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地財政:歷史,邏輯與抉擇 king

http://xueqiu.com/7419988382/25476024
作者: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

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這一獨特的制度,使得土 地成為中國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斷增值的信用來 源。不同於西方國家抵押稅收發行市政債券的 做法,中國土地收益的本質,就是通過出售土 地未來的增值(70年),為城市公共服務的一 次性投資融資。

改革就是一系列選擇。但真正改變歷史的選 擇,當時並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財政」就是 如此。從誕生到形成,它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設 計,甚至「土地財政」這一名詞,也是後來才想 出來的。但正是這個來路不清、沒人負責甚至 沒有嚴格定義的「土地財政」,前所未有地改變 了中國城市的面貌,成為全球經濟成功與問題 的根源。

「土地財政」是否可以持續?是否還能改進?還 是必須全盤放棄?乃是攸關國家命運的重大抉 擇。由於「土地財政」被「房價」、「腐敗」、「泡 沫」等敏感的社會話題所綁架,摒棄「土地財 政」,幾乎成為學界和輿論界一邊倒的共識。本 應客觀、專業的學術討論,演變成了指責「土地 財政」的競賽。

好的「學術」,不在於告訴人們眾所周知的「常 識」,而在於能解釋眾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財 政」之所以抗風而立、批而不倒,就在於其有著 不為學術界所知的內在邏輯。「土地財政」背後 的經濟含義,遠比我們大多數人知道的深刻、 複雜。

本文試圖以「信用」為主線,重新評價「土地財 政」的功過,思考 「土地財政」改變可能帶來的風 險,探討改進「土地財政」的可行路徑。

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劑

城市出現了幾千年,有興有衰,但為何到了近 代卻突然出現了不可逆轉的「城市化」?絕大多 數研究,都認為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結果。這一 表面化的解釋妨礙了我們對城市化深層原因的 認識。

城市的特徵,就是能提供農村所沒有的公共服 務。城市不動產的價值,來源於所處區位;不 同區位的價值,取決於公共服務的水平。公共 服務是城市土地 價值的唯一來源。無論城牆, 還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務都需要大 規模的一次性投資(fixed cost)。但由於傳統 的資本獲得方式,主要是通過剩餘的積累,大 型工程建設往往需要成年累月的建設。巨大的 投資,限制了大型公共設施的建設,成為制約 城 市發展的主要障礙。

突破性的進步,來自於近代信用體系的創新。 信用制度為大規模長週期的設備和基礎設施投 資提供了可能。

信用制度的關鍵是如何獲得「初始信用」。工業 化和城市化的啟動,都有賴於獲得跨越原始資 本的臨界門檻。只有資本才能為資本作抵押。 一旦原始資本(基礎設施)積累完成,就會帶 來持續稅收。這些稅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資, 自我循環,加速積累。

城市化模式的選擇,說到底,就是資本積累模 式的選擇。不同的原始資本積累方式,決定了 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歷史表明,完全靠內部積 累,很難跨越最低的原始資本門檻。強行積 累,則會引發大規模社會動亂。因此,早期資 本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 掠奪完成的。幾乎每一個發達國家,都可以追 溯到其城市化早期階段的「原罪」。

傳統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中,基於熟人社會的 民間借貸,只能是小規模和短週期的。近代中 國被打開國門後,不僅沒有積累下原始資本, 反而成為列強積累原始資本的來源地。1949年 後,中國重獲完整的稅收主權,但依靠掠奪實 現原始資本積累的外部環境已不復存在。中國 不得不轉向計劃經濟模式。

所謂「計劃經濟」,原理上仍然是通過自我輸血, 強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一種模式。在計劃經 濟條件下,經濟被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類, 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不斷將農業的 積累轉移到工業部門。依靠這種辦法,中國建 立起初步的工業基礎,但卻再也沒有力量完成 城市化的積累。超強的積累率,窒息了中國經 濟,使生產和消費無法實現有效地循環。改革 前,中國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十幾。

中國城市化的「最初的信用」

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於上世紀80年 代後期。當時,農業部門已經無力繼續為中國 的工業化提供積累。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被 迫嘗試倣傚香港,通過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 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從此開創了一條以土地 為信用基礎,積累城市化原始資本的獨特道 路。這就是後來廣受詬病的「土地財政」。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極大地壓縮了地方政府 的稅收比例,但卻將當時規模很小的土地收益 劃給了地方政府,從此奠定了地方政府走向「土 地財政」的制度基礎。

隨著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股票上市」) 和2003年土地招拍掛(賣方決定市場)等一系 列制度創新,「土地財政」不斷完善。稅收分成 大 減的地方政府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迅速暴 富。急劇膨脹的「土地財政」,幫助政府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積累起原始資本。城市基礎設施不 僅逐步還清欠賬,甚至還有部分超前(高鐵、 機場、行政中心)。

的確,沒有「土地財政」,今天中國經濟的很多 問題不會出現,但同樣,也不會有今天中國城 市化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成就背後的真正秘 密,就是創造 性地發展出一套將土地作為信用 基礎的制度——「土地財政」。可以說,沒有這一 偉大的制度創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 一句空話。

為何中國能走這條路?這是因為計劃經濟所建 立的城市土地國有化和農村土地集體化,為政 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創造了條件。「土地財 政」的作用,就是利用市場機制,將這筆隱匿的 財富轉化成為啟動中國城市化的巨大資本。

「土地財政」並非中國專利。從建國至1862年近 百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依靠的也是「土地財 政」。同土地私有化的老大陸不同,殖民者幾乎 無償地從 原住民手中掠得大片土地。當時美國 聯邦法律規定創始十三州的新拓展地和新加入 州的境內土地,都由聯邦政府所有、管理和支 配。公共土地收入和關稅,構成了聯邦收入的 最主要部分。土地出售收入佔聯邦政府收入最 高年份達到48%。

對比中國土地財政,就可以想像當年美國的「土 地財政」規模有多大。

2012年,中國國稅收入11萬億元,如果按土地 收入佔48%計算,就相當於 5萬億,而2012 年「土地財政」總收入只有不到3萬億。中國土地 財政,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算起,迄今也不 過20餘年。

而美國從建國伊始,直到 1862年《宅地法》 (Home stead Act)規定土地免費轉讓給新移 民,聯邦政府的「土地財政」才被地方政府的財 產稅所代替,前後持續近百年。所不同的是, 美國「初始地權」的獲得,靠的是對北美印第安 人的屠殺和掠奪,而中國則是通過計劃經濟的 制度設計。

土地財政的本質是融資而非收益

土地私有的城市,公共服務的任何改進,都要 先以不動產升值的方式轉移給土地所有者,然 後政府通過稅收體系,才能夠將這些外溢的收 益收回。

因此, 稅收財政的效率幾乎完全依賴於與納稅 人的博弈,交易成本極高。而在土地公有制的 條件下,任何公共服務的改進,都會外溢到國 有土地上。政府無需經由稅收「過濾」,就可以 直接從土地升值中獲得公共服務帶來的好處。

相對於「徵稅」的方式,通過「出售升值土地」來回 收公共服務,外溢漏失小、交易成本低。其積 累效率 如此之高,以至於城市政府不僅可以為 基礎設施融資,甚至還可以以補貼的方式,為 有持續稅收的項目融資。

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這一獨特的制度,使得土 地成為中國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斷增值的信用來 源。不同於西方國家抵押稅收發行市政債券的 做法,中國土地 收益的本質,就是通過出售土 地未來的增值(70年),為城市公共服務的一 次性投資融資。如果把城市政府視作一個企 業,那麼西方國家城市是通過發行債券融 資, 中國城市則是通過發行的「股票」融資。

在中國,居民購買城市的不動產,相當於購買 城市的「股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住宅 有如此高的收益率——因為中國住宅的本質就是 資本品,除了居住,還可以分紅。不僅分享現 在公共服務帶來的租值,還可以分享未來新增 服務帶來的租值。

因此,中國的房價和外國的房價是完全不同的 兩個概念。在這個意 義上,「土地財政」這個 詞,存在根本性的誤導——土地收益是融資(股 票),而不是財政收入(稅收)。在城市政府 的資產負債表上,土地收益屬於「負債」,稅收 則屬於「收益」。

對「土地財政」本質的認識,還有助於解釋困惑 經濟學家的一個「反常」——為何中國經濟高速增 長,而股票市場卻長期低迷不振。

如果你把城市土地市場視作股票市場的一部 分,就會發現中國股票市場的增長速度和中國 經濟的增長速度完全一致,一點也不反常。由 於土地市場的融資效率遠大於股票市場,因 此,很多產業都會借助地方政府招商,變相通 過土地市場融資。這也間接反駁了那些認為土 地財政抑制了實體經濟的指責。

土地財政相對稅收財政的效率差異,雖然很難 直接觀察,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數據間接 比較。

近年來,中國M2持續高速增長,但並未引發經 濟學家所預期的超級通貨膨脹。一個重要的原 因,就是M2的規模是有實際需求支撐的。現在 有一種流行的做法,就是拿M2和GDP作比較。 2012年M2余額97.42萬億。2012年GDP約51萬 億,M2與GDP的比例達190%。有人認為, M2/GDP數據逐年高企,說明資金效率和金融 機構的效率較低。更有人擔心通脹回歸和房價 反彈。

但實踐表明M2和GDP並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 系。1996年是個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M2超 過GDP,但此後卻長期保持了低通脹,甚至局 部時期還出現通縮。而改革開放後幾次大通脹 都出現在此之前。

這是因為,合意的貨幣發行規模,取決於貨幣 背後的信用而非GDP本身。如果說稅 收財政信 用與GDP存在正相關關係,土地財政提供的信 用與GDP的這種相關性就可能比同樣GDP的稅 收財政成倍放大。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雖然沒有增加GDP,但卻 使「城市股票」得以正式「上市流通」,全社會的信 用需求急速擴大。如果我們理解房價的本質是 股價的話,就會知道,通貨膨脹之所以沒有如 期而至甚至出現通縮,乃是因為房價上升導致 社會信用膨脹得更快。

理解土地財政的問題與風險

雖然「土地財政」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諸多好處, 但同任何發展模式一樣,「土地財政」模式也有 其自身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很可 能會給整個經濟帶來巨大的系統風險。其後 果,不會小於稅收財政曾經帶來的「大蕭條」、 「金融風暴」、「主權債務危機」。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土地財政」必定要將不動 產變成投資品。政府打壓房價的政策之所以屢 屢失效,就是沒有按照資本品的市場來管理住 房市場。

