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群益證券,以一百三十五億元的價碼買下金鼎證券,市占率將從本土券商第八名一躍至第四名,震撼國內金融圈。 外界將這起購併案,視為群益證董事長陳田文的一大勝利,然而真正主導整起購併案的藏鏡人,是林堉璘三子林鴻南。 第一幕:兄長外放,老三出線 低調深得父心,千億江山大權在握 平日極為低調的林鴻南,在這場證券購併案中,不僅解決了辜家二少辜仲與商場老將張平沼苦戰五年的股權爭霸戰,但他真正瞄準的,卻是一場全台最大地主——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接班人一統千億帝國(土地價值)的關鍵布局。 目前四十三歲的林鴻南,擔任宏泰集團母體事業——宏泰建設總經理。宏泰集團的代表作,就是位在台北市仁愛路的億元豪宅「帝寶」。帝寶成了台灣豪宅的代名詞,無人能及,林堉璘自己為家族在帝寶所留的房子就超過十二戶,堪稱擁有最多帝寶的家族。 今年三月,《富比世》(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榜,台灣有十八位十億美元以上身價的富豪入榜,林堉璘以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身價,位居台灣第六。 但是,這恐怕還小看了林堉璘的身價。 林堉璘掌握的土地,光是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民生敦北路段、大直、士林及淡水等共七萬多坪土地,價值高達一千二百億元,堪稱是全台最大地主,隨著近幾年台灣房地產價值狂飆,林堉璘的財富實力被喻為台灣的隱形首富。 今年七十四歲的林堉璘,擁有三房太太,共有五子四女,大房為他生下三個兒子,而排行老三的林鴻南,能成為這個全台最大地主檯面上最有力的接班人,得從他的個性與作風談起。 原本林堉璘最看好的嫡長子林鴻彬,和父親在婚姻上有不同想法,最後娶進明星太太王菁菁,但在接班路上受到影響,被外派新加坡,直到去年一月才回台擔任宏泰 人壽董事。二子林鴻熙原本被父親賦予創辦金融事業重任,但他參與籌設的安泰銀行,在他管理期間,卻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賠,而被派往大陸。 身為三太子的林鴻南,能成為林堉璘最為倚重的接班人選,正因他最了解父親。 過去一年,與林鴻南有密切合作的華生國際董事長胡定吾觀察,林鴻南非常低調,「很少看到年輕人這樣,刻意避開出風頭的事。很多場合都會注意周圍有沒有媒體。」 第二幕:管建設大姊夫退出 外界傳遭林鴻南逼走,雙方否認 就連此次群益併金鼎,他的角色都未浮出檯面。林鴻南維持低調的個性,正符合林堉璘的行事作風,讓他更得到林堉璘的信任。宏泰集團建設事業幾乎都授權給林鴻南,買地、開發、房地產轉投資多由林鴻南決定,接班態勢明顯。 然而,林鴻南在接班上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讓林堉璘的宏泰集團,在台灣豪宅歷史上站有不可取代地位的「帝寶」,是由林堉璘的大女婿,宏盛建設前董事長許東隆所規畫推出。但是三年前,許東隆突然以「個人生涯規畫與家庭因素」離開了宏泰集團,難免引人聯想。 外界多認為是林鴻南逼走許東隆,雖然雙方都否認此說法,但這也凸顯林鴻南個性另一特點:掌控事業版圖企圖心強烈。 現在的群益證券,正是如此。 第三幕:管金融二姊夫失權 挾優勢股權,跳過自家人談購併 過去五年來,由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所掌舵的群益證券,在市場上年年喊賣,但後來林堉璘為了疼惜二女兒林碧蕙,決定不再堅持出售。 既然群益不賣,當建設事業版圖已一把抓後,林鴻南自然而然也將群益視為宏泰集團金融版圖下,歸他掌管的事業之一。 去年八月,開發金委託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研究如何處理金鼎證券。摩根士丹利提出三套劇本,第三套劇本就是尋找另外一家券商,吃下金鼎證。當時鎖定的對象,就是去年五月競標台証證失利的群益。 表面上,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是群益證董事長,但陳田文所能掌控的群益持股不到五%。擔任群益董事的林鴻南能掌控的股權逼近四成,在群益證董事會的十八席董監事中,宏泰林家掌控近三分之二,陳田文能影響的只有兩至三席。這代表,林鴻南才是群益背後真正主導者。 一位張平沼身邊人士透露,「林鴻南主導整件事,陳田文從頭到尾根本沒直接參與。」 