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转贴,不评论,不解释。

 http://finance.qq.com/a/20150622/004666.htm
-------------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 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 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 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 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 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 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 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 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 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 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 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 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 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 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 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 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 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 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 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 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 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 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 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 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 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 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 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 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 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 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 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 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 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 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 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 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 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 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 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 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 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81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4/162748.shtml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YouCoreYouCore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確定能力應用目標、繪制能力樹、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你的能力積累速度和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一般人。

本文系YouCore(ID:YouCor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世民。

醬紫君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在今天這個時代,專註變的越來越難了,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誘惑裹挾著前進。在發展自己能力上同樣如是,看到這個知識不錯,學習學習;看到那個講座挺好,聽一聽……這種應激式學習、盲目分散精力,很容易將自己的能力發展成一片雜亂的草叢。

今天與你分享的這篇文章,便給你提了一個醒。你在讀完後,也可以參與文末的互動,有機會獲得醬紫君送出的一份驚喜哦。

一、

我太太有位大學同學,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請原諒我使用了3個非常,因為不如此的話實在無法表達出她努力的程度)。

念大學的時候就考了兩個本科學位,一是法律,一是經濟,還是兩個不同學校的。其代價就是在學校里多呆了一年,所以我太太畢業後基本就不了解她的情況了。但2013年微信朋友圈逐步火起來之後,這位同學的動態就開始夾雜在太太跟我分享的八卦中了。

“我那個同學又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了!”

“我那個同學這周六又去參加口才培訓了,周日還要去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證培訓。她怎麽還那麽愛學習呢?”

“我那個同學今天又去聽一個什麽臺灣法師的課了,還分享了一篇南懷瑾的文章。”

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位學霸每個周末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

不過最近一次我太太又跟我八卦她同學考了什麽人力資源師認證時,我脫口問了一句: “你同學在公司是不是連個小部門的經理都不是啊?”

她楞了一下,想了一會跟我說:“哎,你這麽一說,還真是。她今年8月有發一個朋友圈,說手下管的兩個大學畢業生,多麽多麽地不愛學習,她挺恨鐵不成鋼的。如果只管兩個大學畢業生的話,應該沒到部門經理級別吧。你是怎麽知道的呢?”

“因為她能力樹沒形成,基本沒構建出自己的能力…”

“怎麽會?”沒等我說完,太太就打斷了我“她考了很多證,有會計證、有人力資源師證、有證券從業資格證,有心理咨詢師證;又經常聽很多公開課,口才啊、演講啊、創業啊等等,很多能力啊。”

“這不是能力樹,是能力草叢吧。”不知為何,當時我腦海里冒出了下面這張雜草叢生的圖片。

2

為何這麽想呢,因為她同一時間段里學習的東西沒有一根應用的主線,感覺就是亂草叢,到處都有一點,但沒有方向或趨勢。看似學了很多東西,實際上作用有限,這也是我判斷她職位不高的原因。

二、放任能力長成草叢的危害

能力樹首先有個主幹——這個主幹是能力應用的方向或領域,通常是某個職位或角色——因此後續所有的能力積累和應用都是圍繞這個主幹延展出來的。而能力草叢不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因此沒有一個共同方向或領域,導致能力的積累是盲目且零散的。

沒有了應用導向,知識學習和技能打造就變得隨機,看到別人學什麽就跟著學什麽。特別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叢就越雜亂,成為典型的“萬金油”或“書呆子”。不以應用為導向的能力草叢其實對你的整體能力幾乎是無益的,它會導致:

第一:個人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心理學對能力的定義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或技能若不能用於在實際中完成目標或任務,則意味著其無法被轉化為能力。因此,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方向與實際應用所需方向偏離的話,個人能力積累的速度就會放緩,方向偏離過大的話對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甚至會毫無幫助。

《莊子·列禦寇》中有一個典故“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意思是說有個叫朱泙漫的人,耗巨資跟著支離益學習殺龍的技術,整整花了三年學成,但卻沒有龍可以給他殺。

不以應用為導向而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就是現代的“屠龍術”,對能力積累無益,徒費時間精力!能力草叢中的絕大多數能力都是通過應激式學習(考證或應付某個突發工作)積累的,與個人整體能力應用方向偏差很大,因此對個人能力積累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就像我太太的同學,做著會計工作,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認證”,但在工作中卻全無用武之地,考取的這些證對她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3

第二: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如考一個認證或通過一門考試)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把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接受和記憶。

與淺層學習相對應的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的研究最早是由兩位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提出來的,1976 年他們做了一項研究:讓學生閱讀一份學術方面的文章,並告訴學生讀過之後會有一個關於這個內容的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策略是試圖去理解整個文章的思想,領會學術內涵,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深度學習。另一種策略是記住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實,他們所關註的是接下來的測驗會問到文章中的哪些內容,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淺層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本意是指學習認知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程度。

