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團和點評的“閃婚”,你需搞懂這五個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7/152252.shtml

i黑馬 周路平 10月7日報道
今日有爆料稱,美團和大眾點評最快將於10月8日宣布合並。據悉,合並後的新公司估值將達到150億美元(也有170億美元一說)。
關於合並傳聞,i黑馬分別向美團和大眾點評進行求證,雙方均未作正面回應。而曾接受大眾點評投資的餓了麽CEO張旭豪透露,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並已於昨天正式完成,雙方股東已經簽字,此次合並事宜,確鑿無誤。
另據《商業周刊/中文版》報道,雙方的合並談判在9月底已基本談妥,各方投資人在劉強東的澳洲婚禮上正好湊到一起,確定了相關細節。眾所周知,國慶節當天,京東董事長劉強東與奶茶妹妹章澤天在大堡礁完婚,賓客名單就包括了騰訊董事長馬化騰、騰訊總裁劉熾平、高翎資本創始人張磊、紅杉資本創始人沈南鵬和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等人。他們的共同點除了是京東的投資人之外,還分別是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投資人。其中,沈南鵬和包凡都共同投資了美團和大眾點評。
一、這對“冤家”如何成親?
目前關於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的細節主要有四點:
1、美團、大眾點評現有股東將權益註入新組建的境外公司(仍采取VIE架構),比例大致為7:4。這個架構意味著大眾點評暫時擱置了拆VIE回A股的計劃。但鑒於在A股上市的諸多優勢,美團、大眾點評合並後的“新美大”選擇A股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大。不過,根據《商業周刊/中文版》獲悉的合並條款,這個比例接近5:5,而非7:4。這也意味著大眾點評在這場合並之中獲得了更多話語權。
2、與此前滴滴快的、58趕集的合並類似,美團和點評合並後將采取聯席CEO的人事制度。不過,可以想見,由於美團份額大,創始人王興也更加強勢,兩個CEO的制度設計將是一個過渡方案,很快大眾點評原有團隊將從新公司中慢慢退出,最終由美團接管。
3、合並後大眾點評的業務重點是低頻、高客單價業務,如婚慶、會展等,不再參與高頻、低客單價領域的價格戰、補貼戰。這也是投資人希望看到的結果。
4、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後的新公司,紅杉資本將成為最大股東,比阿里巴巴和騰訊所占的股份都要多。而華興資本是此次合並的財務顧問。
二、有野心的美團和大眾點評為何願意合並?
美團和大眾點評雖然都背靠大樹,但都有自己獨立發展和獨立上市的野心。然而,為何兩者最終選擇“喜結連理”?目前,主要有三種聲音。
1、寒冬已至,融資受阻。
這是業內最為普遍的分析,事實上,在資本寒冬面前,已經開始有部分初創型O2O項目倒下,美團和大眾點評選擇在此時合並,被認為是大環境所致。
2、燒錢不見起色。
多數合並案例,都由投資人主導,畢竟創始團隊經過一輪輪的融資稀釋,占有的比例有限。很多情況下不得不遵循投資人的利益和意見。美團與大眾點評這麽多年,尤其是美團,常年處於虧損狀態,加上全線作戰,單獨出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上個月還曾流傳美團融資失敗的新聞,盡管被當事方否認,但估值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
3、為上市準備。
王興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誰先上市就意味著認輸。不過,美團王興和大眾點評張濤都是有上市夢想的人。兩家公司的融資都已經在D輪之後,沒有新的故事支撐,上市之路將變得異常艱難。這次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上市做準備。
三、老大與老二聯姻將對市場有何影響?
對於合並,人們的良好願望是1+1大於2。而事實上,要達到這種狀態並不容易。58和趕集合並之後到現在為止尚未完全整合,姚勁波曾在半年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整合需要時間,現在正在做了一個很激進的推進,就是把各自公司的相關部門都整合成了一個部門。而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並也不被認為能成為1+ 1大於2的典範。
吃貨足跡創始人司徒悅愉對i黑馬表示,根據人類歷史一般規律,巨頭合並一般都是內耗兩年,期間1+1小於2。他甚至認為,美團和大眾點評將在半年內出現離職潮。O2O觀察人士、友範CEO趙淑全則認為,美團點評合並與優土情況差不多,兩家的用戶和客戶都是重合,所以市場規模相加後短期會顯得銷售規模龐大,但可以預見地推團隊的裁減。
億歐網聯合創始人黃淵普表達了四點看法:1、美團與點評,目前前者壓力大,想合並,美團得在估值上做更大妥協;2、合並後可以說故事利於融資,但只要百度糯米的競爭在,想靠規模去盈利幾乎不可能;3、不用指望1+1>2,近期上市幾無可能;4、如合並,架構上可能更像58趕集相互保持一定獨立,但行業格局上像滴滴快的無法達到市場速勝。
在O2O或者團購市場,美團、大眾點評、糯米是位居前三的玩家。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之後,糯米將處於一個尷尬位置。盡管百度CEO李彥宏曾表示,要投入200億元猛砸O2O。但百度的O2O戰略依舊被認為行動遲緩。此時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並,這種局面將由美團點評新公司、百度糯米和螞蟻金服的口碑網主導。
這並不代表O2O完全沒了機會。趙淑全對i黑馬表示,O2O沒有想的那麽差,有些項目死掉了,其實有些項目近期融資了,A輪一千萬美金,只是沒發布消息,O2O主要是選品和供需端的平衡沒處理好,還有都是些外行去做,所以看起來大片死掉,小而美的O2O應該是未來主流。
四、兩家有什麽仇什麽怨?
