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面這張圖片,你會猜測他是做什麼的?動作電影明星、橄欖球隊員還是摔跤選手?其實他是位低調的投資基金經理,Robert Citrone,掌管著規模超過12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8月收益率超過15%,這樣的業績能趕上大型對沖基金今年最好的收益水平。而自1999年該基金成立以來,年化平均回報率達到了17%。
不過你猜的也沒錯,他在高中的時候確實是一位摔跤選手,後來也因喜歡橄欖球而投資了一支橄欖球隊。
這位Discovery Capital Management LLC的對沖基金經理是一位新興市場專家,成功避開了困擾很多投資人的全球市場「騷亂」。不少同行都紛紛感嘆,discovery的業績實在是太好了。他的投資人名單裡包括大名鼎鼎的喬治·索羅斯以及他的前老闆——老虎基金創始人朱利安·羅伯遜。
這說明,即使是在「到處都是地雷」的新興市場,成功預測經濟走勢就能獲得高收益。
據WSJ報導,知情人士稱,Discovery今年的一部分收益來源於做空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巴西和印度。
Citrone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具有明顯的結構性問題,未來將會面臨低增長。正如他所預料,今年8月一些新興市場經受了一場資金大撤離,股票和貨幣被拋售。
但這一波大撤離結束後,Citrone減少了Discovery的空倉,並相信這些投資人會再次回到新興市場追求高收益。
投資者同時也提到,看多美日股市和貨幣也為Discovery貢獻了不少利潤。
但即使是最精明的投資者也有可能在陰溝裡翻船,更何況是如此多變的市場。今年5月中旬到6月末的一個月時間裡,discovery旗下規模為85億美元的旗艦基金損失了9%,主要原因是美聯儲將要縮減QE的消息造成日本股價大跌。
但48歲的Citrone依然下注日經指數會上漲。投資者提到,Citrone做這樣的判斷是基於日本企業盈利水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
在現實生活中Citrone相當低調,他在投資者會議上很少發言,幾乎不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同樣也很少像他的同行們那樣在Tweeter上發表一些投資建議。不少Discovery的投資者對他的低調抱有好感。
與其他關注全球市場的投資人一樣,Citrone每天早上3點會有一個常規電話,這可以讓他清楚的瞭解歐洲股市開盤以及亞洲股市收盤的最新情況,但與大多數基金經理不同的是,他與客戶的電話會議相當開放,客戶可以問他任何想問的問題,例如對德國選舉的預期或是博茨瓦納的蔗糖發展情況。
今年第一季度,Citrone或他的投資團隊去過包括巴西、日本、土耳其在內的15個國家。
在老虎基金就與Citrone相識的投資人Chris Shumway說,Citrone是個見多識廣的人,在一個給定的時間裡,他並不想精通每一件事情,而是試圖在最要緊的事情上的成為專家。
在老虎基金期間,Citrone凌亂的辦公室和他有條理的思維方式之間的反差常常被人拿來開玩笑。
Citrone是煤礦工人的孫子,他的父親是保險箱製造商Diebold的銷售主管,Citrone在弗吉尼亞州的漢普頓悉尼學院學習數學和經濟學,他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是拉丁美洲的債務問題,1990年他從弗吉尼亞大學的商學院畢業之後受僱於富達投資集團的公司債券分析師。
很快,Citrone就成為了富達的明星人物,他幫助建立了富達的新興市場部門。
他有一隻專門做多的新興市場收益基金(New Markets Income Fund)主要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債務,1994年這只基金虧損了16.6%。隨後他便從富達辭職加盟老虎,那一年他30歲。
1999年,Citrone創立了Discovery,旗艦基金僅僅只在2008年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損失了33%。
熟悉Citrone的人說,他習慣傾聽而不是在談話中侃侃而談,他喜歡在夏天穿短褲和花襯衫,經常穿鋼人隊(美橄欖球隊)的夾克,而且他還買了該俱樂部的股份。
知名對沖基金SAC創始人史蒂文·科恩(Steven A. Cohen)被稱為“對沖基金界的喬丹”。在因內幕交易指控被迫關閉SAC之後,科恩全新打造的家族式管理公司Point72 Asset Management在2014年同樣收益頗豐。
今年4月以100億美元啟航的Point72總收益達到了25-30億美元。雖然這部分收益未剔除運營成本,但是短短8個月內就有如此強勁的表現還是證明科恩寶刀未老。要知道,過去一年對沖基金的平均收益僅有4%!
