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啤兒茶爽:探路者的定位之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58.html

【導讀】最近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即將拉開大幕,一場音樂狂歡又將開啟,這又何嘗不是廣告主的狂歡,而在第一季中加多寶恰到好處的植入固然巧妙,而另一塊快消飲品格瓦斯卻依靠好聲音的舞台一炮而紅,大賣到斷貨。做為哇哈哈旗下的一款產品,格瓦斯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復盤哇哈哈,你會發現在08年有一款叫做啤兒茶爽的飲料和格瓦斯極其相似的定位卻最終失敗,銷聲匿跡退出市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黑馬哥今天就來復盤一下啤兒茶爽敗因。

也許現在說到啤兒茶爽,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記得起這款飲料,這款由娃哈哈打造的飲料上市於08年,消失於10年,砸下重金的娃哈哈,最終在這個新品上收穫的卻是失敗,現在黑馬哥在去市場上去尋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啤兒茶爽的蹤影了。

娃哈哈集團毫無意外是中國最成功的飲料集團之一,他的旗下曾經孕育了像營養快線,娃哈哈,以及娃哈哈八寶粥,娃哈哈純淨水等多個市場領先的品牌,這證明娃哈哈在品牌運營能力的強大之處,但是為什麼單單這個投入了巨大的的資金和娃哈哈數萬個終端渠道的啤兒茶爽卻最終失敗了?

翻開啤兒茶爽的百科資料,只見設立之初,市場對娃哈哈的這個新寶貝給出的各種褒獎,更有營銷專家指出其必將功成「三大法寶」,第一:定位出奇,在類啤酒這一個心智上搶佔了位置。第二:消費者定位精準。第三:廣告傳播整合效果好。

如今再回頭來看這些所謂的成功之處,無一不成了笑柄。

定位之謎

先來分析其定位。啤兒茶爽定位是一款飲料,其定位已經明確說明:啤兒茶爽是指娃哈哈集團立足於學生族、上班族、開車族等群體,經過不斷創新,精心研發出來的一款健康時尚飲品。本品並非啤酒,屬於茉莉啤酒風味飲品。這一段資料已經顯示出啤兒茶爽是茶飲料,不是酒。但是從其名字上不難看出,他實際上想要做跨界定位,將啤酒和茶的概念合二為一。

那麼下面的問題就出現了,這到底是茶還是酒。茶和酒在很多時候是互相的替代品,一般中國人都會有一句老話,叫做以茶帶酒,現在將這兩種產品合二為一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後果一:喜歡茶的人不敢喝。因為用戶要喝的是茶飲料,這是「酒」,飲茶者不會買賬。

後果二:喜歡酒的人不敢喝。為什麼要喝啤酒,如果單單從味道的角度去分析明顯是不正確的,也不是因為解渴這一層因素,是因為啤酒既能夠解渴更能夠激情精神上的變化,酒在中國的意義絕對不只是所謂物質層面的,更多是精神層面上的,所以,想喝酒的這個人也不會來喝他。這就如同朋友聚會,大家觥籌交錯,卻突然有人提出要吹瓶旺仔牛奶。

果三:憑空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製造新的用戶需求。如此定位之後,所謂的精準的目標群又何在呢?

下面再來說說所謂的某些營銷專家說的啤兒茶爽的精準人群,在啤兒茶爽著名的「你out了」這一個廣告你就知道這是給一群使用互聯網的年輕人群專門量身製作的一款產品,所以,人群很清晰,理論上來說也的確是很精準,但是實際情況又如何?

如果你是家長:什麼,我孩子在學校,還在課堂上喝啤兒茶爽,這是啥玩意,聽這名字就應該是啤酒,於是該孩子回家被訓拆。

如果你是孩子:暗自竊喜,我終於可以喝酒了,但是結果居然沒有一點的酒精味。現在本來學習壓力大,買來一醉解千愁,結果喝了沒感覺,結果啥也做不了,不喝了。

以上只是黑馬哥玩笑的猜測,但也說明這個看似精準的人群其實還是因為這個模棱兩可的定位讓想喝酒的人喝不到酒,很可能當初這個人群就是覺得他像啤酒才喝的。

四大阻礙

當然對於啤兒茶爽,知乎網友哲也認為:什麼叫牛逼的產品,啤兒茶爽賣點是具有啤酒味道的茶飲料,但是這個賣點本身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目標人群的界定,有多少個喝茶的喜歡喝啤酒,或者有多少喝酒的喜歡喝茶,或者就算你喜歡喝茶和喝啤酒,是否希望能夠喝道一種兼顧兩種口感一起的飲品。

除了認為產品的定位存在的問題之外,啤兒茶爽的失敗也與以下幾個核心的因素有關:

首先,口感。對於口感的蹉跎,啤兒茶爽只是一個「小弟弟」,最典型的就是可口可樂當年改變口味之後的銷量的重大滑坡,而啤兒茶爽的口感從黑馬哥找到的當年的市場調查的資料來看,大部分人覺得怪異,似啤酒非啤酒,似飲料非飲料的味道。

其次,品類歸因失敗。在快消品中核心的在於終端,這一點上黑馬哥對娃哈哈的能力毫不懷疑,但是涉及到具體的陳列這個環節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你去逛超市也好還是逛商店也好,你會發現每一個產品都是有屬於自己的陳列區的,這樣可以形成產品的集聚效應,但是啤兒茶爽到底是應該放在啤酒區還是應該放在飲料區,這個毫無疑問無法陳列,而且也沒有同類產品與他互補,很簡單,啤兒茶爽自然就成為了孤兒了。

其三,廣告策略之敗。關於「你out了」這句詞,雖然當時說他很創新,但是在那個時候的環境下,幾個美女在課堂等這些地方喝著像啤酒的東西,其實給家長和社會輿論創造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映像,甚至有人認為是在誘導孩子去喝酒,這說明這種雷人廣告對品牌第一時間的確能曝光,但是「你不喝你就out」這是道德標籤的綁架,極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

最後,沒有足夠對品牌培育的成長耐心:其實一個新品牌或者一個新的概念時間培育期至少需要5-10年,但是啤兒茶爽前後出現3年不到就銷聲匿跡,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哇哈哈團隊並沒有足夠耐心給這個新品牌進行很好的形象塑造,只是有一種感覺,就是很急切的推一個新概念,然後又風生水起的廣告,然後就此消失,感覺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說在最後

個人覺得一個利基市場的開發必須存在有一個潛在的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個組合兩種市場兼顧的市場考量,這樣做很多時候都是看臉的。有的時候這種兼顧是有意義的,比如鉛筆和橡皮的組合。但是有的是這這樣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本身就是兩種同類型的產品組合,組合本身就會產生許多問題,正如上面所說它的受眾群體無法得到界定,如何去進行營銷活動。

這基本上是目前對啤兒茶爽的敗因的一個最終解釋了,而最近很紅的格瓦斯卻依靠我是歌手的很好的植入營銷迅速紅透整個中國,這個同樣和啤兒茶爽有著很多相似地方的啤酒會重蹈覆轍還是一掃頹勢,揚眉吐氣,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10

上市服裝商探路者入股「新加坡攜程」,突圍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04.html

  現在看來,探路者不僅僅想賣服裝而已。

8月14日,探路者發佈公告表示,擬以自有資金認購Asiatravel發行的4000萬股新增股份。認購完成後,探路者將為該公司單一持股最大股東。

探路者入主新加坡的在線旅遊平台Asiatravel,邁出了其轉型的重要一步。除了拓展海外市場之外,探路者似乎更想做的是成為戶外旅遊綜合服務商。

從天貓開店到投資在線旅遊,探路者將自己越來越多的植入互聯網基因。

不過,傳統企業的互聯網佈局,往往不是「開個網店」那麼簡單。實際上,探路者的線上品牌並不成功,虧損額達百萬,而其新入股的Asiatravel又也正處於虧損之中。

內憂外患,戶外用品這個市場除了老牌企業之外,阿迪達斯、甚至凡客都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入股Asiatravel並沒有給市場太多的想想空間,8月15日,探路者收盤於11.79元,下跌1.5%。

  探路者謀轉型線上品牌虧百萬

8月14日,探路者與Asiatravel.com Holdings Ltd在北京簽署了《新股認購合同》,公司擬以自有資金認購Asiatravel發行的4000萬股新增股份。 認購完成後,探路者將持有Asiatravel公司14.15%的股權(未包括該公司現有庫存股),為該公司單一持股最大股東。

Asiatravel公司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新加坡,2001年4月11日在新交所Sesdaq上市,2010年3月5日轉至新交所凱利板上市。該公司經營實體主要分佈在亞太及中東地區的17個國家,主營業務為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供機票預訂、酒店預訂和景點預訂等其他綜合旅行管理服務,是集酒店、機票和旅遊景點即時預訂確認於一體的三合一在線旅遊平台。

  此番探路者收購「新加坡攜程」,在其轉型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根據探路者半年報顯示,其2013年上半年在電子商務方面增長迅速,電商業務收入達到0.71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205.62%。

同時,今年7月8日,探路者還入駐了360Shop天貓外店,而其在淘寶網上的分銷平台也鼓勵加盟商積極參與,南京等地區的加盟商已經參與到該分銷平台。另外在京東商城、亞馬遜中國、好樂買、1號店等多家線上平台,均有探路者的「身影」。

對此,探路者董秘張成此前對媒體表示,目前電商業務對探路者還是輔助作用,而探路者下一步的計劃主要集中在完善自有的電商平台上。

在探路者的2012年年報中也提到,公司根據戶外行業的發展趨勢,將把公司打造成戶外行業的綜合運營服務平台,整合各方資源滿足消費者全方位的出行需求。

據瞭解,探路者的戶外自主旅行服務平台戰略構想就是擬通過戰略性併購、資源整合、組建新團隊等一系列的措施,完成從單一的戶外產品提供商向綜合的戶外自主旅行服務平台商轉變,開拓新的盈利空間。

「從探路者種種佈局來看,探路者想要的是戶外綜合服務,囊括了旅遊等一系列服務,而不是單純賣衣服,這也是其收購Asiatravel的原因。」戶外行業資深從業者對21世紀網表示。

不過,據公開資料顯示,Asiatravel近些年的經營業績持續虧損,2011年、2012年分別虧損160萬新元和380萬新元。據預計,Asiatravel將在2014年以後將開始扭虧為盈。

「收購意圖很明顯,不過,所謂傳統行業轉型,並不是開個網店、或者與線上合作就可以的,這需要後台技術支持、人員配備,包括整個公司架構和戰略的互聯網化,這畢竟與線下有很多差別,需要磨合。」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在這點上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探路者的線上品牌阿肯諾並未取得預期的業績。

阿肯諾是被探路者寄予厚望的線上品牌,但是其目前發展並不理想。2012年底上線以來,阿肯諾公司淨虧損103.6萬元。

另一方面,探路者也希望借Asiatravel進一步提高東南亞地區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公司未來拓展東南亞戶外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目前來看,探路者海外市場情況並不理想。

2013年上半年,海外市場收入為20.91萬元,減少56.14%。2012年,探路者海外市場的收入為89.53萬元,減少了66.68%。



環境低迷競爭激烈

探路者試圖轉型,也是在整體環境不濟下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目前服裝行業的日子可謂一片蕭條,「成本高企、庫存積壓」幾乎成為了近一兩年服裝行業的代名詞。

