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智能化變革 --- 產業鏈重塑的機會 凡思特
來源: http://xueqiu.com/9503153203/31697984
汽車產業目前有三個大的熱點,一是新能源汽車,二是車聯網,三是無人駕駛技術。今天,整合這幾個概念,來談一談更廣泛更有可能也更深遠的一個變革:汽車的智能化變革。
汽車的智能化變革,指的是汽車的駕駛控制,自身狀況和運行歷史、汽車娛樂等汽車信息的智能化變革。類似於手機從傳統手機向智能手機的變革,汽車的智能化變革將重新塑造整個汽車的研發、生產,以及駕駛、維護、娛樂等等。智能化化變革的根本需求,是人類對汽車駕駛安全性、科技感、便利性和舒適性的持續追求。智能化變革所帶來的這些需求的滿足,以及在交通安全和汽車保險方面運營成本和社會損失的減少,是它能夠成功推進的根本動力。
在汽車的研發生產環節,由於智能化汽車的控制鏈條,從動力、驅動、控制,汽車運行,環境感知,運動感知,安全控制等各方面性能的提升,數字化汽車的零部件研發和生產將首先進行重塑。目前汽車最先數字化的是汽車的導航技術。導航技術的下一步是將地理位置信息在不通過人的決策情況下與汽車的其它信息整合在一起。比如,當你要去某個地方,汽車會在計算路程之後,計算你需不需要在哪里加油,以及汽車的性能是否滿足途徑地方的路況,甚至汽車會根據駕駛人的駕駛技術和身體狀況判斷你是否應該走這條路,應該註意什麽風險。回到汽車零部件環節來說,汽車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車胎,能量,車燈,駕駛人身體狀況感知,導航等零部件將重新設計,至少增加一些檢測器和感受器來實時的檢測和記錄汽車關鍵環節的技術參數。拿車燈來舉例。未來的車燈將不僅僅提供照明和指示燈的作用,還將具有駕駛控制和汽車安全警報功能。在交通事故中,撞車事故需要交警部門的技偵人員通過分析來判定誰是責任方。假如車燈模塊里面有個攝像頭和距離感知技術,在某一行駛速度下,當兩車距離達到一定範圍之內,高速攝像頭以毫秒以下級別的速度完成啟動和拍攝動作,那大大加強汽車事故判定的準確性和效率。再拿駕駛人身體感知技術來說,目前酒駕的最大問題是酒精檢測是低頻采樣,很多酒駕事故是不好判斷的。假如以後的方向盤手指觸摸的表面以及中心軸位置安裝酒精感受器,那麽駕駛人的任何飲酒行為將被記錄,這將大大降低酒駕事故的發生。再比如可穿戴智能手表已經開發出來,以後可穿戴手表將和汽車駕駛連在一塊。通過檢測駕駛人的脈搏、血壓、血糖等指標,汽車可以記錄、提醒駕駛人在駕駛汽車時控制在一定速度和規範之內。
在汽車的運行環節,由於智能化汽車所帶來的一切控制、運行、車體,駕駛人和位置信息都被記錄,車聯網的數據多樣性和價值都大大提升,同時滿足交通管理部門、汽車生產公司、汽車保有人、駕駛人和車險公司對汽車數據不同的需求。這里和目前所說的車聯網比較像,在此僅簡單說一個,就是雲端的汽車數據平臺。因為雲端的汽車數據平臺可能被法律規定有權在不侵犯汽車保有人隱私的情況下記錄某些信息,這些信息對於上述相關利益方都具有巨大的價值。這個平臺會直接向未來的無人駕駛平臺過度。而這些信息將可能直接借道目前的導航公司,比如百度或者高德地圖公司,或者另辟專門通道。不論如何,這是未來移動機器人平臺之一的雛形。
在汽車金融環節,汽車的研發(研發投入資本化和對汽車價格的提升,可以按照金融化看待)將從車聯網數據中獲得大量信息,從而整個研發效率和效能會提升;在汽車銷售環節,汽車銷售公司會根據購買人的駕駛技術身體狀況銷售不同類型的汽車和貸款產品;在汽車保險環節,保險公司會因為智能化汽車帶來的信息更加準確的判斷汽車狀況和汽車事故,因此會設計出更好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在汽車智能化進程中,我認為價值最大的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智能化零部件供應商和整車廠商,這些公司可能不是現在的傳統汽車品牌和供應鏈公司;另一個是車聯網的雲平臺,這個數據庫的價值怎麽說都不過分。
【重磅】可穿戴設備誘惑巨頭豪賭醫療智能化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98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3 09:22 編輯
【重磅】可穿戴設備誘惑巨頭豪賭醫療智能化
作者:王雪露
根據晨哨研究部的觀察,國際市場正刮起新一波可穿戴設備潮,可穿戴式設備可用於對個人的生活和運動進行跟蹤並提供數據共享。尤其是醫療領域里的可穿式設備將是未來最受消費青睞的,而目前各大巨頭都在通過收購或者是發布相關的醫療健康的可穿戴式設備,積極布局醫療健康領域,進一步的擴大醫療健康領域的市場份額。
可穿戴式設備(Wearable Devices)是把傳感器、無線通信、多媒體等技術嵌入人們眼鏡、手表、手環、服飾及鞋襪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設備,可以用緊體的佩戴方式測量各項體征。比如,可以用藍牙耳機進行檢測血氧含量,可以用手表進行各項健康指標的基本監測。
根據Juniper 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穿戴式設備有望在未來數年迎來大爆發。全球市場在穿戴式設備上的花費將在今年達到14億美元。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90億美。
紐約時間10月21日,普華永道發布了《可穿戴式設備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認為可穿設備將是"下一個大事物",預計到2018年,可穿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1.3億臺。
該報告指出可穿設備將很大地影響著幾大大行業的發展,分別是娛樂媒體、醫療、零售以及科技。其中在醫療健康領域里面,可穿戴式設備在未來的50年,可以更好的幫助消費者去更有效率的管理他們的健康狀況。
各大巨頭紛紛布局可穿戴式設備領域
根據晨哨研究部的觀察,隨著很多的IT和醫藥巨頭都對可穿戴式設備領域表現出濃厚興趣,除了加強自身的科技研發,發布一系列的可穿戴式設備用於醫療健康行業外,收購行動也愈演愈烈,將掀起一場可穿戴式設備的收購潮。
3月,英特爾公司1億美元收購健康監測佩戴表商Basis Science,該公司的主打產品是健康跟蹤設備,包括內置心率檢測儀、運動強度檢測儀以及體溫表溫度計等。Basis Science 是Jawbone 和Fitbit的直接競爭對手,但是市場份額比較小,不過在健康跟蹤指標上,做的比前兩個競爭對手更全,也更偏向醫療屬性,英特爾借此並購進入可穿戴移動監測產品的芯片領域,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
5月,愛爾蘭的外科手術設備生產商Covidien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Zephyr Technology。Covidien過去一直專註在外科專業領域的醫療器械生產,但近年來開始向健康監測類產品發力,比如呼吸監測,心率監測產品等。這家公司的主打產品BioHarnes是一款監測帶,用於實時監測心跳、呼吸、心電圖以及姿勢等指標。Zephyr同時也推出一款塊狀移動產品BioPatch,這是經過FDA認可的需要處方的一款產品,在功能上類似BioHarness,但數據記錄更加專業,對臨床監測有更多意義。Zephyr面向臨床應用的可穿戴設備與Covidien未來的戰略規劃非常一致,Zephyr已經在業內建立一定的臨床應用名聲,銷售渠道和醫院合作渠道也比較完善,是Covidien進入移動醫療比較好的切入口。
同月,三星發布了可穿戴醫療保健平臺Simband,三星將這款名為Simband的健身腕帶稱作一款"調查式設備",可以幫助該公司將傳感器和其他電子元件與軟件和服務相融合,從而創造出未來的數字健康技術。Simband是一個向其他企業開放的平臺。
10月醫療設備行業的巨頭飛利浦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該設備搭載的傳感器可以時刻監控慢性肺病患者的各種生理指標,從而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收集的數據將被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並進一步上傳到雲端的醫療保健的數據庫中。
