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高管:俄羅斯遭受的制裁痛苦才剛開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60

瑞銀新興市場首席投資官Jorge Mariscal認為,對俄羅斯企業來說,西方制裁帶來的真正痛苦才剛開始,如果這類制裁明後兩年持續,就會侵蝕俄羅斯企業和政府的收入,導致俄羅斯陷入經濟下行的惡性循環。俄羅斯人相信普京是操縱局勢的高手,卻低估了俄羅斯自身有多麽不堪一擊。
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Mariscal表達了以下觀點:
1、關於制裁對俄羅斯企業和投資者的中期風險
目前歐美限制遭到制裁的俄羅斯企業獲得三個月以上期限的借款,這些企業還有足夠的現金,也可以用本幣盧布借款,所以無需外匯。預計到明年年中或者年末,這些企業的融資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需要進口,他們必須借來美元或者歐元,現在俄羅斯國內的利率就有9%左右,今後利率會更高,他們融資成本會增加,盈利會減少。
俄羅斯央行有資源幫助國內企業得到美元或歐元融資,但那會消耗本國外儲,增加被評級機構降級的風險,俄羅斯的償債能力也更令市場擔憂,國內經濟活動進一步受限制。
2、現在有無這類影響?
在俄羅斯,資本外流正在加劇。去年3月俄羅斯外儲達到5370億美元的巔峰,如今降至4350億美元,僅上月就減少了300億美元,這樣的下滑速度發出了警告。
3、資本外流的嚴重性何在?
它體現了俄羅斯國內商業環境不景氣,投資欲望很小,也預示著俄羅斯盧布還可能貶值,國內企業進口成本更高。盧布走低意味著CPI通脹上升,貨幣政策會收緊。如果俄羅斯央行為制止盧布貶值和資本外流而被迫加息,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俄羅斯企業融資的成本繼續增多,形成惡性循環。
4、歐美企業面臨哪些風險?
俄羅斯帶來的風險還不足以產生對諸多經濟體大範圍的擔憂。俄羅斯與歐美的貿易規模在歐美經濟中整體占比較小,即使制裁持續,中期也不會產生極大影響。
有一種意外情況是俄羅斯可能報複。迄今為止,俄方雖然發出這類威脅,卻並未采取實質行動。但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現在很脆弱,所以如果對國外實體下手等於自我傷害。
俄方真正可能對西方進行的反制裁會是限制向歐洲國家出口天然氣。那樣做可能使歐洲陷入衰退,震動全球金融市場。可那對歐美而言是震動,對俄羅斯將是災難。俄羅斯會深陷經濟衰退,將近60%的俄政府稅收都和石油與天然氣有關,俄方受害更深。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即使輕微的衰退歐洲也無法承受。歐洲人至今不願放開手腳制裁俄羅斯,部分原因就是不希望逼得俄方利用天然氣報複。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留一手武器,以防俄羅斯未來可能采取什麽瘋狂行動。如果歐洲毫無顧忌地制裁俄羅斯,雙方唯一可能剩下的招數就是軍事行動,到了軍事行動的地步那是不可想象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圈錢?馬雲才剛上路 亞洲史上最大規模企業債--阿里債來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03
在成功登陸美股之後,馬雲的阿里巴巴又有了新目標。中國最大電商巨頭計劃通過債市籌集資金,發行總額高達80億美元的公司債,為亞洲市場最大規模企業債。
紐約梅隆銀行預計阿里巴巴的債券收益將高於發達經濟體同類型公司的企業債。而據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由於市場對中國公司整體的信息披露和企業管理方面存在顧慮,因此中國公司今年發債較亞洲其他國家平均多付15個基點的溢價。
不過在成功IPO之後,中國新首富已經成功讓市場認同公司在治理結構上的改善。阿里巴巴IPO共募得250億美元,自9月19日首日交易以來已飆升20.4%,而且吸引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富達以及Third Point LLC等知名投資者。
數據顯示,索羅斯持有440萬股阿里巴巴,價值達到3.909億美元,持有雅虎的股票數量超過了500萬股,價值達到2.059億美元。
阿里巴巴國際部相關人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計劃將發債所得用於為現有信貸工具再融資,但並未透露更多細節。
大型上市公司很少在IPO之後如此短的時間里就大規模發債。這也突顯出阿里巴巴的吸引力,很多人視其為進入廣闊中國市場的捷徑。
包括標普和穆迪在內的評級機構均擬給予阿里債最高的評級(A+和A1)。同類型EBAY的評級為A,而亞馬遜的評級為AA-。
投資級的中國公司企業債在2014年整體回報率達到8.4%。而彭博預計全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7.4%。雖然該數據為20多年來最慢增速,但是依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翹楚。因此投資者對於投資中國公司的熱情依然相當熱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大宗商品的寒冬才剛開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62
(本文作者為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沈建光博士)
