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科技產業的年度盛會,全球科技大老、研發主管,就連科技線記者都得大老遠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朝聖,這是在一年之初即可勘察全年科技趨勢的聖地,更是科技大廠展技攻防的灘頭堡,因為二○一一年的科技戰役才正要開始! 撰文.黃秋昇、賴筱凡 寒冷的一月天,美國拉斯維加斯每年的這時候總是特別熱鬧,街上人群熙來攘往,從世界各國蜂擁而至的參觀人潮擠爆所有飯店旅館,他們有的是科技大廠的老闆, 有的是科技廠研發主管,更多是產業分析師與媒體記者,他們行色匆匆在會場穿梭,就為在一年之初到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從中抓住二○一一年的科技趨勢。 一月五日晚上,CES年度重頭戲正要開場,台下坐滿如和碩執行長程建中等台灣各科技廠主管,就連去年缺席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低調現身,就為了一聽微軟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怎麼談二○一一年。 其實每年CES宛如一場科技產業的盛大饗宴,諸多台灣科技廠主管,即使沒在鮑默爾的演講中出現,也會看到他們穿梭場內,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宏達電執行長周 永明更親自登台主持自家的新產品發表會;而緯創總經理黃柏漙、仁寶副總級高層除了觀察最新趨勢,也趁機與客戶培養關係。 不管去年誰拿的筆電訂單較多,還是iPad如何痛踩小筆電(Netbook),新的一年來臨,一切都將回到起跑點,更重要的是,誰能在新一波科技浪潮中攻下灘頭堡?就在CES見端倪。 熱點一:平板大軍對峙 摩托羅拉化身iPad殺手CES會場的這頭,摩托羅拉(Motorola)正在發表最新的平板電腦Xoom,另一頭,施崇棠也正揭示華碩參展重點產品 Eee Pad。其實一一年以平板電腦為參展重點的廠商不只他們,包括宏碁、三星、聯想、東芝(Toshiba)與黑莓機品牌RIM,都爭相推出平板電腦。 過去一年,蘋果iPad近三個季度以來,以一四○○萬台的銷量橫掃全球,市場上一時半刻還未見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但今年可不一樣了,光是CES展現身的 平板電腦就不計其數,儼然如百花齊放,從三星Galaxy Tab、宏碁iconia Tab、華碩Eee Pad、摩托羅拉Xoom到RIM的PlayBook,CES展出的各家平板電腦讓人目不暇給。 其中,在眾平板電腦中脫穎而出的,莫過於摩托羅拉的Xoom。當其他大廠還在等待Google垂愛之際,摩托羅拉領先業界,推出搭載Google專為平板量身打造的新作業平台Android 3.0的平板電腦,更被美國媒體封為「iPad殺手」。 會場裡代表摩托羅拉的大大「M」字,被紅色圓底襯托得亮眼,展示人員則忙著跟大家示範Xoom的使用方式。Xoom的出現,象徵著摩托羅拉成功擠下宏達電,在平板電腦領域率先奪得新作業平台Android 3.0的發球權,更意謂著摩托羅拉與Google關係之緊密。 其實,早在去年iPad全球熱賣時,為了爭奪Google的關愛,摩托羅拉與宏達電可說是卯足了勁。宏達電為了在關鍵零組件上卡位,還登門找上iPad供 應商正達,希望在觸控面板上率先占居要塞位置,只是最後仍舊不敵摩托羅拉與Google的深厚情誼,只能將Android 3.0的平板電腦首發一役拱手讓人。 根據市調機構IDC預估,今年平板電腦全球銷量將高達四二○○萬台,儘管蘋果在iPad獨占鰲頭下,已打下平板電腦市場半壁江山,隨後又將以二代iPad 迎戰平板大軍,但在百家爭鳴下,好戲才正要上場。像是今年CES展就以採用超微處理器搭配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的解決方案為主流。 相較之下,過去馳騁PC產業二十餘載的英特爾與微軟,其平板電腦的氣勢明顯削弱許多,尤其每年都以PC為CES開場演說重點的鮑默爾,今年卻改以體感遊戲 機Kinect熱銷成績作賣點,顯然高下立見。其實鮑默爾在去年CES中,就曾高調展出多款搭載Windows 7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經過一年驗證,大家已經意識到Windows 7在平板上並不是好的選擇。」業內人士透露。 只不過,眾家PC廠為了給英特爾與微軟面子,都還是設計了相關的平板電腦,例如三星就開發出名為「7 Series」的平板電腦,內建滑蓋式鍵盤,宏碁也推出附有外接式鍵盤的Windows 7平板裝置。然而,這樣的產品比起只有觸控介面的平板電腦,更容易侵蝕到小筆電的市場,完全沒有創造出新的需求,讓不少看展的人搖頭。 不管怎樣,可以確定的是,在去年iPad獨領風騷一整年後,今年第二季,將有不計其數的廠商投入平板電腦市場,大則像宏碁、三星,小到不知名的廠商都摩拳 擦掌、躍躍欲試,「往好處想,當然是大家可以一起把市場做大。」