谷歌正在研發一款內含測量眼淚中血糖水平傳感器的隱形眼鏡,並將所收集的數據發送到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中進行讀取和分析,以避免糖尿病患者通過刺破皮膚采集血樣檢測血糖水平。
目前,除了谷歌之外,一批科技企業對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的產品創新價值的挖掘也毫不示弱。據微軟內部人士聲稱,公司2011年便已開始啟動葡萄糖感應隱形眼鏡項目;荷蘭Novio Sense公司也在研發一款類似的內置眼內的傳感器產品,可遠程檢測眼內葡萄糖水平,預計今年將進行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索尼進軍健康追蹤市場,推出健康追蹤微型芯片Core,可內置到智能腕帶等其他產品里。這說明可穿戴式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巨頭公司們未來盈利看好的重要方向。
可穿戴式設備開啟醫療細分領域智能化
可穿戴式設備將顛覆傳統的醫療領域,開啟醫療細分領域的智能化。由於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持續的跟蹤患者的後續情況,同時醫生可以動態評價藥物的療效,及時的跟蹤患者的康複進展情況,發現其潛在的風險因素。比如對日常跑步數據進行跟蹤,監測並記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以及監測醫院病人的心臟速率等。因此可穿戴式設備將開啟醫療細分領域的智能化,將顛覆醫療健康領域里的傳統診斷、記錄和監測患者病情的模式。
ABIResearch的分析師表示,2017年,用於遠程病人監控以及在線專業醫療的應用將占整體可穿戴式無線設備市場的20%。2011年時此一占比僅為不足10%。其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便於穿戴且能自動上傳收集到的數據,而且能做到定期收集、共享、分析並能在必要時更為及時有效地做出適當的反應。
心臟監護
心臟病監測中,一次心電圖難以撲捉到有效的診斷依據,可穿戴式的設備可以很方便幫助患者監測並記錄心電數據。可穿戴式心電檢測設備,不僅可以有效地記錄動態心電圖(DCG),還可以連續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和睡眠的心電圖資料。能夠及時發現常規心電圖(ECG)不易發現的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確立診斷、判斷療效重要的客觀依據。比如 Ihealth的無線動態心電圖監測,其監測器內置電極和監視器,可放置在普通衣服的里面。監測器所收集的數據可以無線傳輸到用戶手機中,然後自動發送到雲端,使得醫生可以輕松訪問這些數據。
血壓監測
高血壓是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壓的病人需要測量血壓時,是需要按時定點的把測評的血壓值給記錄下來,而且還要經常把記錄的數值匯總發給醫生。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24小時動態的監測用戶的血壓數據,向醫生提供不同時段的血壓數據信息。MIT在2009年就開發出了能長時間連續測量的"可穿戴式血壓計"能夠24小時連續測量的血壓計。而2014年中國九安開發的動態血壓監測儀則是可以穿在背心里,提供24小時的血壓監控,同時也不會影響用戶的日常生活。
血糖監測
傳統的血糖檢測是通過監控餐後或空腹血糖,但是餐後或空腹血糖的測定,只反應患者的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並且容易受到飲食、心情和糖代謝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血糖的波動較大。而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實施動態血糖監測,其可以更好的掌握血糖的變化,可以幫助患者及時的發現問題,並且降低糖尿病並發癥的風險。
目前谷歌正在研發測血糖的隱形眼鏡,,其內置了無線芯片以及葡萄糖監控傳感器,可以衡量佩戴者眼淚中的葡萄糖水平,可以有效的幫助糖尿病人監控血糖水平。
個人健康管理
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度逐漸提高,用於個人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通過這些監測到的數據,可以對用戶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進行風險評估,並結合數據給出一些睡眠、飲食、運動和服藥等個性化改善建議,讓用戶保持一個較穩定的身體健康狀況。目前,各大公司都發布了相關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用於個人的健康管理,無論是目前市場火爆的Jawbone UP運動手環還是Fitbit是運動及睡眠追蹤腕帶,都說明消費者開始關註用於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設備,各大公司都已經積極布局可穿戴式設備。(來自晨哨網研究部) |
繼續看好智能化(四)-- 通過tsla炒作線路圖推測工業4.0炒作路線 柯中
來源: http://xueqiu.com/5243796549/33420507
通過今年tsla炒作線路圖推測工業4.0炒作路線,什麽是工業4.0的產業核心?
今年tsla概念主要是炒作了2波大行情,第一波大行情以
$萬向錢潮(SZ000559)$ 為龍頭直接翻了2.5倍左右引爆概念,可謂第一波主要是齊漲的為主,後期
$大富科技(SZ300134)$ 接力,獨立上漲。
休息大概3個月後,又以
$萬向錢潮(SZ000559)$ 為龍頭的tsla概念繼續上揚,而這次主要炒作的是以tsla核心電池為主線的炒作。而第二波跟電池相關的股票都不同程度的上揚。
所以工業4.0這次的引爆先是概念性的預熱為主。而後期主要就會圍繞該產業核心價值的東西進行炒作。所以我們要挖掘工業4.0產業鏈上具有核心價值的東西。
而工業4.0我們再來看看他主要分為哪幾個方面:
工業4.0解析:打造制造業+物聯網融合新模式。工業4.0可以想象為物聯網從消費服務領域向工業生產領域的擴展。最終形成了終端需求(定制需求)、智能產品、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的完整鏈條。完成這一戰略的核心在於:
①建設一個網絡:信息物理系統網絡(CPS)。CPS可以將資源、信息、物體以及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物聯網及相關服務,並將生產工廠轉變為一個智能環境。這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
②研究兩大主題: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是未來智能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和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的側重點在於將人機互動、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進技術應用於整個工業生產過程。
③實現三項集成:橫向集成、縱向集成與端對端的集成。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從而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整個價值鏈的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
根據工業4.0的計劃,主要分為5個核心環節:①互聯。即CPS智能網絡。②集成控制。③智能生產。④數據處理。⑤產品創新。針對這五個核心環節,受益的行業依次包括射頻識別、物聯網、傳感器、機器視覺、智能機床、雲計算、3D打印、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等。
大家可以討論討論電池作為tsla電動汽車的核心相信大家不會質疑,那作為工業4.0的核心技術或者說是核心環節又是是什麽呢?
