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十條”前夜,產業界正在變化環保部長:不是巨資投入,而是風險管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336

 

不少土壤修複企業的業務,開始從工程項目擴展到風險管控的咨詢業。(CFP/圖)

“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這種風險管控思維已在推動市場嬗變。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土壤修複具體工程項目不同,不少土壤修複公司開始“往前做、往大做”。

被問及如何備戰“土十條”時,國內受訪公司的答複驚奇的一致,高能環境修複公司的答複或可作為業內“通稿”:

“加強修複技術研發、修複設備研制及采購,進一步壯大技術人員隊伍。”

“市場的需求非常大,但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企業還是太少。”江蘇蓋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功弼說。在這個腦補畫面應是挖土機的行業中,近日,2016年中國環博會(上海)上僅有的國產家夥叫做“蓋亞鉆機”,被程功弼稱為國產首臺土壤修複專業設備。

根據業內估計,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市場空間近千億元,存量想象空間七萬億元。隨著全國不少地方出現毒地公共事件,以及社會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土壤保護及汙染土壤修複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註。土壤修複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伴隨著“土十條”的即將出臺,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

實際上,除了在儲備技術與設備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企業在土壤修複行業的布局是往前做、往大做。

2016年初,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稱“土十條”的治理思路不是投入幾萬億元的“大治理”,而是風險管控:“要管控土壤汙染風險,通過改變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簡單依靠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汙染的土壤要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汙染繼續發展。”

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具體工程項目對比,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民營的第三方監測公司已經開始布局,例如,江蘇力維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已專門開辟了土壤事業部。

在目前工程項目有限且拿單難的情況下,拓展前端業務也成為修複企業的新布局,努力成為“擁有核心技術的綜合服務商”。上市公司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海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希望提高公司在咨詢、設計、研究開發、檢測、場調風評、項目實施管理乃至投資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能力。

“我們正在往前走,給正在運行的企業、園區提供環境服務。”大地益源修複有限公司總經理辜曉平說。在這家江蘇最早從事汙染場地修複工程公司的網站上,治理工程承包只是六項業務中的一個。

辜曉平表示,公司可以給企業做好咨詢,如何在前期避免土壤汙染,減少後期修複的成本。雖然咨詢業務的體量比工程要小,但是盤子要大得多,成本也更低。“更多的是人力成本,我們不需要動刀動槍那樣的使用藥劑、設備。”

風險管控的思路也讓遲遲不能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企業看到了希望,借此加大在華的評估業務。“似乎‘土十條’中對於資質沒有什麽要求。”AECOM中國區環境執行總監塗震江說。長期以來,因為各種資質的限制,他們只能為在華的外資企業服務。(詳見2016年4月14日報道《缺資質,門檻高,外企水土不服——環境咨詢業:執法越嚴,市場越大》)

環境咨詢這一細分領域在歐美國家非常成熟,不僅給企業,也給政府提供咨詢服務。“土十條”頒布後,政府機構內也缺乏土壤相關專業人士,環境咨詢公司可為政府提供服務。比如,即便在土壤防治工作開展較早的重慶市,巴南區環保局還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專門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不能滿足巨大的工作量的需要,亟待解決人員編制和機構設置。”

土壤相關咨詢業務還可擴展到環境損害鑒定——公益訴訟增多、環保執法加嚴的時候,企業也可雇傭評估機構來給自己做鑒定。“企業不一定就是大壞蛋。土壤汙染到底是地質條件造成的,還是企業排汙造成的?”北京建工環境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一位員工介紹,“可以通過環境指紋來示蹤,找到非常細致的證據。”

不過,據環保產業研究機構宇墨咨詢的分析,雖然概念大熱,環境修複企業投融資活動在2015年卻未有明顯增長。這可能是土壤修複,尤其是耕地修複的商業模式還未清晰。對於有資本優勢的企業來說,另一條路則是不只關註土壤,通過PPP做大盤子。

2014年,湖南永清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湘潭市嶽塘區合資組建了公司,承擔竹埠港重金屬汙染土壤修複。永清環保證券部負責人鄒七平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目前公司正在湖南邵陽的老化工廠片區開展類似模式,從生態修複到基礎建設,打包建設生態新城。

2016年5月19日,北京建工集團與湘潭地產集團經營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項目總投資42億元。其中,北京建工修複公司承擔的整治內容已不僅是歷史遺留廢渣治理,還包括黑臭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等。

根據中國環境修複研究院院長高勝達的統計,2015年,全國從事土壤修複業務的企業數量增長至900家以上,在2014年約500家企業的基礎上翻了將近一番。

預計“土十條”頒布後,公司的數目會進一步增多,但是兩極分化也會更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60

房企手握巨資逐鹿二線城市 北漂一族果斷回蘇州搶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79.html

“雖然年薪有20多萬,但要在北京買房還是非常困難,蘇州正好有一個不錯的工作機會,我們去年7月就搬過來了。”在北京奮鬥6年後,張華(化名)和妻子最終選擇了離開,今年5月初剛在蘇州圓了買房夢。

事實上,張華還是買晚了。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蘇州(不含昆山、太倉等縣級市)今年1~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16969元,相比2015年全年上漲了28.91%。

蘇州二手房房價地圖(來源:房天下)

國家統計局5月18日發布的4月70城市房價數據顯示,二線城市全面取代一線城市,成為房價上漲先鋒,甚至出現了房價上漲“四小龍”,分別是合肥、廈門、南京和未被列入統計的蘇州。

與此同時,資金充足的房地產開發商已經開始搶灘二線城市,以蘇州5月23、24日連續兩天拍賣15幅地塊的情況為例,其中多幅宅地實施了限價拍賣,最終兩幅宅地因競價太高流拍,而24日成交的11幅地塊的平均溢價率達到了115%。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蘇州的土地成交額高達754.4億元,同比漲幅高達860%。

土地出讓首現“熔斷”

