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重組失敗 創始人轉行電子閱讀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5/56887.html
一場轟轟烈烈的拯救國內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的計劃,已悄然停止。
 
  12月2日,開銳創富投資有限公司 CEO創始人勞莘證實,儘管曾經祭出「90天」重組計劃,但最終還是未找到合適注資人,光合作用書房的重組宣告失敗。
 
  勞莘還透露,光合作用創始人孫池已關閉其旗下所有門店,轉型幫朋友做電子閱讀領域。這意味著,國內最大民營書店也未能擺脫行業整體走向落寞的歷史趨勢,以倒閉潦草收場。
 
  風光不再
 
  1995年,學工商管理出身的孫池,在廈門成立光合作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辦陽光書房,主營業務則為書刊、電子出版物零售及批發團購等業務,並一度成為沃爾瑪在全國範圍內的圖書專業供應商,公司員工最多時達400多人。
 
  2000年,孫池將陽光書房升級為「光合作用書房」,與當時大多數書店不同的是,其在書店中增設悅讀咖啡館,倡導「悅讀」概念,這種在當時創新的模式,讓光合作用名聲大震。此後,孫池在廈門中心商業街的中山路上,開設一家達2300多平方米的旗艦店,並將光合作用模式複製到省內和省外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峰期時,光合作用書房在全國門店達到40多家,營收超過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甚至在多個場合代表中國出席一些國際圖書業峰會。
 
  但好景不長。進入到21世紀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書店和電子書的陸續出現,給傳統書店行業帶來極大衝擊。光合作用也沒有逃離這個行業「魔咒」。
 
  孫池曾對記者坦言,早在2007年前後,公司就陸續出現業績下滑、成本攀升、毛利陡降等情況,資金周轉速度極慢。為此,孫池還先後拖欠了諸多供應商的供貨款,資金鏈驟然繃緊。
 
  突圍不利
 
  面對這種行業衝擊,孫池曾計劃改變商業模式突圍。
 
  「孫池曾經投資500萬元左右,將位於廈門中山路的旗艦店重新裝修,縮減圖書比例,並增設咖啡、小工藝品、文具等無價簽商品,希望以此打破傳統圖書業績下滑的尷尬。」勞莘透露,但遺憾的是,此前光合作用的核心客戶群大都是有一定消費力的白領或高收入人群,而其賺錢的門店則大都位於一些新商圈,比如位於廈門新光百貨、萬達廣場等的光合作用是其盈利能力最強的門店,其在旗艦店的投入,成本難以收回,且其當時選擇的咖啡和其他商品的目標消費群則是消費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階層,這與其核心客戶群的需求不太匹配。
 
  「孫池還曾投資600多萬元開設網上書城,但最終仍然沒有成功。」此舉並未改變光合作用的命運,光合作用的虧損仍在加劇。
 
  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在2011年10月。「當時,國內正在舉辦一個圖書業的展覽會,一些參會供應商聽說光合作用資金出現問題後,集體到光合作用的門店去『搶書』。」一位全程參與光合作用重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憶,集體的擠兌讓光合作用本來就繃得緊緊的資金鏈正式斷裂。孫池不得不讓公司高管暫時辭職,並將旗下門店陸續暫時關閉。
 
  重組失敗
 
  門店關閉後的孫池,開始四處籌措資金。希望能借融資的手段,盤活光合作用。
 
  為了保住這張「文化招牌」,當時,廈門市政府還通過廈門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協會,與光合作用組成光合作用重組領導小組,希望借助於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救活這個倒閉的企業。
 
  勞莘是光合作用領導小組的帶頭人之一。重組領導小組為光合作用重新設計了一套新商業模式。「模式的核心有三點。」勞莘指出,首先要重新定位門店,即將原來的讀書人的城市客廳,向閱讀者氛圍延伸,並輔助引入茶點、咖啡元素,營造交流、聚會氛圍,此外,作為利潤最厚的雜誌則是其主要贏利點,通過一本雜誌的閱讀或購買費用,再加一杯價格合適的咖啡,客單價能達到人均50元左右,這部分收入即已可維持公司的基礎收入,公司所有開支都能借此打平。在非定價商品中,則選擇與核心顧客群消費匹配的商品,比如從1000元到幾萬元的准藝術品等,以此吸引客戶。
 
  此外,以前的光合作用圖書種類繁多,但真正賣得好的品種只有30-50種,新模式則將這些不賺錢的圖書品類砍掉,引入更多的暢銷書或有針對性的書目,如果上述客戶中有40%-50%購買一本書,客單價則可被拉高至每人70元左右。
 
  與其他書店不同,光合作用更大的優勢是連鎖書店。「曾經,光合作用還計劃與亞馬遜合作,做後者kindle進入中國首發的線下活動,雙方當時已達成基本意向。」勞莘說,光合作用利用其連鎖書店的優勢,通過這種活動更能體現其價值。這套重組方案曾被諸多資本看好。
 
  「先後有20多家機構找我們談,其中,僅新華書店體系內的就有三四家。」勞莘說,這些機構主要是文化創意領域的風投機構,對文化產業相對熟悉,均屬於不錯的合作對象。而進入到最後談判階段的,仍然有三四家機構,包括湖南的一家新華書店、北京的2家基金公司和廈門的一家地產公司。
 
        但超出預期的負債最終讓所有資本都打了退堂鼓。「在進入光合作用之前,我們預估重新激活這個企業,所需資金大概需要3000萬元。」勞莘回憶,但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其才徹底摸查清楚公司情況,並發現其負債超出預期1倍,要達到還清負債、重建供應商體系、重裝門店等基本的開店要求,資產注入方需要至少6000萬元。
 
  但按照光合作用當時的資產評估值,若注入6000萬元,新注資企業持股比例要高達70%-80%,握有絕對控股權。勞莘解釋,這種局面並不符合風投參股不控股的投資理念,且風投介入的另一目標就是希望能在未來的4-5年內將企業整理上市。但當時光合作用的負債情況看,要在4-5年內達到上市標準,難度太大。
 
  不僅如此,企業進駐後,若要擴大規模,新設門店等,就意味著新股東還需要面臨第二輪融資或自籌資金,這筆開銷估計超過億元。「這對走短期路線的風投來說,並不合適,最終選擇放棄。」勞莘認為,而這種局面也讓光合作用的重組希望徹底破滅。
 
  今年春節前,所有談判全部終止,所有重組工作也宣告結束,「而重組領導小組也解散了」。勞莘透露,孫池已經將所有門店全部關閉,其本人則與朋友一起,轉行進入電子閱讀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61

【案例】誠品書店創始人自述:我靠什麼熬過賠錢的15年?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53.html

作者:台灣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

作為一家書店,誠品不僅做到了業內名聲響亮,更成為了台灣的地標景點之一。但是,這樣一家備受歡迎的書店都是不賺錢的。是什麼讓誠品創造出這樣的「奇蹟」?

核心經驗:

1、只有充分展現了對他人有利之後,誠品才有資格在這個社會擁有存在的正當性,才開始有一些經濟性的利益;

2、誠品進入了零售業的第三個階段——購物和體驗之外,顧客和讀者能夠共同參與的空間文化;

3、誠品人要愛藝術、愛閱讀、愛工作、愛加班、要不愛錢,這是誠品書店能活下來的原因之一。

誠品書店原本是我生命裡的偶然,但現在它卻成了我生命裡的必修,或者說是我的最愛。

創辦誠品的那個年代,我正面臨所謂的中年生命轉折。一方面,我很幸運我得到了很多的財富。另一方面,我不想要的上天也給了我——1988年的冬天,我面臨著第一次手術。

當年我39歲。我開始去思考,假使我還能重見陽光,假使我還有未來,我可以有自由的選擇嗎?

