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周三宣布,CEO Don Thompson將於3月1日離職,由現首席品牌官Steve Easterbrook接任。
Thompson是麥當勞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CEO。1990年加入麥當勞時,他擔任機電工程師一職。2012年7月1日,麥當勞時任CEO Jim Skinner退休,Thompson接任。彭博社數據顯示,2013年他在麥當勞獲得的年薪為950萬美元。
據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在他任期內的大部分時間里,麥當勞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和股價都在下滑。
(四季度股價表現與標普500指數表現)
麥當勞上周公布的四季報顯示,四季度全球客流量減少3.6%,最重要的美國市場客流量下降4.1%;凈利潤1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1%;四季度EPS1.13美元,預期為1.22美元。
股價表現更是慘淡,在他任職CEO的兩年半時間里,麥當勞的股價累計升幅低於1%。
Thompson將離職的消息公布後,麥當勞股價周三盤後大漲3.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天,股市挺有意思:開盤4414點、收盤4414點、最高4444點。
似乎每一次危機,都有神兵天降和峰回路轉。
在HBO劇集《權力的遊戲》最新一集中,主角瓊恩·斯諾在即將輸掉“私生子之戰”的緊要關頭,得到谷地騎兵的神奇馳援,一舉逆轉戰局。與此類似,英國退歐也在緊要時刻發生意料之外的變盤,女議員之死帶來了巨大的“蝴蝶效應”,成為讓“中間派”最終倒向支持留歐一方的關鍵推力。
最後關頭,英國退歐大劇峰回路轉,民調顯示留歐陣營一路逆襲,博彩市場隱藏的退歐概率大幅下降。公投還沒真正開始,市場似乎已經迫不及待要慶賀留歐成功了——股市上漲、英鎊反彈。
然而,作為一貫的審慎派,我們認為,如此峰回路轉,值得噓一口氣,卻不值得“彈冠相慶”。
即便英國留歐,也是對經濟羸弱的再確定。如果說留歐成功,那麽,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權威機構和精英階層的恫嚇。正如我們之前的研究所示,大部分權威言論都強調英國退歐將帶來巨大傷害,這也是英國政府高官不斷向民眾灌輸的理念。對於歐洲來說,可能是這樣;但對於英國來說,卻未必如此。
從研究方法論來看,主流機構可能是先有了明確的立場,才有了特定的假設,然後,基於這個假設得出了想要的結論。實際上,退歐對於英國來說,長期經濟影響是模糊的。即便在權威言論的恫嚇下,英國留在歐盟,也只是驗證了民眾對經濟頹勢的深度擔憂。這就像一周前美聯儲不加息也沒有帶來市場提振的道理一樣,不加息和留歐,都是對經濟基本面極度羸弱的再確認,可以說,都是“弱勢選擇”,不值得“彈冠相慶”。
即便英國留歐,歐洲一體化依舊受到了一次性、不可逆的重創。
學術上看,歐洲一體化具有不可逆轉的特征;但現實未必總是遵從學術理性,或者說,現實總比理論構築的“理性世界”更加複雜。值得強調的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在全球經濟金融秩序中,美國和美元的地位並未發生明顯變化,而歐洲和歐元卻受到實質性打擊,從各類數據看,歐元的國際地位明顯下降。在歐洲一體化舉步維艱的境況下,無論結果如何,英國退歐公投都已經帶來了一次性創傷,並將繼續造成深遠影響。
即便英國留歐,歐洲的裂痕也還會越來越深:第一,支持退歐的廣大英國民眾還會繼續生活在不適和憤怒中,公投無法真正終結退歐鬧劇;第二,英國起到了非常負面的示範效應,瑞士已經決定推遲加入歐盟,而意大利、希臘、塞浦路斯和幾乎所有歐盟國家的分裂勢力也都變得更加活躍;第三,歐盟被綁架,陷入無所作為的困境,即便英國留歐,歐盟也需在政策上做出讓步,而在迫切需要結構性改革的當下,歐盟對英國或其他國家接二連三地讓步,勢必會讓歐盟處於機制建設退步的不利境地,進而加重本已惡化的內部矛盾;第四,即便英國留歐,歐洲經濟頹勢也不會發生任何積極變化。危機以來,歐洲經濟已經兩次陷入衰退,而地緣政治動蕩將進一步加劇複蘇困境。
即便英國留歐,全球也只能在溫水煮青蛙的困境中繼續掙紮。全球局勢正在進入一個令人窒息的狀態:
一方面,不確定性變得更不確定,一些意料之外的小事件就會帶來戲劇性的逆轉。這在6月兩件大事上都有體現,美聯儲加息由於5月非農數據而突然發生方向性逆轉,從5月中旬的“鴿轉鷹”突然變為6月中旬的“鷹轉鴿”,而5月非農數據也僅是因為罷工事件發生了意料之外的短頻波動;英國退歐則由於女議員突然死亡而出現變局,從退歐占優迅速變為留歐占優,而這顯然也是偶然事件。
另一方面,維持現狀就無法改變現狀,全球正在進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局。即便英國留歐,也只是因為人們害怕改變現狀;然而,現狀並不值得留戀,全球經濟正處於趨勢性下行、政策手段僵化和利益階層固化的弱勢狀態,害怕變局,只會慢慢滑入更加危險的狀態。實際上,溫水煮青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是留戀於弱勢現狀,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孤島主義在被壓抑的狀態下就越容易自我強化,最終,當這股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變局不可避免會發生。峰回路轉,不會永遠出現,習慣了安於現狀的市場終究要面對不願面對的變化。
