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成敗李勤夫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10/t20131024_508049.htm

  九龍山股份,這個投資人和研究機構眼中曾經與華僑城類似的優質公司,何以因兩大股東方的爭鬥不斷而滑向退市邊緣?從製衣大王到資本玩家,李勤夫經歷過怎樣的商海沉浮?8年實業利潤不及一次短線交易的收益,李勤夫被什麼而改變?當李勤夫的「快錢思維」滲透至公司運營,九龍山股份在經歷了理財投機失敗、資產賤賣疑雲、屢屢被套現等系列風波後,最終因控股股東的易主之爭駛入今天的命運中。

 

   

  本刊研究員 楊智全 古楊/文

  

  2013年8-9月,兩個月之內*ST九龍(600555)連發了21條公告,這麼密集的公告發佈,關鍵詞只有兩個:訴訟、移交。在A股歷史上,上市公司因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而被直接施加退市風險警告是非常罕見的,而九龍山就是其一。2013年5月6日,九龍山被跳過特別處理「ST」,直接更名為*ST九龍。九龍山深陷此劫並非偶然,公司不僅業績節節敗退直至虧損,更深陷兩大股東的派系鬥爭泥潭。

  

  九龍山財報顯示,公司2012年度虧損1.85億元,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負0.75億元,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3.03億元。更糟糕的是,在賬面資金僅剩5200萬元情況下,處於內鬥中的股東方卻無法達成一致,拿出確定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公司新聘請的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認定,九龍山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並對其2012年報出具了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意見,由此導致了公司被特別處理。

  

  儘管危機四伏,但九龍山內鬥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2013年6月24日的股東大會上,審議公司向股東平湖九龍山海灣度假城休閒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平湖九龍山)或金融機構申請2.5億元短期借款的提議,但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個提議卻被大股東海航置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簡稱「海航系」)再次否決。麻煩的是,公司2013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已連續4個季度虧損(圖1),並創下了9億元的存貨最高歷史紀錄。在最新發佈的半年報中,公司2013年上半年淨虧損擴大到2259萬元,*ST九龍保牌之旅變數陡增。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禍起雙頭董事會

  

  流動性危機與經營壓力雙重襲來,向上市公司輸血救急的議案,何以會被大股東否決?要理清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九龍山曾特有的雙頭董事會,一方是原企業控制人李勤夫掌控的董事會,另一方是海航置業掌控的董事會。

  

  2011年3月李勤夫以13.9億元和4200萬美元的價格向海航系出讓九龍山股份22.74%的A股和7.16%的B股。出讓完成後,海航系將控制九龍山29.9%的股份,成為九龍山第一大股東,而李勤夫持股則降低到19.19%(圖2)。

 

  

  意外的是,海航系入主過程波折重重,引發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執。根據公告,海航系購買的九龍山股權在2011年5月27日已經完成過戶,其應在一年內分三期支付股權轉讓款16.9億元。但一年後,李勤夫以海航方面沒有付清股權轉讓款為由,對其提起訴訟,並向法院申請凍結了海航系持有的2.5億股九龍山A股。而海航系儘管成為上市公司名義上的大股東,但一直無法獲得實際控制權,因此對李勤夫態度也逐漸強硬,雙方交惡由此初露端倪。

  

  接著在2012年6月28日召開的2011年股東大會上,包括《2012年度財務預算報告》等多份重要報告在內的9項議案悉數被海航系否決,隨後7月6日來自海航系的財務總監秦毅遭李勤夫罷免。至此,李勤夫與海航系在九龍山控制權上的爭奪逐漸升級,雙方起訴、反訴爭鬥不斷。

  

  2012年底,海航系以持有上市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名義自行召開了九龍山201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罷免李勤夫等九龍山高管、任命陳文理等海航嫡系成員為新董事會成員的決議。李勤夫隨即發佈聲明予以反對。面對如此混亂局面,上市公司在發佈董事會決議公告時,只好標註是由陳文理等人組成還是由李勤夫等人組成,成為A股歷史上一道奇特的風景。

  

