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我是如何用視頻打造一個五億瀏覽量的 《曉說》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95優酷更沒有預見到,大獲成功的《曉說》止步於第二季,高曉松轉會愛奇藝,開播《曉松奇談》。曾有五家公司競爭他在《曉說》之後的合作,包括三家視頻網站和兩家巨型傳媒公司,他無疑處在巨頭爭奪優質原創內容的前線。高曉松仍然沒有在外表上花太多心思。第一次見他是在《曉松奇談》的錄製現場,鏡頭只拍上半身,他穿著黑色襯衫,配一條鬆垮的短褲,踩著拖鞋。第二次見面是在拍攝宣傳片的片場,軍綠色的無袖背心搭配軍綠色的皮短褲,是莽漢和嬉皮的混合體。坐下來,他生生把採訪變成了「曉說」。這也解釋了不靠臉也可以撐起數億次關注的原因。他的思維幾乎不會被打斷,有時談話間還要去拍個照,回來後馬上接上, 「就剛才那個問題我還想到……」內容博雜,從音樂到電影,從歷史到互聯網的未來,話題少有死角。他的口若懸河絕非不設防,對於他不願意講的內容,比如 為什麼從優酷轉到愛奇藝,一直和記者打太極。高曉松少年成名,玩音樂、拍電影、寫書,在30歲之前進入當時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層。 2011年的酒駕入獄是他人生的低谷,但僅僅幾個月之後,他就攜著《曉說》捲土重來。不久前,他編劇、監製的電影《同桌的你》票房過了4.8億。「我就是命好,」他反覆強調,「我的臉為什麼這麼大,就是一個一個餡餅給砸的。」以下為高曉松自述——40歲之後,我只賣藝
「我們家人最討厭胡說八道,我想知道什麼事兒,他們會為我寫一條子,說這個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這一輩子了。」互聯網界跳槽太正常了。我錄最後一期《曉說》,優酷所有高管都到了,錄完以後大家熱烈鼓掌。我這兩年老去優酷,現在去愛奇藝,一看這兩個公司樓對樓,搜狐也在旁邊,我問你們怎麼都在一塊辦公?他們說方便跳槽嘛。這個行業好,連CEO都跳槽。包括娛樂業,也不像20年前似的,說曉松怎麼回事,我們把你捧紅 了你還有二心?過去是純江湖,我剛入行的時候,還出現過歌手跳槽唱片公司老闆派人打人的事,那是梁山社會。現在中國已經是商業社會,連張藝謀導演都到樂視 了。而且我跟這五家都說得明白,大家都還是朋友,山高水長。
我40歲之後,自己的生活是很明確的,我就是賣藝。不像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我現在不創業、不經營公司,我只賣藝,你經營就好了。做《曉說》,題材都是我先跟人家在飯桌上講出來的。人家聽完覺得挺有意思,我就去講。我知識都怎麼來的?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我從小有一個優勢,家裡人是政協常委之類的,有那種文史資料選編。中國人有寫史的傳統,讓國民黨將領什麼的寫回憶錄,但又不讓大家看,就編成資料選編內部交流。我們家都 是學科學的,沒人看,我自己天天在那裡看,喲,跟課本上寫的不太一樣。我們家吃飯時最愛聊國外的事兒,從小訓練記國旗背首都,後來我自 己閒著沒事把各國的煤產量鋼產量都背了一遍。我們家人最討厭胡說八道,我想知道什麼事兒,他們會為我寫一條子,說這個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這一輩子了。大家都住一塊,最多穿過這門進了北大那門,或者穿過那門進了中科院。
我就養成一毛病,走到哪裡都喜歡和知識分子聊天。《曉說》第二季我去了很多國家,旅遊局說沒見過你這樣的,人家都說要去哪個飯館、哪個景點,我開一個三五人的單子,都是那個國家最好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去西班牙我說要見導演阿莫多瓦,實在沒約到,就把他的兩個御用主演約到了,也挺好。我主要講「識」,知識夠不夠不重要,見識很重要。誰不會用搜索?但我能找到有意思的角度和聯繫。而且我在美國,能接觸到大量國內接觸不到的資料,圖書館裡就能借到蔣介石日記。脫口秀節目佔我每年的26個下午,一下午錄兩期,不是我工作量的大頭。你在錄製現場也看到了,我沒有稿子,沒有提詞器,就一個人在那兒說,不費事。風格內容基本上沒什麼大變化,幹嗎要變化?你說你挖來馮小剛,突然不打算拍喜劇了,那你挖他幹什麼?你把賈樟柯挖來了,又突然不想得獎了,你不想得獎挖賈樟柯幹嗎?我愛當門客,不愛負責任「張朝陽和我聊期權之類的我都不懂,他就說,咱倆工資一樣行不行?我說那行。」我雖然成名得早,但不是那種特別高看自己的人,其實我做什麼都沒有預想到成功。當年錄完第一張唱片的時候我還跟老狼說肯定沒人喜歡,你唱得不行,吉他也 沒彈好。