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乎獲騰訊5500萬美元融資 要把人的大腦連接起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5/152674.shtml

導讀 : 估值嘛,肯定不止 3 億啊……

11月5日下午13時,此前曾傳言騰訊對問答社區網站知乎的投資被知乎創始人周源在知乎的回答確定。

“知乎剛完成了 5500 萬美元 C 輪融資,新投資方是騰訊和搜狗,騰訊領投。之前的投資者賽富、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都在本輪進行了跟投。本輪融資由以太資本擔任財務顧問。”周源在知乎的這篇公開聲明中寫到。

但此輪投資後知乎具體的估值和融資後知乎的動向周源並未明說。

知乎是一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以分享用戶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主題。知乎網站2010年12月開放,三個月後獲得了李開複的投資,一年後獲得啟明創投的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2014年6月獲得由軟銀賽富領投的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截至2015年3月,知乎已擁有1700萬註冊用戶,月獨立訪客接近1億。

以下是周源在知乎網站上關於此次融資的聲明:

謝謝大家關心,本來沒覺得這是個值得大講特講的事情,但沒想到大家這麽關註,那我還是要代表知乎回應一下。

知乎剛完成了 5500 萬美元 C 輪融資,新投資方是騰訊和搜狗,騰訊領投。之前的投資者賽富、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都在本輪進行了跟投。本輪融資由以太資本擔任財務顧問。

估值嘛,肯定不止 3 億啊……

這次 C 輪我們選擇騰訊和搜狗來合作,還是相信 Pony 和小川對知乎產品本身的理解和關註,在誠意和綜合實力上,騰訊和搜狗都非常優秀的投資人。我相信和知乎站在一起,和我們一起發現更大世界的,是對知乎長期有理解和關註的人。所以,接下來我們肯定會和新夥伴展開深入的產品合作,這個可以有。

至於錢怎麽花,知乎接下來要做什麽,我就不具體回複了,說不說也沒什麽用,要靠產品來說話。

最後,謝謝各位知友陪伴我們成長,也謝謝各位老投資人的持續信任和支持。

而創新工場創始合夥人汪華也在周源在知乎的這個答案下面說明了作為投資方之一的創新工場對知乎未來的期許——“把人的大腦連接起來,去共享人們的智力、技能。”

以下是汪華在知乎的回答全文:

創新工場作為知乎最早的投資人一路伴隨知乎走到現在,註視著知乎從 0 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優質內容社區,可以說非常欣慰。

當然,工場也參與了知乎最新的這輪投資。說實在話,我們一直都對知乎非常有信心,工場實際上願意投的更多,甚至有可能的話,我們願意領投。但是考慮到騰訊是非常有價值的戰略合作夥伴,我們最終並沒有這麽做。

創新工場為什麽一直看好知乎:

知乎有獨特的價值。 知乎已經毫無疑問地成長為了國內最大的高品質知識問答社區,也沈澱了非常多高價值的專業內容。更重要的是,與此對應的,知乎正在覆蓋或者說已經覆蓋了國內最有價值和最高質量的專業人群。因此,你會發現在國內很難找到一個可以與之匹配的競爭對手,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也能夠算是獨一無二的一個現象。比如 LinkedIn 這樣一個產品,它同樣覆蓋了非常多的高質量專業人士,但用戶在上面其實並沒有那麽的活躍。又比如 Wikipedia 覆蓋了大量的知識和內容,但是並沒有真正把職業的、專業的人群連接起來,激活,形成更多高價值碰撞和活躍的討論。所以無論從內容角度還是所覆蓋的人群,在我們看來知乎都已經算是取得了非常大的,獨一無二的成就。而這其中蘊含了巨大的產業價值。國內的很多社區或是社交類產品都致力於滿足人們娛樂或者是對外釋放的欲望。知乎反其道而行,滿足的是人們向上的,自我提升的需求。為什麽搜索引擎非常具有價值?因為基於搜索,人們會做相對高價值的決策。而在知乎,由於有高質量的討論和沈澱下來有價值的信息為參考,人們也會做出高價值的重要決策和消費決策。他們決策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看什麽電影,吃什麽;而是包含自己衣、食、住、行,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意味著你有機會滿足高價值用戶和普通用戶的高價值需求。

會有更大的世界和未來等待知乎去探索和發現

我相信知乎在未來會達到比現在至少超過 10 倍的價值。

在此之前,無論是搜索引擎或者其他一些信息工具,都是連接人與信息,O2O 和共享經濟則連接的是人的資產和人的體力勞動力並加以重新配置。

而知乎在聚集了越來越多高活躍度的高質量人群之後,就可以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實驗:看看如何真正把人的大腦連接起來,去共享人們的智力、技能。LinkedIn 在聚集了專業的人士之後,匯聚他們的簡歷,幫助人們來做求職和招聘,就已經成為了這樣的公司。而在知乎上,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個人履歷,而是知識、經驗、見解,能力和專業技能。

我覺得知乎可以做到更偉大的事情。把人們的體力勞動力連接在一起已經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便利和價值,可以想象,如果把連接人的智力這件事做成,就一定會創造更大的市場和價值。

最後,我和創新工場也一直非常看好周源和知乎團隊,這群人一直是非常有想法和有追求、有堅持的團隊。這件事情只有他們有恒心來做好,也只有他們能做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229

共享經濟不止分享房子車子 還可以分享你的大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8/153350.shtml

導讀 : 真正願意付費的“知識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會永遠只是免費供應。

“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麽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麽,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                              

—蕭伯納

隨著“O2O”這個詞兒變成圍城,城外的想進去,城里的人真會玩。2015的尾牙,移動生態的風口,來到了兩個商業形態已歷千年的傳統概念,一個叫做“社群商業”,另一個,便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火熱,無疑是被兩個來自西海岸的“門口的野蠻人“帶動的。Uber和Airbnb, 前者是全世界最大的出行平臺,沒有一輛自己的車,估值已經來到了最新的650億美金;後者是全球最大的住宿平臺,沒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在拿到總估值255億的E輪融資後,一秒鐘變格格,至今沒有再拿錢,隨意猜一下,現在的估值應該有400-500億刀左右。

當然,共享經濟,古已有之,其核心本質,便是“租賃”。原本的英文釋義,也不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Sharing Economy。Rachel Botsman在《共享經濟時代》一書中,最早援引的詞語,是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或許翻譯成“協同消費“更為貼切。

從狹義的角度,共享經濟,更多探討的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話題。比如,我有兩間房子,我把其中一間租出去;我有兩部車子,我把其中一部租出去;我有兩個老婆,我盡量不讓警察抓到我,等等… 然而,從廣義的角度,到底為什麽“租賃”這個存在千年的商業形態,突然在今天枯木逢春,引得各行各業競相效仿,仿佛霎時之間,無“共享”,不“經濟”。

宏觀來看,共享經濟的核心本質,是打散供給與需求,在數字化的環境下重新高效匹配,縮減中間冗余環節,提升效率。這種深入挖掘商業核心本質但是其實挖掘透徹了也然並卵的話題,改天咱們好好聊,今天,我們重點聊一聊認知盈余的共享經濟。

很多人問我,“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到底在賣什麽?是書麽?我的理解,有一個詞或許不恰當,但是可以直觀的給你一個清晰的認知,這個詞,便是“知識碾壓”。同樣的一本書,隨手打開一個網站,便有3折5折7折的版本唾手可得,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原價在“羅輯思維”購買?這其中的沖動,便是認知盈余,造成的知識碾壓,形成的巨大膜拜向心力,推動的非理性消費。