業界人士不諱言的說。但所有人都投入的結果,就是價格必定會大幅下滑,尤其在各家產品差異 不大情況下,「血腥」的價格戰將在所難免,也讓今年的平板電腦大戰更有看頭! 熱點二:體感遊戲當道 微軟、索尼戰火再起 「八百萬台」,這驚人數字從鮑默爾口中緩緩說出,這是微軟最新體感遊戲機Kinect的銷售數字。短短六十天,Kinect感測器已經賣出八百萬台,為了衝高歐美聖誕購物旺季業績,微軟甚至對亞洲地區祭出「限量」策略,全力猛攻歐美地區,讓不少台灣消費者只能乾瞪眼。 「縱身一躍,右手一個猛力揮擊,只見螢幕上的排球筆直飛去。」這可是一位玩家排了近半小時才有的試玩機會,豈能輕易放過。即使微軟已經準備了四個Kinect的試玩攤位,但搶著體驗的人潮,仍舊在微軟攤位前拉得老遠。 八百萬這個數字,遠遠超出微軟的預估。去年九月,微軟遊戲工作室副總裁史賓瑟(Phil Spencer)參加東京電玩展時,曾私下透露微軟對Kinect初期的銷售預估,若短短一季能賣出三百萬台,就已令人驚訝。如今微軟不僅成功達標,而且 還遠遠超出預期,再次令市場見識到微軟遊戲機的魅力。 微軟Kinect讓體感遊戲再進化,光靠攝影鏡頭捕捉玩家動作,不需要任何控制器,透過3D深度感應器,就能讓玩家融入遊戲,徹底打破傳統遊戲機的限制。 在Kinect上市初期,微軟在亞洲地區採用限量策略,讓想買Kinect的消費者,是求「機」若渴。且為了讓Kinect在歐美地區供貨順暢,「微軟甚 至下令,要台灣供應鏈在農曆年間減少休假時間。」業內人士說。 微軟之所以如此大動作,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索尼(Sony)不願讓Kinect獨領風騷,趕緊推出同樣標榜體感遊戲的PS3 Move,而十六年沒參加CES展的任天堂,今年破天荒重返CES展場,未演先轟動,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在任天堂攤位前,美國媒體記者急切地把玩著任天堂 的最新撒手? ||3DS,因為這可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掌上型遊戲機,打從第一代DS開賣以來,光是美國銷量就高達四七○○萬台,這次3DS捲土重回CES,強調裸 視3D效果,也強化了體感功能,也難怪美國媒體會如此興奮。 還記得去年用炫麗奪目的閃亮設計出3D展場的三星嗎?三星今年再出招,主攻智慧電視。其實打從蘋果的Apple TV銷量突破一百萬台後,智慧電視、數位家庭就成了科技產業的新火線話題。 「我們今年智慧電視的出貨量要達到一千萬台,比去年增加一倍。」繼去年站穩3D電視市場龍頭後,三星顯示器部門總裁尹富根(Boo-Keun Yoon)再出招,在專題演說開宗明義就表態,今年三星將積極與內容業者結盟,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內容選擇,還提供超過三百個應用程式供用戶下載,因為三 星不只要坐穩全球第一大3D電視廠,更要強摘智慧電視王冠。 熱點三:電視變聰明 Google緩步,雅虎殺出至於搶在去年就先行與Google合作的索尼,則仍在CES展出已發表的Google TV,但也不是每家電視廠都買Google的帳,像樂金電子(LG)就直率地說,樂金推出的智慧電視將採用自行開發的平台,不會採用Google平台。 同樣企圖挑戰Google的,還有雅虎。在網路市場節節敗退的雅虎,這次找上超微與三星,共同合作開發雅虎連網電視(Yahoo! Connected TV),成功在CES中製造話題,尤其雅虎連網電視去年就推出軟體開發平台,預計今年還會有更多相關的應用程式出現,也將拉攏更多電視大廠參戰,決不讓 Google TV專美於前。 只不過,眼尖的業內人士發現,「這次CES的智慧電視,多數都是日、韓廠自己生產,台廠要分到好處,不容易!」但也不全然沒有例外,像是友訊,就靠著全球 第一台以雅虎連網電視為平台的媒體播放器,在CES展中引起注意,因為一般消費者只要買一個播放器,就可以將家裡的電視轉變成智慧電視,完全不用重新添購 新電視,成為另一種選擇。 不管是平板電腦、體感遊戲,還是智慧電視,今年CES展所反映的,就是科技將更貼近人性。 平板電腦解決傳統筆電,電池續航力不足,傳統PC無法隨時隨地上網的麻煩,也改善智慧型手機螢幕太小,不易閱讀的缺點。智慧電視比傳統電視能更貼近人類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性;體感遊戲機讓使用者融入情境,與畫面中的角色進行互動,玩遊戲更有趣。 然而CES受到矚目的產品,未必在現實世界裡就會大賣,去年大放異彩的3D電視就是一例。 但不論如何,能在CES引爆話題的產品,勢必將成為今年科技圈熱烈討論的趨勢產品,就端看各家大廠要如何在新的一年打這一仗。
|
||||||
|
||||||