後來大家都說好,我再聽聽,覺得也挺好的。電影也是,我預計《同桌的你》票房八千萬,誰知道前面多了一個四億。我最沒有想到的是我這張臉能有五億 次瀏覽量,我的天,五億次看我的臉!還有旅行,我本來以為世界上別的事情可以掙錢,旅行一定是賠錢的,但《曉說》裡連旅行都有人出錢。我為什麼說自己命好?我見過比我才華好得多的人,比我更懂歷史的人,音樂上、電影上、文字上就不用說了。我做過的每件事我都見過很多懷才不遇的人,我不是 命好還有什麼呢?所以我在籌劃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如果不報答社會的話,老天爺哪天醒了,說怎麼弄錯了,怎麼都給你了?不過我的心態是,沒有特別想把某件事當作終身的事業為之奮鬥。我不愛負責任,從小最想做的職業就是門客。我隨便說,公子聽完去和皇上說,皇上把他斬了,那就再去別人家當門 客。公子一說皇上高興了,回來賞我美酒美姬,多好,獻言不獻身,盡力不盡意,我說話就完了,咱別為了一事業獻身了。對時代也是,我盡力,但不陪你殉葬。你看我2000年在搜狐做總監,2001年在新浪做駐美首席代表,然後做盛大的首席娛樂顧問、做A8的總監,都是門客的角色。張朝陽和我聊什麼期權之類的我都不懂,他就說,咱倆工資一樣行不行?我說那行。我很早就到了美國,在好萊塢混有一段時間了,你看我《曉說》第一集講的就是奧斯卡潛規則。在這個時代我又能繼續當一個門客,中美雙方都需要兩邊都懂的人。我在美國的這些經驗,不管電影還是音樂上,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不會去做什麼公司兼併的事情,最多給人約見面,還是賣藝。我命太好,每次人家問我臉 為什麼這麼大,我都說是餡餅砸的。現在沒事一出門餡餅就砸臉上了,還沒吃完,一出門又砸一個。我的話語權是大佬們給的「互聯網一定會代替一切,一開始大家以為互聯網只能發信息,就跟愛迪生那時覺得電只能點燈一樣,誰想到電還能刮鬍子?」你還記得兩年前太合麥田老總宋柯去賣烤鴨?那是我們做的一個局。我們要收購很多家唱片公司,但收購公司你總得開價錢吧,我就說我們先給全行業潑潑冷水,宋柯就到處說他去賣烤鴨了。結果輿論一下就炸開了,說音樂行業已死,然後價錢都下去了。我們收購了六家唱片公司。目前我們這六家唱片公司的市值是兩年前的 五倍。音樂行業的體量比電影、電視大得多,聽音樂的人有八億,電影發展這麼快,一年票房兩百多億,中國移動光彩鈴一年賺三四百億。
我特別看好互聯網企業進入音樂行業。你手握現金和分發渠道,你不做誰來做呢?我很樂觀其成,這個行業整體起來大家都受益。而且不怕盜版,我們音樂行業以前又沒 資金又沒能力,唯一的能力就是老藝術家能進中南海發發牢騷,搖滾樂隊上你門口割脈,但現在你盜版盜的可是騰訊的版、阿里的版、360的版,幾位大佬能允許你輕易盜版嗎?再說《曉說》這事,大家看到視頻網站巨頭都爭著要做原創。視頻網站這種行業在美國是沒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著玩,hulu是大的影視公司辦的。因為美國有大的製片廠,電影、電視劇、脫口秀全線產品都有,也有自己的電視台和分發渠道,不會把版權賣給視頻網站,說我索尼的電影跟你華納的在一個網站播,不可想像。我個人對中國視頻網站的預測是,這些靠著最初版權混亂時期起家的網站,在聚集到大量資金之後都要重走大製片廠的老路。我和幾位大佬都談過,現在就應該在視頻網站普 及好萊塢大製片廠的管理辦法、生產辦法、金融辦法、保險辦法等等。它們應該是未來中國的索尼、華納、派拉蒙。互聯網一定會代替一切,一開始大家以為互聯網只能發信息,就跟愛迪生那時覺得電只能點燈一樣,誰想到電還能刮鬍子?中國人習慣拿歷史當鏡子,但互聯網這個東西是開天闢地的,所以它窮盡了我的知識結構以及我能力的限度。我很喜歡互聯網的這些大佬們,他們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意人。他們看世界的凌厲角度和對人的量化能力讓我覺得特別神奇。如果在飯桌上,通常我要想說話我能一直說,但是這幫人一說話我恨不得拿一個本子記下來。這些東西不是胡說八道,最終成為他們辦起來的一個一個企業。我自己的話語權也是他們給的,如果沒有他們,我最多也就像木心老師一樣,每週在紐約給大家講文學史。我也從歷史中看到,每當科技發展的時候,都 是文藝靠邊站的時候。從來沒有工業革命同時也是文藝復興。科技會讓人類大規模地改善生活,但科技一定會帶著人們撞到牆上去的,這個時候文藝就會撈人類一把。你看一戰前科技進步了,但鋼鐵大砲把一代年輕人的熱血埋土裡了,所以一戰後才有了文藝的大高潮。現在是科技最昂揚前進的時候,比工業革命還要昂揚,但許多人能感覺到,生活中應有的情感在喪失。比如說移動互聯網,老狼他們都在我的微信裡,但我們一年就見一次面,微信裡一年說三句。過去他們沒在我的微信裡,一年我們有十個晚上徹夜聊。我覺得這可能是問題的開始,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把人類往回撈,那個時代我覺得10年、15年就會到來。午夜夢迴,覺得還得去讀個博士