當然,“碾壓”這個詞聽起來不很恰當,但卻是我能找到最直觀的描述。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本性,是對比自己的強一點的人嫉妒,對比自己強很多的人膜拜,於是,在任何一個領域,想見一個比自己懂很多的人,而不是只多懂一點點的人,變成了追求真理的不二法門。當然,這里我們還要贊嘆一下,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個海量無從窮盡的增量市場。

於是,當我生病,我“想見“一個這個疾病領域的權威幫我望聞問切;當我遇到法律疑惑,我“想見”一個資深法律專家幫我咬文嚼字;當我創業,我“想見”一個大咖神棍幫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貴如油;當我迷茫,我“想見”一個心靈導師幫我靈修靈隱靈魂出竅。於是乎,凡此種種的需求,便是認知盈余類共享經濟平臺誕生並野蠻生長的肥沃土壤。

這樣的平臺,主流的模式是UGC模式的付費制對談型經驗交流平臺,翻譯成中文,就是導師生產內容,設定話題和價格。比如你可以聊“從東莞盛衰看中國式客戶粘性”;也可以談“林誌玲和波多野結衣,到底誰像誰?”;當然了,“母豬的產後護理”這類話題因為可以講的人太多,競爭力會大幅縮減;同時我們也發現,“從優衣庫試衣間事件看熱點營銷”這類話題,不好現場互動展示,畢竟學員和導師約見的場景,大多是咖啡廳。

好了,話題設置好了之後,就可以給自己的肉體,哦不,是服務,設置一個價格,因為沒有“媽媽咪”的引領,通常第一次會拿捏不準。沒關系,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是個中小咖,那麽第一次設置500/小時是一個普遍可接受的心理價位。當然,我們都知道價格杠桿的原理,被約見了幾次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調整。比如老路這種賣身不賣藝的人,屢次嘗試上調至3000,均被平臺方鄙視的給我一個冷眼之後,強制調了下來…人生都昏暗了許多…

好吧,接下來,你就可以做兩件事兒,等著被約,和約人。這里不得不說的是,共享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既“角色互換”,好吧,我知道,看到這個詞後,你想歪了…

好吧,你又邪惡的往回看了看…

記得我在矽谷住一個Airbnb的房子,我問房東怎麽想起來做這個生意,他說有一次他去紐約旅行,住了Airbnb,發現房東是個美麗的妹紙,於是回來瞬間當起了房東,期待單身的美麗妹紙入駐…好吧,老美真誠實…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共享經濟的平臺,服務提供方和服務使用方,是分分鐘互換身份的,這給市場推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讓口碑傳播變得更為高效。

當你被約了,請不要緊張,畢竟是第一次,都需要個過程,你懂的。這里我們會發現共享經濟的第二個優勢,這便是,付費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某種“連接“。

首先我們發現,真正願意付費的“知識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會永遠只是免費供應。於是懂得這個道理,並願意為知識付費的用戶,其忠誠度和傳播力,是極其驚人的,這種模式加入了經濟鏈和社交鏈,前者讓參與者更有動力,後者讓傳播更加發散。這帶來的對商業模式的顛覆,讓原本分工式的生產方式變為了分布式的共享方式。

其次,作為導師一方,不管在其他場合如何優(zhuang)雅(bi),一旦收了錢,馬上有了一顆謙卑的心,會不自覺地非常認真地準備和分享自己的知識。有人說是為了評論,我的切身感受是,大多時候甚至考慮不到評論這一層,導師就是會下意識的覺得,有責任,有義務,毫無保留的分享。

於是,往往交流後,會產生很多後續的溝通和合作,雙方都會頗為珍視這“用錢買來的關系”,事實上,這種關系頗為牢固,“回床率”極高,幾千萬上億的生意,就從這幾百塊錢,開始了…

我想見你,是人與人之間,最最基礎的社交需求。我想見專業的你,聽你認真的,細致的,毫無保留的分享,這是只有在數字化的環境下,認知盈余類共享經濟平臺才能實現的供需重構。 這樣的商業模式,除了可以預見的高速增長,同時是一件極”有情懷“的事兒,畢竟,傳遞知識,搭建”連接“的商業形態,創造的是真正的價值,而非霧霾。另外,“大學是所整容院”,學知識和長顏值這件事兒,具有某種正相關的線性關系,這你比我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794

網頁設計中,那些誘惑你大腦狂的“原始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2/154361.shtml

導讀 : 在網頁設計中,圖片更能發揮巨大作用。有一個經典說法:一圖勝千言。

一個網站中,圖片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用戶,人的視線似乎總在第一眼就定位在圖片上。形成這種神奇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大腦里都住著一個“原始人”。

在原始時代,人的大腦需要處理的內容大多和圖像有關。比如,我們的祖先最關心哪里新長出來可以吃的果實,哪里有新的獵物,哪里有猛獸出沒、需要避開危險。這些重要地點和周邊環境通過視覺和記憶保存在大腦里,在經歷漫長的進化後,人腦逐漸進化出最適宜生存的大腦結構。

因此,人類天生擅長處理和記憶圖像。

297756ca89ce32f875520fde6337.jpg

研究表明,人腦對視覺影像的處理速度比文字快60000倍。

同樣,在網頁設計中,圖片更能發揮巨大作用。有一個經典說法:一圖勝千言。

瀏覽網頁時,用戶看到文字後經歷這樣的過程:閱讀瀏覽、將文字內容化、情景化。經過這幾個處理階段,用戶才能搞清楚這段文字想要描述或表達什麽。而可視化的信息(照片、圖片)可以讓人在3秒內迅速理解,不需要“翻譯”階段。

視覺影像在短時間內的重大影響力,決定了圖像是視覺傳達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網頁設計中,圖像主要以圖片、照片、信息圖、圖標等多種樣式展現。

那圖有什麽作用?AnyForWeb認為更恰當的說法是“好圖勝千言”。什麽是好圖?網頁設計中什麽樣的圖才是合適的?

本文分享一些網站中的經典圖的使用案例,讓大家了解好圖的作用。廢話不多說,先上圖說話:

1、Biamar  

關鍵詞:時尚感 品牌 視差滾動 HTML5

Biamar網站首頁用了超大背景圖,高端、時尚是網站給人的第一感覺。

db0656ca89e532f875520f3ffb78.jpg

在背景圖中,連綿起伏的山巒具有層次,襯托了人物形象,營造的環境氛圍突出展示了服裝的時尚感,渲染並傳達了Biamar的品牌內涵。

此處使用的圖,符合Biamar針織衫的品牌風格,向用戶準確傳達了品牌理念。

網站采用了視差滾動技術,頁面用HTML5寫成,鼠標滾動時頁面圖和文字出現不同層次,從視覺上更加襯托出網站的酷炫。

2、My Deejo  

關鍵詞:HTML5  酷炫  360度全景3D展示  強互動性

打開My Deejo網站,首頁的產品圖片無疑是最引人註目的:精致的折疊刀似乎懸浮在空中,從模糊的背景中凸顯出來,盡顯3D效果的視覺沖擊力。用戶的視線很容易被產品吸引,主動去閱讀文字,進一步了解產品特征。