市場就是名利場,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敵人和朋友。在美團和大眾點評正式公布合並消息之前,我們先來看下兩家多年來的恩恩怨怨。
2010年,團購颶風刮起。據統計,自2010年初中國第一家團購網站上線,至2011年8月的短短一年多時間,中國的團購網站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家。其中,不乏各大門戶網站的加入,也有新生的團購網站,新浪、騰訊、開心網、人人網等平臺型互聯網公司也先後進入到團購領域。
但是由於過度的依賴於廣告投放獲取用戶,以及無節操無底線的持續價格戰(包括“創造性”的“負毛利”策略),團購網站的商業競爭變得過分依賴於資本的支持。千團大戰,一觸即發。經歷那場血流成河的浩劫後,諸多團購網站紛紛金竭而亡,剩下的要麽轉型,要麽被吞並。而今,中國的團購市場只剩下三個優勝者:美團、大眾點評、糯米。
中國的團購市場隨後進入寡頭壟斷時代。據團800數據顯示,以美團、大眾點評、糯米為首的三巨頭就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美團與大眾點評基本處於膠著狀態,雙方很難通過服務和價格等因素取得壓倒性勝利。
雙方圍繞三四線市場展開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的壓力甚至讓美團和大眾點評的一線員工屢屢武鬥。今年6月,大眾點評就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針對6月12日發生的三起美團員工毆打大眾點評員工的惡劣事件,已向美團總部發出律師函。
除了上述讓人大跌眼鏡的當面撕破臉,還有慘烈的價格戰。2014年,美團斥資幾億,打算用包銷品牌商戶實現團購格局轉換,處於更有利競爭地位,緊緊相逼的就是大眾點評,通過更多的“免費吃喝玩樂”、“5元電影票”等營銷活動來吸引更多的三四線城市用戶,蠶食團購的市場。
此外,為了防止辛苦耕耘的商家被奪走,美團不得不讓中小商戶簽“獨家”協議來阻止競爭對手挖“墻角”,隨後大眾點評宣布成立專門針對此舉的“飛虎隊”到各個城市去打破獨家計劃。
而在外賣業務上,美團和大眾點評也可謂並驅爭先。去年5月,大眾點評8000萬美元入股餓了麽,並達成深度合作,翌年初又參與其E輪融資。隨後餓了麽CEO張旭豪宣稱,市場占有率已達60%。王興當然也不甘落後,隨之宣布美團已是國內最大的外賣第三方平臺。
五、投資方與競爭對手合並,餓了麽咋辦?
美團與大眾點評牽手,餓了麽也在今日無意中躺槍,關於餓了麽與美團外賣合並的傳聞不脛而走。其邏輯很簡單,大眾點評曾給餓了麽入股8000萬美元,兩者與騰訊是一個戰壕中的盟友。餓了麽與美團外賣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大眾點評與美團。只不過今非昔比,大眾點評與美團合並之後,餓了麽與美團外賣合並的可能也並非沒有。
趙淑全對i黑馬分析稱,餓了麽在做中央廚房,業務(與美團)有可能錯位,但美團未必有足夠的資金。不過對於餓了麽與美團外賣合並的傳聞,餓了麽CEO張旭豪明確表示,餓了麽不參與本次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並,餓了麽仍將獨立運作。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IDG樓軍:看不懂未來電商趨勢?那是你沒有徹底搞懂這三個基本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30/154957.shtml
導讀 : 我們把移動電商歸結為三個關鍵點:賣貨可以跨品類;價值觀傳導得越好,天花板越高;選品一定要符合價值觀。
一個領域或者一個項目,能夠挑戰到人的人性底線,或者上升到這個層面,不管這個領域和這個項目結果怎麽樣,本身就是偉大的,這是我自己堅信的。
去年和今年,我們在移動電商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做研究,歸納起來,分為三個方向:
第一,移動電商;第二,消費升級;第三,新的生活方式。
對於移動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我們以前,認為從PC到移動互聯網,只是屏幕的變化。可後來發現,完全不是。
應用場景和是使用場景,完全不同。
而消費升級,針對的是中產階級、以及偽中產階級。
生活方式的變化,主要針對90後,他們與70後、80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對這三個點深入理解後,才能看懂現在得趨勢。
移動電商,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移動電商是基於價值觀發起的消費行為,和PC電商有著本質區別,為什麽這麽說?
來看整個流程。PC電商是線下零售的升級,先有貨再有交易,流程沒有本質變化。京東、淘寶、唯品會,無不如此。接下來就是買流量、玩轉化。
而移動上呢,一定是先有人,再有交易,即使將貨物生產放到最後,也來得及。
產品和人之間,或者賣家與人之間,是價值觀的輸出,價值觀的輸出有兩種形式:一是內容上的輸出;二是商品的輸出。
移動剛開始時,微商的崛起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帶動整個移動電商的崛起。
後來,一批電商死掉了,活下來的進化成網紅電商,網紅電商再進化成社群電商。
微商背後是個人,網紅電商涉及到以個人為中心的組織,到後面的社群是一個去個人化模式。
一個典型的網紅電商,日常不論在朋友圈還是微博,需要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贊同這個價值觀的人自然變成他的粉絲,喜歡他的內容。內容中間會夾雜他喜歡的衣服、下午茶或者是保健品,賣得特別好。
表面上是跨類目的,但實際上是在用價值觀選品,這是和PC電商非常不一樣的現象。
我們如果把PC電商叫做垂直品類的電商,那麽移動電商是一個垂直人群電商,跨品類的電商。
我們把移動電商歸結為三個關鍵點:賣貨可以跨品類;價值觀傳導得越好,天花板越高;選品一定要符合價值觀。
消費升級,正在解構的價格敏感
消費升級主要針對中產人群和偽中產人群,歸結到幾個關鍵點:一是強調品質;二是強調效率;三是強調體驗。
PC電商剛剛開始時,打得是價格敏感,最好的模式就是把價格降到最低。現在價格敏感玩不動了。
在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人群中(偽中產階級人群指中產階級二代,中產階級是指70後、80後,錢賺多了,希望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80後是典型的價格敏感,且還稍有自卑。
60後不一樣,他們很最幸運,趕上79年恢複高考,畢業後非富即貴。
而很多90後就是60後的後代。在這樣一個環境長大後,90後的特點就是對價格不敏感,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直接進入中產階級。他們的消費行為類似歐美人或四川人,沒有存款,年薪是10萬卻可以一年花30萬。
價格不敏感,那麽敏感點變到哪里去了呢?
