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阻撓大內密探金沙與中央拗手瓜內幕

2010-9-23  NM






金沙賭場是最早殺入澳門的外資賭場,其拉斯維加斯的經營作風,甚得中港賭客喜愛。

但○四年開業至今,金沙集團只在初時與中央分享了短暫的蜜運期,很快卻跌入冷戰狀態,到今日甚至互不妥協連番暗鬥。

金沙老闆艾德森,首先破壞當初承諾,在新加坡申請賭牌,繼而視賭場為自己領土,阻撓中方派密探入賭場搜集貪官資料;之後更在政治上搞小動作,企圖資助自己人參選澳門立法會議員。

連番動作激怒中央,中央首先在○八年收緊自由行政策,加上年尾遭逢金融海嘯,金沙集團幾乎被一鋪打殘。

近日中央進一步在批地政策上多番阻撓,意圖坐大其他賭場以圍剿威尼斯人度假村,目的只有一個,逐漸陰乾金沙集團。

擁有金沙和威尼斯人賭場的金沙集團,近期在澳門陷入苦戰,同時要面對來自其他賭場和中方壓力的雙面夾擊。

其中最使金沙頭痛的是,集團本已投資一億多美元發展的路氹金光大道地皮,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澳博突然向外宣稱,對金沙這塊地皮有濃厚興趣,並已經向澳門政府提出申請。

原來金沙至今仍未正式擁有該塊土地權,只憑往日與政府口頭商議,以為自己可任意發展,殊不知中方與金沙近年關係惡劣,以前的「商議」自然要推倒重新再想過。

旁邊賭場獲批擴建

「中方呢幾年好唔妥金沙集團,對佢哋不單止冇咗以前優惠政策,例如○四年特快批准其開新賭場,而且其他方面仲諸多干預,慢慢想陰乾金沙。」一名賭場廳主透露,賭業早已聞到雙方暗戰的火藥味。

這邊廂路氹可擴建的地皮被人「橫刀奪愛」,金沙集團主席艾德森(Sheldon Adelson)之前在○六年高調宣布,打算花二十億在橫琴興建度假村的計劃,最後與中方的商討也同樣不了了之,該計劃最近正式胎死腹中。中央去年八月十 四日通過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當中沒有半句提過金沙的度假村。

另邊廂,在威尼斯人旁邊經營的新濠天地(何猷龍佔三成多股權),上週卻突然出招,宣稱獲澳門政府開綠燈,容許新濠天地增加建築面積三成,並以「超筍價」二點五億補地價。雖然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質疑政府為何賤價批地,但澳門政府卻一於少理。

地皮行將被奪,門口競爭者又被力撐越搞越大,分明是針對在此經營的威尼斯人賭場。

外資賭場以夷制夷

金沙處處受制,相反另一美資賭業集團MGM卻獲中方上賓式招待。自從MGM於三月放棄其在美國新澤西的賭場業務後,中方旋即打開歡迎之門,MGM的行政總 裁穆倫(Jim Murren)在五月時受邀到訪北京,並獲得主管經濟的副總理王岐山高規格接見,據知中方有意向外展示在澳門賭業「以夷制夷」的策略。

金沙集團被厚此薄彼,全因其老細艾德森而起。一名賭場廳主透露,中方曾一度大力支持艾德森,但金沙賭場的成功,造就艾不可一世,連中央也不放在眼內。

「○三年沙士後,中央急切想發展澳門經濟,所以先批金沙,作為首間外資賭場在澳門開幕,金沙開幕後人頭湧湧,更刺激了澳門整個賭業。」該廳主表示。艾德森持有其上市公司拉 斯維加斯金沙集團七成股份,這位博彩業大亨以往的身家本來在全球富豪排行榜排名榜尾,至二○○七年卻成功以二千一百七十億港元的身家名列「福布斯美國 400富豪榜」第三,他曾誇下海口,個人財富遲早會超越蓋茨與巴菲特。身家地位不同後,艾更變得不可一世,他認為自己是新澳門的支柱,更大口氣地向其他人 表示,其他賭場根本跟他無得比。

偷步去新加坡搞賭場

自視過高的艾德森於是點起與中方交惡的第一個導火線,便是自行在新加坡申請賭牌。

「係人都知,外資來澳門搞賭場,大家初期口頭協議就係唔可以去其他亞洲地方包括新加坡開賭場;點知艾德森一個屈尾十,走去新加坡搞賭場,完全當中方冇 到。」該廳主指出,曾有中方官員向他們表示,對艾這種出爾反爾的作風,相當惱火。此後,艾德森更得到新加坡政府支持,將濱海灣金沙賭場的賭桌由六百張增至 一千張。

新加坡之舉觸怒中央,艾的威尼斯人度假村再成為第二火頭。澳門賭場,向來是中國貪官和洗黑錢天堂。據知中國每年有超過六千億境外賭博資金流走,故此中央一 向重視國內官員和國企老闆來澳門賭錢情況。「其實澳門喺回歸之前,已經常有中國情報人員來澳門收集官員資料,回歸之後,由於大陸人落嚟澳門容易,所以中方 更加關注這些官員在賭場出入的資料。」

包庇貪官激怒中央

據知,中央反貪人員會進入各賭場,要求提取國內官員或國企人員入住酒店的資料,並會要求提取賭場內的電視監察系統資料,以便查看有沒有目標官員出沒。對於中方這種要求,其他賭場向來採取合作態度。

事實上,自從澳門賭權開放以來,五年時間內,單是廣東省內官員境外賭博的案件就多達二千二百多宗,虧空款項由數億甚至十幾億不等,當中最轟動的有二○○七年揭發佛山郵政支局局長何麗瓊於三年內在澳門欠下巨債,結果挪用十二億六千多萬人民幣公款,成為典型「官賭」案例。