即便英國留歐,風險偏好的短暫回歸也將缺乏足夠力度。實際上,進入溫水煮青蛙狀態的,不光是全球局勢,還有市場心理。盡管局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市場還是相信,精英思維始終能夠把握大局,非理性的黑天鵝現象不會真正發生。如此背景下,英國退歐沸沸揚揚,市場卻從未真正恐慌,VIX指數也僅是處於比長期水平略高的狀態,市場並未為可能的退歐做好準備。也就是說,英國留歐正在或已經PricedIn,即便英國留歐,對於風險偏好的提振也是有限的、短期的。
總之,如果英國退歐,那麽,市場受創將格外劇烈;如果英國留歐,市場撫慰也相對有限。
(作者系工銀國際研究部聯席主管)
10月13日,Tim Cook通過微博曬出蘋果公司的“綠色成績”(資料圖/圖)
蟬聯綠色供應鏈指數榜首4年,蘋果公司CEO Tim Cook在微博上表達出自豪之情。
這是由環保機構最新發布的2017年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排名顯示,名列前十名的品牌是:Apple、戴爾、Levi’s、溢達、阿迪達斯、M&S、富士康、GAP、三星和彪馬。前十名均來自IT和紡織業。
CITI指數是全球首個基於品牌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研發,采用政府監管、在線監測、企業披露等公開數據進行動態評價。
綠色供應鏈被認為是推動汙染企業環境守法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手段。傳統意義中,企業受到政府的約束和管轄,而中國的中小型企業高達數千萬家,數量之多,需要由購買者和政府形成的同盟軍對排放者形成壓力,促進汙染企業綠色發展進程。
2017年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前十名企業榜單。(資料圖/圖)
“我希望在座的大企業你們重新檢查一下自己的供應商,沒準一級供應商沒問題,二級供應商有問題。”10月13日的2017綠色供應鏈論壇上,環保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技術交流部副處長石峰向臺下的數百家企業呼籲,把對環境造成汙染的供應商從名單中剔除。
石峰的大聲疾呼還要從近期一封德國汽車企業舍弗勒的求助函說起。
9月18日晚,汽車零配件供應商舍弗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發布一則“十萬火急”的求助函,稱其唯一滾針供應商因環保問題被勒令停產,此事件將導致巨大的損失。環保部門隨後回應,外資企業選擇供應商,必須考慮其是否遵守環保法規,政府對於環境違法企業絕不讓步。
“我個人比較惋惜,企業到今天還沒有把綠色供應鏈這件事納入規劃。”石峰說,去年和前年看到企業推動綠色供應鏈很好的形勢,我覺得企業環保意識都已經很好了,但是今天回頭看之前的判斷有些偏差,即使是大企業、即使是跨國企業它們的環保意識並沒有想象中做得到位。
環保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技術交流部副處長石峰發言。(IPE供圖/圖)
“舍弗勒事件凸顯了汽車業長期漠視供應鏈汙染問題帶來的供應鏈風險。”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共同發布的2017年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年度報告如是評價。
本期CITI指數評價涉及在華采購的267個品牌,來自大中華區、歐美、日韓等5個區域,新增制藥、化工、共享單車、乳制品、房地產4個行業。
過去一年中,共有59個品牌通過綠色采購,推動1004家供應商對其違規問題整改或排放數據做出披露。
而首次被引入的風口中的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分別只推動了一家供應商和環保組織就其違規記錄進行溝通,其龐大的生產量和後續的預期報廢量,意味著兩家企業供應鏈的環境負荷遠不是推動一家供應商就能解決。
“溝通中,有家共享單車企業甚至跟我們說,比起綠色采購,生存還是更重要問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在本年度CITI排名中,摩拜單車以12分位列第70名,ofo小黃車則以8分位列第98名,不足榜首蘋果分數的十分之一。
報告稱,中國大幅強化的環境監管,促使更多品牌重新認識供應鏈環境風險,但意識不足和能力不足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的瓶頸。汽車、紙業、制藥、化工、食品、共享單車等多個行業對此缺乏準備。
在這次的榜單中,蘋果公司以82.5分位居榜首,這是蘋果連續第四年在供應鏈CITI指數榜單上排名第一。行業上看,多元化、紡織、IT是綠色表現最出色的三個行業。獲得高分的企業都有什麽訣竅?
