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十年後還會有電影院嗎?同一部電影,你用六十分鐘看完,我看卻用了三個小時,有可能嗎?你可以坐在沙發上就進入電影場景並且和“身邊”的湯姆克魯斯或者安妮海瑟薇互動嗎?我們真的“回不到從前”嗎?

所有這些問題之所以成了問題,是因為兩個字母:VR。

全名叫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

如果說未來五到十年有什麽東西能夠像Uber顛覆全球出租車行業一樣顛覆全球娛樂產業,那就是VR這個東西。

VR電影到底是何種體驗?

以上是易凱資本CEO王冉的論調。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VR為什麽可以如此強悍,我覺得那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在感知上幾近逃離物理時空的束縛,從四維世界進入到‘四維乘二’的世界。“王冉如是說到。

不妨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你蜷縮在客廳的沙發上,用手機選好了想看的電影,戴上VR眼鏡,然後你就進入了一個現代的虛擬IMAX影廳。這是你自己的包場,你可以邀請遠在另一個城市的好友和你一起觀影,他(她)就坐在你的旁邊,你們可以一邊看一邊語音聊天,不用擔心吵到別人,不用被不講公德接電話的人打擾,周圍沒有韭菜盒子的氣味,也沒有後排一會兒踹你椅背一腳的小朋友。

---電影開始,你可以選擇繼續在虛擬IMAX廳觀看,也可以選擇進入電影場景。如果你選擇進入場景,湯姆漢克斯或者安妮海瑟薇可能就在你身邊,甚至還有可能向你點頭致意。一只螢火蟲飛來,你可以用手指與它互動。你可能像坐滑翔傘一樣飛過一片森林,可能在槍林彈雨中左躲右閃,也可能在海底與大白鯊擦肩而過。你可能站在一個岔路口,選擇向哪里走將決定你看到的故事。你也可能置身於一個古堡中,這個時候你推門走進這個房間會看到有一個女神在泡泡浴,而你走進另一個房間就會成為一起血腥兇殺案的目擊者;你甚至還可以看到與你一起遠程看電影的好友走進的是哪個房間...看完VR電影看2D就如同在視頻網站上看漫畫連載,再看3D感覺就像隔著睡袋做愛。

---VR的應用絕不僅僅局限在電影這一個領域。未來你戴上眼鏡,可以立刻出現在TFBOYS演唱會、《中國好聲音》、或者世界杯決賽的現場。你在鋼筋水泥的寫字樓里坐在文件如山的辦公桌前已經連續工作了20個小時,想打個盹,為什麽不讓自己一秒鐘就躺在大溪地的海邊。你有200斤重還有心臟病,你同樣可以“登上”珠穆朗瑪的峰頂。你想和李娜學網球,她隨時可以在你身邊示範動作。你想去感受一下Angelababy的衣帽間,或許只需微信支付10元就可以實現。夜深人靜你想和遠在地球另一半的閨蜜通個電話,撥完號碼,你就坐到了她的對面,此刻她可能正穿著比基尼曬著日光浴。哪里發生重大新聞事件,你都可以瞬間成為新聞的現場目擊者,新聞不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經歷”和“體驗”的。

---還有更煽情的場景:若幹年後,當父母不再,你戴上眼鏡,馬上就可以回到從前,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其樂融融,吃著老的飯,談著老的天,他們從未走遠。只有當你摘下眼鏡,才會發現眼角有兩行淚水潸然而下。

人類歷史上的第九種藝術

“VR 電影可能並不只是一個類似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或者從 2D 到 3D 這樣一個技術意義上的進步;它更大的可能是一個藝術種類的躍進,就像當初繪畫轉變為雕塑,或者攝影轉變為電影這樣的躍進。”

這是VR行業資深從業者臺伯河的一席話。

在他的思考中,VR電影將突破電影的疆域,成為繼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建築、電影後的“第九種藝術”。

如果我們用緯度來衡量人類發展以來的所有藝術形式,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藝術每每在緯度上有所增加,或者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必然誕生一個新的藝術門類。

自從人類從洪荒時代走來,產生語言,藝術便應運而生。

人們將環境與遭遇口口相傳,便有了神話傳說。有了文字,把語言記錄下來,口頭藝術便多了空間屬性,這就有了一維的藝術——文學。在文學的基礎上添加聲音的起伏,有了開始和結束的時間維度,這就誕生了音樂的藝術。而從繪畫到雕塑,是二維到三維的更叠;攝影到電影,靜止的影像開始運動,多了時間維度。