  「逼宮」不成的海航系,逐步加大了對李勤夫的壓力,將矛頭指向了2003年以來一直受聘作為公司審計機構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2013年2月18日,分別以李勤夫和陳文理為代表的兩組董事會先後宣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聘請年報審計機構的議案。陳文理方面提出聘請普華永道中天作為上市公司2012年及2013年的審計機構,而李勤夫方面則希望力保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最終李勤夫方面的兩項議案均未獲得通過,而海航陳文理方面的議案則均獲得通過,勝利的天平開始逐漸傾向海航系一方。

  

  而在2013年6月24日由李勤夫方面提請召開的2012年股東大會上,其《2012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2012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等議案均被海航系否決,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李勤夫提出的上市公司貸款融資方案也被否決。

  

  上市公司岌岌可危,兩大股東方卻仍要拚個魚死網破,事態之嚴重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2013年7月24日,上海證監局下發《監管意見函》,指出海航置業及其關聯方為公司合法股東,陳文理等人的新董事會應對公司盡責。

  

  這起糾紛到底因何而起?隨著2013年8月16日*ST九龍公佈海航系一審敗訴的消息,真相逐漸浮出了水面。原告(李勤夫方)稱,最開始在股權轉讓協議前與海航有個框架協議,按協議規定,除股權轉讓款外,海航還應支付6.68億元的控制權轉讓費,此協議是通過電話、郵件及口頭達成的。而海航認為股權轉讓款已支付,再無其他價款。這就是燃起雙方無休止爭鬥的真正原因。

  

  2013年8月20日,公司公告李勤夫正在辦理工作移交事宜,配合公司新董事會做好公司印鑑、營業執照、資產等移交工作。這起糾紛或許很快可以畫上句號,但投資者信心已在漫長內鬥中受到嚴重打擊,公司股價自海航入股之初的高點,在長達27個月的下跌中,最高跌幅超過60%。九龍山股份本不至淪落於此。雙頭董事會爭鬥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其衰敗由來已久,海航系入主或許只是引發了最後一根稻草效應。

  

  九龍山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緊鄰杭州灣大橋,距離上海、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均只有1小時左右的車程,而且區域內擁有國內不可多得的山景、海景、島景三位一體的景觀,土地資源極具稀缺性。雖坐擁如此資源,但令人不解的是,九龍山業績始終萎靡(圖3),而同樣是主打「旅遊+地產」,華僑城A近五年利潤複合增長率達36.48%。

 

  

  也就是數年前,李勤夫還雄心勃勃對外宣稱,要投入數百億元,將九龍山打造成世界知名旅遊度假勝地,但最終卻為何匆匆主動出讓控制權,以至於引發這場「血案」?要理清這些疑惑,還要從李勤夫的創業路說起。

  

  頻謀變換主業

  

  作為九龍山創始人,李勤夫因在資本市場上操作頻繁,被媒體戲稱為「資本玩家」。縱觀李勤夫曾經或欲染指的領域,可以發現他是個善於發現「商機」的精明商人,在行業變化及選擇上可謂緊跟時代「脈搏」。

  

  紡織業的第一桶金

  

  李勤夫出生於浙江平湖農村,1983年,21歲的他任浙江新昌鎮服裝一廠廠長,這是一個由16個農家女自帶縫紉機組成的鄉鎮服裝廠。因一次偶然機會,李勤夫結識了日本客商松岡照浩,而後兩人開始了合作並成立合資企業,李勤夫在中國生產服裝,並出口至日本銷售。上世紀90年代正值中國服裝行業蓬勃發展時期,雙方作為主要發起人成立的茉織華股份(註:九龍山股份由茉織華股份在2006年10月更名而來),於1998年、2001年先後發行11000萬B股和8100萬A股,公司僱員多達2萬多人。身為實際控制人的李勤夫此後多次登上新財富500富人榜,並被稱為江蘇省的製衣大王。

  

