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聞業仍有無數創新機會:幾個有趣的“新”新聞嘗試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1/148861.html

i黑馬:這篇文章要跟大家探討一下 " 新 " 新聞的嘗試。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談的 " 新 " 新聞與新聞學歷史上的 " 新新聞主義 " 沒有半毛錢關系,所謂 " 新 " 新聞,乃是互聯網媒介塑造下的新聞形式,正如麥克盧漢所言 " 媒介即訊息 ",在互聯網這個媒介的影響下,新聞的價值觀已然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產品形態的變化。來看下新聞業還有哪些創新機會。 
 

\無分享無價值 

如果不是《紐約客》的一篇長文,即便是很多美國網絡新聞從業者,也不一定知道 27 歲的 Emerson Spartz。《紐約客》將其稱之為 " 標題黨之王 "(King of Clickbait)。科技網站 gigaom 則為 Emerson Spartz 辯護:

你可以不喜歡 Emerson Spartz 的工作,卻無法忽視他在了解在線內容工作方式方面付出的努力。而現在看來,最終獲勝的就越有可能是他。

Emerson Spartz 的 " 事跡 " 如下:

該公司(Spartz Inc)經手著 30 個網站,這些網站並無統一的美學標準。而有的主頁也是雜亂無章、充斥著舊鏈接,上面未必就會出現有 Spartz 的標誌;流量幾乎完全經 Facebook 產生的,因此,品牌認知相對沒那麽重要。該公司大部分的創新考慮的都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如何推銷和包裝內容。

對 Emerson Spartz 來說,他只在乎兩點:  

1、流量、是否有人分享

而對於傳統媒體看重的事實核準、尊重來源等基本 " 行規 ",Emerson Spartz 卻毫不在乎,他說出了或許是 " 新 " 新聞的價值觀: 

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如果有人分享,那就是品質。

BuzzFeed 的逆襲

以病毒傳播、倡導分享聞名的網絡新聞站點 BuzzFeed 給很多傳統媒體們上了一課。2014 年 8 月,BuzzFeed 網站流量超過《紐約時報》,成為全美第三大新聞站點。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BuzzFeed 一切為了分享。和大多數新媒體的網站框架一樣,BuzzFeed 同樣在網站頂欄放置熱門新聞和頭條文章,主體頁面被分割為 3 部分。而當你打開某篇文章,上下拖動閱讀時,無處不在的社交分享按鈕讓你極易產生分享沖動。  

文章內容上,從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無所不包,但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極易生產病毒式傳播鏈條。  

值得註意的一點在於,BuzzFeed 利用 " 創意 " 和 " 話題 ",將之前的橫幅廣告包裝成一條條有趣的新聞,放置在用戶的信息流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查理之死:新聞業的隱喻  

Emerson Spartz 旗下網站與 BuzzFeed 的火爆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傳統新聞人的無奈。在美劇《新聞直播室》里,一貫堅守新聞底線的查理斯金納之死實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隱喻。

查理臨死前,其所在的媒體集團 ACN 正在啟動一項新媒體計劃 "URACN",這是一個 app,用戶可以安裝到手機上,隨時隨地拍攝、跟蹤名人,並拍照分享到公共平臺;同時,ACN 設定專門時間報道明星的推文……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新計劃帶動了收視率,並擴大了觀眾群體。

Wonker:新聞百科全書 

馬雲那句 "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隨著阿里上市再次被人熱議。而在這些年的新聞行業,夢想破滅的速度已經超過矽谷創業公司成立的速度。有個傳統媒體朋友感嘆:聽過了太多大道理,依然無法轉型互聯網媒體。 

然而理想主義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嚴肅新聞,特別是政治新聞日漸雕零的今天,一個名叫 Wonker 的網站讓人眼前一亮。

針對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網頁包括以下幾大部分:事件核心;事件中多方的態度;事件的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線。這種版塊設計讓人一目了然了解事件的基本過程。

或許有人覺得這個架構類似於維基百科,但 Wonker 還有著內容策展的功能,類似於 Quora 或知乎,以開放式的用戶問答展現展現事件的核心觀點,多方態度,事件歷史。同時,由於這些話題時刻保持開放,這也使得每條政治新聞都保持內容更新和完善。  

在全球新聞研究領域頗有盛名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曾在 2013 年發起一個討論:What Is Journalism For?參與討論的既有傳統報人,也有新媒體新貴;有新聞學院教授,也有博客記者自由寫手;有著名節目主持人,也有即將入讀新聞學院的大學新生等等。他們的回答其實並不重要,真正讓我們欣慰的是:新聞業這個幾乎與人類社會同時發展起來的古老行業,到現在還有無數個創新的機會。 

這可能是舊世界的結束,也必然是新世界的開始。

本文來源:科技門(微信號:kejimen) 原始出處: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