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百姓放到劇場,把明星扔到戶外” 中國真人秀的生存之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06

大多數觀眾看《與星共舞》是為了看明星,周傑倫當時的女友昆淩是“賣點”之一。為了說服從未上過大陸真人秀且不會跳舞的昆淩,總制作人徐向東發短信:“這麽美的女子,你要結婚了,你不想把最美好的一面保留下來嗎?”昆淩被打動,參加了節目。 (燦星供圖/圖)
5年歐美模式節目的訓練之後,燦星制作總裁金磊學會了:真人秀要追求“失控”。帶動收視率的,恰恰是“失控”的選手。
導師怎麽選?“大眾化的達人類真人秀,最合適的明星就是雜家,什麽都能點評兩句。”燦星制作副總裁陸偉說。
2014年底,中國各大衛視在各自的2015年節目廣告招標會上,紛紛拋出它們的重頭戲,重中之重無一例外是:真人秀,真人秀,真人秀。來自招標會上的統計,2015年將有近200檔真人秀節目加入拼搶收視率的大軍,這一數字是2014年的5倍。如果按一檔真人秀播出一季13期、每期90分鐘算,相當於觀眾要不眠不休看5個月,才能把這些節目全部看完。
從已公布的真人秀名單看,才藝選秀節目最少:目前只有《中國達人秀》和《出彩中國人》;歌唱類節目次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最美和聲》、《我是歌手》;戶外真人秀的數量最多,除《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已經“成名”的,各大衛視都不甘示弱,東方衛視就有四五檔戶外真人秀推出,形成“我要”系列——去極地、登珠峰、去探險、去太空,浙江衛視吃了“跑男”甜頭,還將推出《真愛在囧途》、《陌路大作戰》、《回到公元前》三檔,一向走“劇行天下”的安徽衛視,也一口氣推出7檔戶外真人秀。
競爭已白熱化,到底做一檔什麽樣的真人秀才能勝出?
“好的真人秀節目現場必須是失控的”
“我們有一個理念是失控,一個好的真人秀節目現場必須是失控的。”《中國好聲音》導演金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選手最後沒有選那英和楊坤,結果兩個導師都哭了,誰都沒料到,事先也安排不出來,這就是失控。
金磊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燦星文化傳播公司(以下簡稱燦星)制作總裁。燦星的真人秀,可以簡單分為三種類型:音樂選秀、舞蹈選秀、才藝選秀。模式大同小異:海選出選手,節目組用VCR、跟評委現場對話等方式,挖掘他們的人生故事,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讓觀眾看到“人”,這樣形成了“中國好”系列:《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舞蹈》。
“以前的節目是看不到‘人’的,要麽唱,要麽跳,要麽搞笑,但沒有個體的細節和情感。”金磊說。現在,他們學會放大細節,每個選手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甚至報名簽字時的筆跡,手寫的動作,都有鏡頭記錄。“好聲音”僅四個評委就有八臺機器拍攝,不錯過每一個細節。
2010年,東方衛視引進荷蘭版權,推出《中國達人秀》,金磊是導演,那是他第一次接觸來自歐美的頂級真人秀制作團隊。經過5年歐美模式節目的訓練,他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以前做綜藝節目,他們追求的是要讓錄制現場“可控”,而現在強調的是“失控”。
“達人秀”時期,挑選手,金磊和團隊也更傾向選那些“可控”的選手——會唱歌、會跳舞,有才藝。後來他發現,帶動“達人秀”收視率的,恰恰是一些“失控”的選手。
一夜爆紅的鴨脖夫婦就是這樣:周彥峰、許娜一起報名“達人秀”,妻子許娜唱歌沒什麽特色,報名階段就刷了下去,丈夫周彥峰唱得也不怎麽樣,但他會口技,會吹樹葉,還會發出像殺豬一般的嚎叫。導演組覺得周彥峰有點意思,但只想讓他做節目的佐料。