547556ca8a106ac7252ce68eb32f.jpg

在瀏覽過程中,用戶會發現網站采用了超級酷炫的360度全景3D展示。通過滑動和滾動鼠標,可以從全方位視角查看折疊刀的細節,並能自定義為刀身設置不同花紋和刀柄,充滿趣味性。

4bd256ca8a4932f875520f62bc03.jpg

同時還能點擊折疊刀下面的OPEN/CLOSE幽靈按鈕,查看刀身打開和折疊的狀態。

a2e356ca8a7b6ac7252ce69de0cc.jpg

更棒的是,上圖的交互效果完整展示了各個零件拼出折疊刀的動態效果,非常吸引人。

該網站的效果很容易激發用戶的興趣,讓人沈浸其中、玩得不亦樂乎,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網站酷炫的交互效果似乎更吸引人,但打開網站第一眼的驚艷,來自於產品圖片本身的精致感。正是產品圖與背景的巧妙融合,完美展現了定制的個性化,才能發揮交互效果的最大作用。

3、EverEarth  

關鍵詞:360度水平旋轉展示  產品圖動態旋轉 視差滾動 全面了解產品

EverEarth是由AnyForWeb開發的網站,該網站的整體風格清新,產品圖片全部是拍攝的高清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現產品細節。

426f56ca8ab06ac7252ce6b11f70.jpg

網站采用了360度水平旋轉展示技術展示產品。

a39156ca8ac732f875520fa41780.jpg

與折疊刀定制案例不同的是,產品圖片是自動360度水平旋轉,非常方便用戶查看產品各個側面的細節,幫助用戶全面了解產品,感覺與產品更貼近。

與靜態圖相比,動態影像顯然更容易得到人的註意力,不過對任何效果來說,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針對某些行業的產品,高清產品圖片和360度水平旋轉展示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比如大型機械設備、精密儀器、珠寶等產品。

4、POSCO  

關鍵詞:線形圖 風格統一 專業性

POSCO網站的線形矢量圖和線形圖標是網站的一個特色。這種獨特的線形圖,看起來簡潔、形象。

580556ca8add32f875520fc0ee50.jpg

該網站中的線形圖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當多個頁面使用風格一致的線形圖時,讓網站具有統一性,能為網站塑造一種簡單、專業的形象。另一個作用是,用戶即使不看文字,也能通過線形圖了解文字傳達的含義。

通常,線形圖可以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好的線形圖可以作為網站統一而獨特的元素,讓網站具有一種設計感。

5、POSCO  

關鍵詞:信息圖 可視化 易於傳播

同樣在POSCO網站上,還采用了扁平化的信息圖設計。

4c2656ca8af832f875520f1b764c.jpg

該網站中,信息圖將數據、文字轉化為更直觀的可視化形式,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與文字相比,該案例使用更富有吸引力的信息圖,並且其配色和網站整體風格相一致,讓用戶的註意力集中在數據上,讓人在腦海中迅速建立可視化印象。

在網站中合理使用信息圖,是提升傳播效果的最優途徑之一。

6、Glanway伽然  

關鍵詞:流程圖  直觀 易理解 人文精神

在Glanway伽然的招聘申請中,以流程圖的形式展現了招聘申請流程,看上去一目了然。

ad6056ca8b0e32f875520f5045e3.jpg

上圖的整個流程用圖標、線條、文字搭配展現,強化了流程的圖順序,並視覺上增加了文字排版樣式,顯得美觀。

從視覺效果來說,純粹的文字描述在網頁中顯得單調或呆板,而不同樣式的流程圖往往比文字有更多樣式,甚至讓用戶感到操作步驟簡化,進而刺激用戶反應、促使人行動。

7、Vito Salvatore  

關鍵詞:手寫文字 情懷 經典 產生共鳴

如果讓你用圖片表達紀念,你會用什麽樣的圖?在Vito Salvatore網站上,一張和背景融為一體的照片讓人不由自主產生一種紀念的心情。

bcf656ca8b2932f875520ffe7999.jpg

大背景圖模糊化,讓人的視覺集中在“照片”中的路虎車和人物上,色彩的巧妙變化,讓照片與周邊壞境融為一體,又凸顯了層次感。路虎第一款發現在1989年推出,照片下手寫的“1989”讓紀念味兒更濃,再加上包含“25 Years”的大號文字,讓整個頁面渲染出一種經典的感覺。

該網站此處圖片的使用,能夠激發用戶情感,引起用戶共鳴。

8、The Lounge  

關鍵詞:手繪風 人物真實形象 親切感 人情味

The Lounge網站中,服務人員全部采用了手繪風的人物真實形象,是網站的一個特色。

730156ca8b3e6ac7252ce60c776d.jpg

該網站的真實人物形象展現讓用戶感受到服務背後有活生生的人,體驗到一種真實感和親切感。這種親切友好更有人情味,比較容易讓用戶產生信賴,無形中提升了網站用戶體驗。

另外,網站設計與業務緊密聯系,手繪風格更是體現了一種藝術氣息,巧妙傳遞該企業的業務特色。

但設計師們需要註意,應謹慎選擇和設計人物真實形象,因為不恰當的人物照片出現在網站上,反而影響網站瀏覽效果。

該網站能夠取得更好效果的原因是:從整體看,無論是左側的真實人物形象,還是右側的手繪人物、以及其他元素(梳子、剪刀等)風格統一,而且在配色上協調、融合,讓網站整體風格保持著一致。

9、La Baldufa  

關鍵詞:卡通圖 情感化 打動用戶

La Baldufa網站的產品采用了大量可愛的卡通圖,充滿了童趣。

21af56ca8b5732f875520f3e40fc.jpg

在網站上,所有的卡通圖顏色鮮亮柔和,顯得活潑可愛,非常符合嬰幼兒用品給人的感受。並且卡通圖的背景采用圓角設計,潛在蘊含並傳達出產品的安全性,也更好地襯托網站整體的卡通風格。

該網站的卡通圖符合產品定位,不僅是為了展示產品,還從整體營造了一種稚嫩、溫馨的氛圍,可以喚起人內心的柔軟,打動用戶。

10、Glamour.biz  

關鍵詞:卡通手繪風 個性化 高識別度

Glamour.biz網站采用了卡通手繪風格的設計,首頁的圖是一個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發型、神態,還是動作,都展現一種強烈的個性化。

095056ca8b6f32f875520f6fa642.jpg

這種卡通手繪風格的圖塑造的個性化非常獨特,能吸引用戶的註意力,具有高識別度,不僅符合該企業的形象定位,還容易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

關於圖的實際使用案例,以上就是AnyForWeb的本次分享。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圖在塑造/影響網站風格、傳遞情感、打造品牌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進一步說,圖的作用可能是傳遞信息、展示產品優點,也可能是傳達品牌內涵、激發用戶情感,甚至是刺激用戶反應、促進購買等。

當然,圖雖重要,但如果只是給文字隨便配圖,或者選擇了不合適的圖,會適得其反。如果想要達到目標,就要看設計師如何成功誘惑到用戶大腦中的“原始人”了。

設計師應該怎樣選擇圖,怎樣設計合適的圖?在接下里的文章里,AnyForWeb將和大家分享如何成功誘惑“原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220

3D打印“迷你大腦” 解密寨卡病毒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421.html

寨卡,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癥狀與登革熱相似的病毒,目前已經在美洲、非洲及亞洲等32個國家和地區大規模傳播。

