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火箭都能自己飛回來了,星際旅行還有多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59

 

4月9日,SpaceX公司提供的照片顯示,該公司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獵鷹9號的第一級火箭。(視覺中國/圖)

一枚火箭被發射入太空,這並不是什麽大新聞,然而神奇的是,它又自己飛了回來,並降落在茫茫大海上一個無人控制的駁船上。

這一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被美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變成了現實。

“在狂風中讓掃帚直立於手掌上”

北京時間4月9日4時43分,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搭載“龍”飛船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這次沒有重複前四次的失敗,火箭穩穩降落在一艘名叫“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當然我還愛你)的無人駁船上,與船正中心位置僅有很小偏差。

這是人類首次實現火箭海上回收,其技術難度非常大。首先要“控得住”火箭的姿態,使其幾乎不發生任何滾轉,在降落過程中一直與地面保持垂直狀態。其次要“瞄得準”,使箭體精確著陸在指定地點,海上回收平臺的面積比較小,它要求的著陸精度在十米之內。最後是要“落得穩”,海上平臺不像地面一樣穩定,要使火箭的速度由初始的1300米/秒減到2米/秒並平穩著地。此前四次回收失敗就是由於火箭姿態或下降速度控制不佳導致的,有人形容其難度猶如“在狂風中讓掃帚柄直立於手掌上”。

難怪這次成功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專門發推祝賀,稱這標誌著美國將繼續保持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空間新領域基金會也發文表示,“獵鷹9號”的這次成功不僅將對航天產業產生影響,也將對未來的人類創新產生影響。

廉價航空時代已經到來?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渴望著探索太空,盡管我們已經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探索火星等一系列壯舉,然而所有進一步的努力,都將受限於兩個字——成本。成本,已經像當初的地心引力一樣,成為人類奔向太空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

此次實現火箭回收的最大意義就在於節約成本,拿“獵鷹9號”火箭來說,其總造價約為6000萬美元,而其推進劑的成本只有20萬美元。所以如果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第一級,可節省資金80%;如果第二級也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發射成本將降至目前的1%。SpaceX的成功後,很多人驚嘆“廉價航空時代已經到來”。

當然,許多專家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從回收火箭到最終降低人類航天成本,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回收技術的成熟並不代表可重複使用技術的成熟,在可重複使用的道路上還有諸如損傷檢測、設備維護、零件替換等一系列複雜工作需要完成。到再發射的過程中,燃料的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他環節的成本才是決定最終成本的主要因素。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斷言火箭發射成本是否就會從此大幅降低,但至少努力的方向不會改變。如果每輛汽車買回來只開一次就毀壞,汽車只會成為富人的享受,航空領域也是如此。沒有可重複使用的話,火箭將永遠都只是大國的玩具。

邁向星際之旅的又一步

SpaceX公司之前制定了“三步走”計劃:第一步,解決進入空間工具有無;第二步,降低進入空間成本,引領航天發射商業化;第三步,移民火星。此次火箭回收成功使第二步計劃取得重大突破,使人類向星際之旅又前進了一大步。

這次成功的影響不僅於此。它證明了宇航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可能引發“成本降低→產業擴張→成本進一步降低”的正向循環,宇航產業可能出現爆炸式增長。

另外這次的成功打破了以往周期長,風險高,巨燒錢的宇航產業必須由國家主導的慣性思維,有巨大示範效果,將刺激大量的風險資本和私營企業投身這樣的行業,民營航天的發展可能會迎來爆點。美國政府一直不遺余力扶持民營航天,航天發展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不管怎樣,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關於未來的沖擊。其實每一代人都在創造未來,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說的那樣,“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尚未流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5