去年九月,林鴻南帶著宏泰老臣,曾當過宏泰證券總經理,現任群益證副董事長劉敬村,親自拜訪張平沼。 雙方經過十多次商談,張平沼提出金鼎證是他一輩子心血,不願放棄這塊招牌。林鴻南也爽快答應留下金鼎的名字,願將合併後新公司改名「群益金鼎證」,甚至讓張平沼兒子張元銘擔任副董事長。 有一次,林堉璘下班時發現,林鴻南還在跟幕僚開會,一問之下才發現是在討論群益併金鼎的案子,林堉璘對林鴻南表達關心,意思是提醒他,花這麼多時間在金融事業上,房地產的事情也要顧一下吧! 第四幕:儲君力拚金融成績 透過政商運作,試圖買回安泰銀 從這可以看出過去一年,林鴻南對金融事業花的心血,甚至是宏泰已賣出經營權的安泰銀行,林鴻南都計畫拿回主導權。 三年前,宏泰林家就將安泰銀行經營權賣給私募基金隆力集團(The Longreach Group),宏泰林家仍持有安泰銀兩成股權。隆力以每股九‧五元,向兆豐金等五家銀行聯貸,投入二百三十億元入主安泰銀,減資之後每股成本上升至二十一 元。 隆力、聯貸銀行與宏泰集團,三方間有協議,如果隆力在五家銀行抵押的股票被迫賣出,宏泰集團可以優先承購。 今年初,安泰銀股價在十元上下徘徊,隆力集團面臨抵押資金不足,股票恐有斷頭風險,當時安泰銀董事長丁予康為了此事,頻頻奔走各銀行協調。就是因為林鴻南 透過政商關係運作,要求兆豐金等五家聯貸銀行不要讓隆力集團資金展延,希望聯貸銀行低價賣出股票,讓宏泰集團低價買回。 據了解,當時資金展延的最後期限是今年五月底,為此,隆力總裁齊百邁(Mark Zoltan Chiba)四月底來台,積極在媒體曝光,強調隆力擴大投資安泰銀的決心與實力,同時宣布安泰銀在隆力入主後第一季營運成績轉虧為盈,讓五家聯貸銀行放 心,以逐退林鴻南勢力進逼。 林鴻南不僅左攻安泰銀,更右搶群益證主導權。 今年群益證董監事改選前,已握有絕對股權優勢的林鴻南,仍積極蒐購群益委託書,金融圈即傳聞此舉最大影響在會減少陳田文席次。 一位曾經同時接過陳田文與林鴻南尋求委託書支持的人士指出,「原本雙方各自徵求委託書,還打算要公開記名投票,雙方劍拔弩張。但是在股東會前夕,卻突然又來電話,說改成不記名投票,看來雙方在某些事上達成共識了。」 這位人士指出,「這個共識,應該就是群益合併金鼎案。」 在強勢的林鴻南積極介入下,由於陳田文持股比率極低,也較無財力加碼群益股權,只能由小舅子林鴻南主導他創辦的事業。 一旦群益併金鼎通過,金鼎股東可拿到相當於五‧五元價值的群益證持股,若以目前群益股價約十五元左右換算,稀釋比率約三五%,這將使得陳田文持股比率更加減少。陳田文身上,似乎隱約可看到三年前許東隆離開宏盛的影子。 下一幕…… 最失敗事業若變金雞母,有益登基 一位認識林鴻南十多年的營建業人士說,林鴻南與父親最大個性差異,父親四海、豪爽;兒子低調、謹慎,對數字很敏感。 在房地產事業上,精於計算的林鴻南可能永遠都無法超越林堉璘海派個性培養出的選地、買地、養地功力,和全台最大地主的成就。但在宏泰集團過去經營最不力的金融事業,卻是他將集團過去最失敗事業,扭轉為金雞母,甚至超越父親的機會。 這正是林鴻南願意購併金鼎證,這個辜仲眼中的燙手山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群益證董事魏永篤說,在董事會上,林鴻南認為群益併金鼎最大效益是增加市占,群益經紀業務能從第八到第四;與ECFA無關,他很有信心未來群益的目標是坐四望三,再往前進。 「國內前三名的券商,元大、凱基、富邦都不可能拿出來賣。」一位與林鴻南熟識的投資銀行人士指出,林鴻南為什麼要買金鼎?當然是未來要拿出來賣的! 「你想想,現在市場上去哪找市占率超過六%的券商?未來群益會值多少錢?」 去年五月,凱基證為了搶下經紀市占率四‧五%的台証證,付出的價格是股價淨值比的一‧四八倍。 現在,林鴻南為經紀市占率一‧九%的金鼎證付出一‧三倍股價淨值比代價,換來的是市占率六‧一%的第四大券商,「未來群益證出售價格,可能衝上一‧六倍股價淨值比。」這位投資銀行人士說。 這正是林鴻南的算盤:當群益證長得越大,賣相就越佳。林鴻南能否扭轉宏泰集團經營不佳的金融版圖,超越父親的期望,群益併金鼎這一步,將是他坐穩林堉璘接班人寶座,儲君登基的最大考驗。 |
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名譽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華人家族企業管治及傳承、香港 及澳門之社會發展史,推出過多本著作,包括《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米業史》、《香港股史》、《香港大老──周壽臣》、 《香港大老──何東》、《一代煙王──利希慎》等。最新著作為《香港赤子──利銘澤》。
大家族如何繼承?