  但好景不長,茉織華股份A股上市之後,利潤連年遞減,2003年淨利僅為2001年的一半,2004年主業就陷入虧損邊緣,又因投資證券而導致巨虧(圖3)。Wind資訊相關數據表明,儘管2003年中國紡織服裝業總體利潤增速降至10%,但到了2005年已經恢復了50%的利潤增速(圖4)。茉織華股份過早衰退可能同其簡單的代工模式相關。其2002年報顯示,公司全年面料的44%由控股股東日本松岡和韓國羅馬株式會社進口,而80%的服裝由他們代理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模式導致茉織華股份異常脆弱,隨著日本和韓國訂單和加工費的減少,對此高度依存的茉織華股份業績自然不盡如人意,投資者回報也日漸回落,2000年度每股收益為0.52元,2001-2003年分別為0.48、0.28、0.25元。

 

  

  多元化:折戟汽車產業夢

  

  茉織華股份當時已經形成工作服、運動服、休閒服、牛仔服四大系列,公司設備也較為先進,但遭遇危機後,李勤夫已沒有興趣以此為基礎轉型升級,或是再繼續挖掘國內外市場。他曾多次表示,紡織行業的利潤增長空間有限,茉織華需要進行多元化投資,「投什麼行業不重要,關鍵是能賺錢」。

  

  這一次「精明」的李勤夫將目光投向了汽車產業。李勤夫本身對汽車就興趣濃厚,按他自己的話說,「1990年開始買進口車,後來我就開始買法拉利、賓利、勞斯萊斯等,開始對汽車行業發生興趣,介入也很深」。其旗下生產汽車座椅的子公司初步進入汽車產業鏈後,李勤夫敏銳地感覺到附加值高、市場快速增長的汽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另一個生意人蔣學明的出現則進一步證實了汽車業的利潤遠非紡織業可比。和李勤夫一樣,蔣學明也曾是製衣大王。2003年6月,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增資擴股,蔣學明投資4億元,佔15.56%股權。2004年這筆股權就已升值至10.6億元,收益驚人。一筆股權投資時隔一年的收益竟然抵得上一個2萬人的服裝廠數年的淨利,這對李勤夫自然產生了刺激。

  

  當時蔣學明因為投資不慎陷入資金鏈危機,急於拋售股權套現。2004年9月,李勤夫計劃先通過收取4.2億元出讓上市公司18%的股權,再支付東方控股11億元間接購買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部分股權。雙方為此還簽訂了有關投資回報和現金分紅的對賭條款。可就在李勤夫得以低價進入他夢寐以求的汽車行業之際,東方控股卻意外將這筆股權過戶給第三方。隨後李勤夫提請的仲裁也未獲得支持,投資汽車行業的美夢就此告破。從選擇行業的角度來看,李勤夫的眼光是敏銳的,根據Wind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銷量,從2005年初的每月24萬台,增長到2012年的平均每月150萬台。如果投資北京現代成功,九龍山股份的命運可能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版本。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便是李勤夫如願以償進入汽車行業,在最終的激烈競爭中,也不一定能夠善終。

  

  發力旅遊地產

  

  在進入汽車產業的夢想折戟後,李勤夫開始全面發力旅遊地產。實際上,早在2002年,其就通過上市公司旗下企業控股90%設立了浙江九龍山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九龍山開發」),其最初想利用九龍山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將其打造為一個可以打高爾夫、騎馬、開遊艇、舉辦國際商務會議的世界級旅遊度假勝地。

  

  李勤夫本人熱愛旅遊,對奢華生活也不無熟稔,據報導,他有數艘遊艇,包括一艘從美國進口的長161尺的超級遊艇。但興趣之外,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力應是更主要的因素,在一次公開採訪中,李勤夫說道,「過去我賣一件衣服可能只賺幾十塊,現在賣一張高爾夫會員卡就是幾十萬,賣一套房子就是上千萬」。

  

  做服裝生意起家的李勤夫跨界做房地產開發恐怕力不從心,於是他向具有多年高爾夫、地產項目開發經驗的陳章人伸出了橄欖枝。媒體公開報導顯示,陳章人是美籍華人,跟李勤夫於2003年4月在美國紐約一家運動俱樂部相識。2003年底,李勤夫將九龍山開發公司的控制權蹊蹺地零溢價轉讓給龍輝公司,上市公司股權降至45.98%,而龍輝公司控制人正是陳章人,從此二人一拍即合。

  