Point72目前僅打理科恩的家族資金,主要投資美股,交易方式則包括做多和做空。彭博的億萬富豪指數估計,科恩的個人身家約110億美元。去年11月,科恩領導的SAC對證券欺詐罪行供認不諱,為了結內幕交易的指控,同意支付創紀錄的18億美元罰款。
科恩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他創立了SAC資本顧問公司(SAC Capital dvisors),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之一,凈資本額預計高達110億美元。SAC的管理費用在華爾街也是首屈一指的。多數基金收取的管理費比例通常在1%—2%左右,而盈利提成為15%—20%左右;但SAC所收取的管理費比例高達3%,而盈利提成更是達到驚人的50%。
科恩從不註重他人的感受,他對人粗暴無禮是業內皆知的。他的原則就是:唯有金錢說了算,其他的都滾開。想必你也猜得到,科恩也從來不是一個多愁善感、情感豐富的人。相反,如果某個交易員不小心搞錯了科恩下發的交易指令當中的某個數字……無需廢話,他可以默默收拾東西回家了。
科恩為人異常低調,從不在公眾場合公開政治傾向,連SAC的職員們都不清楚自己的老板究竟支持民主黨還是共和黨。老婆也是個宅女。兩人生活異常規律,基本是圍繞晚餐進行的:每晚六點準時開飯。夫妻二人的照片很難出現在公眾媒體上,因為科恩將會把所有關於他的照片版權買下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9 09:04 編輯 大浪潮,大機遇——論“中國夢”牛市 作者:荀玉根 引言:毫無疑問,A股處在牛市之中,上證指數不到一年時間漲1.5倍。海通策略是最堅定看好這輪牛市的策略團隊,代表性報告如《撥雲見日——2014年中期A股投資策略-20140624》、《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1-4-201408》、《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20141020》、《旭日東升——2015年A股投資策略-20141130》、《越過山丘,美景盡收——金融繁榮到實體改善-20150225》、《邁向新高-20150316》、《牛不停蹄-20150407》等。雖然A股的驚艷表現已讓市場“牛”轉乾坤,行在牛途中,仍需多探究,我們再推“中國夢”牛市系列報告,把牛市研究進一步升華,更系統、深入地分析本輪大牛市的根本動因,大泡泡會吹多大,會孕育哪些新藍籌,《有夢就有遠方——“中國夢”牛市系列(1)-20150527》、《這輪牛市泡泡將創紀錄——“中國夢”牛市系列(2)-20150527》、《新潮流,新藍籌——“中國夢”牛市系列(3)-20150527》。本文是系列報告的概括,詳見“荀玉根-策略研究”微信公眾平臺。 正文: 1、這輪大牛市就是轉型“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國家博物館,習近平主席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認為這輪大牛市就是在反應轉型的“中國夢”,2012年就已經開始了:第一階段,12年底-14年中創業板先走牛,因為代表轉型方向的行業集中在創業板,類似01-05年機場、港口和地產類公司先走強,是全面牛市的孕育期。第二階段,14年7月增量資金入場,牛市全面爆發,契機是周永康被立案審查和四中全會確定依法治國主題,標誌著國家治理完善、改革加速,疊加穩中求進地轉型的政策基調,市場預期改變。 回顧二戰後,海內外主要經濟體的牛市都是一個築夢、圓夢的過程:①美國1990年代:信息革命助力美國夢,確保了未來的20多年中世界霸主的地位,納斯達克同期漲幅近15倍。②日本1970-80年代:經濟轉型托起日本夢,二戰後伴隨兩次石油危機和人口拐點,日本從傳統重化學工業轉向“輕薄短小”的高附加值工業路線。東證指數67-89年期間漲幅達到26.7倍。③臺灣1980-90年代:在美國信息革命浪潮帶動下,臺灣重塑以電子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新經濟結構,股市1985-90年迎來18.9倍的漲幅。④中國05-07年牛市也是一代中國夢的縮影。從01年加入WTO開始,到了05-07年在地產產業鏈的帶動下,中國GDP總量從03年的第7越居07年的第4,造就了“中國奇跡”。 ![]() ![]() ![]() 2、“中國夢”實現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目前轉型的“中國夢”正在推進中,我們認為“中國夢”的實現已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這是圓夢的最好時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長模式再次重構,技術再次發揮作用,主要體現為互聯網革命。