鄭宏泰專訪
鄭宏泰正職是教授,近年給人的印象卻是多產的作家。他跟師傅黃紹倫每年都出版關於香港華人大家族的書 籍,雖然文筆不如小說作家生動,但資料詳盡,以學者中肯角度重塑當年歷史,為這些華人大家族的第一、二代留下綜合實在的記錄。同時他又要寫學術論文、報章 評論,穿梭古今社會。
碰巧城中大家族遇上內部繼承問題,他的研究更顯重要。今天戰後新興的家族快將步入第三代繼承期,可是 有的家族連第二代都處理不好,常有紛爭。鄭宏泰筆下的華人大家族多已繁衍百年,有着豐富的繼承經驗,究竟當中有甚麼特點值得他人借鏡?如何培育下一代?留 住子女還是分家?大家族都必須要正視。
讀: 《讀書好》
鄭: 鄭宏泰
香港留名
讀: 先恭喜你又有新作品《香港赤子──利銘澤》,是次訪問的地點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是你工作的地方,利黃瑤璧正正是利銘澤的太太。不過身處中大的人多叫 ELB(Esther Lee Building),雖然近在眼前,卻很少理會背後的歷史。談利氏家族和其他家族,有甚麼意義呢?
鄭: 中大創立跟利氏家族很大關係,利銘澤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希望推動教育本地化,他是重要人物,配合家族,影響力比另一名重要人物關祖堯還要大。家族內如利 國偉和其他成員,也在校董會影響很大。當時中文教育有很大需要,他跟政府討價還價取得土地,眼光也很好。他過世後,遺下的利希慎基金,每年繼續對中大有貢 獻,又像他的弟弟利榮森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也有捐助。當然利氏不只中大,港大、其他院校也有捐助,跟整個家族取向有關。
香港雖然不是完全保留了這些家族的檔案,但現有文件確實有延續性,很適合做研究。這些家族在中國走進世界,或世界走進中國之間,有獨特的角色,令到香港由 小漁村變成大都會,作為溝通中外的橋樑。他們繼承中國文化,又受西方教育,掌握兩種語言,明白兩地文化,有兩端人物關係。他們若在大陸生活可能籍籍無名, 香港給了他們機會,在歷史留下不少足跡。
讀:他們是刻意留名嗎?
鄭: 有的。尤其是何東,包括爭取不同勳章、捐錢給慈善組織、參與活動、辦新聞媒體。壽臣山至於周壽臣,就更是明顯了。
讀:何東家族你寫了兩代人,周壽臣是第一代,利家也寫到第二代了,你覺得何時開始想留名呢?
鄭: 第一代已經想了。不過利希慎被暗殺,有些想做的計劃沒做就死了。他在生時已經想做慈善活動,開始建祖屋,希望世世代代也住下去。香港是商業社會,賺了錢後 最能留名的就是慈善,能提升社會地位,不像以前中國要中科舉,做商人就要利用這種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道德資本(Moral Capital)。
讀:你說他們貫徹中西,跟全世界做生意,為甚麼他們不選擇做中國人?
鄭: 何東和周壽臣根源都在香港,我們近來也證明了利希慎在香港出生。除了何東身為混血兒,利周兩家都有祖籍。利希慎父親從新會到美國掘金,後來感到不適應,又 來了香港,這正顯示那代人已經看到香港位置的好處,英國管治的自由港相對大陸有很多優勢,一有機會社會就充滿活力。
讀:他們已經確認香港是祖家了?不會想回大陸尋根嗎?
鄭: 對,是最早以港為家。以往研究不論香港華人或是海外華人都叫「移民」,有過客心態,賺了錢就寄回鄉,早晚回大陸。我們的取態是這些大家族賺了錢就投資在香 港,建祖屋,紮根於此。上海人1949年來港不會投資地產,因為逃跑時不能帶走,連英國人後來也跑了不少,戰後發跡的地產商多是廣東人。
家族身份
讀: 有電台主持曾經開玩笑,一人自稱「利孝和」,一人自稱「夫人」,拿經常上鏡的利孝和夫人做笑點,因為觀眾很少深究利孝和夫人原名是甚麼。是否進了大家族,連身份都給了家族,不再強調個人呢?