而在戶外用品市場,儘管保持著高增長,但從整體形勢來看已有下滑的勢頭。

據COCA提供的《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2年度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度零售總額為145.2億元,同比增長34.94%,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15.97%。

儘管探路者的業績依舊保持「雙位數」的增長,但是相比其自身而言,增長幅度已經減緩。

根據探路者2013年上半年度公告顯示,其總營收為5.14億元,同比增長35.29%,淨利潤為0.97億元,增長63.12%。

而在2012年,探路者實現營業收11.06億元,同比增長46.68%;淨利潤為1.69億元,同比增長57.44%。而在2011年,營業收入與淨利潤的增長數字還雙雙超過了70%。

  實際上,如果仔細比對年報中的其他數據,探路者也存在著服裝行業普遍的隱憂。

2013年上半年,探路者的應收票據餘額大增2031.94%至5543萬元,其他應收款餘額也增長了116.98%。庫存方面,探路者的存貨賬面餘額也有所上升,由年初的2.19億升至年中2.61億元。

同時,正是因為服裝業環境不濟,使更多的企業想要進軍戶外用品行業以豐富品類。

根據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戶外用品年度品牌數量已經達到823個,其中國內品牌405個,國外418個,較2011年同比增長14.78%。

  而探路者也未停下開店的步伐。

截止2013年6月底,公司線下連鎖經營店舖總數已達1535家,較2012年底淨新開店140家;其中直營店192家,加盟店1343家,分別較2012年底淨增加33家和107家。

不過,最關鍵的是,不僅是老牌品牌如駱駝、哥倫比亞等在競爭市場,阿迪達斯、李寧等先後宣佈進軍中國戶外運動領域,並在中國開設首個獨立戶外產品直營店。就連電商服裝品牌凡客誠品官網也推出戶外頻道,銷售衝鋒衣、抓絨衫等自有品牌戶外用品。

「戶外用品不僅能幫助品牌豐富產品,這也是未來人們服裝消費上的一個細分的點,而且這部分消費人群的忠誠度高、消費水平也高。而且,進軍戶外用品的門檻也不高,所以阿迪達斯等都來分一杯羹。其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連HM都開始做體育服裝了,那做體育服裝的轉到戶外也不奇怪了。」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86

銀行探路優先股


2013-09-16  NCW  
 

 

優先股是一種既體現國家投入的資金成本、又可防止國家資本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干預的制度安排,各主要銀行已有備用方案◎ 本刊記者 溫秀 張宇哲 鄭斐 文受優先股試點傳聞影響,9月9日, 農 業 銀 行(601288.

SH/01288.HK)迎來了其上市以來的首次漲停,帶動銀行板塊迎來久違了的大漲。自今年5月證監會優先股改革方案座談研究之後,優先股的推出漸行漸近。

匯金公司和多家銀行高管告訴財新記者,各主要銀行都在備戰優先股,不存在試點之說,如何推進要視國務院批復而定。

所謂優先股,即不參與企業決策,沒有表決權,不屬於控股股權 ;在企業破產後可優先于普通股分得清算資產;只能靠長期投資分紅利,不得在二級市場拋售,只可在一級市場定向轉讓。

9月9日晚間,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一篇刊載于央行官網的《資本市場的多層次特性》文章中提出,優先股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本市場工具, “有其用處”;其特點是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債的性質,“在清償時具有優先權” 。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表示,為緩解信貸增長給銀行帶來的資本補充壓力,銀監會與相關部門共同積極探索通過發行優先股、創新資本工具或開拓境外發行市場等方式,為銀行多渠道籌集資本。

數位受訪的銀行高管透露,目前各家銀行都已有備用方案,但最終要視監管框架而定,除了規模和定價,各銀行的選擇應該大同小異。有股份制銀行高管表示,目前各家銀行都在“鼓動”全面推行優先股的普及。

盡管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本補充工具,優先股的推進為銀行所期待,但亦有銀行高管表示,如果產權制度不能受到法律保護,優先股的意義十分有限。

價值幾何

監管層認為,引進優先股可以滿足發行人在不同形勢下的融資需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資工具。對商業銀行而言,符合條件的優先股,也為其提供了新型資本補充工具。此外優先股的推行,還有利於通過市場化手段獲得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這些優勢都使得優先股作為一種固定收益類品種,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大行其道。

周小川也以AIG 為例,說明瞭發行優先股的好處。他談到,金融危機時,AIG 的救助面臨兩難,既要通過國家注資解決其困境,又要防止國有化對市場效率的衝擊和影響。而優先股,就是一種既能夠體現國家投入的資金成本,又可以防止國家資本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干預的制度安排, “優先股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本市場工具,發揮了獨特作用” 。

對國內的商業銀行而言,優先股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本補充工具,為銀行所熱望。盡管在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後,銀行的資本達標期限有所延遲,但未來仍面臨持續的資本補充壓力。特別是在中國,次級債因商業銀行互持嚴重而無法勝任合格的資本補充工具時,後續資 本補充渠道就顯得至關重要。

“雖然沒有顯著的達標硬約束,但市場競爭、投資者關係、監管評價等軟約束依然存在,所以各家銀行不可能放任自身的資本充足率顯著下降,甚至不達標。 ”有大行高管直言,雖然新資本管理辦法似有短期鬆綁之意,但各行也無法大舉前進,所以仍面臨持續的資本補充壓力。

浦發銀行在一次閉門會議上預計,隨著次級債等傳統工具的逐年減記,上市銀行在2015年之後,將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推行資產證券化,努力成為新資本協議的首批實施銀行,是目前各主要銀行在努力發展輕資本業務等常規做法之外,為減緩資本壓力所進行的主要工作。

此外,作為一種新手段,減記型資本補充工具也為各家銀行爭相使用。目前,各主要銀行都已做出相應的發行規劃。

此前市場猜測,優先股的發行可能會對匯金公司造成衝擊。對此,匯金公司有關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如果優先股的發行進入相關公司治理程序,股東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選擇是否跟進,對匯金的衝擊不大。

前述人士表示,如果要推進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中國的落實,就需要對資 本工具進行創新,在分子、分母兩端都要做文章。次級債作為不合格工具逐年減記,就必須有可替代的新資本工具,減記型二級資本工具和優先股都是替代方案之一。

無實質障礙

優先股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一個不可缺少的投資工具,為什麼會姍姍來遲?對此,周小川回顧稱, 《公司法》制定之初,股份制仍屬新生事物,各界對於股權結構還知之甚少,對何為股東權益亦相當陌生,如果再引入優先股的概念,未免會“忙中添亂”;也正因為法律上缺少這一概念,導致日後對優先股的推進“一直難以突破” 。

不過,根據證監會的研究, “發行優先股不存在實質性法律障礙” 。

5月中旬召開的一次專題調研會上,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曾談及在對《公司法》《證券法》研究後,與國務院法制辦進 行了溝通。他認為, 《公司法》雖原則上不適用,但仍為優先股的引進留有空間。根據相關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其他類型的股份,做出另行規定。而《證券法》則總體適用,只有一些規定不適用,需另行規定。

監管當局認為,法律層面所需的配套政策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出台相應文件,即可解決優先股發行的法律配套問題。

“優先股作為一種成熟而常見的資本工具,在國外已相當普及,只要國內的法律配套和制度框架設計好,推行並無難度,亦無須試點。 ”數位受訪的銀行高管認為,作為重要的資本補充工具,完全可以全面推廣。

受訪的匯金和銀行高管均證實,目前無論是監管當局還是更高層面,都沒有要選擇某家銀行作為試點的意圖,也不存在農行、浦發先試先行的問題。據透露,目前多家銀行都在積極備戰,甚至已有初步方案,只需在法律和監管框架明確後,做相應調整即可。

框架設計探討

在前述專題調研會上,證監會有關負責 人談及優先股推行的有關原則,提出在制度設計上,應“兼顧各方利益,處理好強制性規定與非強制性規定,處理好法律法規的接軌,對兩法中不適用的部分做出解釋和規定” 。

不過在優先股的框架設計上,各方的偏好和訴求仍有一定差別。

如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本缺口有所不同。在新資本管理辦法的框架下,大型銀行主要缺少的是其他一級資本,通過優先股加以補充即可,但股份制銀行,則同時面臨“核心一級資本和其他一級資本的缺口” ,需要通過發行普通股和優先股相結合的方式補充資本。

浦發銀行曾據此提議, “在審核上普通股和優先股可以同時進行審批和發行,優先股可採用公開發行的機制,並給予老股東有優先配售權。 ”而在優先股的股性和債性選擇上,各參與主體也存在不同偏好。如某股份制銀行認為,偏債類的產品更易被投資者接受,同時對較為薄弱的債市是一種促進,對股票市場的衝擊也相對較小。

“對非銀行類上市公司,比較傾向于在稅前支付股息,否則可能選擇棄股發債。 ”前述銀行認為界定為債類產品更具吸引力。

某大型銀行則認為,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只要分紅不強制、沒有強制贖回要求或回售權,就可界定為權益類資產。

一些作為買方存在的基金類機構投資者,更傾向于將優先股界定為股票類投資。 “流動性是基金關注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偏債類產品,持有人又多數長期持有,開放式基金很難投資操作。 ”有上市公司代表認為,界定優先股計入權益或負債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投資者是否擁有回購權;一是分紅是否具有強制性,分紅具有強制性則偏債,無強制性則偏股。

監管當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是否賦予優先股表決權,對其股性和債性具有較大影響。根據會計準則,如果沒有表決權,則通常計入負債,但資產負債比例會相應提高,這又與現行的一些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存在衝突,有待研究協商。

對銀行業而言,優先股的制度設計還需要符合一些特殊的監管要求。為此,某大型銀行建議,應充分考慮行業特點,做到“股息分派不具有強制性、贖回需經監管部門批准、負債性優先股需具有本金損失吸收條款、優先股的發行要有足夠的獨立性”等。

與此同時,由於優先股接近權益,股息率相對較高,為降低財務成本,他們建議政策允許:設計贖回條款、允許一次審批分期發行、允許銀行適當簡化本金損失吸收條款。

不過在是否允許公開發行方面,不同類型的機構偏好亦有差別,參與各方建議保持一定的靈活性。而如何優化交易機制,引入更多交易主體,增強市場的流動性,也在發行方的考慮之列。

“偏股還是偏債,是否減記,都要視監管框架而定,銀行會在交易規則確定之後,自主決定規模和利率。 ”有銀行高管表示,優先股作為已經十分成熟的資本工具,料其在銀行的普遍推行難度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25

中成藥探路FDA

2013-12-02  NCW  
 

 

耗資動輒數十億美元,耗時十年以上,而成功概率僅六千分之一,中國的中藥企業要不要“豪賭”走出去?