那時,我回頭看才猛然覺得,30多年好像幾乎都白過了。

以前理所當然地認為,我一定有明天,我一定有未來,我這一生至少能活到70歲、80歲。但那次大手術,大概就是上天要讓我作一次生命的檢討和反省。

我開始閱讀一些哲學、宗教、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開始重新思考我的未來該做什麼?

我當時就想,有沒有可能有足夠的幸運把事業和生命做一個結合。我自己先理出一個生命裡面什麼是我最在意的。最後我選擇了人文關懷的愛、藝術的美和人類文明社會不斷的精進和創意。

我相信這三個元素能融合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這也就成了誠品的宗旨:人文、藝術、創意。

對我自己內心而言,經營誠品書店其實就是在經營一個生命。我當時的想法是,希望能夠把這個價值觀透過書店的經營展現出來。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全部都在書本裡面」。

用佛家的說法,書本涵蓋生命的所有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

今天人類觸及的所有議題,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不同的書本裡面看到、讀到、學到。書本和閱讀的確是跟生命一樣的,無量又無邊。對我來說,選擇書店這個行業,對生命的探討其實遠大於對事業的經營和金錢的追逐。

我記得當初我在陽明山買了一塊地,一位風水師傅告訴我:如果要賺錢,房子要朝南,如果要健康,房子要朝北,但是假設你希望累積生命的一點智慧,那你要朝東。各位,我真的是朝東。今天還是朝東。

誠品的這個「誠」字是家父親筆寫的。

小時候,這個「誠」就貼在我臥室的牆壁上、書房書桌上。這個「誠」字下面還有一行小字,這是家父對我們兄弟一個最大的要求。那就是,「財物有時而盡,唯有一個誠字終生受用不盡」。

「誠」,就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就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取名「誠品」是我們對美好社會的一種實踐理想。

誠品的秘密:經營空間文化

我們沒有把書店當成是一個純粹買賣的交易空間,而是希望把它當成是一個心靈可以停泊、心靈可以得到慰藉的場所。所以我們不是把每一位來的顧客當成是消費者,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一個人,他是有心靈的,然後他的心靈在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心情和心境。我們更把書店當成是一個場所來經營,而不是用一個店的方式來看待。

「利」這個字其實對誠品是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利益的利,我認為要利他、利顧客、利社會、利產業等等,對他人有利。

當然也因為誠品抱著這個理想,再加上我個人能力的不足,誠品走過賠錢的15年。但是,我們始終沒有放棄。誠品充分展現了對他人有利之後,誠品才有資格在這個社會擁有存在的正當性,才獲得很多朋友的喜歡,然後才開始有一些經濟性的利益,那個時候才叫做心安理得。

誠品跟傳統書店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在誠品書店的場所空間裡面,舉辦了很多文學、藝術、建築甚至於生活、旅遊、烹調等各種活動。

我們希望誠品能成為一個平台,讓創作者和欣賞者,或者是顧客能夠熱情地參與,積極地互動。

我們都知道全球的零售產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純粹就是去購物,買賣,Shopping。

第二種階段開始談到有體驗。誠品則進入第三個階段,不但是購物、體驗,更期待我們的顧客、讀者能夠共同參與。

不管是誠品的一場展覽、活動,是靜態的、動態的,是文學的、藝術的,是你聽別人講、或者是別人聽你表述,都可以參與進來。

我們認為,文化的形成有三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空間,另外一個是人,第三個就是活動。我們把空間、活動的內容、讀者三個元素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它會堆砌出一種文化。

因為誠品是這樣一個普通大眾共同參與的空間,所以我們把它稱作「一個市民的集體創作」。當然我們更期待誠品的終極關懷,其實是三件事情——人、生命、閱讀。

病痛是生命和事業的上師

我這一輩子最長的假期是在ICU(加護病房)裡面度過的,這是我在病房裡寫的,我不希望你們有這個機會。但是對我而言,生一場病,其實現在都帶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對待它。

有時候我在想,假使沒有病痛,可能我這一生的生命存摺是空的。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存摺,這不光是銀行裡的,親情、友情、資質、智慧都是財富。

因為病痛讓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內在。

生命其實是孤單的,病痛帶給我很多的感恩和喜悅,比方我在醫院裡面,我們書店的一位同仁,他是哲學系畢業的,他給我一張慰問卡,他說「吳先生,上天因為要你服一帖藥,所以才讓你生一場病」。這句話讓我自己反省,像我這麼固執的人假使上天不賜給我一個大病,說不定我這一輩子不認識和看不清自己,說不定還有更多的驕傲和自以為是。

所以病痛的確是我的上師。

醫院跟書店這兩個很獨特的場所,與我這一生特別有緣。

人到醫院其實都特別感恩,因為你還活著,還見到陽光;人在書店裡面也會特別謙虛,因為你知道無論你怎麼有錢,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力,你仍是很渺小的,無邊無境無量的智慧在每個書店、圖書館裡面。所以我後來把病痛當成是生命裡面很幸運的機緣。

人的痛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你失戀、失去工作,有的時候你失去至親。我的意思是說,要能夠通過這些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碰到的無常,觀自己的心,轉一個念,把它轉成正面的發展。

在生命和事業的發展過程裡面,困境也是你的轉機。

我一直相信人的信念是有能量的。所以,一個人的信念會影響決策,決策會影響行動,行動會影響命運。

回想我自己,一個鄉下小孩,長在貧困的家庭,還不是一個好學生。高中的暑假,我會跑去做壞事情。學校會和警察局組成一個聯合小隊,專門抓壞學生,我就是他們追捕的壞學生之一。但我又喜歡利用寒暑假到台灣不同的寺廟小住。

我曾經說我是一個魔鬼,但是我自信是一個善良的人。我的父親不相信,我的教官也不相信,不過現在他們相信了。

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的人,所有的困難今天都轉化為我美好的回憶。

當然我依稀記得在誠品賠錢的15年當中,不光是賠錢,還讓我非常得憂心,有的時候真的是喘不過氣來了。

但是反過來,我後來找到我自己的加油站,我的加油站之一是在誠品敦南店二樓對面的誠品咖啡館。

咖啡館有一排座位,我可以面對來去誠品書店的人,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喜歡跑到咖啡館,看到喜悅的讀者面容,我發現我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我稱它為「我的幸福加油站」!

「他是在經營他的生命」

儘管我們誠品書店不賺錢,但我們每一年都得到台灣的圖書業的最佳服務品牌。跟所有台灣大的企業比,每年誠品都被排在第三到第五名,是台灣年輕人最喜歡加入的企業之一,連我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後來我們的同事歸納,要成為誠品書店的誠品人,第一要愛藝術,第二要愛閱讀,第三要愛工作,第四要愛加班,第五非常重要,要不愛錢。而這,也是我們誠品書店還能活下來的一個原因。

今年是台灣的云門成立40週年,林懷民先生比我大3歲,同樣是二戰後出生。那個時候的人都懷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我不能示弱,我要精進。

當林懷民先生才26歲的時候,他就創辦了云門舞集。坦白說,誠品當年的成立是深受林懷民先生的影響。1988年台灣的股票歷史高點上萬點,但是當年云門宣佈暫停公演,這讓我有很多的感慨,就是心裡面覺得很挫敗。

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舞團是可以獲利的,林先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他是在經營他的生命!今年云門成立40週年,我從云門得到啟發,自己概括了兩句話——「生命的精進比才華重要,藝術的堅韌比靈感珍貴」。

從事文藝創作的人,必須有那種百折不撓的韌性。

還有台灣一位知名畫家,他從1958年畫一幅畫,他不滿意並一再地改,一再地修,每一次修改後他就在畫布背後留一個紀念。

我看到,那個畫布上寫得密密麻麻的,最後一個是用鉛筆寫的1988。他同時也是在1988年底過世的。

他的一生,光是這幅畫就畫了30年!我們經營一個誠品書店有什麼了不起,賠錢15年就唉聲嘆氣,就自命不凡嗎?比起他們,我太渺小了!

