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8-19/100292825.html

傳統理論範式既不能解釋,也不能很好地預測當前的經濟和生態體系。一種新範式的演化或興起,應該來自東西方思潮的融合
沈聯濤

  今年暑假,我終於讀完了季羨林先生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本書的名字是他對文明史的歸納和總結。在他看來,儘管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 發展和學術思潮一直是西方主導潮流,但如今潮流正在轉向東方。他還進一步告誡那些盲目崇拜西方科技的中國知識分子,不要忘記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智慧根源。

  在季先生看來,中華文化這條長河,時而漫溢,時而淺狹,卻從未枯竭。原因是總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源自印度,一次源自西方。

  季先生並不認為文化是靜態的,而是相信,每種文化在保留自己原有特徵的同時,也在相互借鑑。人類自從有歷史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文化交流的歷史。

  季先生將世界各地區文化分為四大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包括日本文化)、印度文化體系、中東文化體系(包括埃及、巴比倫、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和 西方文化體系(包括希臘、羅馬和近現代歐美文化)。前三者可以統稱為東方文化。這樣世界文化體系就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後者自17世紀以來一直佔據主 導地位。

  在他看來,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根本差別在於思維模式。東方文化強調綜合,西方文化則強調分析。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整體概念與普遍聯繫;西方分析思維模式則正相反。

  在東方思維框架裡,如何探討可持續發展問題呢?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改革者們試圖單純通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來解決日益顯著的環境問題。但 是,季先生認為,為了實現環境可持續性,必須採用東方那種系統綜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季先生重新激發了關於如何在中國文化傳統框架內,實現環境可持續與 經濟發展有機整合的辯論。

  近年來,我日漸支持對當前全球經濟和金融問題進行系統思考。金融問題與生態問題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兩者都是來自對地球有限資源的過度消費,而金融槓桿又為這種過度消費提供了融資。

  當前一些主流經濟學家,仍然使用20世紀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和概念,來探索21世紀問題的解決之道。對全球治理與市場這樣的系統問題,採用局部性的分析方法,顯然是要失敗的。

  目前主流的邏輯性、線性和機械論的思維方式是有偏差的,特別是在思考整個體系問題之時越發如此。各個局部分析的加總往往會形成合成謬誤。當前的 全球經濟和生態系統是動態變化、相互依賴的,具有複雜的聯繫和反饋機制,而且受到價值觀和激勵機制的影響。傳統理論範式既不能解釋,也不能很好地預測當前 的經濟和生態體系。

  傳統範式的最大盲點,在於假定人類通過科學完全可以戰勝自然。如果不能認識到人類和自然的互相依賴,那麼對自然資源的胡亂開採最終必然會傷害到人類自身,畢竟自然是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

  認為市場價格是資源配置最佳工具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如果沒有計算水、化石能源等自然資源耗竭的成本,沒有考慮污染、氣候變暖等隱性成本,以及影響價格形成的不完美信息和投機因素,當前的市場價格很難是正確的。

  生命在於變遷,而變遷源自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發展的新範式是必要的。在我看來,不管是河東還是河西,不同來源的水流在大海裡匯合後, 終將形成新的水流。一種新範式的演化或興起,應該來自東西方思潮的融合。《易經》強調變化來自相反兩極的匯流和競爭。從不同的、相互競爭的視角,總是能夠 演化出新的思維。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