◎ 本刊記者 何春梅 實習記者 黎慧玲 文2009年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肝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哈桑尼(Hassanein)教授,在飛機上練習用中文說 “扶正化瘀片” ,練了九個小時還 是說不好。這個段子常被他的中國合作伙伴調侃。

哈桑尼教授也是抗肝纖維化復方中藥 “扶正化瘀片”在美國Ⅱ期臨床試驗 的主要研究者。11月11日,他在北京宣讀了“扶正化瘀片”通過美國 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Ⅱ期臨床試驗的報告,讓與會者再次體會到了美國 FDA 審批之嚴格。

在此之前,完成美國 FDA Ⅱ期臨床試驗的復方中藥只有一例,即天津天士力集團旗下的復方丹參滴丸。但復方丹參滴丸迄今未通過美國FDA Ⅲ期臨床試驗。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一例復方中藥進入美國主流醫療市場。

中藥產品包括中成藥、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復方中藥是中成藥的一種。長期以來,植物提取物和中藥飲片等原料類產品占中國中藥總出口額的80%以上,中成藥比例很少。2012年中國的中成藥出口額只有2.7億美元,主要海外市場集中在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而在歐美等用藥大國,中成藥幾乎仍是空白之地,中藥產品多以食品、保健品或植物藥原料的形式,在歐美華人圈里小範圍流通。

中國醫保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成藥出口額還出現了下降,為1.95億美元。

中成藥才是中藥走向世界的風向標。有數據顯示,日本占全球中成藥出口額的80%,韓國占15%,而作為傳統中藥大國的中國只占3%-5%。

文化差異、中西醫理論不同,被普遍認為是西方人不能接受中藥的重要原因。但哈桑尼卻說,中藥注重整體、標本兼治、調節機體平衡等一系列辯證的治療思路,有望多途徑、多靶點解決單一西醫思維的難題。

北大縱橫高級合伙人史立臣也指出,中國中成藥走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不明確、可控性差等,還包括生產質量標準普遍較差。

向藥品監管水平獲世界認可的國家提交藥品註冊申請,借此不斷提高中藥的生產、研發水平,是中成藥國際化的優選途徑。史立臣稱,在通過歐美藥監部門註冊後,藥企在國內銷售還能享受更多的特殊政策,比如在招標評分中加分,或享受單獨定價、優質優價等,可謂一舉兩得。

但是,國內中藥企業赴美闖關FDA 的企業仍寥寥可數,甚至對監管相對寬 松的歐盟有興趣者也不多。原因是拿到美國FDA“通行證” ,一般耗資動輒數 十億美元,耗時十年以上,而成功概率約是六千分之一,無異于一場豪賭。與此同時,藥品如想在歐美上市,還需按歐美質量標準生產,意味著企業的上游種植、中游生產車間都需要徹底改造,資金投入也以億計,中國的藥企們算完經濟賬之後,大都望而卻步。

復方丹參滴丸與扶正化瘀片仍在孤獨地前行。對於大多數中藥企業來說,如何分析未來的發展形勢,如何儘量規避出口的 “豪賭”風險?先行者的經驗和教訓可為後來者借鑒。

“扶正化瘀片” 走捷徑

上世紀90年代,科技部曾挑選八個中成藥去申請 FDA 臨床試驗,除復方丹參滴丸通過Ⅱ期臨床試驗,其他都杳無音訊。

復方丹參滴丸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舌下含服中成藥。1997年12月9日該藥正式通過美國 FDA 的新藥臨床研究審評(即IND審評),並直接進入Ⅱ、Ⅲ期臨床試驗,直到2010年才完成Ⅱ期臨床試驗。這一歷程耗時13年,天士力集團花費了數億元研發資金。

上海現代中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現代)于2006年為扶正化瘀片申請 FDA 臨床試驗,當年得到許可,經過三年多案頭工作後,于2010年正式啓動Ⅱ期臨床試驗,至近日通過Ⅱ期臨床,試驗期耗時三年,花費7000萬元。

與第一批赴美 FDA 的復方中藥相比,效率已大為提高。

上海現代董事長卞化石稱,和其他復方中藥相比,扶正化瘀片是走了 “捷徑” 。中藥企業要想快速打開中藥國際化市場,化學藥難以競爭的空白領域是最好的突破口。而扶正化瘀片就定位於西藥一直無法攻破的肝纖維化問題,這也是FDA對其感興趣的初始原因。

美國現有2500多萬慢性肝病患者,每年有50萬人因並發症住院,除了有限的肝移植手術,西醫別無他法。 “他們需要趕快救命,這就讓我們的藥有了綠色通道可以走。 ”卞化石稱。同時,西醫在慢性肝病治療領域的窘境,促使美國最好的醫學研究資源與中國研究者合作。除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還包括南加州肝病研究中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等九所知名醫療機構,與中國醫學研究者一道攻堅肝纖維化逆轉的世界難題,這大大加速了扶正化瘀片在美通過FDA Ⅱ期臨床試驗 的進程。

在卞化石看來,若一種新藥從一開始的市場定位就是中國市場,則其最多每年能有十幾億元的市場份額;而如果面向世界,一旦成功,就能達到數百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上海現代接下來的兩個產品是治療頸椎病與更年期綜合徵的中藥,都是瞄準西方的臨床空白。 “對於頸椎病,西醫骨科醫生會建議動手術;而對更年期綜合徵,西醫主要是採用激素療法,容易誘發癌症。 ”他說。

卞化石認為,FDA重視數據,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信息的完整和對稱性尤為重要。2006年,扶正化瘀片提供的報告顯示,5.6萬人用藥,無一例不良反應,因此獲准直接進入了 FDA Ⅱ期臨床試驗。

之後三年,上海現代在扶正化瘀片的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包括信息系統的搭建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安裝了一套 FDA 臨床試驗常用的健康軟件,重建公司的電子數據管理系統,這種管理系統在亞洲地區是首次使用。

此前在美啓動 FDA 臨床試驗的復方中藥,大多因為缺乏證據的嚴密可靠性、試驗設計的可操作性等缺陷被拒之門外,或無法完成Ⅱ期臨床。

扶正化瘀片選擇採用“肝活檢”的方式,來檢驗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穩定性。所謂“肝活檢” ,是指在病變部位穿刺得到病理切片,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肝內組織學結構情況,以評判藥物的毒性和療效的病理診斷方式,是國際公認的臨床試驗的 “金標準” 。入組受試者需在48周治療前後進行兩次肝組織活檢,並將肝組織學作為主要療效評價指標。 “要擺出能夠治病救人的結果,通過這種硬終點的方式讓美國人信服。 ”卞化石說。

同時,還要研究扶正化瘀片所含的“化學分子” 。扶正化瘀片的成份包括人工蟲草、丹參、桃仁等,其處方里含有300多個化學分子。卞化石說: “目前我們搞清楚了23個,已發現了100多個,為避免藥品大規模上市之後出現問題陷入被動,未來還需要繼續花時間研究。 ”他介紹說,扶正化瘀片目前進入的是Ⅲ期臨床方案起草階段,預計到2019 年完成Ⅲ期臨床試驗。

FDA大門漸開

近年來,每年能夠通過美國 FDA 上市批准的新藥數量不足20個。FDA 的申請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是研究性新藥申請(IND) ,這一階段主要是審核動物實驗數據;二是人體試驗,共分為四期,測試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等;三是新藥申請(NDA) 。制藥公司完成Ⅲ期臨床試驗,驗證了新藥的安全有效性後,即可正式向 FDA 提交 NDA 申請。若相關數據完整且無明顯科學研究缺陷,即可上市。

2004年6月9日,FDA 發佈了《植物藥新藥研究指南》 (下稱 《指南》 ) ,該《指南》為申報者提供如何進行植物藥品新藥上市申請(NDA)及新藥臨床研究申請(IND)的指導。植物藥的發展迎來轉折。

卞化石稱,扶正化瘀片就是完全按照 FDA 的 《指南》格式寫了30萬字的英文報告,遞交給FDA。當他們帶著扶正化瘀片去FDA 時,發現 FDA 相關研究專家居然拿出了一本英文版的《本草綱目》 , “包括 FDA 的專家到公司種植基地去查看時,諸如海拔多高、種植區域和麵積等標準,都是拿 《本草綱目》作對照” 。

卞化石為此專門到南京覓來 《本草綱目》英譯本,仔細核對所有藥用植物的名稱、外形描述和產地等,在布局上游中藥材種植的時候,也以此為標準。

重證據、重程序、講科學,是美國藥品審批的重要特徵。藥品要想通過FDA審批,往往是審批方有疑問,申報方提供材料解答,再疑問,再應答,反反複複。卞化石稱,在這個過程中,申報方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數據庫, “面對質疑,你若有累積的數據證明自己,就可以應付自如” 。

對於植物藥來說,FDA對數據的重視除了在臨床試驗過程,也包括其上游種植、存儲等環節。 “近年來,多家中藥企業赴美FDA 申請臨床試驗的嘗試,也讓 FDA 增進了對植物藥的瞭解。 ”卞化石說, “他們開始明白,對植物藥的監管除了應該關注臨床上的療效,還應 監管其上游原材料的種植是否安全、穩定。 ”據他透露,扶正化瘀片接受美國FDA臨床試驗的過程中,每個月都會將種植的藥材種子拔出一棵做化驗,積累相關數據;同時利用遠程控制小氣象站,收錄氣候、溫度、濕度的變化到數據庫里,再將數據按照《本草綱目》的標準做一個收集的函數,符合要求的種子若占整批藥材的80%,則說明各方面控制得很好,藥材可靠可用。

同時,對於藥材的儲存,也要建立標準倉庫,達到恒溫、濕度等各種標準數據的條件。公司再將這些數據上傳到數據庫,供 FDA 相關研究人員直接在數據庫里查看各種檢測結果。

此前,FDA對中藥材的質量檢測主要按照西方化合物的標準來鑒定,不僅成本高,而且不符合中藥材的特點。卞化石稱,USP(美國藥典委員會)曾邀請他參與一些中藥材標準的制定。這讓 他感到欣慰,因為一旦有了標準,中藥進入美國市場就有了運作的基礎。

採訪中,卞化石提到一個細節。扶正化瘀片在美國臨床募集病人,其中有249位病人接受了肝活檢這種較為痛苦的創傷性實驗,但符合試驗要求的病人只有118人, “美國人注重人權,他們開 始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做你的試驗者,說明在逐步接受你的文化。 ”這和復方丹參滴丸做Ⅱ期臨床募集病人時的情況完全不同。據天士力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介紹,由於臨床試驗 選擇病人的要求非常嚴格, “當時復方丹參滴丸做臨床試驗,符合要求的病人中,每60個病人才有一個病人自願參加” 。

目 前, 複 方 丹 參 滴 丸 已 進 入FDAⅢ期國際臨床研究。據天士力控股集團副總裁孫鶴介紹,與 FDA Ⅲ期臨床相關聯的臨床研究,已經逐步拓展到包括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和東歐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研究中心共計120多個,病人也已招募過半,未出現一例與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

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中國傳統醫學和植物藥的態度逐漸轉變,中藥產品在臨床研究上的阻礙也在減少。哈桑尼教授介紹稱,美國FDA 正組織專家研究中藥的多靶點治療效果, “扶正化瘀片試驗成功後,FDA聘請了多位中國醫藥專家,主動要求申請認證的中國醫藥企業提交中文申請資料,以增加對中藥藥理的瞭解” 。