對我來說,誠品其實有一些自我的要求,即使到今天我們都還沒有做到。

經營誠品,第一個需要有基本專業,但是當所有人都有基本專業的時候,你的標準應該是領先於同業。而當你領先同業的時候,你還要讓讀者滿意。

坦白說,讓讀者滿意,我這一生一世都沒有辦法做到。

此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誠品人自我的精進,這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要求。所以我說,經營一個書店容易,經營一個誠品很難!我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但是還沒有到達卓越!

來源:正和島內刊《決策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68

【案例】民營書店的生存之道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2/57580.html

本文系i黑馬特約作者 尋空 所作2011年是民營書店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預示著線下書店已經漸入黃昏。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曾引起了不少所謂的“文化捍衛者”的擔心,但在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只有經過自由市場洗禮活下來的書店才有資格屹立於城市,因為他們已經在自己的經營模式上各自做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或創新。那麽它們都有哪些生存之道?平臺戰略:方所在今天這個線上書城和電子書大幅沖擊的環境下,幾乎所有的純書店都難以再保證盈利。當年光合作用書店在生命的晚期(當然那時它並沒有意識到)提出一個目標:百貨銷售占到書店總銷售額的50%以上,只可惜光合作用沒有等到目標實現便已倒下,留下了唏噓不已的眾“文化捍衛者”。事實上光合作用的目標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在那個年代書店已經不大可能僅靠銷售圖書維持運營了,只是它的轉型看起來有點晚了(包括為了盡快轉型而從天意匆忙采購的良莠不齊的百貨)。光合作用在生命末期的戰略其實是一種平臺戰略,當時在光合作用書店銷售的百貨已經有小協奏曲系列筆記本、moleskine系列高端筆記本(就是現在與Evernote合作的筆記本品牌)、幾米百貨等品牌。當然走這條路的並不只光合作用一家。方所書店成立2011年末――那個實體書店哀鴻遍野的年代。方所的第一家書店開在廣州太古匯商場,在總共1800平方米空間內,有500平方米的書店、400平方米的展示和銷售設計品的美學館、26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250平方米的服飾館以及90平米的咖啡館。它提供的產品,包括圖書、服飾、美學生活產品、植物和咖啡。有沒有發現什麽問題?在總共1800平方米的空間內,書店所占面積不足1/3,再觀察一下數據,什麽?方所還賣服裝?在以前你能想象一家書店會賣服裝嗎?與其說方所是一家書店還不如說它是家“生活館”。作為方所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廣州例外服飾的創始人之一,毛繼鴻其實早在2007年就做出過“生活館”的嘗試,他於當年在雲南昆明開了一家名為“雙面例外”的門店。店面中融入了大面積圖書空間,陳列和銷售以藝術、美學為主的書籍,此後“雙面例外”又在多地開設分店。某種程度上,其實你可以將方所看成是“雙面例外”的升級版,了解一下例外服飾的歷史其實就可以看到方所的戰略,建立一個基於文化產業的高逼格品牌書店,然後不斷擴展書店的邊界,將其發展為平臺,並以服飾、生活產品來作長期的盈利打算。據說方所廣州店開業兩天,營業額就已經達到了30萬元。不過至於圖書占多大比例,方所卻秘而不宣。其實不管方所有沒有透露,我們都可以猜到,這個比例一定非常小。如果將來有一天,方所書店成了例外服飾的最重要銷售渠道你可不要吃驚,開書店來賣服裝百貨對於毛繼鴻來說真的是一門好生意。長尾戰略+平臺戰略:Page onePage One始創於1983年的新加坡,對於一家書店來說,屹立30年不倒,並且在書店業如此沒落的今天還在不斷擴張,無論如何這都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了。去過Page One的人都會發現它與其他書店的最大不同,那就是英文書所占比例巨大,相對來說在中國英文書其實處於長尾位置,買英文書的人並沒有那麽多,但英文書相對中文書碼洋更高,因而利潤也更大,英文書的利潤至少要比中文書高10%左右,加之內地英文原版類書籍的購買渠道有限,因此,不少讀者會攜帶書單“慕名而來”。對於長尾商品的充分利用,這種差異化銷售策略使page one的經營相對其他書店壓力要小很多,但縱使英文書利潤高,面對高額的房租,page one仍不能遊刃有余。page one的另一個戰略是所謂的複合式經營即“圖書+創意產品+咖啡廳”。page one國貿店店長曾向媒體介紹,“國貿店的非書商品區不大,占全體面積5%左右,頤堤港會占整個店面的20%,三里屯大概會占總體面積25%”。如果你去過三里屯太古大廈的page one,你可能會發現這里的非書面積占總體面積的比例可能不止25%,你應該還會看到二樓的大片區域留給了餐廳,在書店里開餐廳你以前想過嗎?可以想象除了在國貿這種高端地段page one可以靠英文書的銷售來維持運營(這還是在它獲得了租金優惠的情況下),在其他地段這一策略是難以複制的,因而擴張的page one可能會越來越倚重非書產品,從國貿店到三里屯店,非書產品占page one店面面積越來越高,以後也會繼續高下去。品牌戰略:誠品、字里行間誠品誠品書店一直在業界大名鼎鼎,其連續虧損15年卻沒有放棄的精神也為業界津津樂道。很多人在看到誠品的成功後會問一句話:誠品書店的成功可以複制嗎?在此我做一個回答:如果你不能複制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卻依然能獲得資本支持這點,就別考慮複制誠品了。很多人在分析誠品成功的原因時分析了它的行業眼光和經營方式等等,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不差錢,試問有哪個人做書店可以連虧15年還能籌到資本?大部分人恐怕等不到15年就已經破產了。一個在書業浸淫了近10年的朋友曾告訴過我,其實臺灣誠品書店並不靠書賺錢,它就像太平洋百貨一樣是個百貨商場,只是開辟出一塊空間用來賣書。事實的確如此,誠品在臺灣的旗艦店信義誠品有四萬平方米的空間,這其中書店只占一萬平方米,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租出去給其它品牌。由於誠品書店的品牌效應,不少時尚精品、高端餐廳等全都樂於隨之而來。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可以這麽說,書店是賺不了多少錢的,而其他百貨品牌才是真正賺錢的。以書店來燒錢建立品牌,然後借用品牌的影響力來盈利,這其實就是誠品成功的秘密。北京萬聖書園的總經理劉蘇里也曾如此解讀過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它的商業模式與房地產生意關聯,通常是租一整棟樓,包裝之後,進行各類零售商品的組合,而書店的生意額度和規模在全盤中並不占據主導地位,書店本身更像是個招商品牌。”對於誠品來說,它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書店能賺多少錢,而是誠品品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當然建立書店品牌的前提得是不差錢。字里行間字里行間書店看起來是一家有點奇葩的書店,作為一家北京的書店,在幾年時間內,它從一家擴展到十幾家,並將戰線拉到南方,於南京、無錫開設分店,據說它們還打算在短期內將書店開到國外去。字里行間擴散的速度幾乎是史無前例的,在之前我只見到08年的光合作用有過這種速度,只是光合作用最終被這個速度拖垮了。去過字里行間書店的人會發現,它與曾經的光合作用極其相似,都是在做一個圖書+百貨+咖啡的書店,它同樣希望百貨能夠成為書店的主要營收來源。但不同的是,字里行間由於被一個傳媒集團收購因而並不差錢,它現在做的正像是當年誠品做的――燒錢建立品牌――建立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擁有聲量的品牌。由於有資本支持,字里行間可能在短期內的盈利壓力並不是非常大,但這一天對於每一個品牌來說都是來的越早越好。在品牌層面字里行間似乎還沒有想得太清楚,它就像早期的誠品,也許未來某一天它會像今天的誠品一樣成功,這要取決於它的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而這些則又取決於足夠的資本支持,沒有資本支持去談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其實是空中樓閣。粉絲經濟戰略:萬聖書園作為北京最具有人文氣息的書店,萬聖書園是北京“文化地標”之一,不少來這里的人將它視為一片理想聖地。與大部分書店不同,萬聖書園主營人文社科、哲學、法律等思想性專業書籍而很少有暢銷書。如果通俗意義上的80/20法則在這里也適用,那萬聖書園恐怕早已難以為繼。萬聖書園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生存下來,跟它多年來培養的大批鐵桿粉絲是分不開的。KK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的小眾藝術家能夠過上中產生活,那麽擁有10000個鐵桿粉絲的書店也許能活下來。創始人劉蘇里本身是個較有聲望的學者和活動家,圍繞著他的氣質建立起的書店吸引了不少擁有同樣氣質的理想主義者。季羨林曾經評價說:萬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這個體系,有人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拜訪,稱之為“朝聖”。隨著體系愈發強大,“萬聖”這個名字的含義漸漸由最初的“萬聖節”變成了“一萬個聖人”。這“一萬個聖人”大概就是10000鐵桿粉絲的寫照。在這10000鐵桿粉絲中,不少人海是“關鍵意見領袖粉絲”,多有報道說“季羨林、林毅夫、王石、劉瑜等都是萬聖的常客;阿拉善、壹基金等公益機構核心人物也在此出沒;浦誌強等在微博上比較活躍的律師也來這里;中科院一些科學家,甚至黨政高層、異見人士也匯集在此。”這些意見領袖對於萬聖書園的品牌背書使得這里幾乎成了中國思想界的重鎮。萬聖書園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這對於一個主要經營人文類圖書的民營書店來說簡直是個奇跡,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總有人堅持著理想,但這理想能堅持多久呢?也許20年並不算太長。在方所書店的玻璃門上,有一句詩人也斯的贈語:“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這句詩是一個美好的祝願,但其實我們明白那個單純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尋空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62

