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們為什麽願花巨資海外求醫

最大癌癥負擔國正在同時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與挑戰。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中國現階段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其中惡性腫瘤發病率全國35歲至39歲年齡段為87.07例/10萬,40歲至44歲年齡段幾乎翻番,達到154.53例/10萬;50歲以上人群發病占全部發病的80%以上,60歲以上癌癥發病率超過1%,80歲達到高峰。

而另一組來自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則更加意味深長:中國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為30.9%,美國為66%——癌癥平均五年生存率是癌癥治療和效果評測的核心數據,中美在癌癥患者懸殊一倍多的生存率背後,是正在迅速興起的海外醫療市場。

“最後一搏”:到國外去

“我覺得值了。”從休斯敦回到貴陽,陳揚(化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2015年10月開始,陳揚的兒子在一次摔倒後,左腿上部出現明顯疼痛、跛行,在當地醫院無法得出明確診斷後,陳揚帶著兒子來到了北京——“奔著全國最好的骨科醫院,找知名專家。”她說。

盡管之前聽說過很多關於北京大醫院難掛號的“故事”,可當她站在這家著名醫院的門診廳里,眼前人山人海的場景和早已被掛空的專家號,人也瞬間蒙了。

然而,自600塊從“號販子”手里掛到專家號開始,患者家屬的陳揚很快發現,自己和很多重癥患者的家人一樣,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和擔憂——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化驗、檢查,甚至做了上萬塊一次的PET-CT後,幾家大醫院對兒子複雜的病情結論並不一致,手術方案也大相徑庭。

走投無路的時候,陳揚選擇了出國看病。

“過程遠比想象中要簡單得多,在美國休斯敦最好的腫瘤醫院首次就診就和醫護交談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接下的一周就是各種檢查,還見了一位骨肉瘤專科醫生,又是一次很詳細的詢問與檢查。這樣詳細的身體檢查,對細節的詢問與關註,在國內是從未見過的。”陳揚回憶說。

而整個診治過程中,最讓這對母子印象深刻的,除了醫生對病情詳細的詢問和關註,還有作為治療團隊的不同科室之間醫生的合作。

“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的那些專業術語,可是我知道不同科室的醫生都在一起開會研究我兒子的病情,篩選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讓我很放心。”陳揚說。

幾周後,醫生通知陳揚,她兒子的腿部病變最終確診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屬於良性病變,目前不需要手術,可以回去觀察,除非覺得腿部疼痛影響了生活,才考慮手術,這個消息讓這家人終於如釋重負。

和陳揚一樣,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家庭開始選擇出國看病。來自海外就醫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數字顯示,目前海外就醫的患者平均花費為10萬~15萬美元,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出國看病模式,已經從國內財富階層走入中等收入家庭——以美國的哈佛醫學院教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為例,2012年該醫院接收的中國病患約為40例,到2013年增加到約100例,隨後以平均年增速25%遞增。

“海外醫療的主要病癥中癌癥占80%,心臟病占10%,神經系統疾病占10%,原來癌癥中晚期病人較多,在中國沒辦法(繼續治療)才去國外,現在早期病人也越來越多。”盛諾一家醫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強告訴記者,有67%的中國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臨床醫學正在向“精準醫療”的方向發展,一個患者往往由多個學科的醫生共同診治,在這種理念下他們相信,“沒有任何兩個肺癌病人的治療方案是相同的”。

爭當“受試者”:海外就醫的“誘惑”

“對很大一部分重癥患者來說,出國看病最大的意義就是,他們可以用到國內還沒有上市的‘救命’藥。”蔡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大量的癌癥患者到美國選擇了新的治療方案,因為我們最新的藥品是美國2011年上市的,美國2012年、2013年……一直到2016年的藥,我們都沒有。”

實際上,中國醫生基於國內上市的藥品而給患者制定的治療方案並沒有錯誤,只是藥物不夠先進。在新藥研發落後的情況下,中國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正在進行的有大約1600個臨床試驗項目,我們的研究經費大約是15億美元,這也是全美最大的研究基金;因為有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等臨床科研機構,我們除了做基礎的科研,還會著重一些創新性的科研,而且將創新性科研帶到臨床護理中,使病人第一時間使用上更好的藥物。”美國聯盟醫療體系(PHS)國際部總裁兼CEOGilbertH·Mudg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花費依然巨大,但這和大多數人想象中價格不菲的美國頂級醫院治療之間確實存在差距——“比起一個醫療專家小組充分會診病情,單次問診一小時,去美國治療沒那麽貴,至少沒想象的那麽貴。”蔡強認為。

由於註冊審評關口限制,中國目前使用的藥物基本比國外落後8~10年已經是一個坊間公開的數據。

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全球共有201149項臨床試驗登記註冊,其中有48.53%在美國進行,在中國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僅占9.75%。

中國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2015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雖然約120名藥審中心工作人員,完成了2015年9601件審評任務,但仍然有1.7萬件積壓。