華為雖然已經否認了遷出深圳的傳聞,但也警示了不少地方政府,房價“一路狂奔”會逼走不少好企業,最終很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了一味追求土地財政的弊端。蘇州23日、24日連續兩天的土地出讓就對多幅宅地實施了限價拍賣,最終使得兩幅宅地因競價過高流拍。

這一類似股市“熔斷”的機制還是首次出現在土地出讓過程中,雖然可以遏制地王的出現,但也有漏洞。“一旦某個房企有‘魚死網破’的心態,就可以盲目加價,最後觸碰紅線,導致流拍。”一名房地產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比如,23日的41號地塊拍賣進行到兩分鐘時,就出現了93輪競價,最後因競價超過紅線未能成交。

24日的拍賣似乎更為理智。當天上午,經過27輪爭奪,蘇州工業園區中梁地產以總價8314萬元競得蘇地2016-WG-29號地塊,樓面價10549元/平方米,溢價率45.5%,成為第一塊成功出讓的“限價地”。

“和很多房企一樣,我們的定位都是長三角,因此蘇州成為我們的重要城市支點,在這塊土地旁邊,我們收購了一個項目,未來可以和這個土地一起聯動開發,降低營銷成本。”中梁地產新蘇區域公司負責人楊堅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此後,雅居樂、泰禾集團、天房發展等公司也紛紛搶下心宜地塊。其中,蘇地2016-WG-28號地塊經過了2小時的拉鋸戰,最終被泰禾集團以30.99億元收入囊中,樓面價16743元/平方米,溢價率高達118%。

“長三角的火爆基本還是改善型需求帶來的,我們調研發現蘇州有70%的客戶有改善需求,未來的產業機構升級和人口導入都非常理想,因此我們在這里選擇落地。”泰禾集團總裁助理兼上海公司總經理劉穎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蘇州工業園區是不少新樓盤的聚集地

劉穎喆表示,未來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還會繼續,房企為了降低風險自然會選擇核心城市,因此核心二線城市的土地價格會繼續走高。

克而瑞房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朱一鳴表示,目前不少房企的資金面情況並不差。以上市的萬科、保利、招商、綠地為例,一季報顯示,四大房企目前手持現金總額分別為531.8億元、374.8億元、415.1億元和438億元,可謂糧倉豐裕。

其他房企也在通過發公司債等手段募集資金。以泰禾集團為例,其在今年5月17日發布了定向增發預案,擬募集資金不超過98億元。

朱一鳴表示,上市房企的資金狀況目前都頗為健康,這意味著即便有幾塊地的價格過高,也無關企業生死。更為重要的是,房企手上現金流充裕也迫使它們不得不拿地擴張。

“既然一線城市已經被政策壓得死死的,那核心二線城市自然成了眾矢之的。”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二線城市地王頻出

開發商轉戰二線城市必然助漲房價。今年春節後,搶房就不再是一線城市的獨有景象了。

“我們有一個周六上午約好房東晚上看房,結果房東下午就說房價要漲10萬,我們就只能放棄了。”張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春節後蘇州的房子成了香餑餑,最終用150萬左右的總價買了一套76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樓盤叫湖岸名家,現在的報價已經165萬了。”

在蘇州搶到房的並非張華一個人。“我在2015年4月購買了一套住宅,當時的單價是每平方米14000元,該樓盤最新一期的價格已經是26500元了,總的來說房價上漲我還是很開心的。”購房者李海(化名)在電話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在今年4月又在蘇州買了一套房。”

蘇州金雞湖附近的樓盤價格較去年同期已大幅上漲

最近,核心二線城市正不斷上演張華和李海的故事,房產的增值不僅讓買了房子的人喜出望外,也使房產商拿地的信心更足了。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以溢價率40%為界限區分地王(同時要求地塊成交額超過5億元),2016年至今國內已經出現了152宗地王,而2015年全年只有95宗。

二線城市成為2016年地王出現最多的區域,且主要集中在南京、蘇州、合肥、杭州等核心二線城市。

克而瑞的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全國總價排名前十的地塊平均溢價率高達106%,絕大多數地塊溢價率都超過80%。其中又以南京最多,入榜地塊多達6幅,地區熱度可見一斑。不久前,葛洲壩以110%的溢價率競得河西中部G14地塊,折合樓板價為每平方米4.5萬元,時隔4個月後再度刷新南京地王紀錄。

蘇州中心城區的豪宅價格也十分驚人

仲量聯行研究部總經理周誌鋒表示,十多年的時間里已經歷了數十輪調控,房價雖然有所波動,但總體看房地產市場基本並沒有大幅下跌,反而節節攀升。多數人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堅定預期:房價不會大跌。

更多的業內人士則預計,二線城市的火爆並未結束,即便有政策的收緊,也只是給房價增幅降降溫。

“二線城市漲幅超過一線城市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因素。在3月份一線城市出臺了不同力度的約束性政策抑制了一線城市的價格上漲,而且從限購、限貸政策看,二線城市目前的寬松程度也最大,所以導致在前4月資金寬松的情況下,市場十分活躍。”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蘇州已經放大土地的規模並收緊預售備案價格,同時未來還可以引用銀行政策進行調控,因此市場調節空間很大,預計市場可能出現高位調整。”楊堅南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38

中國車企在矽谷高薪挖墻腳 斥巨資買科技巨頭的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075.html

大眾、本田、日產、寶馬……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汽車巨頭開始紮堆矽谷,以便靠近谷歌、臉書、微軟、蘋果等高科技企業,為新一代汽車的研發提供便利。如今,中國的汽車制造者也在矽谷刮起了一陣最炫“汽車風”。

“我很喜歡在全球的科技中心工作,這里充滿活力,科技氣氛非常濃郁。”互聯網電動車公司Faraday Future的一名員工日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投資合作關系,這名員工的工作地點就在樂視汽車位於矽谷的總部。

離樂視不到5分鐘車程的同一條街上,第一財經記者又看到了樂視的競爭對手蔚來汽車(NextEV)的辦公室。捷豹路虎亞太區采購副總裁希爾頓·勞特利奇(HyltonRoutledge)曾對本報記者透露,蔚來汽車挖人的價格“高到你難以想象”。