  李勤夫在平湖地區耕耘已久,在政商兩界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而陳章人在旅遊地產開發上經驗豐富,使得這場合作看起來十分完美。九龍山管委會不僅把九龍山省級旅遊度假區10.12平方公里土地的開發建設權授予九龍山開發,還將平湖國資委100%控股的九龍山旅遊度假區開發公司委託給九龍山開發經營。值得一提的是,九龍山旅遊度假區在當年浙江省清理各類開發區的行動中倖存,成為被保留的項目,李勤夫的運作能量可見一斑。

  

  據媒體報導,李勤夫此後甚至還想再籌建方程式賽車場。其頻繁跨行業轉型,招來不少社會質疑和批評,因為這樣的戰略轉變,對管理層的能力無疑是個巨大挑戰。而對掌舵者李勤夫而言,問題關鍵還不在於此,從紡織業抽身後,其盈利準則已逐步偏離實業軌道,成為不折不扣的資本玩家。

  

  「快錢思維」主宰公司運營

  

  儘管公司業已上市,擁有了大批公眾股東,但作為實際控制人的李勤夫卻依然能夠將自己的運營思路全力貫徹到公司運作中。諸多失敗的A股上市企業,往往管理混亂、控制人隨意踐踏中小股東利益、控制人關聯或隱形關聯交易掏空企業,李勤夫背負著同樣的質疑聲。2004年3月,上市公司以自有資金向九龍山開發分期提供借款5.57億元。這一金額佔上市公司上年度末貨幣資金的34%。但匪夷所思的是,如此巨額資金的使用,竟然都沒有經過董事會批准,全由董事長李勤夫一人審議後即實施了,董事會儼然成為李勤夫的「一言堂」。

  

  在實業運營與資本投機之間,李勤夫逐漸傾向了後者,而上市公司亦難逃其影響。2003-2004年間,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在證券經營機構累計投入證券保證金5.3億元,並累計投入期貨業務3.58億元,也沒有經過董事會批准,而這筆草率的決策幾乎給上市公司帶來滅頂之災。彼時國內證券機構的經營管理尚不規範,茉織華股份投入的資金相繼遭遇被挪用、德隆事件等「黑天鵝」事件,最終造成上市公司計提壞賬準備和投資跌價準備共計5.3億元,並造成上市公司2004年巨虧,截至2012年年報,依舊有高達4.4億元的款項預計無法收回。

  

  資產賤賣疑雲

  

  九龍山極其混亂的管理給中小股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此外,李勤夫對九龍山旗下核心資產高爾夫俱樂部和遊艇俱樂部的賤賣,至今還讓投資者質疑李勤夫有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

  

  2003年底,陳章人控制的龍輝公司和九龍山合資成立九龍山高爾夫俱樂部,龍輝公司控股25%,接著龍輝公司又和九龍山合資成立了園林綠化公司,九龍山開發公司和高爾夫俱樂部分別出資55%和45%,其後又與九龍山各出資50%成立了九龍山遊艇俱樂部。

  

  從這些合作看,李勤夫對合作夥伴非常慷慨。龍輝公司首先是獲取了1300萬元的高爾夫球場設計費和155萬美元的遊艇碼頭諮詢服務費,但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合資公司及九龍山開發公司背後都各有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

  

  憑藉對上市公司無以復加的掌控程度,李勤夫其後又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資本運作。

  

  2007年4月,九龍山高爾夫俱樂部剛剛產生主營收入的時候(表2),李勤夫就將上市公司持有的75%股權以238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成立僅兩個月的HONGKONG RESOURCE HOLDING CO.,LTD(香港資源控股),後者實際控制人為神秘人物王國強。

 

  

  這筆交易讓人疑竇叢生:首先,此次出讓股權的估價令人生疑。資料顯示,「九龍山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總面積2700 畝,球道全長11800 碼,27 洞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符合國際高爾夫PGA 大賽標準。球場內有大於1000 畝的人工湖,有6 座山鑲嵌在球場中」,此外,高爾夫俱樂部賬上還有408畝土地(住宅用地93畝,景觀用地315畝),購入成本達6614萬元。按照75%權益分攤,光是土地成本即為4960萬元,遠高於2380萬元的整體轉讓價格。擁有如此資源的高爾夫俱樂部,竟然在2007年土地資源炙手可熱、價格大幅飆升之際欲賠本割讓,讓人費解。九龍山表示,這是基於「考慮諸多因素之下」,管理層認為未來經營只能保本或虧損。

