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暑期檔電影墜落:過目就忘,票房上億就哦米拖佛了!

“大盤不佳啊”“遇冷啦”“希望影視的下滑只是‘俯臥撐’的一個階段,但如果本身就是虛胖體質,還做各種誇張動作、還縱欲,就真撐不起來了”……影業公司老總們最近在朋友圈里紛紛感嘆。

原因很簡單,今年4月以來,電影市場持續遇冷,備受關註的暑期檔更是“不給面子”。藝恩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7月全國票房總量為38億元,與去年7月的55億元總票房相比差距明顯。

冷清的電影院

至於背後的原因,有說是“票房去泡沫”、有說“票補造成”,但六家知名影業公司主要負責人給第一財經記者的答案是,當無良的偷票房以及票補依舊存在時,電影遇冷的根本原因還是熱錢瘋狂炒作的結果,“電影不是股票不是樓花,不是炒出來的,懷孕需要280天,電影也一樣,急不得。這里,我們呼籲電影人,拿出工匠精神,做質量好的項目,資本市場不要太急。”

暑期檔票房5年來首跌

“今年暑期檔票房是近5年來第一次出現下跌,我們很意外。”一家已參與投資了17部電影、累計創造票房上百億的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28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暑期檔泛指每年的6~8月,主要觀眾為4~24歲的學生。“暑期檔以前在國內一直被認為是票房淡季,直到2004年7月16日,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一舉拿下1.5億元票房,這才使暑期檔開始受到重視。”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表示,“2009年夏天,內地電影市場第一次有了暑期檔,在13周的時間里,創造出了16.5億元的票房。”。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09~2014年的暑期檔票房靠前的電影,幾乎都被號召力很強的好萊塢電影占據。比如,2011年7月21日上映的《變形金剛3》是第一部在暑期檔突破十億元票房的電影;2014年,《變形金剛4》將這個門檻提高到19億元。不過,2015年的《捉妖記》完成了一次超越,上映63天累計獲得票房24.38億元,刷新和創造了200余項票房新紀錄。

“加上《大聖歸來》等影片,去年123天的暑期檔創造了156億元票房,上映超過120部電影,觀影人次達4億。5~8月的票房輕松超越了2011年內地全年的票房總和。這也讓我們對今年的暑期檔充滿著期待。”上述電影業務總監表示。

若按照2014年、2015年暑期檔的增速,今年的暑期檔創造的總票房應該在250億元,這也是今年近90部電影紮堆廝殺暑期檔的重要原因。

遺憾的是,除了《寒戰2》、《大魚海棠》等幾部電影票房還過得去,大多數電影想上億都難,大體量影片的井噴期只有7天,許多影片成為“一日遊”,而去年暑期檔有19部電影輕松過億。第一財經記者算了一筆賬,若按照目前國內通用的票房分賬規則,扣除5%的電影專項資金和3.3%營業稅,制片方分成一般占總票房40%,安樂影業去年主投資的3.5億元的暑期檔冠軍《捉妖記》最終令出品方至少獲得了5億元的收益;今年的《寒戰2》的投資若在5000萬~7000萬之間,票房達到6億元,出品方的總收益約為8000萬元。

《寒戰2》劇照

“今年直觀的感受是錢更難賺了。”《寒戰2》的制片方和主要發行方安樂影業總經理張晗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也感慨:“如果《大魚海棠》去年上映,我覺得還是能達到10億元的,但是今年能這樣其實也很不容易了。”

《大魚海棠》劇照

瘋狂資本才是罪魁禍首?

“今年的華語電影質量不如去年,上半年的虛假票房等現象也引起了反感效應。”這是業界對目前電影市場“疲軟”的普遍總結,浙江一家影業公司的品牌總監一語中的,“空間無法換取時間,電影市場殘酷,並不是有錢人都能玩大電影,100億以上的除外。”

其實,對於暑期檔電影票房不佳的背後原因目前有兩種說法較為普遍。

一是“票房去泡沫”。緣由是因《葉問3》“幽靈票房”事件使得主管部門對“偷瞞票房”行為進行打擊。

二是“票補”少了。所謂票補,就是BAT三大互聯網巨頭的在線票務市場“價格戰”,這使得線下銷售幾十元的電影票一上線就只要9.9元了。2015年的電影總票房中,線上票房貢獻了70%。但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如此低價的“票補”實際所占銷售比例並不高,幾千萬左右。

那麽,刨除“偷漏瞞報、幽靈場”的“票房泡沫”及“票補損失”,暑期檔的票房應該是多少?