而VR電影,是在傳統的電影中增加了空間維度,二維變三維,於是,整個內容的生產完全不一樣了。

譬如,故事怎麽講,劇本怎麽寫?傳統的2D、3D電影,無論結構如何跳躍,都是線性的,每個人看同一部電影在第20分30秒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情節和場景。VR電影完全打破了這種線性。觀眾自己決定他將跟著誰走進哪個房間,是先看墻後面還是先看樹上面,在十字路口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同樣一部電影,一個人看完可能只需要20分鐘,另一個人看完卻可能用了一個小時。

此外,一部電影里需不需要多個平行發生的故事?這些平行發生的故事如何交互連接?你如何引導觀眾看有故事的這個方向而不是沒故事的那個方向,用聲音、道具還是用光?我們到底要給觀眾多大的選擇權,在選擇與效率、自主與預設之間如何平衡?如果觀眾就是不聽你的引導你要不要強行把他拉回來?能否讓觀眾不僅在電影場景中選擇自己去哪里看什麽,還能在故事里扮演自己選擇的角色,並據此推進他所看到的故事進程?最重要的,如何確保VR電影仍然能夠講出好的打動人心的故事而不會讓技術喧賓奪主?場景切換和聲音切換怎麽處理?

在聲音方面,如何確保聲音跟著目光走,讓電影的聲效變得更加“聰明”?譬如,你置身於電影中一個喧囂的夜場,這個時候你看舞臺,聽到的就是舞臺上的演唱;看周圍的人,聽到的就是他們的喧囂;看卡座里的人,能聽到他們扯著嗓子的對話;男主角出去接電話,你看他的背影,就能聽到他在電話里磁性的聲音。

再譬如,導演、攝像如何藏身?360度場景如何剪輯?在傳統的2D和3D電影中,這從來不是一個問題。一旦進入VR電影,這個問題立即凸顯。總不能讓觀眾正沈浸在男神女神的激情纏綿或者殺手出現的深度恐怖中忽然一回頭就看見導演攝像場工拿著對講吆五喝六旁邊還有一車盒飯。

還譬如,如何有分寸、有節制地進行感官刺激。你看傳統電影的時候,情節再恐怖,你一看周圍的觀眾或者窗外的車水馬龍,立刻就可以得到舒緩。但在VR電影時代,你就在場景里,如果你眼前的衣櫥里忽然倒下具屍體或者身邊猛然躥出只面目猙獰的怪獸,心臟不好的就未必是一句“嚇死寶寶了”就可以輕易平複的了,弄不好會出人命。因此,如何在調動感官情愫和尊重生理極限之間保持平衡,將會是是電影人的新課題,在確立全球規範之前也一定會引起一波波的爭議。

紛湧而至的VR電影

既然這些新課題都沒有現成答案,那麽即使是華誼光線博納華策這樣的影視巨頭也沒有可以依賴的現成資源。

無論在好萊塢還是在中國,影視巨頭的市場格局已經塵埃落定,但VR又把人們拉回到同一起跑線--因為,全世界,到今天,還沒有人,拍過VR大電影,並成功。在VR發展的初期,每個人都是斯皮爾伯格。

目前內容發展的領先者主要集中在美國。

Oculus已經於今年1月成立了一家專註於VR內容的公司Oculus Story Studio(奧酷拉思故事工作室),並從Pixar(皮克斯)這樣的動畫航母挖了一批頂尖人才。今年7月份這家公司首映了一部VR動畫短電影“Henry”(《亨利》)的預告片。

在這部預告片里,Henry是一個刺猬,他在生日那一天邀請一幫朋友來給他慶生。朋友們都知道他見面喜歡擁抱,但因為他渾身是刺,大家都心有余悸,因此紛紛找借口推脫...作為觀眾,你你可以隨意走動,當你走近Henry的時候,他會看著你並和你打招呼,仿佛你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

在Oculus Story Studio另一部VR短片“Lost”(《迷失》)里,只有當觀眾把目光投向一個特定的方向或者物體,電影情節才會繼續,這樣的電影有點像電影、遊戲和圖文小說的混合體。“Henry”和“Lost”的完整版以及其它幾部工作室制作的VR短電影將會和Oculus Rift同步推出。

