能夠多少?

大家都會看《窮爸爸富爸爸》,青琦從頭到尾都沒有講具體的理財方式,在他看來方式很次要,真正重要的是依靠理念“逃離老鼠圈怪圈”,也就是想辦法把自己從“雇員”的思維轉化到“雇主”的思維,依靠別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成為千萬富翁。

對於老板這個角色而言,“月入十萬”壓根不是自己去操心的事情,只是靠手下完成的一個工作指標罷了。

上面段落寫完,或許大家覺得月入十萬沒有希望了,太TM人生悲催了,這年頭怎麽可能人人當老板,且還能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然後擁有定價權。

其實沒有這麽可悲,在這個“消費知識”互聯網時代,很多人成為了“第三種角色”,這種角色介於雇主和雇員之間,可以自由轉換,既承擔一些乙方的工作量,又部分擁有甲方的話語權。

只要擁有“差異且獨特”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那麽就能夠產生一定量級的定價權。

大家知道“斜杠青年”嘛,互聯網時代下擁有多重身份的職場角色,多重身份就意味著收入多元化,就意味一個人可以不依靠職場上的那份工資過日子,更意味著要是哪天老板讓你覺得很不爽,可以拍著桌子說,“老子我不幹了!”

我以前一直強調收入多元化會帶來自由,其實這種自由選擇背後就是“有錢買尊嚴”。

前段日子,我有個朋友工作不順利,總說老板很無良,到處壓榨他們,最後跟我說“生活不容易,被工作困死在這個破地方”。

我當時直接跟他說,“誰說跳不出這個破地方,如果有一天你月收入是你一個月工資的10倍,那時候你就不會說自己跳不出來的話了”。

所以當一個人進入到“斜杠青年”的角色後,他的收入會變得多元化,月入2萬、5萬甚至10萬其實並不能算是艱難的事情。

我可以拿小明同學舉例說明:

1、小明同學每天花3個小時在家里寫小說,並且在網絡上各大平臺積極投稿,2年時間里經歷了很多次拒稿後終於有了起色,小說開始在很多平臺上收到好評,粉絲群體也越來越多,前來簽約出書的出版社也多了。

2、小明的書上市後,他跟著出版社一整年跑了40多場分享會,在圖書館、各類書店以及高校進行新書的推廣簽售,書的銷量終於破了10萬冊,每本書小明拿3元稿費(稅後),一年銷售10萬冊給小明帶來了30萬的收益。

3、小明的短篇小說除了集合出版後,一些精彩的故事被影視圈買走,全書有10個故事被買走,又給小明帶來了20萬的收益。

4、小明因為全國各地做推廣,漸漸有了更大的名氣,開始有電臺或者電視邀請他去做嘉賓,一些平臺邀請他去講故事,光這些出場費加起來也會有20多萬。

5、小明有很多忠實的粉絲,為了能夠跟粉絲有更好的互動,於是他成立了收費會員群,每個會員入會費是一年500元,只要有1000個粉絲入會,就是50萬的收入。倘若小明此時此刻在全網絡擁有了100萬的粉絲群體,號召一兩千個忠實粉絲入會應該不是難事。更何況他的會員費定得還真心不算高。

光以上1-5個活動,小明的年收入就達到了120萬,月入10萬已經實現了。

一旦小明的社會影響力上了規模,就會有更多的商機找上門來,新的書稿邀約,更多的商業嘉賓邀約,更大規模的會員入會,甚至他還可以參與大到電影制作,小到電視劇改編,總之人只要思維活起來,會發現錢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如果有人說他自己複制不了小明同學的軌跡,因為他文筆不好,不會堅持訓練寫作,不會跟出版社搞好關系,不會積累社交媒體上的粉絲,並且不願意像小明同學一樣無報酬的堅持寫文章2年,所以小明同學的方式不可用也不可信。

那麽,一個既不願意提升自己能力,又不願意積極學習,還不願意著手嘗試的人,有什麽資格想要“月入十萬”的生活?難道要別人努力了之後,把錢送給他?