FDA 態度的轉變令中藥業界鼓舞。

卞化石認為,FDA 的遊戲規則很清楚,分工也很清楚,只要藥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都能獲得批准。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副主任于志斌也對財新記者表示,當前,美國 FDA 對 中藥和植物藥漸趨認可, “不像以前要求西藥一樣,以單一成分來控制指標” 。

中成藥走出去乏力

美國 FDA 態度見好,但國內中藥企業的行動並不積極。中成藥“走出去” ,耗時耗力、不確定性大仍是大麻煩。

一位中藥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直言: “很多東西中藥企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甚至國內標準也很模糊,實在沒有動力,也拿不出勇氣去FDA。 ”他舉例稱,當前去 FDA 申請註冊的中藥全是植物藥,沒有含毒中藥成份。而國內大部分中藥企業的主打中成藥都或多或少有含毒成份。

長期忽視對藥物的毒性研究,並以“經過幾千年人體試驗” “中藥配伍之後無毒”等為擋箭牌,是中藥企業的慣用手法,但近年來已多次在各種質疑中陷入被動。而在重證據、重數據的FDA,證明無毒是必須的。

2013年11月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台一系列通知,要求中藥企業必須在說明書中注明含毒中藥的成份,並加上警示語。對於過去的忽視,這是一個明確的加強監管的信號。

不過,史立臣卻認為,食藥局修訂說明書的要求很草率, “修改說明書就應該重新做臨床試驗和觀察,這個工作怎麼監督,誰負責?流程是什麼?目前都不清楚,只修改說明書,那是很簡單 的事。 ”同時,史立臣表示,中藥毒性、藥理、安全性的研究,單靠企業無法完成。

這些基礎性研究必須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制定標準和審核流程, “因為藥企自己做不會獲得認可,意義不大,但國內相關中藥管理部門卻並不作為。 ”因為含毒中藥的影響,今年9月中成藥被迫全面退出英國。英國藥品管理局稱,計劃從2014年起全面禁止中成藥在英國的銷售。此前,英國藥品管理局曾發佈警告,提醒謹慎選用一些未經英國官方註冊通過的中藥,稱這些中藥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鉛、汞、砷。

此事震動了中醫藥界,這意味著中成藥如果得不到註冊,將在英國徹底變成“黑戶” ,這無疑是中藥出口的一大倒退。

2004年,歐盟頒佈了 《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 ,開闢簡易註冊通道。

傳統植物藥無需進行安全和功效測試,只要能在申請日之前提供至少30年的藥用歷史,其中包括在歐盟地區至少15年使用歷史,即可註冊登陸歐盟市場。考慮到企業可能遇到的註冊困難,歐盟還提供了7年過渡期,截至2011年4月。

當時,大多數中藥企業認為其要求“在歐盟至少有15年使用歷史”的條件太苛刻,因為此前中藥大多以滋補保健等非藥品身份在歐洲銷售。因此,中藥企業們直到2010年還保持觀望。

在醫保商會多次召開緊急會議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號召下,同仁堂、廣州奇星以及蘭州佛慈等藥企開始著手準備歐盟申報的工作。但截至目前,這三家企業仍處於最初始的品種篩選、資料收集的材料準備階段。惟一通過歐盟認證 的是成都地奧心血康,搶在2011年4月前完成了藥品註冊,又在2012年完成了cGMP(現行藥品生產管理規範)的認證。11月7日,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宣佈正式獲得了歐盟 GMP 證書,其旗下中成藥產品血脂康也已在美國啓動了Ⅱ期臨床試驗。

“有能力、有條件的中藥企業都應有國際化的意識。就算西方的評價體系存在歧視中藥的情況,企業也應該積極去解決問題。如果總是觀望,像英國這樣的‘逐客令’還會發生。 ”一位業內人士稱。

中藥質量參差不齊、質量標準過低,被普遍認為是大多中藥生產企業 “自信不起來”的重要原因。輝瑞制藥一位中國區高管曾表示,中國目前出口的都是原料藥,中國5000多家工廠生產的藥品大都只面向國內,出不了國境,關鍵問 題就是 “質量不過關” 。

閆希軍認為,只有建立起中藥質量一致性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才能改變國內同類品種、處方和工藝,不同廠家藥效差異比較大的狀況。同時,中藥只有在標準化以後,才能確保安全性和可監督性。

FDA 對藥品的生產過程就有明確的技術要求。天士力稱,為配合復方丹參滴丸等中成藥的 FDA 上市審批,其做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符合國際 GAP 標準(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良好農業規範)的藥源種植基地,二是建立比中國藥典更為嚴格的內部質量控制標準,三是對生產過程的cGMP 質量控制進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提取、製劑、包裝等進行全新的改造;四是大力投入基礎研究; 五是完善外圍臨床藥理學研究。

這對大多數中藥企業來說挑戰巨大。更大的壓力來自于資金層面。卞化石認為,中國能通過 FDA 審批的新藥,很難直接從藥企產生。因為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在計算利潤和投資時,會偏向于投入少、收益快、利潤高的途徑;同時,企業的優勢在於生產製造,大多沒有自己的研究所,養一個研究所的成本也很高。

上海現代就採用產學研醫合作的模式,以盡可能降低研發成本。卞化石介紹,上海現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新長寧(集團)有限公司和百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大學和研究所作為股東,降低了新藥研發費用,且大學教授和醫生們還可以向科委和教委申請到研究資金;同時,醫學和臨床上存在的問題,醫學院的教授們自己就可以設法解決,醫學院旗下的附屬醫院也有利於新藥研發時的病人招募。

但即便如此,卞化石仍感覺“很差錢” 。他介紹稱,扶正化瘀片Ⅱ期臨床共投入了7000萬人民幣,其中國家科委給了20%多,上海市政府給了20%多,企業自籌50%。而接下來的Ⅲ期臨床試驗 研發經費預計需要1億美元,資金主要來源將是企業自籌與金融機構的融資。

卞化石稱,公司希望明年在上海證交所上市,計劃募集資金10億元人民幣,除用于扶正化瘀片Ⅲ期臨床研究,還將 用于公司其他項目的發展。他表示,中藥企業不能偏安一隅迴避困難和問題,否則未來發展之路將更加艱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58

直銷銀行 中國探路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12/t20131223_533757.htm
憑藉機構少、人員精、成本低等優勢,直銷銀行在北美和歐洲各國攫取了9-10%的市場份額。而在剛剛起步的中國市場,雖並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直銷銀行卻正在成為股份制和中小銀行業務拓展和區域擴張的手段之一。 周舒婕/文

  2013年9月18日,北京銀行宣佈與其境外戰略合作夥伴荷蘭國際集團(Internationale Nederlanden Group,簡稱ING)合作開通直銷銀行(Direct Bank)服務模式,首批將在北京、南京、濟南、西安四地推出4個試點,未來計劃全面鋪開。而在此前兩天,直銷銀行業務也出現在了民生銀行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

  分別來自招商證券和長江證券的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羅毅和劉俊均對直銷銀行的嘗試持肯定態度。雖然,剛剛起步的直銷銀行在中國尚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未來是否會被淹沒在金融創新的大潮中,尚不得而知,但憑藉成本優勢,其不僅正在成為股份制和中小銀行業務拓展和區域擴張的手段之一,也可能成為銀行傳統業務的有益補充。

  三個「簡單」成就低成本

  直銷銀行誕生於上世紀90代末的北美及歐洲國家。其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日常業務運轉不依賴於傳統營業網點,主要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電話、傳真等媒介工具,實現業務中心與終端客戶的直接往來。經受了互聯網泡沫、金融危機的歷練後,目前直銷銀行已成為海外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可達9-10%,且佔比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由於較傳統銀行具有機構少、人員精、成本小等顯著優勢,直銷銀行能夠提供比傳統銀行更具吸引力的利率、費用及金融產品服務。

  目前全美最大的直銷銀行ING Direct,最初由荷蘭國際集團出於拓展海外零售業務的需求而於1997年在加拿大推出,後這一模式被成功複製到美國、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後,ING集團出售了其在北美和英國等多處的直銷銀行業務,轉而專注歐洲業務發展,但由第一資本(Capital One)所有的ING Direct USA仍秉承了最初三個「簡單」的商業模式:客戶群體簡單、產品簡單、使用簡單,即有目標性地選擇同質性客戶、提供簡單有限的金融產品、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務理念。

  首先,ING Direct將目標客戶定位為不需要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客戶,他們的形象非常具體:年齡介於30-50歲之間,中等收入階層,有網絡消費習慣,重視儲蓄存款的利息收入增長,對傳統金融服務的耗時不滿。為了儘量保持客戶群體的同質性,銀行每年都對現存客戶進行「清理」。據統計,每年約有3500名客戶被「清退」,從而節省100萬美元以上的成本支出。由於集中有限資源提供獨特服務,ING Direct在美國成立初期迅速打開市場,短短6個月積累了超過10萬客戶,至2013年,其客戶規模已達1300萬人,2013年前三季度累積利潤達4.477億美元,同比增幅15.7%。

  簡單的客戶群對應的同樣是相對簡單的產品設計。在ING Direct USA之前,Wingspan等美國直銷銀行也曾一度依靠低成本獲得大量客戶,但隨後由於不斷增加銀行產品來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導致其產品結構複雜化,經營壓力上升,最終陷入困境。因此,ING Direct USA只是針對直銷渠道提供有限的產品選擇,產品集中在儲蓄和部分貸款,這不僅使得其產品結構簡單而易於客戶理解,同時還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令經營保持相對優勢。

  提供簡單有限的金融服務,一方面降低了客戶的時間成本,銀行網絡佔用的時間不到傳統銀行的1/3,另一方面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務也為ING Direct USA迅速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其40%的增量客戶來自於原有客戶的推薦,因此拓展成本大幅降低,獲取一個新客戶100美元左右的平均成本遠低於傳統銀行的300-400美元(附圖)。

  雖然不設實體經營網點和ATM機,但客戶仍可以通過分佈在洛杉磯、紐約等城市的ING Direct USA咖啡館與銀行服務近距離接觸。目前ING Direct USA在全美共開設10間咖啡館,最新一家預計於2014年開門營業。這些咖啡館的店員在上崗前都受過金融顧問培訓,能夠為客戶提供簡單的金融服務建議,同時,咖啡館還提供免費的咖啡和WIFI,店員與客戶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下自由交流。雖然開設咖啡館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與大規模的鋪設網點相比,顯然花費少了不止一點,且客戶有了一個「窗口」與ING Direct USA真實地面對面。

  中國股份制銀行借力布點

  在中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大部分銀行均設立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業務,銀行業務的電子替代率持續上升,雖然這些業務依然充當著傳統銀行物理網點的補充,但也確實為直銷銀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網絡氛圍。同時,近年來股份制銀行和眾多區域性中小銀行都在積極尋求業務拓展和區域擴張,由於複製當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佈局已不太具備現實意義,因此直銷銀行成為了它們的重要手段之一。

  北京銀行的直銷銀行採用「互聯網平台+直銷門店」的方式。在服務渠道上,直銷銀行提供線上和線下融合、互通的渠道服務,線上渠道由互聯網綜合營銷平台、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多種電子化服務渠道構成;線下渠道採用全新理念建設便民直銷門店,其中佈放VTM(智能銀行機)、ATM、CRS(自動存取款機)、自助繳費終端等各種自助設備,以及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多種自助操作渠道。銀行將率先在北京、西安、濟南等地建立多家直銷門店,計劃推出直銷專屬金融產品。