分門別類推進項目也是綠色表現出色的企業有效手段之一。
在蘋果公司的行動中,零廢物項目幫助蘋果和富士康解決了垃圾填埋的問題,清潔水資源項目致力於水的循環利用,回收率達到35%,清潔能源項目助力減少碳排放400萬噸。
在首次納入評價的房地產行業中,朗詩綠色地產即因將供應鏈環境管理延伸到上遊的鋼鐵、水泥、玻璃而進入TOP30品牌行列。
“只因為每平方米差了25塊錢的成本,一個木工板的粘合劑就可能讓兒童罹患白血病,毀掉一個家庭”,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向大家講述了在調研中痛心的發現。
2017綠色供應鏈論壇現場。(IPE供圖/圖)
房地產行業與很多傳統的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相關聯,如鋼鐵、水泥、玻璃、石化、建材、化工、電力等等,采購品類達數百種。2016年初,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全聯房地產商會、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及朗詩綠色地產共同發起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意在通過這紙民間綠色契約,撬動中國房地產行業在材料供應商那一端的綠色采購。
在過去一年半的落地執行期間,綠鏈行動先後推出了8個品類的綠色方案,其中就包括木材采購。綠鏈號召地產企業采購來自於合法經營的木種,在木制品的甲醛控制方面,綠鏈建立了嚴格的源頭管控標準。
“我們會發動更多的地產企業參加,並且不斷擴大綠色采購的清單的品類。”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錢曉華介紹,除了鋼鐵、水泥、鋁材、木材等,下一步綠鏈還會推動房地產企業在玻璃、塗料、陶瓷等品類的綠色采購。
蘋果公司供應鏈負責人Paula Pyers對於推進綠色采購的心得是,“深入的調查比評價或是審計更好。”她介紹,蘋果公司為調查供應商的運行情況,有時會花幾周的時間,收集500個信息點也只是初步工作。
Paula Pyers領導的是一個全球團隊,專職負責建設責任和道德的供應鏈。在她看來,蘋果的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度,即每年在網站上發布供應商名單和其他約束供應商責任的手段,而這對於一些其他品牌來說並不容易。
除此之外,進行評估後,蘋果還有糾正計劃。作為CITI指數的創始方之一,馬軍評價蘋果公司的整改“甚至是一些歷史性的”,從2012年起推動了196件環境違規的問題得到整改。更重要的是不僅是整改,而且是逐一審核和驗證。
在綠色供應鏈中,除了自下而上的民間推動,還有自上而下的城市試點。
南方周末從前述論壇中獲悉,環保部正在制定推動綠色供應鏈的指導意見,在綠色供應鏈題目的創新性的環境管理研究中,政策、標準和工作指南的制定正在推進。
自2013年起,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環保部的支持下,上海、東莞、深圳等地已先行試點綠色供應鏈。東莞從能源績效、環境績效以及低碳發展三個方面的水平,綜合評估企業綠色化程度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布東莞指數。不過,東莞試點是否能夠順利推廣到全國?有與會專家表示,這還需要破除部門之間的壁壘。
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認為,割裂在不同部門和管理體系中的企業環境數據需要被綜合成一個指標,具體來講,企業綠色化數據的管理中,環保部門負責傳統汙染物,工信部門管節能,發改委管低碳,“各部門都掌握自己的數據,但並不相互交流。”張建宇的擔心是,如果不能形成從政府層面的綜合指標,一個企業汙水排放被約束後,也很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
這項工作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環保部門能完成的工作,而確實需要整個城市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之後,才能下決心來推動工作。”張建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東莞的成功之處,在於有政府的統一推進。
東莞的成功經驗,除了將環境績效、能源績效和低碳發展三方面的企業特征綜合到統一的指數中,還有對企業的激勵手段。東莞首提“綠色工廠”概念,被認定的企業可獲得數十萬至上百萬元資金補貼。
“政府既有強制約束,也有補貼激勵,這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效應。”針對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一,張建宇則提出,還可以通過表彰等非物質激勵,激發企業的綠色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