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斯拉撤台 在美風光上市

2010-7-30 SLC




今年6月29日,全球矚目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股票代號TSLA)在美國那斯達克風光掛牌,這是54年來,美國第一檔新掛牌的汽車類股,上市第一天,特斯拉的股價就上漲41%。不過,眼見特斯拉的股東大賺,吃虧的卻是台灣產業。

原來去年,美國政府下令,特斯拉如果要拿到美國政府4億6,500萬美元的補助,就得提高自製率,關閉特斯拉在台灣的生產基地,把製造工廠移回美國加州。去年12月,特斯拉台灣分公司正式關閉,特斯拉在台灣剛建立起的電動車產業鏈,從此陷入邊緣化的命運。

兩 年前,特斯拉在台灣建立的電動車控制系統生產線,一度被媒體捧為「默默前行的台灣之光」。當時,台灣特斯拉總經理魯希連曾向媒體表示,台灣是特斯拉全球電 動車鐵三角布局的重要一環。打進特斯拉供應鏈的上市公司致茂、興櫃掛牌公司能元等相關概念股,還曾經吸引股民追逐,股價一度大漲。

關鍵技術移回美國 政府無計可施

不 過,就在股價炒高約半年後,特斯拉卻悄悄撤離台灣。特斯拉的這項動作對台灣產業有什麼影響?工業局官員對《Smart智富》月刊記者說:「我們的電動車技 術,不靠特斯拉。」記者追問,「那台灣電動車技術從何而來?」官員只淡淡表示:「要問裕隆。」換言之,台灣政府面對特斯拉撤走,根本無計可施,接下來,台 灣電動車技術只能靠民間企業自己想辦法了。 電動車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總經理張金鋒表示,「特斯拉遷回美國後,已取消部分同業的訂單。」特斯拉的離開,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絕對是一大打擊。特斯拉從 2003年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後,就不斷派遣工程師,和台灣供應鏈廠商共同設計、開發電動車的心臟─電動馬達和電力控制模組。特斯拉原本計畫,在開發出第一 輛純電動跑車後,還要生產四人座的轎車、休旅車,這些新型車輛的心臟都會在台灣生產。按特斯拉原本的計畫,不只下訂單請台灣廠商代工,還會將部分關鍵加工 製程移到台灣。

在台灣特斯拉結束前,魯希連曾向政府爭取,希望政府能幫忙爭取特斯拉留在台灣,最後卻沒有結果。如今,關鍵技術移回美國,特 斯拉仍會向台灣供應商下單,但未來台灣業者要參與特斯拉新款電動車的開發,恐怕將非常困難。 特斯拉掛牌當日,原本列為特斯拉概念股的致茂,股價反而下滑3%。台灣廠商雖然參與打造全球第一台全電動車,但能否分享後續龐大商機,現在已成問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1

日本第一生命慘賠撤台 新光金股價黯淡


2012-9-24  TWM




繼六月時,新橋資本宣告全數退出台新金之後,又有一家外資宣布不玩了!新光金的最大單一法人股東日本第一生命,最近已經在市場賣掉近八%的新光金持股,讓新光金近期股價抬不起頭來。

如果加計特別股,日本第一生命持有新光金最多時約一四%的股權,但外資圈透露,為了讓股價平穩,日本第一生命透過高盛,以盤後巨額交易的方式,分別於八月初、九月初以折價一二%、九%的價格,在市場上賣掉至少六十五萬張新光金,也讓新光金近期名登外資賣超第一名。

據了解,外資售股的動作還在持續進行;而這波日本第一生命賣股的均價將近八元,對照當時參股成本約在十二到十四元間,加上新光金近四年沒有任何配息,日本第一生命其實是慘賠出場;而接手的,據傳是國壽等壽險資金。

受限於大環境與競爭力下滑,台灣金融業長年低迷不振,就連在國際上嗅覺敏銳的私募基金、國際投資機構,都在台灣認栽,之前新橋也是認賠賣退出台新金,而這次日本第一生命更是慘賠離台,國內的金融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值得當政者深思。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5