【第一爭議】政府補貼實體書店也有錯?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345

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營業,該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首先是來自我們三聯書店八十年來始終秉承的由我們創辦者之一鄒韜奮先生提出的辦店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不過最重要的是錢從哪裡來。據介紹,一是2013年12月政府免掉了書店13%的增值稅,該書店因此節約成本100萬元。二是該書店2013年獲得了1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書店接受補貼助推「全民閱讀」,也有錯?

正方:政府為了提倡全民閱讀起見,補貼三聯韜奮書店。是稅收用之於民的體現,比官員把錢花在三公消費上要好得多。三聯韜奮書店接受了補貼之後用來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這才是把錢用在了「公益」的刀刃上。該書店不唯利是圖,堅持把公益置於商業利益之上,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大家的表率。不知道一些噴子為何攻擊政府補貼書店。

反方:書店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是強迫納稅人出錢給自己埋單,損人利己有什麼高尚可言?明明書店得到了好處,為什麼還擺出了一副公益的姿態?你真有底氣竭誠服務讀者,就拿自己的錢出來搞,如果虧錢了還一直做下去那真叫公益;如果還能掙錢,那就商業與公益兼得了。政府補貼,初衷是提倡全民閱讀,最後是補貼了書店和一小撮愛好夜讀的讀者,不太好吧?

正方:高質量的實體書店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甚至成為城市的名片。例如台北的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去台灣遊歷的文化人誰不知道,「到台北,逛誠品」已經成了許多遊客的口頭禪,甚至有人專門去台北逛誠品書店。如果通過一定的政府補貼打造出像誠品一樣名聲在外的書店,會對一個城市產生多大的「正外部性」,算一下大賬就知道有多划算了。

反方:台灣誠品的成功源於政府補貼呢,還是其商業模式?誠品與其說是一家傳統書店,還不如說是一家以書籍為營銷主題的綜合性Shopping Mall。表現在產品上,除了中外圖書,還有兒童用品、文具玩具與影音製品,還有餐廳和咖啡廳配合,以及家具、畫廊、花店、瓷器與珠寶等場館;同時還有音樂會、報告會、座談會、表演與展覽等各類活動。別用誠品忽悠政府。

正方:現在內地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經營慘淡,鮮有盈利的,再這樣下去,實體書店都要垮了。政府補貼實體書店,部分緩衝了實體書店受到的不正當競爭。例如網絡書店打折很厲害;要是搞來了國外的風投,甚至通過燒錢虧本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這哪是正常的商業競爭啊,分明是對實體書店的殺戮。政府要是不補貼,實體書店都要垮了,哪裡出得了誠品。

反方:實體書店需要開在鬧市,鋪租不菲;網絡書店需要倉庫,放在城郊就可以了,並且讀者購買的成本低,在網上找到書下單就行了,不需要鄭重其事去一趟城裡。長遠看,實體書店不敵網絡書店是很正常的,政府補貼解決不了問題。至於說網絡書店能吸引風投燒錢,那也是風投看到長期盈利的前景,風投也不是傻子為顧客做好事的,否則實體書店也去吸引風投啊。

【點評者說】目前實體書店尤其遭人非議的一點是,一邊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一邊要求政府限制網絡書店新書打折。言下之意:我新書打折賣便宜了就虧本了,但網絡書店還能生存下去,所以要通過政府約束競爭對手的行為,這有點競爭不過就乞靈於權力的意味,好比兩個小孩打架,落下風的一方叫來了家長。問題是:如果政府真限制新書打折,在網絡銷售渠道強勢的前提下,新書的明面定價會下降,理論上,和目前新書較高的明面定價再打折是一樣的,因為是讀者的支付能力與支付意願決定了新書能賣多少錢,而不是新書的明面定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44

巨量資料 從台積電到誠品書店都捧錢買 天睿年賺百億 靠「大數據」淘金

2014-05-19  TWM  
 

 

「大數據」到底有什麼魔力,從臉書、LinkedIn到美國航空業者都需要它?數據倉儲龍頭「天睿」,讓台灣大哥大、誠品書店到台積電都捧著鈔票買它的產品。

撰文‧周品均

有一家公司,它靠著數據(data)就能賺錢,從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三大電信商,到兆豐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等大型金控公司,就連誠品都是它的客戶,它是全球資訊倉儲龍頭公司Teradata(天睿)。

五月九日,上海不到攝氏二十度的天氣透著涼意,但在全球資訊倉儲龍頭公司Teradata(天睿)舉辦的大數據(Big Data)高峰會現場,卻能感受破表的熱度。有人從歐美來、還有從亞洲各地來,為的就是想知道天睿要怎麼靠挖數據賺錢。

看看這些數字吧,去年天睿營收達二十六.九二億美元(約新台幣八○七億元),淨利益達三.七七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一三億元),而這每一塊錢,靠的都是數據。

「數據將成為新的貨幣。」天睿國際集團總裁Hermann Wimmer話說得直白,意思也就是,當網路將每個人串聯在一起,物聯網也蓬勃發展,大數據就成為了大事(Big data is a big thing),巨量資料的應用將改變未來。

「找朋友」功能

臉書跟進運用

如果你是每天使用臉書(facebook)的人,你肯定對臉書上的「你可能認識的人」這項功能不陌生。不起眼的一樣小功能,卻讓不少失散多年的同學、朋友、情人重新牽上線,而這個功能背後的最大推手,其實就來自天睿。

第一個使用這項小工具的,是美國社交網站LinkedIn。二○○九年,LinkedIn推出這項「找朋友」的功能,獲得龐大迴響,讓臉書也跟進,擴大交友圈。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找朋友」功能正是天睿與LinkedIn分析大數據的成果。

「你瞭解這對LinkedIn的幫助有多大嗎?」天睿大數據事業部總監孔宇華談起這項合作案的成果,也不禁提高了音量。原本,孔宇華在LinkedIn只有二十位朋友,可是用了這項「找朋友」工具一週後,他的朋友數大幅增加至五百位。