  而在民生銀行的定義中,直銷銀行幾乎沒有線下業務,是以純線上、純移動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把銀行產品直接賣給廣大的電商客戶,繞過了繁瑣的銀行賬號管理模式,實現金融產品與客戶的快速對接,客戶經理和客戶無需碰面。民生銀行將直銷銀行業務的目標客戶群定位為三類: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領階層;樂於接受新事物的追求潮流的人;對價格比較敏感、追求優惠的人。從客戶特徵來看,民生銀行與ING Direct USA的客戶定位較為接近,都是為有一些特徵明顯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提高客戶的同質性,降低營業成本。此外,由於合作方阿里巴巴的加入,民生直銷銀行的管理模式也與傳統網銀不同,客戶只要擁有支付寶賬戶,不管是否在民生銀行開戶,都可以通過支付寶購買民生的產品,這使得民生銀行得以有機會以低成本拉攏新客戶。

  在羅毅看來,由於目前直銷銀行在中國還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其未來更多取決於相關金融政策的出台。但對剛剛起步的中國直銷銀行業務而言,首先各家銀行必須有清晰準確的客戶定位和明確的戰略,並借助互聯網等移動媒介實現銀行業務的轉型,否則直銷銀行業務容易與網銀業務混淆,就不會帶來太多的增量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2

地方國企改革提速 多地以優勢產業探路混合所有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438

多個地方政府有望在今年一季度末以前出臺國資改革的路線及時間表。目前已知,多個地方首選優勢產業破冰;圈定了試點國企並限時上報改革方案;先行先試內容為設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是推進較快的舉措之一。 據中證報綜合報道: 在廣東,珠海有望充當改革先鋒,珠海國資改革方案落地在即。 珠海可能試水新加坡采取的“淡馬錫”模式。珠海此前明確表示,要打造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金融業務、旅遊業、港口、商貿會展等平臺,支持大型企業改組為經營平臺、中小型企業整合為經營平臺。 分析人士指出,珠海並不處於國資改革的第一梯隊,其改革空間較大。優勢突出並有兩家上市平臺的格力集團有望在此次改革中擔任主力。 廈門國資委近期主導了一場開放性重組,將海天碼頭、象嶼新創建碼頭、國貿碼頭和海滄港務以新設合並方式成立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此次重組除涉及多家地方國企外,還涉及香港和黃、新世界創建、丹麥馬士基、法國達飛等集團,牽扯5家上市公司。 江蘇多地確立了今年國資改革的重點:無錫將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通過企業上市、增資擴股、收購資產、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優化資本結構。南京確定了加強資本和項目管理、深化改革重組、落實經營投資責任、提升國企運營能力等6類共50項重點任務。 在河南、河北等省份近期召開的兩會上,改革國資授權經營體制、開展國資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河北省提出,省國資委監管的二級企業要納入股權多元化改革範圍,確保2-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任務,各企業每年吸納利用的社會資本原則上不少於上年凈資產規模的3%-5%。 新疆國資委主任邵峰在會後表示,今後國資投資項目都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力爭在石油石化、煤炭資源開發等領域與民間資本合作建設一批重大項目 江西將於一季度組織工作小組決定試點方案,內容包括:在江西銅業開展企業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試點,在鹽業集團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開展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的試點,開展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試點。 貴州要求省屬國企3月底前上報改革方案。貴州國資委將各企業3年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情況納入企業負責人任期經營業績考核,。 海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蔡仁傑春節後調研時要求,要在一季度完成海南發展控股公司與海南水利電力集團的整合重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3

上海自貿區銀行監管探路


2014-05-19  NCW
 
 

 

自貿區內網點設立不必事前報批,支行高管任職也無須報批,建議總行可調整對

區內銀行的績效考核標準

◎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5月14日,上海銀監局發佈了三項自貿區監管制度,對轄區內銀行做出特別監管安排,簡化事前准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更強調金融機構防範風險的主體能力。

自貿區銀行業務格局已初現,金融監管制度創新必須跟上。 「這對銀行機構風險自我管控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表示,在監管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向國際慣例看齊,突出強調銀行機構的主體責任,保留事後問責的權力。由此,也將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職責分開。

不對自貿區銀行考核存貸比,是監管在優化存貸比方面的一項舉措。對此上海銀監局副局長馬立新指出,有此項建議,主要由於自貿區銀行業務尚處發展初期,業務不可能突飛猛進,分支行機構的融資需求更大,存款來源較少,導致區內銀行存貸比壓力較大,因此建議總行初期不要下達相關考核指標,但最終仍由商業銀行總行自身決定採取何種存貸比管理方式。

同時,法定監管指標如存貸比等,都是基於銀行法人機構來考核。從審慎監管角度,分支機構的各項法定指標管理,都需要統一納入總行。 「這是監管機構推進的既契合存貸比管理模式,又優化存貸比管理的新模式。 」馬立新說。

此外,上海銀監局要求,對於按有關規定以自求平衡性原則的賬戶,則應 建立相對獨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並從資金來源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

自貿區格局初現

馬立新介紹,政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對於自貿區銀行分行級以下(不包括分行)的機構與高管任職,均無須事先報銀監局審批,實行事後報告制。比如,自貿區內網點設立不必事前報批,並且不受年度上海網點名額的限制;支行高管任職也無須報批,由總行或分行領導直接任命即可。

第二,根據自貿區內客戶投資便利化的需求,自貿區銀行應發揮優勢,積極向總行爭取政策支持。對此監管機構建議,總行可以調整對區內銀行的績效考核標準,在業務開展初期,總行不向區內分支行機構下達單獨的存貸比考核指標。

馬立新指出,還有一家民營銀行也將落戶自貿區。2014年「兩會」期間,五家民營銀行方案被銀監會選中,目前均在籌建申報中。落戶自貿區的民營銀行名稱為「華瑞銀行」 ,其共同發起人為均瑤集團和複星集團,分別持股20%。

據銀監會數據,截至4月末,自貿區銀行貸款中,貿易融資佔比近10%,高於上海轄內同期同口徑3個百分點,與自貿區的經濟特點相符 ;表外業務近300億元,其中保函佔比60%,這也與區內銀行支持貿易融資服務相符。

花旗銀行財資與貿易金融部總經理裴奕根指出,對外資行而言,過去中國是一個相對隔離的管理範圍,現在自貿區開展的跨境資金、雙向資金池業務,可以使花旗把企業的跨境資金納入全球範圍進行全盤管理,財務成本大大降低。

上海鐵礦石國際交易中心籌備組組 長方昶表示,目前鐵礦石價格下跌嚴重,未來行業交易模式也可能改變,這類大宗商品的金融創新服務就可以在自貿區 進行搭建。浦發銀行則為該平台提供交易資金清算、結算、託管服務。

自貿區的政策也有利於雙向資金池業務。2013年底,銀監會特別批准,已獲離岸業務資格的四家中資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 ,可授權其自貿區分行開辦離岸業務。浦發銀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朱承齋表示,利用此自貿區的離岸業務牌照,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離岸所在地也屬於中國,可以適用同一法律;業務都在同一家銀行做,也不需要開保函,效率也大大提高 ;由於是封閉式管理資金,風險可控。 」朱承齋說。

而在區外銀行,辦理此業務需找境外銀行合作,需給企業開保函,風險及成本較高。

除了由外投內的負面清單,自貿區 還推出了3億美元以下的對外投資企業,全部下放到自貿區管委會進行核准、備案,在五個工作日內備案結束。按照新的投資管理制度,目前一共完成了30個境外投資項目的備案,分別投向了11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達8.7億美元。

防範貿易融資風險

有銀行人士認為,自貿區的主要業務將不會是傳統的存貸業務,更多的是服務跨境貿易融資的業務,此項政策建議有助於自貿區銀行發揮自身優勢。

中國銀行自貿區分行行長周和華表示,上述政策所傳達的理念很重要。類似負面清單制度,不在於裡面多少家,「清單可以改的,但這個制度是重要的」 。

周和華認為,從現實角度來講,對於銀行這一經營主體而言,放開自貿區 新設機構准入政策更重要。過去銀行網點需要審批,且一定範圍內有設點限制,目前銀行新設網點無須報批,服務範圍更廣,更有利於有效配置資源。

在放鬆事先監管的同時,銀監局強調事中和事後的監管。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表示,細則有兩個工作重點:放開和管好。一方面,進一步鼓勵金融創新、鼓勵市場主體發揮作用。同時,防範好金融風險,特別是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廖岷指出,對於自貿區業務中可能更突出的風險管理領域,如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國別風險、法律合規風險等,應適用更為審慎的監管標準。因為這些風險相對於區外銀行而言,會隨著跨境投融資、貿易業務的增加而更為突出,因此自貿區銀行需對這一類風險管理做自我評估,區外銀行則不需要。

4月底,銀監會要求各家商業銀行摸底銅、鐵礦石、大豆等大宗商品貿易融資類規模,摸清表內外敞口規模,排查貿易融資風險。 「未來自貿區業務放開,貿易融資風險只會大,不會小。 」周和華表示,因此銀行要更為嚴格地進行自我風險評估。

浦發銀行自貿區分行副行長王建新認為,貿易融資需要看用途,以及客戶本身,自貿區的金融服務要支持實體經濟,而非套利活動。

自貿區銀行的事前風險自評估也是持續行為,側重於風險管理流程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和適應性。在本次自貿區 監管新政發佈前,已開展自貿區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於2014年6月10日前提交自評估報告。此後,各銀行應於每年3月底前上報年度風險自評估報告。

如何做到有效的事中事後監管?對此自貿區管委會財政和金融局局長張紅 表示,自貿區管委會政府正在搭建信息綜合平台建設,整合企業甚至個人的基本誠信記錄,包括物流、海關、稅務等信息。當誠信記錄被蒐集之後,將歸集和共享至監管部門。在未來,信息查詢會逐步放開,可能會有商業銀行能夠查到客戶信息,以更安全地實現金融創新。

張紅坦言,這一平台的搭建「難度非常高,因為基礎非常薄弱」 。一位相關監管人士表示,管理機構有縱有橫,較難協調。

備戰自由貿易賬戶

3月1日,央行在自貿區正式放開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據以前規定,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已經沒有監管限制,除少部分幣種的一年期及以內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尚存管控之外,外幣存款利率已經市場化。

對該政策,各銀行反應不一。浦發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王新浩表示,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放開後,利率有相對較少的走高, 對利潤影響大概有2000多萬美元,對上海分行的影響較小。周和華則表示,中行外匯資金量較大,利率放開對其影響,較同業而言更大。但他指出,目前外幣存款利率大概在0.75% 左右,離以往3% 的上限有不少空間,並且能享受此政策的客戶不多,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周和華介紹,銀行內部應有一個定價機制,也應有運行規則的組成部分。

