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融資】物流小秘:真相在此 1000萬美元融資無水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30/149452.html
黑馬說:3月25日,物流小秘宣布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由華創資本領投,IDG資本跟投。
事後,黑馬哥接到用戶反饋,數額可能有水分。關於這些,CEO魏亮本人也有所耳聞。於是,我們約了一個天氣晴好的上午,把這事兒原原本本地聊了一遍。
為還原真實語境,以下為魏亮口述:
口述| 魏亮 整理 本刊記者 王方
沒有融資造假 坦率面對媒體
本來今天上午我要開會,討論運營政策的調整,但現在必須要回應下了。
我聽到了一些說法,說融資是虛報,沒有1000萬美元,是400萬或是600萬美元,一共估值1200萬美元。怎麽可能?我得出讓多少股權?資本不會占大股,不然是他幹還是我幹?
我引述下投資人的說法。投資結束後,內部防火墻非常嚴,只有幾個人能看到協議:投資方董事、物流小秘董事(不超過2人)、基金律師、審計,其余都不可信。
我保證,1000萬美元融資是真實無水分的。
去年,我還聽到一些不好的言論,一些競爭對手要起訴我,說我惡性競爭,派員工臥底、拖欠員工工資,太冤枉我了。
首先,行業里人員流動是正常的,這個我承認。如果非得說我派出臥底,那至少得去個最得力的幹將,不可能被發現,也不可能被辭退,如果想幹這種事兒,最後又幹得跟小癟三一樣,那太傻了。
我們攻擊力沒那麽強,非得說攻擊力的話,我們很懂用戶。
6個月地推6個城市 8萬用戶真實
我是卡行天下供應鏈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出來創業時,董事長翟國良很不理解:前四年的苦吃完了,已經有300-400號人(目前1000人),菜鳥公司剛投資B輪,錢和資源也有了。
我回答,自己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創業機會。之前每到一個地方建物流園,要派下面的兄弟去掃街,每到一個城市,就得做一件特別討厭的事情:找專線。
百度上是找不到的,我就買當地的物流雜誌。比如說北京線,從北京到廣州有60多條,要篩選出來,重點挑5家談,談完選一家進來。用的是最落後的方式。接下來,我們還要掃車。把每輛車的信息記得特詳細,比如這種車有幾輛,聯系方式是什麽。
這幾年,移動互聯網在垂直領域特別熱,哪些行業會熱,判斷基於兩個:
1、資源是否足夠碎片。按照交通部給的數據,全國500-600萬小微物流企業,2000多萬輛卡車。
2、信息是否足夠對稱。公開數據顯示,行業每年的信息支出就是600億元,就是你通過我介紹活,我收一點信息費。此外,還有50%的車輛空駛率。
物流行業鏈條很長,源頭是客戶,要發貨。他們找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貨貸)來承接,再往下是專線,做點到點運輸,到目的地後,再找社會上的送貨車。
我覺得創業機會來了,如果我不做,一年後別人肯定會來做。
2014年4月,我從卡行天下出來,成立了物流小秘,產品在8月份上線。之後大部分精力花費地推上,6個月掃完6個城市:8月北京,9月濟南,臨沂,11月天津、鄭州,12月烏魯木齊。一起下來,獲得了8萬個用戶,全是掃來的,里面包含小微物流企業、貨代、司機。
這些都是真實數字,同行有上線就來幾十萬用戶的,坦白說我不信,我有經驗。不論他說做了多少,開了幾個城市,配了幾個人,都不會差太遠。
我有標配:1+1+9,1個城市經理,1個城市主管,9個BD(業務)。人太多會紮堆,跑不出量來,拿不到提升業績,人少了速度達不到。這是一類城市的標配,如此下來,一個月能掃3000位用戶,算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外界有誤解 我們不只做車貨匹配
“車貨匹配”這個詞特別不好,容易誤導,有人也定位我是幹這個的。
首先它只說了車和貨。我上文提到的鏈條,三方物流去了哪里?專線去了哪里?廠家需要墊資、項目運作、風險轉嫁、甚至回扣,這些需要三方物流和專線去完成,不可能直接都發整車進行運輸。匹配這個詞也不好,它把撮合的作用無限放大了。後者只是其中一環:用戶下單,後臺根據一套算法,匹配合適的車輛,形成一個交易。
但這還沒完,之後會有很多在途的監控和預警,比如接到客戶投訴,你的車到哪了,怎麽還沒有來。
另外,從下單到預約、成交,再到目的地、評價,這個鏈條完了還差個支付。專線公司有貨,讓這個司機拉到目的地後,直接轉錢過去,就跟滴滴打車一樣。其實專線公司也缺錢,我們就提供資金支持,給專線公司授信,代付司機運費。
華創資本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投了不少項目,如銅板街、同盾等等。我選擇他們是有理由的。
現在還流行一種做法,搭建一張智能服務網,做一個開放系統,讓小微物流公司都能變成德邦,用上德邦的系統。這種理解是對的,但過程會很艱難。
首先角色要幹凈,大的物流公司自己做不了。以德邦為例,他本身是物流公司,其它物流公司不會接你的系統。
其次,系統的定制程度化很高,每家都不同。在卡行天下時,公司就自主開發了一套適合專線公司的運輸管理系統,剛來北京時,有30-40家專線要入駐卡行園區,並且卡行提供他們資源。但一說到能不能換成卡行系統時,好多家就是換不了,因為需要改變他們已有習慣並且要進行很多的定制化開發。
我還是那句話,不管是哪種模式,誰能夠做到用戶心坎里,誰就能成功,大家都有一個策略,這是好事。創業氛圍很重要,對用戶有價值的企業不可能被別人說死,被口水淹死。物流行業需要大家共同去教育,現在談競爭,時機還太早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