去年春天,巴西確診第一例寨卡病毒感染,之後病毒開始在南美洲快速蔓延暴發,自此,寨卡病毒再次進入人類視野。盡管目前尚未發現寨卡病毒對一般成人有致命危害,但是孕婦一旦感染,部分新生兒將會在出生20小時內死於小頭畸形。

目前世界上仍未研發出能夠有效對抗寨卡病毒的疫苗,這是最讓研究人員感到擔心的事情,因此今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國際醫療緊急事件之一。到目前為止,感染最嚴重的巴西感染人數約為150萬人,其中已有3500例新生兒小頭癥病例,而一些新生兒因為小頭畸形問題嚴重而死亡。

但是最近,寨卡病毒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4月22日,在美國工作的多名華人科學家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借助3D打印“造屋”技術,培育出了一種低價的“迷你大腦”,可用於研究寨卡病毒如何引起新生兒小頭癥和其他出生缺陷。

雖然“迷你大腦”已問世多年,但由於此前的培養容器有可樂罐那麽大,因此價格特別昂貴,很多實驗室都沒有能力去做。而此次華人團隊利用3D打印機制造出只有手指頭那麽大的培養容器,可大批量培養出綠豆大小的“迷你大腦”,成本大幅降低。

這項發現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對中國夫婦共同發現——宋洪軍與明國莉兩位教授。他們發現寨卡病毒會感染嬰兒大腦皮質層的特殊的幹細胞,通過3D打印的迷你大腦,他們能夠準確地看見懷孕的不同階段的感染狀況。

根據文章,這個“迷你大腦”是用人體多能幹細胞制成的,與發育中的胎兒大腦很相似,其中包含幹細胞、新產生的神經元,還有類似大腦皮層的分層結構。現在,這種“迷你大腦”可以長到20多周,能用於模擬研究在懷孕早期及中期寨卡病毒對胎兒的影響。

“如果感染發生在非常早期,病毒一般會感染迷你大腦的神經祖細胞並且感染會非常嚴重。一段時間之後,迷你大腦將會停止生長,(現實情境下)此時孕婦就會出現流產。”明國莉說,“但是如果感染發生在懷孕三個月到六個月情況會好一些,寨卡病毒仍傾向於感染神經祖細胞,但是同時也會感染其他神經細胞,結果‘迷你大腦’的尺寸可能會更小一些,相當於小頭癥。”

這些結果與現實中病毒感染孕婦的情況非常接近,這證明了孕期越早感染,就越嚴重。

盡管這項研究並不能治愈寨卡,但是這對寨卡病毒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寨卡病毒最早是1947年在烏幹達的一種獼猴中發現的,其3D結構模型早在2009年,與HIV、埃博拉一起就被科學家研究出來。寨卡病毒直徑約50納米,大約是HIV病毒的兩個半大小。病毒包括E、M、C三種不同類型的蛋白質。”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仲薇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寨卡病毒的3D模型中,E和M表層蛋白形成的球形外殼會幫助病毒在感染的時候進入受體細胞。而寨卡病毒的基因組是由連接著衣殼蛋白的單鏈RNA組成的,一旦進入宿主細胞,RNA就能夠穩定地進行與蛋白質的合成。不同於E、M、C三種結構蛋白,寨卡病毒的RNA能夠編碼7種並未在病毒結構中出現的7種其他蛋白。這些非結構蛋白控制著病毒的複制,抑制免疫反應。

在人體內,寨卡病毒顆粒首先侵染樹狀細胞然後通過血液流動進入其他組織器官。但可惜的是,由於目前有關寨卡病毒結構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目前寨卡的3D模型是基於相關黃熱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登革熱病毒的結構而建成。

“VisualScience科學建模部的計算機生物學家使用結構生物信息學的方法預測了寨卡蛋白的可能結構,事實上,這些方法不僅僅在基礎科研領域廣泛應用,並且也應用在藥物研發、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面。”仲薇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44

Siri之父再推“超級大腦”Viv 被譽為最強大智能助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957.html

今天,“Siri之父”將發布新作Viv,Viv被譽為目前功能最強大的智能助理。兩年前Siri被蘋果收購之後,兩位創始人就開始著手開發下一款改變人們生活的人工智能助手。據華盛頓郵報此前報道,Viv將於5月9日發布。

比Siri更強大的“超級大腦”

Viv的創始目的是想打造一個能驅動所有產品和應用的“超級大腦”(The Global Brain),將其嵌入由互聯網連接的日常萬物。

那麽這款新一代人工智能助手和此前的Siri有何不同?Viv創始人的回答是:“基本上是基於Siri開發的,但是功能更加強大。”你也可以像和Siri一樣去和Viv對話,但是不同的是它不僅能聽懂你的話,而且能夠幫你執行任務。比如你可以差遣Viv幫你訂餐或是訂出租車,它就能直接幫你完成,而Siri只能把你導入到相關的App平臺,你需要自己去做這些。

根據創始人Kittlaus介紹,Viv能自我學習,能根據用戶個性偏好和近乎無限的網絡連接,回答所有問題,執行任何功能。換句話說,你可以一口氣告訴 Viv:“我要買某某電影院的那個場次的電影票,另外預訂某某餐廳的晚餐。哦,還有,提醒我訂一束鮮花後天送給我媽媽。”Viv都能幫你實現。這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產品能做到。不僅如此,如果你要訂的電影票賣完了,Viv會自動向你推薦另一家有票的電影院,再不行就根據你的喜好推薦別的影片。要是你臨時有事去不了,Viv還會幫你打理退票事宜,最後把結果告訴你。

要實現如此強大的功能,單靠Viv實驗室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Viv已經與送餐平臺Grub Hub,打車平臺Uber,鮮花公司FTD和智能家居平臺Ivee等50多個互聯網服務平臺展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植入,這樣就能把Viv變得無所不能了。

有外媒稱Viv是今年出自新創公司最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技術之一。確實,不下載 App、不輸入文字、不撥打電話,甚至不按鍵盤,只用語音就能完成服務,一直是工程師追求的目標之一。《華盛頓郵報》評論稱,從某種程度上說,Viv的創始人屬於圖靈測試最堅定的擁護者,他們就是想要打造一款可以和人一樣正常聊天的機器。

但是Viv也不是唯一一家提供這種機器人語音智能服務的公司。上個月Facebook的開發者大會上,紮克伯格也推出了一款聊天機器人,功能與Viv非常相似,也能夠幫助人們在網上訂餐,訂票,訂鮮花等;去年亞馬遜也推出Alexa人工智能服務平臺,能夠遠程完成主人的命令。可見人工智能助理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將來是否要競聘上崗呢?

Viv實驗室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比如應用於電視、汽車,存在於所有可連接的智能設備中。據創始人介紹,Viv可能不會像Siri那樣賣給蘋果一家公司。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谷歌和Facebook都對Viv表示出興趣,並有意收購。根據《Wired》報道,著名人工智能專家、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負責人Orenz Etzioni在參觀了Viv早期模型後說:“如果這個團隊能取得成功,這將是智能機器人的未來,將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人工智能改變電商模式

從CALO、Siri、Cortana到Alexa、Viv,人工智能是如何一步步改變計算範式和電商模式?