「我給許多學校的歷史系教授寫信,說招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您的學術觀點一下子有很多人聽;一個是您原來只能賣250本的學術著作,我幫您翻譯,一下能賣好多本。」什麼時代來了我都是門客。小時代來了,我就和大家聊聊吃喝玩樂;大時代來了,我就跟大家聊聊大時代是怎麼回事。現在又是一個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太快,已經容不下這麼多錢了,自然要往外擴張,就像當年的日本一樣。現在美國人人都知道一件事,你們手裡的錢比美國人多。我這幾年有切身感受,之前到美國約人談事情都得一個月以後,現在約,人家問你今天下午有沒有空。未來10到20年,電影、音樂、脫口秀產業最典型的合作方式是中國的錢加美國的高端團隊。再過一二十年,可能美國團隊都不用了。中國的形勢這麼好,我得躲回美國翻譯小說去了。我特怕每次這種大潮來時我也被裹進去、創業去了。回到美國就沒事,依然很蕭條。我準備重新翻譯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之前的版本不讓說髒話,但那是改變美國一代人的作品,滿篇髒話,我說那我重新翻譯一下吧。有時候午夜夢迴,我會自己嚇自己一跳,覺得還得去讀個博士。因為我成長的家庭環境,可以不是院士,但好歹得是一博士。我妹妹40多歲,帶兩個孩子,前年讀了博士。她說我和你一樣,夜裡醒來發現自己不是博士,說不過去。《曉說》裡有一期講美國,43個總統裡有30個軍人出身的,但是沒有形成獨裁。這是我唯一做過長時間研究的題目。我和助理把英文材料都查遍了,沒發現一 篇英文論文討論這個。我們只好自己想了幾點理由。這期節目收視率不高,但我讀博士的時候,這個可以相當於我的一篇論文,先給教授看看。我給許多學校的歷史系教授寫信,說招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您的學術觀點一下子有很多人聽;一個是您原來只能賣250本的學術著作,我來幫您翻譯,一下子能賣好多本。
有回信嗎?當然有。(來源:壹讀)
【案例《曉說》被狂點5億次後遭五家土豪公司瘋搶,高曉松為什麼這麼紅?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47一個叫@王軒 在知乎上說:長的不帥,不吸引仇恨。當然,這是開玩笑。口才好,能講故事的人很多,比如崔永元、竇文濤、老梁、王凱等,高曉松不是最帥的,也不是口才最好的,但卻是最火的,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電視台」。為什麼?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看,高曉松這個產品有3個關鍵點:
1、視頻自媒體是一個大風口。高曉松成名很早,從1994年出版的《校園民謠》到1996年的個人作品集《青春無悔》。後來轉型互聯網,2000年在搜狐做總監,2001年在新浪做駐美首席代表,然後做盛大的首席娛樂顧問、做A8的總監。但再次讓高曉松爆紅是因為一款產品《曉說》,而《曉說》成功的背後則是一個風口:視頻網站的原創浪潮,「這些靠著最初版權混亂時期起家的網站,在聚集到大量資金之後都要重走大製片廠的老路。」高曉松:再說《曉說》這事,大家看到視頻網站巨頭都爭著要做原創。視頻網站這種行業在美國是沒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著玩,hulu是大的影視公司辦的。因為美國有大的製片廠,電影、電視劇、脫口秀全線產品都有,也有自己的電視台和分發渠道,不會把版權賣給視頻網站,說我索尼的電影跟你華納的在一個網站播,不可想像。我個人對中國視頻網站的預測是,這些靠著最初版權混亂時期起家的網站,在聚集到大量資金之後都要重走大製片廠的老路。我和幾位大佬都談過,現在就應該在視頻網站普 及好萊塢大製片廠的管理辦法、生產辦法、金融辦法、保險辦法等等。它們應該是未來中國的索尼、華納、派拉蒙。互聯網一定會代替一切,一開始大家以為互聯網只能發信息,就跟愛迪生那時覺得電只能點燈一樣,誰想到電還能刮鬍子?中國人習慣拿歷史當鏡子,但互聯網這個東西是開天闢地的,所以它窮盡了我的知識結構以及我能力的限度。