小明是一個例子,其實放眼互聯網,很多人都因為身份的多元化而積累的一大筆的財富。

“韓國吃播”上那些吃飯主播們,平日身份可能各式各樣,到了飯點就開始錄制視頻,輕松月入幾十萬;

“陌陌”上那些女主播打扮的花枝招展在電腦前唱歌跳舞,按時按點有一堆男性屌絲打錢送花,輕松月入幾十萬;

日本的木下妹子的“木下養不起”吃飯系列讓全世界的人追著看,YOUTUBE的點擊直接破億,訂閱量過了100萬,她可以接廣告,拍短視頻,輕松月入幾十萬;

微博微信上那些小到幾十萬粉絲的小咖,達到幾百萬粉絲的大咖,寫個段子,植入個廣告,分分鐘幾萬元廣告收入到賬,一個月做10單,大家算算月入多少錢?

有人說這些人的核心是“粉絲群體多,社會影響力大”,沒錯這的確是他們的“王炸”。可是換個角度問問,龐大的粉絲群體是怎麽來的,博主一定是依靠獨特的個人魅力(不討論魅力的好於還)來深耕網絡才能匯集大量的粉絲群體,也漸漸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並且持續輸出更多的信息來黏住粉絲群體,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依靠美色成為網紅的人,有他們自己的供需市場,我不做評論。但是依靠才華成為網紅的人,其實都不不容易,光是堅持每周持續輸入高質量內容這件事,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只要堅持下來,並且找到自己的特色,未來將社會影響力變現是分分鐘的事情。試問這類人哪個需要擔憂自己無法“月入10萬”呢?

最後回到那個問題“月入10萬,難不難”?

1、如果是給老板打工,在團隊中一直處於食物鏈底層的話,不要期待月入10萬了,能保證自己的收入持續上升就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了。

2、如果沒有稀缺資源信息,成為不了食物鏈上遊的雇主,那麽就考慮讓自己變成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名“斜杠青年”,依靠自身的才華去開辟多渠道的收入源泉。

嘗試著動腦子,將一種能力轉化成不同的形式,然後跟市場對接後進行變現。

一本有趣的書可以做成文字版、漫畫版、有聲版;一個好劇本可以變成舞臺劇、電臺深夜故事,上大銀幕和小銀幕;一個職場技能可以變成課程教案無限量複制傳播等等。

總之,不要用給人打工的模式去尋找“月入10萬”的機會,而是要以創業者思維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希望有誌之士從此刻起開始自己的“月入十萬”探索之旅,不要覺得這個夢想很可怕,你先邁出第一步,再去想第二步怎麽走,走久了就會發現“夢想有成真的那麽一天”。

我一直在路上,從未想過停下。

以上,感謝大家的閱讀。

來源:三公子的人生記錄儀(ID:sangongzi0906)



月入十萬 創業者思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526

調查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月入3726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858.html

6月12日發布的一項最新調研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連續上升,三年後收入漲幅明顯。四成2012屆畢業生三年內轉換職業。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和證監會。

麥可思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自2009年首度發布以來,至2016年已是第八次年度報告,本年度報告已經為中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級人力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各級各類高校、各企事業單位、各級各類學術研究機構以及廣大的大學畢業生和高考生等參考使用。

就業三年後收入漲幅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比2014屆(3487元)增長了239元,比2013屆(3250元)增長了476元。其中,本科畢業生2015屆(4042元)比2014屆(3773元)增長了269元,比2013屆(3560元)增長了482元;高職高專畢業生2015屆(3409元)比2014屆(3200元)增長了209元,比2013屆(2940元)增長了469元。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呈現上升趨勢。

“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屆(4394元)增長了324元,比2013屆(4123元)增長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屆(3649元)增長了258元,比2013屆(3447元)增長了460元。連續三屆呈現上升趨勢。

2015屆本科畢業生有27.1%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2014屆(20.3%)高6.8個百分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為1.1%,比2014屆(1.2%)略低。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3.1%,比2014屆(12.0%)高1.1個百分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為2.8%,比2014屆(3.0%)略低。

扣除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的影響後(2013—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為102.6,102.0,101.4),近三屆大學生實際工資仍保持著穩定上升的趨勢。

