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
||||||
中國川菜餐廳知名品牌「俏江南」爆出欠薪風波,七月十三日執行長汪小菲跳上火線,回台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澄清,強調只是撥款延遲作業。 儘管汪小菲無辜表示「躺著也中槍」,澄清俏江南並無「發不出薪水」、「將要熄燈歇業」等情事。但細究撥款延遲一事,其實今年初俏江南在台展店初始,就曾經發生過。 這回,俏江南一下子解釋是因不熟悉兩岸撥款流程,不知道台灣的銀行有「三點半」行規;一下子又說是汪小菲與明星妻子大S在雲南參加「希望工程」,才沒簽到撥款公文。 這看在業界人士眼裡,汪小菲犯了兩個服務業大忌。一來,頂著「台灣女婿」頭銜來開店的汪小菲,過大半年了,連台灣流程都還搞不懂,顯然沒「入境隨俗」。再者,夫婦倆寧願到處捐款做公益,卻忘了台灣還有近百位員工苦等薪水,可說連「內部客人」(指員工)都沒服務好。 據說這次會爆出欠薪風波,就是自家員工看不過去,而對外爆的料。汪小菲多次強調將在台灣開出第二店,但光看「第一店」的發薪狀況,這位台灣女婿的挑戰不小。 (林讓均) |
本次沙龍的主題是“股權分配與融資故事”。沙龍分為三個環節進行:投資人分享、黑馬圓桌論壇和項目路演問診。以下為IDG副總裁趙劍海的幹貨分享整理。
股權分配是件複雜的事情,在你沒有能力分配股權或者懂得股權分配結構之前,你往往無法預測到它的結果,但是當結果產生的時候,也已經無法修改了。這次主要是從我的經驗來講講分配陷阱。
常見的分配陷阱有哪些呢?
第一,平均分配股權,這可能是大家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由於中國人講究平分天下,加上大家對這個平分的感覺又非常好,剛畢業的大學室友或是企業里30歲不到的年輕同事,往往一起出來創立一家公司,而公司的股權選擇平分。我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當時四個人在一起上學,創立了一家公司,股權四人平分。在之後的9個月里,一家公司就分成了三個公司。平均分配股權會讓真正的創始人對企業的利益感到不安穩和不平衡,所以,平均分配股權可能被列為第一大陷阱。
第二,外部股權過多,這種現象對於初始創業者,以及資本較少的創業者很常見。比如100萬註冊的公司,在初期籌措資金時,向親戚借了40萬,算他入股,給與40%的股份。若往後公司運營得越來越好,即使是100萬都不算什麽,那時,看著最初只投入40萬的人按40%的股份分息,創業者的心態一定會失衡。屆時,即使依靠專業的團隊去處理,也未必能如願買回最初的股份。雖然很多人僅僅是在剛開始投了一筆錢,但是對於初創企業的人來說卻是非常大的數目,容易讓外部占股過多,從而影響公司後期的發展。
第三,核心創業者持股比例過低,股權過於分散。幾個人共同創立一家公司,起初,雖然有第一大股東,但也只占20%、30%這麽一個比例,而隨後帶來的麻煩就是影響融資。企業一融資就融兩三輪,核心創業者的股份就稀釋到10%、25%都不到。比如華為,這麽一家偉大的公司,卻只能接受政府的資金支持,無法真正去搞融資,就是因為內部的股權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再比如萬科,在選擇接班人、合作對象和團隊的時候,其實是非常複雜和謹慎的,生怕後巢被人家端了,所以在後期發展中,他要花非常多的腦筋去防止股權爭奪戰。而這種結果的產生,有些是因為沒辦法,為了生存只能搞融資;而有些,則是因為內心的貪婪和對自己項目的不自信。
第四,過早的分配股權。一家企業在能力增長夠不上擴張程度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去別的大公司挖人。這樣的後果就是帶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技術大佬被挖來後,看到以前的技術總監握有股份,勢必內心不平衡。你若不給,恐怕用不好新人;若給了,只怕老人又心有不甘。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最初的員工未必能跟著公司一起發展,跟不上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為在一段時期過後,同一批人中一定會分出層次。因此,過早地分配股權,日後想要修改會非常困難。
那麽我們如何能夠避免這四個陷阱呢?個人認為,股權分配實際上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無非就是平衡好各種關系。
第一,集中權利與調動團隊積極性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用股權來確定在這個企業中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又要讓所有的兄弟們都有幹活的積極性,這二者就是一對矛盾。你要是給人家太多,你的控制力就會下降,你未來的空間就會縮小;若給人家太少,又無法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所以,這個度就看你怎麽去把握了。
第二,短期能力與長期潛力的平衡。剛剛從百度挖來的人,對於公司目前來說,是很厲害的,但是未來呢?你若不給他股份,可能留不住人?可若給了,隨著技術的發展、產品的更新,萬一由於他個人能力或者視野的局限,使公司受限,他走還是不走?