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互聯網碎片化整合的屬性,決定了中國具備天然的互聯網基因。這也是中國擁有諸如BAT這種世界級公司的重要原因。時勢造英雄,新興增長模式中,中國通過轉型實現追趕的概率大。與此同時,當前中國GDP總量已居全球第二,具備了從大到強的基礎,歐日經濟疲弱,伴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推進,中國經濟、金融迎來走出去享受全球一體化紅利的契機。 (2)地利:萬物生長的好土壤。國家的產業政策引導在經濟轉型階段至關重要,美國、日本、臺灣轉型夢的實現,都依賴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近幾年來新興培育和制造業升級的產業政策、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融資的金融政策,已經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新興產業步入欣欣向榮。此外,一帶一路和國企改革將幫助傳統行業困境中求變局,為轉型提供重要支撐,實現穩中求進。 (3)人和:新紅利,新活力。雖然數量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在逐步消退,但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使人力資本優勢逐步顯現。與1980-90年代的臺灣相似,工程師紅利有助推產業結構調整,BAT、小米、樂視等已是鮮活的案例,映射出了中國獨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決心。移動互聯時代的長尾理論顯示,生活質量提升激發人的多樣化需求,創新、創業機會無限。此外,大時代戰勝小周期,在當前雙創的時代背景下,傳統企業已經在紛紛自我革命,通過收購、兼並、合作等多種方式謀求轉型,新的活力正在釋放。 ![]() ![]() ![]() ![]() 3、牛市就是泡沫化過程,A股走在牛途中 人性貪婪和恐懼從未改變,牛市本身就是一個泡沫化過程。1635-37年荷蘭郁金香泡沫漲59倍,1719-20年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漲35倍、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漲8倍,人性的貪婪可見一般。同樣的,幾次泡沫破滅後相關標的價格都在很短的時間里跌80%以上,這是恐懼集中性的釋放。 回顧二戰後海內外牛市,美國1942-68年和1982-2000年、日本1950-61年與1967-89年、臺灣1985-90年、香港1984-97年牛市股指漲幅分別為13.6倍、14.2倍、11.7倍、27.6倍、17.9倍、19.5倍,核心區域是10-20倍。美國2000年、日本1989年、臺灣1990年、香港1997年股市高峰期市值/GDP為121%、172%、146%、176%、281%,股票市值/M2為256%、77%、135%、170%,股票市值/GDP的核心區間150%-200%。同時,每輪牛市都必然經歷估值的泡沫化,尤其是處於轉型期的牛市,1989年日本牛市頂峰市場整體PE達70倍,臺灣1989年牛市高峰市場整體PE達82倍,美國2000年“科網泡沫”高點納斯達克整體PE高達200倍。 對比來看,目前A股市值/GDP才97%,中國轉型才開始,資產配置搬家才開始,而且當前主導產業更偏輕資產,房地產投資屬性下降,本輪牛市路途仍長。牛市最後終結,源於主導產業發展動力耗竭,新一輪商業周期結束,如2001年牛市結束源於家電飽和、2007年牛市結束本質上是地產銷售進入頂峰等。 ![]() ![]() ![]() ![]() 4、本輪牛泡沫將創記錄 行在牛途中,A股必定會出現泡沫,相比過往,我們認為本輪牛市的泡泡會創紀錄。參考二戰後海外牛市經驗,如轉型“中國夢”實現,本輪大牛市里,創業板指為代表的主流指數漲幅或超15倍。 首先,產業結構變化,資金大量富余。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與1980年代前後日本、臺灣相似。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年齡已經接近40歲,居民需求逐漸從購房、購車向醫療、金融等服務業轉移。由於傳統資金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化,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占比將會逐步提升,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剪刀差不斷擴大,將推高資產價格。日本1967-89年、臺灣1985-90年大牛市中股指漲幅分別達到27.6倍、17.9倍,與資金過剩嚴重關系很大。