蔚來汽車的辦公室

的確,除了把研發總部設在科技聖地矽谷,中國車企也渴求高層次的科技類人才。13日,北汽集團就攜手旗下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汽車在矽谷發起了一場大規模招聘會,給出的條件也相當優厚。

買雅虎的地挖谷歌的人

從舊金山出發,沿101公路一路往南,開車不到50分鐘就能到達全球頂尖科技公司雲集的科技聖地——矽谷,路上還能看到幾輛谷歌汽車。過去15年,矽谷的企業改變並影響了整個世界,讓計算機和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未來15年,這種改變很可能將延續到汽車行業,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出行和移動方式。

“矽谷是一個信息最直接、最快捷和人類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地方。中國汽車工業想要在工業4.0、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取得優勢,就必須積極參與其中。”中國汽車報社社長李慶文曾表示,中國企業應該“趕上這班車”。

如今,北汽、上汽、樂視汽車、蔚來汽車等中國傳統和新興汽車制造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借助矽谷的力量。其中,樂視汽車的動作不可小覷。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走進了樂視汽車位於矽谷的總部辦公室,當時員工們正在享用午餐,其中多為中國人。走出食堂,一個偌大的西式花園映入眼簾,花園的一角還擺了一張乒乓桌。

樂視汽車的這座新辦公室今年4月才啟用,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英尺(約合7432平方米)。據工作人員介紹,辦公室主要用於樂視超級汽車項目的研發,但也有手機、電視等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這里辦公。

樂視汽車位於矽谷的總部

外,樂視投資的Faraday Future團隊的20多位員工也在這里辦公,未來人數還將繼續擴張。Faraday Future在今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推出了首款概念車。據透露,量產車型也將很快上市。

當然,樂視在矽谷擴張的腳步遠不止這8萬平方英尺。第一財經記者在當地獲悉,樂視近日即將完成另一項土地買賣交易,將從雅虎手上買下聖塔克拉拉(SantaClara)一處距離李維斯體育館不遠的未開發的土地,總面積將超過50英畝(約合202342.82平方米)。雖然不清楚這筆交易的具體金額,但矽谷的房價在美國一直都不低。據悉,這塊地將被打造成樂視的全球研發中心。

買了地建了辦公室,樂視自然也會不惜重金引進人才。上周,樂視從谷歌挖來了資深法務顧問約書亞·麥圭爾(JoshuaMcGuire)擔任副總裁及總法律顧問,以加強美國市場的知識產權維護。

約書亞·麥圭爾

麥圭爾此前已在谷歌幹了7年,參與了谷歌和安卓的專利之爭。他表示:“相信樂視不同於其他科技公司,並看好樂視從手機到電動汽車的整個‘生態系統’。”

麥圭爾其實是樂視最近從美國科技公司挖來的第三位高層。此前,樂視還從美國三星挖來了兩名高層,分別擔任首席營收官和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樂視本月還將宣布從競爭對手處挖來的另一位高層的名字。

北汽在矽谷高薪招聘

中國車企對數字化時代的汽車人才求賢若渴,都希望通過招攬國際化技術人才幫助中國企業與全球領先企業的技術相抗衡。13日,北汽集團首次同時在矽谷和底特律兩地開展了招聘。

“此次招聘的人才將會到北京工作,除了極具吸引力的薪酬外,還會解決其住房及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北汽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高原在招聘會上表示。

招聘現場,加州伯克利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的小陳對北汽的職位頗感興趣。小陳希望通過這樣的招聘平臺,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里優秀人才很多,就算不招我,我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點什麽。”

北汽集團副總經理蔡速平透露,北汽預計在未來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在海外募集人才至少1000人,這將極大推動北汽純電動車在海外的擴張。他表示:“北汽集團在純電動車領域發展迅速,目前銷量已經是全國第一,全球第四。北汽具有整車開發能力,正在加速海外擴張計劃。”

去年8月,北汽新能源汽車在矽谷正式掛牌成立了新能源研發中心,也成為中國汽車集團在矽谷的首個新能源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由北汽新能源汽車與國軒高科(002074.SZ)、華東汽電共同合作成立。其中,電池材料、電芯技術和電池管理等方面是國軒高科的強項;華東汽電則在汽車電子零部件、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等技術方面擁有優勢。該研發中心初期科研人員20余人,計劃每年研發4~6款車型。

作為開拓海外市場的先行舉措,北汽新能源汽車兩年前就聯合樂視投資了美國高科技純電動汽車設計公司Atieva,成為第一大股東,並取得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套研究技術。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北汽新能源汽車總共發布了3款新車。

Atieva的技術團隊主要來自美歐汽車集團和矽谷科技公司,比如特斯拉、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等車企的工程師,參與研發了包括TeslaRoadster純電動跑車、雪佛蘭Volt插式混合電動車、奧迪R8純電動跑車在內的3款電動車。

早在6年前,Atieva就開始在中國市場尋求合作,Atieva當時的目標是做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系統集成,定位新能源汽車核心系統提供商,但是業務一直沒有做起來,經營壓力很大。直到2013年特斯拉火爆中國市場,Atieva開始改變方向,學特斯拉做整車,設計制造高端電動車。

科技公司爭奪戰

在矽谷占據一席之地,就相當於獲得了一個世界汽車科技前沿技術展的“前排座位”,不但看得清,而且看得真。但與樂視和北汽在矽谷大規模“搶灘”不同,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在矽谷設立了一家風投公司和創新中心,投資資金約1億美元,加強前瞻技術研發,包括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互聯等技術方向,挖掘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所需。