周彥峰扮成一頭豬表演完後,三位評委集體給他打了“X”,也就是不通過。周彥峰一下子懵了,隨後在舞臺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在他“失控”的狀態下出來的——他委屈地說,我是有夢想的,就是希望老婆上臺來唱歌,你們三個一拍,把我的夢想都拍沒了。他接著講述了他老婆對唱歌癡迷的故事,最後他取下豬頭面具說:“我為我老婆裝什麽都可以。”
這對貧賤夫妻感情堅守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當年創下了微博的轉發紀錄,意外成為第一季“達人秀”最出彩的部分。
2012年,燦星與浙江衛視合作,推出了成名作——《中國好聲音》,這時金磊團隊逐步學會了有意識地“造成失控”、有效地呈現“失控”。
吳莫愁是“好聲音”第一季學員。她在節目中講到父親早年去世,照以前的做法,這段可以形成“藝術人生”的高潮,但金磊把這一段剪光了,直到決賽,才為吳莫愁設計了一個大篷車上的才藝表演。這其實是在向她的父親、一個大篷車表演者致敬。
“好聲音”第一季有一位學員劉悅,過去是給楊坤遞話筒的,她下場時,楊坤從導師席上站起來,走到臺前說,今天我來給你遞一次話筒。劉悅當場就失控了,淚流滿面。
“好聲音”第三季,導師汪峰組的終極對決,人氣選手、新疆歌手帕爾哈提被分到跟選手王卓PK。帕爾哈提不會唱中文歌,王卓一句句教他唱。在汪峰要舉起勝利者帕爾哈提的手,宣布他晉級時,帕爾哈提堅持自己能唱好,應歸功於王卓,晉級的應該是王卓。他使勁按住汪峰的手,不讓他舉起來。鏡頭給了帕爾哈提和汪峰兩只互相用力、青筋暴起的手五秒特寫。
耿斯漢也是“好聲音”第三季學員,90後。他在臺上說:之前導演組讓我填誌願,如果四個導師都轉身,我的選擇是什麽?我填的都是:汪峰、汪峰、汪峰。以前綜藝節目的選手表達大多含蓄委婉,耿斯漢這樣的90後,卻會非常直接表述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不怕得罪其他三位導師。
“這是真人秀節目所需要的。”金磊希望找到更多像耿斯漢這樣的選手。他把目光放到整個大華語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傳統“選秀重鎮”不再是金磊關註的重點,他更願意去二、三線城市找人。他認為,選秀重鎮出來的學員很“可控”,“他們上過各種各樣的節目,被灌輸過各種理念,知道導演要什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油’”。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爸爸和孩子找食材、做飯,觀眾看得多了,第二季,導演謝滌葵決定讓爸爸之間的比拼強度更大,泥地足球賽、鐵人五項、摔跤等紛紛上演。他的另一層考慮是,第二季的小孩性格相對內向,用更強的刺激才能讓他們的性格完全展露。 (CFP/圖)
請來一線大牌,能不能保證紅?
2015年元旦剛過,新婚的周傑倫加盟《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的消息就迅速登上娛樂頭條,“好聲音”官方微信的點擊率當天超過十萬次。請來周傑倫當導師當然很重要:他在華語樂壇夠分量,與模特昆淩新婚又足夠有話題。
但是不是所有真人秀節目請來一線大牌都適用?燦星制作副總裁陸偉不這麽看。他提到幾檔真人秀:《中國最強音》、《造夢者》、《我看你有戲》,都請了大牌,但收視、反響平平,“不是因為導師不行,而是節目類型和導師定位發生了偏差,這幾個節目都不是以專業水準取勝的,是以稀奇古怪的才藝取勝的。”陸偉說。
《中國最強音》的導師陣容強大:章子怡、羅大佑、陳奕迅、鄭鈞。節目的原版是美國的《X元素》,陸偉對該節目非常了解,當時燦星差點就買了這個模式,最後被湖南衛視買走。陸偉分析,這個節目本質上是歌唱版達人秀,“X”指的是不可知的因素,不是因為唱得好,而是某個點,可能是很奇怪的點,讓導師喜歡,就可以通過。
令陸偉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白酒銷售員,性格直率,跟導師能開玩笑,但是歌唱得非常差。放在“達人秀”的舞臺,這就是一個喜劇型的選手。當讓羅大佑、陳奕迅、鄭鈞這樣的專業音樂人從音樂角度點評時,他們卻面露難色,無從下手。