賭場成了中方反貪的其中一個要塞,但威尼斯人度假村自○七年八月開幕後,艾德森就擺出強硬姿態,不單不允許中方提取官員入住酒店資料,甚至阻撓中方反貪人 員入場調查,監察錄影片段更是休想得到。「嗰時啲大陸賭客已經傳聞,去金沙或者威尼斯人賭最安全,因為中方攞唔到料,甚至查唔出有冇出入賭場。」該廳主表 示,威尼斯人這種姿態,明剃中央眼眉。

收緊自由行

中方就此事派人提出多番交涉,但艾德森自視過大,不但不放中方在眼內,甚至公開指責賭王何鴻燊「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擺出一副他在澳門獨大的姿態。

眼見艾德森把賭場視作自己領土,而貪官也肆無忌憚地前往他旗下賭場豪賭,境外賭博使資金源源不斷流出,中方只好使出撒手鐧,即改變○三年以來的自由行政 策,以圖在客源方面「鍊死」日漸壯大的金沙。當時,其他賭場也成為了雙方暗戰的犧牲品,整個澳門賭業一時間被冷水照頭淋。

○八年初開始,中央不斷收緊澳門自由行政策,由以往的「一月兩簽」,先改成「一月一簽」,最後又收緊成「兩月一簽」,其後所有公務和商務護照申請也收緊,更在全國下令,凡是國家幹部或者國企要員,前往澳門都要先獲上級批准。

重鎚打擊下,效果即時立竿見影,金沙集團當時剛開的四季酒店和賭場便變得生不逢時,開幕後的入住率低至三成,由開幕至同年九月底,賭場已錄得三千多萬港元虧損。

受拖累下,金沙集團自然大受影響,○八年業績開始見紅,集團由○七年度首季賺九千多萬美元,出乎意料倒退虧損一千多萬美元。其中澳門金沙娛樂場○八年首季總收入更急挫兩成三。

繼續出招玩對抗

面對形勢逆轉,艾德森仍不願向中方低頭,一意孤行地繼續採取抗爭策略,甚至打算把在內華達州經營賭場那套全搬過來澳門,即同時利用政治手段。

「艾德森在美國經營嘅策略,向來都會同州議員打好關係,以圖利用州議員的政治影響力,變成自己和政府談判嘅籌碼。艾德森想將呢套移植來澳門,私下找過幾個 澳門立法會議員拉關係,甚至打算資助人出來參選立法會議員,點知佢一牽涉到政治,就更加激嬲中央。」艾德森一名離職的員工向本刊透露。

陷入破產邊緣

屋漏兼逢夜雨,面對中央打擊,金沙正不斷裁員和減賭枱之際,不久金融海嘯又驟然而至,整個集團被擊得潰不成軍,集團負債纍纍之餘,路氹的度假村發展計劃亦變成爛尾,艾德森東籌西借仍不得要領。

○八年尾,金沙可謂陷入絕境,其美國母公司的股價,由最高位一百四十四點六五美元,狂瀉至一點四二美元,整個集團陷入財困,直至○九年九月,總流動負債仍高達一百五十九億,市場一度盛傳金沙集團將面臨破產,賭王何鴻燊亦落井下石,笑言金沙驕兵必敗之餘,更要求政府收回金沙土地重新招標。

猶幸金融海嘯來得快也去得快,中央亦為保澳門整個賭業,亦於去年逐步放鬆澳門自由行政策。人流帶來資金,澳門賭業極速恢復元氣,而金沙集團也從中受惠,集 團盈利有改善,並同時於去年底,以金沙(中國)名義在本港上市,共集資一百九十四億,可以繼續擴張其在金光大道的工程。

關係破裂加深敵視

一場大劫過去,艾德森手下多番建議他和中央重修舊好,但固執的他卻仍堅持己見,並屢屢撤換公司管 理層。「艾德森唔會聽人意見,佢○六年已經炒了開國功臣麥輝霆(Frank McFadden),到今年四月又炒Stephen John Weaver,七月又再炒翟國成(Steven Craig Jacobs),行政總裁和執行董事好似走馬燈籠咁樣。」艾德森一名離職的手下透露,公司內部最不咬弦的原因,是有高層認為在中國地頭「搵食」,就應該與中央好好合作,唯獨艾德森卻不受這一套。

猶太裔的艾德森政治背景也很複雜,他和太太以往一直是美國前總統布殊的最重要政治捐款者之一。他不但支持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也積極推動美國的以色列政 策,甚至反對讓巴勒斯坦人建國。艾德森一直以自己的猶太裔背景感到自豪,希望能夠在以色列打造另一個拉斯維加斯,他曾表示「中國其實不是我們的主要市場, 我們主攻的市場,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

艾曾揚言澳門只是他的踏腳石,進軍全亞洲,最後在自己的祖國以色列開賭場才是他最終目的,因此對於中國,他繼續採取不妥協態度,中央自然對他顧忌三分,連番出手夾擊金沙,金沙集團的前景,在澳門可謂十分暗淡。

艾德森出身窮

澳門金沙老闆艾德森是一個傳奇人物,○七年《福布斯》公布美國四百大富豪排名榜,艾德森以近二千二百億港元身家,位列第三位。至○八年《福布斯》選出的 「美國廿五位富豪大輸家」排行榜,他卻位列榜首,因其金沙集團的股價,在○八年初已下跌九成五,而艾德森的財富便蒸發約一千八百多億港元。

經歷大起大跌,但一向以打不死見稱的艾德森,卻不見得從此一蹶不振,其緣由可能來自他的出身有關。

一九三四年,艾德森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一個貧民區的猶太移民家庭,父親是的士司機,母親替人縫衣服,艾孩童時已在街角賣報紙來幫補家計,至十二歲時還向叔叔 借錢頂下報紙檔來經營,當起小老闆來。之後,艾德森的人生仍然充滿傳奇,曾經投資股票市場,差點血本無歸,踏足地產市場,又碰到一鼻子灰。