“野蠻人已經站在了門口。”上汽集團總裁陳誌鑫表示,“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應該敞開胸懷擁抱他們。”陳誌鑫所說的“野蠻人”,指的就是互聯網科技公司。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制造巨頭都在選擇科技類公司進行合作,甚至可以用“搶”來形容。上個月,菲亞特-克萊斯勒宣布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合作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豐田和福特早已宣布與谷歌合作,奔馳與特斯拉也一直有合作。雖然上汽把技術研發放在了矽谷,但在挑選合作夥伴時,還是選擇了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阿里巴巴,尋求中國制造對接全球“智慧”的路徑,應對國際競爭對手,這種思路與美國汽車企業擁抱矽谷科技公司的思路是一樣的。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

今年3月,上汽和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投資10億元人民幣設立互聯網汽車基金。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雙方又共同發布了榮威RX5SUV智能汽車。

上汽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也算得上是搶占先機,要知道,國外的汽車巨頭也都在緊盯中國的科技公司,比如寶馬就已經和百度合作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及地圖數據的開發。

根據美國數據分析公司IHS的數據,目前軟件在汽車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已升至10%~25%,為了支持自動駕駛及滿足加強網絡安全的需要,到2025年,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有可能提高到35%。屆時,全球將有2.5億輛汽車能夠聯網,相當於全球汽車總量的五分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89

【盤點】那些年,微軟巨資收購的企業今安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00.html

6月14日,微軟宣布將完成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收購交易:以262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

據了解,微軟目前擁有12億Office用戶,Windows 10裝機量已超過3億,Office 365月活躍用戶7000萬,Dynamics用戶800萬人。但這只占微軟可觸及市場範圍的9%,說明微軟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微軟盡管此前十分明智地斥資2.4億美元對Facebook進行了投資,但是一直以來,在社交網絡領域,微軟並不能算作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此番,如果能夠成功收購Linkedin,微軟將擁有其4.33億的用戶和1.05億的月活躍用戶。

回溯微軟的收購歷史,不乏成功的案例,但也敗筆頗多。現在,讀者不妨跟著一財小編一起,看看那些年微軟巨資收購的企業們現在“過得”怎麽樣。

2000年:14億美金收購Visio

在比爾蓋茨將CEO寶座傳位於史蒂夫-鮑爾默之後的幾年,微軟迎來了最活躍的收購期。

2000年1月7日,微軟花費近14億美元完成了對Visio公司的收購。據了解,該公司成立於1990年9月,起初名為Axon。1992年,公司更名為Shapeware。同年11月,Shapeware發布了第一個產品:Visio。

1995年8月18日,Shapeware發布Visio 4,這是專門為Windows 95開發的第一個應用程序。1995年11月,公司更名為Visio。在2000年的收購完成後,Visio並入Microsoft Office共同發行。

目前,Visio可以說是微軟最卓越的繪圖軟件。隨著Office套件的更新,Visio分別以標準版和專業版進行銷售,是Office 365套件的一部分,每年的銷售額高達數億美元。

2007年:63億美元收購aQuantiv

迄今為止,微軟最糟糕的收購活動要數aQuantiv公司。該收購案證明,通過投資網絡廣告業務與谷歌競爭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007年期間,在谷歌收購美國網絡廣告公司Double Click之後,微軟也出手收購在線廣告公司aQuantiv。然而在微軟收購aQuantiv後,對後者的業務整合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雖然微軟此前將部分aQuantiv技術用於自家廣告平臺中,但卻將aQuantiv的大部分原有技術束之高閣。

2009年8月,微軟將原隸屬於aQuantiv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Razorfish出售給廣告巨頭WPP,交易額為5.3億美元。

據悉,aQuantiv原高管多數已從微軟離職,其中包括aQuantiv前CEO布賴恩·麥克安德魯斯。

2011年:85億美元收購Skype

2011年5月10日,微軟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Skype。據悉,交易有助於微軟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並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縮小與谷歌之間的差距。該並購交易打破了Skype在2010年8月公布的IPO計劃,Skype當時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稱,正試圖將免費的PC-to-PC用戶轉變為付費用戶。

如今,據Skype推出已有十多年,而在微軟收購Skype的這一段歲月里,微信、WhatsApp、Line等新興應用快速崛起,早已掩蓋了Skype當初的輝煌。

2013年: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

2013年9月,微軟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而到2014年7月,微軟CEO納德拉就宣布大規模裁員1.8萬人,對象集中在隨收購諾基亞設備而來的2.5萬名員工。

在不久之前的5月,微軟宣布以3.5億美元價格將諾基亞功能手機相關業務出售給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芬蘭公司HMD Global。

此外,微軟還將轉讓絕大部分諾基亞功能手機資產,包括品牌、軟件和服務、客服網絡和其他資產、客戶合同及關鍵供貨協議,預計2016年下半年完成,需獲監管批準和滿足其他成交條件。

據悉,富智康將獲得微軟移動越南事業部門,該部門主要是微軟設在越南河內的制造工廠。一旦這項交易完成,約4500名員工將可能轉入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或HMD Global。

曾經的全球手機老大諾基亞,滑落到如今3.5億美元遭甩賣的命運,即便以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時的價格計算,其手機業務的價值也縮水將近95%,令人唏噓不已。

2014年:25億美元收購瑞典遊戲開發商Mojang

2014年9月15日,微軟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我的世界》(Minecraft)遊戲開發商Mojang公司。

微軟表示,Mojang將繼續向iOS、Android、PlayStation以及Xbox和PC開發遊戲,將開始把Minecraft的會話場景引入到Xbox平臺,並使這一收購幫助其實現遊戲領域內的多樣化投資。

在公司被微軟收購的過程中,Mojang創始人Markus Persson、Carl Manneh以及Jakbok Porser紛紛選擇離開公司。Mojang方面曾表示,在出售給微軟後,公司未來暫無具體計劃,但預計將照常營業。

微軟Xbox業務負責人菲爾·斯賓塞(Phil Spencer)曾經表示將繼續推出《Minecraft》,並繼續對喜愛它的所有社區用戶開放,致力於這一遊戲的成長和發展。

然而業內人士確認為,斥巨資收購一款熱門遊戲對微軟來說意義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TechCrunch2014年9月的報道指出,《Minecraft》給微軟帶來的協同效應不會很大。這款遊戲已經推出了Xbox版本,但跨平臺發展策略使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除非微軟將這款遊戲從其他平臺下架,否則《Minecraft》也將給蘋果和谷歌帶來不錯的收入。或許,Xbox平臺上的增強版將帶來一些額外收入,但這也可能進一步割裂這款遊戲的內部社區。

沒有人會為了一款特殊版本的《Minecraft》而放棄其他應用,以及Android手機和iPhone,轉而使用Windows Phone手機。如果微軟在收購時存有這樣的目的,那麽很明顯無法實現。因為年輕用戶並不喜歡使用Windows Ph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02

40億巨資跌停板吸貨萬科 沒有第三個跌停板了?