日本更是出現資金大量出海的盛況,三菱公司甚至購買了美國國家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 其次,利率下行背景下,資產配置將轉向股市。美國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依次爆發。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也經歷類似過程,2011年開始理財、信托、貨幣基金等類貨幣金融資產首先爆發;2013-2014年債券市場大牛市,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下半年股票市場才全面啟動。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有望繼續下行,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股市。與此同時,人口紅利消失導致房地產投資屬性趨弱,大類資產配置同樣向股市傾斜。 最後,互聯網和杠桿交易,助長泡泡變大。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產品推廣的速度都被大大的加快。本次牛市與以往另一不同在於,隨著融資融券、傘形信托等業務的發展,杠桿交易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杠桿交易的運用使得市場更為敏感。有了杠桿交易模式、微信等信息快速擴張手段助力,本輪牛市成交額從5000億到10000億僅用時一個月,而05-07年牛市成交額從500億到1000億用了8個月,而從1000億到2000億也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 ![]() ![]() ![]() 5、順大勢,方成大器 投資需順勢而為、因時而變,巴菲特說找到很長的坡、很濕的雪,其中很長的坡就是指大趨勢。不同經濟時代都有被打上其烙印的主導產業誕生,其中往往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從美國投資大師的經歷看,雖然經典案例在不同時代表現為不同公司,但本質上都是在當時的主導產業中誕生,從1950年代的制造業到1970年代的消費到1990年的信息技術。從投資角度出發,如果能抓住一段時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那麽大概率就已經找到了十分豐厚的β(很長的坡)。 回到國內,雖然改革開放至今不足40年,但作為趕超型經濟體,後發優勢帶來的經濟發展卻異常迅速。伴隨人口、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稟賦變化,我國主導產業已經歷了三次快速更叠,並帶來同期資本市場的藍籌變遷。①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短缺經濟時代,輕工業順勢繁榮,兩市初期的小牛行情中消費品領漲。②90年代中後期,受益居民消費升級崛起,“新三件”(電視、冰箱、洗衣機)銷量井噴,以四川長虹、青島海爾為代表的家電巨頭應運而生。③2000年後10年,20-39歲住房消費人群剛需釋放,地產加速騰飛。05-07年牛市,地產、有色、機械、建材等地產鏈(主導產業)為牛市漲幅第一梯隊。 ![]() ![]() ![]() ![]() 6、新潮流,新藍籌 “中國夢”的新時代,如何把握主導產業機會、尋找新藍籌?我們沿著技術滲透、政策驅動、人口周期三個方向來進行探索。①技術滲透:互聯網+。憑借解決行業痛點和創造性升級兩大優勢,“互聯網+”已在傳統行業展開滲透,除了既有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的深化,未來能源互聯網、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同樣將加速推進。②政策驅動:中國制造。“中國制造2025”以“智造”為關鍵核心,將推動傳感器、智能裝備、機器人等生產設計環節的硬件需求爆發,且中國走出去需要發展軍工。③人口周期:醫療服務、健康體育。人口老齡化和代際更替下人的後市場需求發力,服務健康的體育、健身、美容等產業與針對中老年的醫藥服務、醫療器械等最為受益。 隨著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成長不斷創出新高,泡沫論再次甚囂塵上。“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但當前泡沫是否已真的無法觸摸?對標歷史,我們希望能找到答案。①市值空間:07年A股牛市,房地產+水泥+工程機械+鋼鐵+煤炭+有色市值占比最高29.6%;2000年美國科網泡沫,科技行業市值占比最高達49%。當前A股TMT+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教育等新興產業市值占比僅19.0%。②機構配置:目前基金持有創業板自由流通市值22.5%,而07年基金持有地產自由市值33.3%。③龍頭對比:96-01年家電龍頭長虹最高市值650億,為市場中值的40.6倍。07年牛市地產及其產業鏈龍頭,神華市值14923億,寶鋼3642億,萬科1952億,海螺水泥1011億,為市場中值的25-60倍。當前創業板僅樂視和東財市值千億以上,為市場中值的10-15倍。 ![]() ![]() ![]() ![]() ![]() 來源:海通策略 |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86