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飽受重創,國際原油在下半年出現階梯式暴跌,7個月時間下落了58%,即從2014年6月中每桶107美元跌至如今的45美元。而根據世界銀行1月22日最新發布的《大宗商品前景》報告,能源、金屬礦產和農業原材料三項大宗商品價格指標在2011年年初至2014年年底期間經歷幾乎相同的下滑,所有產品一致下跌的局面在史上並不多見。展望2015,鑒於全球需求疲軟、供應充足、美元升值態勢仍將持續,筆者判斷,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仍將保持熊市,寒冬才剛開始。
首先,需求疲軟,供給充足的經濟基本面將決定今年大宗商品價格的疲態。從歷史角度來看,供需變化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十分顯著。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多與供給驅動有關,如持續不斷的石油價格沖擊。而進入90 年代,伴隨著新興經濟體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宗商品需求增長迅速並引發價格大幅上漲的出現。
然而,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影響,全球經濟,特別是一度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大宗商品價格應聲下降,CRB現貨指數在2008年7月2日至11月25日短短4個半月時間下降了34%,直至美國第一輪量化放松出臺形勢才有所逆轉。
從需求端分析著手,今年全球經濟走勢十分不樂觀,將對大宗商品需求造成負面影響。不難發現,相比於危機之前(2006-2007年)全球經濟5.5%以上的增速水平,當前經濟雖然已經有所好轉,但比危機前增長仍下降約兩個百分點左右,呈“弱增長”的格局。
實際上,IMF在1月2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再次將2015-2016年全球增長預期較去年10月時雙雙下調0.3個百分點,分別至3.5%及3.7%,原因在於其對中國、俄羅斯、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前景的重新評估,以及一些其他主要產油國的經濟活動將因油價大跌而減弱。
與IMF等國際機構類似,筆者對今年全球經濟的判斷同樣保持謹慎。其中,發達國家方面,美國經濟複蘇確實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素,可以看到,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與就業市場的恢複,美國勞動力市場與消費之間似乎已進入了一個相對良性的循環。
但是,與穩健的美國經濟複蘇態勢相比,歐洲與日本面臨更大挑戰,其中,歐洲問題更為嚴峻,面臨的不僅是經濟問題,其內部政治因素更存在較大風險,一旦陷入長期通縮,恐將比日本更難走出困境。
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速放緩對大宗商品需求的影響將體現的更為直接,不難看到,當前新興市場整體增速已比危機前8%以上的增速明顯放緩,預計今年增速回落至原增速的一半將是大概率事件。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走勢也將進一步分化,中國步入新常態階段,面臨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諸多挑戰,增速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但相比之下,仍然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
而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進口國印度表現搶眼,去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5.3%。相反,危機之後一度表現卓越的俄羅斯與巴西經濟如今著實令人擔憂,能源出口拖累經濟增長,兩國均已經陷入衰退。
而從供給端分析來看,當前也未看到有可能出現供給收縮的灰天鵝事件。特別是原油作為是大宗商品之王,美國加大頁巖油的開發,且歐佩克宣布不減產均將使得今年石油供給保持充裕。
一方面,美國頁巖氣和頁巖油的快速發展導致美國天然氣和原油產量快速增長,美國能源署(EIA)數據顯示,當前美國原油日產量已增至900余萬桶,創1983年1月以來新高,預計今年將增加1000萬桶,這也導致了美國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持續下降。另一方面,主要石油輸出國沙特宣布不減產也將保持石油供給相對充足。
當然,除了經濟基本面的影響以外,美元走勢與大宗商品價格的聯系同樣緊密。由於美元是大部分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定價和結算貨幣,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美元幣值變動會直接影響到國際大宗商品標價變動。
不難發現,自美國量化放松以來,美元呈現了長期的弱勢的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根據最新數據分析,本輪美元走強與大宗商品走弱也高度相關。回歸分析顯示,2014年6月美元上漲至今,美元指數與WTI原油價格指數的相關系數高達-0.98,而美元指數與CRB綜合指數相關系數高達-0.99,意味著本輪美元上漲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幾乎是實時的。
圖1 美元走勢與大宗商品價格走勢高度相關