科技調研公司Forrester的移動商務專家Julie Ask表示:“在接下來的5年中,這種計算範式改革將把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設備全部轉變為擁有語音交互能力的智能助理。”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軍備競賽中,無論是谷歌、亞馬遜或者Facebook,它們都想讓智能產品成為連接消費者和商業服務的終極接口。

Viv的兩位創始人Kittlaus和Cheyer希望把Viv打造成一個智能開放平臺,能讓企業和應用都接入它的“大腦”。Kittlaus表示:“要實現這一點的技術屏障很小,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有時才幾分鐘的‘訓練’,讓Viv理解所要處理的具體領域的專業術語即可。當Viv的知識增長時,理解力也會增長。

Viv在設計上基於3大原則:世界將教它獲取知識,它將學會比世界教它的更多的知識,它將每天都學到新的東西。這種學習過程涉及到使用複雜的算法詮釋使用系統的人的語言和行為——用的人越多,它就會變得越聰明。通過知曉用戶是什麽樣的人,以及他們在接受什麽樣的服務,Viv可以在海量數據中進行篩選,找出連接和處理信息的新方式。

Kittlaus說,最終Viv將能夠在你提問前就知道你需要什麽。他設想,當某個人淩晨兩點在吧臺前手腳不穩地對手機說“我喝醉了”的時候,Viv能立即聯系這個人平時愛用的出租車公司,讓該公司派車到這里來,並指引司機把這個半昏半醒的人送回家,用戶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Siri”在挪威語中是引領人類走向勝利的女神。Kittlaus在接受多家外媒采訪時都表示,他們當初並不是想把Siri做成聊天機器人,而是想以此重塑移動商務模式。Siri發布3周後,喬布斯就給他們打電話,說想要買下這家公司。最初他們是拒絕出售的,但喬布斯堅持要買,並邀請Kittlaus和Cheyer兩人去他家,在爐火旁長談3小時,才最終敲定了這筆買賣。

“Viv”在拉丁語中意為“生命”。Siri之父確信Viv的出現將會使其他虛擬智能助理黯然失色,並想讓其成為各種產品和應用的“大腦”。在Viv公司成立前,Kittlaus、Cheyer和後來加入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Brigham曾聚在一起討論,5年之後的世界將是什麽樣的。Brigham想到做一個程序,用新的方式把Siri知道的那些東西整合起來。

他們想到了“基於雲的智能”,一個“全局性的大腦”的概念,而要讓這個語音助理變得無處不在,唯一的辦法是把它向第三方開放,讓每個人都能接入它、使用它。不過,這一切是否會發生,在什麽時候能發生,是個連Viv自己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77

無人駕駛汽車需要眼睛和大腦 汽車電子將迎爆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616.html

為智能駕駛汽車裝上攝像頭,這是無人駕駛汽車從理論走向現實的首要基礎之一。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攝像頭生產廠商正在逐漸將戰略重點轉移到汽車產業。

市場研究公司IHSAutomotive數據顯示,2020年車載攝像頭銷量將達到8300萬。市場研究公司TechnoSystemsResearch認為,隨著技術覆蓋到中低端車型,從2011年到2018年,僅車載攝像頭這一細分市場規模將增長7倍,達到66億美元。

如此高速的市場增長將得益於汽車智能化和各種高級輔助駕駛技術的加入。根據定義,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於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雲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深度學習、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實現自動駕駛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而通過攝像頭等傳感器進行環境感知是實現汽車自動駕駛的第一步。目前,高端汽車最多搭載8個攝像頭,可幫助實現可視化輔助泊車、緊急剎車等功能。根據三星手機攝像頭供應商、韓國最大汽車攝像頭制造商Mcnex公司介紹,未來,當攝像頭取代傳統的側視鏡,每輛汽車的車載攝像頭的數量有望上升至12個。

搭載攝像頭的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眼下,包括國內的攝像頭制造商以及為手機生產攝像頭的制造商如松下、LG等都在試圖搶食蛋糕。為iPhone手機生產攝像頭的LG Innotek公司,也從2013年開始生產汽車攝像頭。國內攝像頭制造商也試圖進入汽車攝像頭領域,但根據IHS的市場研究,目前松下和索尼在停車用攝像機方面領先;而大陸、博世和Autoliv公司主宰了前置攝像機市場,中國廠商想從中分羹挑戰頗多。

這樣的情況在整個汽車電子領域都存在。“10年前的汽車產業,汽車電子僅為整車采購價值的20%,現在已經達到30%—35%。汽車電子在整車所占的價值比重,緊湊車型目前占比15%左右,豪華車達到28%,而電動車已經高達近50%,2015年我國汽車電子行業的整個產值達到740億美元(接近4500萬億元)。”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辦、寧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協辦的“2016國際汽車電子高峰論壇”上,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元談道。

隨著智能化進程的推進,汽車已經不單是一個傳統的制造產品,而逐漸成為一個“電子產品”。各種汽車電子元件正在試圖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手臂和大腦。而國內廠商如何在高速增長的市場下、從外資零部件廠商口中搶食成為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與國際知名的零部件公司相比,中國零部件企業在技術和研發上相對較弱,海外並購成為他們快速搶占市場,贏得先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此之前,中國零部件企業海外大手筆“買買買”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而在汽車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海外收購再度成為中國零部件企業快速掌握市場的一個方式。

航天科技在3月發布聲明稱,擬以發行股份、支付現金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收購益聖國際持有的Hiwinglux公司的全部股權、Easunlux公司持有的IEE公司97%的股權以及國新國際持有的Nav-ilight公司的全部股權,而這三家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傳感器和電子控制模塊制造領域。

而寧波均勝電子則更是希望通過資本運作和海外收購提升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市場競爭力。雖然成立僅有十余年時間,但均勝先後並購了德國普瑞、IMA、Quin GmbH以及KSS和TS德累斯頓,迅速在汽車電子領域建立起了綜合的系統競爭力。據劉元介紹,在2006年,均勝電子的營業收入僅為2000多萬元,而到今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200億元,其中有90%左右來自於汽車電子的銷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55

記者實測》從五百元眼鏡到萬元頭盔都嚇人的原理 VR如何騙過你的大腦?

2016-06-06  TCW

為什麼人們一戴上VR(虛擬實境)頭盔,就忍不住嘴巴張大,露出看來有點好笑的「VR臉」?這項能受到國際大廠集體關愛的技術,到底是什麼原理?用起來是什麼感覺?

還有,為什麼有的VR頭盔必須連線電腦、有的是只需要手機?又為什麼紙板做的VR眼鏡只要新台幣數百元,高階VR頭盔竟然要價近三萬元!傳說中,使用VR竟然還會暈車?沒試用過的人,還真的難以想像。

戴上近500元頭盔:

視線無死角,360度都有風景為了研究VR是什麼,我在網路賣場眼花撩亂各式VR頭盔中,挑了一個不到五百元的平價VR頭盔。這個裝置沒有任何電線晶片,只是一個塑膠殼加上兩片鏡片,等於是Google紙板VR眼鏡的塑膠版本。

只需要把智慧型手機塞進頭盔前方的插槽,執行App應用程武,就能進入VR世界。我這才發現,不論是蘋果iPhone.還是Google 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竟然都已有數百個免費VR應用程武可下載。

打開潛水App,哇!我馬上置身海底。

往前看,鯨魚在我前方游泳;往上看,海水透出瀲濫波光:往後看(是的,載著頭盔整個人往後轉),赫然冒出了一位潛水夫。我,被海水包圍了。

打開雲霄飛車p,我踏上了刺激的樂園探險,當列車往左彎,我忍不出往右傾,當列車往右拐,我又忍不住倒向左邊。我,好像真的坐在雲霄飛車上。

好酷!這到底是什麼原理?