鄭: 古代以至現在家族最着重維繫家名和家聲,宗祠、祖訓的觀念由此而來。利孝和夫人是很有趣的例子,強調了「利孝和」,他是利銘澤同父異母的弟弟,「利孝和夫 人」已經沒有提及利希慎或利銘澤。我們觀察到的是,到了利銘澤一代,兄弟之間已經獨當一面,分管不同業務,利孝和做電視,有兄弟做聯合汽水、利園酒店、利 舞台,有的做專業人士不做家族生意。利孝和早死,利孝和夫人接掌電視業務,她較為放權,因此社會對她認識不多,但她的影響力其實比邵逸夫更大。
讀: 何東家族你寫了兩代人,何東及其家族女子固然值得一寫,其子何世禮也很突出。為甚麼沒有寫第二代的其他人呢?何東自己的兄弟呢?
鄭: 他們家族各人都獨當一面,只是資料的問題。何世禮當過兵,有很多記錄。何世禮其中一位姐姐何艾齡跟林則徐玄外孫結婚,是教育心理學博士,對香港教育有很大 貢獻,但她寫過自傳,我們就不寫了。另一名姐姐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選擇單身,她在抗戰時到前線救人,也很傳奇,只是資料不足成書,尤其是他們都過 世了。何東的兄弟很多是商人,找資料也不容易。
讀:第三代又如何呢?他們都到人生的晚年了。
鄭:何東有些投資是很失敗的,共產黨上台大陸的投資就沒了。投資在兒子何世禮,他又跑到台 灣跟隨國民黨,也是失敗。1997年後,他們政治立場不同,選擇了撤退,第三代多不在香港發展。何鴻燊是何東兄弟何福的後人,何東私生子何佐芝也創辦了商 業電台,即使淡出了低調了,家族還是有一定影響力,就像何東花園仍然價值不非。周壽臣家族較特別,因是官家,退隱得較快。而何氏跟利氏的共同點是,第一代 都生很多子女,第二代生得少,所以家族成員數量收縮得快,很難再有以往大家族個個獨當一面的情況。自富商綁架案起,他們也怕出名。
讀:即是三代後大家族就瓦解了?
鄭: 雖然孫兒很難比爺爺有更大成就,但財富基礎還在的。但若不是實際參與政治的,自然不出名。何東的外孫羅德丞即使多優秀,也沒有何東般的魅力。只是參與政治,可以增加「是非」,增加影響力。
讀:大家族第二代很多時通婚,除了何氏利氏,還有李佩材、周永泰、羅文錦、簡東浦、傅老榕、馮平山等家族,你認為他們形成了怎樣的群體?
鄭: 早期何東家族通婚是迫不得已的。社會不接受混血兒,純種華人不願意,純種歐洲人也不願意,他們偏向與混血兒通婚。他們懂中英文,生意越做越大,非常成功。以後社會開放,反而減少了本地的通婚,多向外嫁娶,走向歐洲。
純種華人的婚姻,強調門當戶對,簡家、馮家、李家一起辦東亞銀行,小孩一齊玩,長大了自然結婚,親上加親,強化股權。也有人才互補的考慮,何東很多女兒,一個嫁醫生,一個嫁律師,一個嫁工程師,提高專業性。西方也有這種關係,增加互信。但是大家族當中也有矛盾衝突的。
讀:港英治下,這群人不完全是中國人,又不可加入英國人的俱樂部。他們會產生自己的文化嗎?
鄭: 澳門的土生葡人容許雜婚,共融性較強,連基本法都要保護。香港則沒有,排拒外來種群,他們難有自己的文化,只能靠邊站,一是走向歐洲,一是走向中國,沒有 中間地帶成自己種群。就算留在香港,其實也是選擇了中國。何世禮去台灣是獨特例子,堅持自己姓何(Ho Shai Lai),兒子何鴻毅也是。何東很多子女把何東(Hotung)作為姓氏,何世儉那邊,全部叫Hotung,選擇做歐洲人。
讀:但不是與何東自己意思有矛盾嗎?你的書中寫何東堅持自己是中國人。利家更加是選擇中國。
鄭: 利家有血脈關係就當然了。混血兒的身份是搖擺的,何東外貌是歐洲人,但衣着行禮按中國習俗,一絲不苟。可是他死時,臨終受洗,又葬在基督教香港墳場,墳上 有十字架。他爭取了華人的墳場,自己卻不用。他們行歐洲人習俗比歐洲人更歐洲人,行中國人習俗比中國人更中國人,比如他們堅持拜年不可用粉紅色利是封,很 執着,因為若做得不好就兩邊不討好。
讀:跟利益選擇有關係嗎?