我們歸結為以下幾個點:
第一,時間敏感。外賣是怎麽起來的?是在價格上去餐館吃不起了,還是時間上吃不起了?答案當然是時間。去餐館來回一個小時沒了。
同理,去超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為什麽?明明APP上比超市貴還要買,為什麽還是願意掏手機購買?背後的原因還是時間,拿錢換時間,遠超對高性價的追求。
第二,時尚敏感。一開始是化妝品,後來進口化妝品,到今天開始玩微整,微博都是網紅臉,導致這個產業發展非常快。
第三,精神敏感。中產階級願意為好的內容付費,尤其是當內容給自己帶來思想上的提高或者愉悅時,付費行為會變得更加頻繁。
那麽,從這幾個點,我們就可以推導出新的投資機會:
第一,新的商品品牌的出現。每一代人的叠代,就會伴隨有新的符合年輕人價值觀的品牌出現。
第二,新的渠道品牌的出現。歐美的整個消費結構更多以線下買手店為主,中國沒有太多買手店,但中國會基於很多渠道品牌形成選品邏輯。在中國,類似屈臣氏這樣的店,線上和線下都會湧現。
第三,工匠精神。中產階級的崛起會從追求高性價比轉為高品質,因此,為極具工匠精神的產品或品牌提供契機。
新生活方式,亞文化的崛起
生活方式方面,我們歸結為“0到1”,以前沒有,現在有。
新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多元文化崛起。無論是二次元、三次元,還是“宅文化”,這是一個由多維度構成的世界,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文化形態。
第二,裝逼文化。從1995年開始,裝逼開始流行,人們會為了裝逼而買單。
第三,話語權文化。70後和80後強調精英文化,90後,尤其是95後,崇尚自己的話語權,崇尚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四,男同女同文化。90後和95後開始,“男男“、”女女“現象開始普遍出現。男男是網狀的,不忠誠;女女是單一的,相對長久。基於男男網狀結構,互聯網就能衍生出很多機會。究其男同女同文化,本質是弱基因文化,回歸天性的表現。
第五,映射文化(由編輯根據內容而取名)。80後喜歡周傑倫,他出身平凡,一開始不被認可。但憑借非凡實力,突然騰空而起。從他身上,80後能找到自我認同感。
但到了90後、95後,他們開始喜歡鹿晗,用我們80後的說法就是“小白臉“。這些“小白臉”放在10年前一定不會火,而今天就能火?原因是什麽?
因為時代變了,女孩子也有錢了,生長環境不錯,天生具有強大的安全感,母性就出來了。
第六、共享文化。70後、80後較90後而言,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會特別在乎擁有,對於二手物品,不管是二手車、二手房,還是二手媳婦,從心理上不願意接受。而95後,生下來就有安全感,對“二手”不是特別在乎,所以會延伸新的模式:如,暫時擁有,寧願而不是買,這就催生了共享經濟。
以上是對移動電商、消費升級、新生活方式三個方面作出的闡釋。以這三方面為原點,會延伸出許多投資機會。
剛才單獨把三個“原點”解釋一下,而且都會延伸出很多投資機會。
當我們能深刻理解這三點時,未來的趨勢就把控得很清晰了。
所謂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易經八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最有魅力的趨勢闡述。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樓軍,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業前,一定要搞懂這七大準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05/157187.shtml
創業前,一定要搞懂這七大準則!
藍海老師
文丨藍海老師
之前,有個網友加筆者微信,跟筆者說:她想用自己打工幾年的積蓄,來開一家奶茶店,預計投入10萬元左右,請兩個服務員,這樣自己就可以當上老板娘了!筆者問她:做過餐飲行業沒有?她說沒有,筆者又問:那你在奶茶店或咖啡館打過工嗎?回答是也沒有。那你為什麽想去做這家店呢?她的回答差點讓筆者噴血!她說:“因為這家店的租金便宜!每個月房租只需要2000塊錢,自己怎麽做都不會虧!”筆者力勸她放棄,不要做,她沒有聽,半年之後,她賠光了所有的錢,店也關門了,自己又回到工廠里繼續打工。
像她這種情況很常見,筆者見過各式各樣的創業項目和創業者,筆者本人也創業10年了,這期間犯過不少錯,走過很多彎路。今天,筆者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創業的幾大原則。
一.什麽項目不要做?
1、一定不能是超級紅海的行業。大家想一下,別人做的都已經很難了,你再殺入其中,絕大多數的可能也是死掉的,比如像開工廠,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制造業,筆者建議你現在就不要幹了。現在出口訂單萎縮,深圳、東莞等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工廠倒閉,很多產能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去了,因為那里的勞動力等生產成本更低,低端制造業更有優勢。
因此,創業一定不要選超級紅海的行業,不要以為自己的能力有多強,這就好像你在一部下行的電梯里一樣,任你本事再大,再能跳,也一定避免不了向下走的命運。
2、一定不能是跟風性的項目。事實證明,不考慮自身因素,一味的跟風,基本都沒有出路。比如,2010年的互聯網團購的創業潮,當年5000多家團購網站,最後真的活下來的,也就只有2、3家而已。
3、一定不做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創業是你之前所有的資源、人脈、技能、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假如你對項目所處的行業和環境從來沒有過認知,沒有進行過調研、分析,也沒有什麽資源,筆者勸你最好就不要貿然進入了,不要聽說誰發了大財,或者這個行業有多火,這,都跟你沒有關系,創業記住一點:不熟不做。
二.什麽項目可以做?
