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普羅米修斯製造懸念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300
有這樣一部科幻電影,它的市場推廣跨越虛擬和現實:三段精心策劃發佈的病毒視頻,其中還成功拉來TED合作;在《華爾街日報》登整版廣告,上頭除了 一行網址什麼也沒有;在巴黎已經廢棄了73年的聖馬丁地鐵站裡搭起巨大的實體佈景,讓乘客在Facebook上瘋狂轉發。從頭到尾,影片名字都匿而不宣。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是《普羅米修斯》。


  其實從一部「科幻大片」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有些「先天不足」。除了被稱為「異形之父」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之外,演員陣容都沒有星光熠熠到足以讓人們爭相走入影院。「沒有風靡世界的明星角色助陣,影片就必須在營銷方面表現得更加精明。」《福布斯》 雜誌這樣評論道。


  Simon Pont確實是這樣一個擅長精打細算的人,他知道該怎樣講好這個故事。Pont是Vizeum的首席戰略官,這家公司每年幫助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在全球發行30多部影片。《普羅米修斯》正是其中之一,全部營銷方案都經由他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來。


  一般而言,Pont將電影營銷分為三段:影片上映前、映中、映後。而文章開頭提到的所有市場營銷活動都屬於映前階段。


  第一階段有兩個關鍵詞:製造懸念、引發興趣。「在這一階段,你要讓消費者『知道』關於這部電影的一切,同時又不能直接告訴他們。」Pont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觀眾坐在黑暗的影院座位上、面對大銀幕發出連聲驚嘆,那時候才知道『一切』。」


  這聽起來實在太玄乎了。不過只要看看在電影上映前他們都做了什麼就不太難懂了。


  2012年2月28日,TED大會官方網站發佈了一段視頻,內容是虛構人物Peter Weyland在2023年的一場TED演講,主題為「我將改變世界」。演講中提到,Peter Weyland設計的機器人將無限接近人類,還提到了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的神話故事。這已經是關於影片本身最直接的暗示了。


  這個看似無厘頭的劇情實際上暗藏玄機。如果你看過《異形》系列,Weyland公司和它的創始人Peter Weyland是邪惡勢力的代表─你會回憶起《異形》系列影片一些經典劇情。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出現在TED大會官方網站上,以和其他TED視頻毫無區別 的方式在做營銷。


  Pont認為讓Weyland登上TED演講台的創意堪稱是整個《普羅米修斯》營銷大戲的最大亮點。「這是編劇戴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想要的效果:模糊故事的邊界,讓科幻同現實找到結合點。」這則視頻由電影導演和編劇原班人馬製作,另外兩段病毒視頻也是如此。


  這也是TED第一次同其他公司合作進行品牌推廣。「不過我覺得他們沒有理由說『不』,因為這幾乎是一個再完美不過的雙贏。《普羅米修斯》因此獲得了學術界的關注和好評,而TED也帶上了好萊塢的光環,並且讓更廣泛的受眾知道。」Pont說。


  此時距離6月《普羅米修斯》在北美上映還有4個月的時間。類似《普羅米修斯》這樣的年度重點大片,Pont所在的Vizeum公司同二十世紀福克斯會在影片上映前9至12個月就開始討論相關營銷計劃。


  接下來的4個月,Pont的「排片表」也已經是滿滿噹噹的了。


  3月17日,《普羅米修斯》的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等亮相WonderCon動漫展。所有參加展覽的觀眾都會拿到一張Weyland公司的名片,上 面印有網址和電話,撥打電話後你會收到一條短信和一段病毒視頻。這段視頻看起來就像是Weyland公司為自己生產的「大衛」第8代機器人打的廣告,介紹 功能和原理。而機器人「大衛」正是法斯賓德在電影中的角色。


  隨後,《華爾街日報》上也出現了「大衛8」的正版廣告和一個名叫「普羅米修斯計劃」的網址。同時「大衛8」開通了Twitter賬號,可以直接解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隨著首映日期的接近,視頻內容也越來越關乎影片本身。


  上映前三週,第三段病毒視頻在Facebook普羅米修斯官方帳號上發佈,標題為《Weyland公司資料》,內容是影片女主角伊麗莎白·肖博士打給 Peter Weyland的一段視頻電話,為她的太空之旅籌款。同時,片方租下了法國巴黎廢棄73年的聖馬丁地鐵站,佈置成片中場景的樣子。不少地鐵乘客拍攝了大量 的照片和視頻上傳到社交網站。