“請導師的核心,是要找到合適的定位。越找到專業的導師,就越需要用專業的選手去吸引他。像《中國最強音》這樣的真人秀,找一個陳奕迅,他專門負責點評選手的音樂就可以了,剩下應該搭配像汪涵、孟非、高曉松這種類型的人。大眾化的達人類真人秀,最合適的明星就是雜家,什麽都能點評兩句。”陸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導師間的配合也很重要,“好聲音”的法則是——導師之間彼此要熟悉,本身私交就不錯。陸偉解釋,在導師搶人這個環節,如果彼此不熟,很多時候沒有辦法遵照真實想法,“比如我要跟劉歡搶,我跟劉歡不熟的話,話會說得很客氣,但要是跟他非常熟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
男女導師比例也有學問。原版《The voice》是三男一女配置,“好聲音”第二季嘗試兩男兩女搭配,起用了那英、張惠妹和汪峰、庾澄慶組合,後來發現並不成功,三男一女時,女導師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和特別,但是兩女配置,女導師的功能重複,兩者表現都受壓制,反而不理想。
看明星,也看看舞蹈
2015年1月起,徐向東一直忙於一檔舞蹈真人秀:《與星共舞》,這檔節目每周日晚十點在東方衛視播出。徐向東是星空傳媒副總裁,也是《與星共舞》總制作人。這檔節目的原版是美國ABC電視臺熱播的《Dancing with the stars》。
從2006年擔任東方衛視《舞林大會》導演開始,徐向東做了八年舞蹈真人秀,包括引進歐美版權制作的兩檔真人秀:專業舞者比拼的《舞林爭霸》,這檔節目最初在東方衛視播出,後來賣給浙江衛視,更名為《中國好舞蹈》;另一檔就是《與星共舞》。
“好舞蹈”的賣點是“造星”——把平民舞者打造成舞蹈界巨星。《與星共舞》的賣點則是明星的成長與蛻變。“你會發現一個不會跳舞的人,他的變化,對舞蹈的愛,以及當中的一系列故事。”《與星共舞》導演曲清說。
和唱歌比,舞蹈是小眾的門類。到目前為止,《中國好舞蹈》和《與星共舞》都不賺錢。做舞蹈真人秀,徐向東希望“推動舞蹈的產業鏈,改變舞蹈界的生存狀態”。舞蹈界現在的狀況是:楊麗萍一場演出出場費15萬,而這僅相當於中國一個三線歌手的出場費。
小眾的門類,要用大眾化的方式來包裝。2015年1月25日,熱播偶像劇《何以笙簫默》男主角鐘漢良客串了一回《與星共舞》的評委,這期《與星共舞》創下了開播以來的最高收視率:1.18。徐向東看得明白,對於大多數電視觀眾而言,他們收看《與星共舞》的目的就是看明星。
按照原版要求,《與星共舞》需要邀請13位明星來比賽。明星不一定要大牌,但一定要有特點、話題、故事。徐向東首先想到了周傑倫當時的女友昆淩。但說服從未上過大陸真人秀、身份特殊、不會跳舞的昆淩,並不容易。徐向東給昆淩發了無數短信,其中一條寫道:這麽美的女孩子,你要結婚了,你不想把最美好的一面保留下來嗎?昆淩被打動了。
曲清的主要工作是為13位明星設計故事。原版節目設計的故事大膽聳動,比如兩個明星最後還鬧出了緋聞,但這樣的設計不適合中國,曲清改為按照明星原本的變化走向來設計。
她為昆淩設計了三期成長故事:第一集,她是誰。很多人只知道她是周傑倫的女朋友,節目組就通過VCR告訴觀眾,這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混血模特,還特別拍攝了她在臺北街頭餵流浪狗的鏡頭。
第二集講昆淩的兩難。導演組設計了昆淩與經紀公司開會,後者不同意她在原本就很忙的工作安排中再增加一個舞蹈節目,但昆淩堅持。導演組還為她設計了各種場景,讓她抓緊一切時間練舞。“給她塑造一個愛工作、獨立、有自己事業,而不是躲在周傑倫身後的女孩形象。”曲清說。
第三集,昆淩要結婚了,不得不提前退出《與星共舞》,導演組為她趕出一段離別感言:舞蹈太有魅力了,我不舍得離開你們,但是我還是要離開,因為生活和愛本身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要去完成它。昆淩也被這番為她準備的感言感動,她邊說邊哭,跳完最後一支維也納華爾茲,離開舞臺。
比起昆淩,曾經的“超女”何潔的成長故事更為完整。徐向東找到何潔時,她生完小孩,身材還沒有恢複,陷入產後憂郁中。經紀人給她接過減肥茶的廣告,她一看就崩潰了:“我現在就是個胖子!”徐向東一句話打動了何潔:我們讓你用舞蹈來減肥,讓你回到少女時代。
何潔因此形成了兩條故事線:她要在節目過程中減掉八斤,用跳舞找回自信;她是一個新媽媽,要回到少女時代。最初,何潔上場跳舞,穿的舞蹈服都包得很嚴實,漸漸地,她敢穿超短裙了,還戰勝了其他明星,舞蹈讓她找回了自信。
《與星共舞》還有一個特點:全程直播。這也有助於制造“失控”,明星跳得好不好,現場會發生什麽突發狀況,都是未知的,這也增加了明星表演時的緊張感。