第三,能力與資源的平衡。直接一點來說,就是外部投資人和內部投資人,如何進行股權分配。你要思考各種問題,你自己控制權的問題,團隊積極性的問題,未來引進資源,以及發展空間的問題,這些問題你都需要思考清楚。
如果這三點可以平衡好,那麽股權就將是創業者組建團隊、吸納資源的寶貴工具。這些也往往是二次創業的人才會深有感觸。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們願意投一些連續創業的,因為有經歷過,比較深刻和慘痛的一些經驗和教訓,他在融合人的時候,會避免很多的彎路。
最後快結束的時候我也想補充幾點,第一點談談分配股權可用的技術,第二點談談核心的重要性。
股權分配技術。在分配股權中盡量避免過早對早期成員進行股權分配,當然你也可以運用期權工具。所謂期權就是在未來給你發獎金或是發股,當然這股票是有兌現限制和時間限制的,早走就少拿。既有激勵員工的作用,對你來說也可以有一到兩年的時間來觀察這個人是不是真的適合你的企業,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股權分配技術。
在創業過程當中,最好有一個核心。創業團隊是做成民主社會好,還是王國好?在我自己越來越覺得後者更具有戰鬥力。其實一個國王是什麽意思?是你要承擔整個臣民的生命安全,你可以掌握團隊的生殺。在企業中,股權就是足夠的話語權,而足夠的話語權就是核心的保證。你可以引進各種資源,包括人才、包括更好的團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最後希望今天的四個陷阱,三個平衡,兩個提醒點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
提問環節:
嘉賓:兩家企業,一方是做婚慶行業平臺APP的,另一方是擁有幾萬會員的PC端公司,現在想把兩者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一個全新的婚慶平臺。這種情況下,股權該如何分配、如何出讓?
