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真正願意付費的“知識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會永遠只是免費供應。

“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麽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麽,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                              

—蕭伯納

隨著“O2O”這個詞兒變成圍城,城外的想進去,城里的人真會玩。2015的尾牙,移動生態的風口,來到了兩個商業形態已歷千年的傳統概念,一個叫做“社群商業”,另一個,便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火熱,無疑是被兩個來自西海岸的“門口的野蠻人“帶動的。Uber和Airbnb, 前者是全世界最大的出行平臺,沒有一輛自己的車,估值已經來到了最新的650億美金;後者是全球最大的住宿平臺,沒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在拿到總估值255億的E輪融資後,一秒鐘變格格,至今沒有再拿錢,隨意猜一下,現在的估值應該有400-500億刀左右。

當然,共享經濟,古已有之,其核心本質,便是“租賃”。原本的英文釋義,也不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Sharing Economy。Rachel Botsman在《共享經濟時代》一書中,最早援引的詞語,是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或許翻譯成“協同消費“更為貼切。

從狹義的角度,共享經濟,更多探討的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話題。比如,我有兩間房子,我把其中一間租出去;我有兩部車子,我把其中一部租出去;我有兩個老婆,我盡量不讓警察抓到我,等等… 然而,從廣義的角度,到底為什麽“租賃”這個存在千年的商業形態,突然在今天枯木逢春,引得各行各業競相效仿,仿佛霎時之間,無“共享”,不“經濟”。

宏觀來看,共享經濟的核心本質,是打散供給與需求,在數字化的環境下重新高效匹配,縮減中間冗余環節,提升效率。這種深入挖掘商業核心本質但是其實挖掘透徹了也然並卵的話題,改天咱們好好聊,今天,我們重點聊一聊認知盈余的共享經濟。

很多人問我,“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到底在賣什麽?是書麽?我的理解,有一個詞或許不恰當,但是可以直觀的給你一個清晰的認知,這個詞,便是“知識碾壓”。同樣的一本書,隨手打開一個網站,便有3折5折7折的版本唾手可得,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原價在“羅輯思維”購買?這其中的沖動,便是認知盈余,造成的知識碾壓,形成的巨大膜拜向心力,推動的非理性消費。

當然,“碾壓”這個詞聽起來不很恰當,但卻是我能找到最直觀的描述。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本性,是對比自己的強一點的人嫉妒,對比自己強很多的人膜拜,於是,在任何一個領域,想見一個比自己懂很多的人,而不是只多懂一點點的人,變成了追求真理的不二法門。當然,這里我們還要贊嘆一下,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個海量無從窮盡的增量市場。

於是,當我生病,我“想見“一個這個疾病領域的權威幫我望聞問切;當我遇到法律疑惑,我“想見”一個資深法律專家幫我咬文嚼字;當我創業,我“想見”一個大咖神棍幫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貴如油;當我迷茫,我“想見”一個心靈導師幫我靈修靈隱靈魂出竅。於是乎,凡此種種的需求,便是認知盈余類共享經濟平臺誕生並野蠻生長的肥沃土壤。

這樣的平臺,主流的模式是UGC模式的付費制對談型經驗交流平臺,翻譯成中文,就是導師生產內容,設定話題和價格。比如你可以聊“從東莞盛衰看中國式客戶粘性”;也可以談“林誌玲和波多野結衣,到底誰像誰?”;當然了,“母豬的產後護理”這類話題因為可以講的人太多,競爭力會大幅縮減;同時我們也發現,“從優衣庫試衣間事件看熱點營銷”這類話題,不好現場互動展示,畢竟學員和導師約見的場景,大多是咖啡廳。

好了,話題設置好了之後,就可以給自己的肉體,哦不,是服務,設置一個價格,因為沒有“媽媽咪”的引領,通常第一次會拿捏不準。沒關系,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是個中小咖,那麽第一次設置500/小時是一個普遍可接受的心理價位。當然,我們都知道價格杠桿的原理,被約見了幾次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調整。比如老路這種賣身不賣藝的人,屢次嘗試上調至3000,均被平臺方鄙視的給我一個冷眼之後,強制調了下來…人生都昏暗了許多…

好吧,接下來,你就可以做兩件事兒,等著被約,和約人。這里不得不說的是,共享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既“角色互換”,好吧,我知道,看到這個詞後,你想歪了…

好吧,你又邪惡的往回看了看…

記得我在矽谷住一個Airbnb的房子,我問房東怎麽想起來做這個生意,他說有一次他去紐約旅行,住了Airbnb,發現房東是個美麗的妹紙,於是回來瞬間當起了房東,期待單身的美麗妹紙入駐…好吧,老美真誠實…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共享經濟的平臺,服務提供方和服務使用方,是分分鐘互換身份的,這給市場推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讓口碑傳播變得更為高效。

當你被約了,請不要緊張,畢竟是第一次,都需要個過程,你懂的。這里我們會發現共享經濟的第二個優勢,這便是,付費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某種“連接“。

首先我們發現,真正願意付費的“知識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會永遠只是免費供應。於是懂得這個道理,並願意為知識付費的用戶,其忠誠度和傳播力,是極其驚人的,這種模式加入了經濟鏈和社交鏈,前者讓參與者更有動力,後者讓傳播更加發散。這帶來的對商業模式的顛覆,讓原本分工式的生產方式變為了分布式的共享方式。

其次,作為導師一方,不管在其他場合如何優(zhuang)雅(bi),一旦收了錢,馬上有了一顆謙卑的心,會不自覺地非常認真地準備和分享自己的知識。有人說是為了評論,我的切身感受是,大多時候甚至考慮不到評論這一層,導師就是會下意識的覺得,有責任,有義務,毫無保留的分享。

於是,往往交流後,會產生很多後續的溝通和合作,雙方都會頗為珍視這“用錢買來的關系”,事實上,這種關系頗為牢固,“回床率”極高,幾千萬上億的生意,就從這幾百塊錢,開始了…

我想見你,是人與人之間,最最基礎的社交需求。我想見專業的你,聽你認真的,細致的,毫無保留的分享,這是只有在數字化的環境下,認知盈余類共享經濟平臺才能實現的供需重構。 這樣的商業模式,除了可以預見的高速增長,同時是一件極”有情懷“的事兒,畢竟,傳遞知識,搭建”連接“的商業形態,創造的是真正的價值,而非霧霾。另外,“大學是所整容院”,學知識和長顏值這件事兒,具有某種正相關的線性關系,這你比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