作者:姜超
最
近资本市场非常动荡,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疑惑。大家对未来失去了方向,这好像是从去年以来的第一次。虽然我们对长期的金融时代坚信不疑,但是笔者个人对下
半年的资本市场相对谨慎。因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三头牛,杠杆牛、资金牛和改革牛,现在前两头好像都要跑掉了,只剩下了改革牛,所以相对来讲机会也会少很多。
大家觉得如果下半年市场有机会的话,那么国企改革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机会。
以往每次大家都会对某一类资产的表现斩钉截铁,
要么看好股票,要么看好债券,要么小盘、要么大盘,但这一次大家陷入了集体迷茫,不知道未来哪一类资产会涨。目前大家唯一的共识是分级A,觉得如果股票不
涨了,那么分级A一定会涨,而且肯定比债券表现好,但是也不知道分级A什么时候会涨。
好多人表示下半年其实已经不想赚钱了,就想保住上半
年的胜利果实,因为上半年已经赚得太多了,只要能保住就足够交代得过去了。有个老同事去年出来在深圳做私募,去年赚了50%,今年上半年也赚了接近一倍,
他讲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一轮牛市涨成这样,就好比出去吃饭,大家吃的是流水席,前面的人吃完了都拍屁股走人了,最后吃的人是要买单的,所以现在已经
不能坐着吃了,要站着吃,而且还要站在门口吃,情况不对随时准备开溜,绝对不能买单,因为别人已经吃了好几年了,这个单是买不起的。”
笔
者今天的报告和过去半年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半年笔者的每一次报告都充满激情,去年年底我们的年度报告叫《金融泡沫大时代》,提出来要拥抱金融
泡沫。今年2季度我们的报告叫《走向共同富裕》,意思是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钱。但是最新我们6月初写的下半年报告叫《大浪淘金》,已经不单单是提示机会,
同时也在强调风险,虽然我们对长期大趋势依然看好,但是赚钱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未来只有金子能赚钱,砂子可能会打回原形。
研究猿一定要客观,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要留一份冷静,绝对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可以犯小错,但绝对不能犯大错。
那么,现在的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
先回到这轮牛市的逻辑,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驱动因素在于居民财富配置发生了转移,从过去的存款、房地产转向了金融资产。而这一转移背后有两大推动因素,一
个是长期因素,在于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拐点,所以地产市场出现了长期的下行拐点,利率出现了长期下行趋势,因此未来存款和房地产将逐渐从居民财富配置中淡
出,未来只有金融资产能长期上涨,也就是从存款时代、地产时代切换到金融时代。由于人口结构在短期不会变化,因而金融时代的大方向应该没有改变。
但从短期因素看,我们发现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监管层对场外配资的监管,以及对居民资金入市节奏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大妈资金入市属于滞后指标,最源头的指标是央妈的货币政策。
如
果时间能够倒流,让大家穿越回去13年,大家应该做的是砸锅卖铁买股票、买债券,甚至借钱去买,因为事后来看不管买啥金融资产都会赚大钱。但事实上13年
大家是在卖股票、卖债券,买余额宝,为了所谓7%的蝇头小利,把能下金蛋的母鸡全给杀了。所以说,大妈们不是股神,大妈也是滞后指标,真正的领先指标是央
妈。13年是央妈导演了钱荒,所以利率上去了,钱放到银行、货币基金都很值钱,所以没人买股买债。14年以后呢,情况完全变了,央妈一会降息、一会降准,