趙劍海:兩個公司合並,估值問題是核心的。根據雙方公司市值的評估,來確定股份比例。從現在的估值來講,對方做了30多年,並且有幾萬商家,估值比你高,你進去自然就是小股東。
| ||||||
今年二月二日,澳門新濠博亞集團的賭場「夢之城」,在菲律賓馬尼拉開幕。該集團執行長何猷龍在開幕典禮上,盛讚馬尼拉是「亞洲最好的地點」。 新濠博亞是澳門六家合法賭博業者之一,何猷龍則是曾主宰澳門賭業四十年的前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如今這家和澳門素有淵源的集團,卻跑到馬尼拉開新賭場,顯示澳門賭業正面臨周邊國家的激烈競爭。 菲律賓是其中之一,馬尼拉灣的新填海區,有一座數十公頃的「娛樂城」,並在二○○八年發出四張賭場執照,持照者至少要在該地投資十億美元。 陸客想去澳門,規定一年最多只能四到六次,有些陸客持第三國簽證,以過境名義進澳門賭錢,用此方式進澳門的陸客數,一年超過兩百萬人。去年七月起,當局開始查緝「假過境,真賭錢」,澳門賭場並停用銀聯卡。今年一月起,公安部門更開始監控澳門所有透過銀聯卡的資金往來。 相較於澳門的各種規定,馬尼拉賭場就沒有這些限制,成為中國賭客的另一選擇,如今菲律賓的賭博收入,有三成是來自中國貴賓級賭客的貢獻。 二○一四年馬尼拉賭場營收二十五億美元,不到澳門六%,但相較於澳門去年賭博營收衰退,菲律賓該年賭博營收則是成長超過八%。 相形之下,澳門賭業的前景就黯淡許多。去年澳門六大博彩業者在香港證交所的股價,平均下跌四○%,今年一月新濠博亞甚至宣布在港交所下市,澳門賭博業者開始考慮前進馬尼拉。澳門另一家賭博業者「大衛集團」(David Group)也表示,計畫把賭場搬到菲律賓或越南。 新加坡、日本、韓國群雄環伺:澳門風險管理不如星,野心輸日韓 澳門的對手還有新加坡。二○一○年新加坡發出兩張賭場執照,如今該國已是澳門、拉斯維加斯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賭博市場。二○一三年新加坡賭博收入不到澳門七分之一,但它卻有澳門賭場沒有的特色:新加坡賭場有全球最高的賭注上限--新幣一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 當初新加坡建賭場時,日前去世的該國前總理李光耀曾持反對態度,因為他的父親是病態賭徒,在他小時候,父親賭輸了就拿母親首飾去當,因此他對賭場深惡痛絕,不過後來他從整個新加坡環境考量,表態支持建賭場。 因為他估計若新加坡不建,等到鄰國建了,星國將落居下風,「只能開設二流賭場,全世界都超越我們。」如今來自中國的貴賓賭客,為新加坡賭場貢獻近半營收。不過和澳門一樣,該國賭場近來也受到中國賭客流失的衝擊--去年,赴新加坡的中國遊客數下降二四%,不過賭場是新加坡綜合式度假村的一部分,因此新加坡對賭博的依賴程度,不像澳門那麼高。目前新加坡非賭博收入占賭場業者總營收四分之一,這個數字在澳門不到一成。 日本也是澳門的強勁對手。 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支持賭博合法化,同年五月他訪問新加坡,還特地去參觀當地賭場,並稱這種綜合賭場酒店,是「日本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日本議員在三月底向國會提交賭博法案,計畫今年就可通過。 里昂證券(CLSA)預估,日本賭博合法化後,年營收可達四百億美元,日本也將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澳門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賭博市場。 另一個和澳門競爭的對手則是韓國。今年二月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香港周大福集團將投資二十六億美元,在韓國的永宗島興建賭場。永宗島是韓國仁川機場所在地,韓國政府計畫將此地打造為購物、酒店 未來五年,永宗島將出現三個大型賭場,他們的目標都是中國遊客。目前首爾的外國遊客,每三個就有一個是中國人。韓國濟州島賭場,目前也有八家對陸客免簽。去年赴韓國旅遊的中國人數達六百一十萬人次,成長四一%。 