實際上,要做出這項功能,你必須知道對方就讀的學校、工作、經歷及他現有的朋友有哪些人。當初LinkedIn在開發這項功能時碰上瓶頸,用過去的資料分析方式,進行這麼龐大的資料整合與分析,「基本上是做不出來的」,孔宇華不諱言,這也是為什麼LinkedIn找上天睿的原因。透過大數據架構,LinkedIn團隊只花了兩個月,就做出這項功能的草創版。

孔宇華分析,對社交網站來說,網站上使用者的活躍度是最重要的,若一個社交網站的使用者很多,但活躍度卻很低,也並非業者樂見,每個社交網站都在追求同時擁有大量使用者與高活躍使用度。

用戶消費資訊

讓電信商有賺頭

儘管所有人開口閉口都說著大數據,但大數據仍然缺乏明確的定義與範圍,就拿「找朋友」這項功能來說,到底能替臉書帶來多少收入,沒人能說得準。然而,這在天睿大中華區首席執行長辛兒倫看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每個人的生活裡,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數據,從生日、性別、學歷、經歷、居住地等基本資料,再到薪資收入、喜歡的品牌、喜歡的音樂、有興趣的品牌等等,這些數據堆積如山,就像一座待開墾的金礦。

「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座礦山裡,儘可能的採集、收集大量的礦石,進行粗加工找出含金量,再將黃金提煉出來。」說到這裡,辛兒倫突然笑開懷,「事實上,以開礦煉金比喻大數據,是我發明的。」最早看到這座金礦的,其實是電信商。面對使用者每天使用手機、網路製造的瀏覽資訊、移動方位、群體關係等各式各樣的巨量數據,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使用者對什麼訊息有興趣、什麼族群使用什麼App、哪個地點有特定族群的分佈等重要商業資訊。

就拿台灣三大電信商來說,他們想找出到底上千上萬的使用者在通勤時都在做什麼。假如他們都在通勤時閱讀,那麼電信商能讓這些消費者使用某個閱讀App,甚至分析他們最愛讀哪一類的內容,在上面賣廣告、或是賣內容給消費者,都能讓電信商賺到額外的收入。

同樣也信奉大數據的,還有誠品。「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誠品可以發現到實體書店消費,以及在網路書店消費的消費者各是哪些?他們購買的書籍種類又是哪些?」再用這些資料變成有用的資訊,重新安排新書、暢銷書等排放順序與位置。

「重點還是在,他們要用大數據的力量,讓消費者更想把書買回家。」天睿主管說,這些祕密都藏在大數據裡。

如果你以為大數據只有行銷用得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連製造業者也需要大數據。以台積電為例,晶圓製造需要經過黃光、薄膜、石刻、清洗等近數百道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會產生相關數據,以前他們分析數據的方式,就像是拿著放大鏡找出缺失,埋頭在製程裡找bug(問題),可是進入大數據時代後,我們拿的是顯微鏡,用數據幫他們找出缺陷,讓他們的良率更好。

從台積電、台灣大到誠品,它們共同的特點就在於,它們手上都有很多的數據,「可是,大數據真正的價值來自於,找到珍貴訊息有效運用,然後提高收入!」說穿了,這些公司需要大數據的目的,可能是提高效率、或是增加客戶數,最大目的都不外乎要能幫公司賺更多錢,而辛兒倫做的,除了要幫它們在數據礦山裡煉出黃金來,還要能結合工具與模型,把這些黃金做成漂亮的金飾,賣出去。

過去,也有數據分析,這與進入大數據時代有什麼不同?許多人都有相似的問題。可是,你該看看這些統計數據,現在每一秒鐘新發送的電子郵件多達二九○萬封,每分鐘YouTube用戶上傳的影片長達一○○小時,這告訴我們一件事:九二%的數據,其實是在這兩年所創建的。

市場成長力道

比傳統科技產業高六倍

也就是說,每秒鐘過去,等待被挖掘、被分析的數據正排山倒海的出現,如果用以往的工具,可能要花上好幾年,才找得到可用的數據,「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你要更有效率的用軟體與工具,整合、挖掘與探索更多有利的數據。」在辛兒倫看來,這就是為什麼客戶需要天睿的原因,對比過去的數據分析,現在的數據處理量、速度都呈現驚人的成長。

根據市調機構IDC的預估,在二○一七年之前,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二七%,市場規模也將擴大至三二四億美元,大數據市場未來的成長力道比傳統科技產業要高出六倍。

「大數據已經不是一項選擇,而是沒得選擇。」一位業界人士這麼說。

一場由美國航空公司談論如何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定價的經驗分享,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找出不同族群訂票的習慣,進而推論出適合不同族群的定價策略。最後一張簡報秀出「訪問率提高三○○%、點擊率成長二○○%、退出率極低」的營運績效,這個淘金成果抓住了在場每一位與會者的目光。

所以,別再說只有科技公司才需要大數據,美國航空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電信業、金融業、製造業、零售業都在加速大數據開發與應用,「以前談論IT只談技術,但我要告訴你,未來三十年,訊息(應用)發展將逐步超越技術!」辛兒倫的答案相當肯定。

一看就懂的大數據

—流程簡圖

每筆數據都是待開發的金礦email 交友圈 拍照 行動裝置App 瀏覽的網頁 YouTube 地標打卡淘洗金砂加工製成 資料整合 資料挖掘 資料分析

數據變黃金 新商業模式

天睿公司

成立時間:1979年

負責人:Michael Koehler

市值:63.8億美元

主要業務:資料分析、資料倉儲與整合行銷管理的解決方案主要客戶: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兆豐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積電、奇美電子、誠品書店、長榮航空、宏達電子近3年獲利:2013年3.77億美元2012年4.19億美元2011年3.53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8

【案例】一枝獨秀的誠品書店:從用戶體驗來設計商業模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7
首先從業態發展來說,誠品也是經歷了從傳統書店的起步到現在的體驗式消費。中間經歷了漫長的十多年,在書店行業中誠品不算歷史悠久的,但絕對是一個突破行業領域最快的。傳統的誠品可以看下西門町店。基本書區就是一個標準的傳統書店,但從圖書分類、擺放、陳列上都有和內地不同的形式,尤其是分類上,西門町店是按作者姓氏筆畫的,這點在很多新業態門店內已經沒有了,也證明了他的傳統性。

傳統的誠品值得我們借鑑的是大量參考了快消行業的營銷推廣方式,包括客戶引導、熱點推薦、動線設計等,以及各類 pop 看板、堆頭陳列、促銷形式等都帶著明顯的快消品基因。店員在上新或者調整陳列的時候都有一份工作單,上邊清楚的羅列和各項工作的細節,這樣能做到門店的陳列標準化。關於熱門事件的營銷,採用的是總部統籌,門店落實的方式,因此聯動措施非常及時而有效,基本能做到半日響應。這是內地書店,尤其是連鎖書店很難達到的效率。

隨著發展,誠品也慢慢意識到傳統書店所面臨的瓶頸,二代店可以考察敦南店,敦南店是誠品老店,在辦公樓裡,也是誠品開始融入非書商品領域,但從目前來看敦南店從商業角度來說不算成功,因為是比較傳統形式的多業態化書店,還是書為核心,和國內的大型書城一樣,佈局分隔比較死板,書歸書,非書歸非書,就導致非書區人流驟減(這幾年開始調整非書的商業佈局,情況有所好轉),轉化不足。

之後第三階段就可以投射到信義店的模式了,信義店應該是誠品真正從書為主轉型為書和生活並存的形態了,尤其重要的是誠品此時真正意義上轉化為文化地產,開始大力的建立品牌文化,營造用戶的文化認同感。整棟樓和所有業態開始真正融合,書和非書以及相關服務(餐和飲)都圍繞著成品文化來構建,包括內裝和硬設,同時在店內開始突出誠品生活,淡化第三方品牌。應該說從信義店的這種商業模式定型後,誠品開始煥發了真正的商業價值,一舉超越了書店整合行業的商業基準了。當然此時反駁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尤其是書店行業,很多認為誠品不是一家書店,不屑與誠品為伍(這點在內地也有很大比例的認知存在)。

誠品繼續進行商業的迭代和進化,能明顯感覺信義店的模型還未達到誠品心中的預期,於是松菸店橫空出世,其實松菸店是一個名義上的試驗店,但明顯能感覺到誠品的野心,書已經完全融入了生活態度的體驗之中,所有的產品都是營造出一種融合的氛圍,互動體驗的空間佔比越來越多,獨特設計感的產品越來越多,在這裡生活佔了主導,書只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而已。

從誠品的商業進化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現代商業的理解和融合,尤其是在書店行業裡,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值得我們思考,可能也是借助於他們的非傳統和不當局者的身份,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的用戶體驗著手來進行商業模型的設計!

