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火箭都能自己飛回來了,星際旅行還有多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59

 

4月9日,SpaceX公司提供的照片顯示,該公司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獵鷹9號的第一級火箭。(視覺中國/圖)

一枚火箭被發射入太空,這並不是什麽大新聞,然而神奇的是,它又自己飛了回來,並降落在茫茫大海上一個無人控制的駁船上。

這一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被美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變成了現實。

“在狂風中讓掃帚直立於手掌上”

北京時間4月9日4時43分,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搭載“龍”飛船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這次沒有重複前四次的失敗,火箭穩穩降落在一艘名叫“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當然我還愛你)的無人駁船上,與船正中心位置僅有很小偏差。

這是人類首次實現火箭海上回收,其技術難度非常大。首先要“控得住”火箭的姿態,使其幾乎不發生任何滾轉,在降落過程中一直與地面保持垂直狀態。其次要“瞄得準”,使箭體精確著陸在指定地點,海上回收平臺的面積比較小,它要求的著陸精度在十米之內。最後是要“落得穩”,海上平臺不像地面一樣穩定,要使火箭的速度由初始的1300米/秒減到2米/秒並平穩著地。此前四次回收失敗就是由於火箭姿態或下降速度控制不佳導致的,有人形容其難度猶如“在狂風中讓掃帚柄直立於手掌上”。

難怪這次成功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專門發推祝賀,稱這標誌著美國將繼續保持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空間新領域基金會也發文表示,“獵鷹9號”的這次成功不僅將對航天產業產生影響,也將對未來的人類創新產生影響。

廉價航空時代已經到來?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渴望著探索太空,盡管我們已經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探索火星等一系列壯舉,然而所有進一步的努力,都將受限於兩個字——成本。成本,已經像當初的地心引力一樣,成為人類奔向太空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

此次實現火箭回收的最大意義就在於節約成本,拿“獵鷹9號”火箭來說,其總造價約為6000萬美元,而其推進劑的成本只有20萬美元。所以如果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第一級,可節省資金80%;如果第二級也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發射成本將降至目前的1%。SpaceX的成功後,很多人驚嘆“廉價航空時代已經到來”。

當然,許多專家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從回收火箭到最終降低人類航天成本,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回收技術的成熟並不代表可重複使用技術的成熟,在可重複使用的道路上還有諸如損傷檢測、設備維護、零件替換等一系列複雜工作需要完成。到再發射的過程中,燃料的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他環節的成本才是決定最終成本的主要因素。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斷言火箭發射成本是否就會從此大幅降低,但至少努力的方向不會改變。如果每輛汽車買回來只開一次就毀壞,汽車只會成為富人的享受,航空領域也是如此。沒有可重複使用的話,火箭將永遠都只是大國的玩具。

邁向星際之旅的又一步

SpaceX公司之前制定了“三步走”計劃:第一步,解決進入空間工具有無;第二步,降低進入空間成本,引領航天發射商業化;第三步,移民火星。此次火箭回收成功使第二步計劃取得重大突破,使人類向星際之旅又前進了一大步。

這次成功的影響不僅於此。它證明了宇航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可能引發“成本降低→產業擴張→成本進一步降低”的正向循環,宇航產業可能出現爆炸式增長。

另外這次的成功打破了以往周期長,風險高,巨燒錢的宇航產業必須由國家主導的慣性思維,有巨大示範效果,將刺激大量的風險資本和私營企業投身這樣的行業,民營航天的發展可能會迎來爆點。美國政府一直不遺余力扶持民營航天,航天發展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不管怎樣,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關於未來的沖擊。其實每一代人都在創造未來,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說的那樣,“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尚未流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