除了菲、星、日、韓外,還有越南、蒙古等國,近來也陸續開賭場,也都鎖定陸客搶市。仔細檢視,澳門賭業因中國賭客減少而衰退,真的只能怪罪「澳門過度依賴陸客」嗎? 台灣對這種言論並不陌生。去年陸客來台人數,和七年前相比成長超過十倍,而來自日本的遊客同期卻只成長約五○%,歐、美遊客只成長三二%及一八?五%。因此台灣有一股聲浪,擔心觀光業過度依賴陸客,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將重創台灣旅遊業,澳門現狀更強化這種說法。 但這種說法值得推敲。多數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只做一份工作,只在一家公司上班,若遇公司倒閉或被裁員,立即失去謀生收入,這也是「過度依賴單一公司」,但很少人因為擔心「過度依賴單一公司」,就兼職好幾份工作。 台灣觀光業也一樣,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台灣觀光業當然會受害,但這就像一個人只在一家公司工作被裁員,失去唯一收入一樣。這種「雞蛋放同一個籃子」的現象,其實是每個人衡量風險後,自願選擇的結果。 「非來不可」穿透政治封殺:中日關係降冰點,陸客赴日照夯 真正該操心的是:自己的服務是否有價值?一個勞工即使被裁員,只要他的服務還有價值,終究能找到生路。同理,即使被陸客封殺,只要台灣的觀光在國際間還有比較優勢,也不愁別人不來。與其擔心中國的政治封殺,不如擔心有何比較優勢,能吸引別人非來不可。 日本就是最好例子。近來中國和日本因為釣魚台問題而關係惡化,前年陸客赴日人數因此衰退近八%。但隨著政治因素淡化,去年陸客赴日人數大增超過八三%,創歷史新高,也首度突破二百四十萬人次。 澳門與日本,正好是對照組。前者過度依賴自家人,服務未能與時俱進,政策轉向就重創經濟;後者與中國關係矛盾,卻能提供亞洲獨一無二的服務與產品,讓陸客心嚮往之。 今年一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旅遊機構Travelzoo對中國民眾的調查,在被問到「二○一五年最想去旅遊的地方」,日本以近四成比率排名第一,也連續兩年奪冠。這正是「比較優勢」克服「政治干擾」的最佳例子。反觀台灣卻在前八名中,排名下滑最多,這或許凸顯陸客「非來台灣不可」的理由日漸淡薄;如果只賣「沒來過」,客源終有枯竭的一天。 台灣其實是和日、韓、泰、菲、港等周邊國家競爭陸客,從北京出發,同樣坐三到四小時飛機,為何要到台灣而不到日本、香港或別國?台灣比較優勢何在?這才是比「過度依賴陸客」更值得操心的問題。 就算兩岸政治緊張,陸客來台銳減,台灣若有讓人「非來不可」的吸引力,國際客仍將持續,陸客終究會回流。如果沒有,即使沒有對岸政治封殺,觀光前景也不容樂觀。這是澳門賭業衰退,帶給台灣的最大省思。 【延伸閱讀】日本急起直追,看準賭城第2 寶座——澳門賭場競爭對手 【延伸閱讀】觀光主力陸客,對台灣嚮往度下降 |
如何克服把感情帶入到工作中來這種大問題?
來源|惡魔奶爸Sam ( ID: lxg-milk)
作者|惡魔奶爸Sam
今天給大家推薦我的好朋友惡魔奶爸的一篇文章。奶爸曾經是資深獵頭顧問,有著多年的名企工作經驗,他的工作橫跨互聯網、快消、重工等多個行業和領域,自己現在也在創業,對社會和職場都有非常深入的洞悉,今天分享他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職場大忌:把感情帶到工作中。
如果你對奶爸感興趣,可以關註他的個人公眾號:「惡魔奶爸Sam」, id: lxg-milk
先講三則小故事。
第一則故事
2013年02月23日下午,在浙江樂清,一小偷尾隨阮女士準備扒竊,被發現後拔腿就跑。阮女士於是對著小偷的背影罵了幾句撒撒氣,沒想到小偷覺得她罵得難聽,返回展開對罵,引來群眾圍觀,小偷被送進派出所。
第二則故事
2017年7月19日上午,在知乎有個問題,你為什麽卸載美團,美團的市場經理張偉怒噴網友,被截圖。
第三則故事
還是在美團,有一個主管,放出了這樣的招聘要求:
第四則故事
百度用戶體驗(UE)總監在2016年IXDC大會上發表了一次演講,PPT和演講十分低俗。
以下為劉超的原話:
很多人看到這兒就會說,他們是不是因為顏值高才進的我們的團隊呢?不是的!他們在進我們團隊之前,長得可醜了!進來之後就被我們傳染了。
如果有個女生說,我們宿舍空調壞了,我今晚不想回宿舍了,這是什麽意思?我之前也是以為啪啪啪、麽麽噠什麽的。
這是國際大會,現場多位設計界的前輩和大牛在,眾人皆面露不悅。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小偷,被警察抓獲,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張經理,因為剛事發,還沒啥事,但是估計下場不會太好。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田主管,已經被美團開掉了。
第四個故事的主角劉總監,被HR在公司群內,發了這麽一條公告消息:
劉超事件已經引起了公司高層的高度重視,經過百度職業道德建設部和公關部的調查,由於劉超並未事先向公司報備演講信息,並且給公司品牌形象和百度同學造成嚴重傷害,公司認為劉超不再具備總監崗位的資格,決定將劉超從管理團隊除名。
而且這類高管,因為這類無厘頭醜聞而離職,在整個互利網上都爆得大名,轟動全行業,基本保證了他們在同行業再無出路,除非自己創業,否則不可能找得到工作。
結局下場,十分悲慘。
這里就涉及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要話題:不要把感情帶入到工作中來。
一般來說,我們所理解地把感情帶入到工作中,主要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工作里投入太多,寄托太大的希望,盲目信任老板和同事,最後被耍。
另一種是辦公室戀情,找同事戀愛。
這種理解,太狹隘了,嚴格來說,把感情帶入到工作中,遠不止這兩種,它的範圍更廣,危害也更大。
就我個人經驗來看,主要包括了這幾種:
01
把強烈的個人情緒和喜惡帶入到了工作中
這是第一和第二則故事集中體現的,也就是過分激動和憤怒,不理智,在不理智的狀態下,說出了不理智的話,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
因為事主咒罵而不逃跑回頭對罵因此被捉,因為網友惡評沈不住氣怒懟網友,本質一樣,都是一種過激的表現,非常不冷靜。
而傳統商業是非常講究保持冷靜的,遇事憤怒發脾氣其實是無能的表現,而把這種怒氣傳播開,公然在消費者面前表現,甚至攻擊辱罵自己的客戶,那麽會給企業和產品形象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所以想工作,就一定要有一顆大心臟,沈得住氣,挨得住罵。我朋友圈里很多人都說,如果像咪蒙那樣一條軟文費70萬,那天天有人罵我又如何呢?我說你做不到,不信你試試,連上司說你幾句重的你都忍不住想回嘴了。
真正良好的應對措施應該是什麽呢?
騰訊在03到05年,每天都被人罵,一堆人在貼吧論壇瘋狂的刷抄襲狗;
網易的夢幻西遊和大話西遊上線,有人買小喇叭,全站播放,罵三石哥是奸商;
雷軍常年喜歡親自開產品發布會,常年被人黑普通話和英語,
快手在各大論壇都被罵低俗和惡俗
這些所有的公司,都沒有一家選擇憤怒,生氣,辱罵客戶,而是沈著冷靜,但他們並不是一聲不吭,而是偷偷做事。
小米選擇的是娛樂化,公開惡搞領導人的英語口音,鬼畜成流行歌曲,反而借此大大營銷了一把,免了很多營銷費。
相比較來說,很多被惡搞的明星比如周傑,心情不爽可以理解,但是沒有娛樂精神,說明不夠專業。
快手選擇的是包裝自己形象,用華麗的廣告詞和充滿活力的畫面來塑造形象,現在快手變成了年輕人記錄自己生活的工具,述說年輕人自己的語言,這一招很厲害,當年以約炮著稱的陌陌也幹過。
而騰訊做的就更簡單了,有了錢有了實力後,壟斷了互聯網的信息渠道和發聲出口,前五年互聯網最大的輿論出口是貼吧和論壇,基本都是百度的,而騰訊這幾年搶奪流量,把微信公眾號經營的非常出色,再把知乎之類的廣告收購,百度系的輿論高地徹底丟失,所以你很難再看到有人罵騰訊了。
至於網易則更簡單,懶得理你,閉口不言,啥也不說,我賺我的錢,你罵一年可以,罵十年試試?再怎麽罵,也累了。
這幾招,都非常好用,大家試試。
02
把個人的優越感帶入到工作中,導致利令智昏
如果只是對突發情況不理智,不冷靜,還好,危機公關一下就過去了,而如果帶著優越感工作,那麽遲早要出大事。
