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萬得城,什麼也沒得到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83

兩年前,同在2月,百思買宣佈關閉中國區所有門店。那時,萬得城站了出來,高呼「他們退出了,我們給你定心丸」。萬得城的不少中層管理員工,正是來自百思買。

這個定心丸只定了兩年,萬得城就不再玩下去了。麥德龍與富士康耗資兩億美元的萬得城實驗宣佈失敗。這一次,罕聞消費者的唏噓,不見同業們幸災樂禍的譏嘲。

萬得城本是零售巨頭和代工巨頭的一次渠道上的強強合作,目標是過去一年產生13680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的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然而,進入時機的失當,經營模式的錯位,管理機制的無序,包括合資方之間無法相互借力的弔詭,令外資連鎖品牌染指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第二次企圖再度落敗。相較於上一次來自美國的百思買,混血的萬得城似乎輸得更為乾脆:只堅持了兩年。佔據75%股權的麥德龍方面意興闌珊,聲稱未來「將把重心放在公司已擁有較大市場地位和佔有率的國家」。而持有兩成半股份的富士康索性一言不發。

其實,2013年2月27日由萬得城電子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浦紹博嘴中吐露的消息,並非新聞。早在1月中旬,這家師從母集團麥德龍、以買斷式經營在歐洲頗有戰績的公司就已表露了退意。浦紹博自然不會提及他上任時所謂至2015年開出100家店面的願景,只是表示要與富士康談談並接觸有興趣和實力的潛在接盤者。

購併江蘇五星後的百思買,還一度令蘇寧、國美等稍有顧忌。畢竟在保證採購量取得較低進價的同時,人家還長期扛著「全球第一」的頭銜。但實力略遜的萬得城,卻並沒有給這些對手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威脅。

百思買曾經遭遇的問題,萬得城一個沒能逃脫。諸如一、二線市場早已為「蘇美」兩強瓜分七成以上市場;線下體驗線上購買,讓萬得城承擔著不斷上漲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卻不能轉化成收入;買斷式經營顯然也加大了企業的現金流緊張。

而萬得城的進入時機卻更為糟糕。百思買時期,至少中國家電企業還有個「下鄉」的政策利好補貼家用。萬得城生不逢時,進入時已是「以舊換新」的末端計時,再加上萬得城對於社區店的權力下放,使得部分中層為了業績肆意放低價格,這必然招致製造商的反彈。同時,電商平台在2012年的持續井噴,讓蘇寧、國美都倍感頭疼,遑論萬得城。

麥德龍的經營手法確有可圈點之處——從選擇iPhone4開售之機開業,到利用百思買退出迅速上位的親情牌,手法著實圓熟;結盟富士康自然也想借力這個全球代工之王,在數碼、IT產品類中別開生面。但一直窺伺渠道的郭台銘似乎更中意主打自身主導的「萬馬奔騰」計劃,對於在萬得城的合資,更像是在走閒棋冷子,短期內當不得真。沒有了強力奧援,且在經營大思路上不能與時俱進,萬得城之敗也在意料之中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19

離婚這樁好生意 日本看得到賺不到

2013-04-22  TCW
 
 

 

在離婚率只升不降的當下,「合不來,就分開」,在歐、美已經成為一筆好生意。 眼看離婚產業潛藏上億美元商機,原本積極投入的日本業者卻突破不了保守民風,短期內恐怕還是只有眼紅的份。

從療傷假規畫再賺到收購婚戒

去年底,日本主辦單位預計在四月下旬,大張旗鼓的將風行巴黎、紐約的「離婚博覽會(Divorce Expo)」引進東京,日前卻悄悄延期三個月,並且變更名稱、場地,還重新招商,連入場券也從五千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元),下修成一千五百日圓,不到原價的三分之一。

二○○七年,全球首屆離婚博覽會(以下簡稱離博會)在維也納舉辦,專為離婚夫婦辦理手續,並解答法律﹑財務的疑難雜症。六年來,離博會巡迴歐、美各大都會區,內容益發包羅萬象,例如:旅行社規畫療傷假、房仲業介紹新居、百貨公司採買新生活用品、珠寶業者收購婚戒等,就連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等都爭相擺攤,搶進這個上億美元的新興市場。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慶祝分手的「離婚典禮」:夫妻與親友回顧交往到離異的經過,最後舉起榔頭敲碎婚戒。日本首位離婚典禮策畫師寺井廣樹說:「公開宣告離婚,除了避免雙方各說各話,也有助於跟彼此的朋友維持良好關係。」自二○○九年開業以來,他一年至少策畫五十場離婚典禮。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去年共有二十三萬七千對怨偶離異,亦即每三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讓日本儼然躋身「離婚大國」;而且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家庭主婦更可能面臨離婚後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更需要專業協助。

離博會策展雷聲大、雨點小,顯示日本人還沒準備好以平常心看待離婚,難以擺脫離婚商機就是「靠別人不幸賺錢」的印象。日本雅虎(Yahoo)曾公布一份「離婚典禮」線上調查,一萬二千多份問卷中,高達七成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參加,認為離婚還是低調的好。《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豐島逸夫表示:「像這樣具有成長潛力的商機,若繼續以不道德的禁忌來看待,不只歐、美,恐怕也無法贏得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經濟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59

第三章 我從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訓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3842090
激勵機制決勝

葡萄酒:張裕、長城和王朝

大約在2010─2013年,這3家公司本來差不多大小。王朝酒業(0828.HK)在香港上市,後續融資管道暢通。煙台張裕(200869.SZ)在B股市場上市,受到的限制更多。長城沒有上市。10年前,中國人喝葡萄酒的習慣剛剛開始,葡萄酒還被認為是很貴的飲料。2003年,我寫了一份洋洋灑灑的行業研究報告,大談行業的美好前景。坦白地說,當時3家公司看著都不錯。但是,張裕的股價太貴,王朝很便宜。半年後,張裕的股價大漲,王朝原地踏步。我隱隱約約知道我錯了,但是,張裕已經變得更貴了,我無法修改自己的錯誤,無法轉過來推薦張裕。面子攸關。

現在,事情當然非常清楚:張裕是過去10年整個中國股市的大牛股之一,而王朝呢?它的業績(和股價)一直是前進兩步,再後退兩步。長城葡萄酒的業績介於上述兩家公司之間。為什麼?制度使然。張裕的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層收購)十分成功,管理層十分進取、賣力。就這麼

簡單。我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解釋這3家公司的歷史。但是,簡單的道理就是最好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你看看聯想的成功和方正計算機的失敗。十年前,它們的差距不大,15年前,它們不相上下。今天呢?天壤之別。再看神州數碼,這家公司在實行MBO之前一直不景氣,但是最近5年來的成功讓人羨慕。管理層的激勵機制決定一切。

我的教訓:

1. 其他條件不變,管理層的激勵機制決定一切。

2. 不要看股票的估值。貴有貴的道理。投資的技巧就在於找到那些不夠貴的好公司。

3. 茅台酒和青島啤酒公司的激勵機制也並沒有很好地解決,但是,它們得益於它們的品牌。多數所謂的品牌其實不堪一擊,但是這兩個品牌還是有它的力量。當然青島啤酒的品牌比茅台酒要差很多。

好行業也有壞公司

燃氣公司:新奧能源、中油燃氣和華潤燃氣

燃氣公司的業務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建築安裝(即鋪設和安裝管道),二是供氣(居家、企業和汽車)。後面這項業務看起來不起眼。居家買的燃氣量不大,價格還受到政府管制。但是,政府並不管制企業和汽車用氣的價格,或者管制得不嚴格。這是細水長流的好生意,還不用競爭。

燃氣公司的第一項業務本來是很差的業務,不過由於壟斷性,它實在太誘人了。你想想,只有你能在這個城市鋪設和安裝管道,別人不可以。雖然在獲取一個城市的特許經營權之前,你需要參與競爭,但是一旦你獲得這個權力,你就成了壟斷者。想想這個生意 !