正當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萬科A(000002.SZ)將會有第三個跌停板之際,7月5日下午,在萬科第二個跌停板上面,就已經有幾十億的資金吸貨,疑似主要股東自救。

從2:45開始就有大單不斷在跌停板買入萬科,14:46和收盤前一刻的成交都在10億元左右;全天萬科成交39.39億元,換手率2.05%,不過全天跌停板並未打開;隨後萬科H股也向上拉升近2%。

周一(7月4日)首日複牌一字跌停,截至收盤跌停板上依然有777.7萬手賣單;不過到7月5日收盤就只有507.62萬手。

深圳一位資深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此看來第三個跌停板不會有了,7月6日萬科可望有很高的成交額和換手率;不過就算萬科明天反彈,投資者也不必急於抄底,5日的吸貨可能只是資金低位吸貨,不防耐心等待萬科股價穩定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37

他們為什麽願花巨資海外求醫

最大癌癥負擔國正在同時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與挑戰。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中國現階段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其中惡性腫瘤發病率全國35歲至39歲年齡段為87.07例/10萬,40歲至44歲年齡段幾乎翻番,達到154.53例/10萬;50歲以上人群發病占全部發病的80%以上,60歲以上癌癥發病率超過1%,80歲達到高峰。

而另一組來自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則更加意味深長:中國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為30.9%,美國為66%——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是癌癥治療和效果評測的核心數據,中美在癌癥患者懸殊一倍多的生存率背後,是正在迅速興起的海外醫療市場。

“最後一搏”:到國外去

“我覺得值了。”從休斯敦回到貴陽,陳揚(化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2015年10月開始,陳揚的兒子在一次摔倒後,左腿上部出現明顯疼痛、跛行,在當地醫院無法得出明確診斷後,陳揚帶著兒子來到了北京——“奔著全國最好的骨科醫院,找知名專家。”她說。

盡管之前聽說過很多關於北京大醫院難掛號的“故事”,可當她站在這家著名醫院的門診廳里,眼前人山人海的場景和早已被掛空的專家號,人也瞬間蒙了。

然而,自600塊從“號販子”手里掛到專家號開始,患者家屬的陳揚很快發現,自己和很多重癥患者的家人一樣,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和擔憂——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化驗、檢查,甚至做了上萬塊一次的PET-CT後,幾家大醫院對兒子複雜的病情結論並不一致,手術方案也大相徑庭。

走投無路的時候,陳揚選擇了出國看病。

“過程遠比想象中要簡單得多,在美國休斯敦最好的腫瘤醫院首次就診就和醫護交談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接下的一周就是各種檢查,還見了一位骨肉瘤專科醫生,又是一次很詳細的詢問與檢查。這樣詳細的身體檢查,對細節的詢問與關註,在國內是從未見過的。”陳揚回憶說。

而整個診治過程中,最讓這對母子印象深刻的,除了醫生對病情詳細的詢問和關註,還有作為治療團隊的不同科室之間醫生的合作。

“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的那些專業術語,可是我知道不同科室的醫生都在一起開會研究我兒子的病情,篩選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讓我很放心。”陳揚說。

幾周後,醫生通知陳揚,她兒子的腿部病變最終確診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屬於良性病變,目前不需要手術,可以回去觀察,除非覺得腿部疼痛影響了生活,才考慮手術,這個消息讓這家人終於如釋重負。

和陳揚一樣,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家庭開始選擇出國看病。來自海外就醫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數字顯示,目前海外就醫的患者平均花費為10萬~15萬美元,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出國看病模式,已經從國內財富階層走入中等收入家庭——以美國的哈佛醫學院教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為例,2012年該醫院接收的中國病患約為40例,到2013年增加到約100例,隨後以平均年增速25%遞增。

“海外醫療的主要病癥中癌癥占80%,心臟病占10%,神經系統疾病占10%,原來癌癥中晚期病人較多,在中國沒辦法(繼續治療)才去國外,現在早期病人也越來越多。”盛諾一家醫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強告訴記者,有67%的中國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臨床醫學正在向“精準醫療”的方向發展,一個患者往往由多個學科的醫生共同診治,在這種理念下他們相信,“沒有任何兩個肺癌病人的治療方案是相同的”。

爭當“受試者”:海外就醫的“誘惑”

“對很大一部分重癥患者來說,出國看病最大的意義就是,他們可以用到國內還沒有上市的‘救命’藥。”蔡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大量的癌癥患者到美國選擇了新的治療方案,因為我們最新的藥品是美國2011年上市的,美國2012年、2013年……一直到2016年的藥,我們都沒有。”

實際上,中國醫生基於國內上市的藥品而給患者制定的治療方案並沒有錯誤,只是藥物不夠先進。在新藥研發落後的情況下,中國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正在進行的有大約1600個臨床試驗項目,我們的研究經費大約是15億美元,這也是全美最大的研究基金;因為有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等臨床科研機構,我們除了做基礎的科研,還會著重一些創新性的科研,而且將創新性科研帶到臨床護理中,使病人第一時間使用上更好的藥物。”美國聯盟醫療體系(PHS)國際部總裁兼CEOGilbertH·Mudg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花費依然巨大,但這和大多數人想象中價格不菲的美國頂級醫院治療之間確實存在差距——“比起一個醫療專家小組充分會診病情,單次問診一小時,去美國治療沒那麽貴,至少沒想象的那麽貴。”蔡強認為。