利率定價機制將參照 Shibor、香港的Hibor、央行基準利率,也必須跟匯率掛鈎。同時,還要根據銀行內部流動性管理、客戶群、資金缺口等大量數據進行定價。 「未來考驗的就是這個定價能力。 」張紅表示,目前自貿區銀行最期待的,就是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的落地。對銀行而言,則要開發分賬核算系統,以更好對接資本項下開放。 「我們和銀行都期待儘快落地,給自貿區設想的投融資便利化帶來一個制度性的安排。 」張紅指出。

工商銀行自貿區分行周宏斌指出,自由貿易賬戶下要和傳統賬戶體系分開,因此商業銀行要有一套系統進行支撐,比如賬號前面要加 FT 標示,通過FT 標示進入央行系統。兩個賬戶體系的資金是可以跨境管理的,賬戶則是完全隔開的。

已有不少銀行參與到央行組織的系統測試。據財新記者瞭解,每一輪測試,央行會挑選合適的銀行進行輔助,每一輪測試項目也不一樣,不成功的銀行會被淘汰。 「新的系統一推出來,就要求適應銀行所有業務;即使不斷測試,推出來也會有問題。 」一位參與測試的銀行人士呼籲給該系統更高的寬容度。

在放鬆事先監管

的同時,

上海銀監局

強調事中和事後

的監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85

探路者盛發強:傳統企業必須從經營渠道向經營用戶轉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5/148992.html

i黑馬:互聯網正在逐步改變傳統商業的規則。作為一家曾經相對傳統的戶外用品企業,探路者是如何尋求互聯網轉型之路的?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對傳統渠道的依賴程度已大為降低,在某些行業,用戶已逐步轉變為通過活動或服務的提供方來接觸產品了。”

 

在這個指導原則基礎上,傳統戶外用品企業探路者已成功摸索出一條轉型之路,即圍繞用戶需求為核心,圍繞多品牌、綠野戶外活動服務平臺和垂直電商三大戰略構建起來的戶外生態圈。
 

\ 

來源:《創業家》一月刊

記者:婁月

口述:探路者創始人、董事長盛發強

 

2012 年,在邀請某咨詢公司和清華大學教授朱巖為探路者做企業戰略規劃時,我們就已經在考慮生態這一方向了。

 

當時我們就認為,戶外用品營銷最終還 是要回歸到戶外活動上來,只有這樣,才能與用戶建立強關系。朱巖教授也曾強調,我們應與用戶直接見面、直接互動。這其實就是去中間化的過程,它同樣也是互聯網思維的基礎,而這一思路的變化能夠為各行各業創造新機會。

 

用戶為王

 

過去,戶外用品行業的三駕馬車是渠道、 產品和品牌。我們與用戶間的互動更多發生在渠道。只要你能把渠道經營好、把產品做好、把品牌樹立好,維持一家產品公司的良性發展不成問題。但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對傳統渠道的依賴程度已大為降低,在某些行業,用戶已逐步轉變為通過活動或服務的提供方來接觸產品了。

 

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等待用戶上門的 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一切都要以用戶為核心。企業與用戶的緊密程度,決定了它的市場地位,“渠道為王”已演進為“用戶為王”。

 

那麽,企業應該如何跟用戶建立關系呢? 不妨以本行業為例。因為戶外運動對安全有較大需求,企業應就此與用戶深入交流,因此線下活動是真正的源頭。探路者的發展戰略就是,圍繞用戶群需求,展開多種戶外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用戶需要一系列服務,比如資訊、攻略、線路、安全保障、救援等。當然,我們把戶外用品供給也看作一項服務內容。

 

以前,我們是等著顧客到店里選擇戶外裝備,而現在,我們提供的是一種主動服務。

 

我們要發起多種戶外活動,而活動性質不同, 產品組合也將不同。在活動中,我們扮演的角色是專家或領隊,為顧客的裝備選擇提供指導或建議。事實上,有些裝備是不能忽略的,比如在沙漠穿越前,防沙套和防風防曬工具的準備是必需的,一旦漏掉,在野外環境里很容易出問題。另外,列入裝備采購清單的,都是行業里最有口碑的前幾名。這樣一來,戶外裝備就天然地與活動結合了起來。

 

探路者的戶外生態圈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圍繞多品牌、綠野戶外活動服務平臺和垂直電商三大戰略構建起來的:

 

一、以多品牌戰略滲透市場。根據消費 者的個性化需求,在原有核心品牌“探路者”的基礎上,我們又延伸出了“Discovery”(面 向高端戶外休閑市場,專註於自駕、露營、探險運動)和“阿肯諾”(專註於戶外騎行運動)兩個新品牌。三者在品牌定位和目標客戶上形成了互補關系,這樣我們就能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以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未來,探路者或將繼續增加新品牌。

 

二、圍繞綠野,完善戶外活動服務平臺。 戰略控股綠野網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會以此為基礎,搭建全品類的戶外用品交易平臺。該平臺按照興趣和地理資源進行分類,將成為全品類戶外活動專家。同時,通過與專業服務機構的對接,我們可為用戶提供活動發布、產品預訂、個性化定制等後臺服務。

 

三、深度挖掘戶外垂直電商資源,以提高銷售水平一方面,綜合利用淘寶、京東、當當網等平臺資源,發展線上分銷商和代理商;另一方面,把握用戶入口,以用戶評價為依據,公正地為用戶推薦最優裝備,實現全行業戶外裝備的銷售。

 

上述三者相對獨立,沒有隸屬關系,但 內部CRM會員管理系統則是相通的。該系統 基於微信做客戶關系,為會員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以前,探路者只有裝備,可提供的服務無非就是打折。現在,通過 “四個打通”,我們已經將會員牢牢地抓在了手里:一是產品和服務打通,無論你是參加活動還是購買裝備,進入的都是同一套會員體系;二是線上線下打通,也就是說,將1700多家門店的線下活動和線上銷售打通; 三是現有會員和潛在會員打通;四是直營店和加盟店打通。

 

如果能夠實現上述“四個打通”,那麽,我們掌握的資源就與從前大不一樣了:我知道用戶是誰,知道他的興趣愛好,相應地,我就可以為他推薦性價比最高的活動、裝備甚至是門票。

 

\ 

大綠野

 

在收購綠野之前,我們主要是一家戶外用品企業,雖然戶外用品與戶外活動有一定關聯,但還是兩回事。

 

綠野以活動和社區為主,已累積了一定規模的活躍用戶,並且建立 了領隊服務模型,具備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基礎條件。同時,綠野是一個可以建立大數據的好平臺,我們可以細分每個戶外運動項目參與人群的數量、年齡構成、職業特征等,並可以此為依據,進行研發設計和定向供給。比如,當了解到用戶願意參加哪類項目後,我就可以向他準確推送產品和服務信息。如果是用戶需要的,這些就是服務,如果不需要,這就構成了騷擾,所以,了解用戶需求非常重要。

 

收購綠野後的這一年,我們還處在摸索經營模式的階段,但通過綠野參加活動的人數已經增加了一倍。我們的未來目標是,以綠野為基礎,打造集線路規劃、出行組織、交流分享、擔保支付、交易評價於一體的戶外旅行綜合服務平臺。同時,我們將不斷吸納一線探險公司和俱樂部進來,把這一板塊做得更加紮實。

 

2014 年,探路者已陸續完成了對新加坡在線旅遊平臺Asiatravel、國內極地旅行專家極之美、廈門圖途戶外用品有限公司的投資。我們把這些圍繞綠野拓展業務的戶外服務公司和戶外旅行、探險公司統稱為“綠野板塊”。要想成為這個生態圈的引領者,需要對用戶行為非常清楚,要有能夠吸引用戶參與活動的東西。綠野能夠吸引其他戶外機構加入進來的原因在於,這里聚集了一批真正懂戶外的人。我們有一千個領隊,他們是戶外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能夠讓用戶安全地體驗戶外活動,享受到戶外活動的樂趣。綠野積累了這麽多年,已經成為戶外愛好者的聚集區,而這種聚集效應形成後,能夠進一步吸引更多人來參與戶外活動。在這個用戶交流的大平臺上,我們再做其他服務就具備了基礎。

 

這個生態圈已慢慢壯大,正一點一點地孵化、擴展。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綠野本身的擴張,它具備吸納海量用戶的潛力。現在綠野只有三五百萬會員,未來則能達到一千萬甚至更多。只有綠野成為了一個大平臺,擁有了大數據和大量用戶,我們才可能在上面做一些事。如果這個基礎不夠紮實,一切都是妄談。你的總量增大了,才能與用戶建立強關系。如果沒有強關系,那麽未來生態系統可能就沒有你的份兒。我和用戶建立起的強關系,實際上,也將在無形中阻斷競爭對手與用戶的連接,這就是非常大的競爭力。

 

對綠野來說,過去的模式相對傳統、簡單, 以BBS為基礎,簡單做了一些商業化探索。探路者加入後,生態系統概念樹立了起來,綠野本身獲得了發展,它的資金實力和團隊戰鬥力已大為增強。從各種角度看,目前綠野都是在向上發展的,這是我們樂於看到的結果。

 

\ 

布局生態

 

未來,探路者的線下店可能會成為綠野 活動的出發集合地,或者成為講解分享的平臺。我們會在線下展示綠野的活動,時時推送這樣的信息。畢竟,從用戶角度講,他們在購買裝備時,也希望能體驗一下戶外活動,而這樣的互動,效果非常不錯。

 

綠野用戶的反饋意見,我們很重視,因 為它會幫助我們改善產品性能。我們的設計師經常去論壇逛,以了解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哪些方面需要強化,這已是常態。同時,我們也會定期組織領隊到公司的研發中心,與設計師們面對面溝通。在我們的產品設計環節里,有一項是專業化產品經理測試,而專業化產品經理,即來自綠野的領隊或戶外愛好者。他們負責產品的試穿、試用,進行測試,完成測試報告,提出改善意見。專業化產品經理在整個研發過程中有否決權,如果一款產品不專業,會讓用戶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專業化產品經理是可以將其否掉的。

 

所以,探路者生態也包含這個意思:綠野帶著人去參加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參與者對所使用裝備的意見,可用來迅速提高產品的受歡迎程度或專業度,最終幫助我們把產品性能做到極致。

 

除以上內容外,我們現在還利用北鬥系統構建了一個安全、及時的 救援體系。野外經常發生走失或迷路的情況,這個救援體系可在第一時間知道你的坐標位置並實施救援。這樣的救援效率是最高的,因為救援的難點往往是找不到你在哪兒。

 

未來,我們打算做一款北鬥定位跟蹤器,可買可租。它具備以下功能:第一,隊員之間可相互形成感知位置。第二,一旦遇到險情,按SOS鍵後, 你的跟蹤器就將發射信號到衛星,北鬥網因此能夠獲知你的坐標位置,位置回傳到綠野網後,我們就可以馬上實施救援了。尤其在沒有電信運營商信號的情況下,遇險者如能通過跟蹤器與衛星建立聯系,救援將變得容易。

 

互聯網已在改變傳統商業規則。作為一家曾經相對傳統的戶外用品企業,探路者已確立了從經營渠道向經營用戶轉型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們正在通過互聯網,逐步構建戶外生態系統。

 

\
(全文發表於《創業家》雜誌2015年1月號,如需轉載,請聯系本刊,並標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9

跨省區電力市場探路 有助遠距離合理輸配價格形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912.html