黎老闆撤台內幕 原來是壹傳媒賠太凶

2012-12-10  TWM
 
 

 

壹傳媒為何出售?儘管買家名單已出爐,交易雙方已簽約,真正的謎底,直到十一月三十日晚間才悄悄揭露。

答案當然是錢。根據當晚公告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三月至九月間,壹傳媒虧損金額達九.三三億港幣(約三十五.三六億元新台幣);比起去年同期虧損三.二四億港幣,今年上半年壹傳媒燒錢幾乎呈現「三倍速」,黎智英選擇退出台灣市場,從數據看來十分合理。

半年間,壹傳媒每股虧損○.三八七港幣,相當於目前淨值的三八%;若照此速度延燒下去,壹傳媒在一年內恐怕就要面臨集資壓力。

這筆錢究竟怎麼賠的?答案是電視及多媒體業務大賠九.七億港幣所致,而平面媒體部分恐怕也只能勉強小賺,在此之下,若不及時打包賣掉台灣事業,未來不僅可能求售無門,還將面臨無人願意參與增資的窘境。壹傳媒○二年設立台灣總部以來,股價從最高四.六港幣跌至○.四六港幣,可見在資本市場承受的壓力,才是黎智英點頭關鍵。

而才在年報信心滿滿寫下「事實放在眼前,並不代表我們要悲觀面對……」的黎智英,這一次,終於選擇面對了。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7

台灣之星 魏家撤台最棘手錢坑?

2014-11-10  TCW
 

頂新黑心油爭議延燒逾半個月,全台「滅頂」行動越演越烈。

繼頂新集團二董魏應交辭去台北一○一總經理職務後,九大公股銀行聯手限縮頂新貸款,也讓先前傳出斥資逾七百億元,購併全台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台中嘉網路一案,恐因此破局。事業幾乎全遭封殺,接下來,頂新是否會全面退出台灣,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即使事件爆發以來,頂新試圖切割旗下事業體,但,由魏應交一手主導的子公司「台灣之星」,恐怕才是頂新集團在台的真正最大錢坑。

八月二十五日,台灣之星宣布開台,董事長魏應交率領正崴、金仁寶、中信金、國泰霖園集團大股東高層一字排開,更宣稱,公司還沒開門,兩百億元資金就燒了一半。這還沒加上4G競標花的近三十七億元,以及買威寶電信的二十億元,頂新砸下的銀彈,至今已破百億元。

股東郭台強放話坦承整個投資計畫會生變

除了錢花得兇,股東縮手,更為台灣之星的未來增添隱憂。

「可能整個計畫會生變吧,我不是主導,只是剛好有個機會投資,當然我們可能也會調整戰略跟做法……,除了台灣之星的話,其他的機構我們也會考慮。」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後,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也坦承,未來對台灣之星投資,很可能生變。

這也讓魏應交自豪的多元股東結構,缺了關鍵一塊。今年七月,他才私下表示,自己花二十億元,換股買下威寶,遠比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花一百一十六億元入主亞太電信更划算;頂新買下威寶時,雙方更表示將在今年底增資到二百五十億元,如今,頂新負面消息連環爆,股東是否願意加碼投資,恐怕不太樂觀。

電信業打的是資本戰,新業者加入戰局,投資至少要五年才能損益兩平。台灣之星前有電信三雄,後有與台灣大哥大、亞太結盟的鴻海也將在年底開台,如今又被頂新波及,「他們原本就很辛苦了啦,現在只是更辛苦而已。」一位中華電信主管觀察。

即便台灣之星經營團隊再努力,祭出市場上最低價的吃到飽方案,開台至今快三個月,4G用戶數近九萬人,和第一大業者中華電信的約八十萬戶相比,還是有一大段差距。

更不用說,當滅頂行動快速在臉書、批踢踢等網路社群發酵,確實已經對台灣之星造成影響。

台灣之星發言窗口坦承,十月中以來4G申辦人數的確些微減少,但不願透露具體衰減幅度。據了解,相較於iPhone 6上市時,大動作搶全台首賣,目前公司內部也定調,所有媒體行銷盡量低調,「避免消費者看到我們就討厭,又想到餿水油。」一位台灣之星員工說。

