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配置的角度上看,有的行業集中度高,兩三個龍頭企業就佔據了行業中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研究這樣的行業就像數月亮一樣簡單;有的行業集中度低,參與 競爭的企業多如繁星,要把行業的競爭格局搞清楚就像數星星一樣困難。研究後者肯定比研究前者困難得多了,但是投資收益的高低與研究的難易卻常常不成正比。
如果比較長期的利潤增長,數月亮的行業常常戰勝數星星的行業。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數月亮的行業一般門檻高,參與競爭的企業少,所以競爭有序,坐地收 錢,旱澇保收;數星星的行業,行業門檻低,誰都能進來,競爭激烈,經濟好時擔心成本上升,經濟差時擔心需求下降,好日子總是不長久。前者是賺錢不辛苦,後 者是辛苦不賺錢,比較之後,哪一類公司更適合投資,其實是一目瞭然的。
最好也最容易研究的競爭格局是「月朗星稀」,就是一家獨大,其它競爭對手都不成氣候。例如,有一家生產原材料的企業,所處的本來是生產同質化中間產品的爛 行業,但是它佔有了該細分領域的中低端市場近一半的市場份額,行業第二名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它的1/5。因此,即使是在去年行業低迷、競爭對手紛紛虧損的 背景下,它還能保持10%以上的淨利潤率。這就是得益於「月朗星稀」的行業格局。
第二好的競爭格局是「一超多強」,彼此之間雖然有競爭,但老大的優勢還是很明顯,例如工程機械、客車、和某些汽車零配件,行業老大的市場佔有率遠超老二、老三,龍頭企業的規模優勢、品牌認知度和服務網絡優勢令競爭對手難於追趕。
再次的競爭格局則是「兩分天下」和「三足鼎立」。空調是兩分天下,所以過去六年空調龍頭企業的股價漲了十幾倍,比起同為家電製造但是競爭格局更為分散的電視企業來說不可同日而語。
最差的競爭格局就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高度競爭行業。這種充分競爭的行業一般是吃力不討好的行業,長期投資者不妨等待他們通過競爭分出勝負之後 再投資。許多人都擔心等行業競爭分出勝負後再投資會不會太遲。其實,只要看一下騰訊、百度、谷歌等公司,他們在幾年以前就已經擊敗行業內的其他對手成為一 家獨大的「月亮」了,但是過去幾年的投資回報率依然不菲。
數月亮的行業還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寡頭壟斷行業。寡頭壟斷也分兩種,國家給的和市場給的。國家給的寡頭壟斷,例如公用事業,往往伴隨著價格管制,長期 投資回報一般不會太高。只有市場競爭、行業洗牌後產生的寡頭壟斷才有定價權。中國的行業大多競爭激烈,真正靠市場洗牌後產生的寡頭行業並不多。
不過,這裡說的行業是細分子行業的概念。有些大行業內貌似競爭者多如繁星,但是在細分子行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實現了「三分天下」甚至「一超多強」了。例如, 白酒品牌貌似多如繁星,但是高端白酒和次高端白酒,每個價位內可選的品牌實際上屈指可數;男裝品牌貌似多如繁星,但是中高檔國產品牌能實現全國佈局並且具 有美譽度的卻寥寥無幾;藥品種類貌似多如繁星,但是許多病症的可用藥基本就是獨家品種。因此,在細分子行業的層面,可以「數月亮」的板塊其實並不少。