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平均月收入為5696元(本科為6371元,高職高專為5020元),與其畢業時相比漲幅比例為87%。其中,本科漲幅比例為89%,高職高專漲幅比例為84%,超過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資漲幅(15.7%),大學教育的中期回報是明顯的,讀大學比不讀大學在收入的中期提升中有較大優勢。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學(4313元),最低的是醫學(3462元)。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大類(3721元),最低的是醫藥衛生大類(2975元)。醫學類專業起薪低是受其行業特點影響。工作三年後月收入會有較明顯增長。本科醫學專業2012屆畢業生三年後月收入上升至各學科門類的第四位。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從事的主要職業類月收入最高的是“計算機與數據處理”(5039元),其次是“互聯網開發及應用”(5017元)。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職業類是“經營管理”(4148元),其後是“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4141元)、“互聯網開發及應用”(4101元)。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行業類為“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4823元),其次是“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4552元)。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行業類為“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4020元),其次是“房地產開發銷售租賃及其他租賃業”(3871元)。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與上屆持平

調查結果顯示,調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與2014屆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分別為69%、62%,均與2014屆持平。

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2%,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8%。

2015屆本科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33%),其次為“迫於現實先就業再擇業”(23%)。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於現實先就業再擇業”(29%)、“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28%)。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學(95%),其次是工學和教育學(均為71%),最低的為農學(55%)。在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藥衛生大類(89%),其次是材料與能源大類(74%);最低的是公共事業大類和輕紡食品大類(均為51%)。

半年內離職率與上屆基本持平;本科文學農學、高職藝術類專業離職率最高

2015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與2014屆(33%)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分別為24%、43%,與2014屆(分別為23%、42%)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13%,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為26%。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醫學半年內離職率最低(12%),文學和農學半年內離職率最高(均為31%)。在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醫藥衛生大類半年內離職率最低(22%),藝術設計傳媒大類的半年內離職率最高(54%)。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人群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9%)、“薪資福利偏低”(42%)。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人群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48%)、“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6%)。

201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平均為2.2個雇主工作過,與2011屆(2.3個)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畢業生的平均雇主數為1.9個,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平均雇主數(2.5個)。

2012屆本科藝術類和新聞傳播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最多(均為2.3個),護理學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1.4個)最少。2012屆高職高專廣播影視類和藝術設計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最多(均為2.9個),護理類畢業生平均雇主數(1.6個)最少。

有42%的本科畢業生三年內僅為1個雇主工作過,32%有2個雇主,8%有4個及以上雇主。高職高專畢業生更換雇主較頻繁,僅有23%的高職高專畢業生三年內一直為1個雇主工作,而雇主數為4個及以上的高職高專畢業生達到了18%。

在2012屆大學畢業生中,畢業三年內一直為1個雇主工作的畢業生月收入最高(本科6487元,高職高專5293元)。

四成2012屆畢業生三年內轉換職業

調查結果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有87.1%受雇全職工作(本科為88.6%,高職高專為85.6%),5.7%的人自主創業(本科為3.7%,高職高專為7.7%),2.7%的人正在讀研(本科為5.0%,高職高專為0.5%),2.2%的人“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本科為1.5%,高職高專為2.8%),還有2.1%的人無工作,且既沒有求職也沒有求學(本科為1.2%,高職高專為3.0%),有0.4%的高職高專畢業生正在讀本科。

有40%的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內轉換了職業(本科為31%,高職高專為49%),與2011屆三年內該指標(41%)基本持平。

在2012屆本科各學科門類中,文學門類的本科畢業生三年內的職業轉換率最高(40%),其次是農學(37%);醫學門類的職業轉換率最低(16%)。在2012屆高職高專主要專業大類中,旅遊大類的職業轉換率最高(67%),其次是農林牧漁大類(61%);醫藥衛生大類的職業轉換率最低(29%)。

有46%的2012屆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轉換了行業(本科為39%,高職高專為54%),比2011屆三年內該指標(48%)略低。在2012屆本科各學科門類中,文學門類的畢業生三年內的行業轉換率最高(46%),其後是農學(43%)、管理學(42%);醫學門類的行業轉換率最低(20%)。在2012屆高職高專主要專業大類中,旅遊大類的畢業生三年內的行業轉換率最高(65%),醫藥衛生大類的行業轉換率最低(29%)。

本科就業滿意度與上屆基本持平,高職有提升;收入低、發展空間不夠是不滿意主因

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2%,與2014屆(61%)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3%,與2014屆(62%)基本持平;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1%,比2014屆(59%)高2個百分點。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5%,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3%。

2015屆本科畢業生和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就業現狀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均為66%)、“發展空間不夠”(均為57%)。

