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賈伯斯 為何願花十四年上雲端?

2011-6-20  TCW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蘋果(Apple)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再次站上莫斯科尼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的舞台,這次出手,他的企圖是:要把PC趕出資訊世界的核心!

為了這一天,賈伯斯已經等了十四年。

同樣是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在一九九七年那一次,賈伯斯也是一樣提出「雲端」,而當時只是一朵「小雲」;十四年前的賈伯斯當時預言,「未來我們不再把資料 存在個人電腦裡,」「讓硬體更輕、更小,甚至不要硬體。」那一個月,是他回到蘋果的第二年,蘋果股價每股只值四‧一美元,這就是華爾街對他夢想的評價。從 二○○○年開始,他兩次推出收費的雲端服務,卻都不成功。

用一套資料同步服務把所有軟硬體綁在一起

十四年後,同樣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賈伯斯端出了「iCloud」雲端服務,這個服務,將掀起資訊產業的另一波革命。而此時此刻,蘋果股價已經來到三百二十六美元,是十四年前的八十倍。

賈伯斯說:「十年前,我們最重要的觀點是,個人電腦才是個人數位生活的中心,」你的數位相機拍下的照片、錄影機錄的短片、iPod儲存的音樂,最後都要連上電腦,所有資料都要匯整在個人電腦裡,「但是,這幾年,這個模式已經逐漸崩潰了。」

「這是因為裝置已經改變了,」他解釋。現在消費者的隨身裝置裡,資料已經多到難以計算,有照片、影片、音樂、通訊錄、行事曆、文件、電子郵件,種類雜亂到 難以計算,一個人可能擁有iPad、iPhone、iPod,要讓這些裝置全都擁有相同的資料內容,「就讓我搞得快瘋了。」

「我們的答案是,讓個人電腦降下來,變成只是一種裝置,」賈伯斯說,未來個人電腦將和iPhone一樣,不過是你瀏覽資訊的裝置之一,「我們要把你的數位生活中心,放到雲端上,」賈伯斯說。

「iCloud」是什麼?賈伯斯要怎麼用雲端改寫遊戲規則?

「iCloud」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更精確的說,這是一種幫你同步資料的服務,你在iPhone上修改的行事曆,不用你動手,你的PC和iPad上,就會同步顯示同樣的資料,系統還會按照你的設定,自動幫你把資訊分送到不同地方。

聽起來,「iCloud」不過是智慧型的資料同步服務,不過,這個產品的深度遠不只如此。

策略一:免費轉換用戶升級,直接使用雲端

蔚思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方碩蔚,他的公司曾開發在美國iTunes排行第一名的軟體,他觀察,蘋果正在建立新的雲端價值鏈。

「蘋果會變成雲端服務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方碩蔚說,蘋果已經架起一個平台,讓軟體開發商,變成拉客戶上雲端的主要動力。

他分析, iTunes用戶目前有一億六千萬戶,未來只要升級軟體,這些人都能免費使用iCloud雲端服務。而依照iPad2、iPhone5發表後,用戶即將突破兩億人,都將使iCloud直接有兩億用戶納入雲端的系統。

策略二:提供平台開發雲端App,成本接近零

蘋果也宣布,每個用戶都可以免費使用五GB的網路空間,同時開放新的程式開發平台,這一步,將讓蘋果的程式開發大軍轉型成雲端服務開發大軍。

方碩蔚觀察,以前網路儲存空間是雲端服務開發商最大的成本,有蘋果的免費空間,「現在我甚至可以做出免費的雲端服務程式,」他計畫在兩個月內,推出自己的雲端服務。

以前,你是因為App商店裡的小程式改用iPhone;以後,你可能會因為他們開發出的雲端服務,改用蘋果的iCloud,例如,像玩憤怒鳥這樣的小遊 戲,以後你在iPhone上突破了新的關卡,換到iPad上不用重新開始,iPad和雲端自動同步,你直接能從下一關開始玩。

這次,賈伯斯在簡報結束前賣了個關子,「還有一個小東西,」他說,這個服務,就是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