  這三段病毒視頻的內容以倒敘的方式放出,本身就像一個「前傳」。《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發生在2089年,而Peter Weyland在2023年登上了TED演講,發明出了「大衛8」機器人,而最後一則視頻交代了這次計劃的起因。所有這些視頻短片都不涉及電影中的任何一 個畫面,卻從一開始就環環相扣地引導人們一步步去探索這個「普羅米修斯」計劃到底是什麼。至於「哪個主角死了」這樣重大的情節,更是堅決不能透露。


  關於這部影片營銷中最具爭議的部分大概是它從一開始就試圖利用「異形前傳」這個標籤獲取關注度,儘管這部電影本身的情節同異形的相關性非常有限。在 Pont看來,「前傳」並非「標題黨」,而是一種有遠見的品牌策略。「如果一部電影已經以系列的方式存在很長時間,也在市場中建立起了正面的口碑和品牌認 知,那麼就應該用一種比較長久的計划去運作。」


  但巧妙的是,Vizeum並沒有讓這部電影止步於「異形前傳」這個標籤,而是用接二連三的病毒視頻和大膽的廣告創意不斷製造更多看點。「《普羅米修 斯》的營銷計劃同電影劇情本身一樣野心勃勃,目的是要成為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真正的大片,一件2012年度不可忽略的大事,一個真正的 文化事件。因此我們所有的營銷策略都非常大膽。」Pont說。


  為了讓這部電影成為一場大事件,在英國,《普羅米修斯》乾脆買下了Channel 4某節目的整個廣告時段播放特別製作的長達3分半的預告片。通常,一般電影預告片只有30秒左右。當然,這個片段在4月29日全球首發之前,已經在 Twitter、Google、Facebook以及媒體和廣播電台預熱一輪了。


  這並不只是一個「長電視廣告」而已。這是一個實時社交媒體的營銷活動。電視台在進「廣告」之前會提醒觀眾可以在觀看的同時在Twitter上就相關話 題進行討論。在「廣告」結束之後,主持人則會播報這些討論內容。這讓Channel 4成為全球首個直播Twitter的電視台。同時,影片相關的討論也在全英國電視觀眾面前進行了一次大曝光。


  結果非同凡響。這期節目超過了以往平均收視率的30%,達到240萬。在Twitter上,相關話題獲得了上萬條推文,並且80%的人認為《普羅米修 斯》就是「適合自己口味的電影」。進一步的跟蹤數據表明,66%的人打算要看這部片子,這一數字媲美《阿凡達》。這部影片同樣由Vizeum公司負責市場 推廣。連Twitter CEO迪克·科斯特洛都聲稱《普羅米修斯》是「Twitter上有史以來最棒的創意活動」。


  相比「病毒營銷」,Pont更願意把這一整套野心勃勃的營銷方案叫作「跨媒介敘事」。這是MIT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他的著作《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中提出的概念,指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來創造進入一個故事的觸點。這是一套建立在互聯網改變人們接受信息習慣的基礎上的理論,與之相對的則 是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比如從「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直到「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經典的結構。


  而在數字時代,人們已經沒法集中注意力把故事從開頭看到結尾了。「如今沒有人會坐等你的下一個廣告發佈了。人們每天都被海量的商業廣告轟炸,每一個都 在爭奪他們的注意力。人們習慣於忽略或者重新編輯你的信息,然後繼續自己的日常生活。」Pont說。因此,在數字時代,更有效的傳播方式是,你拋出一些碎 片化的信息,這些信息代表一個故事的不同維度,然後用戶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描繪出整個故事。因此,你會在巴黎某個地鐵站裡、TED網站上、 Twitter上以及《華爾街日報》上分別看到關於《普羅米修斯》的不同信息,這些足夠引發你對這部電影的興趣和想像了。


  Pont最近寫了一本名叫《The Better Mousetrap》的新書,這種把電影營銷分為前中後三段的模型被稱為「領結模型」─《普羅米修斯》的營銷正是這個模型的最好詮釋。


  在《普羅米修斯》結尾,有一行網址,登陸之後你會看到一段Peter Weyland在TED演講之前的新視頻片段和一本書。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名句:「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


  這些都讓《普羅米修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因為這部電影本身探討的正是「我從何處來」這樣的哲學命題,而這句精心選擇的話也的確引發後續的思考和探討。


  有意思的是,在採訪的開頭和結尾,Pont都引用了他最近看到的有關互聯網創始人Tim Berners-Lee的話。Berners-Lee近日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互聯網既是一個技術發明,也是一個社會發明,這是一個存在於作者和 讀者之間的貓和老鼠式遊戲,正是這個讓互聯網運轉起來。


  「我認為他所說的作者就是一切內容的生產者,包括製片人,讀者就是一切消費者,當然也包括電影觀眾。這正是一切營銷行為的本源,就是一場貓鼠遊戲。」Pont說。


  (本刊記者姚芳沁,實習記者郭蘇妍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