「土地財政」的本質是融資,土地乃至住宅就必 定是投資品。買汽車公司股票的人,並不是因 為沒有汽車。同樣,買商品房(城市股票)的 人,也並非因為沒有住房。只 要是土地財政, 不動產就無可避免地會是一個資本品。無論你 怎樣打壓住房市場,只要其收益和流動性高於 股票、黃金、儲蓄、外匯等常規的資本渠道, 資金就會繼續流入不動產市場。

第二,拉大貧富差距。土地財政不僅給地方政 府帶來巨大財富,同時也給企業和個人快速積 累財富提供了通道。靠投資不動產在一代人之 內完成數代人都不敢夢想的巨額財富積累,成 為過去十年「中國夢」的最好註腳。

但與此同時,沒有機會投資城市不動產的居民 與早期投資不動產居民的貧富差距迅速拉開。 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不努力,財富也會自 動增加;而沒有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拚命 工作,擁有不動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渺茫。房 地產鎖定了不同社會階層流動的渠 道,造就了 絕望的社會階層。

第三,佔用大量資源。如果說中國經濟「不協 調、不平衡、不可持續」,房地產市場首當其 沖。同虛擬的股票甚至貴金屬不同,不動產為 信用基礎的融資模式,會超出實際需求製造大 量只有信用價值卻沒有真實消費需求的「鬼 樓」甚至「鬼城」。

為了生產這些信用,需要佔用大量土地,消耗 掉本應用於其他發展項目 的寶貴資源。資本市 場就像水庫,可以極大地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 率,灌溉更多的農田。但是,如果水庫的規模 過大並因此而淹沒了真正帶來產出的農田,水 庫就會變為一項負資產。

第四,金融風險。既然土地財政的本質是融 資,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金融風險。股票市場上 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房地產市場上都會出 現。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 元,雖然低於2011年的3.15萬億元,與2010年 的2.7萬億元基本持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土地融 資在全資本市場上比重的縮小。

截至2012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於抵押狀 態的土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 5.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和 23.2%。全 年土地抵押面積淨增4.72萬公頃,抵押貸款淨 增1.12萬億元,遠超土地出售收入的減少。這 些土地抵押品的價值實際上都是通過房地產市 場 的價格來定價的。打壓房價或許對坐擁高首 付的銀行住房貸款產生不了多少威脅,但對高 達6萬億以土地為信用的抵押貸款卻影響巨大。 一旦房價暴跌,如此規模的 抵押資產貶值將導 致難以想像的金融海嘯。

沒有準備的稅制轉型

鑑於「土地財政」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問題,主流 觀點幾乎一邊倒地要求拋棄「土地財政」。談論 拋棄很容易,如何找到替代的融資?一個簡單 的答案,就是倣傚發達國家,轉向稅收財政。

當年美國「土地財政」切換到「稅收財政」,靠的是 聯邦政府放棄土地收益同時地方政府開徵財產 稅。今天中國,土地在地方,稅收在中央。如 果倣傚美 國,中央政府就必須大規模讓稅給地 方政府。現在,中央稅收剛剛超過11萬億,要 想靠退稅彌補近3萬億的土地收入和佔地方財政 收入16.6%的1萬億的房地產相關稅收幾乎是不 可能的(更不要說還有6萬億的土地抵押融 資)。

如果國稅不變,按照某些專家的建議,通過直 接增加財產稅等新的地方稅種來補償土地收 入。那麼,能否靠增稅彌補放棄「土地財政」的 損失?中國的稅 負水平並不低,其增速遠超 GDP。2012年完成稅收達到11萬億,同比增 11.2%。在此基礎上,繼續大規模加稅的基礎 根本不存在。

在中國,「土地財政」的本質是「融資」,其替代者 必定是另一種對等的信用。而要把稅收變為足 以匹敵土地的另一個信用基礎,就必須突破一 個重要的技術屏障——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體 制。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全部稅收收入中來自 流轉稅的收入佔比為70%以上,而來自所得稅 和其他稅種的收入合計佔比不足30%。來自各 類企業 繳納的稅收收入佔比更是高達92.06%, 而來自居民繳納的稅收收入佔比只有7.94%。 如果再減去由企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個 人納稅不過佔2%。去年個稅起征點上調後,今 年個人直繳的比例還會更低。這就是為什麼稅 收高速增長,居民稅負痛感卻不敏感的重要原 因。

任何一種改革,如果想成功,前提就是納稅人 的負擔不能惡化。1862年,美國的稅改取消聯 邦土地收入,改徵地方財產稅,納稅人的負擔 沒變,收入在不同政府間切換。但在中國這樣 的稅收結構下,就算是中央真的可以下決心減 稅,也不過是減少了企業的負擔,減稅並不能 直接進入居民個人賬戶。因此,對居民 個人而 言,增加財產稅就是支出淨增加。

有人也許會質疑,難道應該讓中國企業忍受如 此高的稅負?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問題回答這個 問題,為什麼中國邊際稅率如此之高,全球投 資還要蜂擁進入中國?答案是:「土地財政」。

借助土地的巨大融資能力,地方政府可以執行 無人能敵的稅收減免和地價補貼。其補貼規模 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稅率都變得微不足 道。也正是由於地方政府的補貼遠大於稅負的 增長,中國企業才保持了相對競爭對手的優 勢。

同樣的道理,中央政府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高 的稅收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仰仗地方政府更高 的土地收益。沒有「土地財政」的補貼,企業根 本無法負擔如此沉重的稅收,中央政府的高稅 率就不可持續。

「土地財政」的升級與退出

中國未來幾年最大的戰略風險,就是在還沒有 替代方案之前,輕率拋棄「土地財政」。

沒有一成不變的城市化模式。「土地財政」也是 如此,不論它以前多成功,也不能保證其適用 於所有發展階段。指出直接稅開徵的風險,並 非否定直接稅的作用,而是要發揮不同模式在 不同階段的優勢。同時,當城市化進入新的發 展階段後,為不同模式的轉換尋找可行的途 徑。

最優的城市化模式,就是根據不同的發展階 段、不同的空間區位,組合使用不同的模式。 一旦原始資本積累完成,城市化進入穩定階 段,其歷史角色就會逐步淡出並最後終結。不 同模式過渡,沒有簡單的切換路徑。必須經過 複雜的制度設計和幾代人的時間。

正確的改革策略應當是:積小改為大改。把巨 大的利益調整,分解到數十年的城市化進程 中。要使每一次改革的對象,只佔整個社會的 很小部分。隨著城 市化水平的提高,逐漸演變 到直接稅與間接稅並重,乃至直接稅為主的模 式。成功的轉換,是「無痛」的轉換。時間越 長、對象越分散,社會承受力就越強,改革也 就越成功。

具體做法是,當把城市分為已完成城市化原始 資本積累的存量部分和還沒有完成的增量部 分。在空間上、時間上把不同的利益主體區分 開,分別制定政策,分階段逐步過渡到更加可 持續的稅收模式:

1)企事業單位和商業機構,可率先開始徵收財 產稅;

2)永久產權(如僑房、公房等),可以開徵財 產稅;

3)小產權房、城中村可以結合確權同時開徵財 產稅;

4)有期限的房地產物業,70年到期後開徵財 產稅同時轉為永久產權;

5)老城新增住宅拍賣時就規定要交繳財產稅;

6)老城區及附近新出讓的項目 可以縮短期 限,如從70年減少到20年或30年,到期後,開 徵財產稅;

7)所有已經有完整產權的物業,需以公共利益 為目的,才可以強制拆遷,物業均按市場 價進 行補償;

8)願意自行改建的,在容積率不變且不惡化相 鄰權的條件下,允許自我更新;

9)願意集體改造的,自行與開發商談判條件。 個別政府鼓勵的項目 (如危舊房),可以容積 率增加等方式予以獎勵。

財產稅可以有不同的名目,直接對應相關的公 共服務。通過區別不同的政策對象,按照不同 的階段,將完成城市化的地區漸進式地過渡到 可持續的「稅收財政」,同時,建立與之相對應 的,以監督財稅收支為目的社區組織。

城市新區部分則應維持高效率的「土地財政」積 累模式。但維持,並不是意味著無需改變。其 中,最要緊的,就是必須盡快將住房地產分為 投資和消費兩個獨立的市場。現在的房地產政 策之所以效率低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們希望用一個政策同時達成「防止房地產泡 沫」和「滿足消費需求」兩個目標。要想擺脫房地 產政策的被動局面,就必須將投資市場和消費 市場分開,並在不同的市場分別達成不同的經 濟目標——在投資市場,防止泡沫破裂;在消費 市場上,確保居者有其屋。

市場區分後,就可以組合利用價格和數量兩個 槓桿,使政策的「精度」大幅提高。在投資市場 上(商品房),控制數量(比如,將供地規模 同其空置率掛鉤)放開價格,避免不動產價值 暴跌觸發的系統性危機;在消費市場上(保障 房),控制價格增加數量,滿足新市民進入城 市的基本消費需求。

在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土地財政」下,中 國貨幣的信用的「錨」就是土地。在某種意義 上,人民幣是「土地本位」貨幣。中國之所以沒 有產生超級通貨膨脹,關鍵在於人民幣的信用 基石——「土地」——的價值和流動性屹立不倒。 一旦房價暴跌,土地就會貶值,信用就會崩 潰,氾濫的流動性就會決堤而出。

「人的城市化」

真正用來滿足需求並成為經濟穩定之錨的,是 保障房供給。這部分供給應當儘可能的大。理 想的狀態,就是要做到新加坡式的「廣覆蓋」。 所謂「廣覆蓋」就是除了有房者外,所有居民都 可以以成本價獲得首套小戶型住宅。只要不能 做到「廣覆蓋」,保障房就會加劇而不是減少社 會不滿,「尋租」行為就會誘發大 規模腐敗。

而要做到「廣覆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 資金。中國金融系統總體而言,資金非常豐 沛,關鍵是如何設計出足夠的信用將其貸出 來。目前的保障房不能進入市場。這種模式決 定了保障房無法像商品房那樣利用土地抵押融 資。依靠財政有限的信用,必定難以滿足大規 模建設的巨額資金需求。