我們先討論一天,過幾天再來談談這方面的看法,大家可以踴躍發言。
@Oo小左 @鄭錢花花 @Alex_ai @hawtli @普羅米休斯巴達 @今日話題下面是細分領域的相關個股。
生產模式
長榮股份* 300195.
系統集成方案
機器人* 300024
博實股份* 002698
華昌達 300278
軟控股份 002073
天奇股份 002009
智能工廠里的通用設備
工業機器人
新時達 002527
匯川技術 300124
佳士科技 300193
亞威股份 002559
慈星股份 300307
智能機床
沈陽機床 000410
華中數控 300161
昆明機床 600806
秦川機床 000837
傳感器
漢威電子 300007
華工科技 000988
梅安森 300275
尤洛卡 300099
智能儀器
聚光科技* 300203
美亞光電* 002690
川儀股份 603100
萬訊自控 300112
工廠智能工具
銳奇股份 300126
巨星科技 002444
智能工廠里的基礎設施
物聯網
海得控制 002184
東土科技 300353
智能工廠里的輔助設備
3D打印
江南嘉捷 601313
銀邦股份 300337
南風股份 300004
大族激光 002008
金運激光 300220
綠色制造
隆華節能* 300263
開山股份* 300257
華測檢測* 300012
家電之都順德的困惑:中小企業智能化無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638.html
家電之都順德的困惑:中小企業智能化無門
一財網 王珍 2015-08-20 15:18:00
作為家電之都的順德能否在智能化改革中引領風潮令人關註。盡管美的、格蘭仕、萬和等一批企業已經高舉智能化轉型大旗,但更多的中小企業仍在觀望。
當前智能化已經成為家用電器繞不開的話題。
作為家電之都的順德能否在智能化改革中引領風潮令人關註。盡管美的、格蘭仕、萬和等一批企業已經高舉智能化轉型大旗,但更多的中小企業仍在觀望。
“順德是觸網還是死亡?”8月19日下午,由科通芯城、順德家電商會聯合舉辦的一個助推硬件智能化轉型的論壇上,該問題引發與會者熱議。
科通芯城總裁助理文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上海、北京近年湧現了一批新興的智能家電企業,相比之下順德中小型家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有點滯後。
美的集團已經提出,到2018年,智能家電將占總體銷售的50%;格蘭仕今年7月已推出語音控制的智能空調,以及智能冰箱和智能洗衣機;而新寶的智能面包機、長帝的智能烤箱、格蘭仕的智能空調等均已被納入阿里雲的平臺。
而中小企業卻困難重重。順德家電商會培訓交流部經理高明媚告訴記者,她曾問一家電熱水器生產廠“有沒考慮過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對方的回答則是“我們產品的亮點是恒溫,投入‘互聯網+’,一是投入成本大,二是產品不可控。”高明媚坦言,自去年以來,家電業在下滑,中小企業日子更艱難。“兜里沒錢,卻要他們在還不確定的項目上投入,自然會相當謹慎。他們經常問的幾個問題是——誰投了、要投入多少、什麽時候有收益、智能產品投放市場有人買嗎?”
很多中小企業對智能家電的認知也很不足。曾為順德家電企業與阿里合作做技術支持的上海慶科副總經理任建宏認為,遠程遙控並不是智能家電的全部,未來形成整套的智能家居之後,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許多順德中小家電企業以代工為主,本身利潤微薄。“一個普通的電飯煲,成本大約100元,賺的就是幾塊錢,如果智能模組的成本要加30-40元,他們肯定接受不了。”高明媚說。即使願意轉,能力也是一個問題。有的一年做100萬-200萬臺微波爐的小企業,工廠里只有兩個工程師。順德以工業為主,小企業要想留住高端的人才,比較困難。
順德,曾經以桑基魚塘、魚米之鄉著稱,改革開放後,又成為聞名世界的家電之都,曾幾何時,這里的空調、冰箱、電飯煲、微波爐、電風扇等家電產品的產銷量在全球均名列前茅。
隨著合肥、武漢、重慶等中西部基地的崛起,加上順德土地資源短缺、人工高企,順德家電如今已經不再是“一枝獨秀”。即使是旁邊的中山,也分流了不少順德的家電企業。
這一輪智能化轉型的成敗,將決定“家電之都”能否創造新的輝煌。據順德家電商會的統計,順德及周邊的家電成品生產廠約600~700家,除了上述大品牌,大部份是中小企業。因此,中小家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成為重中之重。
瑞德智能的研發中心副經理顧焯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智能模塊的成本正在下降,去年還要30~40元,今年降至20~30元,預計2015年四季度可以降至20元以內。
“去年仍是觀望期,今年順德的中型企業已經少量試產智能家電,當然許多小企業還在徘徊。隨著智能模塊成本下降,明年將有望加快智能化的步伐。”顧焯南說。
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看上了智能生態圈的建設,紛紛向廠家伸出橄欖枝。
對於順德來說,智能化已經不是要不要轉的問題,而是如何轉的問題。杭州極加科技的CEO李誌平是“順二代”,他的父輩在順德開家具廠有十多年了。但曾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李誌平,卻把自己智能家具創業之地放在了杭州。“9月,我們的智能電視櫃將在京東上市。”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樂視超級汽車的合理想象:特斯拉+智能化、互聯網化與社會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164.html
樂視超級汽車的合理想象:特斯拉+智能化、互聯網化與社會化?
第一財經日報 秦夕雅 2015-09-11 06:00:00
世界經濟論壇提名了全球132家高速增長企業加入“全球成長型公司”(GlobalGrowthCompanies)社區,其中包括樂視(300104.SZ)、愛奇藝等10家中國企業,並在9月10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世界經濟論壇提名了全球132家高速增長企業加入“全球成長型公司”(GlobalGrowthCompanies)社區,其中包括樂視(300104.SZ)、愛奇藝等10家中國企業,並在9月10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全球成長型公司被視為市場的開拓者、創新者與塑造者。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事務總監施力偉(OlivierSchwab)介紹:“創新的商業模式、高速的增長活力、優秀的管理團隊和企業社會責任是考評全球成長型公司的主要衡量標準。”
9月10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新領軍者年會的現場,樂視控股戰略管理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下稱“阿木”)就樂視超級汽車人事變動、產業布局等熱點話題,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如何想象樂視超級汽車?
第一財經日報:9月10日,賈躍亭發布消息稱,上汽集團原副總裁、上海浦東新區前副區長丁磊正式加盟樂視,而在此前,樂視超級汽車已經吸引了特斯拉、蘋果、寶馬的一票兒頂尖設計師和來自英菲尼迪、廣汽和一汽大眾的多位高管加盟。可否介紹一下樂視超級汽車的最新進展?