《奔跑吧,兄弟》背後有編劇的設計:每期圍繞一個明星發展故事,其中穿插搞笑元素。過程類似拍電視劇。《奔跑吧,兄弟》的編劇就是大熱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編劇。 (CFP/圖)
爸爸去哪兒:戶外真人秀大改造
曲清也接觸過韓國戶外真人秀。2014年,她與韓國SBS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Running Man》團隊合作了一個半月,進入實拍階段,準備在東方衛視播出,取名為《奔跑吧,英雄》,因為版權問題,這檔節目最終被浙江衛視買走,就是後來大熱的《奔跑吧,兄弟》。
“把老百姓放到劇場,把明星扔到戶外”是曲清後來與同行們總結出的適合真人秀的方向。她介紹,在《Running Man》中,韓國人的玩法是讓他們的明星坐公交車,到商場、遊樂園做遊戲,機位有意識捕捉把他們做出的普通人會有的反應。
編劇在一檔戶外競技真人秀中的角色至關重要,“跑男”的編劇是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編劇。通常的做法是,一個主編劇,配置四五個編劇助理,根據每個明星的特點寫故事。每一期都有個主要的明星作為主線,他碰到困難,其他的人來幫助,再把搞笑的元素穿插其中,完全按照電視劇的感覺來拍。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是把“明星扔到戶外”的範例,它的原版是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2013年,《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開播,平均收視高達4.671,第二季的平均收視也達到3.311,一時之間,《爸爸去哪兒》成了一種“現象級”節目。
《爸爸去哪兒》的總導演謝滌葵,此前擔任過《鄉村發現》、《變形計》的制片人,這些節目都是戶外拍攝。拿來韓國原版學習,謝滌葵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節奏太慢。”他分析,韓版的播放時間是下午5點,屬於一邊做飯一邊看的時間,觀眾可以隨進隨出,所以一個環節可以播二三十分鐘,而中國版的播放時間是每周五晚上九、十點的黃金時間,競爭激烈,節奏慢就會出問題。
謝滌葵保留了韓國模式的大模樣:五個明星帶著孩子出去玩,明星的選擇照顧各個領域,王嶽倫是導演,郭濤是演員,張亮是模特,田亮是體育明星,林誌穎則是偶像歌星。
接下來首先要做的是加快節奏:一個環節播十多分鐘,馬上就切入下一個環節。節奏加快,素材的選擇就要更豐富,謝滌葵團隊將韓版設計的兩天一夜行程拉長為三天兩夜。韓方認為這樣會違背原版節目的初衷,謝滌葵堅持自己的意見。最終,拍攝片比達到1000∶1,素材豐富,節目更緊湊。從觀眾反應來看,這樣的效果挺好。
在拍攝地的選擇上,謝滌葵也與韓方分歧很大。韓方希望他們選擇一些很自然、普通的小山村,營造一種普通人家的感覺。但謝滌葵認為,環境一定要特別,最好是體現地域特色的景觀地區,才能吸引觀眾收看,他選擇了沙漠、東北雪鄉、雲南水鄉,這些地方在《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迅速成為當地的旅遊熱門。
《爸爸去哪兒》也為每一對爸爸、孩子配置編劇,這些編劇更像是環節設計者,他們在與爸爸們充分聊天後,對孩子可能的行為進行預判,也追求“失控”的效果。第二季中,曹格的一對兒女Grace和Joe親密無間,但也不時鬧鬧小矛盾,黃磊的女兒多多八歲,在幾個小孩中年紀最大,喜歡照顧比她小的孩子。編劇設計了一個環節:多多帶著Grace和Joe去市集,用有限的錢為爸爸媽媽買禮物,預判他們會在中間產生一些小摩擦。到了市集,Joe為了省錢,自己喜歡的小水槍沒舍得買,妹妹Grace卻把錢花光了,給自己買了玩具,兄妹倆因此發生了矛盾,一氣之下,哥哥把妹妹推到了地上。場面眼看就要失控,這時多多發揮了大姐姐的作用,上前化解了兄妹倆的矛盾。