策略三:建立通路記錄使用喜好,賺資訊財

十年前,蘋果用iTunes建立線上賣音樂的服務,現在他要說服你,把所有的音樂都交給他。這個服務會掃描你電腦裡的所有音樂,替你從蘋果雲端的資料庫裡 挑出同樣的音樂,不管這些音樂是合法跟蘋果購買的,還是非法盜版的,蘋果都會照單全收,讓你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聽到同樣的音樂,但這個服務只能適用於蘋 果的裝置上。

為什麼要這樣做?《華爾街日報》解釋,這是唱片業想從盜版音樂賺錢的新點子,既然擋不住盜版,乾脆想辦法把這些盜版音樂變成生財工具,對蘋果來說,還能拉開和競爭對手Google、亞馬遜(Amazon)的距離,這是過去線上音樂Napster也做過的生意。

一位電視台董事觀察,掌握你使用音樂的習慣,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從平常選曲,你就知道他的興趣了,」他分析,瞭解消費者之後,「以後連搜尋都不用了,」 蘋果可以直接推薦你有興趣的東西,「像歌曲,一個人常聽的歌,很少超過一百條。」把最珍貴的使用者資訊都吸上雲端,蘋果要切入Google和雅虎 (Yahoo)的網路廣告市場,就多了一項利器。

「這是國際音樂、電信公司的大變革,」他觀察,音樂之後,電視、電影、電子書、雜誌,會不會都被蘋果吸進去?掌握使用者的資訊,蘋果將會變成超強的內容通路。事實上,這次蘋果公布的新服務之一,就是訂閱服務,《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都已在蘋果的「雲」裡面。

這三大策略包含了現有蘋果用戶直接轉換到雲端、App將成為雲端服務的「超級業務員」,合心齊力把蘋果客戶送上雲端,以及最後達到追蹤消費者習慣,成為蘋果下一階段的獲利來源。

衝擊各產業PC、電信商競爭力變弱

誰會受影響?

第一個受害的是其他的雲端服務開發商,像Google和亞馬遜都將面臨挑戰,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和雲端儲存空間,更是指著亞馬遜打,這三家公司在雲端市場的競爭,直接影響他們相關的硬體出貨量,這些設備背後的代工廠和零組件廠,都是台灣公司。

第二個受害的,是生產個人電腦的廠商,「以後硬體會變得更不重要,」一家高科技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觀察,雲端服務賣的是一個個的合約,只要找一台能連上網的電腦就能運作,不管這是一台iPad,還是一台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

有兩億用戶和程式開發大軍撐腰,未來Google要和蘋果競爭,恐怕更加困難,「微軟在企業用戶上還有很大的市占率,」他分析,要反攻,只能靠企業換機的需求。

電信公司也可能因為蘋果的新服務受害,方碩蔚觀察,蘋果這次發表的新服務中,包括一項叫iMessage的新服務,未來蘋果的使用者之間,只要透過網路, 不用再付電信公司錢,就可以用網路免費傳簡訊、傳照片,以後,電信公司要收到利潤豐厚的簡訊費用,恐怕不會再那麼容易。生產黑莓機著名的RIM,也因為蘋 果跨入RIM擅長的傳訊服務,而股價大跌。

非蘋果手機陣營也受到威脅,原本Android陣營好不容易也建立起一批軟體開發大軍,今年秋天蘋果雲端服務正式推出後,將再次拉開和競爭者的距離。蘋果的開發商、內容供應商,則將因此獲益。

十年前,蘋果看到個人電腦成為數位中心的趨勢,打造了iTunes,從PC平台上把用戶的資訊吸進來,因此谷底翻身,股價從四美元,漲上六月十四日的三百二十六美元。

這一次大會中,蘋果已經在討論「後PC時代」,個人電腦不過只是處理資訊的眾多選擇之一,有了雲端服務之後,個人電腦使用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未來將出現主要靠平板電腦、手機上網的「無PC族」。

賈伯斯今秋啟動雲端服務之後,台灣倚賴的個人電腦產業,衝擊也將開始。雲端、軟體和媒體,才是下一波競爭的新核心。

【延伸閱讀】亞馬遜、Google如臨大敵——iCloud推出後的受益、受害者受益者1.App開發商原因:蘋果提供免費資源,開發雲端平台2.內容供應商原因:增加新銷售管道和商業模式