直至八○年,由他一手創辦的COMDEX電腦科技展覽會,奠定了他事業上成功的基礎,九五年,他還將整盤展覽生意賣給日本軟庫集團,穩袋八億六千萬美元,此筆資金也成為他日後進軍賭業的資金來源。

澳門賭場貪官樂園

雖然不少內地官員知悉中央不時派員到澳門調查,但依然不斷揭發貪官到澳門豪賭案件。

○九年十二月中煤集團副總經理張寶山,被揭發是澳門貴賓廳常客。

○九年四月,廣州市外輪供應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先敏,在法庭受審時,亦稱曾挪用五千七百多萬元到澳門賭博。

○七年佛山市轄下一個郵政局局長何麗瓊亦被揭發為了償還澳門賭債,非法虧空十二億元。○六年,廣東省亦揭發鄉鎮級官員李為民五年內往返澳門香港達二百五十七次,輸掉公款九千多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八折買樓古怪論 (2012年11月02日)

1 : GS(14)@2012-11-03 11:51:1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8224&d=1881
【am730專欄】港府於上星期五突然推出樓市「雙辣招」,企圖令熾熱的樓市降溫,但輿論反應卻不一。
有人認為辣招是對症下藥,有助減低非本港居民炒買住宅樓宇的意欲。但亦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樓市現時出現的調整,只屬短期現象,在超低利率環境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憧憬下,樓價始終還會上升。而在眾多評論當中,就以「人民幣買港樓有八折」最離奇古怪。
說古怪,因為不知此怪論是由何人於何時「創造」出來;說離奇,因為愈來愈多人相信。
怪不得有人曾經說過,將一句謊話說上百遍,就能變成為真理。近來就有不少報道和評論說,內地人「利用」和「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在港買樓變相可以得到八折,本周二更有記者以此向財爺作出提問。
在新聞片段中所見,財爺笑眯眯地回答著說:「你無可能咁計,如果同美金計咪仲著數?你唔係咁使法㗎嘛……但唔係著數嚟㗎嘛」。
面對這個似是而非的怪論,財爺的回答其實已經相當厚道了。
根據八折論,由於現時人民幣兌港元的匯價已經升穿八算,假設內地買家要在香港購買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現在只需動用800萬元人民幣。
若以當年一兌一的匯價計算,就相當於今天打了個八折。即使現在港府要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總數也只不過920萬元人民幣,計算出來仍然打了個九二折。
因此,八折論者認為,買家印花稅對內地投資者起不了大作用,況且羊毛出在羊身上,稅款最終只會轉嫁到日後的買家,變相將樓價推高15%云云。先不說八折論是否成立,單是買家印花稅,會推高樓價已經很有問題。首先,香港的樓價是按供求來調節,買家不會因為你付了買家印花稅,而願意多付樓價給你。假若有兩個相同面積、景觀和樓層的單位放售,A室的業主因付了買家印花稅,所以叫價較B室高15%,你是準買家,你選A還是B?
再者,若果樓價真是可以百分百用成本來定價,世上就不會有人炒燶樓吧?八折論就更加不成理,試想想,若果理論正確,現在新加坡紙兌港紙是1兌6.3,今年累升約6%,假設1,000萬港元的物業,即只需付159萬元新加坡元,數字上看那豈非比人民幣更抵?
若果用美元折扣就更大,只需129萬美元!還有澳元、瑞郎、英鎊和歐元,兌港元的匯價通通超過1兌8,香港樓市不就更能吸引這些貨幣持有人來投資?
無可否認,八折論的確有心理因素在內,例如港人喜歡到日本購物,2008年買個5萬日圓的手袋,只要3,500港元,不過,現在則要4,900港元,在心理上當然是2008年買比現在才買較划算。
可是,住宅物業不單是商品,它還是一項投資,將來難免有賣出,或轉手的機會,不論投資者是港人與否,若果將來需要將物業出售,並且須要將賣樓所得兌換成其他貨幣,投資者就要承受外匯風險了。
特別是內地投資者,若人民幣真的如市場所料,於未來幾年繼續升值,縱使現在買入物業看起來是享受了升值的「著數」,不過,在賣出時卻也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前拿了的著數不單要悉數回吐,而且隨時還要倒貼。
當然,若不打算把港元兌換回人民幣的投資者則另計。
其實計算一下就知道,假設今天用92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如果幾年之後,人民幣升值了約10%,倘若投資者日後要取回92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樓價就要同時上升10%。
若果樓價升幅追不上,所謂著數就變成兌換虧損了。你可以說樓價升幅要追過人民幣升值有何難,但將來的事誰能百分百預知?所以,所謂八折優惠其實是「風險」,我實在懷疑有多少內地投資者真的能享受這個「優惠」。
能將風險倒過來說成優惠,而且還令愈來愈多人信以為真,你說此現象不離奇古怪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18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卡撒天嬌的二十大板 (2012年11月15日)