另外,這裡說的競爭是區域市場的概念,因此,有的行業從全國的範圍看,好像市場挺分散,但是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比如,房地產業, 全國有上萬家房地產公司,但城東的樓盤與城西的樓盤之間有時就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更有如學位房,隔一條街的房子之間有時也不互相競爭,因為一個有學位 一個沒學位。啤酒、水泥等銷售半徑小的行業也一樣。例如,有的啤酒公司,在其「一家獨大」的省份,淨利潤率能夠做到15%以上;在競爭者多的省份,淨利潤 率則不到1.5%。同樣的啤酒,由於不同的市場競爭格局,利潤率可以相差10倍,可見競爭格局對利潤的影響之大。因此,銷售半徑小的行業,例如房地產、啤 酒和水泥,容易在某區域市場產生局部的「月亮」。
有統計表明博士和碩士學歷的人炒股的收益不如小學學歷的人。這個統計結果也許不一定有代表性,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投資與智商高低無關。高智商的人有時喜 歡做一些有挑戰性的難事,但是最賺錢的投資機會往往是簡單的。數星星比起數月亮來說更有技術含量,但是投資結果往往與智商和技術含量都無關。對投資者而 言,等企業競爭分出高下,在「月朗星稀」、勝負已分的行業中投資行業龍頭,是勝而後求戰;在那些競爭者多如繁星的行業中硬要去猜誰是最後贏家,那是戰而後 求勝。兩種投資方法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聲明: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文中提及的行業和公司,僅為舉例闡明觀點之用,並不代表買入或者賣出建議。
為人師表搞到每年都擔心續約、人工高低起伏、由上文已見為何高官們紛將仔女送往海外受教。而上述「錯配」事件之引起不能全數抵賴予教師校長們,而是一個好的人,入到一個差的制度,要麼就同流合污、一係抽身脫離行業。近年政府不斷撥錢去教育、醫療機構,唯制度不公,上樑不正,錢始終去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賣樓套現2.5M,自己同太太的存款少量,支出減去人工仲要每月抽番12-14k出黎,即你賣樓筆錢可以頂(2.5mil/14000)=178個月,即十幾年。如果樓價同物價跌就冇計錯數,不過如樓價不跌,再加上生活指數在十年升一半(其實每年通脹只要有4%,十年買到既野已少一半),好可能五件過後你筆錢已花掉一半,到時冇樓在手份工又危,肯定遇上男人最大危機。
筆者建議你係2.5mil抽10%出黎,買入間2.5-3.0的舊樓,再搵朋友住入去,得閒叫佢幫手同你仔女交學費。其實只要你將視線轉到荃灣、元朗、土爪灣30-40年樓齡的舊樓,是有可以買到有lift及可按揭攤長至20-25年樓的住宅。買樓的目的一來是當買注保險、第時有咩事仲可以有間屋收番黎住。萬一他日收入有波動,到時你想買都未必有銀行借錢予你。第二是舊樓其實收租回報頗高的,幾年後如真的轉型成功可轉打「進攻足球」,不妨將屋一拆三,計及現在荃元一帶大兩房舊樓價錢都係三百萬左近,窗位合的大兩房是可間出三間套,共收租$15000為現時市價。那些可將屋的正現金流幫補你家庭支出。
用了10%買賣,剩餘二百萬港幣,如果你肯比時間不斷係唔同銀行搬黎搬去做一個月定期,人仔定存平均息口收4%之上,收息月均港幣七千或以上,但有人幣兌換風險。有朋友問及點解仲有銀行報人仔定期3%咁低,那你要看年期。其實銀行給予一年期3%年利率,計及是比一個月6%年利率更高成本! 如果你唔想一屋都係銀行信,都係每三/六個月續下定期好一點,當然有時間亦好想去銀行涼冷氣,每月搬一次銀去享受新資金定存優惠亦冇問題。
由於讀者家庭月入暫不過40k,仲有三個小朋友,縱在三十歲出頭抱著二百五十萬,始終離財務自由還遠。在此起首有三個步驟:
一. 買間房子細細間。租比人讓時間為你工作。樓市跌亦蝕有限錢
二. 除去定期所收息的金額,務必令自己產生正現金流,此為理財第一步
三. 你自己人工加又好、搵到個擔保人又好、同兄弟夾份買樓都好,盡加自己借貸力再在跌市買樓。由於能力暫大不、只好等時機了。不具備逆水而行條件
每日一小步、成就一大步。月球上的腳印都不是一天而成的、共勉之!