中國的商界也許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但是,還是有些企業不需要競爭。這種避風港實在太難得了。

2001年,新奧能源(2688.HK)到香港上市。一週以後,我到河北省廊坊市訪問。我興奮不已,本來是兩個小時的訪問,我跟管理層談了三個小時,並多住了一個晚上。當時,我只是感到這個生意太好了 !當時這家公司的業務還很小:它是香港的一個創業板公司,市值只有10億港元左右,業務只有一個地級市(廊坊)和兩個縣級市(葫蘆島和密雲)。而且當時的股價只有1.2港元左右,10年後的今天,它的股價漲到了30多港元。由於當時它的生意還處於初創階段,坦率地說,它的業務和治理還有很多不實在和浮誇的地方。我只是幾年以後才感受到這一點。

回到香港,我發表了一份熱情洋溢的報告,指出這家公司可以值13.50港元,如果用香港中華煤氣服務的人口為標準。順便說一句,絕大多數股民(當然包括我)都太急躁,看不上中華煤氣這種公司的股票。但是,年復一年,這家公司(以及這類公司)給投資者的回報率是最可靠和最高的之一。另外一個這類股票就是我經常提到的領匯房產基金(0823.HK)。公司什麼也不做,只是每年收商場的租金,對商場做些簡單的維護和修整。它把90%以上的現金流分掉,它的股票表現(綜合回報率)也是最好的之一。

這類成功的燃氣公司也包括華潤燃氣(1193.HK)和中油燃氣(0603.HK)。但是,我的熱情也矇蔽了我的眼睛。有兩家燃氣公司很失敗。一是天津的華燊燃氣(8035.HK,已改名)。這家公司由於違反外匯管制和其他問題而被迫停牌5年之久。那些年,它的業務幾乎停頓,現在依然沒有回到2004年的繁榮。現在,它的規模不如新奧的10%。

第二個倒霉的燃氣公司,潔美能源,發源於新疆和甘肅。我也曾經推介過這只股票。但是,不知何種原因(債務過大,還是賬務問題?),兩年後,這家公司人間蒸發了。我記得它的董事長和總裁曾經一天到晚在香港路演和推介。

還有那麼五六家燃氣公司雖然行業條件很好,也到海外上市融資了,但是業務發展很不順意,股價長期疲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2

創業者自述:我是如何從老闆那裡得到人生的第一筆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432.html

我得到的第一筆投資,是在前往一個城市動車上,我假裝輕鬆的對老闆朋友說,我有這樣的一個項目,是做什麼的,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將來會實現什麼,可能會獲得什麼,希望您能投資一下。朋友聽完,就說,可以啊,沒問題,回去給你落實這件事情。

那一刻,我感覺到世界的美好,像在云端,但是我必須依然貌似輕鬆平靜而實際緊張地描述業務與前景。

一年後,我徹底把這筆投資虧了,多次地向老闆表達了我沉重的歉意,可是,朋友說,沒關係,這次投資只是實驗。然而我的內心是清楚明白,而且是必須牢記,雖然友誼常存併合作過程中變得更深了,但是在朋友角色上增加商業夥伴的角色,有些商業原則必須是要尊重與遵守的,不能認為投資是美好的,它只是一個商業交換的過程,是平等交換的過程,有時交換的是未來收益,有時交換的是信心,就像信用卡的信用額度,投資者對你的信心變低了,你就更難獲得投資了。

這是第一次找投資的一個原則:只要你成功第一次,以後的投資就像鯊魚碰到血蜜蜂遇見花,自然而來,但是失敗了,投資就會離你而去,所以,創業者們,如果你是第一次找投資做項目,就必須要做一個成功的項目,而不是大的項目。成功了,投資者信心就會持續增加,就會出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你失敗了,投資者信心就會下降,這個時候你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你再也很難看到機會。人生漫長,但你失敗的第一次,所有人都會記得。

我為什麼能夠獲得這個老闆朋友的投資?

有人會說,你認識他啊。雖然這不是文章的主題,我還是小說一下,我實際意義得到的第一筆投資是我的家裡人與大學宿舍好友給的,但這個投資不是嚴格意義的投資,等於說是親情友情贊助支持,只是為瞭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為了業務更好的發展。創業者們,你是否留意,大學同學,宿舍好友等等在很多名人創業傳記裡常常出現,箇中巧妙,你是否體會?

回到主題。

很多人的回答是:商業模式好,產品設計與定位好,計劃書好。然而在這個案例裡面,都沒有這些原因,甚至,還沒有產品、沒有公司、沒有團隊、沒有計劃的情況下,我已經得到這筆錢了。為什麼呢?我總結了以下是三個原因:

第一,他有錢;第二,他有投資的慾望並瞭解你的行業;第三,最關鍵的,他信任我。

雖然統計是估摸的,他投資給我的錢,極其可能只佔了他的資產的百分之零點幾。無論個人資產是多少,銀行賬戶有多少存款,在投資界裡有一句話是對的,只能拿出你的口袋裡30%以下的錢來做投資。找投資也是一樣,你去找一個投資人,他要抵押房子才能投錢給你,這樣的情況,你最好也不要。這樣的情況,無論對他對你,壓力比山還大。這種情況多時出現在親人與家人之間,面對這種資金的背後意義,事業成功的機率很低。

老闆的資產讓他對投給你的資金沒有更多的,除了財務方面的要求與想法,那是最好的。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相對你要的投資額,投資者的資金是否足夠龐大,龐大到一個地步——他拿出零頭就讓你的項目活得十分好。

干實業出來的老闆都不喜歡投資給別人,都是喜歡投資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項目,這是正常的想法,畢竟一分一毛都是汗水積累而來,為什麼平白無故投資給一個不受自己管制之下的人和項目呢?