從硬件規劃和設置上來說,誠品的二代和三代店注重了設計感,尤其是空間設計和場景設計,現代商業的發展越來越體現出用戶體驗過程的重要性,很明顯,誠品在這些店上的用心就是為用戶營造出一種融入式的生活氛圍中,在這裡你能找到自己生活訴求的對撞點,這點其實很類似宜家的做法。其次對於書區來說,誠品也做到用戶體驗上的精益求精,收銀區參考了西方的集中過道分佈結賬式樣的收銀(類似機場辦理值機)隨時開啟收銀通道而不會發生用戶換通道的形式。在門店各個位置都有查詢終端,可以隨時便於查詢商品(類似宜家),查詢點、收銀點、會員服務點分佈設置,便於用戶的分流……所有的這些服務佈局的設計和規劃,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從軟設角度,也就是軟件服務方面,這點要歸諸於台灣的人文氛圍,一直覺得台灣服務員的微笑是真誠的,和最能引起你的幸福感認同的,這點來源於年輕人對於服務領域的自我信心,因此這種服務是主動式的,而非洗腦式被動的,他們有服務的榮譽感,讓用戶感到發自內心的親和力。這點香港誠品有較為明顯的不足。

上述幾點是關於成品用戶層面的淺層體驗,不足以涵蓋誠品帝國的各方各面,但從局部也可以一窺而知全豹,我們需要學習的真的太多太多。

來源:知乎
作者:傅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77

誠品書店吳清友:感謝上天讓我賠了15年的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992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他的功課,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對我而言,經歷了上天賜給我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經歷了年少的貧困,雖然非常幸運地在工作了十幾年後獲得了豐厚的財富,但在30多歲時我開始反省生命。


  上世紀50年代,我出生在台灣省西南沿海地區,是全家表現最差的孩子,但我一直相信自己的心靈是善良的。「誠」字是我們家的家訓,父親常講「財物有時而盡,唯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


  我在30多歲時蒙天眷顧,在極短的時間裡累積了很多財富。但其實內心是不安的,我認為自己是漂泊的,明白金錢和物質無法直接安慰我的靈魂。


  當時我經營著一個小公司,自覺產生了瓶頸,所以我上了很多不同的課。上管理學的時候,看了一本書叫《靈機實務》,其中提到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的時候,可不可以把你的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我是在30歲時讀到這本書,其中具體內容已經不記得了,但這本書所講的「靈機」讓我問自己兩個問題:假如說一切歸零,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的生命歸零,生命重新開始我又期待什麼?


  坦白說「生命歸零」,我是被迫的。因為我的心臟手術在當年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沒有機會再見陽光。在病痛之後,我心裡非常迷茫:錢是有的,但生命與存在是無常的。我自己是無明的,是沒有智慧的。在那個年代的我活得有一點不自在,所以試圖去尋找一個所謂理直氣壯活下去的理由。


  在這個時候我開始閱讀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弘一大師傳》和史懷哲先生的《文明的哲學》,這兩本書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史懷哲先生有一段話說:這種肯定的信念是要求我們構想出使個人的、社會的以及全人類的物質與精神臻於完美的理想。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


  而我沒有那種勇氣選擇弘一大師那一條路,坦白說,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


  但這開啟了我對經營書店的興趣,在此之前我對書店完全沒有概念。


  從這之後,我開始考慮所謂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善、美,不斷的精進。正是這個理念讓我堅持下來。


  因為病痛的關係,我沒有辦法按照商學院的理念做五年、十年的長遠規劃。我必須要考慮的是當下的每一步,唯有這樣才能安撫我的心靈。我本來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個5-8年,沒想到一賠就是15年。


  我要感謝上天讓我賠了15年的錢,使得我有機會第二次看清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的財富超過生活的所需之後,我覺得錢對自己已不再那麼重要。經歷了誠品的連續15年虧損後,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是誠懇的。可能我的這種誠懇在很多人看來是執迷不悟,是不知變通。


  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對於商學院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案例。但我從中明白一個道理,當一個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都不夠大,沒有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時候,即便有再好的理念,賠錢是一定的。一方面是我的經營能力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利」他做得不夠好,不夠多。


  所以,企業家們最好是能賺取心安理得的利潤,只有「利」他之後,才能賺取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


  你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塊人民幣,但是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它所包含的意義是不同的。


  誠品在台灣有幾個特殊的點,其中有的點是在醫院。每當我看到病人們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這帶給我的感動和他們在普通購物中心裡吃麵的感覺是不同的。


  誠品書店大約有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經營角度來看,這些座位是沒有價值的,是無效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但誠品書店做出了擺放公共座位的決定。


  開連鎖店的人都明白,簡單複製可以降低成本,加速擴張。但為什麼每一家誠品書店都有與眾不同之處,書的組合不一樣,裝修的空間和風格都不一樣呢?在台灣大學裡開設的誠品書店,無論是空間設計,還是裝修材料都非常簡樸,但風格明顯。因為我們知道那個空間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我們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和豪華的材料裝修。我們希望學生走進書店後,能讓他們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們的一部分,體會到人和空間的恰當融合。


  對我而言,我在誠品書店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因為每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價值,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對生命的體驗。他們都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存在和生命個體。


  (本文內容改編自吳清友先生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資本零距離》講座的演講速記稿。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誕生於台北仁愛路圓環,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成為台北的文化地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9

苦撐32年 賣過禁書、聲援社會運動陳隆昊 台灣獨立書店先行者


2014-08-04  TWM  
 

 

甫獲台北文化獎的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見證台灣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思潮和社會變遷,在連鎖書店當道的年代,他堅守獨立書店的價值,期待更多人走進巷弄,領受這美麗的社區人文風景。

撰文‧賴若函

在台灣大學前面、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三十三巷內,隱晦的唐山書店招牌,三十二年如一日地掛著,約莫五十坪的地下室空間,擺滿了各式人文社會類書籍。早在戒嚴時期,唐山書店就引進國外先見、西方左派理論和社會科學書籍,見證台灣三十年來的學術思潮、社會變遷,成為許多台大學生共同的求學回憶。

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花白頭髮下掛著親切笑容,縱然在多年搬書的辛勞下,造成膝蓋軟骨退化,讓年過六十的他,走起路來不甚順暢,但一談起書,就立刻流露出意欲滿滿的神情。

陳隆昊以賣書、出版為志業,閒暇時最大樂趣也是讀書,七月中甫獲得第十八屆台北文化獎的他,長期推廣獨立書店,關心書市興衰、聲援社會議題,也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理事長。

資深文青

將獨立書店精神傳揚海外

七月二十一日採訪當天,他剛從香港書展回來,以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身份,向國際傳揚獨立書店的風貌。在書展中,陳隆昊一本書也沒有帶去賣,反倒是仿照實體書店外觀,透過一連串的影像、照片、書籍以及書店地圖,呈現台灣獨立書店的精神。

「香港和中國媒體感到很新奇,抓著我問不停。」陳隆昊說,寸土寸金的香港、社會主義下的中國,崇尚台灣書店自由多元的色彩,也很難想像,有不以營利為最主要目的、關懷社區或社群發展的獨立書店存在。