大妈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所以就出现了储蓄搬家的洪流,于是股市开始竖着涨,所有人都成为股神了。
而最近,我们感觉到货币政策正在发
生微妙的转变,所以我们在上周五的凌晨发了一篇报告《宽松似乎有变化》,提示了宽松货币政策延后的风险。熟悉我们报告的看官应该知道,这是我们从14年以
来第一次正式提示货币政策转变的风险,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坚定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观点变化。
笔者写这个报告非常的纠结,要知道现在是牛市,大家都在赚钱,所以提示风险的话大家都不爱听。但是我觉得对于研究猿来说,一定要客观,不能先有结论再有理由,所以我们还是写了这个报告,也是如实反映我们的观察和感受。
为什么感觉有变化呢?首先,第一个感受来自于债券市场的变化。
我
自己的本行是债券,我已经做了10年的债券研究,经历过了几轮的牛熊。很多人不屑于看债券,因为那点利息收入感觉都不够塞牙缝的。确实和股票比起来,债券
不够刺激,提不起精神。但是债券对利率最敏感,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债券做好了不一定会赚大钱,但绝对可以少亏钱,因为债市很多时候是领先于股市的。因为
债市的参与者主要是机构,这里面的银行直接和央妈做交易,所以对货币政策绝对是感同身受。而在中国,股市的参与者大多数是散户,往往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
所以对货币政策变化肯定是后知后觉。
所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4年初债市就开始涨了,而股市是过了半年以后到7月才开始涨。而今年债市从
5月中旬开始下跌,10年期国债利率从5月10号的3.37%到现在上升到了3.6%。而且这次下跌的背景特别诡异,因为从5月初到现在的1年期国债利率
下降了接近1%,用债券的术语叫做收益率曲线变陡,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预期未来的利率会更高,也就是目前的低利率不可持续。债券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宽
松货币投了不信任票。
所以回过头来看,债市在5月的下跌同样领先于6月份股市的下跌。因为5月10号央行宣布了降息,从债市的反映看,债
市的投资者觉得降息基本结束了。但股市的投资者到6月快过完了才反映过来。之前从2月份开始降息、降准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但这一次6月都快过完了还
没来,尤其今天还来了个“逆回购”,更让大家觉得周末降息降准又要延期了,于是开始深刻体会到货币宽松好像真延后了。
为啥债市的投资者在5月份反映这么敏感呢?5月份债市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地方债的发行,当月发行了1000多亿,到了6月份,地方债净发行已经接近7000亿。地方债利率太低,对国债几乎是完全替代,所以地方债的发行立马对国债利率形成了冲击。
所以从债市来看,10年期国债利率的上升是对地方债天量发行的自然反应。
第二个感受来自于政策的变化。
看
多了政策类的信息以后,会体会到政策的细微变化。以往的会议经常会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可以理解会继续宽货币。但是在最近两次的会议中,内容有了很大的
变化。首先是上上周开始强调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作用,地方有钱不用的要把钱收回去。与此同时财政部突然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额度,称有利于
稳增长防风险。而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强化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建,发挥稳增长等多重作用。很明显,6月以来的政策重心转
向了稳增长,其抓手是积极财政。
而对中国政策的观察,不仅要看领导怎么说,还要看怎么做的。表面上看,自13年以来,名义上一直是稳健的
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实际中我们观察到13年地方平台非标崛起,财政实际非常积极,因此当年央妈收紧货币没压力,钱荒都出来了经济也没啥大
事。14年以来地方债务规范,财政实际偏紧,财政的腿瘸了,所以一直靠放松货币,降息降准不停,刺激社会投资消费。但15年6月以来地方债大规模发行,财
