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之局何解
1 :
GS(14)@2017-10-08 22:08:11【明報專訊】轉眼間,內地大範圍地連番調控樓市(主要是控制高房價)已歷周年。以北京為例,密集調控一年後,今日房價跟3月份相比確有下降;但跟去年的此時相比,仍然居高不下、遠超百姓購買力。
樓價仍遠超百姓購買力
內地房價大幅攀升,讓人心驚膽戰。去年國慶日的前夜,北京開啟調控樓市大幕,試圖解局。北京市規定,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要不低於35%、即按揭比例不准高於65%,購買第二套住房為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於70%。此後,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及部分房價上漲過快的共計20多個城市密集出台針對房樓市的限購限貸政策。
但這種抑制需求、提高購房成本的調控手段,收效並不顯著。經過短時間的下調後,今年春節前後北京的房價再次猛升。今年3月17日,北京市的調控政策升級,首付款的比例再提高一成。與政府的調控政策相呼應,金融機構在過去的一年裏連續5次提高個人住房貸款利率。
包括北京市在內,據房地產中介統計,今年以來,內地已有超過100個城市發布了各類樓市調控措施約150餘次。今年前9個月,僅北京市就發布了相關房地產政策超過20次,15個核心熱點城市發布調控政策均超過4次。
成交量縮減 樓價跌幅不明顯
迄今,這種遍地開花的調控最大收效在於,成交量跌幅明顯,房價上漲停滯甚至小幅下挫。北京二手房、新建住宅簽約195,590套,同比跌幅達到了38.9%。部分二手房的叫價,略有下降。
但房價上漲停滯不等於房價回歸百姓購買力水準。迄今,無人敢斷言,內地已安然渡過樓市泡沫帶來的困局。
解決今日高房價之困局,或者貨幣貶值也就是通貨膨脹,或者擠破泡沫也就是樓市大跌。無論選擇何者,付出的經濟甚至政治代價都將是巨大的。無論作出哪種選擇,都將是對當局的極大考驗。
但樓市之局不解,勢必養癰為患。高房價產生的財富效應,可以刺激消費甚至令服務業繁榮。但樓市瘋狂式的繁榮,不僅透支百姓購買力,更會侵蝕實體經濟之利潤。即便樓市的最大放貸者——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也要承受巨大風險。
中央需抵住高房價誘惑
內地經濟若被樓市綁架,就會加劇經濟「脫實向虛」、空心化。原先擁有的完備工業體系優勢,就會喪失殆盡。跟發達經濟體相比,服務業在內地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但這不等於內地不再需要農業、採礦、建築、工業等其他業態。
服務業可以養活700多萬港人,但難以想像光靠服務業就可以解決14億內地人的生計。內地回歸實體經濟,方可長治久安。但回歸實體經濟,除了政府減稅降費,更要抵制高房價的誘惑。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71&issue=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