在香港的三天內,他和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東海書苑老闆廖英良接受多次採訪,暢談台灣的獨立書店和個人經營理念,「是一次很棒的文化國民外交。」陳隆昊說。

地下精神

不畏當局「關切」賣禁書

與書結緣,是在陳隆昊的初中時期。

老家在新竹縣關西鎮,由於當時讀書風氣不盛,祖父擔心他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便在初二時,把他送往鄰近鄉鎮求學。

十幾歲就離鄉背井的他,心中十分徬徨與孤獨,一天,他無意間走進一家書店,當翻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祕史》時,被深深吸引住,「書,從此成為我最好的朋友。」陳隆昊說,這本書後來還被數學和歷史老師借閱,作為書店老闆的選書功力,可見一斑。

對人文、社會領域充滿興趣的陳隆昊,一路唸完台大考古系、政大邊政所,開始從事「翻版書」工作,也就是在台灣版權意識不高、《著作權法》尚未出現的年代,直接照相翻印原文書。他以家為辦公室,父親協助接訂購電話、包書,再由他送書給訂戶。

「本來我想要擁有兩百種自己的翻版書再開店,沒想到,一場雨加速了計畫。」有一年暴雨過後,桂冠出版社位於地下室的倉庫因排水管塞住,大雨就一路從樓梯流到地下室,造成書籍泡水的嚴重損失。

房東慘賠,桂冠出版社也不租了,陳隆昊看準一個月只要四千元的租金,大膽和房東簽下「天災損失自負」的合約,在翻版書累積約八十種時,開始經營唐山書店;後來,經歷兩次搬遷,卻也不脫離同一條巷子。

開書店的那一年,是一九八二年,三年前發生的「美麗島事件」,震盪了整個社會,各種國際惡評、抗議連署、罷課風潮方興未艾。在政府箝制言論、思想的年代,唐山為渴望新知的年輕人,提供馬克思、傅柯、哈伯馬斯、新馬克思主義等左派、新左派思潮的著作,也引起當時警備總部、新聞局關切,成日上演搜走禁書的戲碼。

陳隆昊總要隨時藏好新進的禁書,只留下一、兩本在陳列架上,供員警查搜。曾經,警總收買工讀生,找到藏書位置,一口氣搜刮好幾箱的禁書,幸好當時是解嚴前夕,箝制言論自由的力量已弱,才讓他逃過牢獄之災。

慧眼識書

領先引進紀登斯、桑塔格

「地下精神」始終不滅,至今,通往位於地下室書店的樓梯間,兩側牆壁密密麻麻依然貼滿各種藝文、社會運動、學生活動的海報,這也是唐山書店給予社區的人情味,任何人想要宣傳,都可以利用這個空間,「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貼在活動時間未結束的海報上面。」陳隆昊笑言。

從翻版書起家,唐山書店除了賣書,也進行代理、出版的業務,進書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許多主流書店難得一見的大部頭書,冷僻艱深的文、史、哲與社會學專門書,這裡都找得到。

例如,寫《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的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美國女權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等當代人文思潮大師的著作,都是陳隆昊率先引進台灣,然而,當這些作者紅了,大出版社便以其雄厚資本,贏得後續的書籍代理。

「與其說是出版業者,他更像是一個文化人。」與陳隆昊相交十多年的好友、佛光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明昌說,陳隆昊為人謙和,具理想性、實踐能力,雖有商業頭腦,卻從不是為了營利營運。這點,從他多年來協助出版許多華文學術書籍、現代詩、劇本幾乎是賠本在做,就可看出。

「資本主義社會下,以大吃小是正常,我也從不認為做生意能以小搏大。」對於近年來大型連鎖書店林立、網路訂書的便利所帶來的衝擊,陳隆昊直言,書店的虧損連年發生,這條路還能往前走多久,他也不知道,但一直以來,他總是不放棄獨立書店特有的價值與精神。

人情味濃

顧客一上門就能量身選書

「顧客走進來的那一刻,我可以很快認出,並主動推薦他可能需要的書。」陳隆昊說,許多客人都是數十年的交情,從學生到成為老師,唐山書店是他們探索知識的基地;也有不少台大老師,會在開學訂書時指名唐山書店,這種濃密的情感,和凡事電腦化、以會員卡認人的連鎖書店,自是不同。

從學生時期在唐山書店買書,後來進入書店打工,到現在成為陳隆昊助理的蔡峻宇,兩人相識七、八年,對於老闆勤奮的工作態度、對知識的熱情、對人的寬厚,他充滿感佩。

蔡峻宇說,陳隆昊只要聊到歷史、多元民族、社會學、客家文化等主題,就會侃侃而談。有一次,他們去一家印尼小吃店,才和老闆沒說上幾句話,陳隆昊便分析出其家鄉所在位置和文化背景;他形容,陳隆昊是工作與生活上,都離不開書本與知識的人。

家人,也是陳隆昊不可或缺的力量。「早年書店、出版社很好賺,買幾棟房子不是問題。」陳隆昊說,一本厚厚的《哈伯瑪斯研究》原文書,一賣就是幾百本;但近年幾遇經營危機,除了吃老本苦撐,全仰賴家人無怨無悔的支持。

陳隆昊的太太在上市公司擔任財務長,雖然學的是精打細算的管理,卻始終支持先生的書店,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

記者採訪時,陳隆昊手中拿著一本《英日字典》,問起來歷,原來是他最近開始學日文。為了讓年邁的母親感受到生存的動力,他沒事就鑽研日文書籍,遇到各種問題,就詢問受日本教育的母親。

看著母親為瞭解答疑惑,開始翻起日文百科全書,是陳隆昊最巧妙的盡孝之計,也讓他感受到人被知識所激發出的熱情。

一三年,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陳隆昊被推舉為理事長,不時至各地演講、開會、帶領獨立書店參展,期待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在地書店的獨特理念,並願意走進書店支持。他也時常思考書店多角化經營的可行性,不到最後一刻,這位懂書、愛書的書店老闆,都會堅定地走下去。

陳隆昊

出生:1951年

現職:唐山書店老闆、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學歷:政大邊政所(現民族所)、台大考古系(現人類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6

克強總理杭州行去哪兒?買哆啦A夢 逛書店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1-22/877649.html

幾天前,李克強總理在浙江義烏中國“網店第一村”的青巖劉村,拉著網店老板們聊生意,兩天前,總理又到了杭州,與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中外大佬們,就互聯網發展和開發創新等議題,進行共享共治、合作共贏的“頭腦風暴”。

那昨天他又去了哪兒?一大早,李克強總理到了浙江大學,孩子們都激動了。

“一大早就多了好多的安保,我們都知道有‘大人物’要來,沒想到來的竟然是總理,還能有機會和總理握握手。”一位居住在杭州拱宸橋橋西的朱大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橋西歷史街區,已經是昨天下午5點過,日暮下的拱宸橋上依然如往常般人來人往,看不到多少總理來過的痕跡,只是在路邊閑聊交談人的口中,還能依稀聽到“總理”、“握手”等詞匯。

 21日上午10時許,李克強總理來到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從運河東岸走過拱宸橋,參觀了橋西歷史街區,又從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後門的小路右轉,坐上中巴車離開。

 “從橋那頭走過來,到上車大概半個小時左右。”據朱大伯回憶,一大早,住在附近的許多老人都還是像往常一樣,來到河邊散步聊天,直到總理到來,參觀的全程景區里都沒有封道,“也有不少遊人聞訊來的,擠得比往常熱鬧了很多。”

占地約7公頃的橋西街區因位於拱宸橋西側得名,是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僅存的2處依河而興、有悠久歷史的街區之一,清朝、民國以來的民居保存完整。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杭州段首批申遺點段有11個,橋西歷史街區是其中之一。  