如何既能與商品房市場區隔,又可以進入市場 流通以便於融資?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先租後 售」——「先租」目的是與現有商品房市場區 隔;「後售」 則是為瞭解決保障房建設融資。舉 例而言:假設50平方米保障房的全成本是20萬 元(土地成本2000元/平方米,建安成本2000 元/平方米)。一個打工者租房支出大約500元/月,夫妻兩人每年就是1.2萬元,10年就是12 萬元,15年就是18萬元。屆時只需補上差額, 就可獲得完整產權。

這個假設的例子裡,各地的具體數字可能不 同,但理論上講,只要還款年限足夠長,輔之 以政府補助和公積金(可分別用來貼息和政府 物業費),即使從事收入最低的職業,夫妻兩人 也完全有能力購買一套完整產權的住宅。

由於住房最終可以上市,因此土地(及附著其 上的保障房),就可以成為極其安全有效的抵 押品。通過發行「資產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等金融工具,利用社保(3.11萬億元)、 養老金(1.92萬億元)、公積金(2萬億)等沉澱 資金獲得低息貸款,只需政府少許投入(貼 息), 就可以一舉解決「全覆蓋」式保障房的融 資問題。

「先租後售」模式,看似解決的是住房問題,實 際上卻意味著「土地財政」的升級。

這一模式同以往的「土地財政」一個重要的不 同,就是以往「土地財 政」是通過補貼地價來直 接補貼企業,而「先租後售」保障房制度,則是 通過補貼勞動力間接補貼企業。2008年以後, 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已經不是企業,而是 勞動力。新加坡和香港的對比表明,住房成本 可以顯著影響本地的勞動力成本,進而增強本 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土地財政」另一個後果,就是「空間的城市化」並 沒有帶來「人的城市化」——城市到處是空置的豪 宅,農民工卻依然在城鄉間流動。現在很多研 究都 把矛頭指向戶口,似乎取消戶籍政策就可 以一夜之間消滅城鄉間的差距。取消戶籍制 度,如果不涉及其背後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 利,等於什麼也沒做;如果所有人自 動享受公 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那就沒有一個城市可以負 擔得起。

戶籍制度無法取消與「土地財政」密切相關。由 於沒有直接的納稅人,城市無法甄別誰有權利 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就只好以戶籍這種笨拙 但有效的辦法來限定公共服務供給的範圍。要 想取消戶籍制度,就必須改間接稅為直接稅。 而改變稅制,就必須面對前文所述的制度風 險。

但就算能夠用財產徵稅取代戶籍,也還是解決 不了農民轉變為市民的問題——今天因為缺少財 產而擁有不了戶籍的非城市人口,明天也一樣 會因為缺少財產而無法成為合格的納稅人。因 此,研究怎樣讓農民可以獲得持續增值的不動 產,遠比研究如何取消戶籍來得更有意義。

「先租後售」的保障房制度,使得戶籍制度變得 無關緊要。它為非農人口獲得城市資產和市民 身份,直接打開了一條正規渠道——新市民只需 居住滿一定時間,就可以通過購買保障房,成 為城市的正式市民。

「土地財政」重建個人資產

現在的財政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 現行的稅制結構,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地 步。理由是間接稅使每一個購買者都成為了無 差別的納稅人,無法像直接稅那樣,通過累進 使高收入者承擔更多的稅負來調節貧富差距。

但現實中,真正導致貧富差距的深層原因,是 有沒有不動產。不動產成為劃分有產階級和無 產階級的主要分水嶺——有房者,資產隨價格上 升,自動分享社會財富;無房者,所有積累都 隨房價上升縮水。房價上升越快,兩者財富差 異就越大。財產不均是因,收入不均是果。用 稅收手段只能調節貧富的結果;用不動產手段 才能調節貧富的原因。

要縮小社會財富差距,最主要的手段,不是稅 收轉移和二次分配,而是要讓大部分公民能夠 從一開始就有機會均等地獲得不動產。「土地財 政」向有產者轉移財富的功能,是當前貧富差距 加大的「罪魁禍首」,但通過「先租後售」,這一功 能馬上就可以變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有力工具。

「現代人」的特徵,就是擁有信用。土地財政通 過「先租後售」保障房,幫助家庭快速完成原始 資本積累,為勞動力資本的城市化創造了前 提。由於保障房的市場溢價遠遠高於其成本, 因此,保障房房改就相當於以兌現期權的方式 給所有家庭注資。

家庭的經濟學本質乃是從事「勞動力再生產」的 小微企業。將土地資本大規模注入家庭,可以 快速構築社會的個人信用,使經濟從國家信用 基礎拓展到個人信用基礎。保障房「廣覆蓋」, 為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社會穩 定器。它在利益急速變化的發展階段,極大地 增加整個社會的穩定性,擴大執政黨的 社會基 礎。

「先租後售」保障房可以顯著地提高配置家庭效 率。國外的實踐表明,同儲蓄形態的養老金相 比,住宅更加容易保值、增值。高流動性的住 宅可以在家庭層次將社保和養老金資本化。

「先租後售」保障房對中國經濟的意義,乃是借 助「土地財政」作為融資工具為啟動大規模保障 房建設並將住房轉化為城市化的人口的原始資 本,從而為城市化完成後轉向稅收財政創造條 件。1998年房改的成功,推動了中國近十年的 快速增長。保障房在規模上遠超當年的房改 (甚至美國的《宅地法》),可以預 見,這一 改革一旦成功,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高速增長 20年。

結束語

近代以來,中國一直都在模仿、追趕,鮮有能 真正稱得上「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而「土地 財政」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制度創新,其經濟學 意義遠比大多數人的理解來得深刻、複雜。

「土地財政」只是一種金融工具。工具本身無所 謂好壞,關鍵是如何使用。「土地財政」之所以 廣受詬病,並非「土地財政」出了問題,而是如 何使用「土地財政」出了問題。隨著城市化階段 的演進,「土地財政」用來解決的問題也應當及 時改變。

從更長遠的經濟發展階段看,我們今天所擔心 的問題,很可能會隨著原始資本積累階段的完 成而自動消失。

中國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稅收收入佔 到政府收入的93%以上,來自土地的收益已經 微不足道。但深圳經濟並未為無地可賣而「不可 持續」——由於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深圳 土地財政已經悄然退 出。深圳的實踐表明,我 們可能根本無需為長大後不治自癒的「病」吃 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5

職場小說(3):小混混至CEO之路‧母親的抉擇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7706

「唉~~阿笨~ 今次真係賴晒野~ 我隻恒豐金 (870) 一野無左50%呀!!!! 好L 慘呀……」一把悽厲的聲音於我耳邊響起,唔洗問一定係我老友權哥。

權哥是我中學畢業幹暑期工時的同事,為人爽直健談,熱愛炒股,但想不到繼 00 年買入壹傳媒(282) 中招後,這次沙士又中伏,果然不負「一代燈俠」之美譽。是晚大家約了在扒王之王飯局聚舊,順便慶祝我找到工作,估唔到都未坐底,劈頭一句便是哭股喪。

「權哥,乜咁大鑊呀? 唉,其實我唔好你好多,我叫老母入果隻國泰 (293),上次一買就 911 ,今次一買就沙士,DLS……」 剛剛忘了提及,權哥與我素有「股壇雙 (燈) 俠」的外號。

「下……咁阿伯母咪小到你飛起? 」權哥肉緊的道。

「呢樣小事啦,話晒上年買 5 仔 都執到d ,仲有d 仲麻煩既野呀…….叫左野食先講」我無奈的回應著。

話說早兩天的面試掂左,今早未訓醒便收到對方 HR 的來電,說頗滿意我的表現,決定取錄我了。我當然爽快答應,約好了簽約日子,客套的多謝幾句便掛線了。

跟老媽喝早餐時,提起這件事,本來好地地,但當老媽聽到我一至五將要長駐深圳工廠時,臉色隨即大變,炒蝦拆蟹,話怕我學壞,又怕我包二奶。更質疑為什麼於香港有工唔做 (是的,我當時還有另一份電訊公司的mt offer),老遠跑到深圳,係唔係有條女係上面云云…….

唉,女人發起爛渣上黎真係唔講得笑,尤其果個係你老母或者女人既時候,我唯有採拖字訣,話諗諗啦先甩到身。

我終於明白主考C 果個詭吊的笑容的意思了,想必曾經有不少同學仔,因為阿媽的反對或借阿媽過橋而放棄份工…..果然薑是老的辣。

整間扒王之王,包括我們都只有三枱客,故此我們點的菜沒多久便上了。

「哈,咁你諗住點呀? 一唔係返另外果份囉,寧得罪小人,莫得失女人呀! 」權哥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邊咬著他的黑椒西冷扒邊笑道。

「唉,你都唔係唔知電訊業係香港好 Q 快玩完,去做咪即係聽幾年後俾人lay off 跟手做雙失。再者呢間工廠D 客路唔錯,多數都係歐美客,我真係想試下係上面闖闖呀~~更何況…..」

「更何況乜野?」

「更何況呢份工多五舊水人工呀!!」

「妖!!」

* * * * * *

最後,還是靠女人擺平了問題。

與權哥的晚飯後,我收到了我保險agent 祖兒的電話 (別想多了,她跟我老媽差不多年紀),說老媽這個下午跟她哭訴,話就黎無左個仔之類,問我搞乜?