電影《ID4星際重生》的「黑天鵝」 觀影後看立端、其陽

2016-07-11  TWM

英國脫歐公投結果飛出了「黑天鵝」,對全球金融市場投下震撼彈, 而台股中,許多個股在逆境表現亮眼,資訊安全是近期浮上枱面的優質族群,值得關注。

脫歐公投結果出爐當天,我們在鬱悶中走進電影院觀賞電影《ID4星際重生》,「黑天鵝」內容貫穿電影主軸,電影內容反射現實生活劇變的可怕。

脫歐公投飛出了投資的「黑天鵝」,我們無法殺掉「黑天鵝」,但可做好準備,把傷害降到最低。

「黑天鵝」事件是指事前不可預測、事後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一六九七年澳洲發現黑天鵝以前,全世界都相信一件事: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黑天鵝」出現,推翻了過往所有認知。

《ID4星際重生》,六月二十四日於北美上映,時隔二十年,導演羅蘭.艾默瑞奇終於推出續集,上映首周全球創下一億美元票房,榮登國際市場票房總冠軍,我們在意的,不是電影賣座多少,而是電影中所傳達出來「黑天鵝」威力的可怕。

第一集,外星人來襲本就是一次標準「黑天鵝」事件,全無歷史經驗可依循;第二集,經過二十年積累,人類早已強化武裝,自認擁有可以擊敗外星人能力。但超乎預料的,外星人武力科技跳升幅度更大,人類還是無法抵抗,又一次「黑天鵝」事件對人類的考驗。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曾說:「我們對離群值的預測無能為力,這隱含我們沒有能力預測歷史的發展軌跡。」「我花了二十年讓人類做好準備,利用他們的科技強化我們的星球,但終究還是不夠。」這雖僅是電影《ID4星際重生》裡科學家大衛.萊文森的一句經典對白,但對我們面對現實劇變的周延思考,仍具暮鼓晨鐘效應。

電影中人類自認準備萬全,但面對意外造訪的外星人母船,仍驚慌失措,徬徨無助;電影外,金融市場的「意外」也從未停歇,本次英國脫毆公投,不就是如此嗎?

英國脫歐公投前,富時一○○、德國、法國指數分別從六月中低點強力反彈七%、七.八%、八.一%,市場押注留歐明顯;投票當日,歐美股市更是大漲慶賀,S&P漲一.三%、費半漲二.六%、德DAX漲一.九%、法CAC漲二%,金融市場一片樂觀。

然而公投結果脫歐派以五一.九%勝出,降落在市場上,瞬間引爆的恐慌情緒,像極了《ID4星際重生》母船降臨地球的人類恐慌。六月二十三日單日英鎊最多大跌一○%,日圓、美元指數、黃金因避險需求分別大升三%至五%;日圓盤中一度升破一○○整數關卡,日經指數下跌一二八六點,或七.九二%,創十六年來單日最大跌幅。

金融史上,「黑天鵝」意外層出不窮,發生時總會對市場投下震撼彈,讓人措手不及,但人類的團結與智慧最終仍會將危機導入正面方向,平日做好準備還是可將傷害降到最低,電影如此,脫歐公投後的發展也會是如此。

本文由工作夥伴施旭澤(一九八三∼,南加大企業管理研究所)、鄧謦瀚(一九八八∼,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江若寧(一九九○∼,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撰述,由我修訂定稿,恭請一讀:脫歐公投後,超出預期的逆轉,瞬間擊垮全球金融市場,在台股內容中,許多個股具強健體質,在逆境中格外亮眼,資訊安全是近期浮上枱面的優質族群。

一、立端(六二四五)

一九八六年成立,股本九.七五億元,為台灣最大網路安全與流量管理硬體廠,客戶涵蓋多家知名龍頭大廠,與客戶合作開發,提供軟硬體整合的網路安全解決方案。近年雲端、行動裝置及社群網路雖蓬勃發展,但同時新形態網路攻擊也層出不窮,軟、硬體結合防護模式成主流,是立端成長動能來源。

董事長周逸文深耕產業多年,近年布局網路通訊應用平台,與智能聯網應用平台都有亮眼斬獲,而後續工業四.○與智慧城市也不會缺席,多元技術與產品應用因應客戶多樣化需求,產業地位穩固。