從這一角度來看,未來美元走勢可以作為預判大宗商品走勢的重要參考。在筆者看來,鑒於當前美國經濟複蘇態勢明顯,且美國退出QE以後,全球避險資金加速回流美國,導致美元呈現態勢,預計今年美元將呈現持續走強趨勢,而在此基礎上,大宗商品價格有望繼續下跌。實際上,從近一個階段美元與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來看,這一趨勢已然發生。
總之,考慮到全球需求疲軟,非常規的原油產量增長、OPEC拒絕減產、美元走強的等原因,今年石油價格仍將保持下降態勢,而上述供需基本面與美元態勢的分析對於其他大宗商品價格走勢都有類似影響。
另外,考慮到大宗商品價格之間存在聯動效應,即原油價格的不斷下跌能夠一定程度上帶動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產品價格回落,且石油等化石能源價格相對低位運行會降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需求,繼而壓低農產品價格,並對金屬等商品價格走勢產生負面沖擊,因此,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將延續去年同步下滑的趨勢,再創新低。
更進一步,筆者認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對於中國的影響可能是雙向的,但整體利大於弊。以原油為例,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全球油價價格下跌或將直接減少商品的購進成本與降低運輸成本,並對非食品價格的下滑、企業利潤和居民消費都有帶來一定好處。於此同時,原油價格走低也為擴充這一商品的戰略性物資儲備提供了絕好時機。
當然,根據貿易類型的不同,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國將會受到沖擊,如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等等,而價格回落態勢持續,也將導致歐元區遭遇進一步通縮風險。考慮到上述國家亦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今年出口形勢可能更加嚴峻,加之財稅改革深入對今年投資造成的負面沖擊,與人民幣貶值有超出預期的可能,諸多灰天鵝事件的將使得今年經濟運行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需要引起重點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銀美林:美股上升空間有限 美元才剛牛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99
美銀美林周二發布報告,展望了金融市場更長期的趨勢。
起點自然是美聯儲QE:

(自1918年以來,美國M1貨幣供應量變化情況)
接力的是各類資產:

(自1900年以來,道瓊斯指數和美國國債收益率走勢)

(自1790年以來,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

(自1915年以來,美國企業債券總回報率變化)
2014年末,紐交所股票市值達到紀錄新高的19.4萬億美元,較2009年低點的8.7萬億美元大增122%:

(紐交所股票市值變化:萬億美元)
但如果你相信歷史數據的話,當前美股牛市並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了:

(無論是以持續時間(69個月vs均值59個月)還是以回報率(204%vs均值167%)論,當前標普500指數牛市已經“成熟”。)
美元牛市倒是在初期:

但在世界儲備貨幣美元走強的同時,不要忘記美國的GDP和所負擔的債務:

(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與GDP之比)

