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mazon創始人貝索斯2.5億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 ,人們又一輪爭論。但談報業命運已經沒有意義了,報業將死問題只是何時死; 真正重要的是專業新聞媒體的命運,新聞永存但將如何存在? 互聯網普及和新媒體形態興起,挑戰專業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這個挑戰的關鍵不是傳統媒體怎麼轉型,也不是未來的專業新聞媒體如何自如運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正常社會對專業新聞報道有永恒的需求,不正常社會尤其如此。只要需求常在,或遲或早,新聞工作者能創造出商業可持續的內容生產方式。 關鍵在於,競爭圖景徹底變了。 互聯網普及,那麼第一步就是全國新聞工作者彼此競爭,前互聯網時代一兩家報紙壟斷本地市場的情況結束。第二步是全世界新聞工作者在最重要的新聞上彼此競爭,正如這一兩年《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金融時報》 、彭博在中國拼盡全力。全世界最好的記者隨時出現在彼此的後院。 社會化媒體興起,意味著新聞業外的專業人士也加入了新聞競爭。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總有一些專業人士,對特定事情的瞭解比新聞工作者更準確及時深入。他們不是新聞工作者,但社會化媒體賦予他們傳播力。 新聞業從藍海變成紅海,競爭無處不在,傳播只需要一個轉發鍵,競爭必會加速趨向贏家通吃。這才是根本性的挑戰。新聞工作者必須反思並重建核心競爭力,與全體同行競爭,與專業人士競爭。 只有一流的新聞工作者才能生存。一流只是生存的前提,平庸是通向消亡的門票。前面是新聞工作者的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取決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新聞工作者。新聞業無需救世主,極其需要自救。 本期值班主編 王爍 | ||||||
i黑馬:這篇文章要跟大家探討一下 " 新 " 新聞的嘗試。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談的 " 新 " 新聞與新聞學歷史上的 " 新新聞主義 " 沒有半毛錢關系,所謂 " 新 " 新聞,乃是互聯網媒介塑造下的新聞形式,正如麥克盧漢所言 " 媒介即訊息 ",在互聯網這個媒介的影響下,新聞的價值觀已然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產品形態的變化。來看下新聞業還有哪些創新機會。
無分享無價值
如果不是《紐約客》的一篇長文,即便是很多美國網絡新聞從業者,也不一定知道 27 歲的 Emerson Spartz。《紐約客》將其稱之為 " 標題黨之王 "(King of Clickbait)。科技網站 gigaom 則為 Emerson Spartz 辯護:
你可以不喜歡 Emerson Spartz 的工作,卻無法忽視他在了解在線內容工作方式方面付出的努力。而現在看來,最終獲勝的就越有可能是他。
Emerson Spartz 的 " 事跡 " 如下:
該公司(Spartz Inc)經手著 30 個網站,這些網站並無統一的美學標準。而有的主頁也是雜亂無章、充斥著舊鏈接,上面未必就會出現有 Spartz 的標誌;流量幾乎完全經 Facebook 產生的,因此,品牌認知相對沒那麽重要。該公司大部分的創新考慮的都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如何推銷和包裝內容。
對 Emerson Spartz 來說,他只在乎兩點:
1、流量、是否有人分享
而對於傳統媒體看重的事實核準、尊重來源等基本 " 行規 ",Emerson Spartz 卻毫不在乎,他說出了或許是 " 新 " 新聞的價值觀:
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如果有人分享,那就是品質。
BuzzFeed 的逆襲
以病毒傳播、倡導分享聞名的網絡新聞站點 BuzzFeed 給很多傳統媒體們上了一課。2014 年 8 月,BuzzFeed 網站流量超過《紐約時報》,成為全美第三大新聞站點。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BuzzFeed 一切為了分享。和大多數新媒體的網站框架一樣,BuzzFeed 同樣在網站頂欄放置熱門新聞和頭條文章,主體頁面被分割為 3 部分。而當你打開某篇文章,上下拖動閱讀時,無處不在的社交分享按鈕讓你極易產生分享沖動。
文章內容上,從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無所不包,但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極易生產病毒式傳播鏈條。
值得註意的一點在於,BuzzFeed 利用 " 創意 " 和 " 話題 ",將之前的橫幅廣告包裝成一條條有趣的新聞,放置在用戶的信息流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查理之死:新聞業的隱喻
Emerson Spartz 旗下網站與 BuzzFeed 的火爆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傳統新聞人的無奈。在美劇《新聞直播室》里,一貫堅守新聞底線的查理斯金納之死實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隱喻。
查理臨死前,其所在的媒體集團 ACN 正在啟動一項新媒體計劃 "URACN",這是一個 app,用戶可以安裝到手機上,隨時隨地拍攝、跟蹤名人,並拍照分享到公共平臺;同時,ACN 設定專門時間報道明星的推文……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新計劃帶動了收視率,並擴大了觀眾群體。
Wonker:新聞百科全書
馬雲那句 "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隨著阿里上市再次被人熱議。而在這些年的新聞行業,夢想破滅的速度已經超過矽谷創業公司成立的速度。有個傳統媒體朋友感嘆:聽過了太多大道理,依然無法轉型互聯網媒體。
然而理想主義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嚴肅新聞,特別是政治新聞日漸雕零的今天,一個名叫 Wonker 的網站讓人眼前一亮。
針對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網頁包括以下幾大部分:事件核心;事件中多方的態度;事件的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線。這種版塊設計讓人一目了然了解事件的基本過程。
或許有人覺得這個架構類似於維基百科,但 Wonker 還有著內容策展的功能,類似於 Quora 或知乎,以開放式的用戶問答展現展現事件的核心觀點,多方態度,事件歷史。同時,由於這些話題時刻保持開放,這也使得每條政治新聞都保持內容更新和完善。
在全球新聞研究領域頗有盛名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曾在 2013 年發起一個討論:What Is Journalism For?參與討論的既有傳統報人,也有新媒體新貴;有新聞學院教授,也有博客記者自由寫手;有著名節目主持人,也有即將入讀新聞學院的大學新生等等。他們的回答其實並不重要,真正讓我們欣慰的是:新聞業這個幾乎與人類社會同時發展起來的古老行業,到現在還有無數個創新的機會。
這可能是舊世界的結束,也必然是新世界的開始。
本文來源:科技門(微信號:kejimen) 原始出處: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