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切割台商 擋住千億資金狂潮 人民幣終於開放 央行設閘門穩匯率

2013-02-04  TWM
 
 

 

終於,人民幣業務開放了!央行宣布銀行將可承作人民幣存款業務,只是,這是一場將掀起千億資金狂潮的大開放,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徒具形式?恐怕還得觀察才能下定論。

撰文‧劉俞青

千呼萬喚,人民幣業務終於趕在過年前開放,至於這扇門開得是大是小?塞得下萬馬千軍,還是只容側身擠過?民眾還是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最佳理財決策。

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點鐘,中央銀行宣布了這項「好消息」,未來一般民眾想要進行人民幣業務,有以下限制:第一、每天人民幣的換匯上限為二萬元人民幣;第二、每天匯款至大陸的上限為八萬元人民幣;第三、則是手上有多少人民幣都可以存進銀行帳戶,沒有單日存款金額限制。

央行號令一出,各家銀行當然都動起來,民眾的詢問電話幾乎打爆銀行客服中心;但央行這次的規定只是大方向的擬定,許多細節還要等到一月底時,央行針對所有DBU銀行(國銀外匯指定分行)開辦的「人民幣業務說明會」才要公布。

央行費盡心力

國內金融業望眼欲穿

不過,比民眾更興奮的,或許是銀行大老闆們,從以下的數字就可嗅出端倪: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總共賺了二千四百億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獲利,也就是八百億元,來自海外分行和OBU(國際金融業務)的貢獻,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無論是絕對獲利或占國銀的獲利比重,從二○一○年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之後,就年年攀高,一位從事OBU多年的資深行員直言,「這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獲利來自人民幣業務。」由此可見,人民幣業務的商機有多肥沃,多麼讓人垂涎欲滴,早已讓台灣金融業望眼欲穿。

如今,多年的盼望總算逐步成真,但為了這一小步,台灣央行其實付出許多的心力,與對岸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溝通、談判。以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簽下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例,包括清算行的決定模式、未來的訊息交換、業務檢查,甚至是危機處理的模式,央行都得高度謹慎,知情人士形容,「這份備忘錄可說是『字字珠璣』。」然而,引頸盼望多時的人民幣終於開放,仍難免令人遺憾,比方說這次開放辦法一出,市場出現許多嘆息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開放的對象,都僅限於「自然人」,也就是一般民眾;尤其每天匯款至大陸金額上限僅八萬元人民幣,可說是一刀切割了台商的希望。

「等了這麼久,只有八萬元人民幣,短期內對台商應該不容易有幫助吧!」在中國經營勳章、徽章,並在北京奧運與林書豪旋風時一舉打響知名度的開成興業總經理高文茂嘆口氣說;而高文茂的心情,代表了多數台商心裡的失望。

事實上,人民幣業務的開放,除了滿足國人理財需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往來兩岸頻繁的十萬台商大軍,有更快速、方便的金流管道,但這次,台商們顯然是大大失望了。

台商好失望

人民幣難成支付工具

「央行最擔心的其實也是台商。」一位銀行總經理直言,根據近年來兩岸商品貿易每年都在一千多億美元的水準,其中只要有一半人民幣往來進出,每年就是近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流動,姑且不論對台灣經常帳的影響,光是匯率的波動,對向來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己任的央行,就是莫大的壓力。

因此,這次無論開放的對象與匯款額度限制,都捨台商、只針對一般自然人,其實已經讓這場開放,從泱泱大門一口氣縮成僅剩旁門小道,除非後續再有開放的進程,否則這場市場期待已久的人民幣業務,恐怕只是「小雨點」式的慰藉而已。

另外,開放只是第一步,開放之後的主管機關態度,仍是攸關這場開放效益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去年陸客來台人數突破二二○萬人次,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估計今年可能更多人來台;而這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血拼消費時,從皮夾裡掏出的「貨幣」為何,也將影響這次開放的成效。

因為貨幣的功能有三,第一是交易的工具,第二是價值的儲藏,第三則是記帳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主管機關睜隻眼、閉隻眼,讓台灣和香港一樣,商家為了服務客戶,大陸人付人民幣也行得通,那麼人民幣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流通,將會使得人民幣的需求大為提高,帶動開戶存款的意願與金額。