跨省區電力市場探路 有助遠距離合理輸配價格形成

一財網 張旭東 2015-05-10 18:17:00

電改的第四個配套文件讓電力交易市場突破了省域範圍。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跨省區交易能夠逐步理清相關輸配電資產,結合獨立輸配電試點,有利於輸配電價格形成,實現電改方案提出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

電改第四個配套文件日前出爐。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關於完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提出跨省跨區送電由送電、受電市場主體雙方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協商或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確定送受電量、價格,並建立相應的價格調整機制。

這意味著,電力交易市場化突破了省域範圍。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跨省區交易能夠逐步理清相關輸配電資產,結合獨立輸配電試點,有利於輸配電價格形成,實現電改方案提出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通知》確定,跨省區送電價格實行市場定價,並指出此通知的出臺是為貫徹落實新電改9號文,完善電價形成機制,推進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

按照《通知》,國家已核定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送電價格,送受電雙方可重新協商並按照協商確定的價格執行,協商結果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送受電雙方經協商後確實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可建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協調。

事實上,跨省區電能交易原國家電監會就推動過。

原國家電監會2012年底公布《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基本規則》,提出要打破電網的“掛牌交易”,通過優先清潔能源交易、調整合同等方式保證電能交易的市場化。但原電監會當時也發現,跨省區交易價格不能準確反映不同時段的電力價值和資源稀缺程度。跨省交易輸電收費環節多、綜合輸電費偏高。

2014年6月,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電力交易秩序駐點華中監管報告》,指出在跨省區電能交易中存在電網企業安排的部分跨區電能交易計劃與實際供需存在偏差,資源配置不合理;省間輸電通道建設滯後,限制跨省區電能交易;跨省區電能交易缺乏合理補償機制;部分交易行為不規範,價格未能反映市場主體意願等諸多問題。

為了推進電價改革,2014年底,政府開始推動輸配電價的試點,截至目前已有深圳、蒙西、寧夏、安徽、雲南、湖北納入試點,讓更多省份去探索區域內部的電價改革。而此次《通知》則在跨省區電價形成機制方面邁進了一步,延伸至跨區域市場。

《通知》還提出,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將組織對跨省跨區送電專項輸電工程進行成本監審,並根據成本監審結果重新核定輸電價格。輸電價格調整後,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將調整幅度在送電方、受電方之間按照1∶1比例分攤。

曾鳴分析說,跨區交易既能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也能促進節能減排,並促進區域電力市場的形成,逐步理清輸配電資產,有利於跨區輸配電價形成,從而實現電改方案中“管住中間”的要求,使得放開兩頭可以順勢而為。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84

黑馬案例丨吳國平:建築工業4.0探路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0984.shtml

“這里的信息是動態的、有生命力的,一棟房子在系統里做完之後,每個燈泡都有一個生命值,甚至就算房子爆破拆除了,它都可以繼續‘存活’在學生的電子教材中。”

黑馬營九期學員、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一提起他的業務,臉上就充滿著興奮。

曾經,吳國平是一枚被拋棄在北京的“棄子”,作為子公司經理,不得不湊錢從已戰略轉移的總部老板那里買下北京公司的大部分股權;

如今,他是新三板上市的北京天際數字技術股份公司董事長,天際數字號稱中國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坐擁多項核心知識產權,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行業地位穩固。

對吳國平來說,更令他自豪的是他在建築業中率先開啟了建築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視化管理的大門,而且以這些信息構成的大數據為切入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布局,走向“工業4.0”時代智慧建造乃至智慧城市的路徑也已清晰可見。

建築工業4.0,未來已來

對於外人來說,吳國平似乎正在把一些只存在於科幻電影里的情景拉進我們的生活。“某一天,你要買房的時候,不用再跑樓盤,不用再看戶型圖,想要什麽樣的房子,到我們的雲平臺上找人畫就行了”他對黑馬學院案例中心說。

從商業模式來講,吳國平所描繪的場景,是一個典型的C2B模式。互聯網正在把社會上幾乎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引導向更加個性化、多樣化、便捷化,更“私人訂制”的體驗,但對於房子這種“大家夥”,我們幾乎不敢有這樣的奢望。

但是,這些可能很快就要發生。吳國平說,這就是“建築工業4.0”的魔力。

工業4.0,這個概念始見於2013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作為全球公認的制造業明星強國,德國在看待信息革命的視角上,也與眾不同。在這里,信息產業不是顛覆工業時代,而是將其升級到新的版本。

在學術上,“工業4.0”是指利用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等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的過程。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溝通,打造一個高度靈活的智能制造模式。

而從消費意義來講,“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終端的產品用戶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手機下單,智能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並生產,再通過網絡安排配送,將最終產品發送給終端用戶。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工業4.0”是由消費主導的,其本質是個性化的智能制造。它不再是流水線式大批量生產類似產品,而是對消費者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產品實現“流水線”化。

那麽對於房屋,這種工程量巨大、施工作業繁瑣、生產周期長的產品,是否也可以實現上述的個性化定制?

至少對於獨棟住宅,如別墅類建築,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高層建築上,這也可以部分實現。但是我們現在的房屋生產形式卻成為瓶頸。

拋開人力、工程轉包、建築材料采購等外部因素不談。現在的建築生產過程一般是設計單位先出圖紙,建築公司找人施工,然後驗收施工結果,最後交房給消費者和物業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工程圖紙基本是二維的,二維的圖紙有兩大弊端,對於計算機而言它不夠結構化,數據信息不全,很難形成批量化處理;對於人而言,二維的圖紙專業化隔閡太深,從二維的信息到三維的影像需要有一個專業跨度和信息轉換的過程。這就使設計、生產與消費環節無法聯結在一起,而IT系統則恰好在這一過程中大有可為。

吳國平早已關註到“工業4.0”的有關概念,他認為,建築工業4.0,可以從打造智慧工地開始,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建造智慧建築,而且這個可能未來是所有智慧城市的數據源。一個個智慧建築集群,從而形成智慧社區,智慧社區,再與智慧交通結合,最終形成智慧城市。在他看來,所謂智慧城市,就是大量的結構化幾何與非幾何數據信息,加上科學的分析方法得出自適應的感知和預判系統。

“工業4.0”的思維是可以用來改造傳統建築業的,吳國平發現,智慧建造是未來建築工程行業的大趨勢。在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結構化信息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終端的可視化形式。而解決這些問題,恰好是他的本行。

從“棄子”到新三板明星

生於1979年的吳國平在建築圖形圖像行業已經從業15年。他的天際數字是一家從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建築信息可視化領域應用的技術公司,在吳國平的帶領下,天際數字已經將業務的疆域擴展到了更高層次的服務,致力於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供應商,用新的思維、新的工具,給傳統的建築行業帶來改變。

十幾年前的吳國平並沒有如此遠大的誌向。他祖籍福建漳州,那里曾經出過很多出色的僑商和新生代閩商,並給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敏銳的商業嗅覺。天際數字公司的前身是一家為建築行業客戶提供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和建築數字展廳等業務的公司,總部在深圳。2003年的6月末,華夏大地“非典”浩劫之後,吳國平奉深圳總公司之命,帶著6個人的小團隊,北上開拓市場,以30萬的資金註冊成立了北京子公司。那時的吳國平,二十多歲,風華正茂。

其時,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剛剛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建築市場一片火熱。吳國平掌舵的北京公司順風順水,以其優秀的服務理念和意識,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到2006年,已經頗具規模,在天津開辦了北京公司的分公司。深圳總公司老板決心戰略放棄北京子公司,由於總部的戰略決策希望更多的精力集中於華南市場,吳國平又不願放棄已經初步打開的北京局面,於是他和他的團隊核心成員,湊錢將北京公司的51%股權買了下來,從此帶領他的小夥伴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08年,吳國平在與國內一家知名行業機構有過短短一年的換股聯姻,但因發展理念不同分道揚鑣。重新上路,吳國平對行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考。為了突破行業發展的瓶頸,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他和一直以來和他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重新註冊了一家公司,起名“天際數字”。四位多年合作的小夥伴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聯合創始人,他們是總經理耿業強,副總經理馮濤,財務總監許小艷,藝術總監鄧建。

憑借專業性和服務意識,天際數字成績斐然。到目前為止,已經參與了多個知名建築項目,如未來北京的最高建築“中國樽”、深圳南山的最高樓漢京中心、哈爾濱萬達文化旅遊城萬達茂等。公司還先後參與多個國家級重點項目,包括奧運項目、世博會項目等。

截至目前,已經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事務所、城市規劃設計公司、景觀園林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商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特別是2012年以後,盡管整個地產業進入調整期,但天際數字的發展卻進入快車道,業績增長突出。201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較2013年增加42.25%,凈利潤同上年相比增幅達228.85%。2013年公司研發經費投入達342萬余元,占營業收入的12%,2014年的研發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多年的技術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已經給天際數字積澱了很好的先發優勢。

2013年11月起,天際數字開始運作新三板上市。2014年5月8號完成股份制改革,40多位員工成為公司合夥人;2014年12月12日在新三板掛牌,股票代碼831478;2015年4月28日股票由協議轉讓方式改為做市轉讓方式,開盤當天股價暴漲231%,每股達到50多元。

快速的發展,得益於吳國平的遠見和洞察。從2012年開始,他就壯士斷腕,砍掉旗下若幹與建築信息化業務無關的公司,從圖形圖像的主營業務中脫胎升級,開始把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發展“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核心業務,完成了公司的轉型升級。

天際數字目前的主營業務,一是建築工程可視化技術服務,如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等,其二是建築工程BIM咨詢、培訓與監理服務,其三是BIM建築工業化、能耗運維,及面向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的技術服務。

除了這些面向B端的業務,天際數字面向C端,還與知名家裝品牌東易日盛公司合作,謀劃建立和運營天際美家互聯網家裝平臺,以“彩生活”的理念,打造讓業主最省心最省錢的家裝平臺,最終實現“互聯網+家”的智慧生活。

正是這些謀劃,使天際數字可以以一種新銳的姿態現身,成為“建築工業4.0”捷足先登的試水者。

BIM+互聯網,建築工業4.0實現路徑

黑馬學院習慣於把公司劃分為“天派”和“地派”,天派總能拿到更優質的資源,擅長從理論高度來分析和把握大勢。而天際數字是典型的“地派”公司,更擅長一步一個腳印前進的過程。

天際數字為“建築工業4.0”找到的實現路徑,是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移動互聯網的組合。

與一般制造業相比,建築業的生產運作,具有生產周期長、工程量巨大、供應方涉及多、管理層次繁雜等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與其他行業相比,傳統建築業是最不透明的行業之一。

在“設計—建造—運維”的作業鏈條中,要牽涉到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單位、物流配送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物業單位等等多個責任方,對於整個鏈條的運作,各個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對於項目的運轉十分重要。

但在項目運作的整個過程中,傳統的技術手段和作業方式,常常存在信息不對稱或不透明的情況,這就會導致信息有疏漏,作業有偏差,協作不同步等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因為行業不透明,傳統建築業生產運作的鏈條,極易滋生腐敗。建設單位在招投標過程中暗箱操作、任意壓縮工期、惡意壓價等情況較為普遍;建築企業出賣、出借資質,圍標、串標、轉包、分包、二次經營等情況常發;建設工程主體責任不落實,施工管理混亂等等。這些陰暗生態,嚴重阻滯了建築行業的良性發展。