鄭: 當然,選擇做華人就可以做華人領袖,做買辦跟歐洲人談判。利家的選擇截然不同,偏向中國,跟共產黨有對話,不過利孝和卻成為國民黨的駐聯合國代表。不知道 他們是刻意還是甚麼,總有政治上的分工。就像李國寶去幫唐英年,李國章就去幫梁振英,李國能成為曾蔭權委任的法官,李志喜就參與公民黨。家族人才多,就會 在社會多方面參與。
大家族成功與繼承
讀:你認為大家族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鄭: 跟一般人不同。這些家族很國際化,讀書都在不同地方,不同專科,其實並不是自由選擇的,有父母參與。生意也很國際化,比如何東一半時間在香港,一半時間在全世界生活,是特別的族群。
讀:那不是跟本地人的生活不太相干嗎?活像一群貴族。
鄭: 也是的。這代人很少有本地情懷,不及父輩祖輩,不再有打拼的想法。當然仍有慈善,但不是捐助學校、老人院,多是文化藝術,強調品味。
讀:他們成功的原因是甚麼?
鄭: 近來有大家族企業出事,就不斷有記者問我。我覺得華人社會在繼承跟歐洲和日本都不同,如日本重視家名千秋萬世,不重視血脈,華人就重視「分」的概念,百子 千孫,開枝散葉,重視血脈。你不能不分給其中一個子女,社會也會有意見,會做些動作搶回自己的資產;日本就由長子繼承,其他的請自己打拼。
這跟華人歷史有關,得罪皇帝要誅九族,散了出去,還有人繼後。所以繼承企業,若兄弟能在一起就最好,不能的,分了資產出去就算了,靠經濟動力和競爭的心 態,也許分家後,他日比本家更成功,和本身的企業也可以合作。內部衝突解決不了,應該鼓勵散出去。人說富不過三代,其實是散了開去,不再是一個大企業。
讀: 出事是積錯難返嗎?人生六十多年都在家族企業中,習慣了就走不出去。
鄭: 我們中國文化基因是要分的,若然父輩決定了,希望兄弟合作,到危機發生時,根本無法阻止。就像老婆跟奶奶無法相處,分開不就好了?感情還會更好。要分,也要公平地分。李嘉誠、鄭裕彤家族的後人也分開了。
讀: 如果有第二代家族成員想要西式的信託基金(Trust Fund),不要家族生意,只求每月「出糧」,這又如何?
鄭: 這是大趨勢。在中國,很多富二代對家族生意沒興趣,對生育沒興趣,做「二世祖」好了,公司上市後把股權賣走。尤其是有些生意與官有關,官商關係很難繼承。 但是華人家族始終有種情意結,不想父母的江山拱手讓人,很怕管理人吞掉自己的資產,就像國美電器的案例一樣。要問的是:子女要求,父母接受嗎?叔伯接受 嗎?
讀:新興華人大家族到第三代開始出問題,那為甚麼舊的大家族成功避免內部危機,例如不會見到利氏家族爭產呢?
鄭: 以前大家對分的概念很熟悉,「樹大分枝,鳥大離巢」是慣用語,家大必分。另外家產很多時在父親未過世前已經分好了,不會到死前才分,一言九鼎。還可以依靠叔公、大伯來坐鎮,可以調解。用西方的遺囑概念分得不好,隨時走後亂七八糟。
發掘歷史
讀:你的書的書腰上都有幾句簡短的說話,如何東是「聚合華洋,身份多重,遊走政商,家世顯赫」,利希慎就相對較有爭議,這是你給他們的評語嗎?
鄭: 對,是他們人生的總結。以前三聯的經理李安小姐去了日本考察,覺得日本的書籍很美,因此參考過來,第一本有書腰的是《香港股史》。後來我認為這很不錯,把書的精華濃縮了出來,吸引讀者。
讀:不怕會令讀者先入為主嗎?
鄭: 也會的。所以我寫時抓破頭皮,花了數天,修改過無數次。
讀:你研究的對象都是既定時代發跡的大家族,那時的歷史資料相當詳盡,你對他們的評價會否受到既定史觀的影響?又會否發掘了歷史沒有記錄的東西,從而推翻了既定看法?