1 : GS(14)@2012-11-15 09:39:1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9966
【am730專欄】床上用品製造商卡撒天嬌(2223)周二開始招股,集資7,500萬至1億元。
初次接觸他們的產品,第一個印象是布料質素不錯。那次經售貨員努力推銷和折扣吸引下,買了一套床上用品套裝和一張冷氣被。隨後用了差不多一年,覺得產品夠「襟身」,而且價錢也不算貴,所以再買了兩套。不過,床上用品算是耐用品吧?若我現居不是換了床褥,也不會買那麼多。故若要維持銷售有高增長,相信拓展內地市場是個好選擇,這也解釋為何卡撒天嬌要上市集資,將84%籌得資金用於擴大內地銷售網絡。
身為顧客,對他們成本結構很有興趣。據招股書提供數據計算,發現今年上半年,卡撒天嬌毛利率有61%。換句話說,若我付出100元買其產品,當中39元就是花在產品身上。另17元花在員工薪金,19元在租金,18元在其他,餘下6元就是股東溢利。
那不是等於溢利率僅6%嗎?似乎低了點吧!再看看中期業績,稅後溢利1,329萬元,跌18%。
據管理層解釋,因今年上半年計入940萬元上市費用,若撇除此項一次性開支,溢利其實升39.7%,而溢利率也有11%。上市費用能令溢利率跌5個百分點,而且還將此項列入招股書「風險因素」內,看來並不簡單。根據當中顯示,是次上市總開支約是1,850萬元,而且預期將會對今年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我做了一個估算,去年全年溢利對上半年比率是2.8比1,撇除上市費用,上半年溢利是2,289萬元。若今年溢利比率與去年相同,全年溢利料有6,408萬元,扣除上市總開支後,溢利將變成4,558萬元。與去年全年比較,溢利跌0.6%。即是今年溢利增長,將全數用於上市費用。當然,此乃純粹「靠估」,數字僅作示範,不得作準。若以卡撒天嬌最高集資額1億元計,上市費佔集資額約19%;若最終集資額只有7,500萬元,比率更升至25%。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但我就有「未見官先打二十大板」之感。
此外,卡撒天嬌生意模式是製造及零售,存貨周轉就特別重要。按會計報告數字計算,發現存貨周轉期於過去兩年續升。2010年只有148天,去年升了8天,至156天,今年上半年更急升了16天,至171天。管理層解釋說,今年上半年周轉天數增加,因銷售旺季在下半年發生,所以預料周轉期會在年底回復到合理水平。
由於招股書沒有提供去年6月底存貨額,所以未能確定。不過,去年下半年銷售額是上半年的1.2倍,代表銷售旺季的確在下半年發生。
至於應收帳周轉期,自2010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以來,都控制在62至64天範圍內,特別是去年,銷售額比2010年升32%,但應收帳周轉期只升1天,至63天,卡撒天嬌應收帳管理應該做得不錯。
可是,有一點不明白,他們的銷售超過70%來自自營零售,按理是「一手收錢一手交貨」的銷售模式,應收帳周轉期應該很短才是,為何要超過60天之久?
從招股書內的「風險因素」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一般來說,所有專櫃的生意額都先由百貨公司收取,隨後按寄售協議扣除相關費用後,再按數期(即信貸期)將餘款支付給專櫃。詢問了行家一下,現在租用大型百貨公司和連鎖店專櫃,幾年前數期約45至60天,現已延長到60至90天。
有著名連鎖店還用各種古怪理由去拖延支付,如「會計部搬咗上內地,梗係慢啲啦」。若這也算是理由,那麼每月可延遲發放員工薪金嗎?歸根究底,還不是故意拖延?
那麼看來,卡撒天嬌能將應收帳周轉期控制在63天,其實已經很不錯,而且自營專櫃數量應比自營專門店多,不然應收帳周轉期就不會那麼高。該集團年結日在每年12月31日,即上市後首份成績表將於明年首季看得到,到時就能確切知道上市費用對業績的影響,及存貨周轉是否能回復健康水平。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二、四、五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61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碼頭公司企硬之謎 (2013年04月11日)

1 : GS(14)@2013-04-12 00:30:1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49869&d=2015
【am730專欄】自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IT)的罷工工潮發生以來,HIT態度強硬,而且沒有妥協跡象,究竟此事對HIT的財務表現,和狀況有多大影響?
由於他們是私人公司,普通人難以看到其財務報表,惟有翻閱其控股實體和記港口信託(新加坡交易所股票編號:NS8U,以下簡稱HPH)的業績通告。
然而,當中所載的資料非常有限,例如外界最關心的承辦商或外判商費用,通告並沒有披露,關於HIT的財務資料,也只有寥寥幾項如下:假設HPH的所有香港業務均來自HIT,截至去年12月31日,HIT的全年收入有57.2億元,非流動資產的帳面值有488.8億元,年內平均值則有493.3億元。按此計算出來的非流動資產收益比率為11.6%,即是每投資100元,就能獲取11.6元的收入。至於鹽田港業務,同期收入有67.1億元,非流動資產的帳面值及平均值分別為766.5億元和772.6億元。用相同方法計算,非流動資產收益比率為8.7%。單以比率來看,HIT的資產效益較鹽田港高。
本來打算將2012年與2011年的數字互相比較。可是,由於HPH於2011年2月才開始成立和運作,因此數據不足12個月,拿來比較沒有多大意思。另外,雖然通告的附件提供HIT過去5年的貨櫃吞吐量,但數字還包括了COSCO-HIT(即是與中遠太平洋(1199)合資經營的8號碼頭),所以未能準確計算每個貨櫃的平均收入。坦白講,資料有限之餘,數據又不能直接比較,這樣沒趣的分析還是第一次。惟一能做的,就是將數字轉化成每日平均值再作比較,看看結果如何。
於去年全年,HIT的每日平均收入是1,563萬元,較2011年的1,489.8萬元增4.9%。反觀鹽田港,同年每日平均收入是1,832.3萬元,較2011年的1,650.6萬元升11%。至於貨櫃吞吐量,HIT和COSCO-HIT於去年全年為1,228.2萬個,較2011年的1,165.7萬個,增5.4%。鹽田港又如何?於去年全年貨櫃吞吐量是1,066.7萬個,較2011年的1,026.4萬個,升3.9%。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HIT的收入增長不及貨櫃吞吐量的增長,鹽田港則相反,其收入增長高於吞吐量,這是否代表HIT每個貨櫃的平均收入(即單價)正在下跌,而鹽田港卻上升呢?
翻查HPH的上市文件,HIT的每個貨櫃處理成本於2008年至2010年間續降,2008年為每個貨櫃需要374.2元,2010年只需275.7元,跌幅高達26.3%。反觀鹽田港的成本卻續升,2008年為218.9元,2010年增至224.1元,升幅有2.4%。按文件解釋,成本下跌皆因節省成本及提升運作效率所致。文件還提到,HIT和鹽田港均聘請承辦商(Sub-contractors),為碼頭內的「非核心職位(Non-core positions)」提供合約員工。為避免過分依賴個別承辦商,他們總數共有100家之多。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次續約時,承辦商自然也不敢叫價太高。另外,HIT的資產流動比率較高,換句話說,營運效率能進一步提升的幅度有限,加上貨櫃的單價正在下跌,難怪工友近年的薪金持續低企了。
碼頭管理層對外說公司也是「苦主」,每日損失高達500萬元之多,按去年每日平均收入計算,損失金額差不多相等於三分一。有人批評碼頭寧願蝕錢,也不肯改善工友待遇,其實碼頭的想法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大約在想,一旦這次「屈服」,從此就沒完沒了。況且,就算貨船要改到附近港口泊岸,若能安排轉到HPH旗下的鹽田港,於集團整體而言,相信損失也會有限。
再者,雖然HPH去年的整體稅後溢利高達35.8億元,但在貨櫃單價下跌的情況下,成本增加就等於溢利減少,老闆與HPH持有人的荷包自然受影響,公司豈肯輕易妥協?這也解釋為何工潮至今仍未有解決跡象。雖然香港仍是國際航運中心,但其重要性已今非昔比,在此環境下,碼頭公司勢必繼續減省成本。坦白講,即使是次工運成功,工友於未來的待遇亦難望大幅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82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買港鐵抗加價 (2013年04月23日)