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教育學(67%),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歷史學(60%)。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文化教育大類(64%)、醫藥衛生大類(64%)和農林漁牧大類(64%),最低的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53%)。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遊戲策劃”和“稅務專員”(均為82%),最低的職業是“收銀員”(41%)。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銀行櫃員”(80%),最低的職業是“手工包裝工”(35%)。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和證監會”(80%),最低的行業是“其他金屬制品制造業”(44%)。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鐵路運輸業”(81%),最低的行業是“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人造絲制造業”(45%)。

2015屆畢業生半年後在“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的就業滿意度最高(本科為72%,高職高專為70%),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本科為59%,高職高專為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60

月入十萬: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錯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8/158218.shtml

月入十萬: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錯了
秦小明 秦小明

月入十萬: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錯了

要想獲得高收入,不承擔風險,是永遠不可能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聚透Talenset(ID:smallsharing),作者秦小明。

編者按:這篇文章是作者秦小明在知乎上的處女答,獲得了16K贊同,也由此奠定了其在知乎上18線寫手的江湖地位。恰逢作者在聚透群里討論工作和收入等話題,故將此文略作修改,分享給大家。

知乎上的原問題是:月入十萬,難麽?

題主提到的月入十萬,顯然是站在一個打工階層的視角來看問題。很多人工作後都非常努力,兢兢業業,早出晚歸,不忘閑暇周末報各種培訓班,甚至脫產回爐再造念MBA,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一個目標:早日升職加薪,實現月入十萬,甚至財務自由的夢想。

然而殘酷的是,這些方式,基本都無法讓你達成月入十萬的目標,更不用說財務自由。就像題圖告訴你一樣:此路不通!

1. 一個純粹而簡單的真理。

所有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都遠遠超過其獲得的收入。

假如你是一個房產銷售員,你每個月為公司創造的業績可能是幾千萬,但你的工資只有幾萬塊(已經很好了)。

你是一個產品經理,你主導的一款App為公司帶來了千萬級的投資,然而,你可能只拿到了不過三十萬的年薪。

你是咨詢顧問,沒日沒夜加班,做了一單三個月的項目,公司收取了客戶300萬的咨詢費用,而你們所有項目成員,加起來不過拿到了30萬的工資。

2. 收入分配的優先級次序。

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優先級排序是:風險>資本>勞動。

對於單純的打工者而言,往往其投入的要素是優先級最低的勞動,所以其在價值(收入)分配當中,也處於分配鏈的末端。

金融學里一個基本的理念是,所有資產定價都無法繞開風險這一核心要素,或者說資本資產的定價,就是對風險的定價,也沒有什麽大的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果之一CAPM就是講述資本資產的定價,取決於它同整體市場的聯動性(風險大小,行業里叫beta)。

這就是為什麽在投資行業,往往絕對收益最高的是成功的天使投資,極端如MIH對騰訊公司的投資,3200萬美元變為現在近600億美金,回報2000倍,這一成績全球投資界至今無人超越。這是對風險是價值分配的第一優先要素的最好例證。

不承擔風險,是不可能獲得高回報的。同樣地,成功的創業者後續獲得的一系列財富,也屬於利用其承擔的風險,參與對價值的分配。

第二個要素是資本。

資本這一要素和風險往往是聯接在一起的。但有時也可以是分離的,例如在Pre-IPO進入的資金,可能承擔的風險就比較低,而早期的(互聯網)創業者幾乎不會憑借資本參與後續創業成功的分配。MIH類似的案例,則屬於資本和風險相結合的情況,為多。

最後才是勞動。

這就是為什麽之前提到的那條真理如此普遍而純粹。因為勞動的提供者,幾乎不承擔任何風險(如果失業算一個的話),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你總會獲得規定的報酬。

3. 另一個簡單而純粹的結論。

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通過讓渡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老板(股東)

企業價值的大部分是員工創造的,這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僅憑老板和幾個管理層就能實現營業收入和增長。但只有老板承擔了公司經營的風險,員工沒有,甚至職業經理人也沒有。

員工通過讓渡自己創造價值的大部分給老板,同時也讓渡企業經營的風險,這其實是一項公平的交易。

市場對風險的定價,以及由此形成的承擔風險作為首要優先要素參與產出的分配,大概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果是某個人發明了這個規則,這個人足夠拿一百次諾貝爾獎。

對風險的承擔其實是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關鍵之所在,在產出前面,以承擔風險的多少來決定最終的報酬分配,也是整個經濟和商業體系運轉最公平的保障機制。

富二代,官二代,貪腐怎麽解釋呢?