一是你感興趣的行業。僅僅因為掙錢,而沒有任何對項目的興趣,即使勉強讓項目上正軌,你也會很累,也很難持久,所以做項目前一定問一下自己,這是否是你喜歡的,願意長期做下去的。
二是你熟悉的,至少在做之前已經跟別人學習過,或者做過長時間的調研分析,對項目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尤其是對風險的認知。大家要明白:創業不等同於“從零開始”,除去資金之外,仍然需要大量的積累,比如:對行業的熟悉,商業規則的了解,產業鏈上下遊的認知,客戶需求的把握,以及自身的定位等。
三.創業中的原則有哪些?
第一個創業原則是:銷售第一,創意第二
大家要明白一點,我們是在搞創業,不是在搞創意。一旦你打算做一個項目,第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你的產品或服務賣出去?不要等一切產品和服務研發完了,再去找市場,再去想怎麽銷售,這樣失敗率太高!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市場還沒等找到,你的現金流就已經斷了!
筆者去年曾遇到一個創業者,他跟我講他要做一個項目:一次性餐具廣告,就是在一次性餐具上面,貼一張廣告貼,然後把廣告賣給有需要的的企業。他說,他跟他的大學同學為了啟動這個項目,每人已經投了10萬元,去找代工廠生產這種一次性的廣告貼紙,等產品開發出來了以後,卻陷入了困境,那就是他們才發現自己沒有廣告客戶!
後來他們每天出去找客戶,一家一家上門拜訪,就這樣過了半年時間,沒有一家客戶願意合作的,不是以為他們是騙子,就是質疑這種廣告的效果。結果半年以後,他們燒光了所有的錢,實在撐不下去了,最後倒閉結束。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你的創意不是最重要的,銷售往往比創意更重要,很多創業者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但實操中會發現行不通!沒有銷售渠道,再好的創意也沒法變現!所以,在創業的初始階段,你研發出什麽產品不重要,怎樣把你的產品或服務賣出去,相對來說更重要!
第二個創業原則是:掌控現金流
現金流是一個項目的血液,能夠給自己和團隊持續發展的激情,無論現金流是來自真實的收入,還是VC的投資,都要讓它來的越早越好,假如項目短期內沒有收益,即使你再有錢投資,也會讓團隊感覺心虛。所以,無論你的計劃有多偉大、多高遠,都要盡可能早點讓錢進來。我認識很多創業的團隊,都在做了半年或一年後,因為沒有收入就心灰意冷,慢慢到散漫的創業狀態,後來就直接倒閉了。
第三個創業原則是:敢於止損
筆者見過很多創業者,項目明明已經不行了,還在煎熬,但是都靠父母、親戚的錢在輸血,這個其實非常不應該,你不能因為項目的失敗而拖累家里人,無論是年老的父母,還是關系不錯的親戚朋友,不能讓別人為你的失敗和錯誤來埋單,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所以,筆者希望創業者在運營過程中,要有止損底線,要敢於下決心喊停,如果虧損的底線,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那可以再堅持看看,一旦突破了底線,就應該立即止損清盤。
因為你即使眼下失敗了,未來還有“王者歸來”的機會,就怕不懂止損,一意孤行,從此陷入萬丈深淵。有的創業者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或者危難時刻去借高利貸,這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再次站起來的機會。
第四點創業原則是:不要做甩手掌櫃
很多人以為父母有點錢,創業就是找幾個幫手,自己把握一下方向就行了,苦活臟活累活都可以讓下屬幹,這是錯誤的,沒有任何項目在發展初期靠“甩手”就能做起來的。你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及時發現項目中的各種問題,盡快調整和做決策。筆者認識一個做電商的朋友,現在每年流水2000多萬了,但還是自己參與到采購、運營、客服的細節之中,幾乎每天都通過開會的方式,解決隨時出現的問題,也會在微信上親自跟用戶互動,溝通產品和品控。
所以,創業者一定要對自己的事業有掌控力,但凡能做出一番成績的創業者,初期一定是親力親為的舵手,不僅把握方向,還要滲透到項目細節、客戶維系和具體運營之中。馬雲、馬化騰、喬布斯等在創業初期,也都是各自企業的產品經理和業務經理,只是到了後來,才慢慢地去主抓大方向和定戰略。
第五點創業原則是:學會放權
如果你作為一名創業者,什麽都自己一肩挑,那麽你自己不僅很累,而且項目可能永遠也做不大,但親力親為,也不是說什麽都是自己幹,你需要在各個業務中,培養能力強的員工,大家一起來協同做好項目。
比如:阿里巴巴有18羅漢,小米有8大合夥人,這都是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的業務框架,大家各自分管一攤,發揮出自己的強項,在業務推進中不斷調整,最後形成強有力的團隊。
有的創業者認為,別人都是給自己打工的,無論誰走都不要緊,總是有人可以頂替,招人還不容易嗎?其實任何一個崗位,新來的人總是花時間熟悉工作,熟悉環境,來來走走的肯定會影響項目的穩定性,而且一家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公司,員工的工作心態普遍不高,這就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人才是內部培養,還是外部選拔?
在筆者看來,這兩者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比如:馬雲的公司里當年的18羅漢現在都能在阿里巴巴里獨挑大梁了,開始時公司的司機、前臺,現在都成了獨當一面的副總裁,反而後來請的一些牛人都水土不服離開了公司;但馬化騰的公司,很多高管都是外聘的,比如微信之父張小龍,是騰訊收購了foxmail之後,將其納入研發體系之中,後來研發出了在國內火爆異常的QQ郵箱,現在又開發出了全民都在使用的微信。其實,企業的人才無論是內部培養,還是外部選拔,都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對其充分放權+抓大放小+資源協同。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留住人才?