祖兒畢竟是靠把口搵食的人,我與她詳細說明我的想法後,她表示明白,並隨即回電老媽展開挖旋工作。

回到家中,老媽情緒平復多了,我再誓神劈願,最終(被迫) 立下君子協訂,以一年為限,撈唔掂即刻返香港。

總算和平解決了是次危機,避免了流血衝突。

祖兒,真係抵妳搵咁多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11

抉擇 越依賴中國,台灣越脆弱


2014-06-30  TCW  
 

 

美國西岸時間六月十九日下午五點鐘,洛杉磯的半島酒店,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接受《商業週刊》獨家專訪,這是她首度接受台灣媒體訪問。

針對《商業週刊》提出的兩岸情勢及美中台關係演變問題,希拉蕊絲毫不閃避,更五度提醒,台灣與中國越來越密切的交流,「正面臨轉捩點」!雖然過去台灣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但現在「你們必須權衡,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才適當,否則將失去經濟獨立,」而「失去經濟獨立,將會影響你們的政治獨立自主。」

她還說,若台灣依賴中國太深,「這會讓你們變得脆弱(vulnerable)。」最後,她提醒,台灣與中國相處時,要「小心一點!精明一點!(carefully , and smartly)」

不論路透社或《華爾街日報》的近期民調,希拉蕊都獲過半數美國公民支持,極有可能在二○一六年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因此她對台灣與兩岸關係的看法,勢將產生重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目前為止,國際政壇影響力最高層級人士,對台灣處理兩岸關係所發出的最直白話語。在此之前,美國高層官員,包括希拉蕊在國務卿任內,乃至她夫婿柯林頓卸任總統後來台演講、受訪,也都未曾如此直接提醒台灣要「小心」與中國的交流、直指兩岸關係正面臨轉捩點。希拉蕊此番暢談兩岸問題,反映她在辭官後、參選前的真心想法,未來的美、中、台三角棋局會因此產生何種改變,深值重視。

採訪當天,《商周》團隊經過層層關卡,終於見到希拉蕊。

「嗨!你們好嗎!很高興看到你們,謝謝你們來,」希拉蕊跟我們逐一握手招呼之後,腳步流暢的走向預設的受訪座位。這一天,她一反過去的鮮豔色調,改穿一襲淡雅的黑白套裝,聲音高亢有活力,不時微笑、睜大雙眼,表現出對我們話題的興趣。

我們特別從台北帶來傳統台灣客家花布,底色是希拉蕊喜愛的桃紅,就在這鋪上花布的茶几前,希拉蕊首度接受台灣媒體採訪。

兩年後可能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勢人物」的希拉蕊,對台灣有何深入看法和建言?以下即為《商周》專訪全文翻譯。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恭喜!這是你新書《抉擇》(Hard Choices)的中文版,它在台灣引起不少迴響。

希拉蕊答(以下簡稱答):我很高興我的書在台灣受歡迎!

我希望這段訪談,不只說給台灣人聽,也能夠說給全世界的華人聽。

你知道嗎?有件事很好玩(提高聲調),我在美國舉辦了多場的巡迴簽書會,來了很多台灣學生,竟然還有更多的中國學生到我的簽書會,是不是挺有意思?他們說自己是學生,我總是很開心看到他們,也希望他們(指台灣學生跟中國學生)能「跟彼此對話」(大笑。一開始,希拉蕊即表達自己瞭解兩岸關係之敏感)。

問:先感謝你接受我們訪問。同樣身為女性領導者,我相信,在二○一六年最有權勢的人會是女性。

答:(呵呵笑)我不確定這是否會成真!但是非常感謝你們提出這種觀點。 在政治和商業領域,我希望我的國家能實現兩性平等,如同我看到你們三位優秀的(女性)媒體人遠道而來,非常高興。

問:在二○一六年,台灣和美國都有可能出現首位女總統;當越來越多的女性國家領導者出現,女力的崛起將如何改變世界?

答:我認為(女性領導者)有三種方式有助於改變世界。首先,女人的力量可以除掉障礙,就是我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效應。對於懷有夢想的年輕女性來說,她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只因為她們沒見過其他人成功過。第二,有助於終結潛在的歧視,包含政治在內,在家庭、工作和社會上遇到的各種性別歧視;如果你國家的總統是女性,人們就比較不會歧視女性。

第三,證據顯示,女性領導者對於家庭,以及張羅全家所需的母親,有更深的關懷,比起男性,她們會比男性領導人訂出對女性和家庭更有同理心的政策。

問:你是巧實力的專家,如果你是台灣總統(希拉蕊揚眉微笑),你會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既與中國維持密切的經濟連結,又能在政治上保持獨立?

答:多年以來,台灣做得很好。但我瞭解取得平衡很困難,

任何台灣領導人,必須時時權衡,對中國要開放到什麼程度才算適當。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台灣也想西進,從中獲取利益,但是中國也想在台灣市場拿到好處。你們必須謹慎小心(careful)、深謀遠慮(thoughtful)(加重語氣),並繼續從跟中國的合作中,試圖取得平衡。但這對你們會越來越難,因為來自中國的要求會越來越多,因為中國發展得如此大。

每當你們做決定時,都得審慎檢視其預期結果,以及是否會有我們所謂「始料未及」(加強語氣)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無論是貿易協議或是飛航協議,任何通常要持續二年、三年、五年或十年才可能看到其影響的協議(都該檢視)。不過,我認為台灣過去做得非常好。

問:所以,你確實認為經濟上的依賴會降低政治上的獨立?

答:我相信如此,歐洲就有現成的例子。我關心的區域之一是烏克蘭,它變得非常依賴俄羅斯(加重語氣);烏克蘭和其他歐洲國家,主要的能源都來自俄羅斯,當俄羅斯切斷能源供應,調價格,他們政治的獨立性就降低。

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的獨立自主。如今的世界,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互依性,你們必須「權衡」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以免失去經濟獨立,失去經濟獨立會影響你們政治獨立自主,對任何國家而言皆是如此。

問:你會不會覺得,當台灣跟中國靠得越來越近,美國與台灣就越離越遠?

答: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拉高音調)。

台灣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是可理解而且適當的。只要你做到我剛才說的,深謀遠慮,不是只想到今天,而是想到十年後,這(指對中國的開放)代表什麼意義。 美國仍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這是基於美中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但是,我們一直願意支持台灣對抗中國的處處妨礙,我們會持續這樣做,我沒有看到現在美台關係有大改變。

問:你認為台灣在亞洲的權力平衡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我想這應該由台灣的政府與人民做決定。

儘管你們首要的考量是與中國的關係,但是我相信,東南亞的各個國家,團結合作是很重要的。以東海或南海來說,我們也想避免衝突,沒有人想(衝突),對全球經濟也沒好處。我認為台灣可以與其他利益團體一起合作,確保中國與其他人保持友善關係的同時,也能夠照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的規則與期望行事。

我試著說服中國好幾次,關於他們跟菲律賓、越南的領土爭議,他們應該透過協商解決,找到雙贏的方法。你也知道中國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基本上就是想宰制很多區域。

我覺得這很危險,有好幾次他們差點跟日本的漁船與保安船艦公然衝突,和越南因為鑽油平台起幹戈,與菲律賓為了領域對峙,最終這對所有人都沒好處。

台灣可以用過來人的角度,告訴其他國家該怎麼跟中國人相處,如何以更和平的方式達到共識。

問:你認為,台灣政府對中國關係,是否處理得很好?

答:(思考兩秒)歷史上看來是。一開始是防衛、發展經濟,建立國防以保護自己,跟美國密切合作;然後(近期)轉趨緩和,偏向經濟,兩岸適度的接觸。

你們正面臨轉捩點! 現在你們得決定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學到處理這段關係的能力,找出「到此為止,不能越界」的底線,

例如我們可以在這項協議合作,但是在另一項協議則否。

如果中國想要的更多,就會施壓,會讓你們壓力罩頂,我想你們必須以台灣的長期利益權衡這些東西。沒有人可以幫你們決定。

問:中國認為台灣是他的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指國內事務),你覺得對美國而言,台灣是哪一種利益?

答:是非常重要的利益。我們定義利益的方式和中國不同,美國在全球有各種不同的利益。我擔任國務卿時,(美國)銷售台灣武器,這引起中國很大反感。我們告訴中國的理由是,美國堅信台灣的人民與政府有權利保護自己、擁有他們需要的裝備,美國會持續提供這些防衛。

所以美國把台灣放在優先順位,現在也依舊會是最優先順序。

我們「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是,希望中國與台灣能和平相處,我們不希望看到台灣的獨立自主被威脅或破壞(we don't wanna see Taiwan's independence being threatened, undermined),不希望看到台灣因為不公平的競爭而經濟重創,所以我們持續將台灣列為我們的優先順位。

問:所以你認為兩岸問題是國際事務,而不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如同南海問題?

答:(思考兩秒)台灣處於很特殊的狀況,其實,中國宣稱在南海的許多權益是連結它對台灣的權益,你們應該知道台灣有個島在那裡(編按:太平島),所以中國可以宣稱南海是自己的利益。如果讓中國主張與控制南海,危害他人的經濟與完整性,我不認為對於這區域的利益是有利的。

台灣必須決定你們在這事件想扮演的角色,現在你們並未介入跟越南、菲律賓和日本的爭議,你們可能也不想介入,讓中國自己去解決,(你們)只是保衛自己所認定的水域。

問:所以你認為依賴中國越深會越危險?

答:我想這會讓你們變得脆弱(vulnerable)。但是我也夠現實到足以瞭解,你們一定得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中國,(畢竟)那裡有這麼大的市場。如何處理這件事,是台灣正面臨的關鍵試驗。

我知道你們內部正在爭論,有個兩岸經濟協定(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府認為它對台灣有利,但是有其他團體質疑,能不能進入上海或北京是誰的利益,我想你們必須有雪亮雙眼和冷靜頭腦。

台灣也有利益團體樂見台灣跟中國越走越近,因為他們從中大發利市,是吧?但是我認為像是你們一樣的媒體,還有政府,必須先退一步想想,好好的問自己,「這真的是台灣長期利益?」

經過分析後,答案可能是或者不是,取決於你們找到的證據,不是來自於政治或者商業利益的考量。

問:中國最近對於安潔莉娜裘莉感到很惱怒,因為她稱李安是台灣人。

答:喔,我不知道耶,她究竟做了什麼事啊?

問:裘莉說導演李安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根據你的經驗,中國人總是這麼敏感?

答:(希拉蕊和幕僚都笑了)他們對於西藏和達賴喇嘛很敏感,非常敏感,對於內部異議分子也很敏感。

你們有很有活力的政治體系,大家會對彼此大呼小叫、撰文評論,但這些在中國那邊不被允許。

他們(中國)在經濟上大為成功,但是還沒認知到,如果想持續創造經濟成功,必須給人們自由去創立事業、流通商品、擁有想像力去創造機會,他們(指中國人民)會要求要更多的政治自由,這將形成內部壓力,成為他們的兩難。

現在他們試圖隔絕異議分子,但是在網際網路世界,這是很難做到的。

我希望中國變得更好,我希望看到中國進化到更開放自由與尊重人權,我希望看到中國人獲得這樣的權利,我很尊敬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蹟,如同我很尊敬台灣創造的經濟奇蹟。

但是現在中國的領導者思考如何持續經濟成長時,他們得到的結論是,必須非常敏感的處理異議分子或是反對聲浪,否則他們沒法讓所有人專心創造經濟奇蹟,這是我的觀察。

問:你二○一一年在《大西洋月刊》的專訪中說,中國的系統注定會失敗(Chinese system is doomed),你現在依舊這樣認為嗎?