十六年前,《蘋果日報》面世,掀 起了一場報業淘汰戰,顛覆傳統報業市場;十六年後的今天,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宣布開辦免費報《爽報》,並匆匆由台灣回港親自指揮戰役,預期另一場報業浴血戰 即將展開。據知,今次黎智英表明對《爽報》的運作模式無限制、成本開支無預算,不惜工本,總之試行到成為全港發行量最大、廣告量最多的免費報一哥為止。要 打贏這場仗,甚至不惜與同系《蘋果日報》直接競爭,犧牲後者銷量!在人工、紙價高企,廣告收入下跌,及新媒體冒起的衝擊下,對傳統報業來說,這是一場難打 的硬仗。 本週二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急急從台灣回港,與所有《蘋果日報》管理層開會,親自監督這場戰役。同日在公司大堂,他回應本刊記者時指:「係呀,啱啱台灣返嚟, 唔好話統領大家,傾吓偈囉。」對於《爽報》內容,他就不欲多提,「好多嘢都未定,我唔想講假嘢。一切準備好,我會再同你傾,一定。」問到是否《蘋果》供料 《爽報》,他爽快大聲答:「咁梗係啦,唔係點呀。」而外界一直指他此舉有如慢性毒殺《蘋果》,他即指:「點會呀?唔會嘅。」即匆匆返回辦公室工作。就在上 週三,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一個由台灣致電回港的長途電話,令香港報業界再度戰雲密布。當日黎智英致電《蘋果》社長董橋,並透露:「我要搞份免費報,兩個 禮拜內搞掂!」 要「開火打仗」 《蘋果》即時調動人手埋班,由現時《蘋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主理,初步調派二十人負責編採工作。《蘋果》總編輯張劍虹表示,計及公司註冊、調配人手及草擬 策劃方針等流程,預計最快下週便可面世,但現時並無推出時間表。初步目標發行五十萬份,並效法其他免費報紙在地鐵站及全港屋苑派發。他說:「愈早出就愈 好,而家係開火打仗o架啦!」《蘋果》廣告部在上週接到消息後亦預備開戰,部門主管陳婉玲稱,目前已存在的免費報紙發行總數逾二百萬份,他們加入最多便變 三百萬份,市場未必消化得到。她坦言,已將《頭條日報》視為假想敵,「老闆話要做第一嘛,我哋當然追住最大嗰間嚟打!」為躋身免費報紙市場,她透露,開報 首三個月會推出Early bird優惠,甚至買《蘋果》送《爽報》等廣告套餐,吸引客戶轉用新媒體,換句話說,報紙廣告減價戰亦如箭在弦。 不惜工本搶佔市場 今次黎智英出《爽報》最大的爭議,是其內容徹頭徹尾出自《蘋果》。由《蘋果》記者搜查及採訪得來的新聞,不論是否獨家,都會由《爽報》自行篩選及決定刊登 內容,這樣變相「自己人打自己人」,而《爽報》另外還會再加強內容。據知黎智英不太計較《蘋果》銷量會否下跌,他向《蘋果》高層坦言,不惜工本都要《爽 報》「贏」,無既定運作模式,亦無任何財務預算限制。他目標是發行一百萬份,比現時《頭條日報》的八十萬份更多,爭取成為報業界的一哥。黎智英亦向《蘋 果》高層透露,認為報紙已是夕陽工業,未來一定會是新媒體主導,最終《蘋果》在時勢下會變成內容供應商,提供內容給免費報紙及網上等新媒體;而新聞內容, 則一定要有強烈動感節奏,側重民生、消費。 施永青:開槍射佢落去 據知在黎智英決定要搞《爽報》的翌日,《東方日報》亦構思加入戰團,於下月推出免費報紙。再加上目前四份中文免費報紙《都市日報》、《am730》、《頭 條日報》及上月底推出的《晴報》,免費報業將面臨大混戰。現時只有《am730》沒有集團背景,一直不被看好,有行內人稱,「佢想打頭陣做免費報,任務已 經完成,相信好快會被淘汰。」本刊上週六找《am730》老闆施永青,他得知黎智英不惜工本出《爽報》,即肉緊地咬咬自己手指,再表示未驚過,「依家我喺 山上面等佢(《爽報》)爬上嚟,有人想過我就開機關槍或者碌嚿大石落去!」又謂:「排住隊去死,我都排喺《都市日報》後面。」當日硬闖免費報紙市場,施永 青曾定下一億元止蝕位,但今次廣告割喉戰一觸即發,他卻不願回應。他認為集團最大隱憂在於沒有自己印刷廠房,現時依靠蘋果印刷,合同兩年後就到期,「我怕 冇人同我印,到時真係麻煩啦。」據知為此他曾找黎智英茶聚。 免費報衝擊報業 2002年4月 首份免費報紙《都市日報》創刊。2005年5月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在《都市日報》挖角組成《am730》班底,計劃三個月後以私人名義殺入免費報紙市場。 7月12日星島集團突然截胡,推出《頭條日報》,發行四十萬份,屬當時最大。7月29日美聯集團搶閘,推出免費地產專訊《美聯729》。7月30日 《am730》提前7月30日(週六)迎戰,發行二十萬份。9月星島集團推出週末免費報紙《快線周報》,成功進入當時兵家必爭的港鐵線。2007年9月星 島集團旗下、有58年歷史的《英文虎報》轉免費派發。2010年年初《成報》印五萬多份娛樂版,改名《娛樂城》,週一至週五免費派發。2011年3月《新 報》印五萬份娛樂及財經版,週一至週遊五免費派發。7月27日經濟日報集團推出《晴報》,數天內印量由30萬份增至50萬份,令街上派發的免費報紙量增至 逾200萬份。8月3日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致電回港下令出免費報紙《爽報》, 目標發行量100萬份。