阿木:目前樂視超級汽車,還處於整體研發、團隊擴充和大的資本運作的前期。
過去100多年歷史中,歐美日韓所主導的汽車行業建立了高度分工的產業格局,但時至今日,汽車行業面臨著三個正在加速變得嚴峻的問題:城市汙染、城市交通網絡體系的壓力、汽車原本的產業分工格局與用戶消費汽車的訴求不再匹配。由此看,汽車行業面臨新的變革和趨勢:電動化、智能化和互聯網化、社會化。
.jpg)
汽車的社會化和分享經濟的理念在未來將越來越變成汽車經濟的主流。擁有汽車將逐漸變得不再重要,而重點將是如何提升汽車的使用效率。這可以說是百年一遇的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也是中國和中國的汽車產業第一次和發達國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其中,社會化和互聯網化部分,中國不遜色於任何國家;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各國都在進行研發和創新,從這一點說,很有可能使得全球的汽車產業進入“中國”時代。
在這一宏觀環境下,樂視超級汽車希望能夠滿足未來新的汽車購買主力的訴求和願望,這是樂視超級汽車想承擔的使命,這個理念正在越來越多地吸引傳統汽車行業高管的加盟。
今年上半年,汽車行業的銷量也出現瓶頸,汽車行業從業者的焦慮也隨之而升。長遠看,這也給汽車廠商重新審視和思考的機會,在汽車行業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對創新的需求陡然提升。
日報:汽車未來會不會變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現在,如何想象這輛樂視超級汽車?
阿木:有兩個方向可以想象超級汽車:第一從智能終端角度看,目前全球電動車範圍內,特斯拉的呼聲最高,特斯拉主要解決了電動化問題,但是智能化、互聯網化和進一步社會化部分一直是它想去做的事情,但是這些內容需要企業基因和能力的積累。所以可以想象一下,把這部分內容疊加上去將是怎樣的呈現?第二,回看超級電視和超級手機在紅海中是如何做創新的,可以推演超級汽車的“路數”。
至於汽車未來會不會變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答案是肯定的。但目前還不是,由誰來主導這個產業,將決定這個產業如何被理解。就樂視超級汽車的理念而言,就是生來連入網絡、智能操控、服務於生活場景,絕非僅是一個交通工具。
日報:9月8日,奇酷科技的兩大股東360和酷派的分歧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註,可否介紹一下這一情況?
阿木:樂視確實是入股了酷派,但就這個分歧而言,與樂視並沒有直接關聯。
伴隨手機產業的飽和度不斷增加,必然經歷升級的過程。因此,近兩年以來,樂視和酷派之間一直在進行接觸和洽談,並非近幾個月的突然決定。
樂視的生態能力、垂直整合的思想、互聯網服務導向的產品理念等等,對於傳統手機廠商而言,是一個新的煥發活力的機會。
對於樂視而言,用互聯網的方式快速推進手機產品的升級叠代。但是客觀講,對新產業,特別是終端產業而言,進入市場和發展需要能力的打造,比如供應鏈能力、線下渠道的覆蓋能力、智能終端售後服務的能力等,還有基礎技術的創新,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因此,樂視也有很多能力訴求,希望能快速補充能力。
新銳公司的生存創新需要政策空間和包容
日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中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互聯網企業家的代表,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阿木:在剛剛開幕式散會之後,我也跟李克強總理聊了一分鐘,聊了兩個最大的感想。中國在區域、產業、創新等領域可供挖掘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創業創新一方面的確需要調動學生、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性,但是另一方面,創新有規則邊界。這里包含了政策和政府管理邊界、技術和研發創新的邊界。而破除這兩個邊界的深淺程序決定了創新創業的大小。
以樂視為例,在樂視超級電視的創新和發展歷程中,確實與中國廣電管理的政策出現了很多對話。在我看來,這些對話正是一個企業正在推動創新邊界延展的過程。企業並不缺少積極性和靈感,缺的是足夠寬廣的土壤和創新的空間。
未來,除了希望繼續調動民間雙創的積極性外,也希望調動政策制定者、國有企業、壟斷力量的創新激情和動力。
企業和政府的對話是兩種思維的碰撞:企業是用戶價值為先和企業的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有更宏大的目的,既有文化價值觀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創造並保護更加健康的產業生態的目的。這兩種思維對話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用戶想得到更好的體驗、產品和服務被企業創造出來;而政府的政策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新的潮流,給予新銳企業更大政策上的包容和空間。
比如,2014年下半年開始,到2014年年底,我們根據政策要求向廣電的相關部門提交了整改方案,等待審閱和批準。現在很殷切地希望廣電部門能夠盡快回複整改意見,根據這一方案和政策框架範圍內更快推進下一步的創新。但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影響樂視超級電視的銷售,2015年上半年超級電視銷量突破了100萬臺。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上天入地的機器人還需提升智能化與精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096.html
上天入地的機器人還需提升智能化與精度
一財網 寧佳彥 2015-11-22 14:48:00
雖然應用領域不盡相同,但機器人發展的趨勢一定是融合機電一體化、人工智能、多模態感知、新能源、新材料、網絡通訊、認知科學、人機交互、仿生設計和控制的最新技術。
除了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在我們想象不到的場景里工作——上至空間站,下到海面甚至海底,但他們並非無往不摧。學界關註更多的是如何讓機器人具有智能化的思考並實現更加精準的控制。
在上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和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的上海國際機器人創新論壇上,幾位學者介紹了神經生物學與智能工程技術的互動、生機電一體化與生物機器人、微納機器人及系統與技術的最新發展與未來動向,還有空間在軌服務與機器人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以及海洋無人機技術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朱向陽在介紹生機電一體化技術及其在智能機器人醫療與康複工程時提到,兩個自由度的機器人就可以實現80%的手部功能,4個自由度則可以實現手95%的功能。“我們要爭取做到用最少的自由度控制最多的關節,現在應用傳感器不難,從機電技術的意義上來講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難的是機器與人類感知的銜接,如何進行信息的傳遞。我們可以機遇幻肢區經皮電刺激來重建感知通道,甚至說未來能不能研制出通往大腦的USB接口。”他表示,希望機器人與神經科學領域專家一起進行跨界研究。
除了跨學科合作,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與操作精度也密不可分。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副總設計師張崇峰在介紹空間機器人發展現狀及趨勢時指出,靈巧機械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維修,並盡可能減少人工操作,因此精度要求在毫米到厘米的級別,甚至不惜犧牲效率、保證操作安全。
而在目前實際運用中,醫療行業對機器人的要求就已算是較高級別。當下最先進的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達芬奇機器人最早由 Intuitive Surgical Inc. 公司研發 ,為微創技術的較高階段。它的學名叫“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是一個“站”在手術臺上的機器人。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機器手臂,它還包括一套3D內鏡監視系統。手術時,機器人將腹底世界“直播”給遠處操作臺上的主刀醫生,達芬奇在醫生的操控下可以完成精度在毫米級別的手術。
但是在1毫米以下,幾乎就沒有機器人的用武之地了。因為當物體小到一定程度之後重力完全失去了作用,造成機器人出現拿得起、放不下的尷尬,因此會利用水的表面張力或者外部磁場的作用進行操作。
這個精度級別就是致力於微納機器人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機械和工業工程系教授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孫鈺呼籲更多的年輕人進入的新興研究領域
所謂微納機器人領域,包括設計與制造微納米尺度的機器人系統,也包括精密機器人系統對於微納米尺度問題的操作。在過去的20年里,微納機器人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在精密儀器和系統的構建以及精密傳感、觸發和控制上,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我很慶幸自己在這個行業發展的最早的15到20年就開始參加工作,而在這片領域會有更多的機遇留給青年學生。”孫鈺說。
雖然應用領域不盡相同,但機器人發展的趨勢一定是融合機電一體化、人工智能、多模態感知、新能源、新材料、網絡通訊、認知科學、人機交互、仿生設計和控制的最新技術。
在學者看來,中國機器人的發展要想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也正在其中。
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表示:“中國與歐美日韓服務機器人研究關註的題目類似。著眼未來機器人科學技術,如果充分發揮優勢,中國完全有可能實現引領。比如研究下一代未來機器人大腦的共性關鍵技術,縮短理論和實際的距離,實現數據、軟件、硬件模塊的共享創造,完成下一代信息產業機器人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編輯:邊長勇
AWE觀感:智能化白色家電的暗流湧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0/154628.shtml
導讀 : 自“互聯網+”逐漸成風之後,身披“智能”和“互聯網”的新產品層出不窮,對於家電行業而言,智能家居似乎已是大勢所趨。
隨著AWE展會的如火如荼,家電行業再度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和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AWE上,越來越多的家電廠商打出了“智能家居”的概念,也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成了展會上的新面孔。
自“互聯網+”逐漸成風之後,身披“智能”和“互聯網”的新產品層出不窮,對於家電行業而言,智能家居似乎已是大勢所趨。而AWE上各廠商“摩拳擦掌”的背後又傳遞出了哪些信號?筆者在此和大家聊聊在AWE展會上的所觀所感。
智能家居時代,白色家電迎來新藍海?