很多老板不知道員工到底要什麽?其實,員工之所以給你打工,只有兩點原因:一是為了收入,為了改善生活;二是因為你能給他搭建一個舞臺,讓他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做老板的一定要明白:你的員工才是你企業最大的資產。
除了收入和舞臺之外,融洽的團隊關系和老板的信任,也是你能留住人才的關鍵。有的老板喜歡給下屬物質獎勵,有的老板喜歡情感留人,但是我想說:團隊關系和老板的信任,比那些都重要!一種融洽的團隊關系,可以讓人才集中精力,把時間用在提升公司的業績上;相反,一個爾虞我詐的團隊氛圍,只會讓人才想盡快逃離;另外,老板的充分信任也很重要,它可以讓員工安心地工作,以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提升和你公司的所得,是成正比的。
好,再來說第6點創業原則,那就是:創業一定要簡單專註
很多創業者,連一件事都沒有做好就失敗了!他們不懂得聚焦,一上來就搞好幾個業務,資源、資金和人力、精力等都分散掉了,什麽都想幹,結果是什麽都幹不好!創業者都心胸遠大,這沒有錯,創業假如不想做大,不想有一番成就,老是抱著小富即安的態度,肯定會影響項目發展,但是在初始階段,你的目標一定要簡單清晰,不要總想著“系統化”、“做生態”、“整合”等這些概念。
當你遇到投資人,你最好能一句話講清楚你到底在幹什麽,然後從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情做起,慢慢深入、擴展。在創業初期,你能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不要想做太多,創業就像高臺跳水一樣,動作越少越安全!
那麽,我們再來看最後一點創業原則,那就是:走出你的舒適區
有些人,在選擇艱苦創業,還是安逸工作的時候,很難抉擇。在這里,筆者奉勸你一句:如果你不是一個天生就愛折騰的人,不是那種願意去努力去嘗試的人,你最好放棄創業的念頭。
因為,一旦你選擇了創業這條路,就意味著你從此,就要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你必須拋棄已有的、安逸的生活狀態,選擇一個充滿未知,充滿坎坷,但又有一個美好願景的未來。如果你是這麽想的,那麽,筆者建議你勇敢去嘗試吧!
[本文作者藍海老師,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創業
準則
贊(...)
分享到:
馮大輝事件啟示錄:拿股權前要搞懂這15個問題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906/158592.shtml
馮大輝事件啟示錄:拿股權前要搞懂這15個問題丨黑馬薦文
何德文
推薦人:石慧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本文4352字,需10分鐘。
推薦理由:馮大輝與前東家春雨醫生的撕逼大戰已告一段落,然而背後延伸出的股權之爭才真正應該被重視。本文不是簡單的提醒創業者或者應聘者該怎樣做,而是把實操性的詳細方法羅列其中,需要耐心消化。本文由作者七八點創始人何德文(微信ID:qibadianbuluo)授權i黑馬發布。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股權(含期權)是一種偉大的創新與創造。它是創業公司發行的一種特殊貨幣,它可以給創業公司賦能,它讓很多起步維艱的創業公司可以突破資金限制與資源限制,藉此吸納與激勵優秀人才。
作為一種特殊貨幣,股權經營的是信用。它的信用取決於股東對它未來價值的預期與信任。一家企業的股權出現信用危機,它的負面影響會波及該企業。但是,如果,創業公司的股權普遍出現信用危機,人才會放棄期權轉而要求高薪酬,創業公司將很難吸納到優秀人才,這影響的則是我們整個創業創新的基礎生態。此前曹政與4399的股權糾紛,目前馮大輝與丁香園的股權糾紛……這些股權糾紛引發的很多圍觀、討論與爭議,都在撕裂股權賴以存在的信任基礎,而且有越撕越裂的趨勢。
建立股權的信用,對企業而言,需要建立科學規範的股權發放與管理制度,尊重契約。對獲授股權的股東(主要為合夥人股東或員工股東)而言,需要科普股權的常識,防止被黑被坑。雙方經過博弈,形成一些共同預期與共識,甚至形成一些行業慣例,這有利於減少各方對股權的誤解、誤判、誤導與不必要的糾紛。
作為創業者的股權內參,我們七八點無意制造或傳播八卦,願意為推動與促成一些行業基本共識做些努力。本篇討論拿股權前,你需要知道的15個關鍵問題。
一、理念篇
1.你願意投資這家公司嗎?
你選擇入職一家公司,本質是一種投資行為。所不同的是,VC拿真金白銀去投資,你是拿你的青春歲月去下註。
投資追求投資回報,投資回報無非看“人靠譜”與“事靠譜”。你得追問自己,這家公司的老大值得你尊敬並追隨嗎(記住,公司老大會是你最大的投資風險:))?你願意與這個創業團隊在一個戰壕里並肩奮戰嗎?這家公司所從事的業務足夠打動吸引你嗎?
2. 沒有股權或投資收益,你還願意投資這家公司嗎?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
我們的政府反複教育我們,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這還是針對上市公司。創業公司的股票,流動性差,回報周期長,投資風險也會更大。因此,如果,你抱著拿原始股當暴發戶的心態參與,最後很可能會失落的。如果沒有股權,或者股權最終沒有投資收益,你還願意投資這家公司嗎?
當然,公司即便經營失敗,但參與其中的人卻可能成功。參與創業,你可能會有股權之外的投資收益。酷訊商業上不算成功,但酷訊的前員工里走出了唱吧的陳華、今日頭條的張一鳴與梅花天使的吳世春等優秀創業者與投資人。PayPal的前員工里更是走出了Tesla與Space X的Elon Musk、LinkedIn的Reid Hoffman、YouTube的Steve Chen、傳奇投資人Peter Thiel等一線大佬雲集的PayPal黑幫。
二、技術篇
3. 你正常的市場行情薪水是多少?