我很喜歡互聯網的這些大佬們,他們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意人。他們看世界的凌厲角度和對人的量化能力讓我覺得特別神奇。如果在飯桌上,通常我要想說話我能一直說,但是這幫人一說話我恨不得拿一個本子記下來。這些東西不是胡說八道,最終成為他們辦起來的一個一個企業。我自己的話語權也是他們給的,如果沒有他們,我最多也就像木心老師一樣,每週在紐約給大家講文學史。
2、做任何產品,首先要拼痛點。《曉說》的爆紅,我認為是高曉松抓住了一個痛點:講潛規則,或者說隱形知識是一個大痛點。
@張金豬 在知乎的留言:個人認為,高胖的曉說讓那些不大愛讀書的年輕人從另一種渠道獲得了一些算是有用又有點冷門的的知識,不愛讀書愛看視頻愛聽人講是我們這一代的特點,我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去讀這些書可能覺得枯燥無味更別提自己獨立思考了,而高胖直接告訴了我們他讀完書後的觀點和他有些特立獨行的想法。這些知識如果作用於泡妞吧妹上面……看看高胖自己吧,他本人的原話:「我老婆全部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是我建起來的」
高曉松自己也說:我40歲之後,自己的生活是很明確的,我就是賣藝。不像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我現在不創業、不經營公司,我只賣藝,你經營就好了。做《曉說》,題材都是我先跟人家在飯桌上講出來的。人家聽完覺得挺有意思,我就去講。我知識都怎麼來的?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我從小有一個優勢,家裡人是政協常委之類的,有那種文史資料選編。中國人有寫史的傳統,讓國民黨將領什麼的寫回憶錄,但又不讓大家看,就編成資料選編內部交流。我們家都 是學科學的,沒人看,我自己天天在那裡看,喲,跟課本上寫的不太一樣。我們家吃飯時最愛聊國外的事兒,從小訓練記國旗背首都,後來我自 己閒著沒事把各國的煤產量鋼產量都背了一遍。我們家人最討厭胡說八道,我想知道什麼事兒,他們會為我寫一條子,說這個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這一輩子了。大家都住一塊,最多穿過這門進了北大那門,或者穿過那門進了中科院。3、一個人的電視台。互聯網和技術的進步,讓製作的簡單,讓個人生產力、創新力得到最大的釋放。《環球企業家》寫高曉松的一個文章講到一個細節:最先與高曉松合作的優酷土豆沒有想到《曉說》會如此成功。當時,時任優酷總編輯朱向陽約高曉松吃飯,約了三次之後,很少在國內的高曉松才有時間去。他還納悶:「優酷土豆找我做什麼?」早期,優酷土豆方面也沒想好與高曉松做什麼。優酷只是單純想和高曉松合作,對於內容和合作方式,他們就以各種各樣的方案、節目進行協調。高曉松覺得這些都太麻煩。「錄節目還得再弄一棚,還得進去排練半天。我說咱要弄一個世界上最簡單的節目,就我一個人說話。」高說。由於高曉松一個人在鏡頭前的脫口秀成本很低,優酷土豆就決定做這個節目。
但是,製作的簡單不意味著粗製濫造。反倒因為這種輕製作,可以在粉絲運營上花更大的精力。高曉松的粉絲定位很清晰:群體年齡偏大,以男性為主,忠誠度很高。
作者:金錯刀來源:知乎
從高曉松/夕又米"離婚聲明"看企業如何寫"媒體聲明"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113825傳統媒體時代,企業危機公關的媒體聲明幾乎千篇一律地由企業,以官方姿態發出。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它們的媒體聲明經歷了各業務部門的反覆推敲、法務部門的咬文嚼字。層層洗練後的「媒體聲明」,通常嚴肅、乏味,最讓受眾心裡不舒服的是:高高在上。
媒體聲明,由誰發聲?
傳統媒體時代,企業危機公關的媒體聲明幾乎千篇一律地由企業,以官方姿態發出。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它們的媒體聲明經歷了各業務部門的反覆推敲、法務部門的咬文嚼字。層層洗練後的「媒體聲明」,通常嚴肅、乏味,最讓受眾心裡不舒服的是:高高在上。
社 會化媒體時代,話語權的掌控體系正在坍塌,人們更偏向情感化閱讀,即讀有個人色彩、特性,帶點主觀性的文章。仇勇老師最近做客搜狐IT,做了題為:「我們 還能為你製作新聞嗎?」的報告;他其中就說到:「我們看了很多鈦媒體、36氪、虎嗅網上的文章,大家投稿,因為本來不是記者寫的,直接上來就說我怎麼怎麼 樣,我認為怎麼怎麼樣,或者我前兩天見了誰誰誰,我前兩天寫了什麼文章,大量這樣的文章。而這種文章現在大家很接受,不是那種端著去寫作。」
高曉松、夕又米的離婚聲明為什麼「好看」、「耐讀」?因為是以高曉松「第一人稱」的表述發出的,它能產生情感共鳴!