鄭: 兩邊都有。就如何世禮,確是有既有史觀的,我們都知道他的一生大概是怎樣,但是我們找到何世禮身邊的記錄檔案,就能看得更加深入。以前我們不太明白,為甚 麼共產黨都打到廈門了,跟台灣一海之隔,就不打下去了?我們也知道,美國根本不支持台灣,對蔣介石印象很差,打算放棄台灣。讀大學的時候,我研究何世禮這 個人,發現他與此事有關。
讀:為甚麼呢?
鄭: 檔案中顯示何世禮當時住在日本,是國民黨在日本的代表團的團長。為甚麼會派他駐日本呢?因為何東家族,尤其是何甘棠,跟日本的關係很深。此外,何世禮曾在 美國的軍校受訓,精於英文,當時駐日的美軍有不少是何世禮讀軍校的同學,他在日本有一定私人關係。在那個關鍵時刻,蔣介石重視他,就讓他去日本。其實當時 國民黨人有很多曾到美國留學,但多是學習學術知識,少有軍方關係,何世禮就可以安排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cArthur)突然去訪問台灣,還要是在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已宣布放棄台灣的時刻,麥克阿瑟是公然反抗了杜魯門的政策。你可以想像,聯盟軍駐日本的首領未得到美國總統同意,私下訪問台灣一天,必有人 脈關係帶動。麥克阿瑟與杜魯門互有不滿,但麥克阿瑟已經講了「美軍第七艦隊會保護台灣」,成了既定事實,令蔣介石得了很大支持。韓戰爆發,更是確定此事。
這就是做歷史研究時,我們可以理解到為甚麼該倒下的台灣沒有倒下,關鍵時刻還給何世禮扭轉了。我覺得何世禮應記一功。
歷史研究的寫作
讀:你是讀社會學出身的,學術界常說歷史與社會學的觀點是不同的,歷史是看一件件不同的獨立事件,如何接駁起來,社會學則是想找出社會的底層規律,能套用於所有社會。你這些著作都可說是歷史作品,當中有多少社會學的痕跡呢?
鄭: 過往我們研究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我們覺得當代社會轉變得很快,不同時間的社會有很多經驗我們是不知道的,值得研究。而社會學在西方興起,時間不算長,研究當代就更 少,尤其是家庭這方面。家庭在社會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範圍,無論是制度甚至是社會結構,都是受歷史、文化、價值影響,生多少子女,世代間的權力間距 (Power Distance),夫婦父子間的關係,把這些社會學的概念放在歷史中研究,就會清晰得多。同樣,政治的發展也需要社會學的概念,才會明白香港這個社會為 甚麼演變得這麼快,為甚麼會這麼國際化,為甚麼香港五、六十年代有暴動,不同暴動又有甚麼政治角力。這樣,前因後果才會顯出來,看問題更深入。我讀社會學 時人們常說移民心態,這個概念於我很薄弱,做了研究才更濃厚,明白認祖歸宗,鄉土是最重要的核心,出外的男人總要回鄉,連屍首都要回去,是延續了社會學家 楊慶堃的研究。做研究就好像讀書,越寫越學得多。讀社會學也要讀歷史,相輔相成,像呂大樂也是讀歷史學出身的,我的師傅黃紹倫也看很多歷史。讀過社會學, 就會更能從社會角度學歷史,我中學時不明白典章制度,讀過社會學就明白制度的重要,崩潰了會怎樣。
讀:你最初出版的是《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其後出版了《香港身份證透視》、《香港米業史》、《香港股史》,才回到華人家族的研究上,為甚麼中途會夾雜了幾本不同方面的歷史著作呢?
鄭: 這個有點插曲。當時我在寫博士論文,找了很多資料,如發覺原來米業也曾經爆發暴動,結果很多都放不進去。另一個層面是,當時我在中大做社會指標研究,訪問 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看了資料後我總是無法認同如吳俊雄等學者的解釋,他的看法是港人身份認同基於香港獨特的文化,又富裕,但是有特色就能成為身份嗎?不 能。我唯一的問題是,難道美國富裕,我們就認同美國了?我看香港歷史,發現原來1949年後香港才發身份證。香港是移民社會,為甚麼要發身份證?後來研究 1972年才正式有永久居民身份,沒有永久居民身份,就沒有香港人,不會享受這身份的優越。文化研究沒有紮實的基礎解釋身份,不論是北京或是廣州,有七成 是外地人,他們怎會認同當地文化?有身份的利益,才會認同。後來有空了,就可以把資料寫成書,而且用中文寫作也更快。然後才再繼續寫華人家族。
讀:你的寫作速度很快,每半年至一年就有新作品。歷史學家可能要花上幾十年研究一個人,如Ezra Vogel寫鄧小平寫到去年才出版,為甚麼你們卻有這樣的速度?