在大家的回憶中,李克強總理的出現,足夠親民,更足夠親和,大家都在叫“總理好”,李克強也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握手;看到老人坐在輪椅上曬太陽,還特意彎下腰與她握手。


“哆啦A夢”玩偶火了       

  “樂漫土”創意文化館是一家專營粘土玩偶的小店鋪,也是昨天總理進門參觀的一家小店,記者進門的時候,店主吳小莉還在和大家回味著總理來訪的細節。

“不管事先有沒有安排,我都覺得總理肯定會進我的店。”

吳小莉告訴記者,李克強總理一進店門就開始仔細參觀起掛在正廳里的作品。“一開始,總理以為這些都是機器加工的工藝品,在我告訴他這些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時候,他很驚訝,又像要檢驗真假似地上前仔細摸摸一件粘土水仙的葉子。”

吳小莉說,她制作的一副手工拱宸橋粘土畫還得到了總理的表揚。 

在“樂漫土”,總理呆了許久,參觀過作品以後還和學習制作粘土玩偶的孩子們合了影,臨出門前,總理看上了一件放在門口的“哆啦A夢”粘土玩具,“總理問我這個賣多少錢,我就說想送給他,結果他還是掏出了100元錢。”這時身邊的工作人員打趣,“這100元錢是總理掏的,該裱起來。”

吳小莉是浙江人,嫁到臺灣後,文化館所用的粘土都來自於臺灣。 而因為受到總理的青睞,“哆啦A夢”玩偶也成了搶手貨,當天已有不少的人上門來購買。

“現在紙質書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的”    

“總理好,歡迎到書店來坐坐。”昨天,“曉風書店”老板朱鈺芳鼓足勇氣的一句話,無疑讓這家原本在杭州小有名氣的“小資”書店名聲傳遍了全國。

“我也不知道今天怎麽沖口招呼了,可能是覺得總理寫信給三聯書店的事情給了我鼓舞,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吧。”朱鈺芳告訴記者,當時的情況是參觀完街區,安保人員已經開始引導著總理準備上車,卻被自己的一句招呼引進了店門。

聽到招呼的李克強,停下腳步,笑著說“真的好長時間沒進書店了”,隨即轉身進店。

總理進了門,手上抱著孩子的朱鈺芳特意囑咐孩子叫聲“爺爺好”。

在參觀過程中,李克強總理問了不少的問題,書店現在是不是不好經營、有什麽困難?現在的顧客有哪些?什麽書暢銷?朱鈺芳一一回答:現在大家都喜歡看ipad、kindle,經營確實比較困難,好在有很多老顧客會經常來光顧;因為APEC會議不久前在北京召開,最近偉人、名人傳記比較暢銷。李克強說:“現在紙質書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的。”

4月22日,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回信,贊賞書店推出的“深夜書房”“很有創意”,希望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標”。他表示,閱讀能使人常思常新。據《新京報》報道,這是李克強第二次致信三聯書店。2012年6月書店80周年店慶時,李克強也曾專門致信,說“我是三聯書店多年的讀者,也曾經常在三聯韜奮書店的書叢中流連並購書”;“生活中不能沒有讀書,讀書總會得到新知,即便是溫故亦可知新。”

而這件事,也被朱鈺芳牢牢記住,在跟總理對話中提及:“您之前給三聯書店寫的信我們看到了,很受鼓舞。我會努力把書店做好。”

臨走前,李克強總理翻看了楊絳的小說《洗澡之後》,樸槿惠的《絕望鍛煉了我》。我記住了。”

曉風書屋是杭州知名民營書店之一,1996年開辦,目前有固定會員20多萬人,已舉辦560場文化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11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07.html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一財網 下木 2015-11-04 15:33:00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就在全世界的實體書店都在視亞馬遜為最大的洪水猛獸時,亞馬遜自己也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這是亞馬遜創辦20年以來,開的第一家實體書店,地址就在西雅圖的大學區。這家書店在當地時間本周二早上九點半正式開張,名字就叫亞馬遜書店。

亞馬遜書店看上去跟shopping mall里的實體書店們沒什麽兩樣,只不過店里賣的許多書都是亞馬遜網站上最受歡迎書籍。

最早就矢誌要打敗實體店的亞馬遜,現在跑來開實體書店,聽上去有點諷刺。很多年來,亞馬遜網站上書籍售價一直要比書籍零售商的價格低得多,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負擔實體店的租金。

但傳統實體書店也有亞馬遜網站不能提供的優勢,比如和博學多誌的店員聊天帶來的親切,以及想買時可以立刻拿到手的爽快感。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用大數據來挑出本地讀者最喜歡的書目,可以解決長期困擾許多實體書店商的問題:怎麽預先判斷哪些書好賣,以免囤積庫存。

傳統書店里,一旦有書賣不出去,就只好囤積在書架上落灰,或者退還給出版商。

對客戶的使用習慣和購買意願,亞馬遜比大多數傳統書籍零售商都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足以保證這種大量囤積書籍的事情不會發生。

所以在亞馬遜書店里上架的圖書,一定是已經被證明受到好評的圖書。比如新書店會有《禿頭、肥胖和瘋狂:兩個孩子的媽媽是如何打敗癌癥的》一書。這本由斯坦福妮·霍斯福德(Stephanie Hosford)寫的書在亞馬遜上賣出了62.29萬本。讀者們都超級喜愛這本書,56個在網站上寫評論的顧客全都打了滿分5分。

除了主打暢銷書外,亞馬遜也會搞一些顧客們評分極高的小眾書籍。比如書店有一些類目是:“最受歡迎的食譜”、“6~12歲閱讀的4.5星評分以上書籍”等等。

不過數據也不是萬能的,書蟲們喜歡將實體書店看成他們的一個情感基地,有一些甚至還很憤怒於亞馬遜和其他網上書店,正在逐漸毀滅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書店們。

亞馬遜的副總詹尼佛·卡斯特(Jennifer Cast),就非常謹慎地稱“書店也並不完全是根據數據來的”。

“至少這也是充滿溫情的數據”,卡斯特說,“數據只是輔助作用,用來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實體書店。”

亞馬遜要開實體店的消息其實之前就已經傳出了,當時猜測滿天飛,都在想這個線上電商巨頭開的線下書店到底會是個什麽東西。

結果大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亞馬遜開的就是一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書店。

亞馬遜書店大概有510平方米的店堂和185平方米左右的倉儲區,和傳統書店最大不同是,所有的書都是封面朝外單獨擺放,而不是像傳統書店那樣書脊對外插進書架。

這種陳列方式讓書店可利用的空間大大縮小了。

但是卡斯特稱,亞馬遜希望能充分展示各個作者和他們的創作結晶,而不是把書都在書架上擠得滿滿當當。

亞馬遜實體店里的圖書會和亞馬遜網站上價格保持一致,這也意味著亞馬遜的低價優勢將繼續保持。

亞馬遜已經和西雅圖本地很多實體書店里的店員接觸,試圖挖人來新書店。新書店最後一共招聘了15個員工,包括圖書管理員、收銀員等等。

總之,亞馬遜希望大家知道,亞馬遜書店不是一個可以線上書籍取貨點,也不是一個亞馬遜的硬件展示廳。

雖然書店會展示一些亞馬遜的硬件產品比如kindle、fire平板和fire電視盒子之類,但最重要的業務還是書店。

我們的目標就是好好賣書,卡斯特說。

亞馬遜此前搞過一些“快閃書店”來銷售kindle設備,還在大學周邊設了很多取貨點,學生可以在網上下單,然後去這些點取貨。

亞馬遜選擇了西雅圖作為第一家實體書店所在,是因為這里離亞馬遜總部很近,而且西雅圖也是個有名的文化城市。

卡斯特拒絕透露關於亞馬遜書店的未來計劃,比如是否還會再開更多連鎖店。

“我們目前想先集中在把第一家書店搞好”,卡斯特說,“希望這不會是我們唯一一家實體書店,但以後怎麽樣還要再看。”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