(自1952年以來,美國名義GDP和信貸市場總債務水平:萬億美元)
最後,美銀美林還描繪了勞動人口的變化趨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垂直B2B的春天有人說2016才剛開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9/153690.shtml
導讀 : 中國大步邁進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擁抱互聯網之後,政府不僅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其治理行為也在發生改變,這取決於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顛覆性改變。
2015年已過去,“互聯網+”是這一年中今日頭條年度熱詞國內TOP10之一,入選2015年度今日頭條國內十大熱詞。中國大步邁進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擁抱互聯網之後,政府不僅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其治理行為也在發生改變,這取決於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顛覆性改變。
下面我們盤點回顧一下2015年的中國式互聯網升級
“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平臺交易額達到了912.1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71億元,同比增長將近60%。這樣的購物狂潮延續到了往年低調的“雙十二”,很多城市用戶使用支付寶付款或在口碑平臺領取商家折扣可享受5折優惠。
另外,2015年也迎來紅包熱潮,借助於CCTV春晚等重磅節目,春節成為騰訊的主場,阿里巴巴的客場,雙方激烈角逐,封殺反封殺手段可謂諜影重重。
與此同時,生活服務類電商龍頭紛紛合並,重新定義出行模式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成快滴墊定出行寡頭位置,美團和大眾點評均從“浴血奮戰”走到“握手言歡”與BAT各自支持的外賣小巨頭讓餐飲業奠定基本格局;二手車去C2C新模式取代傳統中間商行實現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炒熱整個二手車市場……
回顧這一年大大小小的電商事件,一大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互聯網+”,真是這全新的互聯網思維讓諸多傳統線下行業和傳統電商重新煥發了生機。
然而,國家政策給其發展也提供了好的平臺。在2015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在政府強力推動下,工業4.0將催生數萬億的增量市場,原來那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需要轉變為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精細化模式,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可以很好地讓供需雙方予以匹配。不僅如此,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
在國家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落實實施條件下,才有了2015年互聯網革新發展的良好勁頭,互聯網帶動傳統制造業升級變革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乘著O2O的東風,傳統制造業這一年迎來了爆發的元年,從各種“找X網”到各行各業的爆發。以找鋼網為例,3年交易900億,揭起電子商務的狂潮。找塑網、找衣網、找鞋網……各種垂直電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2015只是起點,2016年才是見證互聯網+時代璀璨的時候。2016年,傳統制造業都將陸續融入這個全新時代的步伐,平臺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互聯網式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物流,一站式更高效地實現采購銷售。
在互聯網+的風口之下,創新型垂直電商B2B在孵化好的發展環境中將會得到很好的展露空間。從單純的信息撮合到在線交易,現在的B2B電商更註重去挖掘客戶的需求,去做好服務。只有挖掘需求將服務和口碑做到最好,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一個全新的電商風口正在出現,2016年無疑各種新型垂直B2B電商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不管是投資者,還是研究者,怎能錯過2016年垂直電商發展的大勢。
2016年電商圈又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5G加速風—下世代通訊標準打造新興聯網應用情境
預計2016年3GPP Release 13的標準即將底定,其中將有影響產業的新技術:如窄頻物聯網(NB-IoT)、6GHz以下的 5G 無線新接取技術,及小型基地臺(Small Cell)將聚焦在雙連線模式及授權輔助接取技術(LAA)等方面發展,5G產業的先行者如測試、晶片業者等將造就第一波商機。
5G將會讓你體驗到每秒10G的網絡高速,相當於眨眼就能下載一部電影,喜歡在手機上購物秒殺的朋友,再也不用擔心手機網速卡、慢的問題。這無疑給喜歡上網購物的朋友們帶來了好消息來。相信,移動購物市場將在2016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3D技術的應用
傳統行業一路走來,發展出很多種模式,但是無論如何發展都沒有突破信息交易這個壁壘,大家看到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性的B2B網站,但是有些行業性B2B網站的發展現狀並不樂觀。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舉個例子,在鞋材市場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鞋廠通過像阿里巴巴或者慧聰網這樣的綜合性B2B網站采購鞋跟,但是搜索時一般只能通過鞋跟高低、粗細來篩選,篩選後的鞋跟範圍仍然讓鞋廠大海撈針,這還不如花費更多的成本通過中間商購買來得省事,導致鞋材領域的B2B網站較為冷清。
然而有缺陷,就會有發展。3D打印是將會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環,3D技術給制造業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生產上的革新,也能成為交易采購端變革的利器,有一個準備上線的鞋材采購平臺速聚網正式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機會,將3D技術運用到找貨采購上,替代傳統線下批發市場人力找貨的苦逼現狀,大大提高了效率。
搜索引擎無外乎是文字/圖片和聲音三大渠道,很多人預測下一步3D將會是成為第四種檢索語言,以3D搜索最大的難點無疑是一個強大存儲壓力,業內人士稱,
“用3D來做搜索對於平臺服務器的要求是要比一般平臺要高出幾倍,除了考慮3D數據本身存儲空間壓力之外還要確保用戶使用平臺服務依然流暢,團隊技術人員費勁了心思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架構再造風—工業4.0帶動企業資訊架構重整商機
2016年政府積極推動生產力4.0,同時全球產業也朝 智慧制造發展的同時,各種設備、控制系統與感測裝置連接至企業資訊平臺環境後,企業資訊網路架構可能走向複雜化與破碎化,預期將帶動新型態的“企業診斷”、“架構設計”及“系統重整”等商機。
工業4.0為眾多制造業創造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機會。從政府角度來看,工業4.0與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戰略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和中國國策有很大共鳴,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要的機遇。
其次,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制造國,但我們的出口被德國人遠遠甩在後面,我國制造業市場份額占4.2%,從而看出中國的制造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非常重要。如此強大的產業,對我們的效率和基礎能夠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取決於工業4.0對中國經濟能否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B2C在2015年呈下降的發展趨勢,然而傳統行業興起的垂直電商在2015年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最為迅猛的領域之一,一頭連著供應商,一頭連著采購群體。互聯網的快速滲透帶動著傳統市場的發揮。相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還要依靠互聯網化成為撬動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應用的逐漸寬泛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應用大數據進行布局和統籌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將影響到更多的B2B行業布局和發展,這里包括兩個B的發展和布局都是如此。不單單局限於任何一方,因為商務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構築雙贏和互利互惠。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很多行業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都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發展布局。在大環境下,2016年的電商是否會繼續垂青垂直電商,助其全面發展,將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張溢,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歐洲中產反全球化才剛開始
二戰後依靠新自由主義構建起的歐盟,在2016年承受了英國退歐公投和來自歐盟核心國家極右翼勢力的多次挑戰。12月4日,意大利將舉行修憲公投,奧地利將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
這兩場投票都有可能導致極右翼民粹主義上臺:在意大利是由前喜劇明星貝普·格里羅(Beppe Grillo)創立的“五星運動黨”;在奧地利是極右翼政黨“自由黨”總統候選人霍費爾(Norbert Hofer)。
這是歐洲公眾針對新自由主義思潮和全球化的一場“清算”: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歐洲公眾反對歐盟長久以來把經濟增長置於社會保護之上,也對全球化中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說辭產生了深度懷疑和失望。
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日前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指出,“新自由主義工程,已經結束了。”
“為反對全球化,歐洲的中產階級開始反抗,並集結力量和共識。”雅克表示:“我想這只是剛剛開始,那些在新自由主義時期被當成想當然的事情都會消失。這不僅僅是在英美,而是在更廣泛的歐洲。”