在整個會場,筆者看到最多的是“智能家居”四個字,觀眾關註最多的也是智能家居,白色家電的廠商們也紛紛展出了自家的智能化新品。
筆者最大的感觸是,以往觀眾感興趣的多是擁有“智能噱頭”的新產品,比如機器人、無人機等等,盡管他們走進普通家庭還有很長的距離。而今年的AWE上,不少觀眾被洗衣機、冰箱、電視等白色家電所吸引,相比於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產品,已經上市或即將走向市場的智能家電產品更大程度的代表了智能家居的發展趨勢。觀眾對產品的回歸,或許也預示著智能家電走向市場的門檻越來越低,相比於市場飽和的傳統家電產品,邁向智能化的白色家電行業似乎迎來了新的藍海。
事實上,很多家電廠商紛紛趕在AWE前夕發布了新的智能家居產品,借勢之意十分明顯,又或者說是在順應智能家居的潮流。先是三星在3月2號的三星中國論壇上,亮相了無邊框曲面電視、交互式冰箱、蝶窗·藍水晶洗衣機等產品。而後海爾空調宣布將發布全智能戰略,格蘭仕重磅推出了“G+智慧家居”系統,美的、奧克斯、蘇泊爾、LG等無不展示了最新的智能家居產品。除此之外,各類創業公司的小產品登上了AWE的舞臺,包括Marvell在內的芯片廠商也展示了整套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
不難理解,觀眾對智能家電產品的關註預示了新的市場機會,而家電廠商們無疑是最敏感的,各家的緊密布局直接加速了智能家居概念的落地。易觀智庫發布的《2015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2020年有望突破1萬億元。這或許就是各廠商爭相布局智能家居的內因所在,如今智能家居的序幕已然被拉開,但在白色家電上又有哪些趨勢和需求呢?
白色家電的三大趨勢和三個需求
一般來說,傳統家電更多是滿足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需求,而智能家電所應對的消費需求要更加多元,比如說娛樂和社交,再比如連接手機、平板等設備的需求。從筆者在AWE的觀察來看,白色家電行業至少表現出了三大趨勢。
首先是智能化。不言而喻的是,智能化是所有智能家居產品不可或缺的標簽,但在白色家電上,所謂的智能化絕不意味著簡單的植入一個智能芯片,進而實現聯網、遠程控制等功能。如何在智能化的同時而避免雞肋或將成為決定智能家居布局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幸的是,不少廠商都在白色家電產品上拿出了“獨家絕技”。比如說海爾通過一鍵清洗蒸發器,解決用戶對空調“臟”的困擾的自清潔系列空調,三星在蝶窗·藍水晶洗衣機上獨創了“泡泡凈”技術,在常溫進水階段,將水、空氣和洗滌劑充分融合,省去了傳統滾筒洗衣機的加熱過程。如此種種。
其次是人性化。在追逐智能化的過程中,很多產品陷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尤其是對用戶痛點缺少琢磨的創業者,往往因為智能的負擔把產品做得很重,實際上犧牲了很大程度的用戶體驗,最終造成產品核心功能上的得不償失。在整個AWE展上,最吸引筆者和多數觀眾的還是三星的蝶窗·藍水晶洗衣機,三星除了宣傳這款產品遠程控制洗衣機並了解洗衣過程的智能化模塊,更強調了名為“安心添”的主打功能。可以看出,智能化不只是做加法,從用戶的痛點需求出發進行人性化的設計,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第三是環保。2015年1月份的時候,發改委明確提出了白色家電的能效“領跑者”制度,試圖借助制度政策設計來促進節能技術發展。而回到市場來看,國內家電市場在2014年末開始陷入疲軟期,而隨著各家電品類能效新標準的相繼出臺,能效標準門檻不斷提高,企業要麽提高技術適應新標準,要麽淘汰退出。站在家電企業的角度來講,新的消費需求亟待被挖掘,智能和環保漸成白色家電發展的趨勢。今年AWE上展出的白色家電產品順應了這一趨勢,很多產品打出了環保的旗號,足見環保和智能並不是兩個相悖的話題。
當然,趨勢的背後勢必是市場需求在推動,觀眾對智能白色家電的青睞有加,和下面三點原因不無關系。
其一,懶人經濟的盛行。懶人經濟的通俗解釋是,社會的進步讓一切都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方便,換句話說,就是在培養越來越多的“懶人”。不管是風靡一時的O2O行業還是家電產品的智能化,都是懶人經濟在推動,那麽迎合“懶人”的需求對家電廠商而言恰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更容易理解觀眾對智能化白色家電鐘情的原因,一鍵式的操作體驗,對“懶人”的誘惑顯而易見。
其二,白色家電的產業升級。從2012年開始,彌漫在白色家電市場的氛圍無外乎是疲軟和突圍,在2015年時更是掀起一輪慘烈的價格戰,進一步擠壓銷售利潤。再者,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加入,家電行業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然而在去年11月的時候,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的零售量同比上升20.1%、11.6%和3.9%,成為去年單月同比增速之最,這被普遍認為是白色家電行業回暖的一個積極信號。據專家預測,未來產業升級將成為推動家電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高端化、智能化將引領隨之而來的家電消費潮流。
其三,智能家居的概念落地。過去兩年中, 素有國內高端家電產品風向標之稱的“紅頂獎”連續兩屆頒給了智能化的白色家電產品,在概念的渲染和市場的威逼下,各大品牌也加快了高端化和智能化的節奏。一個明顯的反差就是,兩年前智能化產品還只是各大賣場的展示產品,如今幾乎全面占領了高端白色家電市場。可以預見,AWE2016之後,將有更多的產品走向線下,未來還將實現智能產品的平民化。
總的來說,今年的AWE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白色家電的智能化已經到來,家電廠商們積極的屯兵牧馬,也揭示了智能家電的暗流湧動。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lte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納人網絡姜海峰:招聘行業將更加智能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02.shtml