隨二○一五年底切入電信級客戶客製化產品,高進入障礙提供立端另一層防護網,成長動能值得期待。

二○一四至一五年合併營收分別為四十五.四億、五十四.四億元,稅後EPS為三.四元、三.二九元;一六年前五月合併營收二十三.五億元,年增二二.四%,第一季EPS為○.六五元。第一季合併負債比四三.五%,流動比與速動比為一八○%及八八%。

二、其陽(三五六四)

二○○○年成立,股本二.○四億元,專注資訊安全、網路流量管理與監控等技術,近年逐步增加國際一級客戶,競爭力與未來爆發性勢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總經理林章安技術背景出身,深知產業發展態勢,著手開發工控等級網路平台,將應用於智慧能源、工業自動化以及車載交通等,未來營運主軸聚焦網路安全及管理應用為主。

其陽在今年Computex展出2016 Best Choice Award得獎產品,顯示產品技術實力,未來將提供電信商兼具儲存與網路安全功能的伺服器,迎接4K2K與大數據時代爆發商機。

二○一四至一五年合併營收分別為十.一億、十三.三億元,稅後EPS為三.六五元、六.一六元,一六年第一季EPS為○.六元;一六年前五月合併營收四.九四億元,年減一○.八八%,但新客戶疊加效應可望下半年陸續發酵。第一季合併負債比四五.四五%,流動比與速動比為二三八%及一四一%,財務體質良好,值得關注。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53

NASA攜手霍金打造微型星際飛船 20年飛到比鄰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攜手,將共同打造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的納米飛行器。據新華社援引英國《獨立報》11日的報道,這一納米飛行器將用20年時間飛到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之一比鄰星。

霍金今年4月12日在紐約宣布啟動“突破射星”計劃,將同俄羅斯商人尤里·米爾納、美國社交網站臉書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合作建造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往比鄰星的微型星際飛船。

據介紹,計劃建造的納米飛行器以電腦芯片“星片”為船體。該芯片僅有二三厘米見方,幾克重,但集成了攝像機、光子推進器、導航和傳輸部件。芯片會安裝上名為“光帆”的超材料布蓬,通過地面發射高能激光助力推進,“光帆”可吸收激光能量,帶動微型飛船前行。

不過,這種微型星際飛船如何“熬過”20年的太空飛行依然存疑,因為宇宙高能射線可能會導致飛船失靈。

報道說,NASA本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一次國際會議上對此提出了3點建議。

一是調整航線避開高能輻射區,但這可能會導致航程增加數年,也不一定能保證飛船不受損;二是在電子元件上加裝保護層,但這會使飛船增重、變大,速度因此降低;三是建議打造能自我修複的“星片”芯片。

“芯片內修複已經被討論很多很多年了,”NASA研究員韓振宇(音譯)說。

報道說,目前相關研究尚處於理論階段,為實現星際飛行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研究者仍有相當多工作要做。

今年8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一篇論文宣布,天文學家發現有類地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距太陽系僅4.2光年。這一所謂“另一個地球”被稱為“比鄰星 b”。次日,“突破射星”計劃宣布將目標對準“比鄰星 b”,以探索太陽系外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23