主管機關緊盯

民間不流通將影響成效

不過,如果主管機關抓得緊,人民幣在台灣根本「行不通」,無法成為民間流通的貨幣之一,那麼即使開放,人民幣終究只是外幣的一種,和美元、澳幣沒有太大區別,存款利率還比澳幣低,所謂「資金狂潮」恐怕就不易掀得起來。

至於主管機關的態度究竟如何?金融業多數不表樂觀,只說「依法辦事」恐怕還是最終的結果,要期待人民幣在台灣大行其道,大概幾年之內都別想看得到。而終究,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成效有多少,或許還有待主管機關繼續堅持下去,才有機會真正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0

擋住外籍白領來台 恐陷入缺工困局 攬才政策不敵民粹?勞動部臨時喊卡

2016-02-08  TCW

台灣攬才政策試圖仿效日、韓、星國,開放外籍白領、僑外生和資深外勞來台工作限制,卻卡在最後一關。但停得了法規修正,卻停不了台灣人才流失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國家發展委員會曾推估,二○一六年起,台灣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平均每年減少十八萬人;此外,近十年平均每年流出約兩萬名白領技術人才;而在現行法規下,每年外籍白領人才在台人數則不到三萬人,僑外生在台念完書通過申請留下來工作的人,也僅七百人。

有鑑於此,勞動部擬放寬條件,參考新加坡、日本、韓國作法,改採評點制,延攬外籍人才來台工作,不料行政命令在最後一關,遭勞動部法規委員會以各界仍有歧異為由保留,等新國會凝聚共識再審。

勞動部新方案分別針對從事專門性、技術性工作的「外籍白領」、「僑外生」和「藍領外勞」做調整。過去,外籍白領來台薪資須至少有四七九七一元和兩年工作經驗,現將這兩項納入評點項目,和外語能力、學歷、專業能力等並列,六十分合格。僑外生則放寬既有評點制,合格分數從七十分下降到六十分。藍領外勞新增滿九年後,通過難度較高的評點制度,可申請長期留台。

這項一五年十二月經行政院會通過的攬才政策,會在最後一刻止步的原因,與部分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立委以及勞工團體反對有關,反對者擔心排擠掉本國人的機會,就業困難與起薪低的問題更嚴重。

「從歐美等先進國家經驗來看,既有工作不會被偷走,而是增加國家競爭力,整體工作機會是增加的。」「向前台灣」活動發起人朱平,長期倡議改革移民政策及法規,以外籍人才目前在台比率僅約千分之一左右來看,他不認為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會因此下滑,建議勞動部可以每年視放寬標準後、對就業率的影響做調整。

「經過我們評點合格的人,會具有一定的水準,不會如外界想像的使整體勞動市場更低薪。」勞動部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副組長薛鑑忠說,光是外籍白領來台工作申請,合格為六十分,但申請者要具備華語以外的兩種語言能力,才能拿到十五分,門檻很高。

MGR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曾為文指出,新加坡政府主動向各國畢業生、職場精英獵才,並發放個人化就業准許證,讓外籍人士最長可停留半年,以便尋找當地就業機會。

當台灣年輕人到國外就業,並沒有遭到重重設限,我們又何必低估自我的競爭力,製造出高難度門檻?這將讓九年後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推入更深的缺工困局。

國外人才來台工作門檻很高—外籍人才來台工作辦法新舊制比較

舊制 新制

外籍白領 雇主須達一定資本額、營業額 刪除

須有兩年工作經驗、

薪資至少達47971元 改採評點制,把薪資、學歷、外語能力、專業能力等都納入,60分合格僑外生 雇主須達一定資本額、營業額 刪除評點配額制,一年最多2500人 取消配額薪資納入評點項目,70分合格 薪資改列加分項目,60分合格藍領外勞 產業外勞工作滿12年要離境;看護工滿14年要離境 年資滿9年,可透過嚴格評點制申請長期留台;留台5年,可申請永久居留或歸化

資料來源:勞動部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