8月4日傳東方報業集團下月1日加入戰團。8月9日黎智英親自回港領軍。 免費報章混戰 不做「快樂的第二」 施永青創立《am730》六年,十八個月收支平衡,去年賺超過二千萬元,派發逾三個月花紅。「我周圍同人講份報紙○七年開始賺錢,都唔明點解肥田冇人耕, 等吓又唔嚟,咁益我嘅?到依家話打到嚟,唔會驚訝。」他指《am730》以企理為特色,排版入時,專欄又多,新聞內容亦較其他免費報詳細,他揚言:「就算 打仗,都一定有位企。」話雖如此,《am730》社長盧覺麟在收到《蘋果》辦《爽報》的消息後,即時開大會向員工宣布,穩定軍心。在《都市日報》獨市的年 代,屬第一代免費報紙,內容精簡,分量以「一程車能睇完」為之合適,故簡訊字數少於百五字,頭條不能超過五百字;但市場出現《am730》及《頭條》後, 第二代的免費報業戰便要轉移在內容上較勁,《頭條》新聞以量多取勝,《am730》則加強專欄、漫畫,後來《am730》索性放棄追逐《頭條》的發行量, 更在創刊三年時定位為「快樂的第二」。不過上週六施永青已否定這講法,準備迎戰:「邊有人想做第二o架,我哋梗係要做第一!」 《頭條》廣告增幅驚人 現時免費報紙的一哥,是星島集團推出的《頭條日報》。《頭條》發行量達八十萬份,是最大的免費報,各種廣告充斥多個版面,逢星期四、五廣告頁數更超過一百 頁,大多為超級市場及銀行信用卡廣告,廣告量佔整份報紙的七成九。其頭版的廣告收費達二十二萬八千元,已貼近《蘋果》、《東方》水平。星島去年的業績中, 特別強調《頭條日報》的表現最為出色,廣告收入大幅增長三成六,勝過市場升幅。去年星島集團賺兩億四,廣告收入十四點八億,較去年多兩億九千萬元,相信大 部分增幅來自《頭條》。星島行政總裁盧永雄因公事繁忙,拒絕接受訪問和作出回應。而最早打入市場的《都市日報》,去年盈利超過四千萬元,一直以沿港鐵線派 發為優勢,但由於其內容最為單薄,一直不被外界睇好,有內部員工表示,公司最近流傳一句說話:「地面打仗,唔關地底事。」另一份較弱勢的,是《經濟日報》 推出的《晴報》,施永青透露,現時每份約六十頁的免費報紙,以印五十萬份為例,成本計及人工、印刷、發行等,每份約為二元。這樣計算,一份免費報紙的每日 成本約為一百萬元,起碼要有四十個、每個收費二萬五千元的廣告才可達致收支平衡。「《晴報》得幾頁廣告,有排都未回到本。」他認為這場淘汰戰最後只會剩下 規模兩大一小的免費報紙,就是《爽報》、《頭條日報》和《am730》。 免費報大勢所趨 中大新聞傳播學院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有五成半的八十後會選擇網上免費睇報紙,睇實物報紙只有一成四左右。院長馮應謙補充說:「時代轉變,令將來的九十 後、○○後等,會越來越多人選擇網上免費收取資訊。所以,報業現時要走『資訊免費化』的路線,免費報是其中一環,另外還有網上版、手機apps等。」而據 廣告中介公司Group M行政總裁曾錦強所知,自從○二年免費報紙推出以來,收費報紙的廣告收入便開始下滑:「依家免費報紙已經佔咗整個報業廣告嘅三分之一市場,而且會不斷增 加;加上傳統報紙嘅銷量持續下跌,喺紙價加、人工加,但報紙售價無得加下,發展免費報紙是大勢所趨。說到底,依家報紙行業已經走到水尾,反而手機apps 等先係新趨勢,只係依家仲未有人知點透過apps賺錢啫!」 輸家:傳統細報更積弱 多一份免費報的出現,只會搶去傳統細報的廣告,令對方生存空間更細。本週一,發行量三萬份的《新報》老闆楊受成,與一眾《新報》高層開會,研究現時的報業 戰局。與會者表示,最終他們認為《爽報》的出現,對《蘋果》威脅較他們更大,故決定靜觀其變,未決定推出綜合性免費報紙迎戰。至於一直陷財困的《成報》, 據知因燒銀紙問題嚴重,加上《成報》主席楊家誠於六月底被捕,早已加緊找人「接貨」。本週一終於落實由內房商人、持有市值六百億的利海集團主席謝海榆出任 主席。一名被裁走的《成報》前員工向記者呻道:「就算楊生未俾人拉都蝕住做啦,依家炒咗七十人啦!佢哋炒人唔賠錢呀,仲逼我做多一個月,我依家當no pay leave唔返啦!」施永青表示,他還擔心《明報》是否捱得住,這數個月見其銷量驟跌。現時《明報》發行七萬份,一名《明報》前員工指,現時內部人事「立 立亂」;「《明報》出名人工低,但要求又高,所以流失量好大!之前財經組同政情組全組人差唔多走晒,換晒批新人;公司話轉五天工作週,但過咗一年都未轉; 最近又走咗三十人,聽講轉晒去蘋果、東方、星島,因為待遇好得多。」 直接撼低報販 另一輸家,是一直買少見少的報檔報販。在中環滙豐總行對出的港鐵站,是其中一個免費報大本營,每日派超過六千份免費報,離他們十步左右就有一檔報紙檔,老 闆娘聽到《蘋果》會出《爽報》,先是愕然大叫一聲:「唔係啩?」然後搖搖頭自言自語:「又嚟,冇啦冇啦。」她表示,免費報在她檔口附近紮營後,報紙的銷量 一直下降,至少影響三成生意,現日賣約百多份報紙。事實上,記者早上九時多到達她的檔口,雖過了最繁忙的上班時間,但仍有廿多份報紙待售,與旁邊已派數千 份免費報等收工的派報員成強烈對比。報販可從收費報中獲利的已不多,一名荃灣報販表示,現每日可賺三百多元,若連同《爽報》有三百多萬份免費報紙同時湧 現,只可以坐以待斃,捱貴租然後等結業,對於有傳報攤會成為其中一個免費報的落腳點,他就否認:「人手派直接,又點會益報販做?」