電信業人士也看衰無增資,發展空間很有限

事實上,如今台灣之星經營會如此艱難,也和魏家精打細算的性格相關。

「當初第一步就錯了,」一位在電信業超過二十年經歷的人士分析,去年底4G競標結果出爐,原先來勢洶洶的頂新,最後卻在六家業者中吊車尾,僅花近三十七億元取得十MHz頻段,其中還有一半仍被亞太占用,真正可供4G上網的頻寬,只有中華電信的七分之一,讓人跌破眼鏡,更影響消費者上網速度。

雖然魏應交曾說,等明年政府開放第二階段競標,台灣之星將極力爭取,但一張執照費用動輒近百億元,魏家若想堅守電信事業,還得付出更大代價。

「它現在就像是平快車,但車廂空間有限,用戶一多也裝不下,如果股東不願意拿錢出來,又沒錢改裝車廂,更不可能變成高鐵,和電信三雄競爭。」該位人士形容,先不論其他股東意願,若魏家不再增資,以電信業一年至少近百億元資本支出計算,台灣之星剩下不到一半的資本額,很快又會燒光。

先天競爭力已經不足,又被母公司牽連,如今頂新全面撤台、退出台灣之星的傳聞,也在電信業傳開。

台灣大前顧問直言拖越久,公司恐越不值錢

但如果魏應交真的想放棄,「不管是要賣,或找人合作,越早處理越好,拖越久,公司只會越不值錢。」台灣大哥大前榮譽顧問曹萬鈞說。

因為執照的價值將會隨時間流逝,魏家若拖得越久,恐怕會讓台灣之星成為下一個威寶。

去年十一月頂新買下威寶時,威寶已連虧十年、賠了三百四十四億元不說,因3G執照只剩四年,加上財務狀況不佳,最後金仁寶集團還得先認列虧損、償還負債,共付了超過七十一億「嫁妝」,頂新才正式點頭花二十億「聘金」娶進威寶,對原始股東金仁寶集團來說,可說是認賠出清。

正因如此,考量到4G執照年限只有十七年,無法在期限內獲利,公司等於宣告結束,對魏家來說,如果「滅頂行動」不降反升,如何避免栽進錢坑、重蹈威寶覆轍,成為一大考驗。

不過,雖然不被外界看好,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仍表示,公司經營狀況一切正常,未來參與第二階段4G競標的計畫不變,至於頂新和其他股東投資意願是否異動,「至少我在公司內部從沒聽說過。」

「台灣之星要用台灣之『心』,讓台灣電信產業煥然一新。」這是跨足電信業以來,魏應交最常在公眾場合說的一句話。現在,頂新卻因黑油事件,計畫「棄台保中」,聽起來更顯諷刺。

【延伸閱讀】開台不到3個月,就快燒掉逾150億──台灣之星支出成本項目與費用

■購併威寶:20億元

■4G標金:36.6億元

■今年資本支出(含基地台、網路等建設):約100億元

注:今年資本支出為預估值資料來源:公開信息觀測站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88

坐擁1.5億粉絲,卻被點名可能第一個出局 Evernote裁員撤台 竟因太專注服務

2015-10-12  TCW

在網路新經濟時代,顧客黏著度高不再是優勢。競爭對手環伺,創投左右存活率,拓展新市場才是出線關鍵!

太專注服務現有顧客,竟成為被淘汰的理由?