鄭: 我是專職研究的,醉心這題材,也有助手幫忙找資料。當然我算是寫得快的,寫報章評論文章坐下去一兩小時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基於我博士論文的經驗,有很好的背景,基礎研究造就了基本功。很多資料早已準備好了,只是我們沒有去看。
讀:談及香港家族傳承,有一本很著名的Asian Godfathers,你認為你跟該書作者寫作手法有甚麼差異?
鄭: 那是記者的寫法,我未必認同。他有比較多個人主觀評論,我們基於實際資料,而且研究對象的家族多有社會影響力,尤其是利希慎家族早年的鴉片買賣,要相當小心。婦女遺囑一書也是全基於手上的大量資料,他的多是個人分析。
讀:你說過盡可能不和研究的人接觸,也不用他們後代的說法,但是利銘澤一書你就大量使用了他的女兒的說話,為甚麼呢?
鄭: 我沒有接觸她,我們是借她的口述歷史跟檔案參照,因為我們認為她的說法有些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澄清,符合現實的討論。
為家族尋根
讀:你的研究主要是百多年前的人,現今新興的家族還未到第三代,你認為你的研究對這些家族以至社會有甚麼啟示?
鄭: 其實不只是香港,中國大陸很關心這個議題,每年有兩至三次請我北上去講解,有時太多了我也不能去。大陸八十年代開放改革至今,已經進入繼承的高峰期,想取 香港的經,如何鼓勵子女繼承,如何繼承得好一點,我一直跟不同媒體談這些事。我覺得我的研究是對大陸有一定貢獻的,我想說繼承有三種資本,一種是經濟資本 (Economic Capital),一種是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一種是社會及政治資本(Social and Political Capital)。
第一種是絕對不難的,把錢轉移就好了。第二種的人才資本在華人社會是很重視的,比如教育。另一面向是領導能力的訓練,個別家族會培訓,但領導能力需要經困 難、危機磨練出來,過往在香港社會很普遍,父輩會要令子女由低做起,雖然時間不會長,然後讓他做經理,十多二十年後才做總經理,再做主席。鄭家純就是如 此。領導接班時間很長。
第三種是指人脈網絡,跟股東、社會、政治領袖的關係,這些需要父親在世時就帶子女進入圈子,參與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慈善組織,對生意有幫助。我們發現,香 港及中國都重視第一種及第二種,但是第三種很需要強化,所以我去演講時都鼓勵他們的子女多點見世面,熟悉社會,結識決策時需要的人脈關係。
另一個觀察是,透過這些傳記式作品,大家族的後代就能了解家族的情況,對家族的和諧,尋根的意味,維持家族的延續性很有幫助。現時大家族的第三、四代都對 第一代不太認識,當初有多困難毫不了解,看完書後可以加強家族的向心力。因此透過傳記尋祖,是應該鼓勵的,可以鞏固他們的身份認同。
讀:好像為這些大家族做了善事一樣。
| ||||||
許東隆要重回宏泰集團了!近年已逐漸將事業交棒第二代的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近日悄悄將女婿許東隆找回公司,要替他操盤淡海新市鎮六百億元的住宅推案。 撰文‧梁任瑋 仁愛帝寶幕後推手、六年前從宏盛建設董事長一職「裸退」的許東隆,即將重回宏泰集團,負責宏泰在淡海新市鎮高達一萬九千坪土地、總銷金額約六百億元的推案。 許東隆是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的長女婿,近三十年來一路跟在林堉璘身邊學習,土木本科系畢業的他,曾擔任宏盛建設擔任總經理、董事長,仁愛帝寶就是許東隆的代表作。 買下烏石港土地 震撼業界二○○七年,許東隆因太太林碧玉生病,加上心中懷有創業夢想,他辭任宏盛建設董事長一職,回到老家林口自行創立展悅建設,至今在林口推了三個建案,這些建案目前仍穩居林口最貴豪宅之列,讓「帝寶推手」光環一路亮到林口。 眼看許東隆的事業上軌道、家裡也已安頓好,林堉璘始終沒有忘記這位得力助手,近日再將許東隆找回宏泰集團,負責淡海新市鎮高達一萬九千坪土地開發案的操盤,由於淡海是宏泰集團未來幾年推案重心所在,林堉璘的這樁人事布局,可以看得出對許東隆的重視,才能委以重任。 