| ||||||
今年初,我花兩、三個月時間,準備一份「如何改善十億人生活」計畫,並且各用二百五十字回答校方的五個問題後,成為第一個進入全球最聰明大學——「奇點大學」的台灣人。因為十週學費高達近一百萬,我在募資平台上,八天內募到一百一十七萬元,終於成行。 七月,我隻身飛到位於加州太空總署的研究公園(NASA Research Park),校區大門有個崗哨,猛一看真像台灣的營區;我們活動的區域,就是裡面的三棟大樓。 十週課程以九大人類未來面臨的問題為主軸,包括環境、能源、教育、健康、安全、食物、水資源、貧窮和太空;課程規畫環繞著九大問題:類神經網路、3D列印、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老師包括奇點大學創辦人、未來學家、Google工程總監柯茲威爾(Ray Kurzweil)、諾貝爾獎得主卡曼(Daniel Kammen)等人。 可是這些都遠不及同學來得令人驚奇。我的同學有攀登喜馬拉雅山的投資銀行家、諾基亞手機鏡頭的工程師、阿根廷的副部長、巴西的喜劇演員……,什麼都有。如果說,未來是輛火車,他們都在火車上,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我也從他們身上看到,未來人才需要有的三種能力。 要「邊移動邊開火」達成目標前,隨時換題目、換組員 十週的課程中,第一週先讓我們認識環境,並且了解奇點大學的教學目的,第二到第四週開始九大問題的核心課程,做為計畫執行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讓彼此更熟悉同伴的特質,有助於日後組成團隊。緊接著第五週到第七週,開始為計畫操作預備,一方面參觀矽谷企業,例如特斯拉,一方面組成工作坊發想計畫,最後開始找隊員組成團隊。最後第八週到第十週,團隊投入計畫,並且要對全體簡報。 奇點大學是個非常自由開放的地方,創業計畫必須緊扣一個主軸:如何改善未來十億地球人的生活?學校希望我們認真看待這件事,所以幫每一組都成立了公司、有獨立的辦公室,並且象徵性的給各組兩千美元的創業基金。 經過第六週的「創業週末」(startup weekend),各組輪流簡報自己的新創點子,之後可以大換血。一天到晚,同學們換題目、換組員,可是他們沒在怕,每個人都要移動到心目中最佳位置,然後集中火力攻擊。 我們這組做的是「量化自我」(Quantify Myself)。你身上帶一個鏡頭,每秒鐘把你看到的東西照下來,然後把照片丟到人工智慧的電腦裡,判讀分析你今天所有的行為,知道今天的遭遇、心情。假設你今天回家很沮喪,你未必知道原因,但是電腦知道我今天發生過什麼,可以找出原因,甚至找出讓你開心的方法。這個點子最後還拿下科技部落格TechCrunch的破壞式創新獎。 眼見同學「邊移動邊開火」,我在旁邊看都覺得累,也會想「你們煩不煩啊,一直換!死得比較快!」我很怕找到自以為很棒的點子,最後評審告訴你,「你的點子哪家公司已經量產了」。我選擇做跟博士論文有關的大數據裝置,比較有把握。 我這組「很牛」,從頭堅持到尾。我們堅持,不是覺得點子有多棒,而是我怕丟臉、追求安全。 要敢「射月」真正創意,來自心中的一個不可能 要做計畫時,校方叫我們要做射月亮的計畫(moonshot)、越不可能的任務越好。 其中最被大家認可、最多矽谷創投感興趣的,是一個叫做「I-pad」的計畫——不是蘋果的iPad,而是晶片衛生棉(編按:衛生棉的英文是pad)。 發想者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同學,她把生化和無線傳輸的晶片放在衛生棉裡蒐集血液資料,藉此得知健康狀況、預防疾病。每個人都覺得計畫太誇張,因為憑科技知識判斷:「怎麼可能銷售一個有晶片的衛生棉?被電到怎麼辦?」但這隊只想:「如果能夠這樣,那有多好啊!」然後就去行動。 我很喜歡我的計畫,也可行、也會改變些什麼,但為何沒那麼moonshot(射月)? 射月亮之前,要相信所有問題會被解決,要有信念,不能質問枝節,因為不做怎麼會知道?需求和目標才重要,而不是可行性。創意在於有沒有能力發現需求、確定目標,然後決定嘗試。我當時覺得要可行、要有知識基礎,但有時候並不盡然。 我還是很世俗的想:「聰明人都知道你們做不出來,沒有人會真的欣賞你的點子」;但矽谷可以接受。當你想要射的這個月亮,方式、目標都好,只要你有這個決心和想法,他們願意提供環境和錢,就願意讓你試試看。反觀台灣的創業文化就是角色混淆,明明該給錢給資源的人,結果在想點子、想主導;可以射月亮的人,不是不敢想,就是沒錢不敢射。 要懂「搖擺」努力工作不夠,高竿的是隨時切換 我的同學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讓我發現「認真工作,玩樂更凶」是真的。 二十組中最會玩的那一組,也得到矽谷創投很多關愛的眼神。他們真的很瘋狂,相約去那帕逛酒莊,上網租一輛黃色的美式校車巴士,沒有座位,像嬉皮一樣,一路坐地上。平常跳舞、衝浪、喝到超級醉,無樂不歡,但隔天上課是最有精神的一組,最後報告結果卻比什麼活動都不參加、只會埋首做計畫的同學好。 羅德島設計學院前院長、《簡單的法則》( The Law of Simplicity)一書作者前田約翰(John Maeda)來台演講時提到,有時簡化到極致,你要反問自己「可以多一些嗎?」