我的朋友也是這樣,投資給他人在他看來是一種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並不受自己的控制,不知道項目過程會發生什麼事情,看報表聽匯報,並不足以保證能夠收回投入。

然而,幸運的是——這也是要我謝謝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在前幾年,他把一部分資金委託給親戚朋友幫他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大賺了,這個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也許投資下去做個甩手掌櫃是一個不錯的路子,自己不用煩惱公司的瑣事,純粹以財務或戰略投資者進行投資,也許投資回報率更大。

曾經與許多想創業或正在創業的人聊天,有些想開酒店的去找做化工的老闆,因為剛好認識;有些做互聯網的想去找開電子工廠的老闆,因為認識老闆的兒子。當然,最後的結果都不如理想,因為很難向這些老闆解釋你的業務,這不是你的表達能力問題,而是,他們根本不懂你的業務。

我與老闆的認識,緣起於他是我的客戶,我為他的公司提供一些網絡服務器的解決方案,一來二往之間,結下了友誼,他是四處飛的人,我只在一個城市裡待在,他每次過來巡查公司業務,我們都相約吃飯喝酒,同時,我們都是對公司運營有想法的人,所以大多數交流都是針對公司運營、人員管理、業務發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瞭解到他的公司的業務,他的發展思路,他的想法。說到底,他影響了我,讓我認識了一個行業的發展,讓我體會到一個白手起家的辛勞,讓我學習到無法言喻賺錢道理。

因此,我慢慢地進入了他的行業,同時我另闢蹊徑地開展相關的業務,我進入了他沒有進入的業務範圍與區域範圍,也許是巧合,一年之後,當我熟悉這個行業後,就和他提起了項目,他馬上就答應投資了。一年後,雖然我的公司發展不佳被迫清盤,但是他接手了公司的業務系統併入了他自己公司的業務系統。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二個原則是:他是一個投資者,而不是給了錢然後一日三問你的人,同時,他是否瞭解你的行業你的業務,是否明白你的想法。

信任是一個虛幻的命題,卻是很實在的人性。問一下自己,有一個人想要獲得你的信任,他要付出什麼呢?如果這個人是你,你要付出什麼以獲得老闆的信任呢?

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唯一的方式就是你信任他,是不能抱著只為自己獲得好處的目的來交朋友。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可以完全掩飾自己的目的,恰恰卻是,你在車上待久了,就肯定就能知道車適合的路況車能跑快遠能跑多遠。你要別人真心,首先你必須真心。

我的老闆朋友曾經有兩次想聘請我作為他公司的經理人,第一次只是提提,第二次是十分認真讓我考慮,我都拒絕了,我很坦誠的和他說: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一個人。我們的信任是建立在坦誠、平等、共同目標與相互諒解的基礎之上。

信任是什麼?不僅僅是坦誠與相信,還有就是目的,每個人都有其目的,尤其在商業社會裡面,每個人的目的都是那麼的明顯,要獲得朋友以及他的信任和支持,並不是千方百計掩蓋掩飾自己的目的,而是有著共同的或相似方向與目標。

信任一種很奇妙的元素,往往會讓人做出一些好像失去理智的決策,卻十分合理的決策。尤其,彼此瞭解雙方的目的與方向的情況下,然後建立一致的共同的目標,獲得投資水到渠成。一個幸福的家庭之所以能夠幸福,是因為大家瞭解彼此的目的、有著共同目標,所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所以幸福。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三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你和老闆的相處過程,是否瞭解了彼此的目的,是否建立了共同的目標,是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信任,如果你獲得他百分百的信任,即使你沒有任何項目基礎,他也會幫助你完成。

最後總結,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前提的,每次和朋友交流,他們都會說,你以為認識老闆容易啊?你以為讓他投資容易啊?你以為能夠獲得與一個老闆深入交流的機會容易啊?是啊,都不容易。我只能說:如果老闆是一個機遇,那麼你必須有足夠把握機遇的能力。——十分遺憾地,我沒有把握好,祝願所有創業路上的朋友能夠把握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3

全球趨勢》美國法院判決 「基因」不能授權專利 兆元市場大餅 基因公司看得到吞不下

2013-07-01  TWM  
 

 

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無敵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無法一飛沖天?

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

撰文‧乾隆來

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投書,說明她因乳癌基因檢測,決定接受手術根除潛藏乳癌的威脅;全世界的投資人立刻將焦點鎖定在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那斯達克上市代碼MYGN)。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原本在二十四美元上下遊走,五月初公布今年第一季季報,突然升至三十美元;裘莉發表投書的五月十四日,又漲了三%,創下二○○九年至今四年來的新高。

但擁有全球獨占乳癌基因(BRCA)檢測專利權的無限大數公司,即使一個月股價暴漲三成,加上裘莉乳癌檢測的世界級利多,股價本益比卻只有二十二倍,並未享受生技公司「本夢比」的待遇。

不如生技股夢幻

基因檢測龍頭Quest 本益比僅十四倍從財務指標來看,這家公司更像一家經營多年的「歐吉桑股」,一點也沒有生技股的夢幻感。無限大數公司從一九九四年八月,確認BRCA基因的定序,至今將近二十年。去年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一五○億元,稅後盈餘三十四億元,過去五年的營收與盈餘穩定成長;公司帳上有超過一百億元現金,沒有銀行貸款,完全零負債經營。五月股價大漲後,公司總市值七五○億元,是營業額的五倍、去年稅後盈餘的二十二倍。

這不是無限大數公司獨有的現象,從下頁附表中可以看到,已經上市的基因定序或醫療生物檢測公司股價的表現,大都像是穩健績優的藍籌股。例如總部位在紐澤西的Quest Diagnostics,早年是康寧玻璃旗下的生物醫療部門,一九九七年從康寧獨立出來,之後持續進行購併;如今是一家年營業額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

Quest生物檢測公司列名全美五百大企業,《財星》(Fortune)更從○八年至今,連續評選這家公司進入「全球最令人尊敬的企業」排行榜中。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榮耀並沒有讓投資人太興奮,Quest生物檢測的本益比只有十四倍,總市值二千七百多億元,只有年營業額的一.二倍。

規模比Quest略小,總部位於荷蘭,在全世界二十個國家營運,且在美國那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股票上市的Qiagen也是如此。Qiagen是細胞與基因檢測的老祖宗,從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擁有超過五百個檢測項目,以及超過二千四百張專利權與執照。Qiagen股票總市值是無限大數公司的兩倍,但是本益比與股價營收比,與無限大數公司幾乎一模一樣。

台灣生醫科技業非常熟悉的Affymetrix公司,是全球生物晶片的領導廠商,國內生醫學術研究都使用它的晶片。早在○五年,台灣的賽亞基因公司就曾經與Affymetrix簽訂授權合約,共同開發B肝與氣喘相關的檢測晶片。Affymetrix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九六年上市,已是產業龍頭;但是五年前大賠新台幣百億元,之後仍然年年虧損,去年營業額達新台幣九十億元,虧損縮小到新台幣三億元,總市值卻只有約年營業額的八成,目前是新台幣七十七億元。

基因生物科技不是醫學突破的新紀元嗎?為什麼這麼多家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無法像當年網路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那樣,創造網路科技風潮?網景在九五年八月九日股票上市,原本預計以每股十四美元上市,但因需求太強,臨時提高價格到二十八美元,上市當日竟以七十五美元收盤。

聲稱有獨家專利

每年僅乳癌基因檢測 營收就一五○億網景股票上市,創造網路科技泡沫的狂潮、帶著所有投資人作夢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在基因生技公司身上重演?