受害者1.雲端服務供應商如亞馬遜、Google原因:蘋果提供免費服務,雲端服務競爭日益激烈2.電信公司原因:新雲端服務可能威脅簡訊等收入來源3.個人電腦廠商 原因:個人電腦重要性下降,更容易被平板電腦等產品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0/159338.shtml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張一鳴 張一鳴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很多人會覺得靠廣告來盈利不夠科技範兒。但是我自己覺得倒沒什麽不可以,廣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有趣。

10月20日,2016金投賞論壇今日頭條專場在上海舉辦。今日頭條創始人、CEO 張一鳴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技術思維下的順勢而為”的演講,探討技術思維下廣告未來的新趨勢。

金投賞是目前全球五大商業創意獎項之一,本屆金投賞國際創意節匯聚了全球近7000位創意行業的專家、學者、媒體等人士。

以下為張一鳴演講內容整理,今日頭條授權i黑馬發布:

大家好,很高興能來到金投賞跟各位一起探討技術思維下廣告未來的新趨勢。

為什麽想說說這個話題呢?在座都是廣告營銷行業的專家,我來聊這個話題有些班門弄斧。我是程序員出身,技術思維一直影響著我,我今天也會從技術的角度來聊一聊未來的廣告,這是我更擅長的話題。

先簡單介紹下今日頭條。4年多前,也就是2012年8月,今日頭條正式上線。兩年前,還會有朋友來問我今日頭條是不是一家媒體。到現在,這個誤解似乎已經慢慢沒了,我們不是媒體,不是傳統的新聞客戶端,沒有人工編輯;我們是一款推薦引擎產品,是一個資訊分發平臺,文字、圖片、視頻,甚至問答、直播等各種形式的資訊內容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推薦系統找到對它感興趣的用戶,當然廣告也可以精準推薦。

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頭條已經有5.8億用戶,日活用戶超過63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是超過76分鐘,也就是說現在用戶每天在今日頭條上會停留45億分鐘。這45億分鐘都可以轉化成廣告商業價值。根據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的數據,移動應用中人均月度使用時長的前2名的一個是微信,另一個就是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作為一個成立四年的互聯網公司,發展還是挺快的。主要競爭力是什麽呢?

今日頭條利用人工智能推薦算法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最開始的兩年,別人認為我們就是又一個新聞客戶端,沒有足夠的重視。而現在,整個行業都被我們帶到了算法智能分發的這條路上。

很多相似產品在上線;傳統新聞客戶端也陸續改版上線“推薦”頻道;瀏覽器也做起“推薦”;甚至電商類平臺都有了自己的頭條。BAT已全部開始做算法推薦了。

頭條除了信息分發之外,還有很強的商業化能力。頭條現在主要的商業化模式是什麽呢?廣告。

很多人會覺得靠廣告來盈利不夠科技範兒。但是我自己覺得倒沒什麽不可以,Google、Facebook盈利也主要靠廣告,廣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有趣。今日頭條其實在廣告這方面應該是最少困惑的公司,雖然大家在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但是我們還是做精準的需求廣告。

今日頭條精準的需求廣告依靠的是個性化推薦算法。傳統的資訊閱讀平臺為每個用戶呈現相同的主頁。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閱讀喜好,所以每個人的今日頭條主頁都不一樣,它可以做到千人千面。

比如,家庭主婦會收到家常食譜的信息,體育愛好者會看到足球比賽推送。今日頭條根據用戶特征、環境特征、文章特征等數據,進行組合推薦。這背後是數據挖掘、神經網絡、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

當整個內容行業從編輯分發拐入機器智能分發時,去中心化模式讓廣告的分發模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我們知道,廣告離不開三個環節,生產、分發和消費,而智能推薦的時代中,這三個端口正在發生改變,以順應智能推薦技術這一趨勢。

廣告信息化

第一,從廣告的生產方面來說,現在需要像做內容一樣去做廣告。

在智能分發時代,廣告信息化是我認為的一個趨勢。因為個性化推薦,推薦的是信息。而廣告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它是有商業價值的信息。現在,強行插入的幹擾閱讀的廣告不再是好的模式。當年門戶網站的廣告就是掛兩邊,甚至在網頁旁邊飄,擋住用戶的視線,非常影響閱讀體驗。