我知道有企業馬上反駁:我們總不能以企業某個個體員工的身份發出媒體聲明吧?為什麼不行呢?!這就是社會化媒體時代,企業處理危機公關的趨勢啊。
以下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
今年2月,噹噹網CEO李國慶發微博,吐槽4G資費太高,引來眾網友轉發評論:
@當 當網李國慶:「移動公司的4G資費出台了,今天看了一眼,40元包300M流量,按照他吹牛B的話每秒百兆的速率,這個套餐3秒就用完了,3秒40元,一 分鐘800元,一個小時4萬8千元。如果哪天晚上萬一忘了關閉網絡鏈接的話,等你一覺醒來你的房子都tm的快成中國移動公司的了! 應了移動那句名言:移動改變生活!」
這條微博在網上迅速傳為「佳話」時,中國移動並沒有高姿態、眼中無人地發媒體聲明,而是請中國移動市場部負責人陸總親自回應李國慶,文筆謙卑、幽默。大家細細體味。
例子二:
前幾天,和一位在航空公司負責宣傳的朋友聊天。他苦悶地訴說:現在旅客,還有一些意見領袖,都不理解航空公司遭遇的晚點、被迫返航等境況,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抱怨。一抱怨,就引來眾人圍觀。大家的同情立場都一邊倒,偏向乘客。
我說,這個你要理解,因為航空公司在大多數人心中還屬「高大上」的企業,更何況當「企業VS個人」時,公眾大多會偏向個人。
我 又問,為什麼航空公司在遭遇這些由社交媒體引發的危機時,不能請機長或其它空乘人員發表「媒體聲明」呢?比如出於安全的緣故,飛機被迫返航。大多乘客不理 解,也不滿。那麼,就讓當次航班的機長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一篇「媒體聲明」,以權威、專業、貼心的視角告訴乘客:為什麼返航?在返航過程中,機長 「我」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
這樣的「聲明」,受眾一定樂於閱讀和自發傳播。
所以,社會化媒體時代,由企業的員工個體發出「媒體聲明」,是可實現的(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意場景)。道理很簡單:這個時代本身就因社會化媒體的層出不窮,信息百花齊放。權威一統天下已一去不復返。
有溫度的媒體聲明
高曉松的文字簡練又厚重,夕又米的文字直白又動情。當然,我們不能要求企業負責危機公關的人有高曉松的文字修養;但社會化媒體時代,媒體聲明還是有點溫度吧,寫「有溫度的文字」。這點和上一點是一脈相承的。
這點無需贅言,好好咀嚼高曉松寫的這幾句話吧:
「感謝雙方親朋好友多年來的厚愛,感謝媒體朋友和雙方粉絲的關懷,感謝時光於流逝中的恩寵,感謝成長與回望,感謝緣分,感謝信仰。」
「聚散自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媒體聲明故事化
夕又米的「媒體聲明」為什麼引發大量轉發?因為她講述了一個「從嬌妻到女漢子」的蛻變過程,多麼勵志的故事啊!誰不願意讀如此充滿正能量的故事呢?
其 實,企業的「媒體聲明」也是可以故事化的。前幾天,我還在想一個問題:危機公關的意義是什麼?是替業務部門堵搶眼?是把黑的說成白的?是息事寧人嗎?絕不 是!危機公關的所有意義是:轉為危機。這有兩個層面:第一,企業領導層能從危機中汲取教訓,改進企業的整體運作。第二,聲譽的涅槃重生。
我也發現,不少企業遭遇危機後,草草發表一個媒體聲明,敷衍了事,就再也沒有後續文章了。企業為什麼不能以「故事化」的手法,把如何改進寫成文章或拍成微電影呢?就如夕又米在遭遇離婚危機後,自己是怎麼從痛苦中擺脫,投入自己的事業中?
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危機置若罔聞。
宋柯談高曉松和阿里音樂:我們用一兩個小時就統一了意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5/151030.shtml

宋柯
我跟曉松兩個作為內容行業的老兵,已長達20年,對行業目前所處的低迷狀態的前因後果理解比較深。也深感目前在互聯網娛樂領域里,音樂是相當滯後的。所以,我們很想跟一個互聯網企業合作,親身介入到數據娛樂音樂新時代里,探索所謂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服務模式和音樂生態。我覺得我跟曉松還是有這樣的能力的。
阿里作為最領先的互聯網企業,我想應該是個非常完美的合作對象。
我跟曉松是20年的老搭檔了,加入阿里音樂以後,分工會很明確:他主外,負責內容和戰略;我主內,負責經營和管理。對於阿里音樂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是有默契的,可能這看起來是個很大的話題,但我們用一兩個小時就統一了意見。
對於阿里音樂的未來發展,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在新的數字時代創造出更好的商業模式,為這個行業做些小貢獻。
阿里音樂是阿里巴巴繼電影、數字娛樂後,在文化娛樂領域的新布局。 馬總(馬雲)一直想在音樂這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生態,借由互聯網的影響對音樂行業做些改良,使其能更健康的發展。
關於具體的業務構想和規劃,目前還不方便對外透露,在進一步研討中。阿里音樂此前整合了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它們在各自領域里都有一些用戶和服務優勢,我們會基於這些已有資源好好發揮,爭取為消費者創造一些性價比更高的服務。
————————
在愛奇藝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第二季上,高曉松不再擔任導師。他在早前的微博中曾說:“今年會在音樂上踏踏實實做些事。”在加入阿里音樂以前,宋柯、高曉松應許家印的邀請,雙雙任職於恒大音樂。彼時的恒大音樂旗下主要有4大塊業務,分別是:音樂版權的運營;音樂節的商業運作;傳統唱片和經紀業務;其他商務合作。在恒大音樂,宋柯主抓商業和品牌,高曉松則全面把控內容。
高曉松在微博對此表態,“從1995年我和宋柯成立麥田音樂,整整20年過去了。阿里音樂集團將是我倆音樂職業經理人生涯的最後一站。”
此次成立的阿里音樂集團由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兩款音樂服務應用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並而成。根據比達咨詢2014年度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數字音樂平臺的市場份額中,天天動聽占17.3%,蝦米音樂占4.6%,合並後,兩者市場份額累積達到21.9%。