無限大數公司本身的故事非常夢幻,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一位是猶他州大學的醫學教授史柯尼克(Mark Skolnick),以及現任公司執行長梅爾莊(Peter Meldrum)。早在一九九四年,史柯尼克就已經率領猶他大學與無限大數公司的研究團隊,對於BRCA基因定序,並且確認這個基因與女性的乳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

無限大數公司在BRCA基因的發現,對於人類有重大貢獻。裘莉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做過基因檢測後,我的醫師告訴我,我有八七%的機率會得乳癌,有近五○%的機率會得卵巢癌。」無限大數公司網站也以非常明確的統計圖表指明,檢驗出BRCA基因突變的人,在五十歲之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逼近五○%,在七十歲之前罹癌的機率更升高至八七%,而且有高達六四%的患者會發生兩次乳癌。

一般人七十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有八%,是BRCA基因突變者的十分之一。由於BRCA基因研究已超過二十年,累計學術論文超過一萬篇,這個結論早已確認。九四年八月,史柯尼克定序BRCA基因後,就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三年後又對子型BRCA2基因申請專利,全球獨家的基因檢測專利權,因此牢牢掌握在無限大數公司手中。

乳癌檢測與醫療是一門大生意,光是去年美國就有二十二萬七千名婦女被檢測出乳癌(外加兩千名男性患者),另有約四萬名乳癌患者在去年死亡,這還只是傳統檢測程序篩選的結果。如果美國三億人口,或全球數十億人口,都透過無限大數公司授權,進行與裘莉同樣的BRCA基因檢測,「預防性」地篩選估計占總人口七%的遺傳性乳癌基因;並仿效裘莉,在毫無徵狀的情況下進行乳房切除、重建,將創造每年新台幣數千億元的商機。

根據裘莉的投書,她在無限大數基因做BRCA的基因檢測,花費四千美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而公司網站則揭露,每年進行的BRCA基因檢測件數高達二十五萬件,在保險公司或健保體系並未完全支持的狀況下,BRCA檢測一項業務,每年就有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大約二分之一,會成為專利擁有人無限大數基因公司的營收。

基因專利「太霸道」

阻礙同業研究 消費者望價格卻步乳癌只是潛力巨大基因檢測市場的一小塊,美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Health Economics研究報告顯示,有將近九成的受測者,考慮使用基因檢測的程序,來早期發現自己的疾病。另外,保險公司UnitedHealth Group的報告估算,如果基因檢測成本能夠下降,引進保險機制,成為所有消費者都能使用的醫療程序,那麼到了二○二一年,光是基因檢測市場每年就有超過新台幣七千五百億元的商機。

基因檢測只是一連串醫療革命的開端,正如同裘莉做了檢測後,後續進行了乳房切除與重建,原本無中生有的「預防性醫療」程序長達三個月,還有後續的回診與復健。基因檢測,不只代表了每年以兆元計算的「無限大數」商機,更可能徹底改變目前的醫療產業結構。

無限大數公司坐在商機如此龐大的金山上,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表現無法像當年網景那樣一飛沖天?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裘莉從接受檢測到正式發表,前後超過三個月,但是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卻毫無反映,直到裘莉投書成為轟動全球的大新聞,股價也只漲個三%,意思意思交代過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批評,可以為「基因為何不能像網路公司那樣一飛沖天」提出一部分解答。史迪格里茲撰文批評,無限大數公司的基因專利「太霸道」,阻止同業在基因科技上的研究,妨礙消費者的權利。耶魯大學原本早就推出更便宜的乳癌基因檢測,但受制無限大數公司專利權,無奈之下打了退堂鼓。

史迪格里茲說,「對基因定序的專利權,就好像把數學方程式當作專利。」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法則、物理現象給予專利保護,反而阻礙人類科技的進步。

比無限大數公司與猶他州大學教授史柯尼克更早發表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教授金恩(Mary Claire King),更站在第一線批評無限大數公司。金恩認為,無限大數公司使用的篩檢技術「是一九九○年代的技術」,不僅太昂貴、技術老舊,而且不完全。

已轉任華盛頓大學教授的金恩說,一一年無限大數公司對每次BRCA檢測收取三三四○美元(約新台幣十萬元,今年裘莉檢測已經漲價到十二萬元);而正在發展中的新技術,一次就能篩檢出人體全部的兩萬三千個基因,提供消費者完整的基因訊息,檢測所有潛藏的疾病風險,收費比只能檢測兩個基因的無限大數公司還便宜。

美國判決大逆轉

基因檢測不能申請專利 衝擊相關產業到底「基因檢測」該不該獲得專利保護?還是應該像科學家發現物理現象、數學公式那樣,成為全人類的公共資產?美國法院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九年五月,著名的紐約公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代表一群醫事檢驗醫師、乳癌患者、基因諮詢專家等,對無限大數公司提出訴訟,就是希望撤銷美國專利局發給的BRCA檢測專利。他們主張,基因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無限大數公司的定序「只是發現,不是發明」、「專利權人並沒有賦予更多用途」。

ACLU對無限大數公司的訴訟,成為美國基因科技產業指標。從紐約地方法院、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陸續做出對無限大數公司有利、不利的反覆判決。最新的發展是,今年六月十三日,聯邦最高法院對BRCA專利訴訟做出最後判決,法官以九票對零票,否決BRCA的專利權,簡單說,「基因,不能成為專利」。

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對基因科技產業帶來重大衝擊。估計人體總數兩萬三千種基因,有將近兩成被註冊成專利,而困擾人類千年的癌症、心臟病、老人痴呆等疾病,全部與基因有密切的關聯,這些基因的發現與檢測,不能授予專利權。

基因定序屬於公共財,原本是沒有爭議的定論。一九八七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啟動預算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畫出人體兩萬三千種基因地圖。這個計畫原本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不過後來因為商機浮現,吸引許多民間投資與參與,加速原本的進度,在○三年四月提前大功告成。而民間投入的企業,則迅速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之後更藉著不斷的企業購併,成了大型企業獲利的金雞母。

在慶祝基因地圖完成十周年的一三年四月,生醫科技業龍頭企業「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 Inc.)宣布將賣給儀器大廠 Thermo Fisher,購併的金額為一三六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億元)。生命科技公司是生醫界的巨頭,擁有五千多項專利,基因定序、基因合成、基因選殖、細胞分析,從傳統的身分鑑識,到最尖端的生物生產科技,本身就是一連串合併的產物。不過,生命科技的購併價格也不夢幻,就只有十七倍本益比,三倍多的年營業額。

在生命科技被合併之前,還有一個敏感的交易,擁有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毒定序、在全球基因業界擁有先進地位的北京基因研究院,成功以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的價格,購併美國的「完全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完全基因公司提供基因定序的服務,卻能夠順利賣給中國公司,其中的意義耐人尋味。

基因科技龍頭生命科技最終被傳統儀器公司購併,享有乳癌檢測專利的無限大數公司長期陷入專利訴訟,完全基因公司賣給中國,說明基因科技的市場雖然迷人,卻不夢幻,雖然有利潤,最終卻得面臨「分潤歸公」的產業本質。

這是裘莉割除乳房,給華爾街投資人最大的啟發。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基因檢測市場迷人 卻不夢幻──全球重要基因檢測公司投資價值