1 : GS(14)@2013-04-24 00:28:2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1510&d=2024
【am730專欄】上星期港鐵(066)宣布與政府達成新協議,今年票價將平均上調2.7%。於乘客而言,協議條款較舊有的改善不少,其中一項是修改「生產力因素」計算方法。不論新舊協議,票價調整幅度是以「0.5x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0.5x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按年變動-生產力因素」計算。生產力因素愈大,加價幅度就愈少。根據舊協議,此數未來幾年的數值本來是0.1%,在新協議下變成0.6%,因而令2013年至2017年的票價調整幅度,較舊協議下降了半個百分點。
細看公告,生產力因素是按「0.5x參考期內生產力的年度複合增長率」計算,2013年至2017年的數值,需按2008年及2012年港鐵的香港客運業務收入除以開支計算。到了下一個5年,即是2018年至2022年,就需要按2012年及2017年的數值計算。因此,若要避免生產力因素上升,港鐵必須將2017年的收入和開支比例維持在2012年水平。即是說,於未來5年,若收入增加,他們就需要同時增加開支。不過,由於生產力因素不能低於零,收入減少就沒有誘因去減低開支。況且,港鐵的固定開支相信較多,即使要減省也不容易。
找出2008年和2012年的數據來試算一下,倘撇除「折舊及攤銷」和「兩鐵合併每年非定額付款」這兩項開支,2008年收入與開支比例是1.76,2012年則是1.86,其間年度複合增長率就是1.3%。將此數乘0.5,得出來的生產力因素是0.7%,與港鐵公布的0.6%有些少出入,相信因會計準則及分部資料做了調整所致。無論如何,假設計算方法一致,在香港客運業務開支當中,員工薪酬佔50%,當票價上調時,港鐵可透過增加員工開支,從而減低生產力因素上升。再者,計算票價調整幅度時,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的變動是主要因素之一,既然港鐵是本港運輸業的龍頭企業,其員工薪酬對該指數應有一定影響。這樣看來,新協議對港鐵員工應是個喜訊。
此外,新協議規定港鐵每年要從整體利潤撥出若干百分比去回饋乘客,金額以上年的利潤去計算,利潤愈高,百分比也愈高,由1%至1.9%不等,上限為2.5億元。計算時需要計入所有業務,包括物業發展及香港以外的業務。不過,投資物業的估值收益或虧損則不包括在內。於2012年度,港鐵的股東應佔利潤有135.32億元,扣除37.57億元的物業估值收益,利潤為97.75億元,所以2013年的回饋金額是1.5億元。
新協議下還有兩項條款對乘客有利,一是票價調整幅度將與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按年變動比較,若前者高於後者,港鐵就要按規定提供折扣,變相為票價調整封頂。另一項則是加入罰款機制,若果列車服務時間延誤31分鐘或以上,港鐵需要就每宗延誤撥出100萬元至1,500萬元去回饋乘客。按2012年的表現,港鐵將要為此撥出1,300萬元。
消息公布後,輿論似乎不太滿意,不少意見認為,港鐵坐擁巨額盈利仍要加價並不合理。也有評論認為,雖然今年的票價加幅並不算高,但回饋優惠的金額只有1.63億元(利潤分享1.5億元加延誤罰款1,300萬元)實在太少,與去年的優惠6億元相比,相差太大,因此批評港鐵吝惜。
其實也沒有辦法,港鐵是上市公司,其最大功能是為股東增值,要他們只講社會責任而不顧股東利益幾乎不可能。雖然港府是港鐵的最大股東,但只按政府意願行事就會忽略小股東利益,換了在外國,不被小股東控告才怪。
其實自港鐵上市那天開始,我們就應預料有今天,道理很簡單,有人在一杯清水中放了鹽,但卻批評清水有鹹味不喝,問題在於那杯水,還是放鹽的那位仁兄?無論如何,現在說甚麼已經太遲,市民如瓜瓜者能做的,就是無奈接受。
忽發奇想,何不買入港鐵股份做對沖?瓜瓜與內子一年幫襯港鐵的金額大約為14,500元,按新協議的票價平均加幅2.7%計算,來年的額外支出將會是392元。去年港鐵每股派息0.79元,一手股票能獲取395元股息,剛好彌補差額。但在執筆之時,港鐵股價是30.5元,收益率只有2.59%,而且投資涉及風險,值得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2 : GS(14)@2013-04-24 00:28:54