此前,蝦米音樂走專業音樂人路線,天天動聽主打大眾用戶。阿里希望新加入的高曉松和宋柯能憑借其各自在音樂文化領域的資歷、經驗和人氣,整合阿里已有的音樂資源,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生態圈,同時為藝人最大化挖掘潛在商業價值。加上阿里巴巴數億用戶所產生的大數據,阿里音樂可以反向輸出給唱片公司,開發出更大的商業價值,打通阿里巴巴集團“數據”與“娛樂”的核心脈絡。
在阿里巴巴未來的戰略方向上,文化娛樂是其中重要一環。馬雲曾說:“好萊塢對美國最大的貢獻是傳遞美國價值觀,客觀上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價值體系。所以,中國也需要把這些價值挖掘出來。阿里巴巴會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此前,阿里投資文化中國,改名阿里巴巴影業,分別入股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成為大股東。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高曉松任阿里音樂董事長,稱“職業生涯最後一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5/151024.shtml
7月15日下午2點,阿里巴巴在其官方微博宣布,“阿里成立音樂集團,高曉松宋柯加盟”。高曉松任阿里音樂集團董事長,宋柯任阿里音樂集團CEO。目前阿里旗下擁有的音樂業務主要為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
在愛奇藝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第二季上,高曉松不再擔任導師。他在早前的微博中曾說:“今年會在音樂上踏踏實實做些事。”宋柯在加盟阿里之前,為恒大音樂公司董事長,高曉松則為該公司音樂總監。這次加盟阿里行為為二人的合約到期後的決定。
高曉松在微博對此表態,“從1995年我和宋柯成立麥田音樂,整整20年過去了。阿里音樂集團將是我倆音樂職業經理人生涯的最後一站。”
此次成立的阿里音樂集團由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兩款音樂服務應用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並而成。根據比達咨詢2014年度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數字音樂平臺的市場份額中,天天動聽占17.3%,蝦米音樂占4.6%,合並後,兩者市場份額累積達到21.9%。
此前,蝦米音樂走專業音樂人路線,天天動聽主打大眾用戶。阿里希望新加入的高曉松和宋柯能憑借其各自在音樂文化領域的資歷、經驗和人氣,整合阿里已有的音樂資源,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生態圈,同時為藝人最大化挖掘潛在商業價值。加上阿里巴巴數億用戶所產生的大數據,阿里音樂可以反向輸出給唱片公司,開發出更大的商業價值,打通阿里巴巴集團“數據”與“娛樂”的核心脈絡。
在阿里巴巴未來的戰略方向上,文化娛樂是其中重要一環。馬雲曾說:“好萊塢對美國最大的貢獻是傳遞美國價值觀,客觀上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價值體系。所以,中國也需要把這些價值挖掘出來。阿里巴巴會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此前,阿里投資文化中國,改名阿里巴巴影業,分別入股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成為大股東。
作者辛俊韜,由田牧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阿里成立音樂集團 高曉松任董事長宋柯任CEO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5/930334.html
7月15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
7月15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阿里未來兩大重要戰略方向之一是文化娛樂,致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領域的服務和產品。目前,阿里集團已有阿里影業、家庭生活等布局,此次成立阿里音樂是又一次重要落子。阿里音樂將專註在音樂領域,全面整合蝦米、天天動聽等阿里所有音樂業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阿里巴巴集團同時表示,高曉松、宋柯在中國音樂、文化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深受眾多用戶的喜愛。希望兩位運用阿里在互聯網、大數據等基礎能力,結合在音樂文化領域的多年積累,為整個行業帶去更多化學反應。
據悉,高曉松和宋柯在今年早些時候與上一家公司合約先後到期後,雙方開始接觸,數月溝通,最終加盟擔綱阿里音樂。
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組成阿里集團在無線互聯時代的音樂矩陣,與眾多唱片公司有著緊密合作,擁有千萬級的正版歌曲在線提供給用戶,同時為原創音樂人提供直接抵達受眾的平臺。
-
新浪科技
-
李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何炅出任阿里音樂CCO 高曉松:正式組成鐵三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9/153519.shtml
導讀 : 據了解,何炅加盟阿里音樂後並不會影響他在湖南衛視參與節目主持工作。
i黑馬訊 12月29日消息,阿里音樂集團董事長高曉松今日發布微博宣布,何炅入職阿里音樂集團任CCO(首席內容官)。

圖片摘自高曉松微博
阿里音樂組建於今年3月,由旗下兩款音樂服務應用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並而成。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容納音樂生產、推廣、銷售全產業鏈的平臺。
今年7月,高曉松和宋柯正式加盟阿里音樂分任董事長和CEO兩大要職。高曉松微博對何炅的加入表示了歡迎,稱三人聯手正式組成阿里音樂鐵三角。