公司(代碼) 總市值

(億元新台幣) 本益比

(倍) 股價/營收比(倍)

基因定序

Life Technologies (LIFE) 4080 16.9 3.2 Illumina(ILMN) 2070 34.1 5.1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 36.3 -- 4.6 醫療檢測(Bio-Medical Testing)

Agilent

Technologies(A) 4482 14.3 2.0 Quest Diagnostics (DGX) 2950 15.9 1.4 Laboratory Corp of America (LH) 2700 15.3 1.6 Qiagen (QGEN) 1480 18.63.8 Myriad Genetics (MYGN) 780 22.9 4.9 Luminex (LMNX) 203 38.6 3.0 Affymetrix 77 -- 0.8 註:數據統計至今年5月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4

東電官員承認福島核電站「沒有得到控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09

兩年前發生核洩漏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近來爆出核污染地下水流入大海,雖然日本政府及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竭力說服外界相信可以控制事態,但東電的高管Kazuhiko Yamashita週五公開表示,該核電站的形勢「沒有得到控制」。

東京贏得2020年奧運會舉辦權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下圖為NHK展示的核污染地下水示意圖

 

一週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際奧委會大會上演講時提到這一問題,稱:

狀況正在得到控制,不會給東京帶來影響。

Yamashita是東電執行職位的「研究員」。日本NHK報導,本月13日,在參加日本在野黨民主黨會議時,有人問他是否同意一週前安倍晉三首相所說的「形勢在控制之中」,他回答

我認為目前的形勢沒有得到控制。

而在一天前,東電另一高管——副社長相沢善吾形容福島核電站仍「在野戰醫院狀態」,還

我們向政府確認安倍首相出於什麼宗旨做出上述發言時,得到的回覆是因為對外海沒有影響所以做出了那樣的表述。

我們會繼續控制事態。

Yamashita13日發表上述言論後,日本政府和東電立即澄清,稱他是特指核電站的污水問題,並非核電站的整體形勢。

安倍的左右手、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單獨發表講話指,Yamashita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斷受到民主黨議員施壓。

東電則表示,目前形勢穩定,但需要保持冷卻,避免再次失控。

迄今為止,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尚未出現直接傷亡的報導,而核電站周邊的數萬居民始終無法重返家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58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5383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過去兩年,保險業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擠壓,實在是各種不可持續的因素的混合,比如過去幾年貸款的稀缺並且又遇到了連續提准的畸形政策,使得民間利率高企,各種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高收益率打擊了以理財險為主的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所以負債端受到擠壓,數據表現上便是新業務價值增速的低迷甚至負增長;投資段連續幾年的藍籌股估值熊市,讓重倉藍籌的保險機構的浮虧持續增大。

未來投資端和資產端都在去股市化,也就是保障性產品的佔比會逐年提升,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的同時也擺脫了隨資本市場一起波動的運命;投資端同樣如此,淨利息收益率的提升,另類資產、更加豐富的債券、基礎設施、養老地產等,都可使得保險資產投資收益率越來越穩健。

所以,再把保險股當成牛熊的簡單的權證是不合時宜的,你會發現保險股的內在價值的穩定度慢慢提升。當然,有藍籌牛市,可以實現保險股投資資產的浮盈以及估值的提升,確實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現在是整體傳統行業受到歧視的階段,保險、銀行、地產、建築、家電等,尤其是金融,研究歷史,這些商業模式幾百年都穩定的行業的估值卻達到了歷史新低,平安上次的策略會上演講的內部人員都覺得美國上市的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估值都能被提那麼高,為什麼平安的估值卻被打壓到清算價值的8折?這幾日靜心研究壽險的歷史,我國的壽險基本相當於美國、日本等1940年的樣子,成長空間巨大、商業模式穩定,實在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標的了。

——目前保監會前段放開、後端管制的思路是極其正確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壽險由於過度競爭的局面,金融業必須管制。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文/項俊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一、當前保險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發展轉型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在穩步提高,總的判斷是穩中有進、進中有憂、憂中有底。

所謂「穩中有進」,主要是指保險市場運行比較平穩,近兩年業務增長連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同時行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和進步。一是保險市場運行呈現好的趨勢。上半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512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二是保險風險防範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二季度末,除個別公司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超過100%。三是幾個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事有了實質性突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大病保險全面鋪開,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初步確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開始啟動,保險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所謂「進中有憂」,主要是指當前保險業發展正在經歷困難時期,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憂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憂是回升基礎還不牢固。保險業務雖然實現了觸底回升,但回升的基礎比較薄弱,業務趨穩向好的態勢還不穩定。第二憂是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利率、匯率波動和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產品競爭力和公司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未來新業務增長、滿期給付、退保和費用超支將給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第三憂是市場違規有所反彈。市場秩序不規範,是保險業久治不癒的頑疾。數據不真實、不嚴格執行報批報備的條款費率、違規支付高額手續費、理賠環節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第四憂是競爭能力仍顯不足。保險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保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的文章,文中提到,內地訪客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近年來節節攀升。2012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銷售的新單保費達到99億元,佔全年個人新單業務的12.8%。內地人之所以到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費率低、收益高、責任覆蓋廣。香港保單的熱銷說明,市場並不缺保險需求,缺的是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所謂「憂中有底」,主要是指儘管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挑戰,但未來10~20年仍然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能力,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我國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保險行業長遠發展的市場基礎、監管基礎、人才基礎、社會基礎都在不斷夯實,這些將為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我國保險業巨大發展潛力的格局沒有變。2012年,我國保費收入排名從2011年的世界第6位躍居到第4位,但人均保費僅排名世界第61位。我國保險業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後發優勢的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二、大力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

(一)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定價機制改革是保險公司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慎重推進的改革領域。

1.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改革

1999年沿用至今的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在特定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過低、過死的預定利率已經成為削弱壽險保障功能、抑制壽險產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費率市場化改革,核心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費率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是「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後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從前端看,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把產品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真正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服務的貼心化和企業的差異化。從後端看,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前端,有效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2.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

商業車險是財產保險市場的主要險種,也是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險種,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備受社會關注。我國現行的車險條款費率主要基於2006年行業協會制定的ABC三套標準,基本一致的責任範圍和費率水平為扭轉當時混亂的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了費率偏高、保險責任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全國範圍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明確保險公司的責任,逐步實現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下一步,總的想法是,按照先條款後費率、先統一後差異的原則,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的進度安排,最終實現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3.交強險改革

交強險連年虧損的問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這裡有人工成本、零部件價格上升、司法環境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在於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本身。我國現行的「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強險定位不清晰、政府和保險企業的主體角色模糊、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考慮到交強險發展的現實情況,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交強險改革。從短期看,要研究建立區域費率制度,並適時調整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和費率水平,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規範診療和傷殘鑑定標準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改善外部經營環境。從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交強險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明確我國交強險的基本定位,確立保險公司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經營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業資金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資產的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2012年,保險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9%。與國內比,保險投資收益率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於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與國際比,很多國家的保險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均實現了較高投資收益。以美國為例,2001年~2010年十年中,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8%,年均通脹率2.39%,同期美國保險投資收益率為5.6%,超過GDP增速與通脹之和。因此,當前過低的投資收益水平意味著保險業並沒有充分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低、銷售困難以致銷售誤導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未來GDP+CPI將會是7%+2%的水平,如果保險資金能夠做到符合9%,那保險業的增長將是一飛衝天的。