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
金融危機終結了新自由主義
在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英國是撒切爾主義的時代,美國則流行里根經濟學,這一切對歐洲大陸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雅克對記者表示,在上世紀70年代,新自由主義為了應對社會民主黨無法解決的新沖突應運而生,引發了諸如有關於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等一系列討論,最終英國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贏了,而新論點則是“市場是經濟的主題”。當時,新自由主義同樣也解決了個人主義和個人自由問題,開啟了隨後80年代新的全球化時代,並一直流行了35~40年之久。雖然經常有反對聲,然而極其微弱。
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方式也是典型的涓滴經濟學思路:即把更多的錢給富人,而他們最終會把錢分到窮人手里。雅克指出,最終2007~2008年金融危機挑戰了長期以來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新自由主義的基石,終結了新自由主義。
美國中產階級現在管自己叫工人階級
不過,新自由主義在歷史上的表現並不卓越。以歐洲為例,“黃金時代”指的是二戰結束後到70年代早期,即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代。按照雅克的計算,當時的增長率比從1980年至今的新自由主義時期高了整整一倍。
然而,伴隨新自由主義而來的最大後果,即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繪制了1988~2011年間全球收入的分布圖。在這張被讀者取名為“大象圖表”的數據表上可以看出,在2010年,美國的實際人均收入比20世紀80年代增長65%,英國則增長77%。
但在同時期,美國的國民收入差距卻日益擴大,基尼系數從0.3上升至0.4,一度更高;英國則從0.3上升至0.37。米拉諾維奇指出,總體而言,從20世紀80 年代中期到2006年,經合組織成員國的20個富裕國家中有16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在擴大。
實際上,正是在新自由主義盛行時期(1988~2008年),最富有的1%人群的收入增加了60%,而最貧窮的5%人群的收入則毫無變化。同時,全球平均收入中位數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國、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國的新興中產階級。但高收入國家的中低中產階層,遭遇了實際收入停滯不前的困境。
對此,雅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不平等問題在西方世界變得越來越糟了:不僅僅是在英國,還有美國(這些爭議的來源),以及歐洲各國。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在新自由主義的好日子里,“平等”這個單詞並不被廣泛使用,因為這不時髦。雅克說,“然而,現在不僅開始使用,且不論左翼、右翼都在反對不平等主義,特別是右翼來得更強烈一些。”
“那些在西方特別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是工資滯漲或者被降低的人群。”雅克表示,比如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之所以重要,因為他代表了那些三四十年來工資都沒有漲過的白人男性工人階級,“想想這件事很神奇。”
其神奇指之處恐怕在於,在以前,美國的工人階級稱自己為中產階級,現在“他們管自己叫做工人階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雅克表示,英國脫歐公投等事件中,這些被全球化拉下的人正在表達他們的反抗。
歐洲恐對TTIP說不
如今,不平等現象正在推動著反全球化的浪潮。對於不加以限制的移民、全球貿易協定的批評不僅不會隨著特朗普的上臺而減少,反而將不斷加劇。