何炅集著名主持人、歌手、演員於一身,自1998年起,主持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長達十年之久。2004年,發行歌曲《梔子花開》。曾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榜”等多項優秀主持人獎。
何炅加盟阿里音樂後並不會影響他在湖南衛視的節目。據了解,湖南衛視與何炅簽的是明星經紀合約,而非正式員工。阿里音樂方面稱,是否繼續在湖南衛視主持節目是何炅的個人事情,“就像高曉松一樣,還在主持《曉松奇談》。”
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鄭曉松調任中聯部副部長
近日,中聯部官網“部領導”欄目進行了更新,鄭曉松任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周力不再擔任;王亞軍任中聯部部長助理。
據中國經濟網地方黨政領導人物庫資料顯示,鄭曉松,1959年9月生,此前擔任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
鄭曉松簡歷
鄭曉松,男,漢族,1959年9月生於北京。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月參加工作。挪威奧斯陸大學挪威語專業(外國學員班)畢業,1996年至199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外交官研究生班學習。曾在外交部、新華社香港分社等單位工作。
2000年至2004年任財政部國際司助理巡視員、副司長;
2005年至2007年任駐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執行董事;
2007年至2012年4月任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2012年4月任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2013年7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2016年3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2016年6月任中聯部副部長。
《曉松奇談》開空窗!高曉松怒斥加拿大旅遊局
上周五(8月26日),原本每周五上線愛奇藝視頻網站制作和播出的高曉松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空窗未播。
隨後,《曉松奇談》主持人高曉松在微博發文回應停播事件,稱自己的節目因為加拿大方面有關部門的施壓導致周五本該播出的節目空窗,並曬出郵件指責加方態度傲慢。
8月29日下午,加拿大旅遊局做出回應,稱自己確實是合作方,僅對第二期內容的側重點提出了修改意見。“由於本次商務合作中合作方較多,溝通時間較長,造成了第二期節目的暫緩播出。”加拿大旅遊局稱。
然而,加方的說法並未獲得高曉松方面的認可,其稱無論愛奇藝還是《曉松奇談》節目組都沒有和加拿大旅遊局簽署過任何協議。並稱,加拿大旅遊局方面的態度傲慢與粗暴幹涉節目內容。
雙方的爭執一時難辨真假,而節目制作與播出方愛奇藝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收到加方的修改建議,正在協調中。
近年來,隨著視頻網站的發展,網絡自制綜藝行業開始大爆發,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件事背後也可以看出,隨著網絡綜藝的發展,開始受到的影響因素也越來越多,如何平衡多方意見成為網絡綜藝制作方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高曉松怒了!
對於節目為何會被加方幹涉,高曉松在微博上表示:“《曉松奇談》未能如期播放,是由於此期節目采訪了加拿大的一位(原住民)酋長,通過酋長之口講述了他們的歷史。節目因此遭到了加拿大有關部門強烈阻撓,不能如期播放。”
愛奇藝也向第一財經記者發來回複稱:“我們在做《曉松奇談》加拿大系列時,確實收到過加方相關部門的一些修改意見,高曉松老師希望忠於節目初衷,盡量如實表達觀感與關切。由於需要繼續協調溝通等原因,我們做出了暫緩播出的決定。目前我們正在協調各方觀點,加緊制作,爭取盡快拿出一版客觀公正的節目,盡早上線。”
高曉松稱:“首先聲明加拿大旅遊局並不是《曉松奇談》的贊助商。這次他們是通過一家贊助商向愛奇藝施壓,然後親自上陣審查,要求刪除本期節目的一些內容。導致本應周五零點播出的節目迄今仍未播出,給本節目造成巨大損失和負面影響。更令人氣憤的是,無論在郵件、電話里,加拿大旅遊局都非常傲慢強勢。即使在當前輿論壓力下,他們也只是妥協到允許播出下一期魁北克獨立內容。我們堅持播出本期內容,最重要的原因是被這位酋長的話深深打動,希望更多人聽到他們的心聲。目前節目仍在僵持中,再次向《曉松奇談》的觀眾致歉。”

加拿大旅遊局有話說
加拿大旅遊局方面公開回應高曉松節目爭議稱——“《曉松奇談》的加拿大專輯節目是由一家中國旅遊公司推薦給加拿大旅遊局並和我們簽署合作的。在合作開始之前,旅遊局就節目內容和愛奇藝制片方進行了細致的溝通。作為目的地推廣機構,我們希望節目能夠把重心放在對目的地的宣傳上,這也是我們參與節目合作的初衷。這些都得到了制片方的理解和確認。在愛奇藝發給我們預覽的後續節目中,我們僅對第二期內容的側重點提出了修改意見。由於本次商務合作中合作方較多,溝通時間較長,造成了第二期節目的暫緩播出。”
對於此次高曉松節目的爭議,第一財經記者聯系加拿大旅遊局,但截至記者發稿時,加拿大旅遊局並未給予回應。
據悉,這幾年中國成為加拿大的主要客源國。加拿大旅遊局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前往加拿大旅遊的中國遊客逾8.8萬人次,中國因此超越法國,成為繼英國、 美國之後,加拿大的第三大旅遊客源國。隨著中國赴加遊客的不斷增長,中加之間的航線需求日益上漲,多家航空公司計劃開通數條中國直飛加拿大的航線。
“我們還推出微信培訓平臺,這也是為了響應中國旅客對赴加旅遊的強勁需求,滿足旅行社合作夥伴隨之日益增長的培訓訴求。加拿大旅遊局將繼續提供旅業培訓和實用信息,推出更多線路,帶中國遊客領略加拿大的景色和體驗,” 加拿大旅遊局中國區首席代表高平(Derek Galpin)此前表示。
不過,高曉松對於加方的回應並不認可,高曉松認為,加方發來的郵件充滿傲慢與偏見,若說不屬於內容審查,很難讓人信服;此外,高曉松與愛奇藝確認,無論愛奇藝還是《曉松奇談》節目組都沒有和加拿大旅遊局簽署過任何協議。
高曉松表示:“加拿大旅遊局發來的‘僅對內容側重點提出的修改意見’很難讓人信服,各種刪除加起來有近20分鐘之多!且不說我們之間沒有契約,即便有,這樣傷害節目的刪改也是不能接受的!”