資金運用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細。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把投資權和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增強市場活力。具體著眼於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整合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二是鼓勵創新。為促進保險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保險機構應當研究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PPN)的相關問題。三是改進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加大償付能力和資產配置的硬約束,強化信息披露和風險責任人的硬要求,落實追責制度,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一思路是比較理性的,如果保險的後端放開,保險業陷入到惡性競爭的死循環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三)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總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專業化特色,正確把握髮展與監管、監管與服務、維護投資者熱情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重大關係,統籌規劃市場准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完善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的制度機制,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有生無死」的狀況,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在市場准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在市場退出方面,研究制定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國市場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場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業務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業務的退出。要規範市場化併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加快推動有關立法,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

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1.要處理好保障與理財的關係,樹立「大保險」的觀念

關於保障和理財的問題,行業內外一直分歧較多。對待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保險行業的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安身立命的基石。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進一步拓展理財型業務的,而且保障型產品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以韓國為例,2012年韓國的壽險產品中,保障型約佔37%,年金佔32%,儲蓄型佔31%。目前我國的保障型產品發展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普通型壽險保費收入965億元,只佔壽險業務的8.2%。我國普通型壽險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保險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保險,所以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在其他國家保障性保險基本也都在40%的比例,保險是一個被動需求的產品,需要個人壽險團隊的主動營銷,也需要保險公司設計真正引起公眾興趣的產品。我國為什麼和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直接跨越到投資險為主的狀態,一個是公民的保險意識不足,投機心態過濃,另一個就是主動營銷還不強,未來我國甚至可以借鑑台灣,實行政府強制推銷也未嘗不可。


同時也要看到,理財和保障並不是對立的,居民財富持續增加本身就是一種保障。財富管理也是金融業的發展主流,理財型產品的發展,對於保持保險市場的穩定增長,鞏固保險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以美國壽險市場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保險市場以傳統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產品為主導。美國1981年推出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產品,1985年開始銷售變額萬能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產品設計也更為靈活,1985年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險二者即突破壽險市場份額的40%,2007年達到高峰,約佔壽險市場的55%。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投資型產品熱度有所消退,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佔比有所回升,但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2012年兩者佔壽險市場的47%。

總之,保險產品的發展不能搞一元論,要把保障和理財兼顧起來,既要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補上保障的短板,也要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圍繞人們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升理財的水平。

2.要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提升保險的專業水平

創新保險產品,必須著眼於產品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必須對承保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全面地分析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科學地運用專業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再一個是基礎數據的積累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軟肋。產品創新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經驗數據。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短,各類經驗數據庫還不健全,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產品創新。美國的汽車保險,定價因子林林總總,包括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機動車的型號、車況等等,相當詳盡,這保證了車險定價的科學性。必須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為產品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渠道創新力度

1.現有渠道的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營銷員體制究竟如何改革,各方面一直在研究,世界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澳大利亞的保險個人代理模式,正在從單純銷售保險產品的個人代理人,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富管理建議的職業理財師轉變,薪酬計算方式由傳統的代理人佣金轉變為理財師諮詢費,這使得銷售人員更關注客戶的長期利益而非短期銷售目標,有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

二是促進銀行保險的規範發展。國際上,針對銀保業務的改革早已開始。在英國,銀保業務先後經歷了「多對多模式」、「銀行主導模式」、「戰略夥伴關係」三種模式。「多對多模式」類似我國前幾年的模式,客戶體驗差;「銀行主導模式」類似我國當前模式,產能低下,難有長期顧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實現銀保專業化,如英國利安傑保險集團與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建立合資企業銷售保險,不但成長速度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件均成本,做到了「用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人」。因此,銀保專業化是我國銀行保險業務改革的方向。

——興業與人壽、平安已有銀行渠道

2.新渠道的開拓

主要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深度營銷。隨著財富的增加,消費者對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迫切。誰能夠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誰就能搶佔先機。二是網絡保險。當前龐大的互聯網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網絡消費習慣,讓互聯網成為保險業不能忽視的重要銷售渠道,網絡保險的潛力很大。三是其他新興渠道。長遠來看,渠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將不斷湧現。當前,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邁出了步伐,嘗試與證券公司、房地產公司合作,有的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等。雖然目前這些新渠道實現保費所佔的比重不大,但為探索新渠道積累了經驗。

(三)加大管理創新力度

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效率,是管理模式創新的重點。現在,有的保險公司管理成本過高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公司存在人員冗雜、人浮於事的現象,導致人力成本虛高。保單獲取的成本也很高,部分長期壽險產品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了首年保費。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在管理機制上想辦法,包括對高管人員的管理,以及對公司員工的管理,都要進行創新的探索,以有效地管控成本,提高效率。

2.管理規則創新

規則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管理的依據。規則創新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考核規則。有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經營行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考核標準是有問題的,重規模、重份額、重排名,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和規律性的科學研判,制定的保費規模考核指標嚴重脫離市場實際,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加碼,導致為了保費規模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違規。這種唯保費論的考核必須糾正。(——人壽[大笑])二是完善運營規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外很多大型保險企業非常注重規範和統一運營標準。通過制定操作手冊,將制度規範體系和運營標準以專業化、流程化的手冊固化下來,並嚴格按照手冊運作,杜絕做事「跟著感覺走」。三是完善監控規則。完善的監控是防範保險公司「跑、冒、滴、漏」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統一上收理賠權限,如果云南地區有客戶出了險,本地公司無權調度理賠員,要由北京總公司直接隨機安排理賠人員查勘定損,而且整個理賠程序通過信息系統由理賠中心統一處理,基層機構不得干涉,效果不錯,杜絕了很多人情、關係賠付。這就是有了管用的監控規則的好處。

3.管理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也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保險業信息化的拓展將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在深度上,保險業將在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流程、客戶體驗、平台建設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創新。比如,人們只要利用傳感器網絡收集自己的健康數據,並發送到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就可以輕鬆完成投保或理賠,或者不用奔波於醫院就能很方便地享受衛生保健、疾病治療。在廣度上,一方面,拓寬保險機構內部業務信息化的領域,並進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分析和處理客戶信息,如消費者的評論、口碑,以及社交網絡和媒體的反饋等,深入開發潛在市場。目前,國內有些保險公司已經嘗試在網站上銷售保險產品,或者通過手機應用系統宣傳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利用信息手段拓展保險服務的有益探索。(完)

文章來源:《保險研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7

女人幸福教(8):得到幸福唔係因為生得靚 周謙

http://notcomment.com/wp/?p=8199

女人之間的話題,少不免都會互相比較一吓外表。

又會以為只要生得靚,就理所當然有拖拍先,自動會有白馬王子鐘意,之後王子就會愛護同照顧你,同王子係城堡過住幸福快樂的日子。

好,女人想法係噤,但睇番現實生活,似乎又唔係噤。

大家睇好多外表生得唔錯的女人,年紀漸大,但嫁人都係無聲無氣。

其實,生得靚,只係令你有多D機會可以得到同人開始的機會,但係欠缺相處力(TQ, Together Quotient),對方係唔會同你共渡餘生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係具備TQ,其實同任何異性都可以快樂共處生活,而唔係等一個所謂one and only one的出現。