以中國女性最高發的乳腺癌為例,根據全球最大的乳腺癌公益組織SusanG.Komen報道,美國有15%乳腺癌轉移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一些患者可以生存10~20年。

另外,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2003年~2005年的570名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做了長達100個月的隨訪,其中有16%的患者經治療後均檢測不到癌癥(NED),這些晚期癌癥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竟然高達102個月(8.5年時間)。

除了診斷等治療方面的原因,藥物因素也成為其中一個主要動因——美國上市了多個乳腺癌靶向藥,中國患者只能望洋興嘆;美國還通過20個臨床試驗證實了OncotypeDX檢測的有效性,該技術可以量化患者複發風險,免除不必要的化療,使治療更加精細化,而這一技術還尚未在中國使用。

“醫學麥加”的中國“基地”

但這些顯然並不足夠。

由於大多數患者是在國內多家醫院治療後轉為海外醫療方式的,原本已經虛弱的身體在系列的檢查甚至放化療之後已經無法承受遠程飛行,隨著迅速擴大的海外就醫需求,“半徑”更短、更貼近市場的診療方式開始出現。

本月,美國梅奧診所宣布,將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正式落地中國香港。

“2012年到2013年的兩年中,梅奧(診所)的中國患者數字已經增長了兩倍,2014年下半年已經接近200人——此前,我們每年接診的來自中國的病人只有二三十人。”梅奧方面在回複《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梅奧診所,被譽為全球醫學的“麥加”和“最好的醫院”——在包括多種癌癥等治療領域內,梅奧醫生的最終診斷也被公認為全球醫療診斷的“最高法院”。

“全球醫學麥加”的梅奧和麥迪舜在香港的再生醫學治療中心

“到梅奧去”——在過去幾年間,這家全球最知名的醫院開始接受越來越多的亞洲面孔,然而,對重癥患者而言,在見到醫生前,首先面臨的是長途飛行的身體考驗和高昂的成本。

事實上,縮短海外就醫半徑的需求此前就已經被關註到。

2014年6月,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宣布向中國市場首次推出赴美就醫的癌癥評估服務項目,該項目將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婦女醫院等進行,針對乳腺癌、胃腸癌、食道癌、肺癌和泌尿系統癌癥等中國目前高發癌癥,為中國患者提供癌癥評估和治療服務。

而近日,健康管理機構愛康集團旗下的愛康君安與沃迪康(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愛康君安-沃迪康國際遠程醫療平臺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國際第二診療意見、國際專家遠程會診、赴美就醫綠色通道服務等。

而主推日本市場的國內另一家海外醫療機構厚樸方舟則在近期首次推出針對美國和日本的遠程視頻醫療產品,1周的預約等待可以獲得45分鐘現場咨詢,專家在會診前親自審核中國患者提交的病歷資料,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專業第二診療意見。患者可根據第二診療建議,與國內主診醫生討論實施方案或出國治療。

“海外就醫重病人不便於長途旅行,且成本過高,所以我們做遠程醫療、二次診療,鏈接美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醫生共同完成,而非一定赴梅奧就診。”麥迪舜醫療集團(下稱“麥迪舜”)主席汪曉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

由於中國內地血液禁止出境的禁令,一系列相關檢測無法完成——而位於香港地區的梅奧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梅奧生物醫學實驗室血液檢測服務,克服了這一限制,保障檢測的血液樣本可從香港地區快速安全地運達美國梅奧。

來自梅奧方面的信息顯示,每天有大約2.5萬~3萬份血液樣品通過各航空速遞到梅奧醫學實驗室,並在那里進行相應的檢測,梅奧生物醫學檢驗能夠在健康時檢測出可能患有的疾病,有助主動預防疾病的發生。

而更長遠的謀劃正在展開。

作為廣泛投資於再生醫學及幹細胞專利技術領域的麥迪舜,擁有幹細胞GMP生產基地和先進的醫療中心,包括幹細胞治療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癌癥、艾滋病以及針對多種癌癥的免疫細胞療法——而借助此次與梅奧的合作,在國內目前還對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技術態度謹慎的階段,或許可以從梅奧亞洲中心打開一扇新窗口。

相比於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外部幹預方式,幹細胞治療是從本質上祛除疾病,而這一點對於重癥癌癥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目前全球的幹細胞產業迅速發展,據2014年國際細胞治療研討會預測,2020年時的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國內的幹細胞市場同樣增速驚人,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預計今年的產業收入將達到300億元。

盡管出於科學倫理和科學監管考慮,全球各國對於這一科學方向態度謹慎,但這一技術的價值卻日益突顯。

如今,國內首個幹細胞實驗區落戶青島,按照規劃,該項目落戶的先行試驗區將通過3~5年時間建設和發展,形成一個容納3~8家代表性支柱產業公司,2家幹細胞品牌上市企業,數十家產業鏈主體企業和上百家衍生產業鏈服務單位和機構的幹細胞再生醫學試驗區產業網絡——官方開始在幹細胞領域釋放積極的態度和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