如果你把各種二代和他們的家族作為一個整體對象來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貪腐官員,承擔了落馬的風險,政治生涯終結的風險,身敗名裂的風險,所以他獲得了應該有的回報,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非常公平的。

4. 離開風險的承擔,你只能過一般人的生活。

一般人是什麽意思?意思就是,概率這件事是很準的。

你不會買彩票中500萬,你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你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我們之中有30%的人會離婚,我們之中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你也不會娶到範冰冰,或者嫁給王思聰,當然,王健林或者馬雲也不會哪天碰巧想起你來和你談個生意。

一般人是什麽意思?意思就是,競爭會讓你只能過上平均的生活。

你努力工作,兢兢業業,利用閑暇充電,回學校讀MBA,和上司同事處理好關系,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謂努力的範疇。你會做,其他人一樣會做,你讀哈佛的MBA,別人讀個耶魯的斯坦福的,也並不比你差。

以上提到的這些努力,是沒有門檻,或者說門檻是不高的,有太多的人沖進來和你做同樣的努力,最後的結果就是,你努力的回報只能是一個平均的水平,這是競爭的均衡。這就好比,如果市場只有你一家賣菜的,你可以賣100塊一斤,但是如果有100家賣菜的,你只能賣2塊錢一斤。

5. 幾個身邊真實的故事。

故事一,小明的本科同學,美國Top10大學碩士畢業,回國在北京金融街國內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任職。現在工作第5年,基本工資5萬,股市好的年景加上年終獎,勉強可以滿足月入10萬,不好的時候就只有呵呵。

故事二,小明一個非常年輕優秀的學妹,94年,本科畢業剛剛拿到某國際頂級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任職機會,基本工資人民幣3萬5,我猜算上獎金,三五年之後,月入10萬也是有可能的。

故事三,我早年在PE/VC工作過,大概見過這個行業拿著高工資的大有人在,比如知名風投的合夥人,不僅月入十萬,月入20萬,30萬的也不算罕見。但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不是這些人,而是我看過的一家公司。

創始人普通三本院校畢業,辦培訓班,對,就是很多名牌大學學生看不起的課外補習機構。月入多少?我覺得沒有意義,現在35歲,公司年入2億。

這幾個故事最直接深刻地讓我意識到,財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學歷,按照知識經驗,甚至不是按照“能力”來的,而是按照承擔的風險來的,如我上述講過的那樣。

前幾年我在香港,碰到美股大牛市,標普當年指數上漲超過30%,很多中概股翻好幾倍。我自己的基金也當時運氣好抓住了VISN的兩個交易周翻10多倍的情況,這樣的結果,就不是月入十萬的概念了。

6. 正確的路是什麽?

你可能會說,買股票,或者至少上面描述的這樣買股票,和賭博有什麽分別? 創業成功的概率那麽小,一將功成萬骨枯,和賭博有什麽分別。沒錯,從承擔風險這一點來講,投資股票的持續成功,創業的成功,和賭博的確沒有分別,不過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得明白一個簡單但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事實:

如果你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範疇里努力,那麽你努力的結果一定會被競爭拉平到平均水平,你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甚至也很難實現月入十萬。

只有你跳出這片“努力”的紅海,開辟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取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你承擔風險的溢價補償。如果你貪圖安逸,生性保守,那你最好趁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綜上,要想獲得高收入(如題主所言的月入十萬),不承擔風險,是永遠不可能的。生活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的遊戲,不要只盯著別人的收入,要看看別人背後承擔了什麽,你是否承擔得起。

最後,請不要在留言區問這種問題:我承擔風險了,可是也沒見我賺了很多錢啊?這個問題就像是:我努力了,為什麽也沒成功?我默認你能分得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

努力 回報 高收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018

4篇文章漲5萬粉,“大話鏟屎”內容電商月入百萬元丨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8/158650.shtml