原來,VR應用程武利用手機內建的方向慼測器,慼應出頭部往前後左右上下轉動,以手機處理器運算出相應方向的顯示畫面,手機螢幕畫面透過頭盔鏡片匯聚成3 D影像,讓人以為自己就身在場景中。

穿上數萬元裝置:

逼真到冒冷汗,追趕跑跳也不會撞牆那麼,數萬元的VR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特地跑到展示中心體驗市面上售價最高的HTC Vive。

整套設備包括頭盔、兩支手持控制器,以及天花板上安裝的一對黑盒子威應器。

頭盔裡不需要塞手機,卻需要拉線連接電腦。高階VR頭盔內建螢幕,以提供比手機更精細的畫質;運算仰賴效能遠比手機強大的高規格電腦,以提供更快速的運算:搭配手持控制器,則能享有射擊彊屍、3D作畫的互動功能。比起使用平價VR只能站在原地,天花板感應器能協助高階VR定位,在屋內追趕跑跳,也不怕撞牆。

我持著雙槍頑強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彊屍攻擊,一直到被左後方彊屍偷襲才G G (遊戲結束)。逼真的畫面,讓我卸下裝備時不只一身冷汗,真的連手都還在發抖。

體驗過後,我不免好奇:明明電視、電影早就能播送影像或實況轉播,3 D電影也可以創造出3 D影像,為什麼使用VR 卻能享受前者無法提供的臨場感,好像打開哆啦A夢的任意門,瞬間進入另一個時空?

如何模擬真實感?

感測使用者想看什麼,顯示對應畫面「如果人們慼受到的真實,就是人們摸到、聞到、嘗到、看到的感覺,那麼真實其實就是大腦所解析到的電子訊號。「臉書旗下VR設備商Oculus首席科學家阿伯列許(Michael Abrash)說。

VR技術要模擬真實感,就是餵給大腦訊號,讓大腦以為所感覺到的真實發生。過去人們只能看到攝影鏡頭所拍下的視角、只看得到螢幕框中的內容,但VR 技術讓人們可以自己決定看什麼方向,藉此愚弄大腦以為人在現場。

當腦部以為你站在高塔,身體會忍不住因懼高而寒毛直豎;當腦部以為你在搭雲霄飛車大轉彎,身體為了對抗離心力會忍不住偏向一側。不只有視覺刺激,還激發了掌管方位、動作、情緒的大腦皮質區域,創造出比閱讀、看影片還要身歷其境的體驗。

也因此,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白倫森(Jeremy Bailenson)研究發現,由於VR經歷實在太真實,竟有辦法讓使用者有如受震撼教育般,徹底改變行為與想法,影響力比電視、電影還要大!

有一天,不戴頭盔也能看虛擬影像使用VR頭盔時,將

真實世界的視野完全遮

蔽,在安全顧慮下,使

用時間、地點受到諸多

限制。如果能將頭盔拿掉,就是VR的進階技

術AR(擴增實境)想

達成的目標。事實上,

包括高盛證券等研究機

構都分析,AR市場規

模預估比VR高出四倍

以上,甚至要等到AR 技術成熟,才可能讓泛VR技術真正普及。

一旦這天到來,將不

用再戴著厚重的VR頭

罩,只須戴著透明AR 眼鏡,虛擬世界就能與

日常生活無縫接軌;

AR與VR結合形成的

MR(混合實境)

將把泛VR技術推向全

面普及。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84

人腦成像技術揭開大腦活動秘密

新的人腦成像技術將揭示基因如何激活活躍的人類大腦。

科學家首次用大腦掃描技術揭示了基因在大腦活動中的變化,這項發現將有助於阿爾茨海默綜合征、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大腦紊亂所導致的疾病的治療。這還不是全部,進一步的研究還將幫助科研人員評估藥物對這些疾病的療效。

“遺傳還是環境”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專註於研究一種分子,這種分子能夠控制纏繞在決定基因構成的蛋白質周圍的DNA的緊密程度。想象一下DNA就像是線圈,這些蛋白質就好像一根軸線。線圈纏繞軸線的緊密程度將影響DNA的基因表達。這些被稱作組蛋白脫乙酰基酶(histonedeacetylases,簡稱HDAC)的分子是決定DNA纏繞蛋白緊密程度的分子,比如在阿爾茨海默綜合征患者的大腦中管控人類記憶部分的HDAC酶含量很高。

為了進一步觀察這種HDAC酶是如何運作的,哈佛醫學院生物醫學成像馬蒂諾中心(Martinos Centre)的研究人員Hsiao-Ying Wey和Tonya Gilbert帶領的團隊已經為研發這種化學混合物花費了長達7年時間。這種捆綁在HDAC酶上的被稱作11c Martinosatat的化學混合物能夠顯示人腦的哪些部分會出現HDAC酶,以及出現的量有多大。

這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物上。在研究中,科研人員把這種化學混合物註入8個健康的人體內,並使用PET腦部掃描技術跟蹤反應。馬蒂諾中心放射化學總監、報告的聯合作者Jacob Hooker表示:“這項實驗首次向人們展示了在活躍的人腦中,HDAC酶是如何工作的。”

中科院神經所一名從事人腦成像的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成像技術判斷基因表達的想法十年前就已經有了,這項實驗不同之處在於一方面是在人身上使用;另一方面是使用了PET成像技術。”PET被認為是目前最先進的醫療診斷技術,小動物的PET的成像系統已經廣泛用於疾病的動物模型研究、新藥物研發和新治療方法的研究和療效的早期評估,同時還用於基因表達和細胞追蹤等基礎生物學研究。就在上個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永峰主持研發的高分辨率的小動物PET原型成像系統取得突破。但是PET在人身上掃描來研究基因表達還是第一次。

上述研究員同時對哈佛醫學院的這項實驗提出了質疑:“在人體上引入基因表達,就像轉基因一樣,在倫理上是否合適還有待證實。因為在人體輸入外援性的標記物,如果不影響正常人的代謝是可以的,而一旦影響到正常的基因表達,或者激活新的基因表達則有悖倫理。”

不過倫理方面的擔憂並不會最終阻礙科研的發展。實驗的結果向目前蓬勃發展的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也從兩方面回答了人類提出的一個永恒的問題:“遺傳還是環境?”(先天還是後天),即人體的變化究竟是由基因決定還是環境因素決定?遺傳給了人們DNA的密碼,但是環境讓這些DNA獲得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再回到DNA像一根線那樣纏繞蛋白質的問題,遺傳表觀學家希望知道人類的飲食和運動是如何通過改變DNA纏繞蛋白質的緊密度,對人體產生化學變化的。

過去人類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非常稀缺,這項人腦成像實驗至少提供了環境和基因如何共同作用於人體的一些線索,因此科學家對於實驗結果表示興奮。此前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精神分裂患者的大腦中,顯示出多處神經元之間的鏈接斷裂。而今天的這項研究不但能讓人們首次觀察到活躍人腦中的表觀遺傳活動,而且這項技術超越了以往的小鼠實驗,能夠用於大腦紊亂導致的疾病診斷。

值得註意的是,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HDAC酶的形態比人們預計的要更加持久,這也為未來的人腦研究提供了進一步實驗的可能性。

酶如何被打亂?