網絡綜藝高速發展 制作要求將提升
網絡綜藝屢屢爆發沖突是網絡綜藝作為一個新新事物正在高速發展必然產生的問題。隨著網絡綜藝產業的發展,對制作方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2016年,網絡綜藝進入快車道,迎來“大時代”,行業發展態勢不可阻擋,節目品牌和影響力大幅提升,收獲海量關註。上半年,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土豆等各大網絡綜藝平臺紛紛發布網綜戰略,以宣示其在該輪網綜熱潮中的堅定立場和信心。在戰略導向及強執行力下,縱觀當下網綜發展新態,無不顯示著網絡綜藝的全面崛起,同時也彰顯出各大制作平臺進入“諸侯爭霸”式的白熱化競爭狀態。
中投顧問分析報告指出,網絡綜藝迎來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其一,電視綜藝受限多,部分節目轉移至網絡平臺。近年較多政策出臺,限制了部分娛樂綜藝節目在電視渠道的播出,一些綜藝節目向網絡渠道轉移,如《爸爸去哪兒4》、《爸爸回來了》等品牌節目已經確定取消在電視上播出。《爸爸去哪兒4》將移駕至線上媒體芒果TV播出,《寶貝,對不起》節目移至網絡播放,原定於湖南衛視播出的《媽媽是超人》也改為在芒果TV進行播出。其二,網絡綜藝受到廣告主青睞,廣告主能用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價值。點擊量第一的網綜《奇葩說》第一季的廣告冠名被美特斯邦威以5000萬元拿下,第二季的廣告收入破億元,第三季廣告收入突破三億,不過即使如此,其廣告冠名成本也比電視綜藝的冠名成本低,電視綜藝的冠名費最高已達5億。其三,視頻平臺加大投入,進入“大片時代”,精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最後,網絡綜藝只要通過內審即可,相關部門對網絡綜藝節目的監管力度並不算大,在不觸及法律、法規及道德底線的範疇內,網綜題材話題選擇較為寬松,節目可以根據觀眾反饋,對節目內容進行調整,選擇一些較為熱議、敏感的話題,這對網生一代的吸引力較大。不過,這一點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網絡綜藝高速發展的同時,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廣,因此引起多方註意甚至幹涉其中,這也是網絡綜藝需要重視的。《曉松奇談》也給網絡綜藝的制作方提了醒,在制作節目時一定要做好法律保障,並對各地風土民情、社會各方做好充分了解和協調,避免節目被“開天窗”或發生其他意外事件。
阿里大文娛高管調整:高曉松出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9月19日,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在微博宣布,他已於近日上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今後將全面負責阿里大文娛的國際戰略推進。同時,宋柯就任阿里音樂董事長,楊偉東兼任阿里音樂CEO。
今天中午,高曉松發布微博:“我已於近日上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今後將全面負責阿里大文娛的國際戰略推進。回想與阿里音樂四百同事共同奮鬥的四百天,邊打仗(播放器版權戰爭)邊建設(阿里星球橫空出世),度過了難忘的學習與進步、探索與感恩之旅。相信阿里音樂加入阿里大文娛之後,定能如虎添翼,風生水起,成為中國流行音樂重要的創造者、推動者、傳播者。未來我將和阿里大文娛的八千同事共同努力,立足中國,融入世界。回想少年入行時的理想:縱橫四海,改造行業。二十多年過去,如今乘著互聯網大時代的東風,終於揚帆入海,破浪遠航。”

內部公開信顯示,阿里音樂原CEO宋柯將就任阿里音樂董事長,負責阿里音樂演藝業務及創新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阿里大文娛戰略的日益明晰,其組織架構與戰略布局也進一步顯示出“聚”勢。為加快視聽資源與平臺的打通,合一集團(優酷土豆)總裁楊偉東將兼任阿里音樂CEO。阿里大文娛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宇(語嫣)將協助楊偉東工作,完成相關戰略協同和隊伍拉通。
俞永福對此表示,以上決定是基於大文娛的核心班子正在加快建設,並考慮到大文娛旗下的視聽媒體矩陣協調發展的需要。
時間倒回至3個月前的6月15日,為加速發展阿里巴巴集團的雙H(健康和快樂)戰略,阿里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該版塊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和數字娛樂事業部,目的是讓“年輕人的快樂更陽光”。
獲得大文娛版塊管理授權的俞永福彼時提出,大文娛戰略“第一階段的重點就是先完成‘三通’,即信息通、人才通,最終實現戰略通,形成共同的‘一張圖’。”
而在此前的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成立阿里音樂集團,整合蝦米、天天動聽等阿里所有音樂業務,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