我們商業化的目標是讓廣告成為一條有用的資訊。廣告必須具備可讀性,之後它就能直接產生價值了。比如一個新品上市信息,或一個試駕活動,這種既具備商業價值,同時又具有可讀性和可服務性的廣告,我們就把它當作正常的內容推薦給用戶。

2012年初的時候,我去見投資人,他們當時還跟我說,移動屏幕這麽小,你們廣告肯定很不賺錢,因為屏幕小,廣告的展示位也少。但是我們推出了信息流廣告,生產出來的廣告可以像信息一樣分發,信息流廣告可以不斷刷新沒有展示位數量的限制,更不會像以前那種打擾用戶體驗。可以說,它就是一種信息。

我們的廣告都很明確地標註了廣告字樣,但是因為推薦系統精準推薦且是有用的資訊,所以轉化率都很不錯,很多用戶都不會介意它是廣告。這也是我認為頭條廣告ROI更高的表現。

互聯網平臺,還有誰在做信息流廣告?我們看到的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Facebook在2011年推出信息流廣告,此形式推出後迅速從PC端延伸至移動端,整體上改變了Facebook的營收結構。信息流廣告大獲全勝之後,Facebook開始將它應用到更多的產品上——2010年收購的Instagram就是其中之一。

分發自動化

第二是分發,廣告分發自動化,技術性運用讓投放更高效。

未來廣告勢必是走向個性化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廣告,這在以前你是不能想象的。廣告分發會更靈活,像普通內容一樣,個性化地展現在每個用戶面前,你的目標用戶才能看到你的廣告,更加精準。

今日頭條現在可以根據大數據給同一個廣告做幾十版素材,真正做到不同的人給不同的需求。其實按目前技術來說,不太容易做到,因為一要精準對應不同消費者,二要在技術上真正分發出去。比如頭條知道我喜歡數碼產品,那麽它給我推薦手表產品廣告的時候,會推薦蘋果手表,而不是奢侈名表。

頭條今年不少商業化合作都進行了這種創意形式的嘗試,取得了超乎預想的效果。例如頭條與亞馬遜在“世界讀書日”開展的一場“好書遇見你”的合作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里我先賣個關子,後半場的頭條分享大家可以關註下。

另外,分發技術的成熟,也給品牌廣告主帶來更多的選擇,比如說做品牌廣告投放的時候也能具備程序化技術性調整廣告的效果,讓自己的品牌廣告在投放過程中完全可控,在保量的同時隨時同步變化調整自己的量,做到真正的品效合一,這種私有交易平臺我們叫做PDB。

信息視頻化

最後是消費層面,廣告消費正在趨向視頻化。隨著4G和Wi-Fi技術的普及,並且制作門檻低、用戶需求旺,短視頻消費終於迎來了加速爆發期,視頻廣告的形式也會順勢成為新主流。

就今日頭條的視頻數據來說,每天有10億次播放,每天播放時長達到2800萬小時。在今日頭條平臺上,用戶觀看短視頻量呈現非常快速的增長,視頻流量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就趕超了圖文流量,信息走向視頻化。

目前來看頭條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沒有之一。

舉2個在我們平臺做視頻的頭條號例子:

第一個叫「坤哥玩花卉」,坤哥是《中國花卉報》的一名記者,精通花卉養殖。他在頭條號上上傳的家庭養殖教學視頻,長度在2-4分鐘左右。有 45 萬人向他學習了如何種菠蘿,43 萬人學習了如何扡插虎尾蘭,16 萬人想學在家種芒果,22 萬人對種金錢樹感興趣,24 萬人想要種辣椒,最受歡迎的則是豬籠草,累計有 765 萬人觀看了教學視頻。

第二個頭條號叫「魔術師林劍偉」,這位魔術師會把自己變魔術的方法、技巧在5分鐘的視頻里傾囊相授。他的視頻列表里,152 萬人學會了手機入氣球魔術,191 萬人學會了街頭換牌魔術,105 萬人學會了香煙盒漂浮魔術,103 萬人學會了撲克穿越鈔票魔術。