納人網絡姜海峰:招聘行業將更加智能化
張培明
現在整個招聘行業最大的問題,不是企業收不到簡歷,而是沒有合適的。
黑馬說
較高的離職率會加大企業的人力成本,也不利於內部團結與文化營造,那麽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離職率留住人才呢?納人網絡的創始人姜海峰認為,人才不匹配是整個招聘行業的最大問題,並希冀通過技術、人工智能這些方面,最終使機器模擬人對面試的判斷,使整個招聘行業呈現一種垂直化的發展形態。
文|張培明
姜海峰表示,整個招聘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匹配問題,並且一直沒有解決。
“原來我在公司做高管,整個公司一直在進進出出招人,有的背景看著還不錯。但其實他幹的不一定好;也有覺得不行的,人家出去就還不錯。”
從十年的管理工作中跳出來做招聘,見慣了人事變動的頻繁,姜海峰認為現在招聘存在的問題不是企業收不到簡歷,而是人崗不匹配。2014年3月姜海峰成立了納人網絡,希望通過創業來改變中國招聘市場的現狀,致力於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解決人崗精準匹配的問題。
招聘行業垂直化只是一種變通解決的變化,並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是縮小了目標用戶群。常規的職位搜索也不叫匹配,而是偽匹配。
而納人網絡構建了一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NR人崗匹配評測模型,包含1000多個維度,包括個人性格、興趣、價值觀、行業背景、行業特殊案例、學習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解決當下眾多快速發展企業面臨人才精細化戰略的剛性需求。
同時,納人提供的服務分為PC端的企業版和移動端的個人版。企業版的主要是幫企業篩選人,個人版是為個人推薦合適職位,這是一種雙向的服務模式。
此外,納人的人崗匹配系統,除了傳統的靜態數據分析,還有動態的機器問答測評。未來,姜海峰希望在這個領域里把整個招聘的全流程用機器去取代人工,能夠更好地幫助應聘者和企業融合匹配。
截止到2015年6月,納人網絡已完成兩輪融資,其中獲得了大河創投的Pre-A輪投資。
以下為采訪實錄壹
痛點
小善:介紹一下你的創業經歷,創業的初心是什麽。
姜海峰:原來我在公司做高管。整個公司一直在進進出出招人,也招過很多人。發現這些不同的人進來,有的背景看著還不錯。但其實他幹的不一定好;也有覺得不行的,人家出去就還不錯。後來發現問題在哪呢。就是一個人搭配的不是很合適,很多人沒有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放的不合適導致它的效能各方面都不太好。
其實很多效能低就是因為不匹配,人沒有放在合適的位置。包括很多人,大學畢業5年10年以後,同學之間差別會很大。什麽原因,用粗一點的話說是不是幹對事。
小善:如何看待招聘市場?分析一下行業概況,以及它的一些痛點。
姜海峰:目前的招聘實際上發展的是網絡招聘,差不多快20年了。其實相當於把線下的招聘會轉變成網上的招聘,主要是廣告媒介這樣一個模式。最開始的時候,很少有人用,效果是好的,到後來人越來越多,引起了很多的問題,效率很低,比較隨意的去投遞簡歷,不合適也可以去投遞。
現在整個行業最大的問題,不是企業收不到簡歷,而是沒有合適的。基本上企業掛一個職位,等著人主動投遞,來的大部分都看不上。看的上的都不想來,表面上信息社會應該很發達,但其實這里的噪音變的更大了,所有的企業都要通過網絡來招聘,求職者幾乎也是這樣。那麽它組合的效率就下降了。
這幾年招聘越來越難。但其實,人沒有什麽太大變化。當然除了一些特殊崗位,是屬於稀缺,人才數量不夠以外,大部分還是不般配導致的。
偽匹配
小善:如何看待招聘行業垂直化發展的趨勢?
姜海峰:剛才說整個招聘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匹配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垂直化是一種變通解決的變化,並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是縮小了目標用戶群。比如說只做互聯網,那求職者就都是互聯網相關的人和企業,匹配問題就會變的容易。
但是這並不是解決匹配,只是規避了,在一個很窄向的範圍內去做。當然你會解決這個匹配的問題。
小善:談一談納人切入招聘行業你的一些考量,包括產品的概括和定位。
姜海峰:我們是從根本上去解決人崗匹配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真正的難題。我們希望通過技術、人工智能這些方面,最終使機器模擬人對面試的判斷。
而我們的產品,面向企業是PC端,可以讓企業直接方便來服務。面向求職者是手機客戶端,可以直接在上面註冊投遞等等。對於職位我們會重點做匹配推送,把合適的職位推送給求職者。對企業來講也是一樣,我們提供精準匹配推薦,自主約面,另外我們還提供了一種更深入的服務就是保入職服務,完全按效果,直到入職,收費標準只是候選人年薪的2%到10%之間,但一般獵頭要到20%到25%。
小善:現在的招聘軟件都在做職位匹配,相比之下,納人的優勢在哪?
姜海峰:我們的優勢在於運用了人工智能。匹配度是遠遠高於他們的。常規的職位搜索不叫匹配,而是偽匹配。
拿關健詞做推薦,傳統的招聘網站,5年、10年前都有。按照關健詞搜索、推薦職位,這樣的約面率是非常低的。
納人針對這一塊,組織了近200的有豐富招聘經驗的專家,並對他們的經驗進行提取,最後形成人面試的模型,涉及超過1000多個緯度。最後去評判,這個人的狀況,而且不僅僅是靜態的評判他的履歷,還會有動態測評,在測評過程中,讓它更真實、更有效、更精確。
技術上一直在叠代改進,現在也還在不斷改進,它的精準度會更接近人的認可度。
李瑛:我補充一下。剛剛談到,我們在思考納人的優勢到底在哪里?其實我覺得對於這種面向企業級用戶提供的招聘。應該屬於人力資源的SAAS服務,特別是2B的這種市場,核心就看,你的團隊,對這個市的理解有多深,未來才能走的多遠。它跟2C的市場做法完全是不一樣。而且今天的我們這個公司,和團隊,對整個企業界用戶的這種服務,包括軟件的應用方面,其實有非常資深的行業背景在里面。我認為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優勢。
人工智能招聘
小善:您的團隊構成?有何優勢?公司在組織架構,運營、融資、技術等方面有何特色?