而多名報販表示會靜觀其 變,亦有信心喜愛閱讀詳細資訊的讀者不會被免費報搶走,「我哋擺出少少,就俾食環署告阻街,但成條街擺免費報就冇事,所以好期待三百萬份報紙喺街,究竟政 府同市民會有咩感覺呢?」 報業集團財力比併 贏家:發行商焗住賺 現時香港最大的報刊發行商勤力德,替《頭條日報》、《am730》、《晴報》和即將於本月中推出的《爽報》發行,是這場免費報大戰的贏家之一。有行內人表 示,收取發行價大約分兩種,一是按地區全包,二是斷份計,單是以《頭條日報》估計,發行量每日八十萬份,即使每份賺一毫子,一日就穩袋八萬元,一年便袋一 千九百萬。「你唔好睇小一、兩毫子,咁多份報紙加埋真係好和味o架。」一名報販說。他又指,勤力德勝在人多、車隊多,發行地位難以被人取代,現時頭痕的反 而是人手問題,「《晴報》出,德強要安排人手都好頭痕啦,要出動勤力德寫字樓啲妹妹仔同請咗好多學生暑期工派報。全港十九區,至少都要六百人,《爽報》亦 要招兵買馬,到時都唔知佢啲人點來。」勤力德老闆岑德強曾購入山頂道豪宅,多年炒樓賺二千萬。 阿伯日賺三百蚊 另一批贏家,絕對是街頭執紙賣的阿婆阿伯。在中環一帶執紙皮及報紙多年的伯伯林先生,聲稱每日分三段時間執紙,回收紙價一蚊一斤,每日收入約二至三百元。 每日早上七時半,他都推着手推車準時開工,到早上九時左右就會推着免費報紙到上環回收站計數。他說:「中環最多人執紙,好多人搶,今日得五十蚊,成績麻 麻,試過一個朝早就有一百蚊。」他曾在中環做傳遞員,十年前失業後就一直執紙為生,「上班族下午或者放工先掉報紙,再加埋廢紙,我執到夜晚九點鐘先收 工。」除了中環,多個屋苑、觀塘港鐵站外和葵芳港鐵站外都有阿婆阿伯搶報紙的情況,《晴報》出後,他們都拍手叫好,果然是最期待一百萬份《爽報》出街的一 群。 報業革命抗戰十六年 |
本帖最後由 Adam 於 2015-1-26 19:23 編輯 作者:托尼 最近這段時間世界各國的央行都不太平:先簡單羅列下 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兌瑞郎1.20匯率下限,降息至0.75%; 印度、秘魯、加拿大央行均降息25個基點; 埃及央行降息50個基點; 歐洲央行推出萬億QE; 丹麥央行一周內兩度下調存款利率至-0.35%; 巴西央行加息50個基點; 土耳其央行下調基準回購利率至7.75%; 英國央行9名委員會成員中,再沒有一個委員支持加息。 ~~~~~~~~~~~~~~~~~~~~~~~~~~~~~~~~~~~~~~~~~~~~~~~~~~~~~~~~~~~~~~~~~~~~~~~~~~~~~~~~~~~ 歐洲央行 最近主要的央行動態就是上周歐洲央行(ECB)貨幣政策會議如期召開,宣布維持再融資利率於0.05%的記錄低位不變,同時宣布推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購債計劃,向步履蹣跚的歐元區經濟註入逾1萬億歐元資產,歐元/美元應聲遭受重挫,再度刷新逾11年低位。 ![]() 加拿大央行 上周加拿大央行(BOC)也成為一家“令市場始料未及”的央行,意外降息25個基點,美元/加元應聲暴漲,一度上探6年來最高水平1.2392,同時錄得逾3年來最大單日漲幅。與此同時,美元指數則受助大幅飆升。這是4年多來首次降息,背後的直接原因是為油價打壓經濟開出一張“藥方”。 央行此舉令市場有點措手不及。股市大漲,加元“躺槍”,“幾家歡喜幾家愁!”而此前關於加拿大央行可能於2015年年中加息的預期則頓時消弭。 就在2014年12月,加拿大央行關於經濟的風險清單上,樓市風險還位列優先重點關註的位置,而短短月余,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給加拿大經濟帶來的沖擊,已經成為加拿大央行行長史蒂芬·波洛茲頭疼之事,應對低油價和低通脹成為央行的首要任務。正應了那句——“計劃趕不上變化”。 對比央行的政策動向,加拿大經濟對上述“藥方”的連鎖反應也終將“水落石出”。首先,在匯率方面,加元恐將持續受到下行壓力。受油價走低的沖擊,加元中短期內將會延續前期的疲弱態勢。加拿大作為原油輸出大國,從歷史上看,近些年來,加元匯率和石油呈現正相關走勢。 ![]() 日本央行 上周日本央行(BOJ)則意外維持貨幣政策不變,市場原本普遍預期日本央行將采取進一步寬松政策,本次按兵不動著實也令投資者們摸不著頭腦。決議公布後,美元/日元原有跌勢加劇。 日本央行將在實現2%通脹目標前持續實施寬松政策。央行將評估實現目標的風險並適時調整政策。從趨勢上看,日本國內經濟持續複蘇。盡管一些日本央行成員註意到原油價格下挫的正面影響,多數認識到這對市場是潛在不穩定因素。 英國央行 除此之外,上周英國央行(BOE)也公布貨幣政策會議紀要,市場也原本希望從中獲取關於升息的“蛛絲馬跡”,然而結果也再度出乎意料,紀要內容顯示原本支持升息的兩位MPC委員選擇放棄升息主張。 丹麥央行 丹麥央行一周內兩度下調存款利率至-0.35%,借此讓克朗兌歐元維持在窄幅區間之內。 