而科學家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形態持久的酶是如何被打亂的。參與此項研究的德國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精神病學表觀遺傳研究員Mira Jakovcevski表示:“我們很早就知道這種酶(HDAC)在類似於抑郁或者上癮等大腦神經紊亂疾病中產生作用。”過去,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死亡的精神病患者的大腦組織中HDAC酶的含量異常高。

但是過去的研究沒有顯示出HDAC酶究竟在人類活躍的大腦中如何運作。因為死亡後的大腦組織通常存放超過12個小時,HDAC酶在人類死亡後會迅速發生變化,因此很難用死人的大腦組織的研究結果判斷在活人大腦中的表現。而且科學家也僅僅是觀察死亡大腦組織中的一部分。而如今對於活躍人腦的掃描能讓科學家同時觀察到人腦任何部分的活動情況。Jakovcevski表示:“這對於研究非常重要,可以觀察在活躍人腦中的酶是如何被打亂的。而且(相對觀察死人的腦組織)這是一種非常優雅的研究方式。”

通過這項實驗,科學家除了知道正常人腦中HDAC酶的含量應該是多少,他們還有一些驚人的發現。首先,研究發現在健康人休息的時候,這種酶幾乎沒有變化,這與科學家的預期不同,因為該領域的核心呼聲是基因表達的差異性很大。在以往的很多案例中,人類的行為和飲食能夠改變基因表達,比如三個月只用一只腳騎自行車,或者攝入過多的脂肪,這些都會影響人體基因。所以科學家以為HDAC酶在人腦的不同部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含量高低。但同時,科研人員在人腦中的8個不同的部位發現HDAC酶的形態是一樣的:無論是HDAC含量最多的主管人體行動的小腦(cerebellum),還是酶含量較少的負責人腦連接的組織白質(white matters)。這讓科學家急於尋求下一個問題的答案:HDAC酶和這些特定區域基因表達的聯系是什麽?回答這個問題,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神經疾病。

“看到”不代表“讀懂”

科學家相信,HDAC的含量高低與基因的變化程度有關。HDAC含量最高的腦區,也是基因最不易發生變化的腦區。因此HDAC含量過高會阻礙人類的學習能力,即使在正常的人腦中也是如此。

但這也不是說HDAC的含量越少越好,因為基因過大的變化會產生其他問題。放射化學教授Hooker和他的團隊正在通過對動物大腦進行掃描的實驗來證明這些假設。

Jakovcevski表示:“目前的技術手段可能還不是最成熟的,我們還不知道HDAC含量高低會如何影響正常的大腦,比如當人的年齡增長之後大腦的活動如何發生變化。盡管科研人員發明的這種新的11c Martinosatat化學混合物綁定了人類已經知道的11種HDAC酶中的3種,但是這也意味著人腦的另一些活動仍然是未知的。”

Hooker教授表示,觀察到活躍人腦的活動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已經了解它們的運作原理。“視覺呈現並不意味著科學家理解如何去解讀這種信號。”Hooker教授說,“事實上最大的鴻溝就是我們發現了患者的這種異常,卻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

Hooker教授和他的團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學著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以及這種異常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他們已經收到資助經費,來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阿爾茨海默綜合征患者以及舞蹈癥患者大腦活動的不同表現。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將通過對這些病人大腦的掃描來觀察HDAC酶含量高低的變化,以及因此產生的患者癥狀的發展。

此前有一些研究表示阻止HDAC的生成能夠緩解阿爾茨海默綜合征患者的病情。但是直到目前,仍然沒有任何關於HDAC的神經治療藥物獲得美國FDA的批準,部分原因是過去人們無法證明藥物的療效,因為很難通過視覺呈現看到這些藥物是否真正在起作用,只能通過觀察病人行為的變化來評估藥效。“這種試驗缺乏說服力。”Hooker教授表示,“而通過11c Martinosatat這種化學混合物進行實驗,科學家能直接了解藥物是否真的作用於相應的HDAC酶上,這將能夠幫助我們在進行臨床試驗的同時,進一步理解藥物是如何產生作用的,並最終讓患者受益。”

中科院神經所一名從事抑郁癥研究的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對這種新型的技術“非常感興趣”。不過該技術對於藥物研發和新治療方法的研究和療效的早期評估究竟具有多大的價值還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61

隔空對話張國榮、給胡歌粉絲畫像 百度大腦再秀“智商”

“當中國的7億網民都用上智能手機,互聯網的發展已經不能靠人口紅利來驅動了。”9月1日,百度世界大會的開場演講中,百度董事長李彥宏這樣說。

在他看來,互聯網正在進入下一幕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將使全社會迎來變革性的發展。“人工智能是百度核心中的核心。”

與此同時,百度首次向外界全面展示百度人工智能成果 “百度大腦”,並宣布對廣大開發者、創業者及傳統企業開放其核心能力和底層技術。

揭開“百度大腦”全貌

李彥宏曾在兩年前對外公布了百度人工智能的產品百度大腦。當時他稱,“百度內部有個‘百度大腦’的項目,用技術模擬人腦思維,現在大約已經相當於2~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

相比幾年前2-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今天的百度大腦相當於多少歲?

李彥宏說,回答這個問題比較難,因為百度大腦和人腦的正常發育過程很不一樣。

據他介紹,百度大腦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算法,包括超大規模神經網絡、萬億級參數等;第二部分是計算能力,包括數十萬臺服務器和中國最大的GPU集群;第三部分是數據,包括全網萬億網頁、音視頻圖像、數十億次搜索數據、百億級定位數據等。

百度大腦的能力主要有四方面能力:語音的能力(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圖像的能力、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及用戶畫像這四種能力。

在現場,李彥宏舉例不少百度人工智能的具體應用。例如,語音識別能力幫助電話銷售搞定客戶、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AI能力幫助廣告客戶做營銷。

他還在現場展示了運用情感語音合成技術還原張國榮聲音的視頻。以張國榮在影視、電臺等留存下來的原聲進行建模,通過情感語音合成技術實現與粉絲的“隔空對話”。

實際上,任何一個人只要用30分鐘按照要求錄制50句話,就可以用百度大腦的語音合成技術模擬出來這個人的聲音。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聲音模型。

在圖像能力方面,百度大腦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99.7%。在現場,百度人臉識別技術準確地識別出了多位百度高管,如百度總裁張亞勤、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等。

演員胡歌也與李彥宏同臺展示了一段“百度大腦”的用戶畫像能力。李彥宏告訴胡歌,通過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百度大腦能夠描繪出他的粉絲群體的基本特點。從興趣和偏好的角度來看,他的粉絲更喜歡“影視、音樂、公益、旅遊、出行”。

除了圍繞現有業務的人工智能應用,李彥宏還提到了一些代表未來方向的產品,比如百度無人車。

在演講中,李彥宏播放了一段無人車行駛過程的視頻。百度無人車在行駛過程中,通過感知,可以探測到路面上車、路標以及各種各樣的障礙物,每個物體有一個獨特的編號,便於車對它進行識別。這個車的識別是通過百度大腦來識別的。