姜海峰:我本人原來就是搞技術的,從CTO又轉到公司的一把手,做了差不多10年,運營各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後來創立了納人。我的聯合創始人李瑛也是我之前工作的同事,後來也創過業,還做過支付寶的行業運營總監,有很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技術我們有一批985的碩士,平均經驗都是在接近10年左右。
李瑛:10年以上。技術整個水平還是比較強的。所以才會去做人工智能這件事。因為匹配其實不太好做。所以過去我們看傳統的網絡招聘,其實沒有怎麽去做,也是基於傳統的商業模式。而其他的一些新興的公司也想去做,但是會有很多的技術壁壘。
姜海峰:融資目前已經有兩輪了第一輪投資是北軟。第二輪是大河創投。
技術上我們肯定會不斷的完善。人工智能這部分是要全流程的,最終機器要做到大規模覆蓋,整個招聘相關的流程。直到面試前的全部流程。就是甲方人工面試前,包括出面整個環節,全部用機器來取代。
目前我們的個人用戶400多萬。企業現在1000多家。
小善:用戶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所涉及的行業。
李瑛:跟大企業合作,我們剛開始的模型主要是在泛IT行業,像軟件類的方正、神州數碼、像互聯網的聚美優品,當當、去哪兒、網易、鳳凰網、今日頭條,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也參與到我們整個模型的建設里面。
姜海峰:我們初期切入的時候,是泛IT的,但我們整個模型,從一開始構建並不是為垂直而做的,而是一個匹配的模型,適用於通用的,我們實際上是要把所有的行業都要涉及。是直接解決匹配問題。而不是說,通過縮小目標用戶群,只做某個行業。
小善:未來的招聘行業的發展會更加智能化嗎?
姜海峰:未來其實不光招聘行業,整個很多涉及到低級的,重複勞動的行業,都會被智能化取代。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誰也擋不住的。就像紡織機取代紡織工一樣。
我非常看好這一塊,如今包括圖象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都在應用階段,這些基礎的東西,都越來越成熟了。但是基於自然語言處理這部分的應用,還沒有太實際的應用。在這方面,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發展。
來源:善緣街0號(ID:zhumengtrip)

[本文作者張培明,轉自善緣街0號(ID:zhumengtrip),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庫來自123RF圖庫。]
人工智能招聘
偽匹配
贊(...)
分享到:
巨頭缺席廣州國際照明展 智能化和國際化並購將是新空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663.html
雖然恰逢端午節假期,但6月9日開幕的第21屆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仍人潮如湧。不過,隨著LED照明行業步入成熟期,無論是飛利浦、歐司朗等跨國巨頭,還是歐普、雷士等國內龍頭企業,都缺席本屆照明展。
智能化、細分化和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將順應趨勢,增加醫療照明、智能照明等細分主題的展示區。而9日同期在旁邊舉行的高工LED產業高峰論壇,國際化的機會和陷阱成為熱點議題。
智能照明興起
作為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的主辦者,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潘文波說,展會反映了目前照明行業的現狀。照明行業上規模的企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西門子控股的歐司朗在今年展會上就沒有出現身影。
潘文波認為,照明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一是照明會與互聯網結合,二是個性化照明市場會發展越來越細,三是行業整合也會加快。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寶琪透露,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將會增加一些小眾照明主題,如醫療照明、博物館照明等;同時會與現在的熱點結合,如智能照明、物聯網等。
談及行業發展趨勢,黃寶琪認為,一是智能照明正在興起,調光的技術、感應器與照明設備進行連接;二是更加健康的照明,如有一些LED照明能夠幫助人們從疾病中獲得更快的恢複;三是照明更多與大數據連接,尋找新的增值機會。
在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副理事長陳燕生看來,LED照明會往專業化方面發展。目前照明行業過雜,會有行業內的整合。智能照明也是一個趨勢,在互聯網+時代,智能照明應該包括光源燈具傳感器、傳感系統等完整的系統,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會逐步提升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在品牌展區,看到較大的龍頭企業就是三雄極光。據三雄極光品牌管理中心經理李全介紹,三雄在辦公、家居、商業照明領域,都在導入智能功能。目前,智能照明已開始進入普通百姓家,可以有多種場景模式,APP應用軟件也不強求一定用三雄的。
據了解,三雄控制全屋照明的智能家居系統2.0版本計劃在今年7月上市。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它可遠程遙控家里燈的開關、燈的明暗和色調;此外,三雄還推出智能插頭,與智能家居系統結合,可把智能控制的範圍從照明逐步擴大到其它電器。

國際化並購升溫
長年研究LED行業的調研機構高工LED,也借廣州國際照明展的東風,同期在旁邊舉行高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國際化的機會與陷阱。
高工LED董事長張小飛博士直言,LED行業經過2012-2014年的高速發展,從2015年國內LED上市公司的業績看,LED照明行業已過了高速發展期,逐漸變為“傳統行業”。
據高工產研LED研究所的數據,2015年中國LED行業的總規模3967億元,增速已放緩至5.1%。張小飛說,隨著競爭加劇,去年已有4000家做下遊LED照明的企業離開。
“2015年,國內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6家凈利率超過10%,LED步入傳統產業。”張小飛說,同時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13家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增加,而這13家企業中僅有6家企業業績靠自身業務開拓快速增長,不少企業跨界並購走向“雙主業”。
在行業平均價格快速下滑的背景下,飛利浦、歐司朗、科銳等跨國巨頭也感到,LED照明行業已不再是往昔高利潤的“香餑餑”,紛紛將照明行業剝離分拆上市,或準備出售轉讓。而這給中國企業國際化並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張小飛舉例說,像去年飛樂音響收購了喜萬年,目前木林森、廣晟、同方股份、德豪潤達、飛樂音響等正在競購歐司朗。
當然,LED行業的國內並購也不少,包括行業內並購以及跨界並購,如今年2月雷士照明5億收購耀能控股75%股權。高工LED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LED行業國內並購案例14起。
“2016年上半年LED行業並購金額達109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千億”,張小飛斷言,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釋放巨大產能的必然選擇,大的LED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並購加速在海外市場擴張,小的LED公司則可以通過合作、將海外某一細分市場做透。
阿里CEO張勇:智能化、綠色環保、貨通天下是未來物流的趨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73.shtml
阿里CEO張勇:智能化、綠色環保、貨通天下是未來物流的趨勢
王亞奇
中國物流行業正在湧現三大趨勢智慧化、綠色環保、貨通天下。
i黑馬訊 6月13日消息,今日,在阿里巴巴舉辦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菜鳥網絡董事長張勇表示,中國物流行業正在湧現三大趨勢智慧化、綠色環保、貨通天下。
他強調,物流從產生就是連接生產和消費不可或缺的載體,未來一定會走向大數據驅動的,完全智能化、智慧化的物流;其次,物流發展一定會更多走向綠色環保,包括運輸工具,物流生產環節、包裝材料等走向綠色環保,用智慧研發新的產品、手段、方法,推動綠色物流的普及與發展;第三貨通天下,貨通全球,真正走向一個對外面向全球消費者,對內能夠深入到農村的物流網絡空間。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包裹,今天電子商務正在大踏步的滲透到中國60萬個行政村,以及走出中國,這個過程中,物流的藍海在哪里,機會在哪里,就是在商業變革中找到商業重構的機會,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創造出面向未來的,符合智能物流、智慧物流的行業標準和用戶體驗。”張勇表示。
張勇講話速記全文(經i黑馬編輯)