由於註冊審評關口限制,中國目前使用的藥物基本比國外落後8~10年已經是一個坊間公開的數據。

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全球共有201149項臨床試驗登記註冊,其中有48.53%在美國進行,在中國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僅占9.75%。

中國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2015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雖然約120名藥審中心工作人員,完成了2015年9601件審評任務,但仍然有1.7萬件積壓。

以中國女性最高發的乳腺癌為例,根據全球最大的乳腺癌公益組織SusanG.Komen報道,美國有15%乳腺癌轉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

另外,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2003年~2005年的570名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做了長達100個月的隨訪,其中有16%的患者經治療後均檢測不到癌癥(NED),這些晚期癌癥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竟然高達102個月(8.5年時間)。

除了診斷等治療方面的原因,藥物因素也成為其中一個主要動因——美國上市了多個乳腺癌靶向藥,中國患者只能望洋興嘆;美國還通過20個臨床試驗證實了OncotypeDX檢測的有效性,該技術可以量化患者複發風險,免除不必要的化療,使治療更加精細化,而這一技術還尚未在中國使用。

“醫學麥加”的中國“基地”

但這些顯然並不足夠。

由於大多數患者是在國內多家醫院治療後轉為海外醫療方式的,原本已經虛弱的身體在系列的檢查甚至放化療之後已經無法承受遠程飛行,隨著迅速擴大的海外就醫需求,“半徑”更短、更貼近市場的診療方式開始出現。

本月,美國梅奧診所宣布,將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正式落地中國香港。

“2012年到2013年的兩年中,梅奧(診所)的中國患者數字已經增長了兩倍,2014年下半年已經接近200人——此前,我們每年接診的來自中國的病人只有二三十人。”梅奧方面在回複《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梅奧診所,被譽為全球醫學的“麥加”和“最好的醫院”——在包括多種癌癥等治療領域內,梅奧醫生的最終診斷也被公認為全球醫療診斷的“最高法院”。

“全球醫學麥加”的梅奧和麥迪舜在香港的再生醫學治療中心

“到梅奧去”——在過去幾年間,這家全球最知名的醫院開始接受越來越多的亞洲面孔,然而,對重癥患者而言,在見到醫生前,首先面臨的是長途飛行的身體考驗和高昂的成本。

事實上,縮短海外就醫半徑的需求此前就已經被關註到。

2014年6月,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宣布向中國市場首次推出赴美就醫的癌癥評估服務項目,該項目將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婦女醫院等進行,針對乳腺癌、胃腸癌、食道癌、肺癌和泌尿系統癌癥等中國目前高發癌癥,為中國患者提供癌癥評估和治療服務。

而近日,健康管理機構愛康集團旗下的愛康君安與沃迪康(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愛康君安-沃迪康國際遠程醫療平臺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國際第二診療意見、國際專家遠程會診、赴美就醫綠色通道服務等。

而主推日本市場的國內另一家海外醫療機構厚樸方舟則在近期首次推出針對美國和日本的遠程視頻醫療產品,1周的預約等待可以獲得45分鐘現場咨詢,專家在會診前親自審核中國患者提交的病歷資料,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專業第二診療意見。患者可根據第二診療建議,與國內主診醫生討論實施方案或出國治療。

“海外就醫重病人不便於長途旅行,且成本過高,所以我們做遠程醫療、二次診療,鏈接美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醫生共同完成,而非一定赴梅奧就診。”麥迪舜醫療集團(下稱“麥迪舜”)主席汪曉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

由於中國內地血液禁止出境的禁令,一系列相關檢測無法完成——而位於香港地區的梅奧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梅奧生物醫學實驗室血液檢測服務,克服了這一限制,保障檢測的血液樣本可從香港地區快速安全地運達美國梅奧。

來自梅奧方面的信息顯示,每天有大約2.5萬~3萬份血液樣品通過各航空速遞到梅奧醫學實驗室,並在那里進行相應的檢測,梅奧生物醫學檢驗能夠在健康時檢測出可能患有的疾病,有助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

而更長遠的謀劃正在展開。

作為廣泛投資於再生醫學及幹細胞專利技術領域的麥迪舜,擁有幹細胞GMP生產基地和先進的醫療中心,包括幹細胞治療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癌癥、艾滋病以及針對多種癌癥的免疫細胞療法——而借助此次與梅奧的合作,在國內目前還對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技術態度謹慎的階段,或許可以從梅奧亞洲中心打開一扇新窗口。

相比於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外部幹預方式,幹細胞治療是從本質上祛除疾病,而這一點對於重癥癌癥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目前全球的幹細胞產業迅速發展,據2014年國際細胞治療研討會預測,2020年時的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國內的幹細胞市場同樣增速驚人,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預計今年的產業收入將達到300億元。

盡管出於科學倫理和科學監管考慮,全球各國對於這一科學方向態度謹慎,但這一技術的價值卻日益突顯。

如今,國內首個幹細胞實驗區落戶青島,按照規劃,該項目落戶的先行試驗區將通過3~5年時間建設和發展,形成一個容納3~8家代表性支柱產業公司,2家幹細胞品牌上市企業,數十家產業鏈主體企業和上百家衍生產業鏈服務單位和機構的幹細胞再生醫學試驗區產業網絡——官方開始在幹細胞領域釋放積極的態度和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66

媒體爆料兩可樂巨頭每年花巨資洗白形象 削弱相關法律

據參考消息網報道,西媒稱,一項研究顯示,世界含糖飲料兩大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每年為美國96家在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和抗擊肥胖癥或糖尿病等疾病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提供數百萬美元資金。而肥胖癥和糖尿病等疾病都有可能因攝入高糖而加劇。其目的就是,“改善”自身形象,削弱限制冷飲消費的法律。研究人員表示,接受資助的健康機構其實已經參與到這些公司的營銷計劃中,但對此卻渾然不覺。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制糖業和大型冷飲企業現在的處境和幾十年前的煙草行業一樣。肥胖癥如瘟疫般席卷全世界,而消費含糖飲料已經證實是元兇之一。普通的冷飲每罐含糖40克,遠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攝入量25克。面對不斷增長的冷飲消費量,很多國家都開始征收冷飲稅,還有些國家明令要求在包裝上印上警告,就像香煙的外包裝那樣。