呢個TQ,就係大家睇到有錢人的太太女伴,外表大都係平凡的原因。

而TQ係可以後天培養,一個女人,有TQ同無TQ,付出的都係噤多(時間同青春),但係結果就差天共地。

爭男人係無亞軍的。一個女人,要爭到一個男人,大概贏到6個對手就可以,係韓國整容平民化下,只有學得TQ,先可以掌握幸福。

講左咁耐,點解好似未聽過TQ?咪心急,下一篇會同大家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94

《 新亮點》年輸出25公噸 海外四百家店買得到 芒果冰教母創新再出發 台灣水果冰沙進擊歐洲

2014-03-10  TWM
 
 

 

從年輕時與青梅竹馬一起創業的夢想,打造出永康街最知名的芒果冰店,前冰館老闆娘張介梅歷經婚變與事業歸零一連串低潮,如今在永康街重新找到人生舞台,將台灣的芒果冰沙打入歐洲市場。

撰文‧梁任瑋

當台灣傳統小吃蚵仔煎、滷肉飯,遇上西方的歐姆雷特蛋捲、燉飯,可以擦出什麼火花?答案是,讓比利時最大連鎖咖啡店Panos總裁驚豔,成功征服歐洲人的胃。研發出這些創新菜色的,正是永康街前「冰館」老闆娘,有「芒果冰教母」之稱的張介梅。

除了將道地台灣小吃融入歐洲餐點在台灣的Panos咖啡店銷售,過去最拿手的芒果冰也被她改良為冰沙,意外吸引Panos總裁簽約,讓原本只在台灣Panos販賣的芒果冰沙外銷到歐洲,目前在歐洲的四百家Panos分店皆可買到在台灣生產、製作的愛文芒果冰沙,去年已出貨二十五公噸,堪稱「新台灣之光」。

甩開紅海市場

改良可攜式冰沙,找出完美比例談起這段重新出發的過程,時間要先拉回到二○一○年一月。當時,永康街冰館無預警歇業的新聞喧騰一時,張介梅與前夫羅駿樺兩人早已支離破碎的婚姻被迫浮上枱面;隨著冰館關門、離婚爭產消息陸續爆發,也將男女主角的人生推向谷底。

張介梅的大姊張秋萍透露,妹妹原本就相當依賴前夫,離婚後始終走不出陰影,「當時才四十五歲的妹妹,甚至打算搬至林口台塑養生村過退休生活,這才讓我驚覺事態的嚴重。」直到一一年,她們居住的永康街住家一樓,開了一間來自比利時的連鎖咖啡店Panos,張介梅被該店來自歐洲的麵包口感深深吸引,但店家生意始終不好,此時剛好有朋友介紹她與引進Panos進駐永康街的總經理黃憶倫認識,並開始參與菜單改進,讓她慢慢找到生活重心。

黃憶倫說,其實比利時的麵包品質不錯,只是味道較淡,台灣人接受度不高,而且只單純賣麵包單價較低,所以張氏姊妹嘗試將自己喜愛吃的蚵仔加入歐姆雷特,還把滷肉飯混合燉飯,果然一拍即合,並提升了比利時麵包的賣點,也拉高售價,讓Panos的業績終於有了起色。

緣於這一次合作成功的經驗,黃憶倫因此力邀張介梅與張秋萍加入團隊合夥,並在飲料項目中加賣最擅長的芒果冰;不過,為了告別婚姻的陰霾,她們改以「芒果冰沙」重新出發。

「妹妹認為傳統芒果冰已進入紅海市場,不如改良為可方便攜帶的芒果冰沙,商機更大。」負責調製配方的張秋萍說,當初為了研發冰沙,不斷尋找最佳比例,最後發現在芒果冰沙裡加入碎情人果,再放上新鮮的芒果粒,既可吃到水果口感,又可喝到芒果香,以及冰沙的綿密感。

「姊,你可以代替小羅(指羅駿樺)了!」調出芒果冰沙的那一天,姊妹倆興奮地激動落淚,彷彿也從過去兩年的幽谷解脫了。

力拚歐盟認證

台灣產地製作,封存原汁原味去年,Panos希望將張秋萍獨創的芒果、奇異果、芭樂、荔枝冰沙鋪貨到比利時分店販售,但是,台灣農產品出口到歐洲的空運費非常高,要新鮮保存到目的地更是不易,而保留芒果冰沙原味的最好方式,就是全部在台灣製作成果汁,運到歐洲後再加冰塊打碎磨製。

為了克服難題,張介梅與黃憶倫到處尋找技術,終於在台南找到一家擁有高壓低溫冷藏技術的工廠,只要將水果冰沙製成液態原料,封裝後即可保存色澤與新鮮度,這也因此打開芒果冰沙的國際外銷市場。

不過,歐盟國家對於食品安全管理標準嚴格,一款芒果冰沙要賣到國際,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一開始我們的芭樂冰沙並未取得認證,因為成分中的梅子粉含有農藥,後來也是不斷要求廠商改進才過關,顯見只要通過歐盟食品安全認證,代表我們的品質絕對是最有保證的。」張秋萍驕傲地說。

生意逐漸上軌道,今年一月,Panos也順利在台北市的杭州南路與信義路口開設第二家分店,今年九月也將進駐鴻海集團投資的台北秋葉原美食街,加上外銷歐洲的水果冰沙,也在洽談進入日本沖繩Panos,這些都是張介梅姊妹全新的事業舞台。

張介梅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這兩年重新出發並非一路順暢,但我現在追求每一天都要過得有意義!」她再度證明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放棄,生命花朵就會如春天吐芽般,一點一滴綻放出來。

Panos café Taiwan

負責人:張介梅

進駐永康街時間:2011年12月

年營業額:2800萬元

進駐永康街原因:曾以冰館打響國際知名度,熟悉商圈生態。

特色:將蚵仔煎、滷肉飯口味融入西式餐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80

【小敗局】猜得到開始猜不到結局,一個港人的十年創業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7/59612.html

我是陳君,在國內創業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家Flash動畫公司—— ShowGood;2005年由於種種原因我離開了,現在創建了奇寶。從ShowGood到奇寶,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希望能給現在和我一樣走在創業路上的夥伴一些啟發,也希望奇寶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相信互聯網會改變世界——ShowGood.Com

1996年,我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觸網絡,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神奇的東西能改變世界,我很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網絡中去,成為用它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1999年,網絡經濟席捲全球,其中一家美國藍山電子賀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們的網站上,用戶可以互相發送設計精美的電子賀卡。這種互動的形式使得信息一傳十、十傳百,全球性的傳播,絕對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電子賀卡中設計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發送,從而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來聚集一定的知名度,就像迪士尼裡的動畫人物一樣,形成一個品牌,這樣的商業前景無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時候,我來到廣州成立了一家做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米老鼠」。