還有就是中國公布了GDP、德國公布了ZEW經濟景氣指數,還有英國的失業率以及美國的新屋開工等主要國家系列重磅經濟數據,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這些都被市場忽略了,正如之前陸續公布了多項對市場影響匪淺的重磅數據,但瑞士央行(SNB)“黑天鵝事件”一出,金融市場瞬間因慌亂而炸開了鍋,經濟數據的影響黯然失色。本周無疑最大的焦點是歐洲央行(ECB)扔出的QE核彈,一番“狂轟濫炸”後,市場已然忙昏了頭,完全沈浸於這枚“核彈”帶來的各方面影響,經濟數據只能再度悲催的“靠邊站”了。 由於美國結束了QE,經濟又在走穩,雖然短期看仍有些反複,但加息是不可避免的,市場普遍預期是15年下半年。一旦美國開始加息,就基本確立了美國經濟企穩,那麽世界資金回流美國將是不可避免的。那麽在15年美國加息之前就是世界各大需要降息央行的時間窗口了,如果在美國加息的時候還敢降息的話,那只能是想和美國對著幹,這無異於雞蛋去碰石頭。從其他一個角度,說明世界經濟除了美國的確是不令人滿意。而美國的再一次崛起也並不一定是個壞處,至少全世界又有了經濟的龍頭。 ~~~~~~~~~~~~~~~~~~~~~~~~~~~~~~~~~~~~~~~~~~~~~~~~~~~~~~~~~~~~~~~~~~~~~~~~~~~~~~~~~~~~ 人民幣盤中幾乎跌停 今日人民幣兌美元周一跌至近8個月新低,貶值幅度約中間價的1.9%,逼近官方允許單日浮動2%的下限。原因可能一方面是美元加息的預期持續加強,另一方面是歐洲QE和今日希臘極左派獲勝導致歐元承壓,美元指數持續上升,進而影響到人民幣走勢。 ![]() 如今的央行現在也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央行希望可以穩定在一個匯率區間或者穩定貶值,但國內的的確確存在的降息需求又可能使得匯率在控制上面臨挑戰。至於中國央行是否會步其他各國央行的後塵,這個應該說只是時間問題,並且留給央媽的時間也不多了。 |
| ||||||
歡迎來到新一年,各位讀者恭喜發財,祝大家在羊年蒸蒸日上。貨幣戰爭已經降臨,貨幣最弱勢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上最着數,日圓兌人民幣已經下跌五成。坦白講,中國正處於困局。猶如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發現不能安全地將熾熱的信貸降溫。一年來的收緊銀根、打擊影子銀行貸款等一連串舉動,令中國經濟更接近債務通縮危機。 中國經濟危機加重 過去八年間,中國的企業債及國債加起來佔國民生產總值已升至260%,中國政府需要採取債後懲罰性措施,愈快愈好,而不是模糊問題的焦點,甚至令負債水平更高。政府要大膽容許企業倒閉,銀行如實勾銷不良貸款,嚴控國企信貸,增加透明度,好好為未來的經濟投資。 中國現時處境其實很嚴峻,應該得到專業客觀的分析,而非以一個本於好意的白日夢,去取代已經失去活力的毛式革命主義。下列這堆重大問題,在過去八年間不斷叢生,令局面愈趨進退兩難,如果無有力的措施,問題只會愈發愈大。‧失業率有6%而非4%,李克強目標是製造就業而不是製造經濟增長。‧企業債務負擔佔國民生產總值已升至15%。‧十二月樓價跌4%,積壓的空置樓宇需要十八個月才能消化,有些地方甚至要二十年。‧不計賣地收入,中國財赤佔國民生產總值10%。‧賣地佔去四分一地方政府收入,而十二月的地方政府收入跌了21%。‧十四個省份準備撥出二萬四千億美元在基建上,但資金來源不明。 今年有十八個國家減息,甚至有更多國家貶值本國貨幣,為的是在國際貿易中佔優及對抗通縮。中國呢?中國已經輸給日本、韓國、越南及世界每一個能減少企業成本的國家。 貶值人仔 固本培元 李克強一直嘗試管控國企,但國企負債及管理問題已經難以解決。投資者不斷借貸炒A股、投資高息債券,但又缺乏了解。人民幣貶值後一開始會帶來問題,但並非不能克服,最終會達至經濟平衡。貶值之餘亦要採取一系列大膽的經濟措施,例如增加不良貸款的透明度、清減債務、重視中小企、重新關注農場和農業、減少城市化、集中服務業,振興消費需求,打破壟斷,及針對打擊互聯網騙局。但誰有這種膽識和才智去做呢?那個助長資產泡沫陷阱的共產黨嗎?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
一五年對一些投資大咖來說,是個災難年。巴菲特、安洪、約翰.鮑爾森等都被股市修理,獲利慘兮兮;相較之下,投資小咖們敢作空匯市,甚至與巴菲特對作,竟寫下驚人報酬。不知今年,又會呈現什麼樣的態勢呢? 您覺得二○一五年股票操作很不順心嗎?對許多市場老手來說,一五年雖然股價指數沒有大跌,但是黑天鵝到處亂飛,市場天天被胡吹亂竄的「股市霧霾」搞得烏煙瘴氣,讓許多股市老手無比心煩,非常沮喪。 別難過!這個現象不是台灣獨有,一五年年底結算,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股價出現罕見的一一%跌幅,徹底被大盤打敗;另一個身價超過一一○億美元的超級大 戶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一五年賭黃金、買新興市場債,慘遭市場KO,輸到美銀美林不但將公司投資鮑爾森基金的資金贖回,還下令財富管理部門不得將客戶資產投資 鮑爾森。 