答:我想如果他們沒解決貪污問題,沒有解決絕大多數的經濟是依賴國有企業的問題,如果他們持續壓制政治意見,我認為來自內部的威脅會變多。

從他們的立場來說,過去三十年的方法有效,所以一點都不想改變。

我確信中國很多領導者知道該改變,否則會遇到大規模抗議、抗爭和經濟問題等等,未來數年,他們會遭遇很多挑戰。

問:你認為習近平是哪一種領導人?

答:一個非常聰明的領導者,很強力的領導者。他試圖強化國家力量以凌駕軍隊勢力,以讓共產黨繼續掌控;也試著打擊貪污,因為他知道這就像是癌症,會吞噬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我認為他是很聰明又有決心的領導者。

問:你覺得他會帶來什麼改變?

答:我還不知道(笑)。我想他才正開始,我不認為我們之中有人知道他在五年到七年間將會成就什麼。但是我知道他很有決心,他看到中國內部的問題,希望著手處理,但是同時他也希望持續維持中國內部與外部勢力,這是你看到南海爭議的原因。

問:關於如何跟中國相處,如果請你給台灣一個建議,會是什麼?

答:小心一點! 還有,更精明一點!(carefully , and smartly)

【延伸閱讀】不怕中國跳腳,鷹派希拉蕊任內2度軍售台灣——希拉蕊對兩岸重要談話《參議員時期》●2008/3期許總統馬英九開啟兩岸對話:她呼籲降低台海與東亞緊張情勢

《國務卿時期》●2009/2上任首次訪問中國:與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記者會上表達對西藏、台灣、人權和宗教自由的意見

●2009/4回應派兵台灣:沒正面回應,只重申「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關係法》

●2010/1回應對台軍售:面對中國抗議,她指依《台灣關係法》,會繼續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

●2010/7談領土爭議:宣稱美支持各方在不受威脅下,採取合作的外交途徑解決各種領土爭議,反對任一方採用武力或威嚇方式

●2011/5評中國人權:中國的人權紀錄可悲,他們試圖阻止民主浪潮,終將徒勞無功

●2011/9再談對台軍售:重申基於台灣關係法,美將對台軍售,提供台灣與中國對話的信心

●2011/11澄清棄台疑慮:在美國東西中心發表亞太政策,指「台灣是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

●2012/3發表對中國強硬談話:呼籲中國善盡保障人權與基本自由的義務,指出美國正強化與亞太國家的關係,包括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

《國務卿卸任1年後》●2014/6接受《商周》專訪:提醒台灣應根據長期利益,審慎考量與中國交往的深度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南海問題》遏阻中國南海擴張 她態度強硬2010年在北京舉行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上,中國宣稱南海領土主權與台灣、西藏一樣,都是屬於中國的「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不許外來干涉,試圖把領土爭議定義為「國內事務」。

希拉蕊則聯合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東協國家,與之對抗。她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聯合越南等國家,讓TPP成為美國介入亞太事務與對抗中國的跳板。

2010年7月在河內舉行東協區域論壇,當各方討論貿易、氣候變化和人口販賣等問題,希拉蕊讓越南率先發難提出南海領土爭議,接著其他國家代表接連發言呼籲共同合作解決南海爭議。

即便中國代表反對在此會議提南海爭議,希拉蕊卻指出「南海的自由航行權屬於美國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將此問題定義為國際問題,以對抗中國的「核心利益」之說,成功遏阻中國在南海過度擴張。(文●曾如瑩)

【延伸閱讀】訪台第一次》29年前 她以州長夫人身份與俞國華握手希拉蕊早在1985年10月,就與時任阿肯色州長的夫婿比爾.柯林頓一同訪台,行程中與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握手,當時她戴著又大又厚的黑框眼鏡,與如今俐落造型大異其趣。她在這次《商周》專訪中聊到,「我和先生在1980年代就去過台灣,我們在那裡過一段很棒的時光,非常有趣」。

希拉蕊對台灣和中國不陌生,她在2008年與歐巴馬競爭民主黨內總統初選時,常標榜自己與中國官方打交道的豐富經驗,凸顯她有能力處理對中關係。

她在2003年出版的回憶錄《活出歷史》提到訪中的趣事。1995年9月,她代表美國到北京參加聯合國第4屆世界婦女會議,演講結束後回飯店休息,不經意向助理說她這趟出訪好久沒看報紙,如果能看到一份《國際先鋒論壇報》該有多好。幾分鐘後,她和幕僚聽到撞門聲,一份《國際先鋒論壇報》出現在房門前。她和助理警覺到被監聽,後來還開玩笑在房間高喊希望吃到披薩、牛排、奶昔……,可惜都未如願。

那天,她的演說批評到中國強制墮胎時,記者室轉播突然被消音。當年回憶錄在中國出版,批評北京政權的段落便遭刪除、修改,她非常生氣。這些親身經歷,讓她對中國言論自由和人權問題深有所感,國務卿任內談這些議題也不客氣。(文●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91

18歲人生第一個抉擇關卡

2014-07-28  TCW  
 

 

新世代天后.田馥甄放棄大學去唱歌 我沒後悔過口述整理●黃亞琪

從女子偶像天團S.H.E,到四年前以本名田馥甄發行個人專輯,每張銷售量均站上兩岸三地前三名。她的十八歲是怎樣的風景?

十七歲在同學起鬨下,參加節目,接著進入歌唱比賽,進決賽卻沒拿到第一名。後來華研唱片打電話來說,入決賽者再試唱一遍,然後簽約。簽約時,還以為是發個人專輯,並沒有意識到是組一個團體。

決定簽約就跟父母說,要放棄考大學,我很喜歡唱歌。當時念的是高中,沒升學等於Nothing(沒未來),是一個無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慎重問我,我的回答依然沒變,我不想分心做兩件事。

那時的台灣歌壇氣氛,女子團體並不被看好,從小隨遇而安的我心想,頂多就是當一片歌手,沒中就讀重考班。記得從新竹北上受訓時,父親告訴我:「就算沒中,家裡只有粥喝,我們也會養你!」滿滿的愛是後援。

沒有太多的計算,簡單就是喜歡音樂,有這個機會我想珍惜。

個性矛盾另一面,是我很愛問為什麼,但在新人階段是不被允許的。當時的我,思維很直接,也不會換位思考,本位去看待所有事。對世界有很多新鮮感,也隱藏很多疑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回答你。

「為什麼」是要自己去摸索的!

還記得新人上節目,被逼著坐上電椅,四個彪形大漢壓住手腳,很痛。我還天真以為是假的,結果真的通電,嚇我一跳;一掙扎,衣服被掀開,直覺好不堪,下節目真的痛哭。

有次要被砸派,問為什麼?宣傳咆哮:知不知道這通告,喬多久才上得了,竟然問我為什麼!現在回想,誰都沒有錯,我不知道當時上節目有多難,他一定用盡各種人脈去喬出來。

熱愛唱歌、進入社會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凌駕了不堪。被罵一罵,然後跟兩個姊妹聊一聊,很開心,忘記了,再繼續工作、玩,然後就長大。首張專輯紅了,根本沒機會喘息,一年就出三張。

團員Selina白天上課,我跟Ella去演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演戲,還傻到問為什麼跳著拍,不符合劇情啊!沒人教你,為什麼接這句、情節和邏輯都不知道,就是死背。很痛苦,邊演邊發抖。當時白天演戲、晚上錄音,一天睡不到三小時。

印象中最累的一天是,拍廣告拍到凌晨,坐飛機到上海,生平第一次住到五星級飯店,人還沒躺上去,開行李箱沖個澡,就趕去機場飛到北京國家音樂電台,我跟Selina兩人幾乎處在夢遊狀態,已經不記得我做什麼,只有Ella一個人撐住。

十八歲就體認到市場現實面。小時學古典音樂,國高中聽王菲、陳珊妮的歌開啟音樂之窗,喜歡音樂很多元,拿到首張專輯Demo(試唱帶)時,就知道那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因為清楚唱歌是喜歡的事,唱什麼歌無所謂,至少是好聽的歌,就去唱;一方面也知道S.H.E定位就是友情,是讓大家歡樂的商品。

雖然我一直問為什麼,但只要告訴我理由,我會消化、愉快接受,甚至用我的邏輯做得更好,不是白目的問為什麼。我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妥協造成的,但你要知道為何妥協,並非盲目。問「為什麼」是溝通、是健康的妥協,沒有偏離我想要的航道,但也走進我想要的小徑。

我珍惜擁有的幸運,很早發現,也走入喜歡的音樂路,儘管隨遇而安,但下決定即全力以赴,將最簡單初衷做到最細節極致。初衷很簡單,而人在很輕鬆狀態下,也才有力量。我不是那種超強才華,但在小細節儘可能把自己做好。

所有事都是小細節才集結成大環節啊!平常用小事情訓練自己,當遇到大事時,練就一身很細的功夫,就能達到目標。有些人知道(我)要單飛,等著看好戲,但我沒有花太多精神著墨,把心思花在專輯上。別人給的包袱,自己可以決定要沉重拖著向前行,還是拋下它。

我覺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要Open Mind(打開心胸)一點。不要只看阻力,忽視以前種種經驗帶給自己的助力。難與不難,是看心態,什麼都難,但什麼也都很簡單。

以前考試拿到考卷,我會先解有把握的題,困難的題再慢慢答,沒時間或答不出來就算了;但人生並不像考題那麼死板,也沒有標準答案,覺得困難惱人的題目暫時先擱著,先回答不那麼難的題目,放寬心漸漸累積經驗跟智慧,或許就可以找到出路。

---------------------------------------------------------

網路紅人.蔡阿嘎就算只演一支牙刷 也要很熱血口述整理●單小懿

本名蔡緯嘉的網路節目主持人蔡阿嘎,在YouTube上,以一則試吃「布丁加泡麵有豚骨拉麵口味」的短片,登上《洛杉磯時報》。

我覺得十八歲要發揮布丁泡麵精神,就是勇於嘗試。通常十八歲之前你很多的東西想要做,家人不讓你做,等到十八歲上大學,多采多姿的時機來了,所以你要秉持布丁泡麵的精神——不只是吃泡麵,還可以吃布丁泡麵,再來碗豆花炸醬麵。

大一我參加服務性社團,寒暑假帶國小小朋友的營隊,他們是我人生第一批觀眾;第一次出隊,要演舞台劇宣導要刷牙,我演一支牙刷。籌備時學長姊一直潑冷水,說沒有梗、不好笑,我沒什麼自信,但是小朋友看得哈哈大笑,有這麼好笑嗎?