無獨有偶。迪斯尼九月份剛剛宣布戰略投資了Jaunt,這幾乎可以被認定是他們進入VR領域的重要宣言。

華納影業為電影“Into the Storm”(《不懼風暴》)制作了可以在VR眼睛上觀看的預告片。

獅門影業也為其電影“Insurgent?C Shatter Reality”(《分歧者》)制作了一部四分鐘的制作場景體驗片。

二十一世紀福克斯的VR部門福克斯創新實驗室將2014年奧斯卡參選影片“Wild”(《荒野》)的片段做成了VR,還將為即將登上銀幕的大片“The Martian”(《火星救援》)制作一部獨立的VR預告片。

三星最近聘請了“The Walking Dead”《行屍走肉》的制作人David Alpert來制作一個VR系列劇。

頂級好萊塢制作人Mark Romanek、Robert Stromberg以及《星際迷航3》的導演Justin Lin也已經開始投入VR電影的制作。

電影之外,VR也開始握手電視。獨立VR短片制作公司Vrse.works為全美老牌綜藝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星期六直播秀》制作了了一期40周年VR版特別節目。從電視節目制作公司44 Blue分拆出來的Ovrture即將開始制作兩部VR真人秀,一部是關於監獄生活,一部關於夜間急診--你可以零距離進入監獄重犯的生活,也可以看到車禍中遭受重創的人在你身邊得到救治。今年七月被HTC戰略投資了的VR社區和制作平臺WEVR最近在HTC的Vive眼鏡上發行了一部叫“TheBlu:Encounter”(《藍色邂逅》)的VR短片,觀眾置身於海底的鯨魚群中,並且可以在一個5米乘5米的區域內自由遊動(走動),領略海底的斑斕。

重於人文關懷的VR紀錄片也開始批量出現。專註於VR新聞紀實的RYOT公司近期制作了多部VR紀錄片,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到敘利亞難民、尼泊爾災民和墨西哥越境者的無望與艱難。Vrse.works也與聯合國合作推出了一部關於埃博拉的VR紀錄片“Waves of Grace"(《慈悲為懷》),由一位利比亞女性、埃博拉幸存者把觀眾帶入到疫情中心區。一位看過這部影片的人評論道“你會覺得埃博拉病毒就在你身邊,那種震撼無與倫比。”“Perspective”(《視角》)是一部VR系列劇,第一集講述一個女大學生參加派對遭遇男生性侵,前半部分是站在感覺“被邀請”的男生視角,後半部分是站在感覺“被侵犯”的女生視角。VR可以讓觀眾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VR電影節也開始粉墨登場。美國一家VR廣告公司Kaleidoscope今年開始舉辦“萬花筒巡回VR電影節”,在8月22日到10月14日這段時間內將登陸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洛杉磯、蒙特利爾、多倫多等十個城市。中國也有公司開始籌備舉辦類似的活動。

當然,在這場革新中,中國也跟緊了腳步。新一代影視公司檸萌影業推出中國電視第一支VR預告片《擇天記》。動畫公司米粒影業推出《三只小豬與神燈》的VR片段。有“中國的Pixar”之稱的追光動畫推出短片電影《再見,表情》;蘭亭數字推出VR電影《活到最後》。

傳統盈利模式即將顛覆

隨著VR電影的推出,電影與遊戲的區格將逐漸模糊,其商業模式也將往遊戲靠攏,四大傳統商業模式將被徹底顛覆。

第一、電影票、貼片、植入廣告的盈利模式將式微,取而代之是可能是買裝備、買道具、買體驗、買會員的思路。

第二、對於電影院來說,大銀幕排排坐的觀影方式將失去意義,電影院的整體設計只能推倒重來,或許它會是“浸入式VR觀影透明空間+衍生品體驗館”的某種組合。

第三、電影衍生品市場將變大。VR電影是衍生品銷售的天堂。這里所說的衍生品絕不僅限於玩具、T恤、飲料這樣的簡單產品,它可以是一件極富設計感的大衣、一款來自米蘭家具展的沙發、一個超級酷炫的數碼產品,也可以是一輛夢幻跑車、一家B格閃耀的餐廳、甚至一個依山傍水的別墅樣板房。這些原本植入在電影里只能當廣告看的“衍生品”忽然間有了生命,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你的面前,把展示變成了一場360度的親密接觸。

第四、視頻網站將取代院線和發行方。視頻網站成為最有機會主宰VR內容的發行平臺。想想看,即便電影院面向VR電影時代進行了改造,完成了升級,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是:對VR電影來說,電影院還是必須嗎?傳統發行公司和電影院線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當帶寬和計算能力都不是問題,一旦眼鏡在觀眾手里,電影在硬件商和內容商手里,連接觀眾和內容還需要什麽?