故事三中的田主管和故事四里的劉總監,都是因為優越感過剩,傲慢到目中無人,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不論怎麽做都無所謂,所以才做出了各種無厘頭式的言論舉動。
當你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因此可以指點江山得意洋洋的時候,也是你職業生涯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真正的大人物,都非常低調,非常深諳夾著尾巴做人,即便風騷如馬雲,對各種事情其實都門清。
人家大佬還只會裝逼,但絕對不會低俗,更不會挑戰公共社會秩序良俗。
互聯網有四大天王,他們的分別是:
一億小標王健林,
錢不重要馬雲爸,
目不識美劉強東,
房子微大馬化騰
但是註意,他們僅僅是裝逼,但絕對不會去挑戰社會公共底線,如果他們這麽說:
賺不到一個億的都是屌絲,
窮人就是有原罪,
女人就是要漂亮,不漂亮怎麽算女人?
買不起房你還活著幹什麽?
那麽一夜之間,這些人的公司,品牌,就能立刻信譽破產,毀掉自己公司其實非常簡單。
但他們不會說,為什麽,因為他們沒有狂妄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在公共場合,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而這個,也是田主管和劉總監犯的最大的錯誤。
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夾著尾巴做人,越要小心謹慎,凡事多想,開口前多思忖,不這麽做,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挑戰全社會。
那你就等著失業唄。
03
把個人寄托和信任放在公司和同事身上
之前有人噴我,說我雞賊,黑暗,一點love & peace都沒有,居然宣揚反動價值觀,甚至規勸大家,不要和同事做朋友。
雖然被人罵,但我還是想說一句,不要和同事還有老板有任何私交。
如果你離職了,不再有利益關系的,那麽可以,但即便這樣,我也不推薦。
原因很簡單,同事之間有利益關系,如果你們私交過密,未來必不可少會出現你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這年頭知人知面不知心,私交過密很容易出現的一件事就是話說太多,比如背後說人壞話,這是人類基本天性,必不可免,我們都有自己看不慣的人。
如果你和同事A成為朋友,無意間說同事B或者老板的壞話,而同事A又告訴了老板和同事B,那麽你怎麽辦?
平白無故多了一個敵人,最致命的是,這兩個敵人你還不知道,而你很可能已經忘了說過他們壞話了。
不要覺得人人都善良,即便大家都善良,說漏嘴的情況總會出現,到時候你怎麽辦?
為了避免給自己挖坑,一開始就不要和同事們私交過密,保持表面的和諧,在工作時候,加班時候,相處一下得了,周末假期啥的就不要來往過多。
辦公室戀情同樣如此,我作為創業者,我看到有男員工工作之余還搞女員工,女員工工作之余還勾搭男員工,我第一反應都是這兩人平時上班有沒有認真工作?所以任何時候,辦公室戀情都是大忌。
工作是工作,不是學校,不要被學校習慣驅使,更不要被電視劇欺騙。
04
所以,如何克服把感情帶入到工作中來這種大問題?
1、keep silence,才能make a lot of money悶聲,才能發大財。
2、遇事不要憤怒,不要摻雜私人感情,要意識到別人罵的是公司,不是你。
3、默默積聚實力。
4、實力夠了,大力宣傳給公眾洗腦,洗白自己形象。
5、實力大增的話,壟斷互聯網輿論出口,讓不滿者連話都說不出(知乎評價百度的問題,過萬贊回答有十個以上,評價騰訊的問題,基本沒人回答,所以有錢就是爽啊)
6、保持謙虛,夾著尾巴做人,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了,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和和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