有了掌聲,自信越來越多,越來越放開自己,就願意嘗試寫更多劇本,對後來寫短片腳本抓分鏡、掌握笑點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像室友都宅在宿舍打電動,根本不會有現在的蔡阿嘎。

十八歲不一定有目標,我也沒有目標,年輕本身就很熱血,喜歡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要多方嘗試。

在安全的範圍內,去做你覺得很瘋狂、熱血的事,不受年紀、經濟能力的限制,儘量去做,一定會找到喜歡的事物。這樣活到三十歲再回去看,人生是有記憶點的,這樣人生比較有趣。

圖說■曾經重考大學的蔡阿嘎,當時為了擠出時間打球,專心把進度讀完,他認為,時間管理就是一口氣做完該做的事。

---------------------------------------------------------

媒體主持人.陳文茜大一就打工壯遊 換到世界觀口述整理●單小懿

曾任立法委員、唱片公司總經理,現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陳文茜認為,十八歲一定要從世界的角度回來看自己。

我現在年過四十八、接近五十八(今年五十六歲),我要告訴十八歲的孩子:世界已經滾了好幾圈,你不能再用我十八歲那個時代的想法理解事情,可是全台灣都還留在我十八歲時的想法來理解事情。

你可以透過股票投資瞭解國際化,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需要更好的英文、更好的國際化,但隨著台灣在世界經濟上沒有清楚的domain(定位),誰國際化得早,越有可能在世界上取得工作,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如此。你的國際技能包括語言和社會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要培植跨國家的能力,不能只看台灣的事情。

如果我的小孩今年十八歲,我會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唸完大一去打工壯遊,不要等大四畢業才去。

你念了大一,去打工壯遊,回來再念大二;要什麼,自己去找答案,找完回來調整,填錯志願沒關係,回來轉系就好。不要大四畢業才出去,遊完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然後回來抱怨自己是台勞。

我尤其反對大學畢業念研究所,二十六歲的身體、十八歲的思考,對心智成熟和判斷是很大落差。世界其他十八歲小孩,人格相當成熟,到大學都為工作著想,我們的小孩到大學才開始做人家高中所做的事。你比其他小孩早一步,就不會比世界其他小孩晚一步。

可是打工壯遊前,要做好準備。我的乾女兒從台灣去讀香港大學,平常到蘭桂坊裡兼職打鼓,頗受歡迎,對自己充滿自信。暑假來《文茜的世界週報》節目實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把資料變成好的故事,結果自信大受打擊,覺得大學學的根本不夠。

我建議她去打工壯遊,她選擇澳洲雪梨,應徵餐館的工作,同時也當歌劇院的實習導覽。因為先進過職場、有語言能力,知道組織故事的方法,所以假如她今天要介紹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她會談圓舞曲為什麼崛起、老約翰和小約翰的不同,不會只停留在藍色多瑙河。

如果她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會去觀察各種文化,打工壯遊(會限制在)只是端盤子。有機會出去學習,要帶觀察者的眼睛,有沒有想到事前深入去看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經濟政治?去之前要大量閱讀才有觀察力,態度要比「學英文」、「存一點錢」、「我很勇敢」再多一點,否則打工壯遊就成為另外一種延畢。

---------------------------------------------------------

趨勢科技創辦人.陳怡蓁還好我談了戀愛 才能認識自己口述整理●單小懿

出身科技業的陳怡蓁,談到十八歲,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是「談戀愛」。她說,不必鬧家庭革命,但要長出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問我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事,我會說談戀愛。

沒有談戀愛,你很難發掘自己,你的情感是怎樣?你嚮往什麼?你嚮往的人或者情感,來自你的潛意識,要經由這樣的教育去完成自己。人家都說「另一半」,因為每個人都不完整,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說,人有Anima(每個人潛意識中的女性特質)、Animus(每個人潛意識中的男性特質),一定有這兩面。你要去瞭解這兩面,才會是完整的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只在某一面,要經過感情的整合,才能夠整合自己。十八歲就是那個年紀,應該去談戀愛!

十八歲的我整天都在談戀愛,為了談戀愛還會蹺課。

那種感覺最美好,你願意表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任何其他的感情都沒有那樣的全心投入。然後你願意去追求兩個人在一起圓滿的境界,願意委屈自己、配合對方、討好別人。

不過有甜一定有苦,我當時的男朋友會跟別的女生跳舞,我也會吃醋啊,這是一定會有的歷程,每個人要好好體驗這個五味雜陳。你可能在戀愛中遭遇很多痛苦,被人家拋棄,或者你自己移情別戀、充滿罪惡感,或者兩個人無緣無故互相傷害;人生也是這樣,各種滋味都要去嘗。你不會只想吃甜的東西嘛!甜的吃多了,你想要吃點鹹的,到後來你會希望有點苦苦的、辣辣的。

十八歲也是告別過去的年紀,你要會開始反抗,不要什麼都聽爸媽的。談戀愛就是某種告別過去的儀式。

「告別過去」主要是心理跳脫,你不能老是受制於過去,要從被保護的模式中跳脫出來。不是說真的要鬧家庭革命,而是心理上要能成長,你要開始長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人追求完整的自我、整合自我的歷程。

---------------------------------------------------------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怕沒工作?大一就實習不算早口述整理●單小懿

工程師出身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認為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三項修煉是:專業、思考、宏觀。

十八歲以後,我們要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和命運。有句話說:「滿天都金條,要抓沒半條。」你集中方向一起抓,就抓得到,分散就抓不到。

方向在哪裡?你要去想;想,就會去請教,去蒐集資訊,去找方法。只有你自己知道要怎麼走,如果你再不想,很抱歉,讓你自生自滅。如果一個人都不著急自己的未來,幫他著急幹什麼?

我從拿到大學錄取通知就開始想,「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電子計算機是電腦,慘了,全台灣沒幾台,我念一個未來會找不到工作的科系,怎麼辦?這個行業,又在幹什麼?我緊張到大一就去實習。

我大一到植物園裡的科學館實習,裡面有一台日本的小電腦。人家在辦公室裡給我個位置,哪敢要薪水?結果,沒有人跟我講話,我只有觀察、聽他們講話,坐在那裡聽、想、看。其實在那裡沒有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知道電腦中心的真實運作。我瞭解到,一個電腦中心兩個系統工程師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幫企業做電腦化的應用工程師。可是你不懂會計怎麼做會計電腦化,不懂庫存怎麼做庫存管理,除了電腦,一定要懂別的。於是我修了六學分的會計,還修管理課。

當你挖掘你的方向,就會清楚要修什麼課、讀什麼書,參加什麼研討會,所有的東西都會聚焦成整體。再加上實習讓你瞭解真實的職場,對於修的課、讀的東西,效果會更好。

想完方向,第二個要靠思考培養「根源能力」——觀察、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和分析;觀察力會觸動你去思考,用系統結構建立資料庫,然後不停的整理分析,這樣就可以學很多東西。學校教的知識,會隨著時間過時,出社會後要不斷的學習、吸收,這是一個可攜式的根源能力。這些能力不需要極高天分,而是習慣;你願意不斷的練習,能力就培養出來了,一點都不難。

最後,大學有不同的學院就是要讓你有不同面向的思想和知識,你要接受不同的知識和思維,這樣範疇拉大,人就撐高,宏觀就會出現;宏觀出現,相由心生,器宇就出來了。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競爭很厲害,都在想未來有沒有工作,現在卻大多沒有這麼做;往好處想,你只要多積極點,要出頭比以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08

是戰,是和?烏克蘭面臨“艱難抉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56

烏克蘭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戰場上,烏克蘭政府軍節節勝利,收複失地指日可待;外交上,烏政府被歐美和俄羅斯共同推上停火的談判桌。戰,雖艱難但國家統一有望;和,則坐視反對派做大,分裂或將難以避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今,烏克蘭已經在軍事行動上占據絕對上風,在將反對派包圍了數日之後,政府軍已經控制了反對派核心據點盧甘斯克的四個區之一,正向市中心進發;並打入反對派大本營頓涅茨克市中心,正對該地武裝組織進行軍事打擊。

自俄羅斯3月吞並克里米亞以來,烏克蘭內部沖突已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國家內部分裂。

隨著東烏克蘭地區人道主義危機的加重,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歐盟內部,停火的呼聲越來越高。克里姆林宮要求烏克蘭立即無條件停止軍事進攻,與反對派談判,歐盟也為促成停火積極努力。

烏克蘭政府顯然不希望停火,因為他們擔心一旦錯過了這一大好時機,將給親俄的反對派武裝以喘息之機,助長俄羅斯在烏克蘭的長期影響力。波羅申科10月將面臨議會選舉,人們都希望政府軍打敗叛軍。

而且從時間上來看,烏克蘭也耗不起。一方面,死亡的數字在上升,目前戰爭已經奪去了2000條生命。隨著10月的臨近,烏克蘭人民對勝利的渴望越來越大。一旦拖到冬天,俄羅斯手中握著天然氣供應,烏克蘭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烏克蘭政府希望俄羅斯停止支持反對派,並要求只有反對派首先放下武器,才可能實行對話。反對派表示,隨時準備談判,但拒絕放下武器,他們要求基輔承認他們的獨立。

不過,烏克蘭如今被歐美和俄羅斯共同推上了停火的談判桌,波羅申科倍感“壓力山大”。

在上周的四國外長和談中,俄烏就人道主義援助達成了一致,但在停火和政治解決沖突上沒有任何進展。俄外長指責烏克蘭設置各種停火條件,要求其立即無條件停火。

不管烏克蘭願不願意,談判仍將繼續下去。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8月23日到訪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會面。