吳國平深知,要想鏟除這些行業苔蘚,

必須有一種解決方案,可以保證整個作業鏈條足夠透明,防止出現信息傳遞的偏差或疏漏,杜絕徇私舞弊的腐敗發生;

必須有一種技術,可以整合和批量處理大數據,對於“設計—建造—運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所涉及的數據,都能準確地調取、分析、應用。

吳國平發現,BIM技術恰好解決了行業數據規範與集約的問題,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時空局限的問題;前者使得基於數據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建造有了基礎,後者依托遠程可視化溝通為工具,將管理的鏈條延伸到現場,使得遠程管理變成現實。

眾所周知,傳統的建築作業模式中,設計一般采用的是CAD二維工程圖紙,這是一種不完全數字化的操作,在繪圖過程中,很難保證不出現信息解析偏差和疏漏。從協作角度講,這又是一種靜態的管理,不能直觀及時地反應工程運作情況,容易導致協作不同步,導致管理效率低下。

BIM技術,能真正解決建築信息的數字化和動態管理問題。BIM概念來自於國外,是“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是將建築工程項目中的各項信息數據,集成加載到仿真模擬建立起的可視化三維建築模型中,對“設計—建造—運維”整個流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最終實現“精準設計,無錯建造”的智慧建造。

BIM的出現,首先是改變了設計的表達方式,打破了專業的隔閡,它的直觀可視化特征,使得即便是外行人也可以最為直觀地看到建築物的基本形態,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如此,也便增強了項目作業各個相關方的信息共享,保證了有效準確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在“設計—建造—運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項目各個相關方都可以對各種建築信息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也為各方建設主體提供了高效協作的基礎,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說到底,BIM技術是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技術工具,對於設計、施工、建材供應、物流配送、設備裝配、工程監理、財務預算決算等各個作業方面產生的工程數據和業務數據,都可以加載到BIM模型上,並隨時存儲、搜索、計算和追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效增強各參建方的協作能力,減少協作成本、降低協作中的錯誤發生概率。

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建築,其中生活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這個智慧系統進行著交互,一方面他們日常的行為、活動向智慧系統反饋和提供著數據另一方面又接受數據端提供的各種精準服務,這種人與物的交流變得無縫,人類社會、信息空間和物理世界,即人機物融為了一體。這正是“工業4.0”的最明顯的表征。

大數據,是互聯網意識和智慧產生的基礎。沒有海量的數據,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這一方面,天際數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2012年起,吳國平和天際數字就轉向了BIM系統的開發,目前已積累了6項重要知識產權,十幾T、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

新商業模式,兩個轉變

吳國平相信,能夠保證他達到最終目標的,將是兩個關鍵詞——“積累”和“格局”:“積累就是每一件事情,不管大小,你都做成了;格局則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三年之後的你打基礎。”

從傳統建築業到“工業4.0”,吳國平正在完成兩個轉變:一是把整個業務模式轉向以數據為核心的軌道上來;其次是從傳統建築業的項目思維模式,轉向新時期的類似資本思維的生態模式。

按照吳國平的願景,天際數字要打造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供應鏈與服務網絡。為此,天際數字的發展遵循一個“三步走”的戰略,吳國平形象地將這個戰略規劃稱作“三級火箭發展法”。

火箭發展法:

第一級,是“展示”,即通過電腦三維技術,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可視化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客戶與項目的信息。這一時期,公司還是以項目服務為主,公司的基本運營邏輯還是項目思維。

第二級,是“數據”,即把BIM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作為公司業務重點,將建築項目中的所有幾何數據、建材數據、設備數據進行整理與收集。這一時期,公司的重心放在雲平臺技術上,把中國的工程技術解決方案沈澱下來,為未來為智慧城市提供解決方案奠定基礎,公司的運營轉向平臺思維。

第三級,是“供應鏈”,通過三維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將線上的虛擬建材供應鏈與線下的實物供應鏈進行對應整合,服務於建築的全生命周期,讓智慧建築技術完美地融合進整個智慧城市系統。比如與C端的供應商合作,讓庫中的數據與線下的產品關聯,以一攬子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這個時期公司的發展邏輯將更上一層樓,轉變為生態環境構建。

按照吳國平的構想,未來的天際數字,將會有六大板塊的核心業務,分別服務於B端和C端。除了傳統的建築工程三維可視化產品服務(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外,還有基於BIM平臺模型的智慧工地、能耗運維、建築工業化的咨詢、培訓和監理服務業務。為了服務於建築工程作業的全鏈條,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天際從目前開始,已經著手打造建材、設備、專業人才的供應鏈,並最終將延伸到建築工程的產業鏈金融。

當產業鏈完成之後,也許會出現前一段時間人們所描繪的那種3D打印的典型應用場景——用戶描述完自己的想法,按下一個按鍵,輸出了一座房子。

640

△圖:天際數字的六大業務板塊

可以說,在發展第一階段,天際公司有水魔方、水晶石等競爭對手;但在第二級和第三極,行業內沒有像天際數字一樣通過類似路徑重塑行業的企業。

與那些從建築裝修業或視頻制作業中轉型而來的友商們不同,天際數字是一家由IT起家的公司,因而他們可以更加不拘泥地行業傳統,做出更有成效的改變。

如今,天際數字已經完成了多方面布局:第一是工具,天際數字自己開發系統,建設了一套遠程可視化的溝通工具,不需要見面就可溝通建築的設計,重塑了用戶體驗與協作模式;其次是數據,天際數字擁有十幾年的行業積累,光北京一個月就兩百多個項目,加上十幾T的數字模型數據,這是最寶貴的資產;第三是團隊,天際數字的團隊已經長時間協作,並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加上天際數字率先與資本對接的優勢,為其提供了足夠高的安全壁壘和有效護城河。

據了解,現階段天際數字的工作重心還是研發,通過花大力氣研發技術產品模式,給公司的未來業務形成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圍繞這一中心,天際數字也在“兩手抓”,一手抓現有四個分公司,即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各個分公司常規業務的增長;一手抓產業鏈並購整合,計劃在2015年完成5家以上的甲級設計研究院等標的公司的並購。上市新三板後,融資通道打通,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資本驅動力,可以大力開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並購整合。

吳國平告訴黑馬學院案例中心,2015年6月,天際數字的雲平臺就要上線。彼時,建築項目各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不必再掛靠在哪個設計院或機構的門下,而可以成為獨立設計師,在雲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工作室。這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一個建築項目,設計師們可以不拘於時空的限制完成協作。一個四川的項目,它的設計師可能在紐約,而它的預算師,可能在北京,他們不必見面,卻依托平臺的BIM技術,高效地完成整個項目的生產鏈條。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建築工程的精準定位問題,天際數字也在與北鬥衛星展開合作,共同出資建立了三維定位技術的實驗室,目前在實驗室可以實現“厘米級”的三維定位,未來會把精度提高到“毫米級”。此外,他們還和河北大學合作,以期打造一個智慧校園的範本。加入黑馬營之後,吳國平也與黑馬學員開展合作和資源對接。為了給智慧社區建設做準備,依托BIM和大數據技術,吳國平正在著力打造一個“社區大腦”,並且積極尋找社區的“腿”,完成社區生活大數據和生活服務供應鏈的無縫對接。

目前,他正在和社區生活服務供應商“生活半小時”進行深度投資談判,如果投資成功,社區居民就可以藉此完成生活消費和支付。他的黑馬營九期同學,生活半小時的創始人李立文,將為此提供支持。

工具優勢

擁有自主研發的成熟的系統工具,有一整套BIM技術與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和解決方案。

數據優勢

近千萬的建築信息數據儲備;上百萬建築案例。

團隊優勢

核心管理團隊共甘共苦合作10年以上,非常默契;團隊互補性強。

技術優勢

國家雙軟、國家高新、6項軟件著作權,在三維效果圖技術、動畫動漫技術、BIM技術等領域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

資本優勢

第一家對接資本的建築信息服務企業,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

資源優勢

目前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地產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未來還將有供應鏈的優勢。

資質優勢

通過ISO9001、ISO14001認證,萬達的六個供應商之一;展覽展示陳設設計/施工一級資質;2014年智慧城市傑出廠商。

站在未來看現在:挑戰和機遇

雖然天際數字已經具備了在行業競爭中足夠好的先發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吳國平未來的道路一帆風順。

吳國認為,短期看來,天際數字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企業對資本市場的適應性,企業對合規要求的適應性。從資本運作,到團隊建設、組織架構、公司治理,各方面都存在人才缺口。

然而,挑戰可能遠不止如此。每一次技術革命,只有真正出現在現實商業世界轉化成生產力的時候,人才缺口的問題才會凸顯,尤其是因為技術革命相應而生的專業人才的缺口。在建築領域的技術變革也不例外。實際上,從傳統的建築運作模式,轉向智能化的建造模式,最大的一個挑戰,還是來自於專業人才。

在CAD時代,建築設計各個專業基本上是單打獨鬥的,而BIM設計模式,雖然能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信息同步的問題,但對於人的協同性要求並不低。對於一個項目的團隊而言,任何一個專業沒有跟上,都會造成整個項目團隊的短板效應,嚴重拖累項目進程。傳統設計模式中設計師或工程師所養成的“單兵作戰”的職業思維和行為慣性會給協同作業造成多大障礙,不得而知。而在吳國平所設想的獨立設計師平臺模式中,這樣的挑戰恐怕更加嚴峻,沒有制度層面上對團隊的統一管理和約束,僅僅依靠各位獨立設計師的自覺動力和行為,消除上述短板,恐怕會有很大困難。

在智慧建造中,涉及三類專業技術人才,除了上面談到的BIM專業設計人才,還需要有支持平臺系統正常運轉的IT專業人才,以及開展大數據分析和運維的DT人才。在CAD設計時代,設計機構的IT部門職能單一,一般來說只局限於電腦軟硬件、內外網絡的更新與維護;但在BIM設計時代,企業對IT的技術支持要求非常高,因為BIM設計是一個多軟件多用戶協作的過程,需要IT部門對各個專業軟件的特性非常了解,對於各類問題能夠有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鍋碗瓢盆齊備,但竈臺壞了,什麽好菜都做不了”的情況會時常發生。

另一個挑戰,是跨界複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慧建造對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技術而言,管理的問題可能更難解決。智慧建造是個系統工程,是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的系統工程,這不是技術所能簡單解決的。當然,這是整個行業的挑戰,而不只是天際數字獨自面臨的。但天際身處其中,且作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這些問題,都是他們在當前和未來都不得不理性面對和思考的。

天際數字公司,脫胎於傳統的建築圖形圖像產業,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發展的機遇,迅速調整競爭姿態,華麗轉身,順勢而為,成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

誠如馬雲在貴陽“數博會”所說:“未來的制造業不僅僅是生產商品和產品,還必須會思考,會說話,會交流,未來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終端企業。未來的制造業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比石油更重要的資源——數據。”

未來的世界里,天際數字將有足夠多的,贏的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黑馬學院案例中心李遠澤,經黑馬學院案例中心張九陸編輯整理,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黑馬成長營(zym120100)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