各位來賓,各位合作夥伴,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非常高興有那麽多朋友來到菜鳥舉辦的智慧物流峰會。
今天物流峰會的名字叫“重新連接”。什麽叫“重新連接”?我想對物流來講,物流就是能夠去連接工業和貿易,連接生產和消費,連接生產者、品牌商、服務商、消費者,這中間物流一直扮演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是到今天,我們的共識是,物流的發展未來一定會走向一個大數據驅動,完全智能化、智慧化的物流。在這個當中,我想連接的方式不僅會因為互聯網,因為大數據產生很多物理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整個物流的組織方式、生產的效率,都會因此發生很多化學的變化。在很多場合,我現在都講一個關鍵詞,叫商業重構。
在商業重構面向著物流,互聯網面向著物流,大數據面向著物流這樣一個場景時。我想整個物流的生產組織、服務方式、效率、信息追蹤,各種各樣的考評措施都會因為大數據,因為整個世界連接而發生化學變化,這是為什麽我們今天把會議主題定位在“重新連接”。
中國物流行業正在湧現三大趨勢
今天,面向未來,我想我們能看到幾個非常清楚的變化趨勢。第一個趨勢,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的智能化。智慧物流最終一定是要用智慧賦能,只有以智慧賦能於整個產業的升級,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一個智能化的物流。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在我們的快遞領域,在倉儲,在運輸,在末端新興的各種熱門業務,比如分享經濟帶來的眾包物流,才會帶來完全符合用戶體驗的一個商業升級。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如何用數據,如何用這樣一種市場的機會來推動行業的發展,是我們今天共同面臨的一次難得的機遇。
在這里,我想今天菜鳥已經和所有的合作夥伴。無論是來自於企業的,來自於政府的,來自於研究機構的,方方面面的合作夥伴一起共同來通過實踐,通過市場,能夠創造出面向未來的,符合智能物流、智慧物流的行業標準和用戶體驗。我們也願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種新的用戶體驗,新的行業標準,能夠使中國的整個物流站在世界的前沿,真正的用互聯網、大數據武裝到牙齒的物流。
第二個趨勢,我們物流的發展一定會更多走向,全方位的走向綠色環保。今天阿里有一個業務叫天貓超市,我想大家都知道,也是我們今天跟很多合作夥伴這幾年共同發展,一起打造的一個新業務。但是這個業務的發展,我作為一個用戶,我一直在問我們的團隊。我說我作為一個用戶,買了東西收到一個包裹,來了一個非常好的紙板箱。東西拿到之後,我把箱子扔了可惜,箱子堆在家里,很快就堆不下了。
這個過程當中,今天不光是包材,包括運輸工具,包括整個物流生產的環節,如何能夠真正的走向綠色環保,真正把我們這個行業做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不僅在經濟上有貢獻,同時在綠色環保上,我們能夠走在所有產業前列的綠色物流行業,今天其實剛剛開始。但是我想這個話題,所有的合作夥伴大家都有共識,因為這個不僅對社會有意義,對企業,對整個企業的發展,對效率,對成本都有很多的幫助。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是用智慧去研發新的產品,研發新的材料,研發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夠真正的走向綠色的物流,環保的物流。我們今天需要積極的推動,使得國家的政策,產業政策,整個環境都非常支持行業更好更快速的發展。
第三個趨勢,非常明顯的,和當時菜鳥成立的第一天,我們抱的願景和夢想相吻合的一個趨勢,貨通天下。大家會問貨通天下對物流來講再正常不過了,實際上今天“天下”的定義變得越來越大。其實貨通天下,今天已經從貨通城市、貨通縣城、貨通鄉鎮,到貨通到每個村。貨通天下,在中國的貨通天下走向貨通全球,我們真正走向一個對外面向全球消費者,對內能夠深入到農村,我們每個角落的機會和整個網絡的成長空間。
智慧物流的藍海在於找到商業重構的機會
三年前的5月底,我們阿里巴巴集團和幾家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推出了菜鳥網絡。當時真正是一個菜鳥,因為我們對物流可以說所知甚少。盡管我們當時的電商,我們當時的零售業務已經完全依靠物流合作夥伴發展當中,才到了三年前的規模,已經是上萬億的規模了。但是,我們那個時候提出來做菜鳥,並不是想做一家新的物流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希望通過菜鳥能夠提供一個嶄新的平臺,讓物流行業各個方面的合作夥伴,都有機會在這個平臺上找到合作的機會,發展的機會。而這樣合作和發展的機會,是來自於智慧,來自於數據的啟動。
三年過去了,菜鳥比剛剛生出來的時候大了一點。前幾個月,我們也剛剛發布了“菜鳥聯盟“的合作規劃。我們和所有快遞的、倉配的、末端的,各種各樣的合作夥伴形成了一個嶄新的菜鳥聯盟。我們共同致力於為客戶、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更有確定性的,服務質量更高,性價比更高的,多種多樣的物流服務產品。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一切才剛剛開始。三歲,小孩也就剛剛開始說話沒有多久,真正還是一個生長期。在這個過程當中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和合作夥伴一起來領導這個行業做些什麽事情,引導這個行業發生什麽變化,我想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中國的物流行業從規模來講,應該說是全球領先。但是今天在物流發展了那麽長的時間以後,我們可以看到面臨著一次巨大的機會,就是能夠利用大數據,能夠利用互聯網,帶來對商業重構的機會,對物流重構的機會,使中國物流產業不僅在規模上全球領先,同時也能夠在技術水平,在效率上能夠全球領先,這是我們今天面臨著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從頭開始,都一直致力於強調利用我們的大數據,利用我們物流的數據平臺,能夠服務所有從業的物流合作夥伴,使得大家的商業效率能夠提升,使得大家能夠更好的把準市場脈搏,更好理解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對阿里巴巴集團來講,我們未來五年到十年的戰略早已經確定,我們三大戰略就是全球化、農村和大數據雲計算。其實大家都知道,對整個物流來講,商業發展的結果,一部分結果需要物流來完成。其實沒有商業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整個物流就缺乏發展的內在動力。我記得幾年以前,我在快遞協會的年會上講過一句話,我當時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就講了一句話,我說我認為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包裹。這個包裹產生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定是商業行為的結果。其實我們要研究物流行業的發展方向,要在中間找到重構的機會,一方面是使用大數據、雲計算,另一方面是研究商業變化的特征。商業變化的特征、貿易變化的特征,一定會影響到物流的組織方式。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商業、電子商務,正在全面的推動整個商業的全面互聯網化。我們的電子商務正在大踏步的滲透到中國60萬個行政村;我們的電子商務正在走出中國,希望建立一個面向全球,沒有國界的網上絲綢之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物流的機會在哪里,物流發展的藍海在哪里,我想這是非常清楚的。過去10年-15年,中國物流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快遞行業、倉配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可諱言是跟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在未來,當整個商業一方面全面和實體商業融合;另一方面又會大踏步走向農村、走向全球的時候,我們整個物流布局,物流整個業務的展開,我想對合作夥伴來講,都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嶄新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像今天的大會,我們提出開這個會議到今天,可以說盛況空前,所有物流行業很多合作夥伴都濟濟一堂,後面還站了很多來現場聽的合作夥伴。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但我想這個恰恰反映了整個平臺的重要性。
阿里,特別是菜鳥,在物流方面,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來搭臺,希望跟大家一起來搭一個好的舞臺,能夠讓所有物流合作夥伴在這個上面唱好戲,找到市場的機會。
我們共同升級成一個面向全國,面向全球,面向全球幾億,20億消費者共同的智慧物流網絡,真正實現我們共同的夢想,貨通天下。
[本文作者王亞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菜鳥網絡
張勇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