此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因為特朗普的上臺而瀕臨破產;美歐之間“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也前途暗淡。
雅克也不看好上述自由貿易協定的未來。
他表示,這些自由貿易協定在新自由主義指引下,給政治精英或者精英社會迅速致富的機會:社會之所以變得不公平,是因為這些精英可以說服政府為他們工作,並這樣運轉了很多年。
雅克指出,“貿易協定在設計之初就更偏大型跨國企業,超越國家主權建立司法仲裁系統(即投資者-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政府和企業之間搞得過於熱絡。而人們終於表示,再也不想要這些了。”
他還預測,在特朗普上臺後,TPP沒有延續的可能;至於TTIP,有可能歐洲自己會把它搞砸,因為歐盟成員國的民眾對此類協定非常失望。
萬科一年漲80% 可他們說:地產股的機會才剛開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6/1179944.html
1月5日,在房地產板塊的帶動下,A股順利實現2018開年四連陽。榮安地產、沙河股份、泰禾集團等個股強勢漲停,萬科A、保利地產、新城控股的股價也紛紛創下上市以來新高。
“曾經,有一只真正的牛股放在我的面前,我卻沒有珍惜,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如果老天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那只股票說三個字:‘買買買 !’如果非要加上一個倉位的話,我希望是滿倉!”
這只股票就是萬科A。猶記2017年初,萬科A股價還在20元左右震蕩,結果一年之後的今天,萬科A盤中最高漲至35.88元/股,創下歷史新高,漲幅接近80%!
萬科為何如此大漲
分析人士認為,優秀的業績、豐富的土儲等均是導致萬科獲得資金青睞的因素。
1月3日晚,萬科率先公布了2017年度銷售業績,去年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3595.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5298.8 億元,相比2016年合同銷售金額增長45.26%,再度創下新紀錄。
另有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2月,萬科新增規劃建築面積4610.5萬方,同比增長47.9%;新增土儲突破4000萬方。萬科2017年拿地金額達到2827.8億元,同比增長54.9%。拿地金額占到銷售金額的53%,拿地強度達到了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東方證券分析師竺勁:目前A股市場風格明顯看重現金流和業績確定性,預計未來銷售增長快,同時業績增長快並具備持續性的公司將獲得市場青睞。萬科作為房企龍頭,業績確定性和持續性有較大保障,因此在2018年投資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中投證券分析師李少明: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新時代,萬科是城市運營商中覆蓋最全、競爭力最強,同時是提供和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和消費升級最佳標的之一。“軌道+物業”新模型打開估值空間,還將充分受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紅利,萬科的行業龍頭優勢突出,積極拿地補充庫存也將保證長期穩定發展。
地產板塊還能否上車
萬科A漲得好,不代表所有地產股都漲得好。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產板塊中2017年上漲的個股只有35只,有92只個股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個股跌多漲少的局面也意味著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那麽,地產板塊還有上車機會嗎?克而瑞、中指院等研究機構日前公布的2017年重點房企數據顯示,龍頭集中度還在大幅提升。Top10的房企集中度歷史性地達到了24%,而Top100的房企集中度已經超過50%。有趣的是,2017年合同銷售金額500億元以上的公司提升到了38家,而500億以下的公司減少了17家,說明中小型企業不進則退。
招商證券:務必要重視2018年房地產板塊超額收益機會。無論從基本面角度還是流動性角度看,2018年上半年都是房地產板塊最佳配置時點(超額收益區間起點),板塊機會預計將延續到2019年。從目前時點開始,一直到2019年,預計市場對地產板塊的關註度會繼續提高。
平安證券:展望2018年,樓市景氣度仍維持在高位,預計主流房企銷售仍有望延續較佳表現。持續看好板塊投資機會,建議把握以下投資主線:一是融資渠道暢通、資金及管控優勢明顯,受益集中度提升的低估值龍頭萬科、保利、金地等;二是模式獨特或銷售靚麗的高成長個股華夏、新城、榮盛等;三是存在邊際改善或拐點的二線龍頭陽光城、藍光發展等;四是兼具業績支撐的租賃主體概念股世聯行等。
廣發證券:2017年由於區域調控政策的力度和範圍不斷提升,一線房企在經營上與資金上的優勢體現的更為明顯;2018年隨著部分城市的限購政策改善,行情將由一線房企向二線蔓延,重點推薦低估值、業績高增長的一二線龍頭房企。
(來源:中國證券報 王興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