文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18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利邦存貨周期長 (2013年04月30日)

1 : GS(14)@2013-05-01 16:48:1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518&d=2031
【am730專欄】經營高級和奢華男士服飾的利邦控股(891),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增7.4%至28億元,毛利亦按年升3.9%至21.9億元,毛利率稍降2.6百分點至78.1%。此外,去年股東應佔溢利達5.4億元,增5.2%。
翻閱其公告,被當中一組數字吸引,說的就是他們的「存貨周轉天數」。坦白講,瓜瓜是審計出身,能吸引我的東西,大抵都不會是甚麼好事情。這次也不例外,因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天數,竟然高達378天,前年也有372天。利邦主業是售賣男士服飾,又不是古董、傢俬、大型設備或器材之類,沒有理由那麼高吧?
初時以為自己看錯,又或是公告刊印有誤,但再三細閱,連公告內的「管理層討論及分析」以至英文版也翻了幾遍,自己並無眼花,公告看來也沒有出錯。或是計算方法比較特別吧?但附註清楚列明,其計算公式是「存貨的年初及年終結餘的平均數/年度銷售成本x年內日數」,與一般方法無異。此情況只是臨時出現的吧?但翻查過往的年報和上市文件,2006年只有107天,至2007年突急升了254%至379天,2008年更高達417天,雖然於2010年稍為回落至320天,但到2011年又再回升。這樣看來,他們的產品由完成生產至賣到顧客手中,的確需要超過一年,為甚麼呢?
一般來說有兩個可能,一是庫存管理或銷售渠道出了問題,引致大量產品長期積壓,以至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二是沒有把過時產品妥善處理,或者遲遲未肯將其撇銷。翻閱利邦早年的上市文件後,發現原來還有第三個可能,就是「刻意」的。
根據利邦於2009年的上市文件解釋,存貨周轉天數增加,主要是由於當時零售網絡擴張,大部分新店於2007年年尾及2008年開設,因預期消費者需求增加,所以維持較高的存貨水平以免存貨短缺,加上期內發生了全球性金融風暴,因此存貨周轉天數於2007年至2009年間持續高企。
可是,存貨周轉期沒有於往後回落。根據上市文件所載的「存貨政策」,因為產品不易受時尚趨勢影響,所以即使過了季,若干數量仍會繼續放在零售店出售。另外,管理層每月都會檢視過時產品的存貨水平,並通過百貨公司的特許專櫃、集團舉辦的私人銷售活動,以及品牌直銷折扣店,將產品促銷。還有一點,原來他們沒有嚴格的存貨控制政策和既定的存貨水平,因為要維持靈活性以對應市場需求。雖則如此,他們會每半年考慮一次,是否需要作撥備,並且將過時的存貨,於5年內全數撇銷,難怪存貨周轉期如此高了。
恕瓜瓜才疏學淺,貨如輪轉的經營策略聽得不少,說要維持較高存貨量以應市場需求也聽過,但像利邦這樣高的存貨水平,還是第一次碰見,相信只有少數行業會如此這般吧?究竟其他上市公司又如何呢?
於2012年,同是售賣高檔男士服飾的利郎(1234),同期的存貨周轉期是55天。其他從事服裝零售的企業,例如I.T(999)是197天(截至去年8月31日止6個月),佐丹奴(709)是74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思捷環球(330)是102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6個月)。
另外,售賣女鞋的達芙妮(210),周轉期也只是188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如此看來,利邦的存貨周轉期,則顯得比較長了。
然而,自上市以來,利邦的收入都有增長,毛利率也能維持在70%以上水平,看來超高庫存的策略,對經營暫時未見很重大的影響。不過,個人始終認為,若能從源頭做起,減少過時存貨出現的機會,除了改善庫存水平外,利潤自然也能提升。另外,由於利邦的收入和毛利超過一半是來自內地,中央正倡導節儉,並且制止奢侈消費,在此經營環境下,加上庫存高企,利邦末來的收入會否受到影響,確實值得關注。
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根據寶姿時裝(589)最近的財務報表計算了一下,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竟然高達658天,是否冠絕全港所有上市公司,就不得而知,至於他們去年的表現,日後另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91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OTO內地業務唔旺財?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31:1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73&d=2108
上一篇提及過,豪特保健(6880)旗下OTO品牌的寄售專櫃,雖然數目於2012至2013年度增加了28間,寄售專櫃銷售金額也因而增加,但每間專櫃平均營業額卻下跌,加上百貨公司佣金對銷售金額比例增加,令專櫃盈利能力被拖低。
此外,豪特保健去年業績不太理想,除稅後溢利大幅倒退86.7%至只有204.6萬元,究其原因,相信是經營開支大增所致,當中以「其他開支」金額增長最大。據管理層解釋,開支增加涉多個原因,除在上一篇提及過的佣金開支外,另一個原因是擴充內地零售網絡,令其他經營開支增加約1,700萬元或97.5%。升幅那麼高,除因為豪特保健的零售網點(包括零售店和寄售專櫃)於去年新增28間或41.8%外,其他經營開支按每個網點計,2012至2013年度平均金額有36.2萬元,較2011至2012年度的26萬元,高出10.2萬元或39.3%。
究竟其他經營開支包括些甚麼呢?年報沒有詳細披露,但參考當年招股章程,除百貨公司寄售專櫃佣金外,此項開支還包括店舖租金、差餉及物業管理費、廣告及宣傳開支、客戶以信用卡付款的銀行費用,以及運費和運輸開支等。不過,管理層已表示,去年廣告及宣傳開支減少約290萬元或18.7%,香港店舖租金和其他相關費用也減少約140萬元或5.3%。豪特保健去年經營開支大增,若論上升幅度,最高的要數折舊開支,去年金額有359.5萬元,按年升144.4%;排行第二的是員工成本,去年金額有5,204.9萬元,按年增41.7%。
折舊開支增加,主要是添置了固定資產以擴充內地零售網絡,花費的金額約是1,040萬元,其中包括成本價46.2萬元的汽車。雖然通告沒有具體說明添置甚麼,但既然用於零售網絡,相信傢俬、裝置及設備,店舖裝修等的資產為數不少。至於員工成本增加,主要是員工數目增加所致。截至今年3月,豪特保健員工人數有302人,按年增126人或71.6%。據管理層披露,新增員工主要是配合內地業務擴充。難怪人均員工成本下降了,將員工成本與員工人數相除,2011至2012年度員工平均年薪是20.9萬元,到了2012至2013年度只有17.2萬元,金額減少3.6萬元或17.4%。
寫到這裡不期然湧起了一個感覺,豪特保健擴充內地零售網絡,究竟效益有多大呢?先看看營業額,於2012至2013年度,內地業務營業額達5,776.8萬元,按年升3,479.8萬元或42.6%。可是從以上已清楚看到,內地經營成本不輕,撇除未分配的行政開支,內地業務於2012至2013年度溢利有875.8萬元,按年僅增261.6萬元或42.6%。此外,同期溢利率也只有15.2%,按年跌11.6個百分點,是否有點「旺丁唔旺財」之感?
至於貢獻營業額和溢利最多的香港業務,前者只有1.83億元,按年減少2,736.2萬元,或倒退13%;後者也只有3,608.4萬元,按年減少1,737.4萬元或減少5.7%。反觀澳門業務,雖然營業額不及香港和內地,2012至2013年度的金額只有2,943.9萬元,但按年增加389.8萬元或15.3%;同期的溢利也有963.2萬元,按年急升216.8萬元或29%。
值得一提,在三地的業務之中,以澳門的盈利能力最高,其溢利率於2012至2013年度高達32.7%。若將澳門的數值與內地比較,澳門的營業額只及內地業務的51%,可是溢利卻是內地的110%。即是說,雖然澳門的銷售收益不及內地業務,但最後埋單計算,澳門賺到的盈利卻較內地多。
豪特保健當年上市集資合共籌得9,260萬元,管理層計劃動用4,590萬元用作擴展內地業務。截至今年3月31日,已經動用了1,070萬元於此計劃上,未動用的資金尚有3,520萬元。管理層在業績通告中已經透露,他會繼續在內地的擴充計劃,並且開設更多戰略零售網點。
可是,去年的業績有目共睹,繼續擴充內地業務是否明智呢?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然而,管理層認為OTO產品已逐漸受到內地消費市場的關注及接受,能否成功且拭目以待。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5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中國香精年報欠清晰 (2013年08月15日)