公司通常會把工資與股票做成薪酬包(package)發給員工。
比如,假設你的年薪是30萬。那麽,公司可能會給你以下三個類似選擇:
(1)30萬年薪(100%年薪)+價值3萬股票(10%漲幅)
(2)24萬年薪(80%年薪)+價值18萬股票(3倍工資差額)
(3)15萬年薪(50%年薪)+價值45萬股票(3倍工資差額)。
需要說明的是,(1)根據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差額工資的倍數會有差異。通常而言,初創公司估值不高,甚至沒有明確估值,差額工資補償的股票數量通常會小很多。成長期與成熟期公司估值較高,差額工資補償的股票數量通常會高些;(2)從相對合理角度,薪酬包總體價值應該高於你正常的年薪。一是因為持股有風險,需要對你承擔的風險額外定價,二是因為有些溢價才有市場競爭力;(3)有些創業公司有現金支付壓力,可能只會給到你第2個與第3個選擇;(4)對於承擔了創業風險,一起打江山的創始合夥人,股權發放數量主要考慮各自對公司未來的參與度和貢獻度,而不是直接對標薪酬。
4.你獲授股權的價值是多少?
為了明確你獲授股權的價值,你需要知道(1)公司股票的總市值(公司估值或凈資產),(2)公司發行的總股票數量,(3)你獲授股票的數量。比如,假設公司估值是3000萬,公司發行總股票數為3000萬股,那麽每股市價即為1元。如果你獲授30萬股,那麽股票市價即為30萬。
需要說明的是,(1)如果公司是VIE架構下的離岸公司(通常在開曼群島),公司從一開始就會有明確的股票數量;(2)如果公司是中國境內註冊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只能發放“股權”,無法發行“股票”。公司發行的“股票”,是為了方便計算的模擬股票,而公司對模擬股票的發放數量有完全的自主權。因此,股票數量沒有參考價值,股權比例才有參考價值;(3)即便對於股權比例,你更應該關註股權對應的價值,而不是簡單看股權比例。比如,你是願意要旺財小賣部的100%股權(可能不值10萬),還是要阿里巴巴的1/10,000(約1.63億)。
5. 你獲授股權是工資薪酬的一部分,還是額外獎勵?
與你正常的市場行情年薪(比如30萬)相比,如果公司授予你的股票沒有溢價(比如,20萬現金+價值10萬股票),那麽股票是你正常薪資的一部分,是你的投資所得,通常不應該有過多權利限制(比如,分四年成熟)。如果公司授予你的股票是額外獎勵(比如,24萬年薪+價值18萬股票),額外獎勵的股票有權利限制,有其合理性(比如,分四年成熟,離職時終止未成熟期權等)。
6. 你拿的是如假包換的“幹股”嗎?
很多公司喜愛給員工發“幹股”,尤其是給早期員工,尤其是給CTO。
某公司創始人邀請馬小創(化名)以CTO身份加盟公司,承諾給15%“幹股”。創始人給馬小創轉讓了15%股權,轉讓價格為0。
馬小創拿的是“幹股”嗎?悲催的現實情況是,公司註冊資本是1億,公司創始人是認繳出資。創始人轉讓15%股權給馬小創的同時,把15%股權對應的1500萬出資義務也一並轉讓給了他。CTO馬小創拿了份貴得嚇人的幹股!!!
股東持股比例的表現形式是,股東在公司註冊資本的出資比例。股東任何在公司的任何持股,都對應有註冊資本的出資。要麽你自己出資,要麽別人代為出資。法律意義上不存在不出錢只分利的所謂“幹股”。你可以有幹爹,但不可以有幹股。
7. 你獲授的是期權、限制性股權,還是股權?
期權類似於月餅券,是“可期待的權利”,依次會經歷“授予、成熟、行權與變現”四個階段。因此,在授予時,你還不是公司股東,既沒有投票權,也沒有分紅權,當下也不需要掏錢,公司也不需要給你辦理工商登記。在行完權後,期權才升級為股票。期權的授予對象通常為公司高管或員工。
限制性股權類似於可回收的月餅,是“有權利限制的股權”,依次會經歷“授予、成熟與變現”三個階段。在授予時,持股人就是公司股東,但中途出現離職或重大過錯時,公司可以按約定條件回購。限制性股權的發放主體通常為公司的核心創始股東,專業機構VC通常也會要求創始股東持有限制性股權。
股權類似於月餅,修成正果,權能最完整。“出大錢、占小股”的投資機構通常持有股權,創始股東與員工持有的期權與限制性股權在打怪升級後也變身為股權。
8.你拿的是哪家公司的股票?
看圖說話1:

你是在母公司,子公司,還是孫公司持股?結果差距很大。
看圖說話2:

你拿的是境內架構下公司股權與離岸VIE架構下公司股權,差別也是很大的。
如果公司是離岸VIE架構(如上所示),你要麽以核心創始團隊身份在內資運營公司與離岸控股公司(開曼公司)都持股,要麽以員工身份在離岸控股公司拿期權。提示你的是,(1)根據外匯監管實踐,如果你拿的是期權,在公司上市前,公司給你辦理股權登記是有現實難度的。因此,你離職時,公司要麽保留你未來行權的權利,要麽談個價格拿錢走人;(2)如果發生股權糾紛,糾紛解決地通常約定在境外,最常見的是香港。因此,員工期權維權成本是比較高的。
9.你獲授股權是直接持有、間接持有(持股平臺),還是代持?
如果你是創始合夥人身份,通常是直接持股,磨合期也可以代持。
如果你是高管或員工身份,早期通常是代持。持股員工增多(比如,超過10人)後,公司通常會設立持股平臺。
提示你的是,(1)除非極少數例外情況,絕大部分的代持都是既合法又有效的,只是你需要有些權利保護條款;(2)對於期權,你行權前還不是公司股東,公司本來就不需要給你工商登記,也就不存在代持問題。
10.你獲授股權的成熟安排(vesting schedule)是怎樣的?