接受資助的機構主要包括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協會。此外還包括美國醫學會、美國紅十字會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等。在受益者當中還有著名的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和佐治亞大學。

報道稱,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僅針對美國境內的機構,因此如果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全世界,接受這兩家企業資助的機構數量可能是現在的數百倍、甚至數千倍。此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

研究顯示,2011年至2014年,可口可樂每年平均花費超過600萬美元用於此類資助活動。而百事可樂的數據則是300萬美元。美國飲料協會每年的花費則是100萬美元。

研究中提到的96家機構當中有83家曾單獨從可口可樂公司手中得到過資助。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可口可樂公開了捐助名單,而百事可樂卻沒有。

在西班牙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今年可口可樂自己公開的名單顯示,包括數所大學在內的數十家機構接受可口可樂的捐助。

西班牙研究人員曾在2013年發表研究指出,大多數接受包括可口可樂在內的食品業公司資助的研究項目都會宣稱,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導致肥胖。研究認為,冷飲業與健康機構之間的這種關系尚不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對這種現象展開研究。

美國飲料協會在獲知《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之後稱:“我們有著支持全國公共機構的悠久傳統。正如研究所言,有些機構的宗旨是改善公共健康,我們為此感到驕傲。”

報道稱,可口可樂方面則表示,報告中提到該公司曾提供資金援助,這麽做的目的是與科研機構展開協作。可口可樂將繼續提供援助。為了確保透明,可口可樂還將公開與這些機構的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42

中信集團收購麥當勞後擬再巨資入股首農

1月9日下午,中信集團發布公告,稱聯合多方聯手拿下麥當勞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的未來20年的餐廳特許經營權,中信資本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在公告中表示:“我們將和現有管理團隊以及包括北京首都農業集團等眾多合作方緊密合作,不斷拓展和改進業務,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張懿宸所說的緊密合作或有更大的計劃。據接近首農的人士透露,中信擬註資入股首農集團控股的首農股份,入股比例約在10%左右,但並未透露具體的進展情況。

在麥當勞競購項目上,首農集團本是中信集團的競爭對手,在參與競爭6家企業中,首農集團也是其中之一。一方面,首農集團本身與麥當勞中國就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首農旗下三元股份擁有麥當勞北京公司50%的股權和廣州三元麥當勞25%的股權。另一方面,首農在產業鏈上擁有多元化的產業優勢,包括雞肉、豬肉、乳品、蔬菜、調味品等完整產業鏈條。

競爭對手緣何變成投資對象?

據上述人士介紹,這是因為雙方在競購過程中的不斷相互了解,中信集團對首農股份的業務體系和構想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雙方在市場、資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互補性。

記者了解到,首農股份是首農集團下屬農業資產管理平臺,首農股份的組建主要源於2012年實施的對長期虧損的禽類業務板塊企業的重組改制,2016年,首農集團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對北京華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都集團”)進行了整體改制,組建了“北京首農股份公司”。首農集團創立“首農股份”是要完成首農集團除乳業和經營性持有物業、保障房開發業務以外全部業務的大整合;以期打造全產業鏈安全食品供應商龍頭企業,並計劃於3-4年內實現涉農主業整體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68

利潤翻番+多元布局成型 恒大巨資回購成內房領漲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176

4月18日,受到外圍股市調整影響,香港恒生指數大跌337點,但中國恒大(03333.hk)卻逆市大漲4%。該公司於當日傍晚公告稱,以8.14億港元回購9536萬股,這也是恒大連續兩個交易日斥巨資回購股票。

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盡管恒大去年銷售達3734億,但市值僅為千億出頭,被資本市場明顯低估,此輪大手筆回購或將刺激股價飆漲,成為價值回歸的催化劑。

接連巨資回購股票

早上9點半,港股在開盤後持續下跌,恒生指數在不足一小時內跌幅超200點,且拋壓不斷,最終收盤跌幅達1.39%。然而中國恒大股價卻始終“高開高走”,最終收報於8.62港元/股,漲幅達4.11%,成為內房板塊領漲股。

接連大手筆回購股票,推動恒大股價逆勢走強。數據顯示,恒大於當日回購9536萬股,占當日總成交1.49億股的64%。此前一個交易日(4月13日),恒大更斥資17.36億回購2.03億股,占當日總成交3.69億股的55%。

“一個股票是否被低估,判斷的標準有很多,但在港股最明顯的特征是回購股票”,上述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大量買入自家股票意味著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明顯低估,這對於提振投資者信心非常重要,且往往會帶動股價觸底反彈,甚至暴漲。

記者註意到,3月初至今,恒大股價累計漲幅超50%,遠超恒生指數同期1.58%的漲幅。但以市值計算,恒大僅為1047億,遠低於中海(2241億)、萬科(1987億)、碧桂園(1449億)等同規模房企,估值被明顯低估。花旗、聯昌國際、農銀國際、中銀國際、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等十多家國內外大型機構近期發布恒大研報,紛紛給予“買入”評級並上調目標價,目標價最高至10港元。

內地資金持續追捧

自2009年上市以來,恒大高速發展勢頭不減,近三年尤為明顯:銷售額從1315億增至3733.7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5%,在龍頭房企中一枝獨秀。但與靚麗業績相對應的是,部分外資機構對恒大的挑剔從來沒停止過,尤其是永續債與多元化擴張是他們看空恒大的最主要原因。

恒大此次大手筆回購,不僅是為了穩定公司股價,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管理層對恒大前景充滿信心。記者了解到,3月28日,在恒大2016年業績說明會上,恒大總裁夏海鈞明確表示,今年上半年將償還50%的永續債,全年將償還三分之二,並計劃於明年還清。