全球擁有一億五千萬名粉絲的軟體公司印象筆記(Evernote),九月三十日宣布退出台灣、新加坡和莫斯科三個辦公室,裁員數占總公司一三%。

為付費會員擋住廣告

不敵用戶成長低三大困境

這款主打記錄個人生活的雲端筆記,七年前推出,相繼被矽谷投資人追捧,成為估值高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三十億元)的獨角獸俱樂部(編按:估值超過十 億美元)元老,但現在卻被看衰為「最可能第一個倒下的獨角獸企業。」有意思的是,印象筆記並非被消費者遺棄,甚至,其用戶的忠誠度頗高。

印象筆記主要營收來自會員,在其一億五千萬用戶中,約有四%願意付費取得進階功能,光是台灣,就有九萬名的付費會員。「使用一年的用戶有七%會付費使用, 兩年的增長到一一%,五年的二五%,……。」印象筆記前執行長菲爾.李賓(Phil Libin)曾這樣形容其用戶忠誠度,他甚至認為,印象筆記能成為用戶的「第二個大腦」。

李賓深信,經營的關鍵是黏住粉絲,進而掏錢購買。其付費版本,印象筆記也堅持不讓廣告商進入,以免干擾消費者使用筆記時的順暢度。其與消費者間的關係之深,被稱作「邪教式」的粉絲經營。

該品牌把資源集中在滿足消費者,在各地市場舉辦講座,從印象筆記超效率筆記術、雲端工作解密、到印象筆記旅遊分享會等……,光是台灣,一季至少舉辦一次。 若在網路書店博客來鍵入關鍵字,以印象筆記為題、或內容有涵蓋的工具書,更超過五十本;其他同類產品如Dropbox的相關書籍只有五本。

困境一:失去投資人信心

然而,這種專注於經營粉絲的手法,讓投資界不再埋單。「這場Game裡面,用戶成長是關鍵,」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

一旦投資界不埋單,就失去後續靠資金擴張的可能。尤其,印象筆記估值早在三年前就達十億美元,投資人對它的期待,遠超過這個數字。長時間在矽谷的台灣開發 商Cardinal Blue創辦人樊立勳說:「你投資已經是一個billion(十億)產值,會希望未來更多五個(billion)或十個。」困境二:競爭者搶下新用戶印象 筆記無法再成長,與微軟、蘋果和Google和BOX等,相繼推出免費、甚至容量更大的替代產品有關,當印象筆記還在深耕個人消費者時,有些廠商卻搶先一 步直接進入新的企業用戶市場。

李賓今年在接受網路媒體《PingWest》訪問時承認:「我們錯過兩、三年的時間!」舊用戶黏著度雖高,但卻找不到新用戶,也讓美國社交網站推特 (Twitter)面臨空前挫敗。推特在國際大事如選舉、世界盃足球賽,不論是相關文章或討論數,都高於臉書好幾倍,但用戶卻停滯不前,不僅投資人質疑, 就連執行長Jack Dorsey都說:「用戶成長率已經低到一個無法接受的水平,其股價也從上市四十五美元,一路跌到八月最低時二十一美元。」

困境三:未能迎接新市場

推特從上市至今,都是虧損狀態,雖然初期聲名大譟,但根據推特財務長在去年對分析師的財報電話會議所述,推特目前最重要的三個市場還是停留在:美國、英國 和日本,在其他市場未見突破性進展。在最具成長性,擁有二億五千萬潛在用戶的印度市場,推特目前只擁有兩千萬用戶。

《PingWest》還引述科技評論作者Ben Thompson的批評:「Twitter天生太完美,從誕生開始就受到一個大市場的歡迎,一路走下來,導致Twitter 現在都沒有去適應新市場、開拓新市場的能力。」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曾說:「它就像是一台闖進金礦的小丑車,然後重重摔下。」 如今,就連股東都建議賣給Google求生存。

資源是有限的,到底該滿足現有用戶,還是該拓展新市場,一直是企業經營的兩難。但在網路產業,加入了創投資金變數。後者的重要性大增,「一直找到新用戶,你就可以delay(延遲)你賺錢的時間,」通訊社群軟體Cubie創辦人馮彥文說。

專注,找到賺錢模式,讓消費者愛你,真的還不夠!印象筆記和推特在這場商戰再度提醒我們:在網路新經濟裡,比的不只是深度,還有速度,誰能早對手一步攻城略地,才有更多走下去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