老師傅馬失前蹄,年輕的對沖大師們日子也不好過。長相帥氣、即將慶祝五十大壽的艾克曼(Bill Ackman),近兩年因為放空賀寶芙,天天登上華爾街媒體;但他操盤的柏升廣場基金,一五年初至十一月底已經慘賠一七%。 最戲劇化的,就是現年四十八歲的大衛.安洪(David Einhorn)。這位在金融海嘯大賺二十億美元的對沖基金高手,一四年績效敬陪末座,一五年又賠掉二○%。 一五年是對沖基金的災難年。第二季,美國的對沖基金有超過二百檔遭到清盤;第三季股市重挫,又有二五七檔對沖基金關門大吉。第三季,整體對沖基金資產縮水 將近一千億美元(新台幣三兆三千億元),不論是下跌金額或關門家數,都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過往的投資金童們,成千上百淪為失業街友。 巴菲特押錯寶 波克夏股價 年底跌一一%在眾多慘遭滑鐵盧的投資A咖當中,股神巴菲特的表現其實不能算差。 根據一五年九月底的財報,波克夏的獲利有一八六億美元,與一四年同期相較,還上升了一八%,基金淨值也增長了三.三%。 一五年是股神操盤波克夏的五十周年「金婚」大慶,巴菲特還特別昭告全球投資人:「觀察它的績效,不應該只看波克夏的淨值,而是要看股價的表現!」不料到了 年底,波克夏股價竟然大跌一一%,相較於史坦普五百指數微升一.四%(還原權值),巴菲特的股神光芒盡失,似乎也代表了投資人對於巴菲特未來的擔憂。 巴菲特手中最大的兩檔股票表現都極糟,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跌了二四%,IBM也重挫一三%,還有重倉持股的沃爾瑪大跌三成;而亞馬遜、Netflix、谷歌這些飆股,巴菲特卻一股也沒有。巴菲特 雖然很聰明地避開了能源股,但是旗下的鐵路運輸公司等,還是間接受到油價下跌的負面衝擊。 說實在的,這些枱面上的利空,股神以及他的團隊都做了積極的因應,神乎其技地讓公司淨值維持正報酬;但投資人還是不買帳,拚命賣出波克夏的股票,其股價跑輸大盤逾一二%,更是金融海嘯後最糟糕的表現。 安洪走衰運 他的對沖基金 遭多空修理至於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一戰成名的安洪,從○七年七月就大聲疾呼,雷曼兄弟握有太多低流動性的房地產相關資產。他當時認為,次貸風暴即將爆 發,火速辭去新世紀房貸金融公司的董事席位,更將自己創設的綠光資本公司(Greenlight Capital)的部位,全數放空雷曼兄弟以及金融股。○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破產,當年不到四十歲的安洪幫客戶大賺二十億美元,成為媒體瘋狂追逐、華爾街最 年輕的A級投資大師。 暴賺二十億美元的安洪,當時公司只有二十五名員工,其中七位是研究員、一位交易員,創下華爾街平均員工獲利率最高的歷史紀錄。 金融海嘯之後,安洪卯上當時還在世的賈伯斯,要求蘋果增發高股息的現金股息特別股(Preferred Shares, 媒體戲稱為 iPrefs)。一三年初,把蘋果公司與執行長庫克一狀告上曼哈頓聯邦法院,而且不到兩個禮拜,聯邦法院就判決蘋果敗訴,成了少數蘋果敗訴的案例,讓蘋果 強悍的法務部門滿臉豆花。庫克後來正面回應安洪及華爾街投資人的要求,發股息、財務資訊透明化,創造了蘋果股價的大多頭,而安洪也因此再創生涯高峰。 但是,安洪的好運從打贏蘋果官司之後就突然消逝了。二○一四年,綠光資本在五十八個龍頭對沖基金中,獲利排名第五十三名,差一點就墊底。具公信力的《機構 投資人對沖基金評鑑》(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lpha Hedge Fund Report Card),送給安洪一張「D卡」(A是最高等級,B其次,D代表不及格),這是安洪連續第二年拿到D。一五年看起來,狀況還是很糟,如果拿到「連三 D」,他的大師生涯就將告終。 安洪在一五年底發給投資人的報告顯示,他的綠光對沖基金又輸掉了二○%。六大多頭部位中,蘋果、美光、日本Resona金控、能源公司SunEdison Inc.及Consol Energy Inc.,外加黃金,全都虧錢;大手放空的綠山咖啡雖然贏了大半場,但是卻被收購新聞炒高,年底最後短短一個半月,股價暴漲一倍多。 安洪多空兩面被修理,十足犯太歲的衰運。 新手怪咖資本 敢與巴菲特對作 成大贏家當然,二○一五年也有市場贏家,只是,我們聽起來可能不會太高興。怪咖資本(Maverick Capital)創辦人安斯利(Lee Ainslie),是對沖基金績效排名前十名的當然候選人,一五年的最大贏家之一。但是他的獲利,一部分來自與巴菲特的對作;另一部分,則來自放空台灣的 蘋果概念股。這家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一百億美元,截至一五年十一月底,獲利超過十五億美元。 怪咖資本的科技研究團隊在舊金山,另在香港設有辦公室。