1 : GS(14)@2013-08-15 23:05:2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8076&d=2129
【am730專欄】去年中國香精香料(3318)管理層出現人事變動,兩位高層被董事會免去執行董事職位,報章多以「內訌」、「同室操戈」、「兄弟內鬥」等形容。翻看交易所披露易網頁,由去年7至11月的短短4個月內,涉及此事的公告、通告和通函有19份,問題有多複雜和困擾可想而知。可幸的是,此事似乎沒有對該集團去年業績造成很壞影響,收入和毛利至少還有增長。
細閱中國香精2012年的全年業績,收入7.6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3.9%。另外,由於同期銷售成本只升0.4%至4.31億元,結果令毛利增加9%至3.29億元,毛利率更上升2個百分點至43.3%。可是,因為經營開支按年增加13.3%至2.54億元,升幅較毛利高出4.3個百分點,加上其他收入減少,因此經營利潤按年減少4%至7,670.2萬元。
去年經營開支增加,主要來自「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和「行政費用」,前者按年升13.2%至1.31億元,後者則按年升13.4%至1.24億元。
年報沒有直接解釋為何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只提及此費用按營業額比例由15.8%增加至17.2%,因集團改變銷售策略及支付給代理的銷售佣金增加。不過,翻閱財務報表,雖然去年銷售佣金按年急升29.2%,但增加的金額其實只有457.2萬元,反觀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的金額卻有1,523萬元,因此應還有其他因素影響。
至於行政費用增加,年報也沒有直接解釋原因,只提及此費用按營業額比例由14.9%增至16.2%,因僱員福利開支、勞動力,及研發開支增加所致。查閱財務報表,去年僱員福利開支急升22.3%至1.05億元,研發開支則增4.8%至2,256萬元,兩者按年增加金額分別是1,916.9萬元和102.5萬元,合共是2,019.4萬元。可是,行政費用按年只增加1,461.4萬元,多了出來的558萬元相信屬於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
至於收入方面,中國香精目前主要有四項產品,按2012年的收入金額來排序,分別是佔總收入49.4%的香味增強劑、19.4%的食品香精、17.4%的提取物和13.9%的日用香精。除了提取物外,其餘3項收入於去年均錄得增長。若論增長金額,香味增強劑最高,按年增加了2,945.4萬元至3.76億元,此產品對集團的盈利貢獻也最大,除稅後利潤於2012年有5,683.7萬元,約佔集團整體利潤94.6%。此外,此產品同期的淨利潤率有15.1%,也是各項產品中最高。
若論收入的增長幅度,日用香精最高,按年增加25.3%。可是,同期卻錄得407.3萬元虧損。令人欣慰的是,與2011年的948.5萬元虧損相比,虧損減少了57.1%。
此外,食品香精去年的表現甚有驚喜,於2011年,除稅後利潤只有123.3萬元,到了2012年,雖然收入只有1.9%的增長,但除稅後利潤卻錄得1,493.1萬元,增幅高達1,110.9%。至於原因為何,由於年報沒有提及,財務報表又缺乏資料,因此不知道詳情。
中國香精的主要市場是中國,2012年的收入有7.33億元,按年增加4.6%或3,189.1萬元;其次是東南亞,同期的收入有1,987.4萬元,按年增加34.7%;第三位是歐洲,同期的收入有481.7萬元,按年增加16.7%。至於日本和其他市場,同期的收入分別急瀉74.6%及59.9%。為何這麼差,年報也沒有具體交代,只在業務回顧中間接提及過,海外需求減少以及一名海外客戶沒有續約。
整體而言,雖然2012年的經營利潤較2011年減少4%,但由於存貨和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金額下降,加上應付帳款及其他應付款等增加,因此經營產生的現金大幅改善,金額由2011年的5,177.5萬元增加258.6%至1.86億元。
此外,該集團於去年7月配售了8,000萬股新股,合共籌得約6,394.8萬元,所以該集團的流動資本也因而改善。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集團的流動比率有4.1,較2011年的3.9高。不過,若減去配售所得款項,該集團於2012年的流動比率將下降至3.6,由此可見,配售對流動資本的影響可謂不少。
寫到這裡,其實有點失望,上述幾項變動原因,年報都沒有解釋清楚,希望中國香精能在今年的年報內披露多些詳情,好讓投資者對公司的財政有更深入的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79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蘋果多勞卻未多得 2013年11月12日