在信息視頻化趨勢下,短視頻廣告消費無疑將成為移動營銷下一站的風口。因為視頻有著天然的優勢,就是它比文字和圖片具有更好的感官體驗,能更高效地傳播,而且短視頻制作成本和門檻相對較低。

我們今年的重點是扶持短視頻內容創作,視頻廣告也是我們今年商業化的一個重點。

就在上個月,我們的商業化在華北、華東、華南三地都開展了頭條系列視頻商業產品的推介,以多樣的視頻商業產品更好的服務於我們品牌商。未來,也將會有更多視頻商業模式問世。

面對新趨勢和新挑戰,我覺得我們需要不斷去嘗試和改變,而技術團隊是我們的有利支撐。

今日頭條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管理團隊中半數都會寫代碼,產品經理,甚至HR也會寫代碼。商業化產品的負責人也是會技術的,也是做算法的,我們商業產品也是技術驅動。

事實上,在技術思維的推動下,今日頭條不斷將運營效果優化,幫助廣告主借助智能分發實現營銷價值的最大化。比如,我們在短視頻營銷上提出POE衡量價值體系,從曝光、轉化以及用戶主動行為三個層面來更精準地評估衡量視頻廣告的傳播效果。

用戶會忽視廣告,但他不會忽視有趣的內容。我們一起,讓廣告也能成為用戶感興趣的頭條內容。

謝謝。

今日頭條 張一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95

房署製 3年上公屋假象連長者優先及凶宅特快配屋計算 申訴署揭篤數

1 : GS(14)@2015-12-11 08:47:33

【本報訊】兩位特首曾蔭權及梁振英均先後在施政報告中承諾公屋申請人3年可上樓,房署數字亦顯示輪候時間平均3年。但申訴專員公署調查踢爆公屋3年上樓指標屬篤數,房屋署公佈的平均輪候時間原來將長者優先及凶宅特快配屋都計算在內,製造平均只需輪候3年的假象,實際上超過一半人要輪候超過3年,最長要等7年。記者:麥志榮申訴署過去5年接獲110宗公屋輪候時間過長的投訴,於是展開調查。目前公屋輪候冊上約有285,300宗申請,房署每季公佈公屋輪候時間,今年9月底為3.6年。但申訴署在分析輪候時間計算方式後,發現房署將一般家庭申請,連同3個長者優先計劃,及凶宅特快配屋等合共5條隊一併籠統計算。實際上不獲優先的一般家庭申請輪候時間更長。



平均輪候時間只計首配屋

申訴署又發現房署有內部分析各類申請人的輪候時間,並定期提交房委會討論。據房委會文件顯示,超過一半人要輪候超過3年,當中四分之一輪候超過4年。以3、4人家庭申請市區公屋為例,大部份都要輪候超過5年,最長要等超過7年。調查又顯示,平均輪候時間只計算由申請到首次配屋,若申請人拒絕首次編配,第二及第三次配屋並無輪候時間指標;有個案等了兩年半都未有第二次配屋。申訴署認為房署清楚告訴申請者,第二次及第三次配屋無時間指標,有助申請人拒絕第一次配屋前考慮清楚。申訴署曾要求房署公佈不同類別申請人與不同區公屋的輪候時間,供市民參考及監察。但房署拒絕,稱有關數據只供房委會討論之用,非供申請人估算輪候時間。而過往數據所反映趨勢不代表將來,對市民未必有用,更可能誤導申請人更改家庭人數及選區。申訴專員劉燕卿指出,3年上樓已經成為公眾期望,房署計算輪候時間的方式誤導;又指房署稱公開詳細輪候數據未必有用,是武斷觀點,不敢苟同。她稱作為開明及問責政府,應公佈更多實際輪候時間資料,令申請人心裏有數,有助規劃住屋安排。房署在申訴署記者會後再回應指,房屋署毫無隱瞞,過去已多次指出近年平均輪候時間開始偏離平均3年配屋的目標,亦呼籲社會各方合作,加快開拓土地建造公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11/194078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