然後往複雜移動;複雜到極致,再往簡化移動。這就是世界的運作:沒有一件事情一定只能傾向一邊,而是在不同模式中擺盪、切換。 我的同學工作認真、玩得更凶,顯示他們心態很容易切換。他們不會告訴自己,我是好學生或壞學生,他們就是做自己、很多元的自己。 創新不是靠努力工作就能達到,你需要合作、靈活、資源,這都不是工作努力可以得來的,要很彈性、很能隨環境調整。這是收放自如、搖擺式的哲學;你很認真,但沒有把自己放進死板的位置。這種「轉換者」(switcher),可以隨時轉換,也不會換到亂掉,因為主軸是他自己,自己也是界線,來回擺盪又會回到中間。 基本功:保持二十分的懷疑從不同角度看一件事,更能開放腦袋 個人要如何培養上述這三種能力呢? 借用影響我最大的書《魔鬼盤據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作者薩根(Carl Sagan)的建議:鼓勵自己,對任何實情永遠保有二十分的懷疑,試著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當你越有辦法切換角度看事情,越能開放思考。 台灣非常缺乏這種思維。我們連菁英訓練的方式也是思考最簡化的、最會寫出正確答案的人獲勝,並且相對容易在社會上取得資源;但這很難到世界上跟別人競爭。因為未來你如果要ABC……按部就班做事,機器人絕對比你厲害。 我去奇點大學之前,有人問我,「花那麼多錢去十個禮拜,有意義嗎?」我回答,去就是為了了解意義、發現意義、確認意義是什麼;去了才知道。 現在我想再回答這個問題:「意義就是,發現自己其實不如自己所想得那麼勇敢、大膽、多元」;所以如果重新來一次,我會放膽射月亮。 |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冬。 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韓愈的《月蝕詩效玉川子作》這樣描述了古代的一次月全食場景 。如果說古人們因為不懂月食發生的科學道理而對此所產生“不知是何蟲”和“如何至神物”的恐懼多少讓人忍俊不禁的話,今天現代社會的科學研究卻發現,月圓之夜確實有它的可怕之處。因為,滿月的時候最有可能引發“超級大地震”。
由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團隊和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所做的共同研究發現,全球在近幾十年發生的大地震大多發生在高潮汐的時候,也就是說每個月的滿月和新月之時。
根據本周一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所公布的這份研究報告,高潮汐通常每月發生兩次,也就是海水在受到月球引力而移動到最高的高度時。而每月的新月和滿月時,太陽、地球和月亮成為一條直線,月球的引力達到最大,因此海水的潮汐高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時,滿月和新月的高潮汐所增加的壓力會對地球的地質斷層造成壓力,由此引發大地震。
主導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地震學專家井出(Satoshi Ide)表示,近幾十年發生的多次最具破壞性的地震,如2004年造成29萬人遇難的印度洋海嘯大地震,2010年的智利大地震以及2011年造成1.5萬人遇難的日本大地震都發生在滿月和漲潮期間。
研究小組確認,全球地震史上最大的12次地震中有9次發生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而規模較小的地震則和高潮汐無關。
地震學家們還得出結論,在1萬次大約初始預測震級為 5.5級的地震中,如果發生在滿月和漲潮期間,震級可能會被推高到8級或者以上。
也有地震專家指出,雖然這份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為一項在地震學界討論多年的推論提供了“創新性的理論解釋”,但是,造成大地震發生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比如,在地球地質層遭到壓力後,在內部所積壓的壓力如何轉變成引起地質斷層移動的力量等都是將來地震學界仍需找到答案的問題。
地震專家們表示,當一次地震發生的時候,很有可能這是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地表下所積壓壓力的一次性爆發。雖然不能把一次地震的發生完全歸咎於是“月亮惹的禍”,但是,滿月所帶來的潮汐的力量在造成地質斷層移動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了解滿月和潮汐與地震發生的關聯也可能有助於人類預測下一次的大地震會在哪里以及何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