經營團隊的主要貢獻在人力出資,股權通常會在4年內逐年分期成熟。常見的成熟安排是:
(1)每年成熟25%;
(2)滿2年成熟50%,第3年成熟25%,第4年成熟25%;
(3)第1年成熟10%,第2年20%,第3年30%,第4年40%;
(4)第1年成熟25%,剩余股權在3年內每月成熟1/48。
這些是相對常見的股權成熟安排,都有公司在用。如果公司給你的是其他另類苛刻的條款,你要慎重簽署。另外,如果公司發生並購事件時,你的期權如果可以“加速成熟”,對你而言是更為有利的。
11對於非過錯離職,公司可以回購你已經行權的期權嗎?
如果你中途離職,你的期權可能會存在三種狀態:
(1)未成熟期權;
(2)已經成熟但放棄行權期權;以及
(3)已經行權期權。
你獲得公司期權的主要對價,一是行權價格,二是人力投入。
因此,對於未成熟期權,由於你既沒有資格掏真金白銀行權,也沒有人力投入,因此通常期權就自動終止了。對於已經成熟但你放棄行權的期權,雖然有人力投入,但你不願掏錢行權,通常也是約定為自動終止。對於你已經行權的期權,由於你人力投入與貨幣投入都已經到位,期權就是你的了。至於公司是否有權利回購你已經行權的期權,(1)法律並不禁止這麽做,(2)你與公司自願約定解決,(3)你需要特別慎重這個條款。
12.回購價格合理嗎?
如果你與公司自願同意回購已經行權的期權,你可供參考的回購價格有:(1)你的行權價格加上合理投資回報;(2)你已行權期權對應的公司凈資產;(3)公司最近融資估值的折扣價。從相對公平合理角度,重資產公司通常選擇方案(2),輕資產公司或高科技企業通常選擇方案(3),但你的底線是方案(1)。
13.對於過錯離職,哪些行為會被認定為“過錯”?
過錯離職,通常後果很嚴重,通常是1元回購所有期權,通常是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既然後果這麽嚴重,那麽什麽行為會被認定為“過錯”,對你而言就特別重要。通常而言,同業競爭、泄露公司商業機密、挖公司墻角都可能會被約定為你的“過錯”行為,你應該慎重對待其他另類苛刻的“過錯”行為。
14.競業禁止義務合理嗎?
奇虎360曾以1元回購了前員工傅盛持有的公司市價2000多萬的期權,理由之一就是“同業競爭”。
關於同業競爭,提示你的是,(1)主要適用於高管與核心技術人員,(2)法律允許的最長時限是在職期間以及離職後2年內,(3)如果公司沒有支付你競業補償金,你沒義務遵守競業義務,(4)你要特別需要關註“競業範圍”。比如,“教育行業”,“互聯網教育”,“在線計算機教育”,這些你稍不留意的差別甚至會決定你離職後是否會因此失業。
15.你們簽過書面協議嗎?
說一千,道一萬,你也花費時間學習了這麽多,你與公司有書面協議嗎?
事後撕逼,再強大的理論與邏輯,都抵不過一紙協議。
[本文作者何德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股權分配
馮大輝
書面協議
贊(...)
分享到:
關於VR社交,你需要搞懂這五點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8/160404.shtml
關於VR社交,你需要搞懂這五點問題
虛擬現實作為下一代的計算平臺,社交也必然將成為它重要的發展方向。
本文由VR價值論(微信ID:vr-value)授權i黑馬發布。
本文您將了解到:
1,VR社交與傳統社交的區別是什麽
2,VR社交解決了用戶在傳統社交中的哪些痛點?
3,VR社交還面臨哪些問題?
4,可以向海外VR社交團隊學些什麽?
5,國內的VR社交團隊可以怎麽做?
VR社交最近被High Fidelity炒的有點熱。
其實,一直都覺得VR社交還遠著呢,可為什麽,為什麽,投資仍然青睞呢?
12月13日,High Fidelity融資2200萬美元,IDG領投,而其前後已經拿了4000萬美金了。
VR社交到底還有多遠?憑什麽能拿到錢?
它還有哪些可延伸的領域?
為什麽說現在的VR社交為“技術驅動”,而非“運營驅動”?
本期(第24期)由Bean VR CEO以及創始人秦凱對VR價值論進行分享:關於VR社交,你需要搞懂這五點問題。
人類最根本的特性是社會性,社交是維持人與人溝通的一項基本需求。
隨著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面對面社交,這種受空間束縛的交流狀態。因此有了更多的社交媒介和手段,這是對線下社交的延伸。
回顧以往,社交產品都把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當做基本功能。
PC時代,騰訊QQ、人人網、微博等,紛紛突破地域限制,允許用戶通過文字和表情來進行交流。到了移動互聯網時期,用戶更可以通過碎片化時間來尋找合適的社交群體,美拍、秒拍、小咖秀,移動直播等也開始火熱起來。
這是因為,社交一直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
而虛擬現實作為下一代的計算平臺,社交也必然將成為它重要的發展方向。
那VR社交與傳統的社交有什麽區別呢?
1、VR社交與傳統社交的區別是什麽?