政第一次有钱了,真正可以积极了。君不见债务置换有了一批、二批还号称有第三批,钱来的那么容易,财政不就有钱干活了吗?既然有了积极财政撑腰,那么货币
宽松延后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我也特别能够理解政府政策重心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之前的宽松货币,政府是希望大家多投资消费,把
经济搞起来。结果发现宽松货币政策被部分投机分子所利用,不仅去炒股票,甚至借钱高杠杆去炒股票,资金还是停留在金融市场自我循环,经济还是一塌糊涂。那
么与其放水把钱给市场投机,还不如发债政府把钱拿回来,投向自己想要投的地方,通过基建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如果这么一来,宽松货币政策自然要让位于积极
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顶多是个配角而不是主角。
第三个感受来自于预期的变化,尤其是地产市场。
一直到5月
份之前,虽然一线城市地产销量火爆,但是全国的地产销量还是十分萎靡,全国房价平均来看还是跌的。但是在6月份公布5月地产数据的时候,很多数据都变了,
比如说5月份的统计局70城房价首次环比正增长,而且5月份全国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达到两位数,而且6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的地产销量增速仍在高位,这也就意
味着地产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高增了,如果再好上3个月的话,地产投资也可能会见底回升了。这意味着即便目前经济通胀还没起来,但等到4季度地产销量好转和
积极财政的效果传导过去,那么经济通胀大概率会有反弹,到时候年内降息预期肯定就没有了。
去年以来,由于地产销量持续下降,再加上财政乏
力基建投资持续下滑,所以形成了持续降息的预期,后来也确实降息降准好几次。但是5月以来的地产销量和财政政策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反过来也就意味着降息
预期没那么多了。目前虽然大家感觉货币宽松在延后,但还只是停留在怀疑阶段,毕竟目前经济通胀都很低,所以大家对于降息降准还是有期待的,没准8月份以前
还会有那么一次。但到了9月份以后,由于美国大概率会加息,而且国内还有经济通胀真正反弹的可能,到时候估计降息降准的预期都不会有了。
笔
者觉得,如果要让市场重新形成新一轮降息降准预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地产销量重新转负,二是基建投资再度下滑。但是这两件事都需要时间,很可能需要
等到明年2季度以后,因为今年地产刺激主要在一二线,而且效果明显,但到了明天2季度就会发现高基数效应克服不了,因为没有更多的接盘侠,所以明年2季度
的地产销量增速大概率会重新转负。而如果从现在起积极财政刺激基建,到明年2季度同样会变成高基数效应,因为财政刺激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态度
的变化要以季度为单位来衡量,而且很有可能是要等待两个季度以上。但同样我们对于明年2季度以后的新一轮宽松周期充满信心。
做了这个分析
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这一轮的宽松周期可能和美国的3轮QE非常像。美国第一轮QE从08年11月开始,到10年4月结束,持续了1年半,期间道指从
7000点最高涨到11000点。而QE1结束以后股市应声回落,调整了半年,最多跌了10%左右,直到10年11月推出QE2以后才重新开始上涨。
QE2期间道指最多涨了20%,QE2结束以后股市又开始调整,直到QE3推出。
所以如果把中国这一轮牛市和美国对比。那么从14年初到
15年6月应该是第一轮宽松,到目前为止地产销量回升,通胀也基本见底了,年内继续宽松的空间有限。而下一轮宽松周期的启动应该在半年以后。市场之前的预
期是年内降息到底,今年把股市债市整到天上去,明年怎样没人去想。但现在有可能宽松周期延后了,所以年内往后就得休养生息了,只有等到新一轮宽松启动以后
大家再继续折腾。所以这一轮牛市可能是真正的长牛,只不过中间充满了波折,尤其考虑到史无前例的杠杆资金入市,使得上涨和下跌都被放大,因而也加剧了波动
和风险。
所以,虽然我们对长期的金融时代坚信不疑,但是笔者个人对下半年的资本市场相对谨慎。因为驱动资本市场的三头牛,杠杆牛、资金牛
和改革牛,现在前两头好像都要跑掉了,只剩下了改革牛,所以相对来讲机会也会少很多。大家觉得如果下半年市场有机会的话,那么国企改革应该是值得重点关注
的一个机会。(来源:海通证券,转自环球老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