韓版中,兩季都有相同的幾對明星家庭,觀眾看著他們在節目中成長。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籌備時,謝滌葵聽了很多意見,最多的聲音是:第一季的爸爸小孩很火了,保險起見,應該繼續用,韓國方面也這樣堅持。謝滌葵認為,要把節目做成長效的品牌,不能只是依靠現有的熱點。另一個現實原因是,“爸爸們”火了之後,價格和檔期都難以控制,這和韓國不一樣:韓國三大電視臺KBS、MBC、SBS非常強勢,藝人們要依靠電視臺生存。“中國的電視臺不是,明星很強勢,大牌的明星有很多的權力。”謝滌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第二季中,他起用了新的明星爸爸和孩子。
在謝滌葵的眼中,比起歐美模式,韓國模式有自己的優勢,“跟中國都是重家族的文化圈,有很多感情的共通點,再加上這麽多年韓流流行,中國觀眾大量接受的是韓國的模式,對韓國特色的東西不排斥。”他說。
螞蟻金服彭蕾:不是把金融放到互聯網上就是互聯網金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8/153685.shtml
導讀 : 在2016中國(杭州)“互聯網+”金融大會上,螞蟻金服CEO彭蕾首度闡釋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門檻,結合2015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熱門事件,解析了什麽是合格的互聯網金融,以及螞蟻金服的發展邏輯。
i黑馬訊 1月8日消息,在2016中國(杭州)“互聯網+”金融大會上,螞蟻金服CEO彭蕾提到2012年以來,P2P行業出現的違約現象,促使人們更加深入思考一個問題:什麽是合格的互聯網金融?
彭蕾認為,從螞蟻金服的實踐來看,互聯網金融並沒有偏離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主要集中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商業驅動、為商業服務。二是要具備兩個能力,即觸達資金兩段、安全傳導資金的能力,與風險甄別和控制的能力。
“不是把金融放到互聯網上就是互聯網金融。沒有銀行、傳統金融機構的沈澱與積累,互聯網金融就是空中樓閣”,彭蕾說。
以下是演講全文(有刪減):
這兩年互聯網金融話題特別熱,有一種言論說,“互聯網顛覆一切”,互聯網金融將會改變一切。其實我們特別清楚,如果沒有傳統金融機構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作,我們互聯網也是無米之炊。在當下金融變革時期,如何實踐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怎麽共同融合、互相助力,怎樣向傳統金融機構學習嚴謹、專業的金融能力,互聯網金融怎麽借鑒技術和大數據和風控各方面能力,怎麽樣做轉型。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什麽叫合格的互聯網金融。金融行業本身的歷史非常漫長,對於互聯網以及金融本質和風控的探討都是永無止境的話題。互聯網金融是剛剛熱起來的話題,現在談它的真偽,給它下任何結論都是不健康的。發展中國家僅僅40%的家庭有儲蓄,發展中國家信貸需求的個體只有21%的比例是通過正規渠道來解決融資需求,剩下79%是通過地下錢莊和融資借貸,中國72%的成年人不能正確理解風險分散,通貨膨脹這樣一些金融概念。這說明中國金小白非常多,里面有巨大的機會,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作為金融從業者,在怎麽管理投資者適當性方面,其實還是非常艱巨的挑戰。
普惠金融任重道遠,互聯網金融給普惠金融帶來希望。最近為什麽會傳來這麽多P2P平臺,或者媒體看到出現眾多的違約?這兩年跑路被更高頻率的提及,這個背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今天分享我們對技術的理解。
互聯網特點聚合效益和傳播效益,無論在互聯網做什麽,好和不好都是具有很強烈的放大效應,很容易把人聚起來,也很容易傳播開。放在金融領域里面,對這個行業本身帶來風險也是成倍放大。那麽這些是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其實我們是持有保留意見。現在看到很多公司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卻帶有傳銷的特質。那麽,我們可能要思考,站在今天的階段怎麽看透它,怎麽防範它,怎麽回到普惠金融的初心?