無非一個是支付,一個是播放平臺。因此,今天領先的視頻網站在VR內容發行方面擁有天然的優勢。如果它們再和在線票務平臺結合起來,取代現有的電影發行公司和院線公司幾乎是必然。

因此,未來VR電影產業鏈條上真正不可或缺的只有硬件商+內容商+播放和支付平臺,其它的都可有可無。而在這樣一個產業鏈條里,那些擁有大量用戶、投得起研發買得起IP、左手有支付工具右手有視頻平臺、既有硬件經驗又有內容資源、影視和遊戲雙劍合一的生態型玩家顯然會占盡優勢。

除此之外,也會有一些專註VR內容發行和播放的平臺破繭而出,試圖以VR為突破口擴挑戰視頻和影視發行行業的既有格局。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手里沒有VR硬件、VR內容和VR發行平臺這三張牌里的至少一張,將很難出現在影響娛樂業產業格局的公式里。

留給未來的問題……

十五年前,當AOL、China.com如日中天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十五年後的世界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同樣,無論我們今天試圖多麽深入地研究VR產業,面對十年、十五年之後的世界我們一定也是井底觀天。

與預測相比,我們有更多的暢想。與答案相比,我們有更多的問題。

三到五年後是否所有的相機和手機都可以拍攝VR?

未來的人們是否會徹底生活在現實和虛擬兩個世界里,擁有多個身份,並在它們之間來回遊走切換?

未來當你和我看同一部VR電影的時候,我們看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未來看電影會更社交還是更孤獨……

迄今為止最全的全球VR電影榜單

《太空入侵》(Invasion!)

導演埃里克·達內爾(Eric Darnell)

《Hunger in Los Angeles》

導演Nonny de la Pe a

《Lost》、《Dear Angelica》、《Bullfighter》、《Henry》

導演Saschka Unseld,團隊Oculus Story Studio

《Sightline: The Chair》

導演Tomas Mariancik

《Gone》

制作方:三星及Skybound Entertainment

《Dew VR Snow》

導演Mountain Dew

《Infiltrator(滲透者)》

制作方:鏡子科技

《Help》

制作方:Google ATAP

《11:57》

導演Henrik Leichsenring和Sofia Gillström

《贊同》(Assent)

導演Oscar Raby

《像鳥一樣》(Birdly)

導演Max Rheiner

《詩篇的進化》(Evolution of Verse)

導演Chiris Milk、視覺效果工作室Digital Domian以及虛擬現實制作公司VRSE

《怪獸狂怒》(Kaiju Fury)

導演Ian Hunter

《視角;第一章:聚會》(Perspective;Chapter 1: The Party)

導演Rose Troche和Morris May

《敘利亞計劃》(Project Syria)

導演Nonny de la Pea

《Inside Impact:East Africa》、《菲力克斯和保羅的VR作品》

導演Félix Lajeunesse和Paul Rapha

《漫漫長路》(Way to Go)

導演Vincent Morisset

《零點》(Zero Point)

導演Danfung Dennis

《攻殼機動隊 新劇場版 Virtual Reality Diver》

制作方:Production I.G公司

《特快專遞》

制作方:阿德曼動畫工作室

《活到最後》

投拍方:蘭亭數字的聯合創始人莊繼順

《再見,表情》

制作方:追光動畫

《R’ha》

導演Kaleb Lechowski

《Lunar》

導演Tyson Wade Johnston

《Immersion》

導演Raphael Rogers

《Detroit 2029》

導演Neil Harvey

《情節機》《節奏炮》《間諜鬥楞仔》

制作方:美國紅巨星公司(Red Giant)

《True Skin》

導演Stephan Zlotescu

註:文章內容參考易凱資本CEO王冉,資深行業人士臺伯河,VR186.com等媒體綜合整理報道。如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