1 : GS(14)@2013-11-13 14:07:17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0813
蘋果公司(NASDAQ:AAPL)最近公布截至2013年9月底全年業績,收入增9.2%至1,709.1億(美元,下同)。但由於銷售成本急增21.4%至1,066.06億元,令毛利減6.3%至僅643.04億元,毛利率也因此跌6.2個百分點至37.6%,加上經營開支增14%,令溢利減少11.3%至370.37億元。
未深入探討溢利減少前,不如先看看銷售成績。相信大家很關心iPhone5s和iPhone5c的銷量吧?雖然年報沒有披露詳情,但翻查蘋果新聞稿,兩款手機短短開售頭三日就賣出900萬部。至於iPhone整體銷量,今年全年賣出1.5億部,按年升20.2%,iPhone的營業額也因而增加16%至912.79億元。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察覺到了吧?營業額升幅不及銷量,代表手機的平均售價下跌。計算了一下,均價由去年每部629.3元下降3.5%至607.5元。根據年報解釋,此乃產品組合偏向低價版本所致,特別是iPhone4,由於減價促銷關係,需求於今年相當殷切。有一點值得留意,iPhone今年銷量的增幅相當於2,521.1萬部,當中35.7%就是來自iPhone5s和iPhone5c首三日的銷量。換句話說,若不是新手機能及時在今個年度開賣,銷量的增幅可能只有13%。
另一矚目產品iPad又如何?今年賣出了7,103.3萬部,按年升21.8%,較iPhone的升幅還要高。也是這個原因,iPad今年的營業額增3.3%至319.8億元。與iPhone同一命運,iPad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由去年的530.7元降至今年的450.2元,減幅達15.2%,是其他蘋果產品之冠。不過,此現象皆因推出了較低價的iPad mini及iPad 2降價促銷所致。
至於型格產品Mac,今年銷量比較差,全年只賣出1,634.1萬部,按年倒退10%之多。不過,由於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上調2.8%至1,314.7元,彌補了部分銷量下跌的影響,因此,營業額只下跌7.5%至214.83億元。其實蘋果也不諱言說,因個人電腦市場疲弱,Mac機不論在銷量和收入方面都出現倒退。
此外,在軟件和應用程式的銷售方面,今年的收入有160.51億元,增幅達24.5%之多,而且貢獻集團營業額的比重,也由去年的8.2%進一步提升至9.4%。此業務的收入持續增長,相信不久就能攀逾10%。
蘋果今年溢利之所以倒退,主要原因是毛利下跌。按年報解釋,問題包括現有產品成本較高,但卻未能全數轉嫁至消費者,以及銷售組合偏向低毛利的產品。以iPad mini為例,蘋果坦言,其邊際利潤較集團整體的平均值低得多。其他問題還包括服務和保修成本增加、個別產品例如iPad 2和iPhone4於年內減價促銷,以及匯兌因素影響。
綜合來看,雖然今年做多了生意,可是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上漲,最後埋單計數反而賺少了,證明「多勞未必多得」。不過,蘋果近期的股價仍然相當「硬淨」,皆因他們一改守財的作風,大派股息之餘,還計劃回購股份。按年報披露,今年的股息為每股11.4元,以每股基本盈利40.03元計算,派息比率達28.5%。此外,管理層還預期於未來每個季度派發每股3.05元的股息。
不單如此,蘋果早前宣布動用100億元去回購股份,現在更加碼至600億元。截至2013年9月底,花在回購上的資金累計已有229.5億元,當中139.5億元是通過所謂「加速股票回購計劃(Accelerated share repurchase)」,其餘的90億元,則是自行在市場回購。整個派息和回購股份計劃已於2012年8月開始,並且將於2015年12月完成,預計涉及的總金額達1,000億元。
蘋果之所以能如此大手筆,因為他們的手頭現金包括短期和長期證券投資實在太多。截至2013年9月底,現金加上這些容易變現的金融資產合共有1,467.61億元,佔總資產逾70%。不過,錢多並不等於可以運用自如,記得於今年6月曾寫過3篇關於蘋果如何避稅的文章嗎?雖然蘋果不缺錢,但當中有75.8%都是存放在海外,若調回美國作派息和回購股份用,就需要繳納巨額稅款,因此蘋果於今年4月底,發行了總值170億元的債券。如此看來,若要實行派息和回購股份大計,蘋果還要繼續借貸。
「多勞卻未多得,錢多也要借錢」,以此來形容蘋果的現況看來頗貼切吧?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