從余額寶之後,互聯網金融變成很熱的話題,余額寶的迅速成長,它的背後對接著一個巨大的消費場景,今天很多人為什麽去用余額寶?每當用戶在淘寶消費,比如說去年的雙十一,912億成交額當中,其中好幾百億是余額寶用戶。其實,余額寶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創新,只是因為有這樣巨大消費場景,與貨幣基金對接起來,才會有這樣的效益。今天和很多金融創新的時候,問自己的問題創新的源泉來自於哪里,這個問題需要被好好回答。
螞蟻金服的發展源頭在於“支付寶”
對於螞蟻金服的互聯網金融之路,其實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具備一個“最後一公里”的技術能力,和它解決最後一公里金融需求的出發點以及這樣一些技術實力。
支付寶在11年前開始發展的時候,解決的是網購支付環節重要命題--信任問題。這個環節其實看上去是擔保交易,但它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非常清楚,對於網購出現,對於整個互聯網支付效益提出很高的要求。
今天分享的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螞蟻金服的實踐從哪里來,從什麽樣方式走到這里來,未來以這樣的方式會變成什麽樣的方式?未來再去怎樣發展?
其實一切的源頭在這,支付寶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支付問題的時候,對整個效率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有了今天的成績。今天由於互聯網機構的出現,在支付行業會誕生這樣的需求和機會,使得雲計算的計算能力成為互聯網金融一個非常底層必須要具備的基礎能力。
關於風險方面。我這里所說的風險不是金融的風險而是互聯網技術所面對的挑戰。互聯網開放的環境,面臨著很多攻擊的風險,每天網上有很多黑客遭受攻擊,對於互聯網機構而言,對我們這樣機構而言基於雲計算安全能力有很高的挑戰,這個反而促使支付寶整個安全的能力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安全以後便是成本。互聯網成本是海量,碎片化的,如果成本很高,很難去做到可持續。為了讓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對互聯網支付成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今天螞蟻金服已經徹底去掉IOE,用自己的研發的數據庫,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用不斷提高技術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可以做到單筆技術成本2分錢,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成本很高,今天做互聯網金融也是難以為繼,隨著支付成本降低,做到優惠,給到用戶,用戶也是很小微,他們沒有辦法承擔很高的成本,把用技術創新帶來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優勢回饋給用戶,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
講完支付以後,看一下螞蟻小貸。在今天,螞蟻金服的小貸業務,經歷了四五年時間,貸款余額並不高,現在300多億。貸款客戶數約200萬。余額單戶戶均非常低,淘寶上面的創業者,小賣者,對接小微平臺的創業,基於大數據的風控能力以及創新技術觸達客戶的能力,更方便觀察他的懂愛。甚至老板信用好壞,都能夠通過網上的經營行為可以做出分析。螞蟻小貸、網商銀行風險控制的模型,3分鐘申請,1秒鐘到帳,中間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幹預。
關於風險流程的控制,可能很多朋友會疑問,你沒有網點怎麽識別客戶,怎麽去觸達客戶,怎麽去做貸後的監控和管理呢?實際上,我們完全用一套非常嚴謹的網上模型,有入門門檻,對他進行預測,他的流水情況怎麽樣,交易情況怎麽樣,服務客戶的能力水平怎麽樣,例如,我們現在有一個模型,已經識別張三只能貸10萬元,而李四商家信用比較好,可以貸15萬元。把許可放開以後,用戶在一分鐘之內貸到10萬和15萬,不需要做額外的工作。