安斯利從○三年之後就是台灣科技股的常客,靠著科技股,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打贏大盤將近七%。 在一五年,安斯利認為蘋果公司將盛極而衰,最先倒楣的就是周邊幫蘋果代工的零件與組裝廠;交易開放、訊息透明的台灣蘋概股族群,整年都被不知道來自何方的賣壓殺得喘不過氣,而怪咖資本,應該就是頭號戰犯之一。 安斯利也大膽賣出巴菲特持股的公司,例如巴菲特與巴西首富李曼聯手促成合併的卡夫漢茲食品(The Kraft Heinz Co.),安斯利原本持股達到基金的七%,卻在完成合併之後獲利了結,到了十一月已賣到一股都不剩了。 此外,先鋒基金(Vanguard Healthcare Fund)重倉持股的藥品大廠Allergan PLC、私募基金大鱷柯恩(Steve Cohen)緊咬的Team Health Holdings Inc,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寶貝百度,安斯利都照樣大賣。 不過,控股谷歌的字母公司,安斯利倒是一路加碼,緊抱不放。 一五年崩盤的油價,自然也創造了巨額的放空利潤,《富比世》雜誌就特別點名總部在倫敦、之前名不見經傳的艾格登資本(Egerton Capital),操盤手阿米塔吉(John Armitage)竟然靠著放空石油與能源股,幫客戶賺了十五億美元。 外匯市場小咖 賭對歐元貶值 報酬可觀 在劇烈震盪的外匯市場,贏家是號稱全球最大的總經對沖基金公司橋水集團(Bridgewater Associates),靠著一路走軟的歐元匯率,在超過一千四百億美元的資金規模基礎上,又創造了大約六%的年報酬率。 最近被《華爾街日報》注意到的,還有韓裔女性經理人梅莉莎.高(Melissa Ko)。《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位現年四十八歲的交易員,一五年報酬率高達一二○%,她的基金獲利超越六千萬美元,個人身價突破一億美元。她的投資重心在 外匯交易,一五年歐元貶值、巴西里爾暴跌四成,外加澳幣等大宗物資匯率疲弱,讓她的放空部位創造了超過一倍的利潤。 梅莉莎的故事頗為激勵,三十年前她跟著父母從韓國移民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說;後來靠著努力,擠進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先進入花旗銀行交易部,再跳槽信孚銀行、德意志銀行、貝爾史登做外匯交易員。 貝爾史登在金融海嘯中關門,梅莉莎自立門戶設立她的外匯對沖基金(Covepoint Emerging Markets Macro Fund),○九年賭巴西里爾大賺六三%、一○年又增值了二二%。 近年家族基金(Family Office)大行其道,梅莉莎將開放式的對沖基金,轉為封閉式的家族基金模式,只為最高資產的家族操盤,用八倍的槓桿、高周轉率,繳出一二○%的獲利成 績。如今她已經穩穩立足在華爾街,在曼哈頓中城的A級辦公室,窗外就是中央公園的美景。 度過了震盪的一五年,看到老手頻頻拭淚,新人後浪推前浪,還真不知道二○一六年將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展開? 撰文 / 乾隆來 |
英國撐「留歐」的女議員考克斯被殺,一度扭轉了形勢,「脫歐」降溫,港股五天之內由19664升至20889;匯控(005)由46.3元反彈至51.15元;渣打(2888)由54.05元反彈至65.55元;長和(001)由87.6元反彈至92.95元;英磅回升;英國博彩公司的盤口一直顯示「留歐」機會較大;各大企業、商家、報紙紛紛表態呼籲支持「留歐」,就連大鱷索羅斯都出來撐。投票進行期間,杜指更飆升了230點,並以最高位收市,客觀形勢在在顯示了「留歐」已經是十拿九穩,在此種情況下,誰敢買「脫歐」會勝出?卻偏偏就是爆了個大冷,全世界人都跌了眼鏡!
幸好每次面對此類大事,一直主張於事件落實之前趁高走貨,92.9元的長和、65元的渣打、50元的匯控、5元的建行(939)、3.1元的中行(3988)、18.1元的海螺(914)、14.9元的金山軟件(3888)等等,都被賣掉了,同時幫朋友反手於86.9元的中移動(941)買入了其熊證66857及恆指熊證66334,結果居然意外地做對了。
可惜昨天在期指於開市前先大跌六百餘點及恆指低開384點之後突然反升165點而被震走,只獲了微利,太可惜了!
午後大市曾經大跌千二點,本該乘機低撈,眼見標指期貨大跌逾百點,折合杜指約為千點,日股又大跌了千三點,預計晚上歐股必定大跌,焉敢於形勢不明朗之下博反彈?結果錯過了下半段恆指那六百餘點的反彈。要不然,176元的港交所(388)、170元的騰訊(700)、45元的匯控、14.1元的金山軟件、17.2元的海螺已經是「手到拿來」了!
英國這突然的一「脫」,天下必定大亂,亂,就有大波動,有波動,才有機會可乘,來日方長,又何必急於一時?
本已掉進垃圾箱所有關於假設英國「脫歐」之後的評論於是又得急急的全部找回來,這兩天必須進行惡補,以便再作下一步的部署了!