二、《大話三國》的火爆——從網絡公司變成動畫公司

在開發一系列電子賀卡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塑造怎樣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眾的歡迎?我在很多的想法中選出了四個主題,包括了我哥哥提議的Q版三國主題,然後找來了不同的人分別開發。當時有一批廣州美院的學生在幫我們製作電子賀卡,我就挑選了其中一個學生負責三國這個主題。在開發的過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改變升級,慢慢地開發的內容超過了一個電子賀卡能承載的範圍,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超過一分鐘的網絡動畫片。

完成後的作品就發佈在公司的網站上,反饋信息很快來了,最受歡迎的是三國系列,考慮到當時資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個系列的內容開發,全力開發三國系列。

經過2000年到2003年這三年多時間沒日沒夜的開發,過百人對這個項目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使得《大話三國》系列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國外網友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作品,延伸開發出來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國外傳》等等,產品有公仔、圖書、DVD和授權開發的網絡遊戲等,網易曾經提供數據:《大話三國》單一的作品月瀏覽量超過1.6個億。另外,漫畫出版第一本就熱賣十萬多冊,動畫片更是有很多的電視台爭相盜播,ShowGood也從一家原意只是發行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搖身變成了原創動畫公司。

三、再次嘗試——網絡電視台(SGTV)

2001年,伴隨著《大話三國》的流行,我更相信網絡經濟的潛能是巨大的,在對網絡自由傳播的力量和傳播速度進一步思考之後,我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個自己的內容發佈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給我們的會員提供自主開發的原創精品內容以及優質的服務。而我們則通過收取廣告費和一定的會員費來支撐這個平台更好的運轉。網絡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隨時觀看,不受時間限制,從而產生足夠的眼球經濟,這就是SGTV最大的價值所在。(這個商業模式和現在國內的樂視TV以及國外的Netflix推出的會員付費觀看頻道的是一樣的。)

但這個想法在當時來說太超前,參與公司日常運作的人和投資方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曾經有一個投資人當場反駁我:「你知道搭建一個電視台需要多少錢嗎?」然後他就直接走掉了。很無奈也很可惜,像現在的樂視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經達到幾百億,SGTV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當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以及團隊的共同努力的話,我想現在大家的回報都是很可觀的。

不管其他人怎樣想,我還是繼續堅持。在2002年的時候,為了能夠推出SGTV,我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組來開發專門的收費內容,就這樣,《小兵的故事》系列動畫誕生了。

經過辛苦的籌備,到了2003年,我們終於搭建了一個短信付費觀看平台(當時還沒有支付寶、小額付費等網上支付渠道),《小兵的故事》第一個月的收入兩千多,第二個月三萬多,到第三個月就已經達到九萬了。但是,就在這個平台剛盈利的時候,政府碰巧在這個時候發佈了一個紅頭文件:所有的SP公司不可以做代收費業務。在當時申請一個全網SP牌照需要一千萬的註冊資本,國內的牌照申請也不對香港人開放,所以沒辦法繼續做了。

當然,作為一家內容公司,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台、音響和圖書出版這些傳統途徑去發佈動畫內容,但總是年頭賺年底虧,因為和我們合作的出版發行公司總是在簽訂一份正規的合同、付過一兩次版權費之後,就名正言順的盜版了。最後其他的股東也對國內的政策和商業環境失去了信心,沒有了再投入的意願。我一直苦苦撐過了2004年。到了2005年,經過好幾次融資之後,我已經失去了控股權,對公司的日常運營也沒有了話語權,加上和其他股東經營理念的分歧,我選擇了離開。

四、總結與反思

第一,偏離初心。

其實ShowGood的願景是一家網絡科技公司,而《大話三國》的成功使我在運營的過程中太偏向於內容開發而忽略了網絡平台的經營,在SGTV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投入。

第二,對內地員工心思的不理解。

剛回國的那幾年,我不太能理解國內員工的思想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邏輯,絕大部分的員工不明白期權、股票對他們的意義,都只是抱著打工的心態,更不相信網絡經濟,反而是我說得越多他們越覺得我在騙人,如果當時我能找到一群願意和我共同奮鬥的人的話……俱往矣!(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在十多年後的今天,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先生在北京新創辦的追光動畫公司裡,也遇到了同樣心態的動漫員工。)

第三,管理團隊缺失。

我本身讀的是市場營銷,對美術製作和網絡技術這些方面並不瞭解,當時也沒有找到認同我的理念並且具備專業能力的人一起來經營公司,所以在這些方面管理起來很辛苦,也吃了很多的虧。

第四,資本運營。

2000年3月份,網絡經濟泡沫爆破,全世界的網絡公司基本上都融不到資,在那個階段我非常艱難的找到了一些小的天使投資人,大的投資公司那幾年基本退出了市場,而且我接觸的投資人都在香港廣州那邊,而當時絕大部分香港的投資人不願意「投資」互聯網公司,只願意做傳統的「買賣」,所以很難有資本來落實這件事。

第五,政策和商業環境的侷限。

像上文的關於SP公司代收費的紅頭文件、國內盜版猖獗等等,這些我沒有辦法改變。

最後,在這些內因和外力的影響下,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不過幸運的是,我做出了《大話三國》這個受到大家喜愛的動漫品牌,這也證明了我對網絡科技大方向的把握是正確的。

五、新的起點——奇寶控股有限公司

在2007年iPhone推出的時候,我隱約嗅到這個平台或許能實現SGTV。直到2009年iPad推出的時候,就選擇了去做幼教的內容發佈在iOS這個平台上,然後一步步地做幼教版SGTV。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在iOS這個平台上展現不了我所有的想法,很多功能我們無法實現,其次是我們在提供應用的時候大部分家長不願意去付費下載,甚至會選擇盜版。

2010年我決定在安卓的平台上做幼教SGTV。同時,我想加入新元素——硬件銷售(平板電腦)

為什麼要加入硬件銷售?

第一,伴隨著iPad的流行,我想在未來平板電腦的市場中它發展的方嚮應該會有細分,會出現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平板,那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幼教。

第二,國內的消費習慣上,大部分的消費者不太願意為應用付費,但他們會為一個硬件買單,如果我們把自己開發的內容打包在自己的硬件中,再加上互聯網的增值服務來提供給大家,這種「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的捆綁銷售更容易打開國內的消費市場。

第三,更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小米誕生了,它的成功幫我證明了「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這種商業模式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成為了我說服投資人和團隊的有力武器。

在這個項目運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在投資人還是團隊方面,我還是遇到了很多和以前相同的問題,不過這一次我沒有妥協。

在團隊方面,發現有和我理念不同無法談得來的人,我會請他離開,一個團隊的理念必須保持一致,之後,才是共同的努力奮鬥。

在資本運營方面,我碰到了很多不同風格的投資人,香港投資人大部分看上了一個項目就想要控股,一些國內的投資人對起步階段創業團隊的要求很多。

但怎樣也好,我只選擇那些願意放手讓我去運作的投資人,他們只會在我有需要的時候給我提供幫助,基本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作,這一次我寧願拿少一點的錢也要把控整個公司發展的權利。

直到現在,產品改了好幾個版本之後,馬上就要面臨市場的審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