從百度大腦到醫療大腦

李彥宏宣布,百度大腦將全面開放未來,百度大腦將與各行各業結合,衍生出不同領域的行業大腦,比如醫療大腦、交通大腦、金融大腦等等。

目前,百度大腦已經與不同領域發生了碰撞。《魔獸》制作公司傳奇影業首席分析師Matt介紹,傳奇影業把影片目標人群分了三類,一類是肯定會去看的,不需要做宣傳了,一類是肯定不去看的,宣傳了也沒有用。主要著力點是怎樣把那些搖擺的、可被說服的人群轉化為真正去電影院看的人群。傳奇影業運用百度的工具和數據進行人群篩選。最終,百度用戶畫像能力為《魔獸》帶來了200%的票房提升,讓制作方驚喜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大會現場發表了主題演講,並攜手百度聯合宣布繼續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深化合作,雙方將匯聚百度雲平臺、地圖技術和NVIDIA汽車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創建從雲服務到汽車自動駕駛的平臺。

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則公布了百度人工智能的兩大開放平臺:百度深度學習平臺(PaddlePaddle)與百度大腦開放平臺(ai.baidu.com)。

與其他第三方平臺相比,吳恩達稱,百度深度學習平臺以更少的數據準備及訓練配置,實現易學易用、性能高效;而百度大腦開放平臺則向合作夥伴開放技術與培訓資料,實現因智而能,促進行業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84

中國研制 “最強大腦”

谷歌的AlphaGo在戰勝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後名聲大作。比賽時,谷歌團隊必須讓AlphaGo位於美國中西部的服務器通過谷歌雲服務連接到韓國首爾的對局室,一旦服務器連接失敗,那麽AlphaGo將完全無法運轉,失去“思考”的能力。

而這個痛點之一如今也許得到了解決。

在這兩天舉行的上海科博會上,中國類腦強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西井科技提出了“片上學習”(On-ChipLearning)的概念,並宣布團隊已經研制出了可以進行實際應用的“片上學習”系統Wiki。由於能耗低、速度快,“片上學習”被認為是繼目前的“在線學習”之後最有市場前景、應用最廣泛的機器學習的方式。

“片上學習”vs“在線學習”

從當前的全球市場來看,機器學習主要還是通過“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技術來實現提升的,即使用大規模高性能計算平臺進行模型訓練,然後將訓練好的模型再直接部署在硬件中實現產品的優化升級。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人工智能領域,並且在視覺和大數據分析上取得了有效的突破。谷歌的AlphaGo就是“在線學習”的典型。

相比“在線學習”而言,“片上學習”又往前跨了一大步,這意味著機器學習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通過硬件層面的不斷“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實現高效率、低功耗、可本地化處理數據、計算機小型化等好處。

西井科技CEO譚黎敏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片上學習’就好像學生身邊時刻跟隨著一位‘私教’,直接在芯片上學習就可測試訓練成果,而‘在線學習’則好比學生定期去‘學校’上課,回家後做作業來測試學習效果。”

譚黎敏在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在一萬多幅不同畫風的油畫中隨意點擊幾種畫風,在硬件端進行“片上學習”後,計算機能在短短1秒內自動完成1000多張圖片的分類。

在這期間,芯片可隨時中斷學習,以測試學習效果。隨著芯片學習進度的推進,油畫識別與分類的正確率將逐步上升,直至經過8至10秒的一段完整學習後,識別的正確率接近100%。即便是浸潤藝術多年的畫家也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做出正確率如此高的判斷。

這個叫做Wiki-paintings的油畫庫是自2014年起加州理工大學SergeyKarayev等人所收集來的畫作,此後又有全球不少團隊加入機器快速識別、分類的研究中,以此來檢驗機器學習的成果,從而推動了“片上學習”技術的發展。

擺脫馮·諾依曼架構

在科博會中央大廳西京科技的展臺里,記者看到了一塊黑色的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片上學習”所有的奧秘都集中在這塊小小的芯片上,它有一個聽起來非常神秘的名字——“DeepSouth類腦神經元芯片”。譚黎敏告訴記者,這款芯片是全球繼IBMTruenorth之後的第二顆類腦芯片。

除此之外,西井科技還展示了“西井大腦”,這是百億神經元人腦模擬器。2012年,谷歌曾用16000片電腦處理器(CPU)搭建了10億神經元模擬器,被命名為“谷歌大腦”。

西井科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西井大腦”是通過世界前沿交叉學科——神經形態工程學原理搭建,整個“西井大腦”只有一臺傳統電腦機箱那麽大,也正是這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家夥創造連接了擁有100億神經元的神經網格來模擬人類大腦的運行方式。它能通過使用電路去直接模擬人類的“神經元”形態,建立起神經網絡中“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並通過依靠這些“神經元”來處理信息,用脈沖spike來傳遞信息。

而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西井大腦”已完全擺脫了馮·諾依曼計算機架構,使用的是電路模擬“神經元”的方法,而“谷歌大腦”卻仍使用了傳統計算機結構由16000片CPU堆砌而成。

馮·諾依曼理論主要核心為數字計算機的數制采用二進制,即0和1;同時,計算機是按照程序順序執行,也就是所謂的“串聯”。而真正的人腦神經元模式則為“並聯”,這就是為什麽人類可以同步將諸如視覺圖像信息神經元、邏輯思維判斷神經元與人類“自我學習”的能力等自然結合完成相關“任務”。

譚黎敏舉例說,比如:當一個人面前同時出現了一本雜誌與一份報紙,普通正常人會在一瞬間立即完成對雜誌與報紙這兩者屬性的基本判斷,這就是由於我們大腦內視覺圖像信息神經元、邏輯思維判斷神經元與人類“自我學習”的能力一瞬間“並行”作用的結果。而這與馮·諾依曼理論的“串聯”有完全的不同。

有望參與“歐盟腦計劃”

“未來無論是在移動智能終端、家用智能終端或是大數據專用服務器等多領域,‘片上學習’都將展現其獨有且強大的優勢。”已經投了西井科技三輪累計上千萬人民幣的十維資本合夥人張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比如自動駕駛技術,目前的自動駕駛的問題在於它識別物體的精度不高,精度不高是由於處理數據的能力達不到所致。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是基於GPU的算法,GPU還是基於馮·諾依曼架構,所以效率和能耗遠遠不能和人腦相比。如果未來要大規模部署人工智能而且要實現低能耗,不去突破馮·諾依曼體系,是沒有前途的。”

他還介紹,目前美國和歐洲都已經有類腦計劃,雙方各投資了100億美元和100億歐元在神經擬態領域進行突破。“比如IBM的Truenorth就是全球第一款百萬神經元人腦芯片。”張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謂神經形態工程,就是把腦科學和芯片制造技術結合起來的混合科學。歐洲腦計劃和美國腦計劃都是在不久前推出的。IBM的Truenorth就是一個產品成果。但是歐洲腦計劃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產品產出,西井已經有產品了,未來幾方可能考慮和西井合作,使用其脈沖神經網絡技術。”

就在兩周前,譚黎敏訪問了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幾位歐盟腦計劃核心領導人。盡管他沒有透露西井將如何參與歐盟腦計劃的項目,但他表示“在不久後即將發布有關雙方在一些潛在合作方向的探索”。

在西井的展臺上,記者還發現了軟銀中國的投資人周曄。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軟銀中國對人工智能領域也非常感興趣,但是目前還沒有參與西井科技的投資。聽公司的介紹感覺這會是一個世界級的項目,但是還是要看最後能做成什麽樣。”據了解,軟銀中國旗下未有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