“永續債對於恒大的股東利潤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隨著恒大管理層宣布償還永續債,有望推動利潤大幅上漲。以2016年年報為例,歸屬股東利潤為51億,永續債償還後將有近70億轉化成股東利潤,這意味著今年歸屬於恒大股東的利潤有望實現140%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恒大的多元化布局漸入佳境。在2月初恒大的年度會議上,許家印宣布恒大已完成“房地產業”向“房地產+服務業”的轉型,未來將專註於地產、金融、文化旅遊、健康四大產業,不再嘗試投資新的業務領域。

克爾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朱一鳴向記者表示,恒大所布局的新產業均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像國內旅遊總收入已達3.9萬億元,預計將維持較快增長,健康服務業預計2030年總規模將達16萬億。恒大的新產業均圍繞國內1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而開展,為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提供保證。

“恒大此前被資本市場低估,主要是由於境外機構對國內房地產前景與多元化擴張存在不同理解”,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隨著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未來將有更多內地資金進入港股市場,在龍頭效應帶動下,恒大有望受到內地資金持續追捧,市值迎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65

百億元巨資收購頻現!王石走了,萬科“變”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4/1128052.html

萬科7月1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其余公司對普洛斯公司股份每股3.38新加坡元的報價,共同參與普洛斯公司潛在的私有化。萬科今日下午開市起停牌,因重大事件未公布。

▲萬科晚間公告

萬科A亦發布公告稱,為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有關規定,經申請,公司A股股票自2017年7月14日13:00起停牌,停牌時間預計不超過2個交易日。公司債券(簡稱:15萬科01;代碼:112285)正常交易。

790億“組團”收購物流地產巨頭普洛斯

記者查閱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公司官網發現,由厚樸、高瓴資本、中銀集團、萬科集團和普洛斯管理層組成的中國財團以3.38新加坡元/股的價格進行收購,估值約為160億新元(約790億元人民幣)。在交易完成後,普洛斯將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這筆交易最晚將於2018年4月14日之前完成。

在持股比例方面,厚樸投資占股21.3%、萬科集團占股21.4%、高瓴資本占股21.2%、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層占股21.2%。中國財團116億美元(160億新幣)成功收購普洛斯。收購價每股按3.38新幣計,停牌前普洛斯每股2.7新幣。中國財團包括五方面:厚樸投資占股21.3%、萬科集團占股21.4%、高瓴資本占股21.2%、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占股15%、普洛斯管理層占股21.2%。此前盛傳的平安集團並未參與本次交易。

萬科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郁亮表示,此次交易如完成,將是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的重要舉措,有助於萬科在物流地產領域完善布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為社會持續創造真實價值。同時,萬科和普洛斯兩家優秀企業的聯盟建立,將有望在全球範圍內打造全新的商業發展模式,通過發揮雙方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的優勢,未來可在地產、物流、商業消費以及資產管理等領域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從而建立起圍繞客戶和城市的生態系統。

551億元大手筆收購廣信資產

7月7日,萬科企業在港交所公告稱,在公開拍賣中成功投得廣東國際信托若幹資產後,買方以及擔保人於7月4日就收購事項與賣方訂立資產轉讓協議,據此,賣方同意收購及賣方同意出售該等資產,對價為人民幣551億元。

據悉,本次交易標的的核心資產為位於廣州市核心區域16宗可開發土地,該等土地的剩余權益可開發計容積率建築面積約預計為211萬平方米(以最終的規劃為準),其中主要位於荔灣區、越秀區,周邊基礎設施及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優越。

據了解,萬科如此大金額的收購,尚屬首次。

而就在5月6日晚間,萬科發布公告顯示,深圳地鐵集團受讓恒大及其下屬企業所持有的約15.53億股萬科A股股份,已按約定完成全部交易款項的支付及股份過戶的登記辦理。萬科強調,股份過戶完成後,地鐵集團直接持有32.43億股萬科A股股份,占萬科總股本的29.38%,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王石之後,萬科走向何方?

王石過去曾公開表示,“不囤地,不捂盤,不拿地王”是萬科的長期經營原則。這邊王石才剛剛作別,步入深鐵時代的萬科似乎變了風格。

萬科2016年度股東大會,王石正式告別了他一手締造和執掌數十載的萬科,同日,萬科投票選舉產生了新一屆董事會。根據當天下午舉行的萬科股東大會選舉投票結果,郁亮、林茂德、肖民、陳賢軍、孫盛典、王文金和張旭當選為萬科第十八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康典、劉姝威、吳嘉寧和李強當選為萬科第十八屆董事會獨立董事。同日,萬科新一屆董事會宣布聘請萬科創始人王石為萬科董事會名譽主席,選舉郁亮為董事會主席、同時聘任郁亮為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林茂德為董事會副主席。

在股東大會上,在談及為何不參選新一屆董事會時,王石表示:“應該說我辭去總經理職務的時候,我就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當這一天真正到來時我是懷著喜悅的心情。我曾經說過,我的成功就是萬科不再需要我的時候,今天我非常欣慰的看到,即使在我離開之後,萬科仍然能夠健康的發展。我要特別的感恩這個時代,感謝萬科的團隊,感謝我們的業主、合作夥伴和中小股東。”王石說,退休是一個半月之前就做好的決定,個人期權如何行使,將聽管理團隊的。至於下一步將從事什麽,目前還沒想好。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股權之爭的風波解決以後,萬科確實是需要發力的,這樣就會帶來很多新的投資機會。”比如通過當前的土地並購能夠直接擴大可銷售規模等,嚴躍進說,這也說明萬科後續開始轉入並購等模式,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節約稅費成本。

嚴躍進表示,此次項目並購本身並不是很特殊的戰略模式,但如此大金額的收購還是比較罕見。“這體現了萬科步入郁亮時代後,對於企業擴張的模式會有很多新的舉措,也體現了對於當前地產領域的新思考”。

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再次大手筆收購地產資產,王石之後萬科走向何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