我們再來看螞蟻金服在做的理財產品。從最早的余額寶到今天招財寶,以及去年8月份,我們發布了螞蟻聚寶。我們是面對那些70%多對金融術語對金融不太了解的小白客戶,主要專註於底層,不會進行很複雜的軟件操作,風險識別能力比較弱的人群。為什麽是這些用戶?螞蟻金服就是專註於“小確幸”這三個字。為海量的小白用戶和風險能力承受比較低的用戶提供服務。就我們內部的業務考核來說,我們定的KPI不是規模也不是利潤,是每一個客戶存續時間。比如你有一個螞蟻金服的理財帳戶,希望這個帳戶傳給你的女兒、你的外孫,這樣傳下去,外面有錢賺的時候過去,但是收益不好的時候過來。這是一個理念,它在實踐當中碰到很多挑戰——因為外面的誘惑太多,到處都是高收益,到處各種各樣的機會,需要去識別。
基於這樣的理念和特點,我們有自己的指導原則。第一就是,產品本色,即不要有一大堆花俏的術語,我們要直奔主題,第二就是“說人話”。第三就是,風險提示。一定要讓用戶知道風險自負。第四就是,互動教育。在社區在網上怎麽分享怎麽交流,怎麽識別風險,怎麽管理適當性等等。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
前面是我們自己的一些實踐,接下來看一下基於實踐看到的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和門檻,無論講余額寶的案例也好,還是螞蟻小貸案例也好,金融本質之一,都是由商業驅動,並且為商業服務,沒有一個無緣無故的金融,你在那玩一個金錢遊戲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衡量金融行業創新標準並不是賺錢與否,而是能不能夠對實體經濟和普通人的生活能夠有促進作用,能否促進社會的進步。
金融機構有兩個非常核心的能力,從簡單的問題出發不斷構建能力,觸達資金兩端,投資端和融資端,數以億計的用戶怎麽管理,不斷實踐去教育。對於融資端資產風險,到底拿錢幹什麽,甚至融資者本身的信用問題這些是我們考量,同時在投融資兩端資金傳導,風險按照什麽樣的規律在扭轉,這是我們思考的。類似於大的宏觀金融理念的趨勢,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影響,在螞蟻金服,我們會第一時間成立專項的小組,研究這個層面對平臺上,為平臺上大量很小的投資者提早做防範和布局。
總的來說,互聯網金融的門檻是一家三點。1、普惠金融的初心。今天做這個事究竟自己想賺錢還是實實在在解決社會問題?以及是否解決了一個普遍意義上用戶需求的問題。2、技術能力。今天對付黑客技術的穩定性,包括成本這些有沒有辦法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3、基於大數據風險甄別能力。
對於市場的信息披露是否能夠做到透明和及時以及真實?這個特別重要。我們的結論就是,互聯網金融絕對不是搬家的遊戲,只是把金融這個東西搬到網上就可以,一定考慮互聯網有特殊性,聚合性和傳播效益,它的技術,需要用到這樣的專業能力,也有非常強的專業的要求和更高的門檻。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它對於從業者的初心,以及他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缺一不可。都需要達到門檻。在轉型中,中國新經濟需要新金融,需要合格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同事,互聯網金融也需要得到支持,例如“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互聯網金融能不能跟上步伐?對這個時代,對這個社會轉型變革沒有做到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是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需要去思考的。
最後再說一句,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本質,從這個額角度,行業自律很重要。希望所有從業者一起共同發揮自己的創新,帶著自己的敬畏之心不斷提升能力,真的服務小微群體和個體的消費者,真的可以因為這一群人的存在讓國家和社會,讓這個行業變得有所不同!