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去年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沒有進行過統計,但對中國電影產業鏈上的“毒瘤”現象進行過摸底,“偷瞞報票房”占比不及總票房10%,而“幽靈場”所創造出的票房應該也不會超過這一比例。

若按上述比例計算,今年業績預測的250億元暑期檔票房去掉泡沫及票補費用,應該在200億元左右。然而,截至7月26日,7月全國票房僅為38億元,剩下一個多月的票房能超過150億嗎?

“說票房不高主要原因是沒有票補了,我覺得這種觀點非常可笑。從來沒有一部影片是靠票補成就的,也從來沒有一部影片因為沒有票補就完全被觀眾拋棄了。今年部分影片仍然有大量的票補,票價甚至賣出白菜價,但仍然賣得不好,說明什麽問題?是因為你拍的是一部爛片。”一家知名的影業公司負責人表示。

“今年至少有上千部影片殺進市場,這背後就是幾百億的投資,但上半年過去了,大家記得幾部國產影片、幾家公司的名字?”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表示。

有趣的現象是,影業公司在金融創新領域十分活躍,這就不能不提到《葉問3》。業界認為,如果從“創新”的角度說,《葉問3》的玩法就是快鹿集團通過旗下數十家關聯的金融平臺和影視平臺形成複雜的投融資模式,並想通過“票房換股價”而獲得巨大收益,分拆開就是 “提前預售票房收益權的《港囧》+金融產品的《美人魚》+《泰囧》的光線傳媒股價漲停”三合一而已,但“幽靈票房”讓施建祥所構建的電影金融產品引發了系列震動。

事實上,今年仍有不少影視公司在嘗試創新。以暑期檔為例,有四部被預期不錯的影片均被保底發行,加上其他諸多保底項目,業界預計今年暑期檔保底發行涉及資本金在20億元以上。

“我不看好保底發行,這個是非理性的行為,往往在保底發行中出現破壞市場規則的行為。” 上述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表示。

現實是,雖然有《美人魚》16億元保底取得33億元票房的成功案例,但也有《太平輪》8億元保底僅得6億元票房、《葉問3》10億元保底只獲8億元票房及3億元保底的《夢想合夥人》只收到8000萬元票房等失敗案例。

《美人魚》劇照

在上述業務總監看來,正常的保底發行如果意在票房,本身並無問題,最怕是熱錢在找渠道炒作,“保底發行如果報出明顯虛高的價格,可能就是別的目的了。”

資本市場也在為票房去泡沫

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各色影視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也是各顯神通。數據顯示,除了華誼、中影、上影等老牌公司外,還有76家影視公司在新三板上了市,其中的八成公司在2015年實現了盈利,其中35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在1倍以上。

但細看大多數影業公司,多有明星股東的保駕護航,所謂盈利更多是因為部分公司2014年盈利基數本身就比較低。

7月中旬,深圳證券交易所結合當前市場熱點及其發展變化,對《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上市公司從事廣播電影電視業務》做出第二次修訂。針對高額票房收入與公司實際可確認營業收入差異、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具體合作,以及明星證券化等事項做出進一步明確的信息披露要求。

“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發展迅速,高額票房作品越來越多,影視作品票房對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上市公司與制片人、導演、演員在業務、股權等方面的合作方式不斷創新,明星證券化成為市場熱點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合作及業績對賭事項對上市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細節都是投資者關註的重點事項。”文娛產業天使投資人周凱旋表示。

業內人士均表示,有針對性地細化影視類公司信息披露監管,有助於遏制影視類概念炒作,刺破高估值、高市盈率泡沫,有利於市場的價值引導和價值發現;同時也有利於促使行業內公司專註於自身主營發展,使市場回歸良性競爭,讓真正的優質公司獲得更好發展。

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數據平臺新元文智的數據顯示,2016年已過半年,但我國文化產業股權融資規模逐月下降。6月份,融資案例有79起,較5月份略有增長,但除去其中3起未披露金額的案例,融資規模創下了年度新低,僅有55.16億元。

“目前電影市場給大家的教訓未必是壞事,可以讓大家頭腦清醒一下,擠出泡沫,踏踏實實把電影質量做好。”上述互聯網巨頭旗下影業公司電影業務部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