  

  但這又是否符合實際呢?從事後發展來看,其出售的時機也很蹊蹺。股權轉讓意向達成之時,高爾夫俱樂部已經產生主營收入,並在此後出現爆髮式增長,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實際上,2006年末時俱樂部已經預收會員費2.3億元,未來業績並不如李勤夫認為的那樣悲觀,業內也有人士認為,李勤夫意欲把高爾夫俱樂部賣在盈利拐點。2008年8月出具的高爾夫俱樂部資產評估書上清楚地表明,截至到2008年4月高爾夫俱樂部預收會員費達到4.7億元,如此看來,其人氣是非常旺,而此時,27洞的山地高爾夫球場尚未完全開發完畢。

  

  這筆交易隨後在2008年1月被商務部否決,原因是有違《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相關條例。但李勤夫並沒有就此停止交易。2008年4月23日公告顯示,九龍山股份收購龍輝公司持有的九龍山開發公司、高爾夫俱樂部及遊艇俱樂部所有股權,這些公司全部回歸上市公司旗下。但依照後面的運作推測,李勤夫這樣做,是為了規避當時的商務部有關資產轉讓限制條款。

  

  接下來在4月30日,李勤夫將高爾夫俱樂部75%股權按照357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兄弟公司九龍山遊艇俱樂部(簡稱「遊艇俱樂部」),通過這一舉動,李勤夫巧妙地將高爾夫俱樂部隱藏在遊艇俱樂部的資產負債表下,並趁著遊艇俱樂部也處於建設期賬面嚴重虧損之際(表3),最後再將遊艇俱樂部50%股權以31萬美元的「白菜價」轉讓給「香港資源控股」,而接手人正是上述神秘人物王國強。

 

  

  李勤夫何故做此不划算的買賣?在商務部否決後又為何如此煞費苦心地倒騰?而接盤者「香港資源控股」的控制人王國強又是何人,同李勤夫有何關係?人們至今仍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在將高爾夫俱樂部和遊艇俱樂部等核心資產剝離之後,2011年1月,李勤夫又將擁有13萬平方米度假區內土地的九龍山開發公司以6.3億元賣給了香港僑態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畫「餅」套現

  

  高爾夫和遊艇都是九龍山最初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李勤夫如此之快就將它們拱手相讓實在有諸多不合情理之處,為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很可能是李勤夫的一次「曲線」套現。實際上,與一般民營企業家不同的是,李勤夫熱衷於資本快速套現,對九龍山和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景興紙業(002067),莫不如此。

  

  2006年2月,九龍山實施股改後,李勤夫所控制的三家公司分別以每股3.9元、0.29美元的低價獲得了日本松岡在九龍山的股權,之後李勤夫控制九龍山股份比例合計達66.41%。但直到2009年1月,這三家公司與日本松岡的轉讓協議才完成過戶手續,此後不到一個月,這三家公司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減持所收購的部分股份。從公開資料看,這三家公司減持量達總股份的8.47%,A、B股盈利分別高達8400萬元、2200萬美元。

  

  但這筆「快錢」卻違反了《證券法》,構成了短線交易。相關法規明文規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股票在買入後6個月內賣出,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2011年12月證監會對三家公司的違法事實進行了認定,2012年11月,海航系將李勤夫等人作為被告,追討李勤夫等人上述2.23億元的違法所得。2013年4月,上海市一中院民事判決書,一審判決認定李勤夫所控制的三家公司在九龍山股票交易中存在短線交易,並判定向九龍山歸還短線交易收益合計2.23億元。但李勤夫等不服裁決,目前這三家公司已向上海高級法院提起上訴,此案還在進一步的審理中。

  