4篇文章漲5萬粉,“大話鏟屎”內容電商月入百萬元丨每日黑馬
常皓靖 常皓靖

4篇文章漲5萬粉,“大話鏟屎”內容電商月入百萬元丨每日黑馬

它曾用4篇文章吸粉5萬,更是用短文配漫畫的獨特表現形式占據寵物類公眾號中的一席之地。

一年多來,新媒體盈利方式正經歷悄然變化。同樣是依托優質內容,采用流量置換廣告的盈利方式已成“過氣明星”,而內容電商正越來越成為公眾號熱捧的盈利新招。

大話鏟屎就是一個專註寵物領域的微信公眾號。它曾用4篇文章吸粉5萬,更是用短文配漫畫的獨特表現形式占據寵物類公眾號中的一席之地。最近,它又獲得了2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

持續的爆文、精品的內容、粉絲的高度粘性,讓僅有十幾萬粉絲的“大話鏟屎”成為寵物圈內一個備受關註的微信公眾號。可是,初看公眾號,卻似乎根本找不到任何有關“電商”的痕跡。那麽,“大話鏟屎”的電商,到底是什麽呢?

賣什麽?

原來,大話鏟屎背靠的是一家賣貓狗糧的公司。

2009年,大話鏟屎創始人李玉茹女士創辦了傳奇寵物連鎖,後又創辦成都派樂比貿易有限公司,做各大國際品牌的商超渠道寵物專櫃運營商。2015年,她轉變策略做自有產品,並說服美國嘉吉做代加工,開發邁能高端天然糧。針對參賽犬的賽級犬糧、針對繁殖貓的幼貓邁能高端天然糧,正是“大話鏟屎”銷量最高的兩款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單是這款爆品,每月就能為“大話鏟屎”帶來過百萬的流水。

爆款是有了,可是身處新媒體時代,爆款該怎麽賣呢?

他們的思路是:先有爆款產品——再有新媒體內容平臺——打造屎官IP——成為行業領袖——進行內容電商轉換。

在分析寵物行業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特點:相比於占絕大多數的C類用戶(普通養寵人群),B類用戶(寵物圈從業人士)的號召力更強、影響力更大、傳播效果更好。因此“大話鏟屎”團隊著力從B類的行業痛點入手,撰寫專門針對某個B類人群的爆文,如《我是如何把一家犬舍開垮的》(針對犬舍主群體)、《對不起,我的獸醫朋友很貴》(針對寵物醫生群體)等,引起大量轉發。

而且,與很多公眾號相比,“大話鏟屎”擁有自己的公號IP:屎官。這個穿著古裝蒙著面巾的男性,成為“大話鏟屎”的形象大使。

22

圖為大話鏟屎的漫畫

內容電商怎麽玩?

“大話鏟屎”雖是內容電商的翹楚,但公眾號界面上卻一點看不到電商的痕跡。其實,和很多傳統意義上的電商不同,“大話鏟屎”的電商,不露在表面,而是“隱藏”在用戶之中。

據三土透露,屎官會給每一位新加的用戶做用戶標簽,並將其中最合適的用戶發展成福利社社長,由社長來組建微信群,並邀請熟悉的寵友參與產品體驗,進而再做電商轉換。這就是“大話鏟屎”社群電商矩陣的第一環——“屎官福利社”。目前第一期已有100個這樣的福利社,擁有2000多名產品體驗用戶。

此外,屎官還會根據用戶標簽,甄選出有專業知識、樂於助人、熱愛學習的用戶,團隊會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展開定制培訓,提高從業能力和專業知識。這就是“大話鏟屎”社群電商矩陣的第二環——“屎官大學堂”。

目前,大部分商家依舊采取的是促銷活動、優惠打折等方式維護VIP會員。然而,從會員自身體驗來說,提供溫飽只是最低需求,受尊敬才是頂級享受。因此,針對很多忠實用戶,“大話鏟屎”展開了社群端上的第三環——“邁能俱樂部”。

“邁能俱樂部”是針對長期用戶做的符合會員屬性的活動,不僅限於寵物類別的活動,主要針對寵物主的喜好開展活動,目的就是讓會員爽翻和覺得尊貴。

在三土的規劃中,未來會把大話鏟屎的內容做的更多元,把用戶維護好,將社群電商再擴大。同時,也會圍繞溺愛型和專業型寵物主的新生活方式做文章。

黑馬檔案

公司:成都派樂比貿易有限公司

創始團隊:李玉茹(創始人)、樓小新(聯合創始人)、三土(聯合創始人)

所在地區:成都

所屬行業:寵物

融資狀況:200萬元天使輪融資

內容電商 大話鏟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