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參加8月26日在明斯克參加關稅聯盟會談,屆時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也會參加。雙方官員表示,這是數月來兩國總統首次會面,將努力解決烏克蘭東部反對派沖突問題。

此後,波羅申科將參加8月30日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峰會和9月4日在英國的北約峰會。

夾在各大國之間,烏克蘭的效果外交實在是有點力不從心。不過,得益於其政府軍“給力”的戰果,這次波羅申科總算有了一些主動的選擇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57

中國經濟的艱難抉擇:要金融改革還是要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31

中國長期以來不斷推進的金融改革遇到了一項更緊迫的任務:穩增長。

周末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宏觀經濟指標正在以超預期的速度放緩,部分關鍵指標甚至連續惡化,8月的工業增加值跌至6.9%,創六年以來的新低。

這顯示,央行此前曾出臺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的療效大概只持續了一個月。經濟在6月出現短暫企穩跡象後,7月開始下行,8月的下行風險則進一步加大。

但從當前高層的表態以及分析師的預測來看,接下來中國仍將會避免大規模的強刺激政策,犧牲長期改革換取短期經濟增長的路數似乎並不會立刻上演。

這令三季度經濟是否企穩、今年是否能夠得到7.5%左右的經濟目標更加撲朔迷離。

有分析指出,如果經濟達不到目標,這將是1998年來的首次,而政府不會允許這件事情發生。決策層現在必須做出決斷,是出臺更多的刺激措施,例如降息降準,還是接受更低的增長率以及更少的新增就業機會。

《華爾街日報》文章提到,最近中國面臨的抉擇表明,金融改革可能會輕而易舉為實現GDP增長目標讓路。

報道列舉了PSL的例子:

中國央行一直在推進利率市場化,並促進銀行間相互競爭。為此,央行出臺一項計劃為銀行提供貼現貸款,同時允許銀行自由決定如何借出這筆貸款。這一措施的目標是鼓勵銀行向商業企業投放更多的貸款,而不是依賴低風險的政府主導的項目,當中國在未來兩年放開存款利率之時,這一計劃也能為銀行提供金融緩沖。

但該舉措的首秀卻成了國開行的1萬億PSL,國務院指導央行向國開行提供貸款以刺激經濟,利率僅為4.5%,遠低於當前利率水平。

報道還稱,當經濟增速放緩時,央行的首要任務很明確,那就是刺激經濟,盡管這一要求會令金融改革推遲或者完全改變。

此前華爾街見聞也曾多次介紹過PSL,央行希望將這一新工具打造成中期的基準利率。

華爾街日報引述官員消息稱,目前央行並未公開確認這一新的銀行借貸計劃,他們希望保持低調,當來自高層的壓力減少一些,央行可以修改該計劃,將其轉換成金融市場化的工具

除了讓位於經濟,金融改革還受到部門間合作不暢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阻礙。根據《財經國家周刊》此前的報道,盡管央行高層多次提到存款保險制度有望今年推出,但是因部門之間意見僵持,存款保險條例遲遲未能推出,並很可能因部門掣肘而進一步延遲。

有經濟學家指出,中資銀行擔心利潤會因存款利率的上揚而縮水。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Nicholas Lardy表示,那些既得利益者們反對改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6

當一個創業公司被巨頭看上,創始人如何抉擇?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10.html

“巨頭是很強勢的,某個大公司在和我們聊時,給的條件是對我們控股,讓我們做代工廠,他們負責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談崩了,因為我覺得我放棄一個優渥的工作出來創業,就是為了做點事情,並不想繼續幫大公司打工。而且,很多公司來和我們談時,只是因為360也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他們只是希望借我們打個幌子,這是巨頭間的遊戲。”創業公司快按鈕創始人李剛這樣描述創業公司跟巨頭之間的博弈。

9月4日,創業公司快按鈕和360智鍵部門正式宣布合並,智鍵業務從360剝離,交給快按鈕獨立運營,快按鈕創始人李剛統一管理。而此前,快按鈕團隊其實就搬到360大廈辦公,整合360智鍵業務,按照大公司的邏輯,360智鍵應該並購快按鈕才能符合我們的邏輯。然而,快按鈕團隊卻合並了360智鍵的業務後,重新搬到望京SOHO獨立運營,但統一用“360智鍵”的品牌。這一進一出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小創業公司活在巨頭時代的創業故事的縮影,原“快按鈕”創始人,現“360智鍵CEO”李剛向我們說起了快按鈕這個產品的成長故事,以及巨頭間的博弈故事。

以下為李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口述:
 

\快按鈕的初心與源起

我原來在紐約做金融行業咨詢師,咨詢行業很奇怪,你用半個月時間去了解一個行業,然後給在行業里待了半輩子的人講戰略。而且永遠是在談問題,沒有自己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有一次和當時的老板喝咖啡聊天,老板問我,二十年後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我當時的心里忽然想,絕不是你這樣的人。由於我一直懷揣著創業的夢想,不久後我就放棄了在紐約的券商工作,回國創業。

回國後,想要做快按鈕這樣一款產品其實也非常的偶然。我和我的合夥人在使用一款叫做“Headset Button Control”的線控耳機功能修改軟件後,突發奇想:“能不能索性把耳機線控上的按鍵剝離出來,通過耳機孔給手機添加一個真正的”快捷按鍵“。因為我們並不經常用耳機。快按鈕的創意就這樣誕生了,為了解決快捷的問題。

產品就是始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為什麽手機就沒有一個快捷功能鍵?“。我們覺得用戶使用手機APP的步驟需要經過:喚醒手機、解鎖、找到應用、找到相應功能、使用功能這樣的流程,為什麽我們不讓用戶直接達到想要的功能,定制自己喜歡的快捷鍵呢?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快捷鍵這麽簡單,我們希望能不斷地解決“快捷“的問題,打通各個應用核心功能的快捷借口,建立起圍繞產品的快捷功能集群,並以此實現快捷功能標準化的統一。

這就是我創業的初心與快按鈕的源起。

組建團隊,上線眾籌與巨頭相遇

去年8月,我找了兩個朋友就一起組建了公司。他們一個負責硬件,一個負責軟件,我則負責市場合作。負責硬件的合夥人做了20~30年的硬件,他對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有著非常深的了解。而我們負責軟件的合夥人,原來阿里巴巴的數據分析師。所以我們的團隊構成還算合理。

我們沒有拿天使投資,就拿自己的錢來做這件事。我們做出首版之後,就上線了點名時間眾籌,上線不久後就 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沒想到在這個市場上和小米,360相遇也發生在這個時候。

從我們最開始上線點名時間,360就發現了我們,他們幾乎也是在同時就決定要做這樣一款幾乎相同的產品了,然後,我們嘗試開始去聊,聊連接一些接口的問題,我們做什麽,他做什麽,當時甚至都沒有談到合作。因為我們那時候還是個太小的創業公司,360也不清楚我們這個公司到底怎麽樣。

當我們眾籌快結束的時候,360正式對外公布了他們的產品,這就加快了我們後面的推進速度。360趕在我們眾籌最後兩天放出這個消息,眾籌預售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因為我們的產品定價最初設在28、18元,結果360直接把定價設在了9.9元,消息一出,立馬有很多退貨的用戶。當時我們的籌資金額就快要沖到40萬左右了,立馬往下掉,一天大概退了20幾萬,代理商幾乎都把貨退掉了,我們當時非常氣憤。

遊走於巨頭之間

在我們眾籌結束後,360決定加入這個戰場時,小米看到了這個市場,阿里百度也看到了。在這之後的大概一、兩個月時間內我們基本上把國內的巨頭公司都聊了一圈,他們都表示有興趣聊,也主動找到了我們。

巨頭是很強勢的,某個大公司在和我們聊時,給的條件是對我們控股,讓我們做代工廠,他們負責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談崩了,因為我覺得我放棄一個優渥的工作出來創業,就是為了做點事情,並不想繼續幫大公司打工。而且,第二點來說,他們中很多公司來和我們談時,只是因為360也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他們只是希望借我們打個幌子,這是巨頭間的遊戲。

最後,我們選擇了和360合作。其實360出錢是最少的。但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周鴻祎非常重視這個項目,而且雙方的發展理念也基本一致。有錢、有資源對年輕團隊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但有個好導師是關鍵的。我現在會經常征求周鴻祎的意見,老周很認真,經常會說一大堆建議。

我們和360的合作,是我自己直接和老周談成的。老周第一點提到了創業精神,第二點說鼓勵創新,老周明白硬件是360的戰略,但是360的優勢在軟件,在於流量,把更專業的事情交給創業公司。

整合巨頭業務,一進一出360大廈

達成合作之後,我們算是360投資的一個子公司,為了省錢,我們搬進了360大廈,借用他們的辦公室,而且也借此與360智鍵團隊進行整合。

兩個團隊的磨合是個非常痛苦的問題。在確定快按鈕和360智鍵業務要整合之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我們的產品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解決方案和軟件解決方案,最後確定的是都采用快按鈕的方案。

然後,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解決團隊的問題。我們考核的辦法可能比較極端一點,但我覺得是有效的,就是找每個人談,如果你想做這件事情的話你要從360完全離職,然後來加入我們公司里面來。大公司員工有的時候跟創業公司行事作風和打法差別非常大,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地熱愛這個事業的人,最後留下了3,4個人,大部分重歸360體系。

之後,我們在市場上2C端的產品就會采用“360智鍵“這個品牌,因為360畢竟有大公司背書,容易被用戶接受。快按鈕的品牌則會做更多2B的事情,為企業做定制。其實在市場端放棄”快按鈕“這個品牌,我也曾為此糾結過,畢竟作為一個自己創立的品牌是擁有感情的,但考慮到產品的發展也就放棄了糾結。

月初,我們正式宣布360智鍵和快按鈕合並,我們也搬出了360大廈,作為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發展。

我希望我們可以更獨立地發展,大公司會給你太多假想的資源,會養成你的依賴感,我們需要從頭開始,依靠自己的狼性發展。

對於未來的商業模式,我們開始聯合運營商在開學季的時候免費發放100萬個設備,借用免費快速鋪量,這樣可以快速地驗證商業模式,要麽活得好,要麽掛得早。未來的360智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組成“快捷按鍵聯盟“,做APP分發生意;另一個是做深度鏈接,做應用內搜索。

在和巨頭合作這件事情是,從我和合夥人角度來說,並不是為了錢,如果為了錢我原來工作也很好,做三年、五年我一樣可以掙一兩百萬。被360收購也一樣。但對我們來說希望做一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所以才聚在一起做的,我們在為自己做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8

降息後利率不降反升 央行面臨兩難抉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12

“央媽”希望降低利率的良好願望總是事與願違。

11月意外降息的本意是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但諷刺的是,這一重拳只點燃了市場投資股市的熱情,大量資金從各方湧入,除股票外的多種資產利率出現上行,這可能是政策層始料未及的。

這也令央行陷入了兩難的尷尬境地。如果繼續加大寬松力度,是否會助漲本已瘋狂的股市?如果按兵不動,高企的利率是否會令疲弱的經濟滑入深淵?