能力樹中的能力是以應用為導向有序積累的,不僅被融入到了原有的能力結構中,而且會不斷在實踐應用中提升。而能力草叢中的能力卻是應激式無序積累的,不但無法與原有能力形成一個整體,也沒有應用環境去檢驗和提升,其結果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初級層次上。

像我太太同學這樣雖然好學,但一大堆初級認證距離觸及事物的本質相距很遠,同時因為不是以應用導向去學習的,也就沒有實踐環境將這些初級知識往更高階段發展,這種淺層學習即使重複1萬遍,也是很難發展出精深能力的。

第三:能力分散,無法形成整體應用

人類社會的初期,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內部只存在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自然分工,沒有社會分工。但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現代分工越來越細,這也意味著現代人的能力也越來越分散,每個現代人至少都掌握幾十到幾百種能力。如果不能將各種能力以應用導向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話,這些能力就是一盤散沙,能發揮的價值就很小很小。

職場中有一種“萬金油”式的人士,意思是掌握的能力很多,基本啥都能幹一點。但是職場“萬金油”的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成長為總經理或獨擋一面的地方大員;另一種是停留在打雜的小職員上。同為“萬金油”,他們的區別就在於:

1. 總經理型“萬金油”的能力是相關聯的(一棵樹),能綜合在一起為某項任務或目標啟用。

2.打雜型“萬金油”的能力是分散無序的(一根根草),只能單個點單個點的啟用,無法綜合在一起應用。

能力樹因為以應用為導向,因此能夠將各種能力綜合成主幹、樹枝、葉子,形成了一個應用整體;而能力草叢因為缺失同一方向,各種能力之間缺乏關聯的紐帶,自然也就無法被整合起來統一應用。

還是舉我太太同學的例子,如果她是CFO(首席財務官)或以CFO為目標,那麽學習的證券、人力資源、心理學、演講等知識和技能都是有用的,可惜的是她以考證為導向,而非CFO的能力應用為導向,導致即使學的是一樣的知識,CFO能將這些知識整合為一顆能力樹發揮出整體價值,而她的各種初級認證卻只能是一根根雜草,無法對她的會計工作產生幫助。

三、能力樹到底長啥樣?

現在我們都知道不能放任自己的能力長成一片草叢,而應該是長成一棵樹了。那麽能力樹到底長啥樣呢?

能力樹主要有兩類共3種主要的呈現形式:

一:經(gu)典(ban)樣式

(1)邏輯樹狀

4_meitu_1

(2)金字塔狀

5

二:直(you)觀(qu)樣式

一棵樹

6_meitu_4

四、如何應用能力樹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挺簡單,跟我三步走、能力樹輕松有!

第一步:首先得有個應用目標

能力樹首先要有樹幹,樹幹就是回答能力樹用來做什麽的。做一個流浪街頭的畫家與坐在高檔寫字樓的證券師,這兩者能力樹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有人可能會暫時止步於這第一個問題:關鍵就是我不知道該做啥啊。若是如此,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挑你目前能想到的最喜歡的工作就行了。至於為什麽,有興趣可以翻查下我的知乎回答“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

第二步:畫出個人的能力樹

樹幹(應用目標)有了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將這個應用目標所需的能力按樹枝和葉子的形式組織起來。

我以管理咨詢顧問(這是個相當萬金油的行業,80%的職業都可借鑒下這個職業的能力樹)為例,演示下畫能力樹的過程。

1.首先將能力分為4類,即從能力樹的樹幹上分出4個枝杈

7_meitu_2

2.分解每個樹枝和樹葉

微信圖片_20170424092030_meitu_5

以上這顆能力樹,大家可以主要借鑒兩點:

1.一級分類分為核心素質、通用能力、專業技能和各類知識。覆蓋全面,從而不再犯重知識、輕技能、忽視通用能力和核心素質的錯誤。

2.核心素質和通用能力下的明細分類,相對完整,而且識別出了最基本的素質和能力。

第三步: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

繪制能力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應用為導向整合各種能力,以及可以按圖索驥地學習技能和知識以主動積累能力。因此,在畫出能力樹後,我們還需要整理出一張表格,核對自身各種能力的掌握情況,以及後續提能的優先排序和計劃。

微信圖片_20170424092037_meitu_6

如果有條件將這張表格貼在醒目的地方,每天能提醒自己就更好了。或者像我一樣,將它轉換成OneNote筆記體系。

好了,通過簡單三步:確定能力應用目標、繪制能力樹、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你的能力積累速度和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一般人。

五、總結語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麽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但卻成長得沒有別人快呢”,其中一個根結就在於你是有方向地整體性積累和應用能力從而長成了一顆能力樹呢,還是應激式地學習、盲目分散地將能力長成了一片草。

不以應用為導向的能力草叢其實對你的整體能力是無益的,它會導致你:

1. 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2. 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3. 能力分散,無法形成整體應用

因此我們在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應用目標,進而以此目標為導向繪制個人能力樹,再基於能力樹明確學習的優先順序和計劃。

能力專註學習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