世界死剩粟米《星際》唔係嚇你

1 : GS(14)@2014-12-09 08:13:27





看《星際啟示錄》,蟲洞、黑洞、重力、五次元等名詞距離我們似乎很遠,但劇中預示的糧食危機,卻已威脅人類。聯合國報告指,2050年全球70億人口將再增加25億,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倍,才能滿足人類需要。但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Amos)指出,「現有農田差不多都已被開發,如果再沒法子增加糧食畝產量,全球營養不足人口將大升五成。」如果強要開發新農田,就一定要砍伐林木;但砍伐林木,其實會導致沙漠化愈來愈嚴重;當沙漠化嚴重,會破壞農田,最終只會導致惡性循環,所以科學家都指出,開發農地不是好方法,只好提升耕作技術,增加田地畝產量。《星際》一劇更預料,未來植物將相繼感染疫病絕種。Amos指,目前科學家對害蟲會否滅絕農作物,仍沒有定論。「世界上只剩下粟米,卻有科學根據。」因為粟米適應力很強,無論熱帶、溫帶都能種植;糧食作物種得最多的是粟米,比大米、小麥都要多,大量粟米用作動物飼料。加上大米、小麥對空氣污染敏感,如果環境污染如劇中嚴重,可能真是會只能種粟米。當然,如果未來耕作技術進步,可能未至於所有農作物絕種;但Amos以電腦模擬運算方式,模擬2050年各國政府若沒有加強空氣污染管制的情況,預測屆時全球農作物產量會減產15%。糧食危機正在向香港步步進逼,因為我們的主要糧食大多依賴進口,過去十年來,大米價格年增5%;其他蔬菜都有約一成增長,糧食價格日增為基層帶來極大壓力。但香港同時亦是世上食肉最多的地方,牲畜飼養消耗世上約四成糧食,吃太多肉,加上浪費食物,才是糧食危機的癥結。再不正視問題,人類早晚要另覓星球生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209/189631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18

星際中「另一個我」地球2.0 可孕育生命

1 : GS(14)@2015-07-26 15:19:50

■開普勒-452b接收的能量和光線,幾乎跟地球相等,又適合儲存水,故被稱為地球2.0。NASA模擬圖



「從今開始,地球不再那麼孤單。」在浩瀚宇宙裏,地球是一顆微塵,但經過多年尋尋覓覓,微塵終於在無盡的星際中遇上「另一個我」。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日宣佈,科學家透過開普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在1,400光年外的宜居帶中,發現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開普勒-452b」。它跟地球接收幾乎相等的能量和光線,適合儲存水,很有可能孕育出生命。


今年正值人類發現系外恒星的20周年,在這時找到開普勒-452b別具意義。NASA科學任務主管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說:「這是我們迄今找到與地球最接近的雙子星,或可稱為地球2.0」。開普勒-452b的直徑比地球長60%,重力是在地球上的兩倍,公轉周期為385天,「一年」的時間只比地球長5%。科學家未能確定它的構成元素,但相信表面有逾半機會有岩石,更可能有活躍的火山。



「幾乎肯定擁有大氣層」

開普勒數據分析員詹金斯(Jon Jenkins)指,開普勒-452b與母恒星之間的距離,比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略遠5%,但它的母恒星卻比太陽光亮20%,因此它接收的光線與地球會很接近,更「幾乎肯定擁有大氣層」,但可能會比地球的厚。至於這顆地球2.0是否擁有水、陽光和空氣等孕育生命的條件,英國諾丁漢特倫大學太空專家布朗(Daniel Brown)推測,由於開普勒-452b與地球接收相同的光譜和光線密度,只要開普勒-452b有大氣層和泥土,地球上的植物也能夠在上面生長;他甚至打趣說人類「放假時可到那裏曬一身健康的古銅膚色」。加上它的溫度適合儲存液態水,故此相信開普勒-452b在宜居帶運行的60億年間,「很有機會孕育出生命」。更令科學家興奮的是,開普勒-452b的母恒星,平均溫度與太陽相若,但「年紀」大15億年,透過觀察開普勒-452b的變化,或能預先窺探地球的末日。參與計劃的科學家考德威爾(Doug Caldwell)認為,開普勒-452b正經歷地球10億多年後的命運,「假如它真是一顆岩石行星,它的位置或顯示已進入失控的溫室效應階段。這顆垂垂老矣的恒星,可能把行星表面加熱至足以令整個海洋蒸發掉,水蒸氣不復存在」。在發現開普勒-452b前,NASA曾視比地球大10%、500光年外的開普勒-186f為地球的孖生兄弟,惟它從母恒星接收的能量,僅及太陽傳送到地球的1/3,令行星的正午暗如地球的黃昏,與地球的相似程度,遠不如今次發現的行星。美聯社/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25/192318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