對於重返宏泰集團,許東隆低調表示,主要是幫長期在大陸的大舅子林鴻熙處理台灣房地產推案,「可能因為我在這行比較久、操盤大型個案經驗比較多,岳父請我統籌。」據了解,目前宏泰集團位於淡海新市鎮的土地,大多以家族個人名義持有,很難採取個別推案的方式進行開發;因此,需要有人出來負責整體協調規畫。對林堉璘來說,一路栽培上來的許東隆當然是最適合的人選,讓他能再度一展長才,未來許東隆亦將擔任宏泰關係企業的子公司負責人。 離開宏盛這六年來,許東隆凡事都自己來,就連擔任土開、與地主接洽等第一線業務,他都是親力親為,「只能說岳父過去對我的栽培夠扎實,讓我自行創業的過程堪稱順利。」「小型建設公司的好處是彈性夠,讓我能推符合我心目中理想風格的建案。」許東隆有了林口推案的成功經驗,這幾年也不斷在找地,今年三月,他以二十億五二六八萬元買下宜蘭縣政府烏石港土地,手筆之大震撼房地產界。 「大家都不知道,我在蘭陽技術學院土木系念過兩年書,所以我對宜蘭這幾年的建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表示,原本也是抱著「聽聽看」的心態參加宜蘭縣政府的烏石港土地標售說明會,「後來親自跑了烏石港十幾次,甚至還佯裝土地開發商,與當地仲介搏感情,才開始對烏石港這塊土地有足夠的了解。」「你知道這塊地每坪底價多少嗎?才六.九萬元耶!現在光是一坪大理石價格就十萬元起跳。之後,又想起岳父對我講過一句話:『買土地就是要買在別人不知道之前,才會賺錢』,想一想,就進場標了,標價每坪只加一百元、也就是六.九一萬元,實在很划算。」許東隆描述這段過程。 要用藝術概念打造觀光飯店由於烏石港南堤新生地只能蓋飯店,許東隆認為,蓋房子這麼多年,對於「買地、建造、出售」這套模式已經厭倦,「房子賣出去就賣出去,再也不會是你的,但飯店不一樣,我想要用藝術概念打造,當成這輩子的收藏。」實地走訪烏石港,勘查許東隆得標的南堤新生地,正位於烏石漁港旁第一排,直接眺望龜山島,占地九.八二公頃(約三萬坪),許東隆自豪地說,「未來我的飯店不但是海景第一排,還是第一排的『包廂』。」三月初才得標這塊三萬坪土地,許東隆已快馬加鞭成立蘭博灣發展公司,並挖角太平洋崇光百貨總公司財務本部協理李逸川擔任總經理,未來將請設計蘭陽博物館的建築師姚仁喜,規畫三棟觀光飯店與Villa,定位為四星、五星與六星級三種客層,總房間數八百間,土地與營造總投資金額近一百億元。 事實上,烏石港開發案近幾年已成宜蘭投資新亮點,除了許東隆,昇恆昌也得標七千坪旅館服務用地,還有宜蘭當地建商晏京建設買下二千坪住宅區土地,即將推出超高樓層休閒住宅,更遑論其他以個人名義買進的小面積土地,未來準備蓋起獨棟別墅。難怪總統馬英九日前接受專訪時脫口而出,「烏石港房價每坪已喊到二十萬元。」許東隆說,六月底他才剛帶小舅子、宏泰建設常董林鴻南一家人,到烏石港看他的土地。這幾年他一直與岳家維持緊密的互動關係,只不過隨著烏石港土地即將開發,還有淡海新市鎮推案要規畫,看來沉潛已久的許東隆,又將恢復往昔忙碌的生活。 許東隆 出生:1957年 現職:展悅關係企業董事長 經歷:宏盛建設董事長 學歷: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 |
greatsoup在12樓提及
21. 殼好鬼流
22. 殼主要是手提電腦,佔絕大部分
23. 40幾個客
24. 銷售主要美金計價
25. 大客都是台廠多,台廠都是幫人代工
26. 估計是NEC、聯想、303
27. 研發開支約3%
28. 供應商以中國及台灣為主,主力是日本公司及沙地亞拉伯公司
29. 有供應商也是客戶情況
30. 有分包注塑工序
31. 存貨一路升
32. 組裝線下降,機增
33. 員工約1,000人,有勞務派遣
greatsoup在20樓提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0226/LTN20180226226_C.pdf
建議分拆本集團手提電腦及平板電腦外殼製造業務及
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獨立上市
(1)聆訊後資料集;
(2)已發行股份數目;及
(3)截至通達分派記錄日期
海外通達股東數目
太平天下在24樓提及
係嫌股權好似有點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