  在這筆交易之後,李勤夫還進行了多次套現,《新財富》統計顯示,僅2009年其就套現7次,累計減持九龍山股份15.84%股權(表4)。同樣,與海航系的大規模股權轉讓,也是李勤夫持有九龍山股份獲取全流通資格後不久就達成的。2006年九龍山股改方案規定,李勤夫所持有九龍山股份的絕大部分只能在2009年2月後才能全流通交易,收購日本股東的那部分股權按規定也只能在2009年7月份後才能轉賣,而在2011年3月,李勤夫就與海航系達成了協議,出讓29.9%股權給海航系,並套現16.9億元。由此可以推斷,李勤夫與海航系的股權轉讓談判,很可能是在其股權全流通後不久就展開的。

 

  

  在利好掩護下高位撤退,是市場中常用伎倆。李勤夫同樣深諳此道,在大規模套現前先構建出一幅九龍山發展的宏偉藍圖,拋出「200億打造高端旅遊目的地」的概念。

  

  2009年3月,浙江省發改委印發了《浙江省2009 年服務業重大項目計劃的通知》,其中九龍山旅遊度假區被列入其中之一。李勤夫順勢推出一系列宏偉藍圖,傾力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的、高娛樂性的休閒樂土」。2009年6月23日,九龍山股份、九龍山國際旅遊開發以及泛華建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預計投資41億元,合作開發度假休閒等項目;不僅如此,九龍山還與大華建設簽訂《投資世界第一海洋公園及休閒度假產業框架協議書》,計劃以迪拜「帆船酒店」為參照,投資7億元,建設「凌駕帆船酒店之上」的九龍山標誌性建築;同時,參照日本宮崎縣海上樂園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等項目,投資10億-20億元,興建「世界第一」的海洋世界。按照協議,這兩個計劃於2011年完工的項目將會帶來合計超過50億元的收入。

  

  但根據九龍山財報,從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公司所有業務用於構建固定資產等的投資累計不過7億元,而2011年和2012年合計收入更是低至5億元,九龍山規劃目前看來還只是紙面藍圖。而李勤夫本人,卻利用紙面藍圖,成功兌現了紙面財富。為何輕經營而重資本運作?一個細節或許可以說明問題,在不惜違反《證券法》的那筆短線套現中,李勤夫「一進一出」的淨收益即為2.23億元,而這相當於九龍山股份2005-2012年長達8年的淨利潤總和。

  

  實際上,李勤夫作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欲急切套現全身而退的,九龍山並非第一個,A股市場投資者也許對他大規模減持景興紙業記憶深刻。2006年3月景興紙業上市時,九龍山和景興紙業另一創始人朱在龍為並列第一大股東,二者分別持有景興紙業26.74%的股權。從2009年9月16日開始,即原創始股東限售期屆滿的第二天,李勤夫就迫不及待開始將九龍山持有的26.74%的股權陸續減持一空。根據九龍山年報披露,其2009-2011年通過連續減持景興紙業的股權,累計確認了近4億元的投資收益。有財務專家對九龍山的投入成本估算過,其實際成本大約為4700萬元,幾年時間就獲取了8倍的收益。耐人尋味的是,九龍山和景興紙業都在上市後業績日益萎靡,股價一落千丈。

  

  李勤夫早年出身草根,後成功帶領公司上市,30多歲時就躋身中國「富一代」。但在其通過快速套現實現個人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卻深陷困境。「只要能賺錢,做什麼行業都可以」,這是李勤夫樸素而直接的商業準則。只是當面對轉型壓力之時,深耕實業守得云開見月明是一種態度,而玩轉資產盡快攫取收益是另一種態度。在將公司推向公眾平台後,卻依然隨心所欲任意操縱,在快速套現過程中,罔顧法理規章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李勤夫其人成敗,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壓力、浮躁與某種文化的缺失。

  

  在過去若干年實業走向低迷而資本遊戲此起彼伏的亢奮中,李勤夫式運作與九龍山股份式際遇,遠非市場個例。而今,伴隨宏觀環境的轉變,這類遊戲已近終結,如何深耕實業,更值得企業家傾注心力。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過20餘年,超過20年歷史的民營企業也寥寥無幾,上市不是終點,企業要繼續強大,需要民營企業家更多的實幹精神和責任感,也應有更長遠的戰略目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