股市暴漲 利率走高

上周央行沒有進行正回購操作,實現凈投放300億元。這背後其實是近期包括銀行間市場回購利率、SHIBOR等在內的貨幣市場利率出現反彈。

11月降息後,票據直貼利率不降反升,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依然高達 3.6%,較降息前微升。

其實不僅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國債、信用債收益率全面上行,上周10年期國債利率從3.5%飆升到了3.8%,上周三的國開行10年期金融債收益率也上行超過10個基點。

今天,5年期利率互換攀升14個基點,至3.5900%,有望創下1月2日以來的最大漲幅。

(下圖來自交銀國際,點擊看大圖)

52E58F00-D0D0-4B5C-B80D-0602D649385E

與此相反,股票市場瘋狂上漲,央行降息後的兩周,滬深股指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8.13%和20.82%。在官方媒體密集發聲警示股市暴漲的風險後,本周一A股僅在開盤重挫,隨後強勢上揚,其中滬指漲逾2%上破3000點高位。

交銀國際推測稱,A股的大幅上揚刺激投資者以多種方式融資買股,使得資金需求旺盛,從而推高股票外的多重資產利率。

“過去降息後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經濟,因而可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而今降息後資金主要流向虛擬經濟,可以催生資本市場的繁榮,而實體經濟則未必能獲得資金,反而可能資金更加稀缺,導致實體利率上升。”海通證券在近期的報告中提到

央行的兩難抉擇

股市的暴漲和短期利率的飆升令貨幣放松陷入了兩難。

中金認為,要遏制當前的通縮隱憂,貨幣政策應加大放松力度才是根本。貨幣條件緊,尤其是融資成本高仍是經濟緊縮的重要原因。貨幣市場利率走高預示要繼續加大降準、降息力度。

但申銀萬國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由於股市大漲,債券投資者等待已久的寬松貨幣政策可能不會很快推出。申銀萬國認為央行這個時候不會火上澆油。

《華爾街日報》,德意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在11月21日——上一次降息意外發生的時候,該行認為政策放松周期已經啟動,下一步將是在明年第一季度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50個基點;該行此前認為,12月份、而非明年降準的可能性為40%;現在,他們認為這種可能性已經降到了20%以下。理由很簡單。進一步降息只會火上澆油。

摩根士丹利也認為,“如果央行就此再次降息或者降準,結果是導致'央媽看跌期權'的邏輯進入自我實現和自我加強的機制,從而進一步引導資金進入股市。在這種情況下,那央行很有可能出於對資產泡沫的擔心,而趨於謹慎,相應推後寬松的時間點並降低寬松的力度。這對於目前疲軟的實體經濟來說是不利的。因此如果因為擔心資產泡沫而導致央行貨幣政策寬松不到位,明年經濟增長低於預期的下行風險可能會加大。”

至於何為“央媽看跌期權”,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

只要經濟增長乏力,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央行貨幣政策寬松的力度就會不斷加大,相當部分的流動性湧入資本市場推高股票債券等資產價格。而上周的降息將更加強化這種市場預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15

希臘再出難題 歐央行面臨抉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77

o-GREECE-FLAG-facebook

希臘陷入政治危機正威脅著該國的金融體系。歐洲央行已經與歐元區的通縮風險抗爭,可能很快就不得不決定是否撤回援助希臘銀行業的資金。

昨日,希臘總理薩馬拉斯未能在第三次選舉中推動其候選人Stavros Dimas當選總統,這決定了希臘未來的走向。現在,按照憲法國會必須被解散,薩馬拉斯表示,他將要求於1月25日舉行選舉。而明年2月,希臘2400億歐元的援助計劃就將到期。如果提前選舉後,希臘不願意在2月底接受其援助項目的替代品,那接受希臘資產作為抵押品的特殊規則就將失效。

民調顯示,希臘反對黨Syriza將在提前選舉中獲勝。Syriza計劃放棄緊縮的政策和改革,而這與希臘的援助項目綁定。作為援助的一部分,歐洲央行於2010年引入政策,對希臘資產實行更寬松的抵押標準。而如果Syriza不能與“三駕馬車”就監管達成一致,將會違反這一政策的規定。

歐洲央行一般只允許投資級資產作為其再融資操作的抵押物。而這將把希臘國債和政府支持債務排除在外。惠譽和標普目前將希臘國債評級為B,低於投資級5個級別。

據摩根大通,截至11月底,希臘銀行業利用再融資操作借款450億歐元,而希臘銀行業總資產不到4000億歐元。

如果歐洲央行拒絕希臘資產,沒有足夠投資級抵押品的銀行將轉向希臘央行,以求獲得緊急流動性援助(Emergency Liquidity Assistance)。盡管緊急流動性援助由希臘央行提供,但這需要歐洲央行的批準。Handelsblatt newspaper援引歐洲央行不具名官員表示,歐洲央行或將限制緊急流動性援助的久期至6個月。

希臘再次動蕩的前景讓人們想起了歐元區債務危機。歐元區債務危機於2009年在歐洲南部國家開始傳播,在2012年,債務危機危及歐元區的存亡。此後,歐元區經濟複蘇艱難,促使歐洲央行采取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歐洲央行可能最快在下季度推出量化寬松政策。

高盛指出,在此前希臘危機的高峰期存在明顯的資本外逃,而希臘銀行在歐洲央行緊急流動性援助的幫助下度過難關。如果此次希臘政府與國際借款人談判失敗,流動性的中斷可能導致希臘陷入塞浦路斯式的長期的“銀行假日”。到時,市場將擔心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險加劇。

Berenberg Bank的首席經濟學家Holger Schmieding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有30%的可能希臘將陷入新的深層次危機,在近期不確定性之外,希臘還可能會退出歐元區。

昨日希臘國會宣布選舉結果後,截至下午5:22,10年期希臘國債的收益率上漲132個基點,至9.785%,創下2013年9月來新高。

摩根大通首席歐洲經濟學家David Mackie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我們認為歐元區將對Syriza領導的政府采取強硬態度,最終,Syriza將會收起自己的野心,以保證希臘留在歐元區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05

美國通脹預期創十四年新低 耶倫面臨艱難抉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68

美聯儲密切關註的長期通脹指標降至逾14年來新低,使得批評者認為美聯儲不應過早加息,但美國GDP已複蘇至5%,失業率也逼近美聯儲目標,對於剛剛上任一年的耶倫來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利率政策,成為美聯儲史上罕見的難題。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聯儲用來測定投資者對2020年~2025年通貨膨脹率預期的長期通脹指標“5年遠期收支平衡”(five-year forward five-year break-even)本周二時(1月6日)一度跌至1.8648%。該指標顯示了投資者對於2020~2025年間的通脹預期。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紐約分部利率衍生工具策略師Jonathan Rick表示,這是該指標自2000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低於美聯儲的目標通脹率2%。

該指標在去年8月時還徘徊在2.6%附近,隨著美聯儲結束QE並暗示可能在2015年內加息,該指標最近半年來加速下跌。

美國近期錄得驚人的5%GDP增速的同時,通脹預期卻一直下降,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對剛剛走馬上任才一年的美聯儲主席耶倫構成巨大挑戰,因為美聯儲的兩個核心任務便是穩定物價和促進就業。

上次一經濟出現類似狀況是在1980年代,當時油價也拉低了通脹,當時美聯儲選擇無視這一因素,進行加息,當加息以後隨著油價回升,通脹也迅速回升到了5%的水平。

QQ圖片20150110160305
美國基準利率(黃線)、CPI(白線)、油價(綠線)、失業率(紫線)

如今不少分析師認為油價的大跌拉低通脹,可能推遲美聯儲加息的時點。事實上再回顧2011年春季,美聯儲前任主席伯南克也曾面對類似的挑戰——當時油價持續上漲,通脹率已迫近4%,即美聯儲目標的兩倍。當時,聯儲批評家們都希望伯南克立即加息來對抗通脹,但他卻強調,這一通脹的猛烈上揚是“轉瞬即逝”的,聯儲不會做出不必要反應。

最終,局面的發展證明伯南克判斷正確,通脹率隨後走低,和他所預測的一樣。

現在,一切恰好是反轉過來,油價在下跌,批評家們要求美聯儲延遲加息。

管理著74億美元資產的紐約Samson Capital Advisors LLC首席投資官Jonathan Lewis表示,在原油價格走低、通脹預期下滑及工資增長停滯的情況下升息,將是個錯誤決策。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聯儲主席柯薛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和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本周都表示美聯儲不應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後者甚至稱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不過不管美聯儲的官員們在外面怎麽講,至少在12月的政策會議紀要中,美聯儲官員仍認為美國通脹在未來幾年會朝著該機構的目標通脹率2%行進。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如果美聯儲相信低通脹是由於暫時性的因素,如能源價格下跌造成的,則美聯儲也不是不可能在核心通脹接近1%的情況下加息。”

這意味著,美聯儲有可能將2%的通脹目標擱置,等待短期因素穩定後通脹自然會回到目標水平。事實上,盡管通脹數據距離目標越來越遠,但昨夜公布的12月非農數據中,失業率降已降至5.6%,非常接近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認為的充分就業水平5.2%-5.5%。

CME的數據顯示,目前投資者和交易員認為美聯儲在今年6月政策會議上宣布升息的機率為17%,而在星期五就業報告發布之前認為是20%,1個月前則認為是3%。投資者認為美聯儲今年9月升息的機率是56%,12月升息的機率是8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