中國投資簡政放權一放到底 非負面清單項目只需備案
新華社18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明確,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除目錄範圍內的項目外,一律實行備案制,由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向備案機關備案。
此外,還要建立企業投資項目管理權力清單制度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責任清單制度,將各級政府部門行使的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職權以清單形式明確下來,厘清各級政府部門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職權所對應的責任事項。

對於這一新模式,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針對這一文件做解讀時表示,實行這一模式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要以清晰、完善、可操作的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等準入性政策條件為前提;二是要以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基礎,對失信企業實行聯合懲戒、對守信企業實行聯合激勵;三是要有全面、高效、有約束的監管、處罰制度為保障。
中國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也曾強調,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制度明確了政府有權幹什麽,不該幹什麽,應該如何監管市場。它確保了公權力的公正性、公開化和透明度,是明確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重要制度安排。
記者了解到,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地方上已有實踐。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後,正式啟動針對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此之前,中國對企業投資執行的是審核制,雖有產業指導目錄指引,但企業在確定投資方向時,還是經常會遭遇準入困境。
2015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廣東省開展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試點,要求廣東省通過1~2年的時間試點,為全國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作為國家發改委批複的首個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省份,廣東也是全國率先實行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省份。從2015年3月1日起,廣東省正式實施《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清單管理的意見(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政府監管清單“三份清單”格外引人註目。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有助於提高監管效率,降低企業決策成本。“三份清單”的出爐,意味著企業在廣東投資將“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行政審批權責“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監管則“法定職責必須為”。
廣州市政協常委曹誌偉曹誌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權力清單(行政審批清單)規範了政府的行政審批權力和標準,優化了審批流程,讓企業不再遇到“旋轉門”、“彈簧門”;責任清單(政府監管清單)明確了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而負面清單,使企業能夠“法無禁止皆可為”,明確和擴大了非國有企業可投資範圍和投資決策自主權,讓企業投資少走彎路。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僅企業辦事方便了,職能部門也如釋重負。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一位廣東政府部門的負責人說,很多時候是否應審批很難把握,不批可能說不作為,批了又有可能犯錯誤,現在政府對什麽能批、什麽不能批給出明確的界限,職能部門的工作也輕松了。
除了上海和廣東,東北老工業基地也已經開始投資負面清單的嘗試。
2015年9月,遼寧省政府印發了《關於試行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的指導意見》,同時《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試行)》也隨之發布,標誌著遼寧省內資企業開始正式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此次負面清單中列出的禁止和限制企業投資的項目和領域共768項,其中禁止投資的涉及四大類、20個行業、655項,限制投資的12個行業、113項。
除了明確提出備案制,《意見》提出,探索建立並逐步推行投資項目審批首問負責制,投資主管部門或審批協調機構作為首家受理單位“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務,一家負責到底。
徐紹史說,這是在投資項目服務管理方面的制度創新,主要目的是在簡政放權、實行並聯審批後,加強對項目前期工作的統籌協調,為項目單位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
861億中央扶貧資金新規: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
為了讓扶貧更加“精準”,中央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急需調整,比如資金與脫貧成效掛鉤,給地方花錢更多自主性。
3月24日,財政部、扶貧辦等六部委聯合公布的《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是朝這個方向邁出一大步。
《辦法》將統籌整合使用各類扶貧資金,發揮整體效益。並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的基礎上,把資金使用與建檔立卡結果相銜接,與脫貧成效相掛鉤,並把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級,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和效益。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今年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擬安排補助地方的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61億元,比去年增長30.3%。
如何使這861億元中央專項扶貧資金高效使用,實現精準扶貧?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辦法》首次將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定位為“主要用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資金”。

對比此前相關法規,此次《辦法》有了幾點重大變化。
首先,資金安排上更加註重脫貧成效。
根據《辦法》,861億元資金分配主要考慮貧困狀況、政策任務和脫貧成效等。與之前的法規相比,脫貧成效首次被獨立提出,脫貧成效好的地方資金分配將更多,這也將改變之前扶貧效果差反而獲取更多扶貧資金,而扶貧效果好反而獲取扶貧資金減少的怪狀。
脫貧成效主要考慮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結果、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結果、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成效等。
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實行績效評價制度,績效評價結果以適當形式公布,並作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
其次,資金使用範圍因戶施策、因地制宜,同時縮減項目管理經費。
由於各地情況不一,此次《辦法》在資金使用範圍上較之前法規有所淡化,更加強調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因戶施策,因地制宜確定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範圍。
但這並不意味扶貧支出沒有約束。
《辦法》規定,各省可根據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工作需要,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按最高不超過1%的比例據實列支項目管理費,並由縣級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財政解決。
不超過1%項目管理費比例較之前更加嚴格。此前規定是地方按照2%的比例提取項目管理費。
和此前法規相一致,《辦法》列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不得用於9項支出,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訊設備,各種獎金、津貼和福利補助等與扶貧攻堅無關的支出。
最後,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級,強化地方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管理責任。
此前法規只是提出逐步把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級,而現在則完全將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級,有利於地方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和效益。
另外,《辦法》鼓勵地方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資產收益扶貧等機制,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幫扶資金參與脫貧攻堅。
《辦法》要求,全面推行公開公示制度。推進政務公開,資金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資金分配結果等信息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