VR的顛覆不是視覺成像,而將是交互。
隨著硬件的不斷完善,VR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被良好應用。比如,遠程會議、發布會以及多人在線交流等。
當然,不僅僅是VR,未來AR、VR、MR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
簡單來講,未來社交將會從平面變為立體,突破傳統限制,打破現有的人機交互,真正實現零距離溝通。

而與傳統的即時通訊軟件不同,VR社交註重的是跨越屏幕這層障礙的深層次互動。
如果說以往社交的關鍵點在於“信息的發散”,VR社交則在乎的是“共享的體驗”。
盡管這一切都離不開計算機模擬,但相比傳統的語音、文字、視頻等通訊工具更加真實和有代入感,更能滿足日益苛刻的用戶體驗需求。
另外一點,對比傳統的社交模式,目前,所有的VR社交都還處於技術驅動型。
它更像一個技術研發,而非真正的社交產品。
而傳統的社交目前已經走到了運營驅動型的階段。它靠的是強運營、渠道、用戶數量、IP跟網紅的資源去帶起來,以前的微信也好,微博還有小咖秀、秒拍,一開始明星、網紅先用,然後用戶跟著去用。
不過,VR社交大概2-3年內,都會處在這麽一個技術驅動期。只有等到產品有了真正的形態,大眾也都接受了,市場也驗證過了,就會進入運營驅動為主的時代了。
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現今,大多數的VR社交都是開源的狀態。
就如同剛剛獲2200萬美元融資的High Fidelity一樣,它是一個開源的內容開發平臺,把玩法完全開放給用戶,由用戶自己去創造。
因為只有這樣,VR社交才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加速行業的演進。
2、VR社交解決了用戶在傳統社交中的哪些痛點?
在我看來,VR社交解決了用戶在以往的傳統社交中所面臨的三大痛點:視覺享受、互動娛樂性以及用戶參與度。
提升視覺享受
原本的社交只是看到圖文以及信息,但VR社交能夠讓用戶再視覺效果上感到震撼;
互動娛樂性做到極致化
相比於現在的社交工具,VR社交能將娛樂互動做到極致。比如將直播的互動做到極致,當你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直播時,你的觀眾並不是在屏幕之外觀看,而是和你在同一個世界中進行交互;
豐富並深入用戶參與度
相對於原有的社交形式,在VR社交中,用戶能夠做在現實世界中做不到的,而且未來的VR社交的場景會更加豐富,能夠給用戶提供的體驗也更豐富。
但不得不說,虛擬現實終究是人類在拋棄屏幕限制的過程中,一個過渡性的解決方案,它存在的問題同樣也會帶到VR社交當中去。
3、VR社交還面臨哪些問題?
用戶習慣養成的問題
對於目前已經習慣於更便捷的社交工具的用戶而言,VR社交也稍顯繁瑣,而無法全身心投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你要想進入一個虛擬世界,與朋友們在另一個世界開展旅行,首先,你必須把頭盔調試完畢,好好帶在頭上,然後斷開與外界的聯系,全身心投入進去。
對於大部分習慣微信、微博、直播這樣在當下便捷成熟的社交工具的人們來說,還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當然, VR社交所能帶來的體驗是傳統社交無法提供的,因此,當技術成熟到一定的程度,VR社交一定是顛覆以往的社交體驗的。
技術開發的難題
除了用戶的意識之外,對於VR社交從業者來說,最基本的交互問題,亟待解決。
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深度學習、面部表情識別、手部識別、三維場景還原、多人在線數據傳輸等。
而單拎出來的每一個問題,想要解決起來,都無比困難。
比如,數據傳輸。
在虛擬場景中,交互不再是打一個字,發一個表情,而是實時打招呼,實時都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如果數據的傳輸不給力,人的動作就會很僵硬,很死板,也就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快感了。
產品開發的問題
未來,當用戶的習慣進一步養成,現存的技術難點也有了進一步攻克,如何將產品設計得更好玩,如何開發更多新的玩法,如何對社交產品進行有效的用戶運營,這也將是VR社交未來面臨的挑戰。
4、應該向海外VR社交團隊學些什麽?
就目前海外如火如荼的VR社交來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具型;另一類,
偏向社交遊戲類。
工具型
以Facebook,Daydream,Holoportation、High Fidelity為代表。
主要打破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讓用戶在虛擬場景中,通過手勢識別、表情同步、視覺識別等技術,來營造共同體驗。
比如High Fidelity,它就像一個編輯器,用戶在里面可以任意創造自己的世界。
社交遊戲類
這一類以Recroom為代表,邏輯類似於國內以往的開心網、偷菜等遊戲,更多是用VR的技術,去營造一種多人聯機的遊戲體驗,強調社交屬性。
這一類VR社交產品,不太強調畫質和視覺體驗,也不太強調遊戲的重度,更多是一個比較輕的交互。
無論是應用工具型,還是社交遊戲型,這些產品在海外能拿到融資,也是因為,VR社交有很強的延展性,其中的技術也就能應用到教育、會議、媒體發布等形式,帶來其他應用的全面升級。
目前,隨著海外陸續湧出了一些優秀的社交團隊,他們的解決方案也引起了我們的註意和學習。
第一,與各類設備的打通。
日前,海外團隊將場景中互動元素,已做了同步優化,並基於現有的交互設備做到了最好。例如Altsapce支持Oculus Touch控制器,Vive控制器,以及leap motion,從而將手部動作還原。
第二,互動同步。
將場景中可以互動的道具位置和運動情況的數據也做到精準同步。例如,Rec Room中主大廳的籃球,飛鏢的物體,你只要拿起它,其他玩家都會看到你在和它的互動情況。
5、國內的VR社交團隊可以怎麽做?
對於一個優秀的社交產品,切入點和玩法才是最主要的,VR社交也一樣。
這一塊,我也分享一下我們目前所做的一些探索。
在探索VR社交中的玩法和體驗的道路上,我覺得可以從直播切入,嘗試真人主播與虛擬用戶互動,並通過移動端來實現。
當然,這種做法會不會成功,現在難以定論。
但是,直播已經為大眾所接受,並且已經有了成熟的商業模式,再者,移動端VR用戶數量龐大,並且他們比較接受以觀看體驗為主,輕度交互為輔的“不累”的VR。
所以如果能夠讓VR用戶與主播跨屏互送禮物,互用道具等,讓他們嘗試更新奇的互動,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本文由VR價值論(微信ID:vr-value)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VR
社交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